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届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二专题专题综合检测四

更新时间:2024-06-13 0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综合检测

(1)通过引用史料,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正确评 判。

(2)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的相关内容,分析对农村改革的指导意 义。

(3)结合《论十大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对于今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按__________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D.军事主义

( )。

C.国家资本主义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采取军事非常手段, 按照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故D项正确。 答案 D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卫国战 争的胜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农民暴乱,发生兵变,百害无一利

C.为了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带来了1921年春的危机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有利有弊。 答案 D

3.新经济政策在商业方面的内容是 ( )。

A.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B.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C.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 D.贸易国有化

解析 B、C、D三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只有A项是新经济政策在 商业方面的内容。 答案 A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

A.俄共(布)为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而制定并实行的新的方针政策 B.维护农民的利益,顺应农民的要求,巩固苏维埃政权

C.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 形式

D.开启世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苏共为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而制定并实行的 新的方针政策,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改变了社会主义建 设的方法和形式,改善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 A

5.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这里所说的“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是指

( )。

A.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C.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 D.农业和工业

解析 斯大林所说的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是指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 体农业的生产部门,故应选C项,其他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6.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会上他坚持了

( )。

①列宁关于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 ②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 社会的对立物的主张 ③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 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故答案选D。 答案 D

7.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 A.国家发展的资本主义 B.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

C.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资本主义

解析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情 况下,对于资本主义的规模和范围加以限定的经济形态,A、B、D三项都不 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表述。 答案 C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据此回答8~9题。

8.“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C.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差距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不成熟

解析 A、B、D三项都是现象,不是本质,要求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是实行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表现,不符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项。

答案 C

9.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

( )。

①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 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②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 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③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 格,进行经济核算 ④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斯大林不仅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客观地发挥作用,而且指出 了其存在的范围及其与计划的关系,以上四点都符合斯大林的观点,故D项 入选。 答案 D

10.下列对经济规律认识正确的是

( )。

A.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经济规律是可以创造的、消灭的 C.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但不能利用规律

D.经济规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社会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解析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 济规律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人们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答案 选A。 答案 A

1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哪些变化

( )。

①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 ②把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私人 资本主义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 ③新经济政策与此前单一的计划经济相比 较,是一种退却 ④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把商品经 济关系引入到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进步。 故答案选D。 答案 D

12.“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这段话表明我国当时 A.基本照抄 C.与苏联结盟

B.以苏为鉴 D.与苏联矛盾激化

( )。

解析 这是苏联国内暴露出一些问题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讲话, 是“以苏为鉴”。 答案 B

13.1921年10月,列宁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习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学会做经济工作。这表明

( )。

A.列宁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作用的认识有了进步 B.列宁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作用有了完全正确的认识 C.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认识没有改变 D.列宁为建设社会主义作长久之策

解析 列宁曾一度设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有关构想来改造苏 俄,想消灭私有财产和商品经济,结果在现实生活中重重碰壁。在这种情况 下,列宁以务实创新的精神,结合苏俄的具体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但是,他认为商品经济仅仅是权宜之计。所 以A项正确。 答案 A

14.《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坚持通过体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前身是

( )。

①个体农业 ②没收的官僚资本 ③改造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改造的个体 手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我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经济,通过改造资本主义工 商业壮大了全民所有制经济,故选B项。 答案 B

(2)应如何处理此关系?(10分)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这里讲的是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 业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就必须吸取苏联的教训,不能片面强调重工 业的发展,而要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们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 系。

(2)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 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 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29.两年前,继绿豆价格连续上涨后,广州的大蒜、生姜也在这半年内只涨不跌,价格持续上涨了3倍有余,其中大蒜每千克价格高达24元,而生姜也高达15元,让羊城市民和菜贩连连叫苦,部分菜贩为规避风险不敢卖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源偏少,去年蒜头、生姜涨价,今年很多种植户准备增加种植面积,因此留下了很多蒜头、生姜做种,造成市场货源偏紧,价格走高;价格上扬,种植户更加惜售,继续推高了蒜头价格。此外,炒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1)以上现象反映了什么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毛泽东同志对这一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有何认识?(8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回答这一问题,考生必须加 强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的理解。回答价值规律的作用应 该从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实现优胜劣 汰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毛泽东同志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 考生运用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以上现象反映了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使社会 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 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优胜劣汰。

(2)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 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 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