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23 09: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 学校历史与概况

1 历史沿革

1949年4月,党和国家为了培养朝鲜族高级专门人才,在吉林省延边地区创办了延边大学。经过58年的发展,延边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延边大学成立后曾一度隶属于国务院高教部,1957年9月划归吉林省所属。1958年8月,延边大学一分为四成立了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

1983年1月,为了培养延边地区汉族初级中学教师成立了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86年6月,在原延边艺术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 1996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延边大学。同年10月,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并入延边大学。

合并后的新延边大学于1996年12月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9年12月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1年又被教育部列为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3年被再次确定为吉林省重点高校,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和教育部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学校。

1949年在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的情况下,在一个人口不到2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办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完全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学校所在的延边地区是东北老解放区,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也是解放后较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居住在这里的朝鲜族,是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知识、尊师重教的民族。东北刚解放,已经当家做主的朝鲜族同胞就建议在延边地区创办一所东北朝鲜人民大学。这个建议很快被中央接受,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延吉大学(后改称为延边大学)便在新中国还没有诞生之前就建立了起来。延边大学从一诞生就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朝鲜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这所大学始终如一的历史使

1

命。学校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朝鲜族构成的,所有的课程讲授都是使用朝鲜族民族语言。

从1958年开始,学校培养目标由单一培养朝鲜族高级人才逐步转变为以培养朝鲜族人才为主兼顾培养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学校开始聘请国内一些重点大学毕业的汉族教师来校任教,并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学习汉语活动,兴起了全校学习汉语的热潮。从1960年开始招收汉族学生和其它民族学生,并逐步开始使用朝语和汉语双语授课,翻开了我校多民族共教共学的历史。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有朝鲜族教师1,095人,占74%;汉族教师342人,占23%;其他民族教师45人,占3%。

学校创办初期面临诸多困难,延大人依靠党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把一个生机勃勃的延边大学办了起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传承文化、创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延边大学就曾作为艰苦创业的先进单位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87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模范集体。

改革开放以来,延大人顺应形势,积极投身改革,在全国地方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当中率先走在了前头,延边地区五所院校的合并为全国地方院校体制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誉为高校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

延边大学的全部历史,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对我们这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综合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就不会有延边大学的存在;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就不会有延边大学的发展;同样,没有党的民族政策,也就不可能有延边大学更快发展的明天。

2 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吉林省党政领导在不同时期都曾莅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上个世纪60年代,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代主席都曾亲临学校视察。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来到延边大学视察。1964年7月,朱德委员长来校视察时曾挥笔题写了:“学习毛泽东思想,培养社会主

2

义的接班人”。董必武代主席也题了词。

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来延边视察时应邀为我校题写了:“努力培养民族人才”。

1991年1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我校视察,并题词:“办好延边大学,培养四化建设人才”。

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和有关部委的领导在不同时期也视察过我校,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合校以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相继来到学校视察。

1995年至1996年筹备合校期间,原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周远清、张天保、张宝庆、韦珏副主任都相继来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五校合并后,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和副部长周远清在教育部接见了我校孙东植校长,对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周远清副部长曾两度来到学校视察。

教育部周济部长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他担任教育部长后第一个接见的是我校金柄珉校长。2005年12月,周济部长还亲临我校签署了吉林省与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延边大学的协议,并视察了学校,做了重要指示。

3 学校概况

(1)学科专业:我校现设有19个学院。拥有10大学科门类的69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科设置涵盖了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已经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2个、校重点学科18个。与此同时,我校建设了7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6个校特色专业。

(2)学校占地:346.4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8.90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分为六个办学区,其中在延吉市有5个办学区,在龙井市有1个办学区。占地52.66公顷、建筑面积为34.6万平方米的校区扩展工程正在建设中,有望在2009年底全部竣工。校区扩建工程竣工后,我校办学条件将实现历史性跨越。

(3)在校学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960人,其中本科生16,914人,专科生470人,预科生198人。在本专科生中,有朝鲜族学生7,202人,

3

占41.43%;有汉族学生9,034人,占51.97%;有其他民族学生1,148人,占6.6%。现有研究生2,736人(其中博士生143人),留学生474人,还有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146人。

(4)教职员工队伍情况: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12人,其中专职教师1,482人;有教授276人,副教授476人,讲师436人;有硕士生导师376人,博士生导师53人;朝族教师1,095人,占74%;汉族教师342人,占23%;其他民族教师45人,占3%;有研究生学历的1,002人,占67%;生师比为13.7:1。

学校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获得国家 “五一”劳动奖章2人,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各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省劳动模范3人,省管优秀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1人,列入省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8人, 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吉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有校长白山学者14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34人。“十五”以来,获得曾宪梓教师奖和霍英东教师奖的教师有7人。

(5)研究机构及学术刊物:我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边疆地区国情调研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省社科规划办渤海文化研究中心,省教育厅良种肉牛选育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设有东北亚研究院等4个研究院,医药研究中心等11个校直属研究机构,还有东方哲学研究等38个院属研究机构。

我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国家核心期刊《汉语学习》、《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延边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延边大学医学学报》《延边大学农学学报》、《东疆学刊》。

(6)图书资料:学校现有图书馆面积28,858平方米,在建图书馆面积为18,000平方米,总计46,858平方米,生均面积2.24平方米;有普通阅览席位3,305个,电子阅览室座位561个。拥有各类纸质文献1,976,364册,电子资源1,407,322册,中外期刊12,737种。

4

(7)教学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4,184台件,总价值15,407万元,生均值为6542.81元。

(8)对外合作交流:学校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活跃,先后与13个国家和地区(香港)的144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9)培养人才:建校58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办学层次齐全,专业结构日趋合理,教师队伍结构比较科学,设备、设施条件初具规模,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活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5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

1 办学指导思想

1.1办学思路

为了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校的事业发展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校始终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引领学校的各项改革。

面对市场竞争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办一个什么样的延边大学,怎样办好延边大学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当代延大人面前。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围绕着如何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这个历史性课题,我校先后发动了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

2004年开展的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问题展开,总结了合校后的历史,凝练了“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2006年进行的第六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通过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对现代大学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完善人格,造福人类;多元共存,融化汇合成为我们办学的重要思想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汇融合,成为我们办学的思想灵魂。同时对我校地处边疆、多元文化并存、资源匮乏等校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看到了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唤起了边缘觉醒意识,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对“突出特色、质量为本”的办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特色立校新的发展战略。

1.1.1形成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观念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大讨论中,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各级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牢固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进步的办学方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精心编制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并实施了控制招生规模、实施

6

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办学特色等战略,我们按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原则、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直面新的历史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适时调整建设发展思路,果断地采取集中办学的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办学效益,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始终沿着健康科学和可持续的轨道向前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突出两个主体地位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在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办学的两个主体上,即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基于两个主体的办学理念,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思想。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培育学生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思想,坚定地依靠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办学实践中,尊重知识和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不断激发他们关心学校的自觉性、热爱学校的积极性、服务学校的主动性、建设学校的创造性。为此,近年来学校倡导并实施了“爱与奉献的教育”,将爱学生与奉献教育事业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以关爱学生为纽带、以奉献教育事业为内容的和谐育人氛围。

(3)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996年延边五所院校合并之后,学校历届班子认识到办好本科教育,搞好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全力抓好本科教学工作。近几年,围绕着如何搞好本科教育,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如何将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等问题,先后发动了两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树立了 “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教育质量为办学生命线”的办学指导思想,特别是通过“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的讨论,不仅本科教学

7

中心地位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而且形成了党政领导共同重视本科教学,政策制度倾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本科教学,管理服务面向本科教学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基本上能够体现学校的地位和办学的水平,较好地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把教育质量视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教育部2001年4号5号文件,2005年1号文件和2007年1号2号文件下发后,我们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当成重中之重。2001年出台了本科教学改革方案,2003年启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工程”,2007年又在原有的质量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质量建设体系,出台了新一轮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我们所进行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改革等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2004年开展的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2006年进行的第六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对我校地处边疆、多元文化并存、资源匮乏等校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看到了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唤起了边缘觉醒意识,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同时对“突出特色、质量为本”的办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特色立校新的发展战略。我们感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要创出学校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几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族特色,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1.2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建设思路

(1)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建树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实现新世纪、新阶段持续、快速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继承和创新现代大学精神,明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并且把现代大学精神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要以建树学校精神为突破口,全方位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建树未来大学理想。同时,要建设宽松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校风学风和高品位、高质量的育人环境。

2004年,我校围绕“大学文化建设”所进行的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总结我校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倡导“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完善人格、造福人类;多元共存、融化汇合”的现代大学理念,充分彰显了学校的核心价值

8

观。通过“爱与奉献的教育”,倡导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奉献社会的精神风尚,努力建构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校园精神品位。

(2)立足高标准办学目标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5年,延边大学被吉林省和教育部确定为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学校。学校借助省部共建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制定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时,不仅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各种定位,确定了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而且提出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等方面新的战略举措。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动员全校师生员工为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努力奋斗。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建设人民满意的大学,是高质量的大学。

(3)明确了建设思路,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基于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我们编制了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建设任务。理清了今后一个时期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民族政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求真、至善、融合”的办学理念,突出特色,质量为本,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成东北亚研究和图们江流域开发、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基地;使学校成为国外有一定影响、国内有重要地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并同时确定了“凝练方向、突出特色、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全面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知识更新、强化激励”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及“融合人文精神,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的校园建设思路。实施全新的大思路、大谋划、大发展、大战略的办学方略。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

9

(4)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需要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全校师生员工统一了思想认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全校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凝聚到建设目标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做贡献。学校启动了旨在发展的五大工程:即“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人才强校战略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全员育人工程”、“社会服务工程”。

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继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一要树立内涵发展的思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二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三要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五是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科学的质量监控机制和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工程”,一是要建立宽松和谐、兼容并包的软环境,为各类人才构建施展才华的优质平台;二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队伍整体结构,切实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四是落实具体措施,实施和完善“长白山学者”计划、“一专一高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和“百人深造计划”,重点加强对院士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引进力度,采取超常规措施,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依托有合作交流关系的国内外名牌院校,进一步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对口合作计划。

学校在 “十五”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一是通过凝炼学校精神,宣传学校传统文化,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办学理念,构筑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二是建设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校园,凝聚全校师生心智,逐步形成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持体系。

学校要实施“全员育人工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德为本,德育领先,切实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加强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进性;进行依法治

10

校教育,实施校务公开,大力提倡民主管校,提高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学校要实施“社会服务工程”,进一步落实学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与延边州人民政府及延边敖东集团、延边林业集团等企业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提高办学水平。我们把社会服务作为对教师教育行为考核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1.1.3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和本科教学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弘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通过“爱与奉献的教育”,形成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与成才。

(2)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延边大学根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全面推进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三学期制的基础上,先后在8个师范专业实施了“软分流,硬分割,模块制”教师教育模式;在理学院、工学院各个专业推行了“3+1”、“2+2”培养模式,并与日本、韩国一些大学实行“2+2”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等等。同时学校还分别于2001年、2004年2006年三次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创新教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和价值取向。通过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趋于一致,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大力推进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积极建构数量充足,

11

质量上乘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由学生、同行和专家构成的三级评价体系和以督导检查、领导听课为主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严把教学质量关和人才培养质量关,人才培养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其中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供不应求,长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直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4)重视本科教学是学校历届党政领导一以贯之的重要办学思想

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教学第一责任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范围清楚,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切实重视本科教学。书记、校长联手抓教学质量提高,抓教学改革,抓人才培养质量。校领导班子将本科教学列为议事中心,经常召开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现有8位校班子成员中5位曾直接为本科生授过课。校党政班子还把抓本科教学的任务落实到每个人的联系点活动中去。坚持领导听课制度,每位校领导每学期至少要听2次本科教学课,学院领导每学期至少要听3次本科教学课。教学工作成为学校中心工作,主要领导经常在不同的会议上强调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上下一条心、方方面面都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我校把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考核当成学校教育质量考核的主要指标,适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在评选省(部)级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各级名师遴选、校内外各种先进和评职晋级当中,我校都把教学工作的成就作为重要依据条件,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

长期以来,学校把教学工作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求其他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来进行,都要为教学工作服务。学工部门狠抓学风建设,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积极配合教学改进自己的工作。财务部门为了支持教学工作,在资金保障上优先供应,保证做到足额到位。人事部门将人事工作落脚点放到教学上来,在师资调配、培训等方面做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实验与设备部门常常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主动把教学仪器设备送货到教学第一线,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工作。后勤部门想教学之所想,急教学之所急,想方设法搞好后勤服务,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近些年来,我校正确处理本、专科关系,逐年大幅度削减专科生招生数量,到2007年,我校专科学生仅有470人,我们将集中主要精力培养本科生和研究

12

生。

(5)科研工作有力的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

在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的发展,并且把科研工作的发展当成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来对待。近些年,科研工作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我校科研促教学,集中体现在教师通过科研立项,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我校先后出现3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均是教学课题立项的结果。科研促教学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通过科研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1.2学校定位

1.2.1学校发展目标定位

通过“十一五”期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建设,将学校建设成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成东北亚研究和图们江流域开发、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国外有一定影响,国内有重要地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1.2.2学校办学类型定位

学校以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1.2.3学校办学层次定位

学校将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形成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学历教育的完整而结构合理的办学层次。

1.2.4学校办学方式定位

学校采取以政府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广泛开展对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事业。

1.2.5、学校办学服务面向定位

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延边,服务本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服务定位。

13

2 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2006年3月,学校出台的“十一五”及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人才培养梯队,强化政策激励机制;以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战略要点,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工作重心,以“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方式为运作模式,以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工作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和能力都较高的师资队伍。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2.1.1 生师比

“十五”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稳定师资队伍规模,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从各个方面满足了本科教学工作的需求。

目前,我校现有各类教师1,671人,有折合在校学生23,548人,生师比13.7:1(表2-1、2-2)。其中医学类生师比为8.9:1,艺术类生师比为6.5:1。 表2-1 各类学生统计表 类 别 学年 博 士 生 79 91 134 143 硕 士 生 1601 1969 2283 2593 本 科 生 14350 16055 16589 16914 专 科 生 222 58 216 470 预 科 生 留 学 生 进 修 生 0 0 0 22 成人脱产生 函 授 生 业余学生 全学 日生 制数 折合 在校生数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10 200 536 200 556 201 566 198 474 215 1582 378 17203 19426 241 1234 173 19170 21533 222 1358 164 20211 22804 146 1386 205 20960 23548

表2-2 生师比统计表 数据 学 年 折合在 校生数 专职教师 1431 1484 1482 教师总数 外聘、返聘教师 193 227 316 14

附属医院具有192 174 208 折合教 生师比 1557 1624 1671 12.5:1 13.3:1 13.7:1 医师职称人数 师总数 2004-2005 19426 2005-2006 21533 2006-2007 22804

表2-3 医学类生师比统计表 学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学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折合在校学生数 3864 4090 4243 折合在校学生数 1030 1089 1131 教师总数 436 457 477 教师数 179 172 174 生师比 8.9:1 8.95:1 8.9:1 生师比 5.8:1 6.3:1 6.5:1 表2-4 艺术类生师比统计表 2.1.2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校已经建设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思想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

职称结构。目前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482人,其中教授276人,副教授476人,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1%(见表2-5)。 表2-5 学校专职教师职称结构状况表 专职学 年 总数 2004-2005 1431 218 2005-2006 1484 251 2006-2007 1482 276 15% 17% 19% 教授 副教授 比例(%) 人数 31% 32% 32% 456 477 436 32% 32% 29% 数 444 467 476 讲师 助教及以下 比例(%) 22% 19% 20% 数 313 289 294 教师人数 比例(%) 人比例(%) 人年龄结构。专职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占专职教师师资队伍的76%。(见表2-6)

表2-6 专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数据 学年 专职35岁以下 比例% 36-45岁 人 数 46-55岁 教师 人数 比比人数 例 % 例% 数 56-60岁 人 比数 例% 61岁以上 人 数 比例% 2004-2005 1431 591 2005-2006 1484 556 2006-2007 1482 517 42 39 35 548 586 608 38 40 41 214 256 271 15 17 18 46 51 47 3 3 3 32 35 39 2 2 2 15

学历结构。目前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1名,占专职教师的20%,具有硕士学位的701名,占的47%。(见表2-7) 表2-7 专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 数据 年度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博 士 专职教师总数 人数 1431 1484 1482 227 269 301 比(%) 16% 18% 20% 570 660 701 硕 士 例人数 (%) 40% 45% 47% 634 555 480 本 科 比列 (%) 44% 37% 33% 比例人数 学缘结构。“十五”以来,学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接受外校毕业生,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学位,专职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不断改善。高职教师中60%曾到国外攻读学位或进修。(见表2-8)

表2-8 专职教师队伍学缘结构 年度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专职教师总 数 1431 1484 1482 本校毕业 人 数 807 826 823 比例(%) 57% 56% 55% 外校毕业 人数 624 658 659 比例(%) 43% 44% 45% (2)公共基础课、新办专业、实验教学、重点学科专职教师队伍结构 公共基础课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学校重视公共基础课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现有公共基础课专职教师270人,占全校专职教师总数的18.2%;其中高级职称比例为41.0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51.80%。(见表2-9) 表2-9 公共基础课专职教师队伍结构状况表 专职学 年 教师总数 教授 2004-2005 270 2005-2006 279 2006-2007 278 2007.10 270 17 19 21 17 职 称 结 构 副教授 75 85 93 92 合计 92 比例% 34.07 学 位 结 构 博士 硕士 合计 5 6 10 12 70 105 134 134 75 比例% 27.78 104 37.28 114 41.01 109 40.37 111 39.78 144 51.80 146 54.07 新办专业专职教师队伍结构。近年来,学校重视新办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建

16

设、把引进和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重点,保证了新办专业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学校13个新办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37人,高级职称比例为38.6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6人,比例为73%.(见表2-10)

表2-10 新办专业专职教师队伍结构状况表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专业名称 总数 比副教比例 博比列 教授 硕士 例% 授 % 士 % 对外汉语 生物技术 教育技术 工业设计 统计学 制药工程 俄语 国际政治 心理学 市场营销 地理信息系统 园林 数字媒体技术 合计 13 10 10 8 9 22 10 9 8 11 7 11 9 137 1 1 1 1 5 2 2 3 1 7.7 10 10 0 11.2 22.73 0 22.23 0 0 28.58 27.28 11.12 3 1 2 1 4 9 1 3 6 1 2 1 2 23.08 10 20 12.5 44.45 40.91 10 33.34 75 9.09 28.58 9.09 22.23 1 3 7 3 2 1 2 2 1 7.7 0 0 0 33.34 31.82 0 33.34 25 9.09 28.58 22.23 11.12 10 9 5 3 4 13 6 4 4 10 3 5 2 78 比例 % 76.93 90 50 37.5 44.45 59.09 60 44.45 50 90.91 42.86 45.46 22.23 56.94 17 12.41 36 26.28 22 16.06 实践教学队伍结构。学校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采取措施鼓励主讲教师 表2-11 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队伍现状表 类别 结构 实验教学教师 其它实践指导教师 实践教师 正总数 高 职称结构 副高 合计 比例% 199 191 57.51 63.58 博士 硕士 学位结构 合计 比例% 68.79 63.27 346 76 123 324 56 150 94 144 238 56 149 194 承担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实验教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57.5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68.8%(表2-11)。

17

重点学科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迅速。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校重点学科,培育和锻炼了学科梯队,使我校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为本科生授课,形成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学校现有学科主任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 29人,教授50人。

2.1.3 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趋势

“十五”以来,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自主评聘、合同管理、有序流动的原则,建立开放式的用人制度,实施全员聘任制,完善教授岗位责任制;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强化岗位聘任和聘后考核体系,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我校的专职队伍建设机制日趋完善。

学校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教师较好的待遇,进行爱校教育,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做到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十五”期间学校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的“251工程”,效果显著,形成了20名学科带头人、50名学术带头人和100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251工程”建设的这支队伍成为学校教学骨干中坚力量。延边大学现有的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均出自学校“251工程”培养的教师。2001年,我校还设置了“长白山学者”岗位,遴选了14名“长白山学者”得到了岗位津贴的支持,促进了学科建设,稳定了师资队伍。学校出台了《延边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等,千方百计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累计引进博士158人。为提高队伍层次和水平创造了条件,使专职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构建起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创新平台和创新团体。2004年根据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的需要,学校启动了“百人深造计划”,即每年选派近百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目前,在全校涌现出全国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各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省管优秀专家3人,列入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8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3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3

18

人,省州劳动模范6人,省州科技兴农先进人个9人,3人获得省“三育人”成果奖,校内“长白山学者”14人。

学校专门设立创新人才引进基金,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吸引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校工作。现在,已经引进2名“长江学者”,计划到2010年,力争从国内外引进、接收200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我校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50%在日本、韩国、英国、美国、荷兰、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还有600名教师到国内兄弟院校进修学习过,从而使我校的专职队伍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也进一步提高。学校每年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入职教育),2007年出台制定了初任教师导师制。

2.1.4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学校高度重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67%。2004-2007学年学校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的比例逐年提高。(见表2-12、2-13)

表2-12 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统计表 学 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专职教1431 1484 1482 硕士学位 570 660 701 40% 45% 47% 博士学位 人数 227 269 301 比例(%) 16% 18% 20% 合计 人数 797 429 1002 比例(%) 56% 63% 67% 师总数 人数 比例(%)

表2-13 专职教师中考取在职博士、硕士学位统计表 学 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专职教1431 1484 1482 硕士学位 60 39 21 4% 3% 1% 博士学位 人数 25 29 52 比例(%) 1% 1% 3% 85 68 73 合计 人数 比例(%) 5% 4% 4% 师总数 人数 比例(%) 2.2 主讲教师

2.2.1 主讲教师资格

19

主讲教师的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十五”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主讲教师资格审定。通过严格的初任教师审批手续和明确教师岗位职责等措施,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要求的达到95%以上。(见表2-14) 表2-14 承担本科教学主讲教师资格统计表 学 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承担本科教学 的主讲教师总数 1386 1443 1454 符合岗位资格 的教师人数 1314 1387 1415 符合岗位资格的 教师比例(%) 94.81% 96.12% 97.32% 2.2.2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表2-15 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统计表 人数 学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应授课的55岁及以下教授、副教授人数 551 600 630 55岁及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人数 542 595 622 上课率 98.37% 99.17% 98.73% 人事处在教师年终考核和职称评聘中明确的规定了高职教师每学期必须承担一门本科生课程。通过上述措施,近三年,教授、副教授都曾为本科生上课。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达到95%以上(见表2-15)。

2.2.3教学水平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严格监控程序,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1)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十五”以来形成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和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手段现代化为途径,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教学建设思路。

学校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学竞赛活动。每年都举办多媒体课件讲座,计算

20

机信息素养讲座。学校出台了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的“百人深造计划”,每年都要选送近百名中青年教师到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下大力气抓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学校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能手为青年教师授课。培训内容包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教学观摩实践、教案编写等。通对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2006-2007学年,68%左右的教师在网络评教中成绩达到 90分以上。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听课制的实行,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以来,1人被评为全国教师名师,1人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学校共评选表彰50名“三育人”先进个人。13人次在省、校公开示范课中获得优异成绩。

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一次通过率逐年提高。学生参加吉林省、全国英语、韩国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十五”期间,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了质量与特色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启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2+2”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段培养“2.5+1.5”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专业选课制(公共选修课)为解决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与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探索了一条新路。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立项,进一步加大对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投入力度,每年拨款6万元用于教学法改革专项经费,资助教师250人次。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省部、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2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39门。获得国家及省部教材奖12部。近三年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专著705篇(部)。学校通过重视教学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科研工作不仅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十五”期间,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数达到1,570项,争取到各级

21

各类科研经费9,304.06万元,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共有9,941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总数达到了516篇;出版专著等541部;获得各种专利28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76项。构筑了“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省部共同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建设基地;《汉语学习》杂志被确定为全国“语言学∕汉语类”中文核心期刊,《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教育部高校学报名栏”。

学校鼓励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潜心科学研究的同时,又提高了教学水平。近年来,我校教师编写了74部有一定特色的教材,在学校主持编写的教材中,东北亚经济与历史文化、朝鲜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化、朝鲜族文化以及体现东北亚区域特点和长白山自然资源特点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韩国语专业编写了多部教材,国内开设韩国语专业的高校所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我校所编写的。

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充分利用科研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展课题组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为了加强为老工业基地服务的能力,学校启动了“社会服务工程”,同延边州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同敖东药业集团等十几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特别是州校协议签订以来,学校则努力以教育成果回报社会,科研工作逐步从纯基础理论研究方向转移到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的领域。仅州校合作两年以来,在学校承担的500余项科研项目中,有80余项是直接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联系的项目。

22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十五”以来,学校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使我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学条件的利用也有了新的进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设施与条件的利用率。用于本科教学经费逐年增加,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3.1 教学基本设施

“十一五”期间,学校拟投入8亿元用于校区扩建工程,使学校总占地面积达到346.4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8.90 万平方米。拟建筑教学用房340,460平方米。校区拓展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延边大学的办学条件又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3.1.1 校舍

近些年,学校加大了对教室建设,使得我校教室十分充足,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学校现有校园总面积346.48万平方米,生均占地165.31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01677.0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39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136421.39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6.51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191118.3平方米,其中室内场地18578平方米,生均面积为0.89平方米,风雨场地172540.3 表3-1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统计表 年度 教室 2004 2005 2006 2007.10 66654 66654 66654 90021 教学用房面积(m2) 图书馆 实验室 体育馆 28858 28858 28858 28858 33875 33875 38274 38274 6578 18578 18578 18578 会堂 8843 8843 8843 8843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m2) 289677 301677 301677 301677 平方米,生均风雨操场面积8.23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室810间,其中多媒体教室93间,语音室 22间,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2368个。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59个,每百名学生配备教学计算机17.3台。

23

表3-2 新校区扩建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规划面积(m) 一期工程(m) 221 农学院教学区 2 护理学院(含中医学院)教学区 3 基础医学院(含药学院)教学区 4 公共教学区 5 图书馆及科研中心 6 实验动物中心 7 艺术学院教学区 8 美术学院教学区 9 博物馆(含档案馆) 10 学生食堂1、2、3(含学生活动中心 11 学生公寓、高层学生公寓 12 合 计 3.1.2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状况

13944 7024 19152 55347 35763 2599 12057 13742 7000 27267 146565 340460 13944 7024 19152 55347 35763 2599 12057 13742 7000 27267 146565 340460 “十五”期间,我校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实验室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学校对实验室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建立了面向全校、全院或学科群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由97个整合到37个,并重点建设或改造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示范教学实验室。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4,659台件、总价值16,255万元。

表3-3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统计表 生均教学科新增教学科教学科研仪器新增教学科研仪折合在研仪器设备研仪器设备年度 设备值(万元) 器设备值(万元) 校生数 值(元/生) 所占比例 2004 2005 2006 2007 12323.88 15182.42 15725.14 16255.07 1133.62 2740.54 542.72 525.97 19426 21533 22804 23548 6344.01 7044.23 6895.78 6902.95 9.19% 18.05% 3.45% 3.23% 教学仪器设备14,184台件、价值15,407万元。目前,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合理,仪器设备总值逐年增长,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目前,生均教学仪器设

24

备值为6902.95元。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与实训工作,学校建立了一批校内实习基地,有模拟法庭、工程训练中心、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经济管理模拟等实践基地。

学校在校外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功能齐全,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其中艺术类教育与延边歌舞团采取联合办团的方式,让实习的学生以歌舞团演员的身份参加艺术实践。教师教育类在州内外30所中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并在延边一中等学校建立了“延边大学师范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农学类在敦化市、延吉市、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县市和单位建立了25个教学实践基地。理工科类基于延边地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把基地建立在青岛、天津、长春、吉林等工业城市的中外合资企业。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和训练,十分重视各种基地建设,先后在延吉市各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还建立了吉林省跆拳道训练基地、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培养基地。

上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基本上满足了我校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且为学生面向地方、服务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医学教育类(含护理学院)在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基本适应我校医学院临床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基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组成了较大规模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共有19所医院被列为医学教学基地。如吉林省人民医院、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中心医院。此外,我校还建有药学实习基地10个,另有2个药学产学研基地。

3.1.3图书馆状况

学校不断改善图书馆条件,现有图书馆面积为28,858平方米,在建图书馆面积18,000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46,858平方米,生均面积为2.24平方米。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976,364册,电子文献1,407,322册,报刊12,737种,生均纸质图书83.9册,生均纸质图书和电子文献143.7册。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实现了微机管理。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加快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采集交流信息和管理图书,图书馆使用率高。图书馆建有电子图书馆,有阅览席位561个。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不断丰富馆藏资

25

源,购置中外文文摘、全文数据库141个。学校先后与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外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朝鲜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韩国国会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日本科学协会、全北大学图书馆、仁荷大学图书馆和庆北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了文献与人员的交流关系,满足了本科教学的需要。

表3-4 生均图书和年进书量统计表 纸质图书 年 度 2004 2005 2006 2007.10 馆藏(万册) 生均(册) 年进书量(册) 57360 65245 72033 85842 生均年进书量(册) 3.0 3.0 3.2 电子文献 (万册) 195640 530870 937190 生均纸质图书和电子文献(册) 100.3 109.1 124.0 折合在校生数(人) 19426 21533 22804 23548 1753244 90.2 1818489 84.5 1890522 82.9 1976364 83.9 3.6 1407322 143.7

3.1.4校园网建设状况

我校一向重视信息化建设,1996年启动校园网建设以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经费2,850万元,建设了覆盖全校六个办学区的校园网络,信息化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校建设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等20多种业务网站,运行良好。2007年建设了基于校园网统一身份认证的综合信息门户,初步实现了校园网信息与应用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信息门户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已成为学校日常工作运行的重要平台,学校各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学校开发了网上教学资源,引进清华网络课程 3,000 门。

3.1.5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学校体育设施基本齐全,完全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的需要。学校 拥有体育场馆面积191,118.3平方米,其中室内场地面积为18,578平方米,室内场馆生均面积0.89平方米。学校现有风雨操场面积为172540.3平方米、生均风雨操场面积为8.23平方米。学校拥有体育馆7个、田径运动场4块,足球

26

场地8块,篮球场地24块,排球场地29块,网球场地27块 ,门球场地6块。

上述这些体育设施、场馆建设在满足体育教学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为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及专项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表3—5 生均运动场馆面积统计表 学 年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运动场馆总面积 (平方米) 179118.3 191118.3 191118.3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 17203 19170 20211 生均面积 (平方米) 10.41 9.97 9.45 3.2教学经费

3.2.1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近三年,学校逐年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均保持30%以上。

2004~2006年,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教学经费的实际支出为1778.5772万元、2112.2770万元、2498.3842万元,占学费的比例分别为26.40% 、28.20%、30.80%。

表3-6 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情况统计表 四项教学经费(万元) 年度 学费收入 (万元) 总额 本科业教学差体育维教学仪器务费 旅费 持费 设备维修费 2004 2005 2006

3.2.2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

生均四项经费持续增长,最大限度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2004-2007年,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比例分别是5.3%、7.4%、13.41%。(见表3- 7 )

27

6737.0350 7490.3440 8111.6370 1778.5772 1178.7199 2112.2770 1332.9973 2498.3842 1528.9711 379.0574 450.0860 533.0065 102.9054 179.2298 208.6964 117.8945 149.9638 227.7101 占学费收入比例(%) 26.40 28.20 30.80

表3-7 生均四项教学经费增长情况统计表 年度 2004 2005 2006 2007 普通本 科专生数 14572 16113 16805 17384 四项教学经费 总额(万元) 生均教学 经费(元) 1778.5772 2112.2770 2498.3842 生均教学经费 增长比例(%) 5.30 7.40 13.41 1220.54 1310.91 1486.69

28

4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我校主动适应合并后学校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延边以及东北朝鲜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重点学科(或研究机构)、多元文化背景和区位优势,控制规模总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培养区域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制定各项有效措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地处边缘的劣势,我们努力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打造交流、合作与对话的平台,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们从1999年开始进行学科主干课程建设、2001年建立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早于全国启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工程”、2004年推进了基础课教学改革、开展了专业特色建设,2007年开始启动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工程。

4.1 专业

“十五”以来,我校提出了控制专业规模总量,建设特色专业,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走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围绕民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民族特色专业和应用类专业,通过引进国内外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老专业的拓宽与改造,提高专业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

4.1.1 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特色与优势突出

依托学科门类齐全和重点学科(研究机构)的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大力开展特色专业和新办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高。

(1)根据学校定位,优化专业布局

1999年以来,我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或骨干力量,发挥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采取拓宽改造、淘汰与新增相结合的办法,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办市场营销、数字媒体技术、生物技术、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对外汉语等13个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其中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率先在国内举办的专业。拓宽改造了林学、经济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等30个专业,使老专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发挥了我校在朝鲜族历史与文化、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东北亚研究与图们江流域开发等方面人

29

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调整后的本科专业为69个,理工农医经管等应用类专业已达到62.3%,总体结构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专业布局更有利于资源整合以及学科优势互补(专业布局详见表4-1)。

表 4-1 延边大学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统计表 学科 门类 专业数 经济学 2 法 学 4 教 育 学 3 文 学 18 26.1 历 史 学 1 1.5 理 学 10 工 学 13 农 学 5 医 学 7 管 理 学 6 合计 69 百分比(%) 2.9 5.8 4.3 14.5 18.8 7.3 10.1 8.7 100 (2)依托多元文化共存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我校多年来形成的多元文化共存以及区域优势,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合并以来我校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大力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以不断地拓展办学空间。我校在2004年教学工作会上,启动了以专业特色建设促进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建设工程,力图依托重点学科(或研究机构),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打造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借助国内外学科专业对口合作建设的传统和“361专业建设工程” (即利用5年的时间,建设成3个左右国家特色专业、6个左右省特色专业、10个左右校特色专业),建设成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特色专业。为此,重点建设了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药学、化学、动物科学等一批延边以及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教育乃至各项事业发展急需的专业。首批建设的16个校级特色专业,有7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3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化学、汉语言、药学等一批专业已经成为国内知名专业,为实现边缘崛起和区域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拓宽建设思路,提升新办专业建设水平

我校十分重视新办专业的建设,及时调整新办专业建设思路,切实提高新办专业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新办本科专业共有13个,均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学科支撑情况详见表4-2)。我校重视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办学条件(实习场所、实验室、图书资料)、实践教学条件等建设。目前,新办专业发展势头良好,教学条件有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一,加强新办专业教学条件建设,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依托“211工程”项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