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综合文献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8 2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综合文献》之

三、重点篇

(六)扩大开放方面

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对国外开放与对对国内开放两条脚走路,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吸引各类投资者关注云南、投资云南,促进投资合作,深化改革开放,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双动力”。其中,对内开放工作一直是全省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云南省先后成立经济协作机构或招商引资服务机构,开始了有组织领导、有发展规划、有推进步骤和有专职队伍的对内开放工作。30年来,云南省以与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和部分央企开展合作为重点;以“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为区域合作载体;加快区域合作、对口协作,先后与国内30个省(市)区建立了经济社会合作关系。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国内投资者到云南创业,促成一大批内资项目在云南安家落户。经过30年的探索与实践,云南省的对内开放

—1—

工作机制日益成熟,初步形成符合云南实际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政策法规、统计评价、推进机制、后续服务等工作体系,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经过30年发展和积累,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合作效果日益明显,对内开放成为云南省建设开放型经济社会的“发电机”之一,有效地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历程

云南省的对内开放经历了探索起步、初期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持续快速发展4个阶段。4个阶段层层递进,由低到高,由快到慢,体现了质变与量变的有机统一,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探索起步阶段(1981以前):此阶段主要是在十一届三中会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国务院于1979年确定的上海与云南进行对口支援的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于1980年决定撤消云南省计委物资办公室,单独成立云南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归口云南省计委管理,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单位。这一时期,云南省的对内开放主要是与国内有关省(市)区进行物资串换,以弥补省内生产生活资料的不足。余缺互补、拾遗补缺的物资串换与协作成为这一时期对内开放的主要内容。

初期发展阶段(1982~1991年):此阶段主要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积极推进物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合理配臵。1982年5月,省政府在昆明举办经济技术协

—2—

作会议,此次会议由国务院11个部委和18个省区市的代表参加,拉开了云南对内开放的序幕;其后,云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全省经济技术协作的通知》、《云南省经济技术协作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积极开展资金、技术、人才三位一体的联合协作。198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云南向全国开放、昆明向全省开放的决定。1984年,撤消云南省经济协作办公室,成立副厅级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这一时期,云南省在深化滇沪对口支援关系的同时,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参与发起成立了由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参加的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经过协调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先后促成了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的建设,促成了“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举办。云南省通过与国内相关省(市)区进行对口支援、区域合作及多形式的合作,有效地打破了市场的条块分割与生产要素的地区封锁,促进了以物资串换为特征的对内开放向以对口支援、区域合作为特征的对内开放转变。这一阶段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2.7亿元,物资协作金额75亿元,形成了以区域合作、滇沪对口支援为重点的合作格局。

适应市场经济阶段(1992~2001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云南省的对内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加强东西部合作战略的

—3—

启动和中央关于东部13个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0省区市的决定出台,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机制逐步建立,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对内开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升格为正厅级;1998~1999年,云南省先后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和对内开放大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外商投资条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对内开放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省外来滇投资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

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战略部署,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补充规定》,决定在“九五”期间设立1.5亿元的横向联合协作扶持基金(每年3000万元),用于支持对内开放和省际合作项目。同时,成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挂帅的滇沪对口帮扶协作领导小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领导小组和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省协调领导小组;先后与上海、广东、浙江、四川、广西等省(市)区形成双边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起滇沪、滇浙、滇粤、滇川、滇桂等较为稳固的双边合作关系。滇沪两省市分别成立了对口帮扶合作领导小组,长期坚持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会议制度、部门对口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跟踪制度等四项制度;滇浙两省党政领导互访,两省组织、人事、

—4—

科技、旅游等部门确立了对口合作工作机制;滇粤两省建立了高层互访和联系机制,重点合作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签署了“1+8”协议及《关于加强粤滇科技合作的协议》和《关于加强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协议书》,建立了对口部门的合作机制;滇川两省2000~2002年每年都在昆交会期间举办滇川经济合作座谈会,就两省重大合作项目和合作中需要协商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并签署会谈纪要。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进了云南与国内相关省(市)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省外来滇投资企业超过4000家,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12亿元。

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为整合资源,提高对外来投资的推进服务效率,加快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省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与省政府外商投资办公室合并,成立省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负责全省招商引资和实施对国内国外开放。省经合办作为云南省外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机构,作为云南省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领导小组和云南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了全省对外来投资的协调、服务工作,承办了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和“昆交会”等招商活动的组织工作。2003年以后,全省各州市党委、政府纷纷强化对内开放工作,先后成立了招商局、经合办、投资促进局等工作机构,调整充实了工作队伍,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思想解放、政策推动、行政带动等方

—5—

外资金完成漫湾电站、大朝山电站、鲁布革电站、曲靖电厂等电站的建设。1978~1998年,云南省电力建设总投资196.46亿元,其中省外和中央投入资金116.77亿元,占59.44%。此外,云南省的烟草、化工、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也与扩大开放、引进外来资本密切相关,例如:玉溪卷烟厂于80年代初期引进高起点技术及设备,目前已成为亚洲实力最雄厚的卷烟厂,烟草产业成为玉溪经济最主要的支柱;红河州1992年以来坚持吸引国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发展以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的葡萄产业。至2008年,云南省的5大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力量,仅2001年——2007年,5大支柱产业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66.26亿元,占同期全省引进省外到位资金总数的51.07%。

二是引进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促进产业升级调整 在对内开放的过程中,云南积极引导各类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参与本土企业的改组改造,利用外地资金、技术、管理促进本地产业的升级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大理州引进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大理骏马工贸集团共同组建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这是继一汽、二汽、北汽福田之后国内第四家能够自己开发并生产汽车车架的厂家,也是云南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汽车生产基地。楚雄州引入四川德胜集团对禄丰钢铁厂进行

—11—

兼并重组,重组后的“德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不仅盘活了“禄钢”的全部资产,而且一跃成为彝州冶金矿产业的龙头企业,名列中国非公企业百强纳税排行榜。昆明市引入新希望集团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后,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牛奶收购量和企业年产销量均增长1倍以上,年利税增长3倍以上,奶农和员工的收益均大幅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云南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使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例如:大理州引入新希望集团在原蝶泉公司基础上成立的云南邓川蝶泉乳品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发展为拥有总资产1.2亿元,日处理鲜牛奶220吨,集乳制品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年销售收近1.7亿元人民币,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乳品企业,也是国内乳品企业中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广东美的集团全面参与云南省汽车产业整合,成立了拥有先进整车制造工艺设备和测验基地的云南汽车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已开发出8大系列、46款系列车型,均取得国家权威检测部门3C认证。

三是引进行业领先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2007年,昆钢集团与武钢集团正式合作,武钢将与昆钢携手,引进先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使昆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二者的合作对云南省钢铁工业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义重大。同年,

—12—

云铜引进中铝作为合作伙伴,力争在 5年内,使新云铜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铜业企业。

四是利用区域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伴随着泛珠合作的日益深入,泛珠区域在滇投资逐年快速增长。自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云南省与内地8省区签订实施各类国内合作项目3105项,涉及电力、轻工、商贸、矿冶、建材、化工、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物资源开发、机械等10多个领域;8省区实际到位资金412.43亿元,占同期云南省外到位总数的31.18%,为云南省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泛珠区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模式等要素也纷纷进入云南,为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开发注入新的动力。如:在福建、广东民营企业的带动下,云南民营经济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部分地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云电送粤”项目实施顺利,滇粤两省之间达成的能源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也为云南发展电力产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湖南水电开发企业充分发挥其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云南水电资源开发和电力产业建设的步伐;江西省铜、钨矿开采冶炼企业投资云南的同时带来了先

—13—

进的行业技术及市场优势;广西化工企业充分利用滇桂双方在化工合作中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为云南提升化工产业发展水平作出贡献。

(四)对内开放促进对口帮扶大跨越、社会事业大进步 1996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其后,上海与云南形成了省、部门、州(市)、县四个层面的对口帮扶合作机制;上海14 个区及两家大企业对口帮扶云南红河、文山、普洱、迪庆等4个州市的26个贫困县;双方在教育、卫生、科技、工业等10多个部门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在11年的对口帮扶合作中,两省市始终遵循“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开创性、务实性和操作性”的统一,不断拓展和探索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合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云南—上海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九五”计划纲要》、《云南—上海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十五”计划纲要》、《云南—上海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至2007年底,上海在云南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11亿元,实施解决温饱、整村推进方面的帮扶项目1722项;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社会事业帮扶合作项目2044项;新建希望学校、光彩学校511所,帮助培训各类人才19.08万人次,输出安臵劳务人员16579名,社会捐赠6400多万元。两省市企事业单位累计实施各类经

—14—

济合作项目673项,上海企业在云南累计投入经济合作资金37.94亿元,合作项目涉及技术开发、贸易转移、科技、环保、旅游、服务业等领域,有力地促进云南边境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过11年的对口帮扶合作,已逐步从单项的项目帮扶向进村到户、解决温饱和整村推进发展;社会事业帮扶合作逐步从援建希望学校向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训转移;经济合作从单一的技术转让、营销合作向以资产为纽带的并购重组发展,企业间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逐步向全方位、多领域的新格局发展。

1.以整村推进为主体的对口帮扶。11年来,上海在对口帮扶的四个州市累计实施以解决温饱、整村推进为重点的对口帮扶项目1722个。结合整村推进,累计在受援地区发放小额信贷资金8342.6万元,帮助贫困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和经济林果等。分别在红河、文山、思茅援建了科技中心,实施了一批种养殖业示范项目,为当地实施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投资1500万元,分别在文山、红河、思茅援建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安臵受援地区劳务16579名进沪务工,加快了帮扶地区农民的增收脱贫步伐。按照国家企工委安排,2004年,上海宝钢(集团)、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上海海运集团等中央在沪大企业定点帮扶普洱、临沧和宁蒗县等。3年来,仅宝钢集团在

—15—

对口的普洱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较好地改善了对口帮扶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而且还为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探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措施,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对口帮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被列为“十一五”期间沪滇对口帮扶的工作重点之一。帮扶中,紧密结合《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规划》和《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规划》确定的工作重点,坚持以整村推进为主,重点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最困难、最迫切的问题,使苦聪人与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有效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按照沪滇人口较少民族对口帮扶合作计划,双方确定了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整村推进,兼顾教育、培训、劳务输出等提高素质和增加收入的扶持思路。在对德昂族的帮扶中,上海共投入帮扶资金2189万元,分别在德宏、保山、临沧三个州市启动实施德昂族聚居区安居房改造、村内道路建设、种养业发展、庭院经济、文化、卫生、教育、培训等项目。在对苦聪人帮扶工作中,上海市共投入帮扶资金1456万元用于普洱市镇沅县苦聪人扶贫项目开发。在对莽人和克

—16—

木人帮扶工作中,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下决心解决云南莽人、克木人生产生活困难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扶持云南莽人、克木人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并先后两次组成联合调研组赴云南对莽人、克木人进行了实地调研。经沟通协调,争取将帮扶莽人工作列入沪滇对口帮扶计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08年上海方投入帮扶资金600万元,启动对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雷公打牛村50户200人的整体搬迁,并完成相应配套工程。

3.在社会事业领域的帮扶合作。1996年以来,上海与云南双方各对口部门共实施各类社会事业帮扶合作项目2044项,累计为云南培训各类人才19.08万人次。先后在四州市分别援建了教育培训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和环境监测站。上海市累计选派6批(每批任期2年半)92名干部到云南省挂职,云南省先后选派680名干部到上海有关部门挂职学习。人事部门采取送培、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云南培训各类专业人才1207人次。合作交流部门先后安排云南省22干部赴德参加中德人才培训。教育部门从校际对口合作、选派教师支教、援建培训中心和远程教育网点四个层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开展了双方各100所中小学、10所高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帮扶合作工作,累计选派6批661名支教教师到云南省贫困地区支教,累计援建希望学校、光彩学校511所,援建“一村一小”404所。帮助援建白

—17—

玉兰乡村卫生室878个,实施培训百名骨干医师和百名学科技术相结合的“双百”培训项目。

4.经济文化合作更上层楼。1996~2008年,上海与云南共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673项,上海企业在滇投入资金达37.94亿元。企业间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一是优势产业的合作加速云南省支柱产业的培育。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在文山州建立烤烟基地,合作开发优质烤烟,不但有力地支持上海优质卷烟的生产,而且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二是旅游业的合作促进云南省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上海锦江集团、上海航空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云南后,先后投资旅游、酒店、航空业,极大促进云南旅游特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三是科技合作促进云南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海科技部门先后投入8千多万元,建成云南省技术转移中心暨上海—云南技术转移基地,并在玉溪建立分基地,促成云南企业与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实施工业、农业领域的科研合作项目87项。四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在两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在上海成功举办,云南映象、云岭天籁等一批具有云南民族民间特色的原生态歌舞节目在上海成功演出,上海市宣传部门还提供专项资金帮助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吸引上海企业入滇投资,2007年刘平副省长率团赴沪举办了云南上海特色产业投资合作项目推介活动,签署合作项目协议17项,协议引进上海方资金59.9亿元。目

—18—

前,合作项目进展情况较好,如投资5.5亿元在呈贡新区建沪滇东盟商务大厦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上海爱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在楚雄投资建雨生红球藻提取天然青虾素项目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双方科技部门在帮扶地区实施了一批天然药材病虫害防治、经济林果规范化种植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

5.对口帮扶合作机制日益完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沪滇对口帮扶合作的机制日益完善。一是高层领导对话机制。两地领导坚持不定期的互访交流,通报沪滇对口帮扶合作工作有关情况,共同商榷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工作、扩大经济社会合作与交流等有关事宜。二是领导机构长期工作机制。两省市历届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双方分别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州(市、区)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分别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沪滇帮扶合作日常工作。三是对口合作工作机制。上海12个区对口支援红河、文山、思茅、迪庆26个贫困县。双方确定在人事、卫生、工业、教育、科技、劳动、农业、环保、旅游、民政、民委、侨办、工商联、共青团等1 4个部门建立对口合作小组,签署对口合作工作计划;在组织、文化、国资委、建设等4个部门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并将昆明、曲靖、玉溪作为双方开展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四是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每年召开一次双方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暨对口帮

—19—

扶现场交流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措施,部署阶段性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工作。

(五)对内开放促进滇浙、滇苏优势大互补,商务大流通

1.滇浙合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的个体工商户自发到云南经商办企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浙江在滇投资创业人员超过20万人,其中温州在滇企业人员超过13万人。在滇总投资累计500亿元(含商贸和地产开发),年上纳税收近15亿元,解决就业105万人。2002年前,浙商在滇投资一直保持省外在滇投资资金到位第一,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后,随着中央大企业入驻我省水电领域以及国家土地政策调整,浙江在滇投资略显回落,但浙商在云南的投资始终保持省外在滇投资资金到位的前3位,资金覆盖全省16个州市。仅2001~2007年,滇浙两省共实施各类合作项目1461项,浙江省企业协议投资785.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0.66亿元,资金到位率达23%。其中,2007年浙江企业在滇实施各类合作项目396项,投入资金74.86亿元,居各省区市企业在滇投资资金到位的第一位。

一是领导互访深化双边合作

2000年起,滇浙两省党政领导实现互访,先后签署《关于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的会谈纪要》,明确在经济领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旅游业、科教与人力资源开发等7个方面开展重点合作。“十五”期间,两省通过党政领导互访,促成浙江省国字号三

—20—

大主流市场赴滇的投资考察;两省组织、人事、科技、旅游等部门初步建立联系;两省经合(协)部门牵头开展合作开拓中国——东盟市场的课题研究;促成浙江华立、浙江康恩贝、浙江中大、娃哈哈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到云南投资和发展;促成100余项各类项目的合作,协议总投资114亿元,协议引进浙江资金98亿元。

二是政商互动促进合作深入

1995年,浙江商人在滇成立昆明温州总商会。2001年12月,云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获准成立(2006年更名为云南省浙江商会)。目前,商会已成为滇浙两省开展经济合作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政府、民间互动的合作机制。近年来,省经合办多次组织商会成员企业赴浙江及省内玉溪、大理、昭通、保山等重点州市进行投资考察,引导浙商参与云南的水电开发、生物资源开发、城镇化建设和市场建设等,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理论研究拓展合作空间

2002年,云南省配合浙江省开展“浙江企业参与西部开发课题”调研。其后,由两省经济合作部门联合进行《云南浙江合作开拓东盟市场对策研究》课题的编制。课题在分析研究云南、浙江及东盟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实现三赢的合作途径与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对滇浙联手开拓东盟市场提出了新的设想和目标,并从合作领域、合作机制、贸易平台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为三方建立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拓展合作空间打下理论基础。

—21—

四是产业转移成功启动

2006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由刘平副省长率队,组成由7个省直部门、10个州市、18个重点工业园区的领导参加的百人代表团赴杭州、台州、温州考察,通过举办滇浙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项目推介会,吸引浙商300余人,推介云南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项目近千项,涉及资金近千亿元,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云南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基础。2007年,在滇浙两省实施的396项合作项目中,新签约实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项目67项,引进浙江企业到位资金11亿元,占浙商到位资金总额的15%。

五是企业合作更加紧密

滇浙两省企业间的合作空间、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双方实施项目涉及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轻工、机械、建材、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以及城市服务业等10多个行业;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为1:68:31,其中水电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商贸设施建设类项目到位资金分别占项目到位资金的25.62 %、14%和13.3%。

一是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合作。浙江华立集团出资1.8亿元控股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出资收购盘龙区医药公司、昆明华洋制药厂,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合作开展新药研发;浙江中大(浙江国有大企业25强之一)、浙江景宁中信实业有限公司及丽水等地民营企业、娃哈哈集团、德力西、浙江金洲集团也先后入滇投资开发云南省的水电、食品、工业制造和旅游产业;

二是以资产并购、租赁经营为主的合作。如浙江KK集

—22—

团兼并昆明啤酒厂后与嘉士伯实行并购重组;浙江桐乡第二水泥厂租赁宁蒗木材公司水泥厂,当年就上缴税收100多万元。

三是商贸设施和市场建设的合作。2001年以来,浙江投资商投入旧城改造和商贸设施、市场建设资金已突破10亿元。浙江民营企业轩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螺丝湾双龙商贸大厦;义乌投资商在大理建设“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厅”;浙商集团建设的中国——东盟商贸港项目已进入一期建设阶段;浙江纬圣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的晋宁上蒜民营经济区,已形成基础设施配套的新型民营经济区;浙江在滇红河和泰实业公司以TOT方式购买鸡街至石屏一级公路经营权。

四是省校合作,云南省与浙江大学进行省校合作以来,共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6项,投资总额9100万元,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医药新材料、环保、信息自动化等领域。2001以来,浙江大学为云南省培训高层次人才332名,云南从浙江引进人才103名。此外,双方还共同开展了人文社会科学、云南体育产业开发和云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2.滇苏合作

江苏省与云南省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两省合作起步较早。计划经济时期,江苏由于对原材料的需求,与云南的往来较为密切。80年代初,江苏较为发达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等地市,曾以技术换资源的方式与昆明化肥厂、滇西纺织厂、昆明制药厂等一批轻工纺织及医药企业建立了

—23—

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人才交流和培训。通过技术协作,云南省部分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云南省也以计划价格支援了江苏有色金属、木材、磷矿石等当时紧缺的生产物资。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双方的合作转入了以生产要素为重点的多形式合作。2001年8月,云南省与江苏盐城市签定了两省市农业经济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农业良种、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等方面加强合作,促成12个农业合作项目。

2001~2007年,滇苏两省实施经济合作项目214项,江苏省企业协议投入资金9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4.3亿元,资金到位率达38%。投资的主要领域涉及化工、电力和商贸。江苏省江阴澄星集团有限公司在云南投入了16.46亿元建设电力、磷化工、磷电一体化项目,其中,在红河州投资3.2亿元建设雷打滩电站、投资8690万元生产黄磷;在曲靖市投资11.08亿元建设磷电一体化项目;在昆明投入1.32亿元收购东川黄磷厂,成立云南澄星磷业有限公司。江苏迎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昆明建设云南印象城。江苏新宏大石化机械有限公司在滇投入1.9亿元投资开发化工产品。江苏苏宁电器集团也在云南驻点,预计将在云南省一级州市建连锁店近300家。江苏张家港保税实业有限公司购买大理造纸厂4000万元控股权,由江苏方经营管理。

2006年,云南省江苏商会在昆成立,商会拥有会员企业200余家,企业在滇投资领域涉及矿产业、房地产业、流通业和石油化工领域。

(六)对内开放促进投资环境大改善、投资服务大提速

—24—

改革开放30年来,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云南省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治安环境等软环境。

1.改善硬环境,建设“大通道”,创建扩大开放的区位优势

云南省不断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至200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84公里,列西部各省区第一位,预计到2010年云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3200公里。基本形成以省会昆明为中心,国道、省道为骨架,辐射全省、连接四川、贵州、广西、西藏和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的公路交通网。铁路运营总里程近2400公里,连接中越、中老、中泰、中缅的“泛亚铁路”建设正在逐步展开,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基地——昆明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云南民航机场已达12个,开通了国内外航线210条,是我国支线机场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省份。“十一五”期间,云南将进一步加大对云南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保障昆明新机场建设和新建腾冲、红河机场,改扩建丽江、大理、潞西、香格里拉等小机场。昆明新机场按规划建成后,将是继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后国内第四大机场。

—25—

随着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建成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云南的区位条件和地缘优势更加突出,云南扩大开放的硬环境将更加良好。

2、优化软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扩大开放的服务环境优势

云南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投资服务体系建设。2000年以来,先后进行4次行政审批事项改革。2002年,成立“云南省外资工作委员会”,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利用外资的重大部署,研究提出全省利用外资相关政策的意见建议,组织协调各州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重点外资项目审批、推进、跟踪服务等工作。 2005年,成立“云南省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各州相应建设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集中、便捷、高效的服务。2006年,出台《云南省外来投资促进条例》,为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做好投资促进提供保障。2008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行政机关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强化行政责任,促进依法行政,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3、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创建产业集群环境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强省”战

—26—

略部署,全省工业园区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30个重点工业园区形成闭合循环工业链条和生态工业链条,建立包括产品、企业和工业园区3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体系。积极引进世界级大型工业园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力争做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努力把工业园区变成投资者福地、政策高地、商务成本盆地,建成吸引外来投资的主导力量。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为扩大开放构建产业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云南大力培育发展烟草、生物资源、旅游、矿产、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及配套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已成为吸引投资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热点和重点领域。

烟草业是我省最强大的支柱产业,2007年税利突破600亿元大关,烟农收入达到了89.4亿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培植,云南品牌生物产业影响力日益扩大。“十五”末,云南省生物产业工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220 亿元增加到2125亿元,年均增长11.74%。规模以上生物资源产品加工企业达535家,占全省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

—27—

5%。烟草、甘蔗、茶叶、橡胶、花卉等在中国名牌榜或驰名商标中占有一席之地。每年新增经济林面积240多万亩,对保护环境,涵养水土,修复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目前云南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二次创业”,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云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2007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和旅游创汇在全国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9位,两项西部排名均为第一。

云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经过改革开发30年的发展,已建立起地勘、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销售基本配套的综合体系。形成规模开发利用的矿种有铜、铅、锌、锡、锑、钨、金、煤、铁、锰、磷、岩盐、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粘土、大理石等。已经建成滇东北锌、铅、锗基地,滇西北铅锌基地,滇南个旧锡业基地,滇中铜业基地以及昆明铝业基地等矿产基地。

云南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发展较快。规划到2020年全省装机总容量7000万KW,电力产业完成GDP超过58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7.3%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目前,云南省已建、在建、筹建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近5000多万千瓦,水电发电前景非常好。到2010年底,云南电力机组将达到3648万千瓦以上,以水电为主

—28—

的电力产业将基本形成。云南水电资源全国第二,煤炭资源全国第八,在“西电东送”基础上,近年来“云电外送”成为投资热点。仅2007年就有83.7亿元省外资金入滇投资电力开发。

5、解放思想、周到服务,为扩大开放营造思想环境 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共识,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的意识,努力营造优惠透明、兑现落实的政策环境,高效务实、服务周到的政务环境,诚实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云南省在建立健全有利于扩大开放、吸引外来投资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下大力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努力把云南建成让投资者舒心放心的投资热土。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法治原则、诚信原则、服务原则、知识产权保护原则、效率原则、产业集群原则。始终强调效率第一、服务第一,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做到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伸援手,采取“亲商”、“富商”、“安商”等策略。探索服务企业的新机制和新举措,积极为外来投资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2005~2007年,云南省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共接受外来投资企业投诉并为其排忧解难2709件,办结2596件,办结率为95.8%。

三、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是对内开放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这个前提。因循守

—29—

旧、观念落后必然带来行动缓慢,从而影响对内开放的速度。针对对内开放工作中的各种思想障碍,全省各州市始终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对内开放的重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思想共识。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无外不快,无工不富”已成为共识,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全省加快对内开放的思想基础日益巩固。

二是对内开放始终坚持了加强领导这个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全省对内开放、招商引资的大发展大跨越。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对内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把扩大对内开放、加速吸引投资作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全省各州市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对对内开放工作的领导,结合实际确定“走出去请进来”的行动计划,明确对内开放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并制定一系列的促进措施,确保对内开放开放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是对内开放始终坚持了优化环境这个基础。 三十年来,全省始终将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一项基础工作。省政府将2003年确定为“投资环境改善年”,出台了《云南省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云政发?2003?180号);研究推出《云南省外来投资条例》,并切实做好起草、调研、论证、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及贯彻实施等工作;建立省外资委

—30—

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重点利用外资项目;成立云南省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实行联合办公,提供咨询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外来投资企业投诉制度,切实加大企业投诉和反映问题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外来投资企业后续服务体系,促进外来投资企业的良性发展;实行公开评议制度,每年由各级政府组织外来投资企业分开评议相关部门。

四是始终坚持工作机制保障。

一是省政府每年与州市和省属企业集团签订责任书,全面推行内外资引进目标责任制;二是从2002年开始,建立省政府联系推进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和国内合作项目责任制,有效提高项目签约率、启动实施率、资金到位率和建成投产率;三是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情况通报制,省经合办通过适时编发《云南招商引资》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及时将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合作动态情况向领导机关、相关州市、部门通报;四是建立利用外资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外资委办公室的作用,明确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主任,省经合办主任任常务副主任,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和省经合办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并吸收国土厅、环保局、林业厅、国资委、交通厅、等部门和昆明市政府为成员单位,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协调、推动力度;五是建立省际间合作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内区域合作。先后参与了六

—31—

省区市区域经济协调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滇沪合作机制、滇浙合作机制和滇粤合作机制;六是建立国内合作情况季报制度,根据国内合作统计实行年报和半年报的实际,省经合办与省统计局推行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国内合作和省外来滇投资的动态情况;七是建立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省属和中央驻滇企业集团的联系,注意发挥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30年来,我省对内开放领导扎实、措施有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纵观全省对内开放的发展历程,横比外省外地的开放程度和效果,还存在一些影响全省对内开放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的制约。虽然经过多年的开放,全省对扩大开放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在改造主观世界、扩大对内开放等方面做得还不够。一些地方在对内开放工作上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不多,等靠要、怕吃亏、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保护等影响对内开放的现象还存在,重外来投资、轻本地企业等“引来女婿撵走儿子”的不平衡现象还存在;对对内开放的认识还停留在引进外省外地投资上面,对内开放应该是对市场开放、对民营经济开放、对各种类型企业的全方位开放的认识不深。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由于地域环境、思想观

—32—

念、推进措施等因素的存在,省内各州市间对内开放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州市内资到位连年增长,投资合作突飞猛进;有的州市内资到位增长缓慢,效果不佳。

(三)投资环境不理想的制约。近年来全省加快基础设施投入,投资硬环境逐年改善,物流运输等与投资相关的项目建设成果颇丰,但是,在投资软硬环境两手抓上做得不够,尤其是在行政审批环境、部门服务环境、政策兑现环境等方面做得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四)合作领域窄的制约。在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区域合作的同时,对内开放的投资合作上项目涉及领域有待拓宽,合作项目对资源原依赖程度过高,产业链短,对内开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五)保障机制弱的制约。企业的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对内开放多以行政推动型、政策优惠型为主,对内开放向制度保障型、市场竞争型转变的道路还很长。建设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开放型经济任重而道远。

五、对内开放工作发展展望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云南省对内开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和云南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深化对内开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全省上下的一致

—33—

努力,到“十一五”末,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展,开放结构进一步优化,开放质量进一步提高,开放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文明。投资环境明显优化,对内开放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招商引资取得更大成效。“十一五”期间目标是:云南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超过25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超过3000亿元,外来投资到位资金占当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争取达到30%,外来投资企业的财税贡献率逐年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招商,提高云南省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步入节约资源、符合产业导向、强调规模效益、突出综合评价的持续发展轨道;二是优化环境。做好《云南省外来投资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促进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营造创业最宽松、投资最放心、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的投资环境;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认真贯彻省委“非禁即放”的精神,全方位开放外来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的结合,把对内对外开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四是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通过大开放,不断调整优化云南的经济结构,

—34—

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壮大弱势产业,弥补产业空白。同时,在投资比较收益中营造引资比较优势,在完善产业配套中营造引资吸引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打造引资工作的制高点,在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探索新路子;五是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使招商引资工作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的发展,即在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方面有新突破,在开展国内合作方面有新尝试,在招商平台建设方面有新模式,在创新招商方式方面有新举措,在服务企业方面有新手段,在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方面有新进展。

供稿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 撰 稿:王万忠 审 稿:杜 勇

—35—

云南省参加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主要情况

会议名称第1次会议第2次会议第3次会议第4次会议第5次会议第6次会议第7次会议第8次会议时间地点会议主题会议主席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中共广西自治区委书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云南省主要参会领导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省长云南省省长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云南省人大副主任云南省副省长1984年4月贵阳市1985年4月重庆市1986年5月昆明市1987年5月成都市1988年4月南宁市1989年6月拉萨市1990年8月贵阳市1991年9月重庆市改革、开放、开发、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改造五省区七方联合起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广西、第9次会议1992年7月昆明市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出海和边境通道,共同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联合加快实施《西南第10次会议1993年10月成都市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规划纲要》第11次会议1995年5月南宁市第12次会议1996年8月拉萨市中共广西自治区委书记云南省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云南省委常委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云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云南省省长助理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省长助理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副省长团结、协作、开放、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发展记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第13次会议1997年10月成都市、加强联合、共谋发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展抢抓机遇,突出通第14次会议1998年8月贵阳市道,加强合作,共谋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发展基础先行,产业联第15次会议1999年6月昆明市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动,携手迈向21世纪第16次会议2000年9月重庆市第17次会议2001年10月成都市联手大开发,共建大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西南联手大开放,开发大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西南联合大开放,携手大第18次会议2002年9月南宁市开发,完善大通道,中共广西自治区委书记共谋大发展联合开放,科学发第19次会议2004年7月拉萨市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展,协调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共第20次会议2005年8月贵阳市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谋合作新跨越第21次会议2006年11月重庆市合作共赢奔小康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36—

沪滇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实施项目基本情况

卫帮扶类项目 教育类项目 生类项目 产整村推进 业扶持类项目 其它无偿援助项目 亿元 帮扶资希望小一村一\白玉兰\生室 万元 批,批,人 人人次 次 次 19.081722 168 413 10 511 404 878 66 2181 90 万 19.0892 661 6, 6, 680 858 16579 1000 6082 8599 2891 2394 2397 673 37.9 科技类项目 干部交流 劳务培训与输出 青社会捐助 领导考察互访 经济合作 项目类别 人科技帮扶项科 科技 技帮 合扶 作资 项才培训 选派挂职干部 选派支教教师 云南赴上海挂职 年志愿者 劳务输出 平均月工资 捐款 救济灾民、贫困群众 出访 来访 经济合作项目 上海到位资金 捐赠衣被 金 学 小 卫目 金 目 单位 数量 合计 个 个 个 所 个 所 个 个 人人人次 次 次 元 万元 万件 万人次 人次 人次 个 亿元 22714 10 915 878 66 2181 90 万 1433 858 16579 1000 6082 8599 2891 4791 673 37.9

—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