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21)

更新时间:2024-05-19 06: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

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

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

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自然而然

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是不

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

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

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 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传》《周

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

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涉到孔子

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

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的是持

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仪》篇

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

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证历史事

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

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曾“删

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

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据《史

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

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1935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中,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5月18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月14日离开成都,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年9月13日、14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同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臵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