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著作一览表

更新时间:2023-11-05 12: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余英时著作一览表

学者简历: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著作: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余英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四海红楼上、下 余英时, 周策纵, 周汝昌等著 作家出版社 2006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美)余英时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下 余英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东汉生死观 余英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研究 余英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 余英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余英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余英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余英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余英时著 三联书店 2004 方以智晚节考 余英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 (美)余英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余英时著 三联书店 2004

余英时文集第一卷史学、史家与时代史学、史家与时代 [余英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余英时文集第四卷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余英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英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余英时文集第二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余英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论士衡史 余英时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中国知识分子论 余英时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4 钱穆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 余英时等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2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 余英时著 三民书局 1991 中国近世宗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英时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1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余英时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3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英时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史学与传统 余英时著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86.10 中国何处去? 钱穆,余英时,许倬云等著 联合月刊杂志社 1986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 余英时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4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余英时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4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余英时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4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篇 余英时等著 牧童出版社 1977 历史与思想 余英时著 联经出版公司 1976 论文:

怎样读中国书 刊授党校(学习特刊) 2006/07 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 粤海风 2006/03 怎样读中国书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2005/02 我们今天怎样读中国书 教师博览 2005/09

治史自反录著译者言 读书 2004/04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读书 2002/02

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世界汉学 1998/01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中国文化 1995/01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 中国文化 1993/01 钱穆與新儒家余英时中国文化 1992/01

《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金春峯《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 中国文化 1990/02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节录) 鲁迅研究月刊 1989/04 《士与中国文化》自序 读书 1988/01 相关研究:

1 苏里评书:史华慈与余英时,人类良知 刘苏里 学习博览 2007/01 2 余英时文化重建思想述要 孙勇才 南京社会科学 2007/12

3 中国士能否等于西方知识分子?——兼与余英时教授商榷 李珺平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10 4 在政治现实与儒学理想之间——也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吴铮强 社会科学评论 2007/03 5 余英时的胡适观李正春 鲁迅研究月刊 2007/08

6 汉学主义的“超越”与“内在超越”——余英时和列文森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比较 顾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 文化传统不可能随制度的死亡而消失——对余英时先生的书面访谈 李宗陶 南方人物周刊 2007/04 8 余英时中国的学术传统被破坏得太厉害 李宗陶 南方人物周刊 2007/04 9 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标准——与余英时先生的史学对话 李世琦 出版广角 2007/02 10 对余英时一封信函的另类解读 沈治钧 红楼梦学刊 2007/02 11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出版 居然 全国新书目 2006/05

12 思辨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韦伯和余英时经济伦理研究的不同理论路径 张以明 学习与探索 2006/04 13 士志于道:余英时与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传统特征研究 孙勇才 求索 2006/09

14 推陈出新与守先待后——从朱熹研究论余英时的儒学观 何俊 学术月刊 2006/07

15 误解与知音——从余英时的“两个世界”到“红学探佚学” 梁归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16 余英时与“儒家资本主义”思潮 章益国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17 儒学史上的“治生论”——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方旭东 学术月刊 2006/06 18 许衡“治生说”与明清士商观念——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赵国洪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5 19 儒学的自律演进与多向度发展——论徐复观、余英时“汉学”之争 王守雪 人文杂志 2006/03

20 从明淡生堂抄本《周益公文集》所收祭文重读被余英时先生误读的诗歌 杨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21 两水分流的红楼故事——与余英时先生两个世界理论的商榷 唐菽海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04 22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余英时与现代新儒家 孙勇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23 余英时与中国现代学术典范之构建 孙勇才 河北学刊 2005/02

24 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 张国刚 博览群书 2005/01

25 薪火相传各领风骚——钱穆余英时中西文化观比较 陆玉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26 余英时及其清代学术史研究 刘墨 中国图书评论 2004/11

27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田浩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28 进一步的“哥白尼回转”——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说起 斯彦莉 东岳论丛 2004/04 29 余英时红学观点的意义及其负面影响 陈维昭 红楼梦学刊 2004/03 30 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 田浩 世界哲学 2004/04 31 对余英时宋代道学研究方法的一点反思 包弼德 世界哲学 2004/04 32 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周炽成 学术研究 2004/02 33 钱穆、余英时学术传承管窥——以中西文化观为例 陆玉芹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1

34 “有秦一代是无思想的时代”吗——从政治文化角度审察并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陈寒鸣 历史教学 2002/03 35 与余英时先生论鸿门宴坐次尊卑 汪少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36 余英时:一个“韦伯式的问题” 盛邦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37 余英时印象——很别致的莲花落 老田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1/04

38 红学的“学”:典范论与参考系——谈余英时红学观点的学术背景与视角 周义 红楼梦学刊 2001/01 39 胡适和余英时在汉奸文人周作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陈鸣 书屋 2000/06 40 是谁“冤枉了”余英时?——答傅杰《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方舟子 书屋 2000/05 41 情急失态——余英时对鲁迅的咒骂 房向东 鲁迅研究月刊 2000/06 42 余英时先生其人其事 林康 书屋 1999/05

43 “龙虎斗”与“马牛风”──记郭沫若与陈寅恪的交往兼驳余英时 谢保成 郭沫若学刊 1999/04 44 读史必须辨伪─—余英时《戊戌政变今读》质疑 赵立人 广东社会科学 1999/03

45 略叙陈寅恪诗文中的长沙“旧巢”情结──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陈书良 中国文学研究 1999/04 46 重评王学学风——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路新生 天津社会科学 1997/03

47 郭沫若在古文字考释方面的创见──兼驳梁漱溟、余英时先生 方述鑫 郭沫若学刊 1997/01 48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 刘世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02

49 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评余英时《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 姜义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50 记儒学家余英时先生 张凤江 江淮文史 1996/02

51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程清福 郭沫若学刊 1996/03 52 谈谈稷下学史料与研究──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孙开泰 郭沫若学刊 1996/03

53 《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 翟清福 史学集刊 1996/04 54 浅析余英时的两岸统一观——兼论美国极少数反华势力干涉海峡两岸统一的谬论 章念驰 瞭望 1996/28 55 论阎若璩“虞廷十六字”辨伪的客观意义——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赵刚 中国哲学史 1995/06 56 论阎若璩“虞廷十六字”辨伪的客观意义──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赵刚 哲学研究 1995/04 57 为鲁迅一辩──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袁良骏 鲁迅研究月刊 1995/09

58 “现代新儒家”概念之我见──兼论余英时思想之学派归属 李翔海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5

59 寻求儒家知识论的源头活水──余英时清代思想史新解释平议 应奇 社会科学 1994/02 60 话说余英时对新儒家的质疑 辛华 人文杂志 1994/03

61 论何其芳在当代红学史上的地位——兼评余英时先生的“两个世界”说 薛瑞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01

62 思想史研究的理性分析——读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钱婉约 中国图书评论 1989/01

63 当代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和“路向”问题——与余英时先生、杨光汉同志讨论 吴颖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Z1

64 现代史学的反省与展望——余英时先生《史学与传统》读后 景戎华 学习与探索 1988/05 65 关于知识分子的断想——读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许纪霖 读书 1988/06

66 价值取向与文化整体——读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黄克剑读书 1986/09

余英时 1930 年生于天津,祖籍却是安徽潜山,他选择历史学与家庭的影响有 关,他父亲就是当时南开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余英时 1949 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 历史系。但余英时并未在燕京大学待多久,当年他就离开北京去了香港。

当时钱穆先生正在创办香港新亚书院,经钱穆亲自题试后,余英时成为该学院 二年级学生。从1950年至1955年,余英时就在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跟随 钱穆学习,并与钱穆先生结下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深厚情谊。余英时师承钱穆“从 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治学理念,认为学术研究本身便具有内在的批

判力,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严肃的研究工作,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会 透射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

余英时于 1952 年新亚书院毕业后即想赴美求学,但是几经波折,直到 1955 年才以无国际身份来到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系,师从哈佛燕京社的汉学家 杨联升。杨联升是除钱穆外,对余英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者。1962 年余英时 获得了历史学博士。

哈佛毕业后,余英时历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因为 从前求学的渊源,余英时 1973 年又回到了香港新亚书院,担这次是担起了校长 的重任。期间他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一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余英 时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91年到1992年兼康乃尔大学首任胡适讲座 访问教授。余英时毕生与大学有不解之缘,他在密西根大学教了四年、哈佛教 11年、耶鲁十年、普林斯顿14年。1974年余英时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那是一个从胡适、傅斯年、钱穆以来就有着深厚根基的研究机构,余英时的当选 是他的荣誉,也是中研院的有福。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 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他的中、英文著述多达数十种。《士与中国文化》、《中国 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 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 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其中的《士与中国 文化》,在中国国内一再加印,很具影响,这是一本集结了12篇历史研究的专论, 主要的对象都是“士”,采取了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士人所 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在《到思维之路》中,余英时谈到中国已成为历史上思想战争战火最激烈的角 落,学术界激荡着形形色色的思潮,其结果是铲除了旧有的一切思想根基,摧毁 了西方学术界传布过来的一切思想幼苗,带来的并不是创建,而是教条,束缚了 全中国人的智慧。 余先生指出,中国知识界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 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的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 批判学说、解构之类,有些所谓思潮似乎是临时借西方人的杯酒来浇自己胸中的 块垒。

在《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一书中,他把一个史家的深浓学养和一个现 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关怀结合得相当成功,正如他自己说的,“一个知识分子必须 具有超越一己利害得失的精神。他在自己所学所思的专门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对国 家、社会、文化的时代关切感。这是一种近乎宗教信持的精神。用中国的标准来 说,具备了类似?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才是知识分子。”

余英时的气质中自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尊严在于他从不为学术外的其 它势力所束缚。作为追求纯粹的学人,他以一种史学家的敏锐透射现实,尽管“一 生祸尽文字出”,他还是坚守着一份传统知识分子的“迂”,一种单纯的倔犟。治 学上一丝不苟、铮铮风骨的余英时,为人却是很质朴平实、感情醇厚。在“究天 地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寂寞学术生涯中,他与夫人陈淑平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在主持普林斯顿中国学社工作时,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学生,余英时总是热情接待, 不辞辛劳,践行的是仁者爱人、提携后进的传统。

2001 年余英时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但仍然保留了荣誉教授头衔,定居在美 国。

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余英时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一、中文之部

甲、专书

1.《近代文明的新趋势》,香港:自由出版社,1953

2.《民主制度的发展》,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

以上二书合刊为《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台中:汉新出版社,1984 3.《民主革命论》,香港:自由出版社,1954;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4.《到思维之路》,香港:高原出版社,1954;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1984 5.《自由与平等之间》,香港:自由出版社,1955;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易 名《自由与平等》,1984

6.《文明论衡》,香港:高原出版社,1955;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7.《方以智晚节考》,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订扩大 版,1986

8.《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9.《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香港:龙门书店,1976;台 北:华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增订本,1996

10.《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1981 年增订再版。 11.《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12.《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

13.《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14.《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 15.《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森纪子 日译本,东京:平凡社,1991;郑仁在韩译本,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3 16.《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7.《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按: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本为一名同实异的论文集,列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18.《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0

19.《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上海: 远东出版社1994年本《钱穆与中国文化》,内容略有不同。

20.《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着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1.《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2 22.《民主与两岸动向》,台北:三民书局,199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