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学

更新时间:2024-02-19 22:3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军事小说排行

类别

书名

最新章节

作者

更新时间

状态

抗战烽火 铁血抗日军

[目录]新书《抗日虎贲》请求推荐票支援!

秋风起叶落

2011-11-28 15:18

连载

抗战烽火 驻马太行侧

[目录]后记

寂寞剑客

2011-11-28 15:51

连载

抗战烽火 重生之铁血战将

[目录]第七百章 敌变我变(求订阅!)

574981

2011-12-19 11:39

连载

战争幻想 风流少年之烽火岁月

[目录]第391章 特殊任务

我是巴图鲁

2011-12-19 01:50

连载

战争幻想 国破山河在

[目录]第六百零一节-我会回来的!-剧终

华表

2011-09-06 00:37

连载

抗战烽火 重生之红星传奇

[目录]第七九七章 厮杀(续)

豫西山人

2011-12-18 21:53

连载

特种军旅 龙形徽章

[目录]第四百七十六章 激战(上)

海枯石烂

2011-12-14 19:58

连载

抗战烽火 我的军阀生涯

[目录]第四百八十二章 西南探矿(二)

千斤顶

2011-12-18 20:18

连载

战争幻想 独舞的军阀

[目录]第三百零四章 尘埃落定 永恒国度(大结局) 忧郁的野狼

2011-03-31 14:14

连载

战争幻想 抗战王牌军

[目录]新书《抗战独裁者》已上传。

莫少卿

2011-11-28 15:26

连载

战争幻想 热血长城

[目录]卷十二 大结局 尾声(3)――全书完 枪托

2010-04-18 22:58

连载

抗战烽火 热血八路

[目录]第548节 化蝶(大结局)

木人儿

2011-06-03 03:01

连载

抗战烽火 江东突击营

[目录]新书《工业霸主》上传

齐橙

2011-11-29 09:18

连载

抗战烽火 重生之征战岁月

[目录]第六百一十七章 火烧抱犊崮

柳外花如锦

2011-12-19 03:13

连载

现代军事 炎黄龙腾

[目录]第三百二十四章 摇摇欲坠 死亡玫瑰

2010-04-18 22:58

连载

战争幻想 飞豹出击

篇二:历史军事小说

历史军事小说“捻军铁骑”

内 容 简 介

这是一本关于捻军的书,是捻军英豪任化邦的传奇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豫鲁皖一带广泛流传着“论刀论枪数鲁王”的民间歌谣。传颂中的鲁王,就是当时捻军年轻将领任化邦。

十九世纪中叶,天灾不断,难民遍野。对清朝政府来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太平天国广西起义,建都江宁,西征北伐,朝野震惊;捻党淮北建军,一呼百应,席卷两淮,称雄豫鲁;民团江淮崛起,连圩数千,拥众十万,割地称王;更兼洋人入侵,肆无忌惮,洋枪洋炮,威逼北京。

其中最令清廷担心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不久就攻克武昌、江宁(古称金陵),并将江宁改称天京,成为太平天国国都。之后北伐西征,肆虐清朝十三年之久,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天京成为太平天国国都后,安微就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主战场。安微作为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是清军入关后重点监防地区。从嘉庆年间起,一直到咸丰同治,安微尤其

是淮北一带十年九荒,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各式民间反清团体暗中酝酿。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促进了地方的武装起义,当时在豫皖鲁苏一带,有捻军、长枪会、白莲教、幅军、天地会以及小刀会等武装,其中捻军是当时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组织。

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清廷政府风雨飘摇之际,清廷王爷僧格林沁、重臣曾国藩挑起军事大梁。形成“南曾北僧”局面,曾国藩率领湘军将士,在长江以南,负责扫荡太平天国;僧格林沁统帅满蒙骑兵,在安微河南山东一带,负责剿灭捻军。

僧格林沁在历史上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脾气暴躁,却又粗中有细。他是蒙古贵族,却被大清朝封为“铁帽子王”,可见清廷对他的倚重。须知这“铁帽子王”是清朝对立下战功的满族皇亲宗室的封赏,整个清朝近三百年才封了十三顶。非满族皇亲宗室而被赐封‘铁帽子王’者,僧格林沁是大清第一人。

僧格林沁被清廷誉为“战神”,所率领的蒙古马队称作“天下第一骑”。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朝廷军事支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僧格林沁是个战争狂,一生都在战斗。之所以“颇受争议”,是因为他一方面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元凶,另一方面又是抵抗洋人侵略的王爷。他和林则徐同为一殿之臣,林则徐在广东

虎门销烟,僧格林沁在北京八里桥与英法联军的激战,虽然最后都失败了,可留给后世的口碑却廻然不同。林则徐奉命前往两广镇压太平军,还未开战,路上就病死了。僧格林沁奉命镇压捻军,杀人无数,最后被捻军击败身亡。众人纷纭,僧格林沁若当日就在北京八里桥战死,说不定就是更高一档的林则徐,就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任化邦是捻军中文武双全的一员战将,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捻军将领,战场不断地丰富他的阅历。虽然他的胆识和策略早在战斗中显露出来,但是他的所向披靡,却是太平天国天王死后的事。

在太平天国天京沦陷、捻军淮北根据地被摧毁,天军领袖洪秀全、捻军领袖张乐行战死,各地反清起义处于低潮时刻,原天军遵王赖文光、捻军年轻将领任化邦、张宗禹等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剩余的天军、捻军及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反清志士,“誓同生死,万苦不辞。”建立了太平天国新捻军。由于新捻军中大部分战士是任化邦和张宗禹带来的原来淮北老捻军,故新捻军体制上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历法、封号和印信,组织形式上却继续按照捻军的五色旗结构,主要以骑兵为主。后来新捻军又分为“东捻军”和“西捻军”两支,互为犄角,肆虐清廷。

任化邦纵横战场十年,战果累累。歼灭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使大清再无自己的精锐部队,不得不借助汉人绿旗军。后来又粉碎了曾国藩的“剿捻”策略,逼的号称“军事天才家”的清朝栋梁老年蒙羞,不得不退出剿捻生涯。清朝改革少壮派李鸿章专办镇压捻军事务,可这位“清廷后起之秀”却常常被捻军杀的手慌足乱,溃不成军,清廷为此大怒。却再无能人领兵,只好着令李鸿章戴罪图功。 僧格林沁从未服过任何人,却对任化邦十分倾心,谓:“此人可统帅十万马兵之战将!若肯为我所统帅,是大清鸿福也!”

曾国藩则叹曰:“群贼之中,以任化邦之骑为最悍。”

李鸿章对任化邦十分赞佩:“任化邦骁勇善战,项羽之俦,人中怪杰,吾与将士不幸而遇此磨难。”

能够得到对手衷心赞叹,任化邦的文韬武略可见一斑。

安微的早期抗争,不能不提苗沛霖。这个被后来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第一代军阀”的枭雄,年轻时是安微凤台县的一个穷秀才,时势造英雄,在那样一个风云年代,苗沛霖以自己的才智与当时形势相结合,根据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创造一套“筑寨、积粟、治兵”理论。由于策略符合实际,两淮竟然掀起筑寨热潮,不论大小乡镇,不论团练捻子。而

苗沛霖通过办团练入手,建立自己的苗家军,最后发展到据圩寨数千,拥众十余万的土皇帝。

占山为王,武装割据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接受,加上苗沛霖当时实力不够,始终反复在捻军与清廷之间,他三次反清、两次反捻,被清廷封为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官居二品;又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他把颍州送给捻军首领张乐行,又设计诱杀了太平军主要将领陈玉成,被世人詬为历史上最反复无常的军阀。

历史总是很复杂的,正义的人物未必十全十美,反面人物也未必没有可敬可佩之处。本来苗沛霖可以成为曾国藩一样的人物,可他没有那样做,从他的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走向:

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稅,地也无皮。

苗沛霖不像曾国藩,对清廷从一而终。他看不惯清廷的所作所为,当然更看不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王国。可惜事与愿违,他没有成功。可是他敢

篇三:文学与战争

文学与战争

14师四刘士琦

1420110229

内容摘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政权的更叠,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战争的身影,在战争中接受洗礼,在战争中得到升华。好战似乎成为了人类的本能,因此战争文学成为文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特殊存在。正义的战争才有美可言,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要消灭这种仇恨。从中国古代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战争文学的美,具有英雄主义、悲壮之美以及传奇性的审美特点。 关键字:战争;文学;审美活动

提及战争,人们通常联想到的就是血腥、残酷、杀戮、伤痛,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从古至今,战争不仅是每个政权统治人民的手段,更是一种发展壮大的手段。战争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示:当人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内在的掩饰被无情地剥露,展现出人的真实本性。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战争文学?不同阶段的战争文学具有怎样的表现?这些都是涉及“文学与战争”不能不探讨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一、战争的意义

纵观人类几千年文明,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每个朝代的更叠,社会制度的交替都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战争,似乎是人类所有的先天弊病。根据傅仲侠《中国军事史 历代战争年表》中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在此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这些战争使36.4 亿人丧生。战争对中华大地更是格外青睐,从公元前26世纪到1911年,即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清王朝覆亡的4500年间,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共发生战争3791次,平均每1.2年就有1次。[1]

似乎人类具有一种好战的本能。弗洛伊德根据人的心理分析,发现人的行动是一种强烈的内驱力释放的结果。而行动是受制于心理的,所以不难看出攻击是人的一种天性。到底什么是战争?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劳塞维茨给战争下的定义是“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被我们人为的分为正义与非正义。正义的战争可以为人类赢得和平,战争是人类社会与历史演进的必要手段,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赢取和平的前提与保障;非正义的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是人类兽性的极端表现,战争不仅肆意地践踏人性,而且改变和扭曲了人性,使人性之恶释放出来,成为善良人们的灾难。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如果有些战争是美的,那么又美在哪里?“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2]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美的,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就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铁血豪情、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美在奇正相生、神鬼莫测的智慧谋略,美在旌旗猎猎、征尘滚滚的沙场景观。”[3]

二、战争文学的意义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战争贯穿于整个史册,这也就成就了一个庞大的文学——战争文学。由战争本身以及战争文学而形成的战争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战争是文学最重要的对象和主题之一,每一次战争都涌现出一大批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战争文学是以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为主要反映对象的文学。战争文学与战争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战争是战争文学的母体,没有战争就没有战争文学。战争文学可以是对战争的控诉,可以是对人性伟大的赞扬,可以是对战争的净化。战争造成伤害,造成仇恨,战争是建立利益之上的。但是战争文学是凌驾于这些之上的一个新的载体,是对战争所引起的矛盾的一种升华。正如前文所说,只有正义的战争才是美的,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一方才是美的,正义体现着“善”,善中闪现着理想的光泽,为正义而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理想而战。战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是英雄的悲剧,战争文学往往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的心灵以震撼,进而使心灵得以净化。所以战争文学是为了正义而存在,它具有着“善”,以一种悲壮的形式洗涤人们的心灵。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文学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其实是一种反复进行的民族融合,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对战争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去表现一种矛盾冲突。中国古代战争文学在神话传说时代就已产生,早期的著名战神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蚩尤,一位是后羿,都是出自东夷部族。传说中蚩尤是以为半人半兽的形象,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战神;后羿以善射著称,有“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战争文学当属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塑造了众多战将形象。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叙述项羽的一生,从行动、语言和环境众多方面着重烘托出项羽盖世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气节。项羽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对仅剩的二十八骑说道: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他率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向四面突围,“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在最后危急关头,项羽和他的部下都弃马步行,短兵交战,“独藉所杀数百人,项王亦身被十余创。”短短的几句话写出来项羽的胆识和武艺高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似乎一直在遭受着战争的摧残:鸦片战争、义和团起义、甲午风云、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当代的战争文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以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期间的小说以反映民族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著名的有杜鹏程的 《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农村生活,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五六十年代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战争的痕迹在农村中从各个侧面得到了充分展现,著名的有柳青的《创业史》。莫言的《红高粱》是80年代中期表现战争人性的崭新收获。小说叙说了一支民间武装力量抗日的故事,引人关注的是,战争本身并不是小说的主体,文本真正承载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民族情感的纠葛,透过故事人们所感受到的是那种家国情怀和民族情结,但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来表现出来:罗汉大爷面对鬼子酷刑的顽强倔强、英勇悲壮,

“我爷爷”余占鳌轰轰烈烈的人生与其身上具有的质朴强悍的生命原力,“我奶奶”戴凤莲的深明大义和她带有原始野性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群嗷嗷而叫借助原始武器与持有现代武装的日本鬼子展开火拼的自由奔放的生命群体??。正是小说所弘扬的这种鲜活的生命意识,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辉,烙着“善”的印记。

四、战争文学的审美活动

纵观上述,战争是有正义与非正义区分的,正义的战争是美的战争,是善的战争。战争文学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升华的,它可以表现出美的事物。那么,我可以说战争文学是具有审美活动的。

战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战争文学在美学风格上常常体现一种悲壮刚烈的感情。战争文学具有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几乎所有的战争文学都描写了主人公如何保护自己、消除对手,既体现了对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人类攻击性天性的暴露。“战争是培育英雄的土壤,也是军事文学依存和发展的原点。这就注定了军事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英雄文学、战斗文学。”[4]因此战争文学就出现在了人们渴望铁血豪情,抵制平庸琐屑的期待视野之中。战争文学具有一种悲壮之美。战争文学展现的往往都是一些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样并不是为了博取读者的同情,而是唤起别人的血性,在悲壮中站起来。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战争的瞬息万变,英雄们的传奇经历,谋略智慧的变幻无穷,所有这些注定以此为反映对象的战争文学最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1] 傅仲侠《中国军事史 历代战争年表》[M]北京:解 放军出版社,1985

[2]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3] 王俊论《战争及战争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工程学 院报,2013(6)

[4] 焦凡洪《军事文学的期许与张扬》[N]人民日报,2005 -04-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8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