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20 09: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教育话题

03-21 16:31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国小学生守则被指空洞

“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仔细看完这则对比图表,可以发现美国小学生守则内容细致入微,可操作性强。口语化的表述及其简单易懂的要求,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版的小学生守则就显得过于抽象空洞、刻板教条,“遵守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有网友认为,凭小学生们对言语词汇的“一知半解”,根本难以“参透”守则的“高深内涵”。甚至有网友还评论说,“美国小学生守则像个聪明的老师引导孩子怎么做,中国小学生守则就像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师在手舞足蹈地对小学生卖弄自己的才华。”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也在其新浪微博上发了此图表,短短几天之内就有1700多条发,557条评论。网友一边倒的看法存误读

面对网友一边倒的看法,沪上不少校长和老师都表示,相比而言,中国小学生守则的确较为抽象,但家长和网友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除了小学生守则外,每个学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学校细则。在学校细则里包含了具体的规定。”瑞金二路小学校长王平表示,准时到校、上课举手发言等诸如此类的内容,不少学校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国家站在宏观的角

度制定守则,地方和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具体规定,这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

王校长还指出,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学习准备期,学生们都会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学生守则,加强对其理解;也会学习学校细则,用微观具体要求充实宏观的概念。

“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从内容上看,更像是中国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少小学老师读完对比后表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20条,对学生日常行为作了细致的要求。而《守则》是一个总纲,代表了一个大方向,守则订得太细不现实,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教育特色和理念制定校规,这样比较好操作。

家长渴望教育更贴近实际

此外,一些对美国教育文化有所了解的校长还表示,其实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小学生行为守则,网上流传的美国小学生守则可能是某一学校的行为守则。这样不对等的对比,本身就有失偏颇。

“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中国的小学生守则非常宏观,涵盖了学生发展目标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国家对新一代人才的期望。”市教科院科研处处长吴增强老师表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传统与表达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网上对中美学生守则的热议,也说明了家长希望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实际,口号、教条少一点,更具可操作性。

篇二: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图)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附件

小学生守则.jpg

2010-2-4 14:18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篇三:《中美小学生守则比较》

在经验中成人——从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差异说起

2007-10-13

昨天看到一个《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差异》的帖子,感觉很有意思,特节录如下: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从以上两国的小学生守则的对比来看,前者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聪明的老师正在手把手的教你做事:路该这么走,书该这么读,人该这么做。都很明确,很具体,于是我们的小学生便心领神会,知

道这么走这么读这么做;而后者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师在手舞足蹈的对小学生卖弄自己的才华,照本宣科,盲目的大谈高深的为人之道,说的是怎么走怎么读怎么做,一点也不考虑受教育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大道理说了一大堆,又庄严又神圣,可是又模糊又抽象,让人(一个小学生而已)觉得一时摸不着头脑,终于到头来谁也不知道讲的是些什么道理”。

这一比较,再鲜明不过的暴露了中国教育的某些盲区。如果说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以“规则教育”为主,那么,中国的小学生守则则充斥着“意识形态”。按照哈耶克的说法,正义规则是自由社会的基础,除了国家立法形成的规则,它还包括自生的规则,像习俗、惯例等等,这些规则里面积淀着以往的生活经验和隐性知识,所以,孩子通过学习规则能较快地融入社会。而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将意识形态看作是“思想方式”,它指的是由于情况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对某社会情景真相的掩饰或扭曲,包括有意识撒谎,半意识或无意识地掩饰,有心欺骗或自欺,这实际上体现了特殊集团的自我利益。

总之,美国小学生守则的哲学基础是法治经验主义,它的未来方向是个人主义和权利本位主义;而中国小学生守则的哲学基础则是道德理想主义,它的未来方向是族群荣誉和国家主义。两者应用到教育上的差别和优劣,我在两年前在给熊培云《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中国的自由》一帖的回复中已经说的很清楚:

“人的传统有三个层面:1、生物性的遗传;2、历史性的传承;

3、个体性的长成。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一层面的问题很难改变,所以我们一般关注不多。争论的地方在层面2和层面3,我们中国人的习性偏好似乎是先2后3,所以在精神上重权威,在知识上重记忆,在人格上重涵养;而西方则是先3后2,所以在精神上重自我,在知识上重创新,在人格上重个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各有千秋,但我们别忘了,历史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在列国纷争的局面下,中国要崛起,无论是从效率,还是从竞争来说,都必须采用“先3后2”的教育模式和文化模式。所以,那些妄想通过“读经”来塑造“大儒”,进而推出“仁政”的“庸儒”、“腐儒”们,你们醒醒吧!中国文化目前最缺乏的不是什么“尿泡”似的“文化认同”,而是生命个体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感!

一个星期后,我以自己教育实习的亲身体验写了《“文人发嗲”与“穷人打嗝”——一个中学实习老师所看到的“教育真相”》一文,其中最动情的一段文字是——“史老师叫我国庆后就不用去学校了,但我脑海中却仿佛总有很多眼睛在盯着我,那是孩子们的眼睛,充满了童真般的憧憬和少年涉事的茫然。我知道,曹老师之所以热忱,是因为初一的学生还很纯真,他们不会想到生计,不会想到前途,所以好班差班都氛围好。而史老师则不然,她确实有些疲惫了,因为初二的学生似乎已经明白未来是怎么回事,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只是重复父辈的生活,如果说他们还有什么对生活的想象,那么这种想象也只是像玻璃窗上拼命往外飞的苍蝇——‘有前途却没有出路’。史老

师说,这样的学生她教得太多了,她说她教了近20年的书,仅有的成就感早已被这种沮丧冲得一干二净,剩下来的就只有疲惫”。

我并不反儒学,但我为什么反对“国家祭孔”和“少儿读经”,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祭孔”也好,“读经”也罢,不过是宣讲一些道德教谕而已,而学生如何如何长大,以及长大后如何做人,并不取决于这些空泛的道德教谕如何如何,而是取决于他们的权利能否有保障,生活的尊严感能否不被“黑暗”吞没。“听说我教的学生中有个吃不饱饭的孩子,我曾经想帮助他,但他那萌动的尊严意识拒绝了我的同情。那一刻,我真的很高兴,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对自己尊严的维护,但不知为什么,一股寒意也在那一刻突然地袭来,我战栗了两下,感到心口隐隐做痛。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尊严感能在他生活的世界里维持多久,当他看到自己同学上了高中、大学,自己却在打工时,他还会高傲地拒绝吗?当他干着城市里的杂活、累活、脏活,看到别人却出入于酒店、娱乐城,咖啡屋时,他还会坚持他对世界最初的理想而“誓不低头”吗?”

我一直坚信,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但在意识形态笼罩下的教育,既走不出政治雷区的包围,以致常常因自由思想而惶惶不安;也避免不了因高调道德无法践行而堕入自欺陷阱,以致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真诚性,一生蝇营苟且。所以,不管是“读经”也好,“自由教育”也罢,都只是医治中国教育的偏方而已。这个时候,也唯有将意识形态堵在门外,中国教育才会有它扬眉吐气的一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r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