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15 09:11: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新探

摘要:戏剧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但在高中语文课本和教学中的比重远不及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如何改进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教学模式,提高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了观、读、演、评、写相结合的新模式,试图为课本剧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表演

一、引言

戏剧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裁之一,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小说、诗歌、杂文、散文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仅第四册中有三篇节选,分别是曹禺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代表着西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及现代话剧。戏剧单元的教学常被视为与小说文本等同的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换来学生茫然无措或慵懒厌倦的表情。但是,戏剧文学需按其艺术规律进行,以“台词”作为叙述语言的戏剧与小说大相径庭,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多重矛盾的人物性格、丰富斑斓的内心世界、纷繁芜杂的历史社会背景全部依靠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支撑并完成。既然“表演性”是戏剧文学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征,那么,教学中也应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方法。 那么,教师将如何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如何有效地接受?我国语文教学界在探索戏剧教学方面,并没有深度与广度的探讨

1

与延伸。本文作者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尝试在课堂上将表演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导自演,在互动学习中完成对戏剧的理解、知识的提升、阅读方法的掌握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受文学的感情与审美,并以课堂实践为源头,试图探索一条课本剧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设计中的基本程序,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表演”。但是在其之前的引领与之后的总结工作等,则是衡量“表演”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师的课堂实践与经验,组织表演之前的“观”与“读”作为知识的输入,以及表演之后的“评”与“写”作为知识的输出,至关重要,下面将分别介绍以表演为中心,为驱动的“观、读、演、评、写”几个步骤。

1.把握全局的读与观

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不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将叙事的文学文本在舞台之上演绎出来。只读课本节选如同“盲人摸象”,仅看到一个场景,容易产生片面理解,所以,对剧目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非常重要。在学生导演策划表演之前,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同学们集体观摩全剧,如北京人艺版的话剧《雷雨》、英国TNT剧院的《哈姆雷特》、黄梅戏《窦娥冤》,专业演员对感情与节奏的把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专业布景成为可供参考的设计方

2

案。

有了对剧情全面把握的基础,鼓励同学以快速阅读的方式,在课下限时通读全剧本,课文选段作为精读,全剧本作为泛读,是对课内阅读得举一反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和语文综合能力大有好处。正如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指出“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1 所以,课本仅仅提供一个例子,是对阅读方法的一个指导,需要以节选课文为诱饵,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知道整个故事的全貌。总之,在课本剧教学实践中,“读与观”是准备阶段,是表演的基础和起点,假如没有表演,剧本以及这种阅读就苍白且失去了依托。

2.组织表演

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指出:“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源泉在于孩子的天性与本能。儿童无以计数的自发性的活动,如假扮、游戏、模拟等,都应被教育所运用,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2 而戏剧亦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之中,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表演是对戏剧文本最好的呈现方式,使课本上“静态”的剧本与台词不只停留在纸页上,而成为活生生的真情实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动人之处。表演不同于“分角色朗读”,因为表演者必

1

于树泉,“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在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上的发言 2

杜威. 艺术即体验[M]. (程颖译).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87。

3

须将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背过,并且加入动作与个人情感;表演又不同于“背诵”,却高于背诵,因为每个同学不仅要将自己角色的台词烂熟于心,同时还要与他人默契配合,了解对方的台词,并融情于文。这样的表演训练就更加能够使学生体会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加深对整体篇章的把握和理解。

教师在排演前精心设计的活动,分析研究课本剧编演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策略,将60人的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确定学生导演、演员、剧务等,分工明确,合作协调,有条不紊地按照个人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前期排练和汇报演出。比如《雷雨》中,有周朴园与繁漪、侍萍一线;周萍和繁漪一线;四凤的身世与周萍、周冲一线等,这重重感情线交错编织成一张结构严密大网,周家大宅中所有矛盾在一天之内集中爆发,高潮迭起,同学们在表演中将亲身感受这场淋漓尽致的暴雨。又如《哈姆雷特》中的亦有复杂的多重人物关系,新国王对老国王的兄弟杀戮,王子对叔叔及母后的质疑和复仇,以及奥菲利亚的绝望自杀,都诱发对人性的拷问,而剧终舞台上所有人都在重重纷繁的矛盾中倒地身亡,陷入苍凉与悲哀。而戏剧中每个人物的善恶美丑,无论是从道德评判还是从审美价值上看,都是立体而丰富的。

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活动是中心,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力配合。”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全程指导。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戏剧的排演之中,各组之间还可进行比赛,使课堂富于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编排的成果展示出来,不仅有益于增强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和自信心;还

4

在小组的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意识的重要作用,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学生在表演中进行文本的探究,走进自己所演绎角色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尤其在剧中人物迷惑痛苦的遭际时,以“同情之理解”(Empathy) 去领会他人的感情;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体悟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或者压力通过剧中人物释放出来。总之,开放式、合作式的课本剧编演活动必将对教学理念的改观、师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

3.思维拓展评读

在表演的基础之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提炼语言台词,剖析剧本的情节结构,揭示其艺术价值,力图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注入新活力。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音乐”3。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解读课本中的戏剧作品。但是,戏剧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更应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价值观。例如,在《雷雨》的评读中,可以借鉴著名学者对剧本主题的不同解读方式,比较孙绍振的人性与命运视角、蓝棣之的文化与宗教视角和钱理群的阶级与社会视角,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而且,人物形象越是丰富,就意味着人物情感越是复杂,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

3

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h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