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法律知识学习100问

更新时间:2023-07-28 14: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普法工作有什么要求?

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3、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当前如何立足本职,发挥职能作用?

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强化法律调节和服务,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关系协调。

4、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答:党的领导。

5、法治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答: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6、为什么说党的领导和社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答: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

7、如何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答:要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要认识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要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8、为什么说党的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答:它们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们都体现着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他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也是一致的。

9、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是什么?

答:人民是主权的主体,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和共产党执政的前提。

10、为什么说坚持人民主权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答:人民主权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管理的权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主权的主体。

11、如何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三者协调统一的关系?

答: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共产党领导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支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当家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作主,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民主在法治轨道中有序运作的保障。

1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我国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什么形式来实现?

答:代表制。

14、是么是宪政?

答: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的民主政治制度。

15、社会主义宪政的作用是什么?

答:保障国家权力秩序。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与保证。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确定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

16、法律的权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权。

17、什么是法律权威?

答: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规范之中法律具有应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职务多高,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三个统一体”是什么”?

答: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思想

1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哪“五个方面”的内容?

答: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20、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司法公正的原则、司法公开的原则等

21、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有哪些?

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

2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三个方面含义是什么?

答: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24、“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含义都有哪些方面?

答: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25、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答: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 、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必须树立执法部门
的公信力

26、如何理解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执法为民是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27、执法为民的核心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人民、一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切依靠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

28、怎样落实执法为民的要求?

答:勤政守法、甘当公仆、文明执法 、清正廉洁

29、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有哪些?

答: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

30、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

答: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目标;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力愿望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神圣职责。

31、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准确把握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合理合法、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

32、及时高效原则具体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提高时间效率,减少工作拖延;提高物质效率,降低经济消耗;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减少不合理制度的负面作用。

33、社会主义人权公平性的特征是怎么表述的?

答:社会主义人权公平性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年限、财产状况,平等地享有人权。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待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人享有同样的人权。

34、“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入宪,我国在对待人权态度方面的意义是什么?

答: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载入宪法,表明了国家奉人权保障为最终目的的基本态度。其意义一方面表达了对公民应当享有的人权给予尊重的态度,即对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应该享有的权利要予以切实承认和尊重;另一方面表明对公民依法享有或行使的权利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护法等环节予以切实的保障。尊重人权、保障人权、促进人权的发展、实现人民的权利,是依法治国的本质。立法是表达人民的权利,执法是落实人民的权利,司法是救济人民的权利,法律监督是保障人民的权利。

35、人权的国内法保障和保护包括哪些环节?

答:人权的法律保护首先表现为国内法保护,其次表现为国际法保护,两种保护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保障。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主要包括宪政保障、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司法救济。人权的宪政保障是其他保护形式的基础,人权的立法保护、行政保护、
司法救济都是为了落实和充实宪法的人权规定。

36、什么是民主立法?

答:民主立法指的是立法民主性和立法民主化,是建立人民民主基础上的。民主立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有关民主的立法观念、立法实践、立法保障组成的有机系统。在我们国家进行民主立法,实质上就是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线,将全体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37、实现民主立法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三种:(1)立法机关组成民主;(2)立法活动民主;(3)立法内容民主化。

38、在我国对于公布法律文本的主体方面有什么制度?

答:在我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由全国人大主席团以全国人大公告的形式公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法律文本,由国家主席以主席令的形式公布;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分别由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经批准后,分别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39、在我国对于公布法律文本的时间和方式上有什么制度?

答:我国立法程序对法律通过后多长时间内予以公布没有具体明文规定。从立法实践看,法律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通常由国家主席当日签发。法律生效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法律公布后某日生效;三是法律生效要依另外法律生效时间而定。还有些法律本身没有规定生效日期,而是在公布法律时的公告中规定生效日期。

按照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行政法规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及时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公报和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40、立法活动过程的公开性有哪几个环节?

答:立法活动过程的公开性,是指在法律案提出、审议、表决、公布各环节中,应当实现民主公开。

41、依法行政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依法行政就是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它的主要内涵是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能超越职权,也不能不履行法定职责。

42、依法行政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依法行政是针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最终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权益。

43、依法治
国的定义及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有明确的定义,即“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意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高权威,严格依法办事。

44、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是在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

(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实施法律最重要的任务是由行政机关完成的,没有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也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二是法律赋予行政机关许多强有力的执行权和应付多变情况的自由裁量权等。三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都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守法。

(3)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一是行政机关承担着大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行政也就比其他国家机关的依法办事要困难得多。二是由于行政事务自身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又因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权力的相对集中和行政机关以行政相对人形成的命令、服从关系,同样给依法行政带来了许多困难。基于此,依法行政的困难,也就是依法治国的困难。

45、执法为民的内涵是什么?

答:执法为民就是要求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能做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执法工作要达到公正、高效、文明的基本要求;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又是行政执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6、行政执法活动践行执法为民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是切断执法活动与执法者的利益关联。二是强化执法的服务功能。三是倾听民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问题。四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47、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答:依法行政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和谐社会中依法行政的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公民的权益;和谐社会必须完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48、公正司法的内涵是什么?

答:通常认为,公正司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司法人员及司法机关
要坚持公正的立场,秉持公正之心。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其次,是指司法活动的过程和司法的程序公正。司法的基本特点是其程序性。最后,是指司法裁判的结果公正,即人们所说的实体公正。这是司法公正的最终表现形式和基本载体,也是人们评判司法是否公正的重要依据。

49、国家权力的主要特征是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什么?

答:一是具有强制性。国家权力要求人们服从自己的意志,并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保证国家权力的实现。二是独立性。国家权力不依附于任何内外权力,拥有不受侵犯的独立性。三是具有普遍约束力。国家权力对在本国的领域内和在境外的本国公民,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50、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答: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在人民代表大会下,实行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51、法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从国家治理的权力基础看,法治是人民之治,即“主权在民”,有别于“人治”。二是从国家治理的手段上看,法治是依法进行管理,有别于“仁治”、“礼治”、“德治”等。三是从国家治理的方式看,法治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运行上的法制化,即分权制衡,有别于“集权”、“专权”。四是从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看,法治蕴涵着宪政、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法治理念。五是从国家治理的目标看,法治意味着国家追求秩序、和谐、稳定、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幸福。

52、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国家权力主要有?

重大事项决定权、立法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

53、我国宪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如何理解他们的关系?

答:一是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上位权与下位权的关系。二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三是表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处于同一法律地位,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其监督。

54、依法治国的主要标志?

答:一是宪法和法律在管理
、调整社会的机制和规范社会行为、处理社会矛盾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其他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宪法和法律。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二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切权力都源于和受制于法律,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包括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处理案件;不得违反法律,不得滥用权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力、以权谋私,更不得以言代法、以言废法。三是一切政党、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团体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四是每个单位和公民,都应当自觉地认同和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评价是非的标准,不应随心所欲发表有损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言论,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五是必须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55、建设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法律监督。

56、公民权利保障原则的基本含义?

答:第一,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即“票决权”,这是公民依法选择国家官员的权利;第二,保证公民参政的权利,即参加政府立法论证、行政决策、执法活动、政策咨询、行政许可听证等活动;第三、保证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提出建议、批评的权利,对具体行政裁决提起诉讼的权利等。

57、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含义?

答:第一,主体不能越权,权力不能超越法定范围;第二,政府行政权力的运作必须依法进行,包括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权力运作必须符合法定规范,不得擅权行使;第三,政府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出现的越权行政、违法行政、消极行政行为,造成后果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58、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答:一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的特权。四是任何组织和个人违法都必须受到追究。

59、加强和推进廉政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答:(1)建立完备的廉政法治体系,使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力运作、监督制约、犯罪预防等方面有法可依。

(2)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法治教育。

(3)依法惩治腐败犯罪

(4)加强惩治腐败犯罪的国际司法合作。

(5)要健全完善监督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保障有哪些方面?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建立,不仅要求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而且还要求这些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切实遵守、真正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理市场经济。

要树立崇高的法治观念;健全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完善公正的司法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制原则是什么?

答:以人为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本,确立市场主体资格;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一体保护财产所有权;尊重意思自治,维护合同自由;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自主科技创新;坚持经济民主,维护公平竞争;国家适度干预,政府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弱者利益;诚信自守,互利共赢。

62、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什么?

答: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的法律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机关的财政收支、对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监察监督等。这些法律监督机制,对于保障国家权力的正常运作、促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大员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以法治制约权力的组成部分。

6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答:(1)实行人民主权原则

 (2)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

 (3)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实行共产党领导

 (5)实行法治,用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64、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统一。

 (3)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统一

 (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式与政治文明本质的统一

 (5)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65、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素是什么?

答:(1)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和依托的法律制度

 (2)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合理性基础的法律规范体系

 (3)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

 (4)、以崇尚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为内在要求的法治心理

66、宪法确定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原则是什么?

答:(1)人民主体原则

  (2)平等发展原则

  (3)促进发展原则

  (4)教育普及和提高原则

  (5)国家责任原则

  (6)行为界线原则

67、社会主义法治如何服务国家建设大局?

答: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6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9、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是什么?

答: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守法保障

70、守法的内容是什么?

答:守法的内容既包括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也包括遵守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判决、裁定等执行法律和适用法律的非规范性文件。

71、守法的主体是什么?

答:守法的主体包括公民个人、法人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国家机关。

72、如何理解执政党要依法执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答:执政党要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法治的根本保障。只有执政党重视立法,尊重法律,认真执行和遵守法律,法律才有极大的权威,全社会才会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治国是党提出来的,国家的基本法律和重要法律是党领导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所以,国家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主张的体现。执行宪法和法律,既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也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又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国家,这对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意志的统一,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中央的权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73、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法治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法治发展提供深厚的经济基础,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法治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法治发展提供广泛的文化基础。

74、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答:法治建设必须关注农民权益的保障,法治建设必须维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法治建设必须构建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法制环境,法治建设必须把国家对农业的干预纳入法制化轨道。

75、法治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含义?

答:一是要以体现公共意志、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以及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规范来治理农村;二是要培育广大农民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干
部的法治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是无论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政府对农村经济的调控,还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其他组织的活动都应当纳入规范化的制度轨道。

76、新农村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环节有哪些?

答:(1)在新农村建设中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构筑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法治保障机制

(2)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现代农业的法治保障机制

(3)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法治保障机制

(4)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法治保障机制

77、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法律在调整农村社会关系方面具有其他手段难以比拟的功能?

答: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法律手段具有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不可企及的效果。具体而言,首先,法律具有明确性,即法律可以规定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为主体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为模式标准和合理的预期;其次,法律具有权威性,即法律可以凭借国家强制力要求违法者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最后,法律具有稳定性,从而可以为新农村建设主体提供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78、如何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答: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必须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一方面,党要善于运用法律来处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另一方面,要依法规范执政行为。法律既是党执政的手段和方式,又是执政行为的制约。具体说来,就是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79、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什么?

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80、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个基本要素。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统一,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执政强调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执政强调执政的民主性,依法执政强调执政的法治性,三者结合在一起,勾画出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完整框架,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1、什么是物权法?

答: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

82、物权法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物权法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物”是谁的?第二,物的所有者对这个物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其他的人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第三,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8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

(1)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

(2)平等保护原则;

(3)物权法定原则;

(4)物权公示原则;

(5)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原则。

84、如果发生了物权纠纷,可以通过哪几种途径解决?

答:根据《物权法》第32条规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定,如果发生物权争议,“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85、什么是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哪些内容?

答: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对特定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所有权的内容,是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所有的财产可以行使的权能。

86、所有权从主体方面可分为哪几类?

答:因财产归属主体所不同,可以将所有权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

87、什么是用益物权?

答:用益物权是指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

88、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答: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个人或集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承包合同取得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森林、荒山、草原、滩涂或水面等自然资源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并有权自主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89、怎样理解担保物权的含义?担保物权有哪几种类型?

答:担保物权,是指在借贷、买卖等活动中,为了确保特定债权的实现,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的动产、不动产或权利为标的而设立的,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权利人有权就该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一种限制物权。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物权分为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三种。

90、什么是抵押权?

答: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提供担保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就担保的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权利。

91、《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法》的主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92、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当怎么办?

答: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93、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答: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的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信实用的原则。

94、《劳动合同法》对用人
单位招用劳动者,作出了什么禁止性规定?

答:《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95、劳动合同分哪几类?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

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三类。

96、《劳动合同法》对集体合同的签订有什么规定?

答:《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对集体合同的签订规定如下: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

97、集体合同怎样生效?对它的约束力有什么规定?

答:《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98、对劳务派遣协议订立,《劳动合同法》有什么规定?

答:对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

99、如何界定非全日制用工?

答:界定非全日制用工,在《劳动合同法》中有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
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100、《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监督管理的体制是怎样规定的?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jh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