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22 22: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故都的秋》教案
执教者:方凤绿
授课班级: 南宁15中高二5班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掌握和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
潭柘寺、椽子、落寞、普陀寺、鲈鱼、落蕊、混沌(混混沌沌)、幽怨、折去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3.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赏析融情入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培养赏析抒情散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 3.评品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相关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意;
搜集古代诗文中赏秋的名篇名段名句; 教师:提供搜集古代诗文中赏秋的名篇名段名句,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北京秋景图片。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理清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 诵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基调底色和语言的情味,掌握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 (1)听录音朗诵全文,教师稍微点评字音和朗读情感;
(2)完成对五幅秋景图的赏析。分段后,请个别同学分段逐段朗读;教师逐段详
细点评和讲解课文。
3. 从课文尾段入手,走近作者,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关于写秋的文章,有成千上万篇,且体裁丰富,内容多彩,但多以抒写
1
悲秋为主。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那些吗?(我们在初中学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学期在前面第二单元又学了近体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等等。)《天净沙 秋思》、《登高》写出了秋天的悲凉、萧瑟,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古人悲秋情怀,表达了乐秋的豁达态度,何其芳写出了秋天收获的喜悦,《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新。那么,我们现在就学习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省富阳人。(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文注释①)。另外,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课外阅读。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所以,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研习第一至十二自然段
(一)全班集体同学分组朗诵全文,教师稍微点评字音和朗读情感; 点评重点字音:
潭柘寺、椽子、落寞、普陀寺、鲈鱼、落蕊、混沌(混混沌沌)、幽怨、折去
(二)理清结构,把握思路。让学生发言,讨论。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三)分段后,请个别同学分段逐段朗读;教师逐段详细点评和讲解课文。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在这部分里我们要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 1、第1自然段:
(1)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
(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2
目的:饱尝一尝故都的秋;(暗含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原因: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第2自然:
(1)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北国秋天、秋色、秋景、秋味的浓,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2)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对比:①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排比)
②南国之秋:“慢”、“润”、“淡”(排比、反喻)
第一部分段意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热爱。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3、第3自然:
(1)本段第二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2)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秋花的蓝朵(颜色)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
冷色调,更适合表现“悲凉”。
小结第3自然:
秋院图(排比、反衬):破屋、碧空、鸽子、槐树、日光(清静);
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悲凉)。
4、第4自然段:
(1)写秋槐的落蕊时,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 视、听、触、嗅。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
(2)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秋的什么特点? 槐树、落蕊、树影、扫帚的丝纹。(静、清、落寞)
小结第4自然:
秋槐图:槐树、落蕊、树影、扫帚的丝纹。(静、清、落寞)
5、第5自然段:
秋蝉图(反衬):蝉声。(静:蝉鸣秋更幽,以动衬静)
6、第6、7、8、9、10自然段:
3
(1)第7段为什么写“都市闲人”?而不写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非要写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
因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也表达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2)从第8、9、10自然段的对话中感觉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试想南宁人对秋的对话) 天气凉。(作者心情悲凉)
小结第6、7、8、9、10自然段:
秋雨图:雨声(息利索落)→静:以动衬静
都市闲人(清闲)→清 闲人对话→悲凉
7、第11自然段:
1、 作者不是还喜欢枣树吗?枣子到了秋天不是红的吗?
作者喜欢的是“淡绿微黄”的枣子,仍以冷色为主。
小结第11自然段:
秋果图(比喻):果树、枣子树、西北风、尘沙灰土(悲凉)
(四)课后思考题
总结:前面五幅图的特征 ,说说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何总体特点?文中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的?你是如何理解散文“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的?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2.结合所搜集到的诗词,评品作者的审美情趣; 3、继续完成对第12、13、14自然段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继续完成对第12、13、14自然段的解读 1、第12自然段:
(1)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2)概括第二大段的段意,并说说议论段的作用,(讨论,答案略)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2、第13自然段:
(1)“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
这段文字运用了博喻、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写出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突出秋的“够味”。(对比呼应)
3、第14自然段:
(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而且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①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②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2)首段和尾段有何关系?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首尾呼应。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谈理解、感悟,教师点拨。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
5
正在阅读:
《故都的秋》教案11-22
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06-03
03 95598调考题库(最终答复+申诉+暂行+投诉细则)已审2015082804-18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05-22
有机化学实验 - 期末试卷(闭卷)10套07-11
西南科技大学素质教育--家庭理财答案09-20
广播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02-22
-物料编码与物料选型04-1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故都的秋
- 教案
- 石家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分区
- 07非谓语动词 备战2018年高考英语之高频考点Word版含解析
- 概率统计习题详解习题详解1-2章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荒芜了的花园》同步练习冀教版
-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 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
- 2015春 六年级海西家园教案
- 2010.6月12历史模拟考试题
- 安踏市场调研报告 - 图文
- 竞赛分组
- 2014年注会税法第二章练习题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 ERP在中国
- Yule-Walker方程
- 特种设备(电梯、压力容器、厂内叉抱车)使用检验登记注册上牌办理指南
- 2017年己二腈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coreldraw服装设计试卷及答案
- 走民族学校办学的特色之路
- 陕西旬邑
- 电气二次线专业出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