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13 06:00: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调查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东莞一中 孟胜奇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本文对其运行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结论是:数学新课程的开设情况基本没有达到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加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主要原因是这次课改的思想体系与应试教育以及社会对学校升学质量的现实要求产生较大的背离,而主观原因居于次要位置,同时,本文提出了解决困境的措施:确立新的评价体系;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加强研究,构建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教师培训.

【关键词】高中 数学 新课程 现状 调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等四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运行三年.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革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1],因此,这次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有2个模块,为想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选择;系列2有3个模块,为想在理工(含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

调查

选择;系列3有6个专题,系列4有10个专题为选修.二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三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那么,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它的实施现状又是怎样呢?本人以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为研究对象,在三所省一级学校开展了调查与研究,目的是对以后高中数学教学给予启迪.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本课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因为省一级学校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又由于高二、高三学生在校学习至少一年以上,能够了解、掌握较多调查信息,所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的是三所省一级高中的200名高二、高三学生.笔者于2006年底分别在三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具体做法是:随机抽取了20名数学教师所教的一个教学班,每个班10份问卷,再在该班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如实填写,使调查具有一定的区域覆盖率,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收回有效答卷198份;访谈对象是在这三所高中执教新课程一年以上的15名数学老师.调查问卷见附录1,访谈问题见附录2.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主要围绕课程开设、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三个主要改革内容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访谈问题》旨在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新课程理念难以落实的原因.

三、调查、访谈结果概述

调查

3.1关于新课程教材和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课程开设的情况,设计了4道题,分别是第5、8、12、

15题.

3.1.1课程开设问题.

在课时安排上,新课程安排数学每周4课时;在教学内容上,新

课程分两块个内容:一是必修课,共5个模块;二是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有2个模块,为想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选择;系列2有3个模块,为想在理工(含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选择;系列3有6个专题,系列4有10个专题为选修,在系列3和系列4中,应分文理各选2至4个专题.

第5题的目的是调查各校每周数学课开设的节数.高中数学课标

安排数学教学时数为每周4课时.调查结果是:每周开设6节占29.5%,每周开设7节(或以上)的占70.5%.远远多于每周4节的安排,其根源有二:一是新课程教学任务重,每周4节数学课的安排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数学为主科,各校为确保数学教学质量,都大幅增加了数学教学课时.

第12题是关于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情况的调查.高中数学课标鼓励

学生进行探究、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数学讲座、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社会实践调查等”仅占11.5% ;“把数学特长发展当作‘辅差或培优’”的达41.6%;认为“完全没有数学兴趣活动”的占33.1%.

对于“系列3、系列4”的专题开设情况,通过第15题来完成.高

调查

中数学课标安排文科、理科分别选取2至4个专题选修.调查结果是:开设了1个专题占66%,开设了2个专题占34%,2个专题以上的为0%.

3.1.2“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编写质量问题.

本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调查,一是学生接受程度,通过第8题了

解.认为教材难度不大,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达71.1%,认为教材中配备的习题难度太大或内容抽象难懂的占28.9%.二是通过访谈教师,了解新旧教材的区别特别是对新课程教材的看法.老师普遍认为,“人教A版”数学教材正文部分编写有新意,易懂,无疑改变了以往教材的模式,具有显著优点:①从实例引入,并渗透了数学文化,增加了可读性;②增设了“问一问”、“观察”、“思考”、“想一想”、“探究”、“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习作业”等栏目,整本书显得生动活泼,新意多多;③习题的配备分A、B组,有一定的跨度,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选择空间;④加强了应用性,无论是新课的引入、例习题的选取,大大增加了应用建模题.此外 ,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有:

问题之一 配备的部分习题难度过大.如人教A版P14第10题,

P30第4题(3)要求画图求小船靠岸的最佳位置,要求作出函数

y x2 412 x (0 x 12)的图象,学生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图形35

计算器,只能描点作图,工作量过大,也不够精确;还有P52第14题,

本是一道高考压轴题,虽然学生可以建模,但要完成第二问求函数

调查

asy bsv (0 v c)最小值显然困难. v

问题之二 习题梯度过大.如P28第11题,仅以整函数为题,可

以理解为信息题,学生能独立完成此题已不错,但紧接着第12题又给出了整函数的应用,显然学生相当困难.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出现跳跃式,缺乏连贯性.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问题之三 习题超过范围.如A版P52第10题:已知函数

f(x) kx2 4x 8在[5,20]上是单调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涉及到解1 x,(2)1 x

1 x当a 1时,求使f(x) 0的x的取值范围, 1. 1 x分式不等式: 5与 20;P97第5题,已知函数f(x) loga2k2k

问题之四 高中教材衔接存在问题. 初高中教材衔接存在问题.

如集合部分要用到的逻辑关联词:或、且、非等初中并没有学过;必修2要学的三视图,初中并没有介绍过投影知识,新课程教材也没有涉及;初中仅仅介绍了二次函数的简单知识,但高中新课程A版已把它作为熟练掌握加以应用;初中没有学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更没涉及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但高中新课程必修1时有涉及.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再如三角函数新定义不比原定义好.

问题之五 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教学设备配备严重不足,配备

设备的观念依然停留在原课程条件下.教师要等机、争机,消耗大量宝贵时间;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起的展示作用,学生不能全员操作、参与,在某种程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失去了广泛性.

3.2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

调查

高中数学新课标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体现

双主体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不应仅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与倡导的学习方式相适应.

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两道题,是第2题和第7题,第2

题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这一侧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第7题则直接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发问.问题2中,在课堂上经常主动提问的占3%, 有时与同学们之间会讨论、研究11.5%,会聚精会神地听讲,有疑难时,课后再自己钻研或与同学讨论的占74%,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时,也很少问老师,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的仅占11.4%.问题7中,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基本从头讲到尾,很少交流机会的满堂灌式教学法14.5%,以讲为主,但经常提一些关键问题启发思考的启发式教学法占72.3%,而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式教学法仅占8.4%.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当前,课堂教学方式的主流是依然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高中学生的心智特点;而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对象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智能基础,也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因此,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往往成蜻蜓点水,没有成为主流教学方式.

3.3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主动性问题

就本问题设计了8道题进行考察,分别是1、2、3、4、10、11、

调查

13、14.其中第1题是对数学的认识问题,有77.7%的学生认为数学富有挑战性、探究性,能提高和锻炼思维能力,有吸引力,有22.3%的学生对数学兴趣不大,但迫于升学压力,还要坚持下去;仅有1.2%的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

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取决于学习态度,又制约着学习方式,对于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方式,主要从下列角度去调查: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③交流与合作学习;④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⑤学生期望的学习方式等五个方面.这五个问题涉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自己想一想,如果还弄不明白就算了”

的占4.2%,对数学作业、练习卷中存在的问题“弄不明白错因,也很少更正”的占6.6%,觉得“数学太难了,基本不主动看有关书籍”的占6.6%.这些数据表明消极被动的学习是少数.

关于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喜欢独立思

考,尽力解决”的占49.4%,对数学作业、练习卷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独立分析错因,及时更正”的占29.5%.这个数据也符合高中学生的智力特点,即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交流与合作学习问题.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经常和同学一

起研究、讨论”的占21.7%,对数学作业、练习卷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和同学讨论交流,弄清楚为止”的占41.6%,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班上没有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但同学门之间也经常在一起交流一些

调查

好的解题方法、典型知识,我乐于帮助别人或常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的占72.9%.这个数据说明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是自觉的行为,并且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调查显示,很少有班级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组建过合作学习小组的仅有33.6%,事实上,通过走访教师调查到,三所学校都有针对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只是没有经常性的帮扶行动而已,使这种初级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基本和其他同学不交流,不讨论问题”的达18.1%,这部分同学有两类:就是成绩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成绩好的占多数.

关于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阅读有

关辅导资料,及时弄懂老师所讲知识,并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的占54.3%,对数学作业、练习卷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问老师或自己查资料,及时弄明白”的占22.3%,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问老师或问同学或查看资料”的占24.3%.本组数据说明学生能够自觉把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漏洞.

关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喜欢听老师讲授,这样容易明

白易懂”的占24.7%,选择“希望老师在讲课时,给我们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占48.2%,选择“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少而精,大部分时间里让学生探索、钻研,老师适当点拨”的占26.5%,选择“很少听老师讲课,主要以自学为主”的占0.6%.因此,勤于思考,喜欢钻研的达75.3%,而乐于被动接受的仅占24.7%

综上所述,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

对于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

调查

自学的学习方式明显不足,而更多倾向于讲授的同时留有一定思考空间的学习方式.

3.4关于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

对于本问题,设计了两道试题.第9题主要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负担状况:“每天有较多的时间自主支配”的仅占11.4%,这个比例明显偏小;认为“学习吃力或完不成学习任务”的达27.1%,显然,对于生源处于优势状态的省一级学校来说,此比例显著偏大;而认为“基本能完成数学作业,完成当天的学习内容”即每天学习任务处于饱和状态的占61.4%,这部分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支配的时间,处于满负荷学习状态,从上述数据来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任务明显过重.第8题的设计思想则是了解学生过重的负担的来源,认为“数学教材正文易学,但教材中配备的习题难度太大”的达22.9%,事实上,人教社的A版数学教材的习题中,配置了一定数量的高考压轴题,甚至习题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知识点,由于习题梯度过大,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认为“教材不难,但配套的辅导资料题目太难”的达38.6%,事实上,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本以上的数学辅导资料,大部分资料上的训练题综合性强、难度大,明显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认为“教材内容比较难、抽象”的仅占6%;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学习负担偏重,在校学习时间过长,造成学生过重的数学学习负担的主要原因是练习题的选择适当,难度过大,作业多.

四、几点结论

结论1: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开设情况部分没有达到目标.

调查

一是每周课时数远远超标:新课程安排每周教学时数为4课时,

但所调查的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数学课时数达6—7节,高三年级达7—8节,超时75%;二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专题的设想基本落空:按新课程计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2至4个专题,并取得相应学分.现实状况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根本就没有操作的空间与可能,直至目前,文理科最多选一个高考所考的专题进行教学.三是对数学教材中“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撰写调查报告”等栏目的教学方式是有选择性地讲了一些内容,多数内容都舍弃了,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栏目的功能.

结论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变革.

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科目较多以及学科学习任务相

对繁重,势必要求教师将知识点、数学方法、规律、疑点(模糊点、易错点)进行必要的归纳,再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主流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既能兼顾教师主导与顾及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与“探索、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形成模式,也没能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因本次课程改革具有强大的政府推动行为,各级教研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推介了一些优秀教学课例.相关措施对教师有一些触动,使其教学方式有所变革,但并没有贯彻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是蜻蜓点水,在公开课时装点门面而已.

结论3: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

调查

与旧课程比较,新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可以选择接受、探索、

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可以选择接受性学习、研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 调查结果显示,愿意选择接受性学习的学生达24.7%,这些学生往往基础差、理解能力弱,只要老师讲解得清晰透彻,学生就明白易懂;而基础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愿意选择研究式学习,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即可,希望多留自主思考的时间,对满堂灌意见最大.所以,教无定法,一堂课的教学方法的选取需考虑多种因素,如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素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强,遇到问题大多能通过自己钻研、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或问老师等不同方式,将问题弄清.

结论4: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加重.

相对于原教材,虽然删减了部分内容,又有一些内容降低了教学

要求,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内容,总体上,学生的负担有所重.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新课程中降低要求的内容,教师没有把握,割舍不下;②新课程配备的部分难度过大;③教辅资料鱼龙混杂,超标题目比比皆是.负担加重既有教材因素,也有应试教育俞演俞烈的原因.

五、原因及对策分析

5.1原因分析:

原因1.应试教育.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就业压力和青年人的较高

就业期望,促使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阶层密切关注着高考,应该更明确地说是关注高考上线人数(或者高考入围

调查

率),这次课改的思想体系与应试高考成绩这一现实要求产生较大的背离.所以,社会的激烈竞争间接转化到高考的竞争,又因教育评价特别是高考评价的局限性,导致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家长希望子女有好的未来,从而要上好初中、好高中和好大学,正是这种思想,将教师、家长及其子女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

原因2.实用思想严重.实用思想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什么方

法教能提高成绩就用什么方法教,因此,作为高考现实压力的直接承担者——学校,为确保自身的声誉和生存,势必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又因为数学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学必须采取强力措施确保数学教学的质量.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到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大幅增加数学科的教学时数.一方面在课时安排上加大了对数学的倾斜度,大大增加了数学课的教学课时数,另一方面,加大了数学练习量,如安排有数学每周一次的测练时间;②节假日补课,如周六补课;③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达11至12个小时.如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一天假.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们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原因3. 评价方式的导向作用.目前,公认的比较公平的评价方式

依然是高考成绩,并且把高考成绩作为(可以说是)唯一指标.因此,

调查

中学也就把高考成绩作为重大目标来追求.在评价方式没有变化前,仅谈新课程理念是不切现实的.因为,在高考中,成绩能否上线,牵连着千家万户,家长们不仅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还要考上名牌大学,这些现实问题无法改变.

原因4. 受客观条件限制.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如

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等)、教师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储备以及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等几个方面,由于这些原因,致使教师无法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

5.2对策分析

对策1:确立新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数学新课程的评价

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学新的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重要又迫切的任务.新的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发展和高考现实,作好协调与统一.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测试评价,评价的方式和内容明显滞后.主导者评价方法依然主要是唯分数论,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这种现象亟待改善.

对策2: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

针对课业负担过重,节假日补课等限制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

间这一现象,仅靠学校自律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甚至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共同体.以省为单位,制

调查

定相关管理规章,并加大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与检查力度,是遏制目前诸多弊病(如周六、周日补课问题,每天学习时间过长问题,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等)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措施.

对策3:加强研究,构建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各种类型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及教学模式的探索,

也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面对新课程,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就需要加强研究,力争能做到人人有研究课题,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并要求教师每人写一个新课程教案、一个教学设计,每人上一节优质课改课.加强新课程优质课教学评比,多进行教师的学术交流;也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了解高中生的心智特点,遵从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研究,贯彻新课程理念,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自觉行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和核心思想.学习方式的研究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索多样化的与新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概念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的课;难度中等的公式、定理、性质导出课;习题课,建模课,阅读课,实习作业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对策4:大力开展教师培训

一是要重视对新课标的研究。新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际应用问题,

课题的导入往往从实际问题引出,例题、习题中又配备了大量的应用

调查

问题;还增加了许多教学内容,如算法、概率等;即使保留内容,其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学中要研究新课标,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

二是要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直至

现在依然全部采用讲授法,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活动及思考的机会、时间,甚至有时只教结论,不讲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些教师并不是教学能力差,而是认为讲授效率高,课堂上传输的信息量大;但是,学生失去了能力发展的机会,只是死记了一大堆知识,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把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量上,而忽视能力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授法,有它存在的理由,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式学习法,但应有一定的限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生动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应是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学校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专家或新课程先进教师来校讲学、指导,也可去新课程改革先进校学习他们的做法,或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书籍,更新观念.寻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从以上分析来看,面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主动性地学,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不落空,才能完成这次课改大业。

【参考文献】

调查

[1]严士健 张奠宙.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地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章建跃.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数学通报[J].2005年,第6期:

P6.7.

[3]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地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周震和 汪莹.我们如何探索—来自基层学校的实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年.

[6]谭国华.新课程标准高考对数学能力的考察形式和要求.中学数学研究

[J].2006年,第9期:P13 17.

[7]石永福.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学研究[J].2006年,第7期:P42.

[8]张维忠.数学新课程中的数学文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06年,第9期:

P1 3.

调查

附: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表

同学们,这是一份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表,请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如实填写,每题只选一个答案,填入表格中。本表不记名,谢谢合作!

1.我对数学

A.很有兴趣,它富有挑战性、探究性,有吸引力

B.有兴趣,它能提高和锻炼我的思维能力

C.兴趣不大,但迫于升学压力,还要坚持下去

D.没有兴趣,数学太难,内容也枯燥

2.在数学课堂上,我

A.经常主动提问

B.虽不提问,但会积极主动思考,对产生的疑问课后再问老师

C.会聚精会神地听讲,有疑难时,课后再自己钻研或与同学讨论

D.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时,也很少问老师,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

3.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A.我喜欢独立思考,尽力解决

B.经常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

C.问老师或问同学或看答案

D.自己想一想,如果还弄不明白就算了

4.对数学作业、练习卷中存在的问题,我

A.独立分析错因,及时更正

B.和同学讨论交流,弄清楚为止

C.问老师或自己查资料,及时弄明白

D.弄不明白错因,也很少更正

5.每周上数学课的节数是

A.4节

B.5节

C.6节

D.7节或以上

6.对数学教材中“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内容的处理方式是

A.老师都讲授了

B.老师有选择性地讲了一些内容,多数内容都舍弃了

C.老师按照教学要求,提供了时间,组织同学们进行了研究讨论

D.基本没有涉及这些内容

7.在数学课堂上,老师

A.基本从头讲到尾,很少交流机会

B.以讲为主,但经常提一些关键问题启发思考

C.讲的少,练的多,要点突出

D.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8.你学习数学,感觉

A.比较轻松,没太大负担

B.正文易学,但教材中配备的习题难度太大

C.教材不难,但配套的辅导资料题目太难

调查

D.教材内容比较难,主要原因是抽象、难懂

9.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A.每天有较多的时间自由支配

B.基本能完成数学作业,完成当天的学习内容

C.老师把时间安排的很细致,基本没有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学习吃力

D.基本完不成学习任务(没完成作业、内容没完全懂),需要得到他人的

帮助

10.数学学习过程中,我

A.经常阅读有关辅导资料,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B.及时弄懂老师所讲知识,并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

C.仅能学懂教材内容,其它资料很少看

D.数学太难了,基本不主动看有关书籍

11.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A.班上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大家经常在一起研究、讨论问题,对小组成

员提高较大

B.班上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但没有什么活动,流于形式

C.班上没有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但同学门之间也经常在一起交流一些好的

解题方法、典型知识,我乐于帮助别人或常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D.基本和其他同学不交流,不讨论问题

12.第二课堂的开展状况是

A.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数学讲座、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社会实践调查等

B.虽然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但兴趣小组活动很少开展

C.只举行过辅差或培优讲座

D.没有这方面的活动

13.你喜爱的学习方式是

A.喜欢听老师讲授,这样容易明白易懂

B.希望老师在讲课时,给我们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C.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少而精,大部分时间里让学生探索、钻研,老师适

当点拨

D.很少听老师讲课,主要以自学为主

14.学习生活中,你最常见的关于师生互动关系是

A.老师能够经常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处于主动学

习状态中

B.老师能够有效组织、引导同学们学习,把握同学的思想脉络

C.较少和老师沟通,遇到问题自己解决

15.简要谈谈你对数学新课程的印象是 ;

你对数学老师的教学建议是 。

调查

第 19 页 共 19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ji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