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笔记

更新时间:2024-02-03 06: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理论教程》

杨宝军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小狗爱吃肉

CHAPTER 绪论

0.1 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闻学的发展是以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一、新闻学在西方的演变与发展 (一)新闻学在西方的诞生

所谓新闻学诞生,实质是指报学的诞生。1845年,德国人普尔兹出版了《德国新闻事业史》,该书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标志着新闻学(报学)的诞生。 (二)新闻学在西方的成形

在西方,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形的。20世纪20年代之后,一系列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使新闻学超越了报学时代,进入了真正的新闻学成型时期。基本动因有三方面:①新闻传播实践的新发展;②新闻教育;③自觉的新闻研究。

伴随新时代的到来,在新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景象:其一,一批现代新闻教育院校出现;其二,一些新闻学研究所成立;其三,一批源于新闻实践、以理论研究为重要内容的新闻学著作诞生。1873年,美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美国报业史》由哈德逊撰写出版。

以上几个方面,特别是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在西方世界已经成形。 (三)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新闻学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施拉姆等人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第二,提出了一系列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闻观念,也可称之为新闻实践观念或新闻思潮。主要有:新新闻主义,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公共新闻学等。P4

第三,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在总结反思中前行,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理论。首先,对有代表性的传统理论观点进行反思批判,寻找新的理论出路;其次,西方新闻界根据传播实际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再次,全面比较欧美新闻学理论研究,试图在变化了的媒介环境中实现两种理论研究的整合。

第五,关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诸多理论问题。 二、新闻学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 (一)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问的新闻学,始于20世纪初。19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二)新闻学在中国的诞生

产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产物是:徐宝璜的《新闻学》,1919年出版,这是中国人自撰的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三)新闻学在中国的勃兴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新闻学术研究蜂起和新闻教育勃兴的时期。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英美新闻思潮在新闻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于4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形成;③国民党代表的资产阶级新闻观念在国统区影响不可低估;④法西斯新闻观点在日本群略中国过程中不断滋长;⑤以邹韬奋、范长江等人为代表的人民新闻观念在新闻界也有不小影响。

在新闻自由、新闻法制、新闻伦理研究的特点有:一是关于新闻自由的著述很少;二是有专门研究新闻政策的几本著作出版;三是这一时期的学者大多重视新闻伦理研究,并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学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宣告形成,即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体系基本建立。P12 (四)新中国建立后新闻学的曲折历程

1

小狗爱吃肉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从新中国成立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各个大学的新闻学编写了一些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的内部教材,编译出版了一批苏联的新闻学书籍。

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从总体上呈现停顿、倒退、畸变的状态。“文革”十年间,可以称为“新闻理论研究的黑暗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其一,拨乱反正阶段。我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者甘惜分先生撰写的《新闻理论基础》于1982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其二,步入实质性研究阶段。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新闻业迎来改革开放后实质性的发展时期。其三,学术研究全面繁荣阶段。1990、1991两年,对新闻界来说主要是一个思想清理的过程,但从1992年以后,新闻学随着新闻传播业的又一次飞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学术繁荣期。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发展 (一)马恩的奠基阶段

马恩的新闻思想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他们从世界交往、精神交往的宏观视角出发,对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业的一些普遍问题的认识。第二方面,是对不同类别报刊的一些具体论述,体现在他们打报刊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其中党报思想成为影响后继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主要内容。

马恩报刊活动及其新闻思想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时期。第一,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思想。第二,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第三,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时期,这一时期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阶段已告完成。 (二)列宁对马恩新闻思想的发展

列宁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建党、夺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阶段。

建党阶段,该阶段列宁新闻思想的核心是党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夺权阶段,系统阐述党性原则是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核心。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提出报纸刊物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要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探索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大致经历了启蒙时期、酝酿时期、形成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他去世的思想曲折发展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P19。刘少奇对新闻发展的贡献也属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部分。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精华,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或阐发了一些新闻观点。P20

江泽民从1989年担任党的总书记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些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上任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提出了指导新闻宣传必须长期坚持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0.2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与理论新闻学的基本对象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对象是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业。 一、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一)历史新闻学

它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走在新闻学研究的前列。新闻史包括通史式研究、断代史研究和专门史研究。 (二)理论新闻学 (三)应用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中央研究采写编评2等的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培养、训练新闻工作的实战能力;同时,应用新闻学也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总结概括采写编评等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构建自身的应用理论。应用新闻学的另一大块是媒体的经管。 (四)交叉新闻学

2

小狗爱吃肉

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对象的新闻学,运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

二、理论新闻学的基本对象

理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业。理论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业的基本规律以及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展开:其一是围绕“新闻是什么”而构建的“新文本体理论”;其二是围绕“新闻业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业态理论”;其三是新闻传播业与社会大系统及主要社会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可称之为“新闻关系理论”。

0.3 理论新闻学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一、理论新闻学的学习目的

首先,从哲学高度把握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看作人们通常说的理论意义、学术意义。其次,把握理论新闻学的基本体系,领会各种见解、观念和学说。再次,培养认识和主导新闻传播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新闻学的学习方法

新闻传播史和新闻研究史一再证明,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之中是新闻学得以发展的直接的、重要的途径。

首先,向书本学习。一是阅读优秀的教科书,二是宣读本学科公认的一些经典著作,三是浏览本学科的一般性著作,四是经常阅读本学科主要的实证性和学术性杂志,五是积极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著述。

其次,向活人学习。向书本学习是一个独自理解的过程,向活人学习是与人面对面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再次,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又次,向世界学习。最后,向内学习。

CHAPTER 1 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1.1 新闻传播现象的产生

一、新闻传播活动

(一)对传播的基本理解

传播的内涵:首先,传播学研究的传播活动或传播行为,主要是指人类的传播活动;其次,传播学研究的传播现象,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的精神传播活动;再次,传播学所说的传播不只是单一地指传播、传送、发布各种精神信息的活动,而是指既有“传送”又有“收受”的精神交往行为。

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郭庆光教授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受活动。

其特点是:首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其次,这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再次,新闻传播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受活动;最后,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首先,新闻传播是传播的一种,显然,传播与新闻传播是不能等同的。其次,由于新闻传播是传播的一部分,因此,新闻传播遵循传播的一般规律。再次,正是由于学科对象的差异,导致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

(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

人类传播活动并不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与人类一起诞生的人类活动,是一种互生互动性的历史关系。对于人类来说,传播是他自身和他生存发展其中的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和方法。

(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

新闻传播与一般的信息传播共生同步,这基本上也是一个推理性、猜测性的论断。传播与新闻传播在人类漫长

3

小狗爱吃肉

的精神交往史上,始终是同步演变、同步发展的。因此,从发生论的视角看,新闻传播与传播是同生的。

在“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时期,新闻传播处于“萌芽状态”。新闻传播活动只能与完全形成的人同时产生。这一时期本身可一分为二,与“原始社会”相对应的新闻传播状态是“过渡状态”,过渡状态的核心标志是已经出现了尚不成熟的人类语言;与“文明社会”相对应的新闻传播状态是“成形状态”,这一时期是以有史记载为标志。 (三)新闻传播发生的根据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这是一切传播得以可能的基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闻传播产生的根本动力。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种,它的动力根源离不开人的需要,同时,从宏观层面上讲,新闻传播首先是人类生命、生存、发展需要的产物。信息交往需要是人类新闻传播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1.2 新闻传播的发展

一、前新闻传播业时代 (一)前口语传播时代

(二)口语传播时代

当语言产生后,人类便进入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以语言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使传播成为人的传播,成为具备直接、互动、高效等特点的传播。口语媒介作为传播新闻的媒介既是原始的,又是文明的。 (三)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时代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也就是一般史称的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书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书写媒介的出现,对新闻传播活动来说,意味着手抄新闻时代的到来,这在人类传播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文字是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从人类的听觉符号变成了视觉符号,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二、新闻传播业时代

人类新闻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始于印刷新闻的诞生。印刷新闻使人类新闻传播开始进入规模化的传播时代,标志着新闻传播业的开始。新闻传播业诞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两大时代:

(一)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被视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印刷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登堡印刷术产生出了印刷媒介。 新闻传播印刷时代的到来,是以近代报刊的诞生为标志的。真正大众化的印刷新闻时代,应该说开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商业报纸时期。 (二)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是一个十分宏观的概括,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电报、电话、留声机、摄影机、无线电报、广播、电视等),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收受信息的诸多智力限制,使新闻传播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大众化传播,也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传播。 (三)网络传播时代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主机ENIAC,就预示着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的可能到来。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

网络传播将人类的传动与收受整体上带入主动的时代、互动的时代。网络媒介正在以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成为一种立体化的、高效的新闻传播媒介。 三、后新闻传播业时代

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一些特征,都会体现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要素及相互关系的变化上。

首先,传播者与收受者将会出现一体化的情况;其次,传播者、收受者角色在双重化、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充当着多元化的角色,既是大众化的角色,又是个性化的角色;再次,新闻传播内容的自然化和扁平化,即与社会生活自然状态的对等性特征,将变得越来越明显;还有,传播技术的核心化作用会越来越大。

4

小狗爱吃肉

在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有可能出现一系列二律背反的问题和情形。一方面是公共空间在媒体上扩大,另一方面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减少。

CHAPTER 2 新闻传播的构成

2.1 新闻传播的类型与要素构成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类型构成

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史表明,人类基本上没有因为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而彻底放弃以往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正如传播媒介一样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人们通常将传播的基本类型分为以下三种:

人际传播。是指人类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于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渠道、样式、方法灵活多样;传播效率较高、互动性强。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传播活动。组织传播的突出特点是传授关系比较稳定。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没几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基本特点是传播机构的制度化、组织化;传播方式的系统化、规模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影响的社会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收受者的大众化和不确定化;等等。

上述传播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传播,即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另一种是间接传播,即大众传播。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介形式,因而也可以从媒介形式的角度来划分新闻传播的宏观类型。当代用来传播新闻的大众媒介形式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二、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

(一)几种要素说

三要素说:作为传播内容的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收受者。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指出,新闻传播实质上由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构成。

四要素说: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媒介”要素。黄旦在《新闻传播学》中提到。

五要素、七要素说:郭庆光教授认为,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有: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莎莲香把传播要素分为7个:发信者、符号化、信息、通道、符号读解、受信者、反馈。 ※我比较赞成四要素说,因为通过传播的环节来看,“反馈”更接近一个动态环节,而不是要素。并且,“反馈”的过程,也是通过“受传者”、“讯息”、“传播者”这三个要素进行的。 (二)新闻传播要素的基本含义

事实或传播内容是指新闻传播的对象,传播者是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或主体,传播媒介是指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通道或载体,收受者是指收受新闻信息的人或主体。

2.2 新闻传播的环节构成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所谓传播流程是指信息从信源流向信宿的程序或过程,新闻传播的流程是指新闻信息从新闻源流向新闻收受者的程序或过程。在省去反馈程序的条件下,就可以描述出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一: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自身就是信息载体)→新闻收受者。这是人际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基本流程二: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收受者。这是以物理传播媒介(大众媒介)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传播流程。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环节

以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为直接参照,从新闻传播的实践逻辑出发,可以将环节完备的新闻传播流程描述如下:

①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该环节的最终目的就是初步确定新闻报道的内容。②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该环节的最终成果表现为新闻作品和完整的新闻产品,对于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说,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是作品化阶段,二是产品化阶段。③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这标志着新闻传播活动“传”的任务的基本完成。④收受新闻文本的环节。它标志着新闻传播活动从“传送”到“收受”一个周期的基本完成。新闻收受环节由两个小的环节

5

小狗爱吃肉

构成:一是“收”的环节,二是“受”的环节。⑤信息反馈环节。反馈是双向传播或互动传播的基本构成环节。新闻传播中的反馈就是用新闻传播的结果信息调查后续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

反馈信息的来源与获取大致有这样几种途径和方式:一是收受者自发的、比较零散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发表的各种看法、意见、建议等;二是媒体主管部门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监测与评估;三是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分析和评价;四是信息咨询机构、舆论调查机构通过科学手段获取系统化、规模化的反馈信息。获取反馈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传播效率和效果,更好满足收受者的新闻需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馈的真实性问题。

2.3 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构成

一、新闻传播内在于外在矛盾的构成 (一)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

新闻传播系统是由新闻传播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这些具体的内在矛盾的展开便是新闻传播的实现,新闻传播的实现过程构成了传播的具体流程和各个不同的环节。

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将决定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模式。新闻传播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新闻传播系统内部来看,正是这些内在矛盾不断以新的方式解决的过程。

(二)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

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新闻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新闻传播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体的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将决定社会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对新闻传播的作用方式和程度。

(三)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基本关系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新闻传播的现实面目。新闻传播外在矛盾的解决,将通过内在矛盾的解决来实现,因此,外在矛盾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内在矛盾的绝提解决方式。

新闻传播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分野不断清晰化,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和新闻传播自身的发展,新闻传播系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得到加强。 二、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层次性

(一)宏观层次的总矛盾

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题之间的矛盾就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 (二)微观层次的具体矛盾

传播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在新闻传播系统内部,解决传播主体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其核心在于解决传播什么内容的问题。这一矛盾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其他具体矛盾的解决。

传播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选择上不能主观任意,必须注意不同媒介形态各自的优劣,以最适合传播媒介的方式去报道它最适合报道的内容。

收受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新闻传播活动实质上解决的就是这一矛盾。

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不同媒介形态对收受主体有着不同的智力要求、技术要求,这就使收受主体与媒介之间构成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矛盾。

传播媒介与事实间的矛盾。媒介与事实之间的矛盾,是不同媒介形态在报道方式上能够展开活动展开竞争的客观根据。

2.4 新闻传播模式的构成

新闻传播模式就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程式对现实新闻传播活动情况的抽象、概括和反映。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

第一,“点—点”模式。第二,“点—面”模式。 二、大众化新闻传播模式的具体构成

当代新闻传播的主导模式是点到面的传播模式。

首先,从传受关系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含反馈环节)。

6

小狗爱吃肉

其次,从传播目标收受者的数量规模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第一,小众化传播模式。由网络传播而生的小众化概念和小众化传播模式,迅速影响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纷纷构建自己特色的小众化传播模式;第二,大众化传播模式。大众化模式是以社会普通大众为目标收受者的新闻传播模式;第三,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大众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小众传播媒介,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共同的、普通的新闻需求,又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特殊的甚至是个别的新闻需求。

再次,如果将传播方向性(单向双向)和收受者的数量规模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将点到面的大众化新闻传播模式进一步分为:单向性小众化融合模式与单向性大众化融合模式,以及双向性小众化融合模式与双向性大众化融合模式。

CHAPTER 3 新闻传受主体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从区分意义上看,存在着四种类型的主体,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传播主体,作为新闻收受者的收受主体,作为控制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主体,还有作为新闻信息拥有者和提供者的新闻源主体。

3.1 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共同主体

一、共同主体的含义

共同主体,首先是说,可以把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不加区分看作无差别的社会主体。其次是说,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都是新闻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再次是说,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并无绝对的角色界限,传播与收受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他们既有各自独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二、共同主体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其一,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拥有共同的主体根据或主体构成要素;其二,作为新闻活动主体,他们都是积极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其三,共同主体会受到新闻客体——新闻事实或新闻文本——的制约。

三、共同主体的新闻需要

在人的需要结构中,新闻需要是一种普遍需要。共同主体具有共同的新闻需求。如果缺乏共同的新闻需要,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就会形成某种矛盾和冲突,使正常的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维系下去。

共同主体的新闻需要是主体的一种精神需要,也是一种客观需要,是主体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要求。新闻需要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新闻需要的社会性。新闻需要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新闻需要与人们的其他需要一样,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同历史时代、历史时期人们的新闻需要是有很大不同的。

3.2 新闻传播主体

一、传播主体的构成及特征 (一)高位主体

所谓高位主体主要是指新闻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高位主体的意志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总体路线、方针和政策,高位主体的意志决定着新闻传播总体的传播指向。

高位主体是新闻传播总体目标的设计者和确立者。资产所有者创办新闻机构的目的不同,对待新闻传播的态度就不同,他们追求的利益目标、价值指向的核心自然会有所不同。 高位主体是新闻传播活动规范的主要制定者。新闻资产所有者、管理者为了使自己的核心价值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就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制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活动规范。

高位主体同时也是新闻活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指导与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总体传播目标指向始终符合高位主体的利益目标。

(二)本位主体

所谓本位主体是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工作者或传播者,它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力量。不管是从新闻传播在时间向度上具有动态性、序列性来看,还是从新闻传播系统共时性的结构上看,本位主体都处于相对收受主体的“前在”位置,也可以把本位主体称为“前在主体”。本位主体在整个新闻传播过

7

小狗爱吃肉

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把关人”地位和作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本位主体是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本位主体的八大职能有:①驾驭和操作新闻传播的整体过程、②充当沟通的中介和桥梁、③相当大的程度上分配收受主体有限的新闻注意力、④通过不断的议题设置方式引发和维系社会公众对有关问题的关注、⑤维护新闻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发展、⑥塑造新闻传播媒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⑦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⑧满足并创造社会公众的新闻需求。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本位主体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发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本位主体是具有自身利益追求的主体。除了追求自身利益之外,本位主体总要反映和代表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这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新闻传播社会性的必然体现,更是本位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二、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的关系

首先,因为本位主体是在高位主体的主导下,在高位主体的意志下,进行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所以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在新闻传播的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具有铭心啊的差别,处于不同的层次。

其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的利益追求和利益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于本位主体是高位主体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的结果,因此从本质上看,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是利益的共同体。

再次,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或冲突性。这种利益的冲突在新闻资产私有化的社会中经常发生,但在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中,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新闻资产实行公有制,因此从本质说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利益主体的双重化又使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3.3 新闻收受主体

一、收受主体的构成及特征

与传播主体(主要是本位主体)相比,新闻收受主体处于“后在”位置,可称为后在主体。 (一)收受主体的构成

1.收受主体的类型构成

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或者说按照接触新闻媒体的稳定程度,可以把收受主体划分为:稳定性收受主体和偶然型或变动性收受主体;按照接触新闻媒体类别的多少,可以将收受主体划分为:单一型收受主体和复合型收受主体;按照对一定新闻媒体接触的实际程度可以把收受主体划分为:现实型收受主体与潜在型收受主体;按照新闻传播媒体确立或形成的服务对象特征,可以将收受主体划分为:目标型收受主体与边缘型收受主体。

上述关于新闻收受主体的各种类型划分,都包含有一定的交叉性,只是从不同侧面对收受主体的描述。另外,每一标准下划分出的不同类型之间在实际当中,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

2.收受主体的层次性构成

首先,按照收受主体的社会存在规模或社会存在方式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一是社会化层次,即把特定社会作为整体的新闻收受主体来看待;二是群体化层次,即把特定群体或群体组织作为新闻传播的收受主体;三是个体化曾侧,即把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人作为新闻传播的收受主体。

其次,每一层次内部也有自身的层次结构,这种内部的层次结构在较为严格的组织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首要的层次区别是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与构成群体的个体间的层次差别。另外,群体内部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层次上的差别。

再次,收受主体的素质差别,使收受主体形成了素质上的层次性。就新闻传播活动而言,个体各种素质整合形成的个体素质水平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他的新闻需要的质量和层次。 (二)收受主体的特征

1.大众化的存在特征

点到面的公开传播方式和模式,决定了收受主体在整体存在方式上首先是一种大众性的存在,,不像传播主体那样是一种具有相对明确界限的、有组织的群体性存在。也就是说新闻收受主体首先是一种大众化的主体,以大众化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

“‘大众’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范畴,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几个必要的条件:第一,是大众社会”,“第二,是市场经济”,“第三,是工业化、城市化”,在这些条件中,市场经济是大众产生和粗存在的最根本的条件。作为大众化存在的收受主体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①数量规模的巨大性、构成性质上的庞杂性,②匿名性,③流动性,④

8

小狗爱吃肉

同质性,⑤素质的有限性。

2.自主化的解除特征

同传播主体一样,收受主体也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追求的主体,具有接受倾向的主体。即收受主体是具有选择能力的自主的、能动的主体。他们对媒介的接触是选择性的,对新闻传播具体内容的注意、理解和记忆是选择性的。

3.个性化的需求特征

收受主体本身是具有个性化存在的主体,个性化的突出表现就是对传播内容的专门化、个性化需要。但新闻传播从本质上说是大众性的,小众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成为其他一些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而并不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主流方向。个性化新闻需要的满足,应该建立在大众化传播的平台之上。

4.多样化的人性特征

收受主体在新闻传播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完整的一个人的特征、主体的特征。要真正理解收受主体的特征,必须将其置于完整的社会关系之中。 二、收受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收受主体是后在主体。正式由于其“后在”性收受活动,才使新闻传播过程得以完整实现。收受主体在新闻活动中的后在性,并不意味着其地位地域传播主体。他们面对的共同客体是新闻客体,他们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差别主要在于他们的作用凸显在不同的新闻传播阶段。

第二,收受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从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源上看,收受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传播和交流活动的根本动力,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存在的意义基础。

第三,收受主体是新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收受主体不只是新闻生产与创造的参与者,而且在一定的环节中是真正的直接的生产与创造主体。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就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共同生产新闻信息的过程,也是共同创造新闻价值的过程。

第四,收受主体是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首先,反馈信息的“信源”是收受主体;其次,收受主体正是通过反馈信息的方式调节着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制约着传播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再次,通过反馈方式进行交流和对话,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建立和实现主体间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3.4 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关系

一、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传受部分的混沌关系

这一过程大致以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为上限,而以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或更严格一点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为下限。

传受不分的关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们还没有“传”与“受”的角色意识。在实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传受角色在不断地互相转换。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之间进行的新闻传播处于一种自发的、非自觉的状态。

(二)传受分立的对应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体现在新闻传播领域,就是划时代的大众传播方式的诞生。这个伟大时代使新闻传播成了一种专门的事业,使新闻传播活动成了一些人专门从事的职业。这一阶段大致可以从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算起,一直持续到今天。

真正使新闻传播者与受众者分立的力量是印刷新闻的出现。也就是说,大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是形成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分立对应关系的直接原因。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分立对应关系,意味着传与受的矛盾,显化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矛盾,新闻传播正是在双重主体的对立统一中求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在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分立对应关系成为二者主导关系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传受双方角色的实际互换现象,不过,这种互换是在具有传受角色主体意识下的互换。

(三)传受和谐的一体化关系

大众传播方式确立的传授主体关系,是一种分立对应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传播主体居于不可否认的主导地位。但当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之后,这些的新的传播媒介,改变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媒介的传统格局,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集中体现就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变化。即会建立一种新型的传受主体关系——和谐平等的一体化关系。

与传受不分的混沌状态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经过分立对应之后的一体化关系,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都有自

9

小狗爱吃肉

觉角色意识基础上的一体化关系。 二、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新表现

(一)传受本位的新变迁

在人们还没有明确的传受角色意识的情况下,传播者与收受者是一种模糊的、原始的互为本位的关系。当大众传播方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后,“传播者本位”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而当网络传播技术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传受本位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向“收受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的变迁。 (二)传受互动的新追求

互联网已经“是信息时代人类主体沟通并与现实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当这样的手段成为新闻传播媒介是,它所带来的最有影响的新闻传播观念和新闻传播实践就是“互动”。

对于新闻传播来说,互动就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互动,具体表现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的发送式向双向的、多想的交流式转变。互动最突出的结果是强化啊了新闻收受者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地位。 (三)传受平等的新理想

互动就是平等的交往。新理想产生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传播的发展过程。在人们理想的新闻传播关系中,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是共同的新闻主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为目的的平等的主体间的关系。他们共同驾驭和运用新闻传播工具,在主体间的和谐关系中,以统一新闻主体的方式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活动,共同享有关于新闻事实的信息。

CHAPTER 4 新闻传播内容(上)

4.1 新闻的形态

一、新闻的历史形态

新闻的历史形态,是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向度上,考察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人类其他意识形态的历史存在关系。

(一)与其他信息不分的混沌状态

新闻信息与其他一般信息的存在与传播在人类传播史上是同步的,在新闻传播的产生阶段及后来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并没有明确的新闻意识,即没有将我们现在所谓的新闻信息与其他明确加以区分的意识。事实上,新闻信息不仅与历史、情报信息混为一体,它与其他生产、生活中的信息同样混为一体。 (二)与其他信息分离的独立形态

新闻意识从模糊到清晰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人们通常将西方近代报纸的产生,也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作为新闻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相对分离的起始时间。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化、商业化的报纸真正勃兴起来,人们对什么应该是新闻什么不应该是新闻才有了比较稳定的标准。 (三)与其他信息共存的统一形态

即使社会拥有了相对独立的新闻传播媒介,仍然并不存在仅仅传播新闻信息而不传播任何其他信息的新闻媒体。新闻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共存于同一媒介之上,以统一的形态向社会传播。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当今信息传播中的统一,与没有区别前提下的混沌不分有着质的不同。

今天,人们是在明确的、独立的新闻意识支配下来理解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统一存在形态的。因此,在新闻传播的理念上,也是力求以客观的精神与方法展现事实的本来面目。 二、新闻的过程形态 (一)本源形态的新闻

1.本源形态的两种解释

我们将学者们提供的解释方式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的解释,另一种是信息论的解释。

事实论解释,就是把处于传播中的信息的本源归结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核心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形态。事实第一,新闻第二,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信息论解释,传播形态的新闻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信息,新闻不过是以新闻方式对一定自然信息的反馈或人工化。

2.两种解释的关系

10

小狗爱吃肉

第一,从本质上看,事实论与信息论是统一的。从本源意义上说,信息一定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的信息,客观事物、客观事实一定是通过一定的信息,表现着自己的存在。第二,事实论是更根本的解释。事实是客观的,表征事实的是它所发送出来的信息。因此,没有事实,就无从谈起信息。第三,信息论解释具有更直接的意义,而且信息论解释更能说明新闻由本源态向传播态转化的内在机制。信息传播、报道的是表征客观事实的信息,信息可以与产生它的新闻事实分离开来。 (二)传播形态的新闻

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中的、本质上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新闻。传播形态的新闻,是对本源形态新闻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再现,或者说是对自然性新闻信息的人工记录。传播形态的新闻是本源态新闻经过传播者编码化、符号化的精神产物。传播媒介负载的就是信息形态的新闻事实,收受者解读收受的也是信息形态的新闻事实。 (三)收受形态的新闻

收受形态的新闻是指经过新闻收受者“消费”的新闻,是新闻收受主体理解的产物,可以说是理解态的新闻。理解态的新闻才是新闻最终的有效存在方式。收受形态的新闻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把握,即通过新闻文本中介的把握。 (四)新闻“三态”间的关系

首先,任何新闻的历时性传播,在一个周期内,都会经过三种形态的演变,这是客观事实。 其次,就性质来说,本源形态的新闻与传播形态的新闻、收受形态的新闻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自然信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后两者则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必然会受到传播者或收受者主观意识的影响。

再次,就内容而言,从理想状态看,即假设传播形态的新闻本源形态的新闻做了绝对真实的反映,而收受形态的新闻也对传播形态的新闻作出了绝对准确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三种形态的新闻内容是绝对一致的。

4.2 新闻的本质、特性与功能

一、新闻本质与特性

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事态信息、事象信息。其主要特性有:

其一,新闻是一种真实的信息,是指处于传播态的信息不仅具有客观的事实根源,而且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一种事实信息。其二,新闻是一种新鲜的信息,新闻的新鲜性核心有两点:一是相对人们的信息需要而言,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新闻需求的信息,二是相对其他信息的特殊性。其三,新闻是及时传播的信息。及时性特点,是从新闻传播的事件性上对新闻的一种规定。其四,新闻是公开传播的信息,公开性也是新闻传播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新闻的功能

第一,本体功能。新闻最直接的功能当然是信息功能,即消除人们对周围环境最新变动认识或心理不确定性的功能。信息功能是新闻的目的性动能。

第二,延伸功能。我们把新闻本体功能之外的功能统称为延伸功能,即这些功能都要依赖于新闻的本体性功能。新闻的眼神功能大致包括:监测环境功能、教化引导功能、传播知识功能、娱乐功能等。

本体功能与延伸功能在实际新闻存在中往往是一体化的,因而在功能转化为实际作用过程中常常是共时性的。 三、新闻与其他一些意识形式的关系

首先,与文学信息形式相比。在信息表达方式上,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具体的事实的描述和再现,文学则是对事实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性再现。

其次,与历史信息形式相比。在真实的事实性上,新闻学要求的真实与历史学要求的真实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性质的真实。新闻与历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们反映事实的时间方式,新闻追求与当前事实变动的同步性,历史则以过去的事实为主要的追寻对象。

再次,与情报信息形式相比。新闻与情报是非常接近的两种信息形式。情报信息的对象往往更加具体单一,新闻则以整个事实世界为对象;情报常常在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中秘密进行,而新闻则主要是点到面的模式中公开传播。

4.3 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定义的内涵与意义

给新闻下定义,最基本的一点是,这种定义必须“是关于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简要概括”,这就是新闻定义

11

小狗爱吃肉

的内涵。对新闻概念的不同界定,反映着不同的新闻观,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范式与类型

(一)新闻定义的两种范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将人们定义新闻的方式概括为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学院派范式。所谓学院派范式,是指那些主要从事新闻教学和新闻研究的教授、专家、学者们,根据他们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结果,对新闻作出的界定。特点有:其一,能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比较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本质;其二,常常以明确的形式逻辑的肯定判断方式表达,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其三,更多的是从理论的理想性出发。

二是实践派范式。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他们根据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新闻传播的直接体验,对新闻作出的理解和界定。特点是:一是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二是贴近新闻传播实际;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类型

首先,从定义所选择的本位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传者本位型,就是从新闻传播主体出发界定新闻。典型代表是陆定一的新闻定义。②受者本位型,就是从新闻收受主体出发界定新闻。典型代表是范长江的定义。③信息本位型,就是将新闻定义为一种事实信息。典型代表是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的新闻定义。

其次,根据不同新闻定义对新闻上界临近概念的选择,可作以下划分:①报道型,可以把类似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归结在此。报道型定义是针对传播态新闻的界定。②事实型,可以把类似范长江的新闻定义归结在此。事实型定义是针对本源态新闻的定义。③信息型,可以把类似宁树藩的新闻定义归结在此。信息型定义主要是在信息论影响下的结果。④手段性,这种定义着重的是新闻的功能,属于功能型定义。

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真实、新鲜是其内容的本质特点;及时、公开是其具有的传播特征。

4.4 新闻的分类

一、新闻分类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对新闻的分类,意在把握不同类型新闻的个性特征。在新的新闻传播环境下,新闻分类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新闻的分类

依据媒介形态的分类。以媒介形态为标准,可以把新闻笼统地分为印刷新闻和电子新闻,也可细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在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媒介间不断得到新的整合,新闻的媒介形态可能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依据新闻内容的分类。第一,依据新闻内容范围的分类。依据新闻内容范围进行分类,就是依据新闻事实所属的领域分类。很多新闻的内容领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领域的复合,相应也就形成了复合型新闻。

第二,依据新闻内容性质的分类。传统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泛的划分方法,就是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称之为“硬新闻”;“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较轻松活泼、易于引起收受者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称之为“软新闻”。就实际的新闻来说,往往既包含硬新闻的成分,同时也包含软新闻的要素。

根据新闻内容性质特点的另一种划分方式,是将新闻分为正面新闻、负面新闻和中和新闻。

第三,依据新闻内容特征的分类。针对新闻事实的事件性特征,通常把新闻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第四,依据新闻发生地分类。新闻被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地方新闻。

CHAPTER 5 新闻传播内容(下)

5.1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

1.新闻价值的多类定义

12

小狗爱吃肉

国内新闻界,典型的新闻价值定义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①要素(素质)说,②标准说,③要素(素质)、标准合一说,④满足需要说,⑤功能、效应说。

2.新闻价值的界定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

当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效应有利于主体发展和完善,就说新闻价值是正新闻价值,在通常的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中,人们所说的新闻价值是指正的新闻价值;相反,如果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不利于主体的发展、完善,就说新闻价值是负新闻价值;从理论上说,如果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利与不利的效应,就说新闻价值是零价值。

3.新闻价值客体的构成与一般特征

新闻客体也是由双重客体构成的,其一是新闻事实,其二是新闻文本。前在的新闻客体就是新闻事实,后在的新闻客体就是新闻文本。

新闻事实和新闻文本构成了共同的新闻价值客体。这种共同性首先是指,它们对共同主体始终具有各种各样的新闻价值效应和建立在新闻价值效应基础上的其他价值效应;其次是说,它们所包含的客观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事实具有的新闻信息。

新闻事实和新闻文本作为共同的新闻客体,有一些共同的一般属性。①存在形式的先在性和外在性是新闻价值客体最基本的属性。②新闻价值客体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性。③新闻价值客体有意义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乃是其作为新闻价值主体价值活动对象而存在的对象性。④新闻价值客体又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存在。这有两种理解,一是同样的客体,对一些人是新闻价值客体,一些人则不是;二是同样的新闻价值客体对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⑤新闻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价值活动具有客观的制约性,这既是其独立性或自在性的体现,也是其作为主动性存在的一面。 (二)新闻价值属性

1.新闻事实价值属性的传统概括

最早将新闻价值学说引进新闻理论体系的几位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1922年出版的名著《舆论学》中就已提出“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庞德在其《新闻学概论》中,甘斯在《美国新闻学评论》中,对价值问题做了较明确的理论概括。

新闻价值学说,在20世纪初就被引入我国。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徐宝璜先生,在他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用专门一章“新闻之价值”,在中国新闻学术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新闻价值问题。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在中国的新闻界才真正步入正轨。

2.新闻事实价值属性的内涵分析

新闻价值要素是新闻事实对主体产生新闻价值效应的客观根据,我们所讲的新闻价值,主要是指它们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把握五要素的内涵是理解新闻价值的重要途径。

(1)时新性。作为事实新闻价值属性之一的时新性,包含两方面的基本意思,一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性,二是指在时间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

时间性是指一件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的时间根据。使事实成为新闻事实的时间性与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从时间上规定着一件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后者则是从时间上规定着新闻事实信息能否转化成为真正的传播中的新闻文本。

新鲜性主要是针对时间上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内容特征而言的,是从内容上对新闻事实提出的价值属性要求。新鲜性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点:其一,内容的新鲜性是以共同主体特别是收受主体的未知、欲知和应知为参照;其二,是指客观事物本身非常态的变动。

(2)重要性。重要性是从整体上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他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事实影响人的多少。一件事实影响的人越多,影响的人越重要,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第二,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一件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越长,说明它越重要,就越容易被当做新闻事实;第三,事实影响空间范围的大小;第四,事实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

事实的重要性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并不都是直观的,有些事实的重要性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着。 (3)显著性。显著性是用来描述“新闻事实知名度,或新闻事实的显要度”的一个概念。所谓人物的显著性,是指创造或造成一定事实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或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

13

小狗爱吃肉

者具备某种特殊的才能,或者拥有特殊的权威性,或者是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的“素质”等。

所谓事情的显著性,是指某件事情在客观的表现上不同于普通的事情,具有激发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而不管造成这件事情的主体是人还是物。

所谓时间的显著性,是把时间用意义标准一分为二,把有些时间看作是显著的、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时日,而把另一些时日看作是一般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时间。

所谓空间的显著性,是指一定事实发生在特殊的空间。

(4)接近性。其核心是指新闻事实与共同主体特别是收受主体的各种“距离”关系。

一是指事实产生或发生的空间与新闻传播指向空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事实发生空间与传播指向的空间越近或重合,这样的事实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二是指事实本身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与人们利益的关联程度。某一事件一旦与人们的某种利益紧密相关,它就极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极易成为新闻事实。

三是指新闻事实与人们在心理上、情感上的距离关系。心理上的接近性大都与利益上的接近性相统一。 (5)兴趣性。新闻事实的情绪性,实质是指新闻事实应该成为人们兴趣的客体或趣味的对象,即它能够激发人们关注它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或注意。

事实具有兴趣性的标准:第一,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兴趣指向的目标往往就是实现利益的需要,纯粹的兴趣几乎是不存在的。第二,兴趣的非常态。第三,事实的人情味。第四,事实的情趣性。

3.价值属性间的基本关系

首先,不同价值属性在规定一件事实成为新闻事实的地位作用上是不同的,是有层次差别的。“时新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属性,是处于第一层次上的价值属性。

其次,五种价值属性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对的内在联系性。

再次,从总体上说,五种价值属性具有共同的根本属性,首先是指它们都是揭示和描述新闻价值客体对象价值特征的概念,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但更为主要的是指这些新闻价值属性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另外,这五种属性针对的不只是“新闻事实”,也可以指“新闻文本”内容的新闻价值属性。 (三)确定传播内容的新闻价值标准

五种属性是衡量事实是否是新闻事实的尺度标准。根本原因就是具备这些属性的事实能够满足传播主体的新闻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这些属性的事实能够满足收受主体的新闻信息需求。

二、新闻传播技术标准

当代新闻传播的主导方式是大众化的传播,它依赖的是大众传播媒介。按媒介介质特征和传播技术水平选择事实,这也可以称作选择事实的“工具尺度”,即要符合传播工具的客观属性。 传播者在选择事实时,必须考虑所选择的对象是否是媒介能够准确反映的对象,是否是现有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可以驾驭的对象。

5.2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范性标准

一、合法性标准

合法性,就是合乎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具体是指新闻传播主体选择的新闻事实和确定的报道内容,必须是法律规范允许传播的内容、报道的事实。法律规范,对新闻传播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些硬性规定。 二、合德性标准

“合德性”,就是新闻传播主体所选择的、作为公开报道对象的新闻事实,应该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认可、允许和能够接受的东西,应该是新闻职业道德允许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种特殊的价值,一种调解人们社会生活的规范。合德性和合法性一样,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三、合政策性标准

合政策性标准,是说新闻传播主体必须按照一定的新闻政策要求确定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管理、调控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政党、政府对其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要求,具体体现在对新闻传播活动一系列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中。

四、合纪律性标准

新闻业在中国的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它必须按照党的纪律行事,特别是党的机关报,必须坚定

14

小狗爱吃肉

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手中的媒介,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东西。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两类标准——规律性标准和规范性标注你,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规律性标准反映的是新闻传播的客观需要,是一种规律性的要求;而规范性标准更多的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要求,既反映主体客观的合理需要,也可能包含主体一些超越现实条件或落后现实水平的要求。

5.3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其他标准

一、宣传价值标准

当一些新闻媒体充当准宣传机构的角色时,当一些人将新闻媒体理解为宣传机构时,就会把宣传价值标准作为选择新闻内容的重要标准之一。宣传价值标准主要是以传播者为本位的标准。 二、经济利益标准

经济利益标准,也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市场标准。新闻,作为新闻媒体的核心产品,必然要受到市场利益的制约。经济利益标准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传播的内容有可能受到广告商的影响;其二是媒体在选择报道内容时进行各种成本核算,影响一些新闻的取舍;其三,有可能选择一些迎合收受者不合理需求的内容进行传播。 三、主观意志标准

主观意志背后寄存的是媒体负责人的新闻理念、个人品性和利益追求。

5.4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过程

一、新闻传播内容的宏观确定 (一)新闻传播内容的制度性确定

新闻传播内容制度性确定,也可以称为社会性确定,其核心是说,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内容,在宏观上首先是由整个新闻传播系统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主要由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的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将决定生存、发展其中的新闻传播系统的整体性传播内容。

新闻传播内容的制度性确定,主要目的在于从宏观上使新闻传播系统能够发挥维护当前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是从新闻传播内容方面对新闻媒体的一种有效控制方式。 (二)新闻传播内容的媒体确定

是指新闻传播媒体传播的整体内容是由一定媒体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由一定媒体传播的最高目标所决定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拥有各自办媒体的方针,这些方针对本媒体的规模、目标收受主体、新闻生产的运作方式等,会在不同层次上作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因而对所传播的新闻内容实质上已经作出了一种宏观的指向和限制。 二、新闻传播内容的微观确定

新闻传播内容是由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确定的,属于操作层次上的具体确定。

(一)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两大环节

第一是采访写作环节的内容确定。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由记者完成的,记者依据一定的选择标准,确定报道的具体内容。该环节的内容确定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性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者比较单一,二是确定的对象比较单一,三是确定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

第二是编辑环节的内容确定。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由各种角色的编辑完成的,编辑依据选择稿件的标准,确定最终进入传播渠道的内容。编辑环节的特点:第一,从总的方式上说,编辑环节的内容确定是多层次、多关口的“流水”确定方式;第二,从确定传播内容的主体方面说,是由不同编辑以环环相扣的方式共同确定的;第三,编辑环节的内容确定,是站在本媒体全局层面的确定。 (二)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具体过程

由于两个环节在内容确定上的内在机制是相同的,因此,这里主要以采写环节为参照:

1.发现新闻事实(信息)

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信息是确定传播内容的第一步。发展新闻事实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难度:首先,新闻发现必须是快捷迅速的;其次,新闻发现从原则上说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再次,新闻发现是真真正正“眼见为实”的发现,不能想象,不能假设,不能估计;最后,一些真正有新闻性、新闻价值,而且是理应报道的事实,往往是一些人想方设法隐蔽、隐瞒、极力不欲传播者觉察的事实。

15

小狗爱吃肉

新闻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发现的难度不仅在于对象的复杂性、新闻发现的特殊性,更主要的是有赖于新闻发现者的新闻“发现力”,有赖于新闻发现者的新闻敏感性或观察能力。

常用的新闻发现方法一是比较发现法,包括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二是追踪发现法;三是多角度、多视野的发现方法。

2.评价新闻事实(信息)

评价事实是确定报道内容的中心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用前述的规律性标准、规范性标准、采写者自己所在新闻媒体的新闻方针以及采写者个人特有的新闻理念,分析、评判被发现事实包含的各种信息新闻价值和其他价值的大小。

3.确定具体传播内容

随着报道内容的最终确定,从逻辑上就进入新闻的写作阶段。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报道什么与怎样报道相比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5.5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机制

一、新闻选择图式的构成

“图式”是指主体从事某种认识活动时,面对认识对象的“先存心灵状态”,或既有的“大脑主观状态”。我们把记者面对事实时大脑中具有的各种情感、意志、观念的统一体称为记者的新闻选择图式。

记者的新闻选择图式主要是由两种意识构成,一是认识意识,二是评价意识。对记者来说,认识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事实新闻属性和特征的反映把握能力。记者的评价意识包含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粗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公共部分,包括前述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一般标准——规律性标准、规范性标准,还有确定传播内容的宏观界限;其二是私人部分。

二、新闻选择图式的功能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就是记者主体机制或新闻图式发挥功能的过程。

认识意识主要功能在于“求真”。它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以获得对对象的真实性、真理性把握为目标。这是记者对事实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大小作出评价的基础,也是未来真实新闻报道的根本保证。

评价意识的主要功能在于对事实的新闻价值作出判断和评价,核心是对事实的属性与主体新闻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作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具体说,评价意识的判断、评价功能,主要完成两大方面的任务:一是看事实包括的信息对主体是否有用,二是看事实信息是否有趣。 三、新闻选择图式的发展变化

记者的新闻选择图式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不同记者个体之间的新闻选择图式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就一个记者的新闻选择图式来说,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闻选择图式的稳定性使它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但是新闻选择图式发展变化的绝对性,意味着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图式。

既然记者的新闻选择图式是开放性的图式,那么对记者来说,就有一个不断“优化”自己选择的图式的问题。优化选择图示的途径,最主要的是从选择图示构成部分及其包含的内容入手,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优化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

CHAPTER 6 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

6.1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传播内在要求和基本精神体现,构筑起新闻传播的方向和轨道。 一、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所谓事实原则,是指以反映事实“是什么”为目标的原则,它的符号再现形式是“存在判断”,这是再现新闻事实的基本原则。事实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客观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一)真实原则

1.新闻真实的本质

16

小狗爱吃肉

真实大致有三重规定:第一重真实性可以看作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第二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第三重侧重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新闻真实的本质是指新闻与其反映对象的符合性。

2.新闻真实的含义

第一,就具体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或存在过的,这种真实可叫做存在论意义的真实。其二,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事实与环境的关系事项都没有损害性的遗漏。

第二,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有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另一方面是整体真实。整体真实实质性的问题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①整体真实的传播理念制约着具体事实的选择,②具体真实相对整体真实来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整体真实则追求存在论真实与认识论真实的统一,③从具体真实即具体真实的组合中,并不必然地归纳出整体真实,反之亦然。 3.新闻真实的特性

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是在报道过程中实现的真实,是在传播与收受过程中实现的真实。过程性的真实,表现为这样几个实际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

第一,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

第二,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由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反映、报道而生的再现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自言性的真实,与本真真实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第三,对新闻报道或新闻文本的解读产生了“解读真实”的问题。新闻报道如果在它归宿处发生变形失真,新闻的真实性就没有顺利实现。解读真实是一个具体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周期完结。

第四,新闻报道的历史存在,决定了它还有一个“历史真实”的问题。历史真实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新闻真实的直接意义,它是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既有新闻报道的真是问题,通过时间去检验“再现真实”、“解读真实”本身的真实性问题。解读真实标志着新闻真实的实现,标志着新闻真实微观过程的完结;历史真实意味着新闻真实需要不断追求,意味着新闻真实具有文化记忆的永恒价值。

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是能够向事实本来面目不断逼近的真实。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第一,新闻真实并不包括新闻传播媒体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第二,在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事实世界是全体,新闻事实是很小的一部分;第三,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一种手段,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而不是整个事实世界的真实。

其二,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价值取向制约着新闻选择的方向和范围、制约着对不同事实的再现方式,从而也就制约着新闻传播整体真实的面貌特征。

其三,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新闻报道是传播者对新闻事实认识结果的符号再现,再现的真实程度取决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程度。

其四,新闻认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快就难免失实。 其五,新闻真实在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层面上都有有限性。对任何具体新闻事实的报道,不可能穷尽一件事实的所有方面,整体真实本身就是一种概括性的真实。新闻真实的即时性特征,充分说明了实现新闻真实的特有难度。新闻真实的即时性特征提醒人们,必须以过程性的眼光看待新闻的真实性,这种过程性既包括微观层次上的具体报道的过程性,也包括宏观层次上的历史过程性。

4.新闻真实的意义

真实的首要意义是把新闻与非新闻区别开来,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是新闻安身立命的根本。其次,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失去真实性,新闻传播的追求也就失去了根基。再次,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最后,真实是满足收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和新闻媒体获得信任的根本保证。 (二)客观原则

1.客观原则的来源

客观原则的来源具体地归结为这样几条:首先,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其次,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再次,便士报是客观原则发展的土壤。最后,不少学者指出,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17

小狗爱吃肉

2.客观原则的内涵

所谓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这种客观性的具体内涵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

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具体说,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倒金字塔结构叙述,②五个W,③第三人称报道,④引述当事人的话,⑤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⑥不采取立场,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用事实说话”是表达倾向性信息的原则和手段,不是陈述新闻事实信息的原则和手段,它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实现宣传目的的原则,不是新闻传播本身的原则。

3.客观原则的意义

第一,客观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特别是存在论意义真实的基本途径。但是不赞成新闻报道中“有闻必录”(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和“客观主义”(不分主次、不分本质和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

第二,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正的核心手段。 第三,客观原则是充分实现收受主体知情权的保证。客观原则排除传播主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干涉,不以传播主体的私利隐瞒或遮蔽事实信息,而以自觉的意识、尽可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力求把事实信息的原本状态呈现在收受者的面前,把判断、评价事实的机会和权力让渡给收受主体。

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获得力量的原则,也是传播主体获取世纪利益的原则,“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 4.客观性的限度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客观再现新闻事实是可能的。新闻传播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是以新闻方式认识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达到对自己认识对象的客观反映。事实上,人们只有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动的主观性才能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

任何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都不是绝对的;认识的客观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当然也要遵循这一普遍的认识规律。确立客观的有限性观念,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符合新闻传播实际的态度。

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是传播主体与新闻事实在一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过一系列感觉、观察、思维、理解的结果,在这种结果中,必然融进了传播主体的解释或理解,必然渗透着传播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出发,客观原则的限度,就是达到客观报道的规范要求,即如果一则新闻报道达到了专业标准或规范,就被认为是客观的。 (三)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

1.全面性的含义

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一个概念,既是新闻传播的一种观念,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从新闻事实的构成角度看,全面原则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或要求:一是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二是针对新闻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三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从新闻报道的时间上看,全面性包含即时全面和历史全面两个基本方面。即时全面就是指具体新闻报道要反映事实在截稿时刻或某一确定报道时间点到为止的整体面貌;历史全面的核心含义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新闻事实历时变化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针对实际的新闻报道情况,全面性有两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方面:一是全面必须是包含党对负面新闻事实报道的全面;二是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

全面性原则的另一要求是,全面不能停留在对事实表面的全面罗列上,还应力求在条件允许下,揭示事实的本质,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使人们对新闻事实本身本质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达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全面性的意义

作为事实原则下的一条二级原则,全面原则对于新闻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全面原则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层次和境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理性精神,提高了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主体的要求。全面原则的提出,用

18

小狗爱吃肉

意就是要求传播主体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真实、客观上,而是要“从事物总体,社会的总体联系中来考虑、判断事实”,不仅达到“一时一事”的具体真实,而且还要努力反映“全时全事”的整体状况。

其次,全面原则是实现真实、客观、公正的必然理念和方法。只有全面理念支配下的全面报道,才有可能达到全面的真实,实现新闻真实的最高境界。客观原则内在要求必须全面。

再次,全面原则是一条确保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比较健全的新闻信息服务的原则。只有全面,才能确保达到新闻的事实真实和整体可信。只有真实可信的信息,人们才会真正将其作为决策的参考或依据,新闻传播的效果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3.全面的限度

有限度的全面性,首先是新闻传播的必然结果。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是新闻眼光下的全面性,是全面报道理念和全面报道方法下的全面性,不是有闻必录。新闻传播是有选择的传播,对于具体事实,它要选取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和侧面进性报道,而不是对所有的部分或侧面都要报道。全面原则在这里的要旨在于,以全面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报道对象,避免形成不符合事实面目的片面报道。

其次,传播主体认识事实的能力和水平,客观事实本身构成或变化的复杂性,新闻传播环境限制或宽松的程度等,都会对传播主体全面把握新闻事实形成各种作用和影响。主观上就现实的新闻传播来说,人们发现在不少新闻报道活动中,甚至在整个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一些新闻传播媒体本身就不愿意全面报道事实的真实面目,因而也不会去全面报道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化。 (四)真实、客观、全面三原则的关系

作为新闻传播事实原则的三个分原则,真实、客观、全面的内在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让事实说话”,以再现新闻事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并尽可能反映整个事实世界的最新变动状态和情况,在求实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求真的境界。

如果将三个原则分为两个层次,那么真实原则属于第一层次的原则。真实是事实原则的内核,没有真实,事实原则也就没有了根基。客观原则和全面原则是第二层次的原则。客观和全面既是实现真实的新闻理念,也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必然途径。

二、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

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为实现一定利益需要而坚持的原则。这种价值原则的具体形式可以概括为两个:公正原则、立场原则。

(一)公正原则

公正传播,是所有新闻媒体都在标榜的一条基本价值原则,是新闻传播主体理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追求,是人类新闻传播业追求的价值理想。

1.公正的含义

公正原则的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即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

公正原则在宏观层面上,公正原则要求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主体要尽力消除传播中的歧视行为,树立为所有民众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新闻职业道义和精神。新闻传播公正性的基础是:①新闻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和全面的;②新闻传播本身是及时的、公开的。

公正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新闻报道活动中,体现在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其实,新闻正义正是通过公正报道实现的,公正报道就是不伤害并维护公民新闻自由的报道,就是确保公民平等利用新闻媒介的报道,确保公民独立性不受新闻传播不当干涉的报道。

新闻公正原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以新闻方式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 2.公正的意义

公正传播是实现新闻传播媒体社会责任的保证。作为新闻正义的内在要求,公正是新闻道德理念的核心,它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公正传播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对新闻传播来说,有效传播的根基性因素是真实,公正,及时,公开。 3.公正的评判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作为新闻收受者的“大众”,或者是某一新闻媒体的目标收受者群。目标收受者之外的收受者不应该成为评判传播公正性的核心主体。

19

小狗爱吃肉

新闻收受主体评判新闻传播公正性的尺度,依赖于收受主体作为评价者的正义观念或公正观念。就实际情况来说,这种尺度通常有两大类:一是利益尺度,具有伦理价值中的功利主义的性质;二是平等或公平尺度,具有伦理价值中的道义论的性质。

在实际的新闻传受活动中,人们评判传播公正性的直接标准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律性标准,二是规范性标准。合法性、合政策性是对公正性最基本的评判,合德性是对公正性进一步的评判。

公正性评价的实现方式,通常是自发的社会舆论方式。

(二)立场原则

新闻传播价值原则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闻传播的立场性和倾向性,传播主体的立场主要是通过传播中的倾向性来实现的,因此,可以将立场与倾向放在一切讨论。

1.立场的含义 新闻传播立场,指的是传播主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的倾向或态度。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一般是指传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和观点、情感和态度。

传播主体新闻传播倾向性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不只是具有政治因素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政治倾向,还具有传播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也不只是一些理性的观念和意见,还包含大量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但政治倾向性是最主要的,理性倾向性是最自觉的、目的性最强的倾向性。

2.立场的体现

新闻传播的立场和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也是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的描写不仅是对事实本身的再现或陈述,客观描述的文字语句结构及其蕴含在文字中的气息也是对事实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恰好表达了传播主体的传播倾向。

随着新闻传播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传媒立场的公开性在总的趋势上走向强化,在“新闻”传播中立场和倾向却在日趋淡化。将新闻与对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立场加以比较严格的区分,正式成为各国媒体的基本规范。

3.立场的意义

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倾向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并不一定是单纯为了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或情感爱憎。在传播新闻事实信息时,适度而合理地以非新闻报道的方式表达倾向性,应当成为媒体及其传播者的自觉行为。新闻传播媒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前提下,通过表达合理的倾向性来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理所应当的。

表达传播立场和倾向,常常是传播主体用来维护自身及所代表的群体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事实信息无法实现的一些目的。

在社会主义中国,由国家所有并经营的新闻媒体,自然会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基本观念作为自己的职责。 (三)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的关系

从理想意义上说,新闻传播遵循的价值原则应该是唯一的,这就是公正原则、正义原则。公正原则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约束着传播者目的性的追求,它以“道德律令”的形式要求这种立场、倾向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和合理的。

新闻传播活动可以是有立场的传播,但狭义的“新闻”不应该是有立场的,立场应该体现、表达在对“新闻”的看法中,即体现、表达在新闻评论中,这是一种理想。 三、新闻传播的方法原则 (一)及时原则

及时是新闻传播的时间原则,是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获取良好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则。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也可以说及时是新闻的第二生命。

1.及时的含义

及时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事实信息反映出来,传播出去。在“快”的原则下,及时的新闻效果还可能通过时机、时宜的方式来实现。时机、时宜的本质在于通过对报道时间的把握,求得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致达到了事实传播的状态;从信息地位来看,越是处于信息中心的地位的地方和领域,其新闻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2.及时的意义

20

小狗爱吃肉

及时传播原则的根本意义在于,及时才能保证新闻事实信息的时新性,而新闻事实信息时新性的保证,是新闻价值实现的前提。

首先,从新闻传播者方面看,只有及时才能完成新闻人观察世界、监测环境的基本使命。其次,从新闻收受者方面看,及时或同步了解、把握自己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才能有效调整自己适应或改造环境的行为。再次,从新闻传播自身的生态状况看,不同新闻媒体机构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优胜劣汰的传媒生态已经形成。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则是看谁的新闻发现能力强,谁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发现收受者的新闻信息需求。最后,从及时原则对其他新闻传播原则的影响看,新闻传播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的要求,都以及时为前提。 (二)公开原则

公开性亦是新闻传播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1.公开性的含义

新闻传播的公开性,首先是指新闻传播的大众性和社会性。这意味着新闻传播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传播、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传播新闻、收受新闻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形式上,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人们应该拥有的一种普遍权利。新闻自由是公开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

新闻传播公开性的实现,不仅是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民主化的问题,它更依赖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民主化,依赖于文化、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

公开性要求新闻传播主体不能隐瞒或遮蔽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上,都能够以公开的方式处理新闻信息,这是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有效途径。新闻传播过程本身的公开,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实质性内容,是新闻媒介能够成为“社会公器”的基本条件之一。

公开性同样要求一定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或相关规定的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告知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新闻信息。

公开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在非特殊情况下,应该向社会和收受者公开新闻信息的来源。这不仅是新闻传播简单的技术性要求,而且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传播向社会负责、向收受者负责的基本要求。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公开性是一种系统的公开性,既关系到新闻传播内部的公开,也关系到社会相关系统的公开;新闻传播是一种过程性的公开,涉及新闻传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

2.公开性的意义

公开报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公民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通道和基本保障。“公开报道”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知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这些与他们最有切身关系的问题”。公开意味着透明和平等,意味着民主和自由。

公开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源泉之一。新闻的力量基于真实,真实的力量要通过公开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包括新闻传播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新闻传播媒体作为“准”政治实体、经济实体、文化实体等的社会力量,以及作为社会舆论机构的力量。

公开使新闻传播主体的行为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从而使人们能够对新闻媒体本身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新闻职业精神将在传播的公开性中得到锤炼和提升,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感将在传播的公开性中得到强化和实现。 3.公开性的实现

(1)确立“社会公器”的新闻传播理念。就是确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只有在公开的传播中,它才能为更多的大众服务。

(2)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新闻传播公开性的过程性和系统性,要求保障新闻传播公开性的制度应该具备稳定性、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征。首先应该建立法律制度,将信息公开制度纳入到法律制度体系中,实行法制化。其次,应该有相应的新闻传播政策保障。主要通过政策的灵活性,调整特殊时期新闻传播公开性的有效实现。再次,还应该有道德规范的保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性是有规范的公开性,有限度的公开性,公开有度,才能公开有效。对公开性作出限制的规范,必须是合理的制度性规范。

(3)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首先,坚持事实原则是实现公开原则的基础。其次,在新闻传播而有的时间原则中,实现新闻传播的公开性。再次,在坚守新闻传播的公正原则中,确保公开性的正义和正当。 四、事实、价值、方法原则的关系

(一)三大原则的定位关系

三大原则的定位关系,主要是讲它们在指导新闻传播的原则体系中的结构关系、定位关系和功能关系。

21

小狗爱吃肉

事实原则是基础,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本性。坚持事实原则是运用价值原则和方法原则的前提,尊重新闻事实是任何价值追求的根本,依赖客观事实是及时、公开的基础。价值原则是方向,反映着传播主体的传播态度和利益追求。方法原则是途径,体现着新闻传播方式的个性特色。 (二)三大原则的一致与矛盾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事实、价值、方法三大原则的具体实现,既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对立的一面。 首先,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是在新闻传播价值原则、方法原则中运用和实现的原则,事实原则的价值无涉性会受到价值原则的重要影响;事实原则追求的真实性目标,同样会受到及时性和公开性的制约。

其次,价值原则是利益原则,是重要的主体活动动力原则。这种动力原则的动力方向具有多向性。

再次,方法原则与事实原则相比,不是对新闻再现内容的要求,而是对再现时间形式和公开性的要求,及时、公开与内容的真实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及时和公开能够很好体现新闻再现事实真实性的特点和力量。

6.2 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与基本方式

一、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

新闻传通模式是指新闻信息流向新闻收受者的方式。 (一)从媒介到收受者的一次性传通

大众传播形成了新闻从“媒介——收受者”的总的流通模式。在这一总的流通模式中,有些新闻收受者是从新闻媒介直接获取新闻的,是一种没有中间环节或节点的获取模式;有些新闻收受者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或节点获取新闻的,形成了间接性获取新闻的模式。

常见的新闻传通模式是一次性的传通模式。造成一次性传播的可能原因是:其一,某些新闻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以直接获取模式得到新闻的收受者继续将其向他人传送;其二,某些新闻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以致社会公众愿意以直接的方式获取新闻。

(二)从媒介到收受者的多级传通

新闻先从新闻媒介流向部分收受者,然后,他们充当新的中介,主要通过人际传播将获取的新闻告知他人,而新的以简介方式获取新闻的人,也可能成为新的中介。

其原因可能是:第一,新闻本身很重要,激发已经获取新闻信息的人继续将其传播给他所接触的人。第二,新闻含有足够的共同兴趣内容,容易成为人们的谈资。

(三)多通道、多级扩散性传通

所谓多通道,是指某一新闻媒介发布的某些新闻,是以多种不同的通道达到不同的新闻收受者的。一种是直接到达新闻收受者;二是间接到达。简介到达有两种具体的模式:其一,后续媒介中转式;其二,人际传播式。 所谓多级扩散,是指“第一媒介”发布的某些新闻,会以直接到间接的方式展开时间上持续、空间上扩展的传播。主要表现为:一种是不通过其他后续媒介中转的多级扩散性;另一种是通过其他媒介中转的多级扩散性传通。 能够以多通道、多级扩散性传通模式的新闻,常常是新闻价值很高的新闻。花边新闻也经常成为得到多通道、多级扩散性传通的新闻,其内在动力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新闻自身信息的激发性,二是媒体各种利益的驱动力。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 (一)媒介方式

从现有媒介形态出发,可以把新闻传播方式宏观分为两种:一是以纸质介质为物质基础、以印刷技术为实现途径的印刷复制方式;二是以电子介质为物质基础、以电子技术为实现手段的电子复制方式。

(二)文体方式

新闻文体就是新闻事实的符号再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新闻报道,二是新闻评论。

对这两种文体方式,应该有明确的区分意识。首先,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陈述和再现,并不包括新闻媒体或新闻传播者针对新闻事实表现的态度和表达的意见。其次,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事件等发表的媒体意见或收受者意见,不是关于新的事实的报道,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新闻。

新闻传播的文体方式,有其自身的规范性,不能随意而为,不能随便讲将文学叙述方式、理论叙述方式等引入到新闻文体之中。

(三)符号方式

所有的新闻都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或不同符号的组合方式进行传播的。根据不同媒介形态的个性特征,可以从符

22

小狗爱吃肉

号方式上将新闻传播分为以下样式:①以文字语言符号为主的方式,报纸新闻、杂志新闻;②以声音语言符号为主的方式,广播新闻;③以图像语言符号方式为主的方式,电视新闻;④以全能语言符号传播新闻的方式,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全能语言符号具体阐述P189) (四)过程方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一次式,对某一新闻事实整体只做一次性报道,便能比较完整反映事实真实面目的方式。二次式,通过两次报道才能比较完整再现某一新闻事实整体的方式。典型形式有:①对一件事实开始与结果的回应式报道、②对同一事实的修正报道、③对同一事实的补充完善式报道、④对预测“事实”是否成为现实事实的报道。多次式,三次以上才能完整反映的方式。这种方式针对的主要是既复杂又重要的事实,特别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重要事实。

6.3 新闻传播的结果与原因

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与其本源态的逻辑比照结果。

一、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

传播态的结果样式大致可在逻辑上分为:完全真实、基本真实、部分或局部真实和完全失实。

完全真实的结果样式永远是新闻传播必须追求的基本目标。但是,真实是有限度的。新闻真实的理论要求与实践可能永远是一对矛盾,永远是新闻活动主体应该科学面对的重要问题。

基本真实是新闻传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样式,基本真实也是新闻界常用的一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方面,新闻中的基本内容是真实的,但一些细节内容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另一方面,新闻反映报道了新闻事实对象的基本内容,在整体上反映了事实的基本面貌,但对事实的一些侧面或重要细节没有全面反映。

部分真实和部分失实是一种状态的两种说法。部分真实原则上已经不属于新闻真实的范畴。有两种情况:其一,新闻在存在论意义上是真实的,但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片面的;其二,构成新闻作品的信息,有些真实反映了客观事实的面貌,有些则没有。

完全失实,是指新闻所陈述的真实情况与事实的客观面目完全不符。需要指出的是,失实新闻与假新闻并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失实新闻是以客观新闻事实存在为前提,新闻未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假新闻是以虚构的、捏造的“新闻事实”为前提,新闻建立在子虚乌有之上。 二、失实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新闻失实的主体原因

首先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不讲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就是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故意违背新闻传播原则特别是事实原则的行为。

其次是缺乏专业主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对事实负责,尊重事实、报道事实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要求。有些新闻传播用价值取向驾驭事实,用情感爱好过滤事实,都会造成新闻的失实。

再次是认识能力的问题。新闻是对新闻事实认识结果的反映和报道,因此,记者的认识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报道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正确性。 (二)新闻失实的其他原因

1.社会原因

其一,体制性失实。某种体制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取向允许只报道或主要报道某一类事实,而不能报道或少报道另一类事实,这样就有可能形成整体上的片面报道。其二,经济性事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其三,道德性失实。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对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源能否提供真实的事实信息,是新闻真实的源头性保证。

2.固有原因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新闻传播的及时性要求是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个客观原因。“快”与“真实”始终是新闻传播中的内在矛盾,传播者只能努力去解决,却永远不可避免。

其次,一些新闻事实客观上的复杂性,增加了新闻真实实现的难度。对传播主体来说,面对事实的复杂性,实现真实的途径,一是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二是把握新闻传播的特点。

23

小狗爱吃肉

CHAPTER 7 新闻传播媒介

7.1 媒介与新闻传播媒介

媒介决定着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对于传播什么特别是怎样传播都有直接的影响,遵循传播媒介自身的形态规律也是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

一、媒介的含义与本质 (一)媒介的含义

媒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媒介是指将不同事物链接在一起的中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与物结合在一起的事物。这一意义上的媒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介质”。狭义媒介指的是从各学科、各领域自身出发所界定的媒介。从信息传播角度出发,可以将媒介分为信息传播媒介和非信息传播媒介。

对传播媒介的理解,应该确立系统的思维方法,从传播活动的整体过程——从传播与收受的完整过程——去把握媒介的含义。

第一,传播媒介是由制作媒介、传输媒介和收受媒介共同构成的统一的媒介系统。制作媒介是指用来将意欲传播的信息制作成一系列有序的符号或代码的工具;传输媒介是指将准备传播的一些列有序符号加以大量复制或无限扩张;收受媒介是指收受传输媒介发出的信号或符码的工具。

第二,传播媒介的核心是指将传播者与收受者连接起来的承载一定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传播媒介是由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一是一定的物质实体,二是以一定方式附着在实体上的信息符号。就印刷媒介而言,传播媒介与收受媒介是同一实体,即载有一定信息符号的纸介质或准纸介质;就电子媒介而言,传播媒介与收受媒介在存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但是传播的实际中是统一的,没有电子收受媒介的电子传送媒介是无意义的。

(二)媒介的本质

对于工具性的媒介来说,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在外在的器物层面上,媒介表现为一定的物理工具;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上,媒介本质上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类“有目的地实际利用自然物质的属性和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综合结果”。 大众传播所使用的物质工具的发明创造,最根本的动力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每一种传播媒介的发明创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都是人类知识成果的智慧水平的外在的、物化的体现。即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人的延伸”。媒介主要是承载一定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它是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二、新闻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就是将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收受者连接起来的承载着新闻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当我们将一种媒介定义为新闻传播媒介时,其基本根据是:第一,从传播者角度说,必须以传播、评述新闻事实信息为媒介的基本使命;第二,就媒介本身所承载的内容而言,新闻在质与量的统一性上必须占据所有传播内容的核心地位;第三,从收受者角度说,对媒介的信息诉求或心理期待主要是新闻事实信息和相关的评论。

7.2 新闻传播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一、新闻传播媒介的类型及个性

(一)报纸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这是报纸作为新闻纸的定义。作为大众化的新闻传播媒介,报纸的历史是最长的。报纸,作为纸质媒介,运用的主要是文字语言符号和相对较少的静态平面图像符号;作为传播媒介,它通过一定的发行渠道与读者见面。

报纸的个性特征,首先,报纸的物质形式,使它易于携带,便于保存;而报纸依赖的物质形式,也使它的传播速度无法与电子媒介相比。其次,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保释易于超越时空的限制,易于进行深度报道;但也正式文字符号的限制,使得报纸缺乏电子媒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报纸新闻对收受者提出了更高的智力要求。再次,报纸并非仅限于文字符号,它同样也诉诸于非语言符号。版面本身就是新闻,不被版面语言表达的新闻,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新闻的意义。(发展历程P203) (二)广播

广播就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媒介。广播声音符号的优势和劣势始终是相伴的:它可以通过设

24

小狗爱吃肉

备的轻便型,用无线电波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信息传送到四面八方;听众也可以以任何姿态、在任何情况下收听。但它随时即逝,不易留存,对收听的时间有着可客观的限制;同时声音语言的口头话也使它难以像文字符号那样很好地进行深度报道。(发展历程P204) (三)电视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像的一种传播媒介。即使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它仍然是当今公认的“第一媒介”。电视被看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电视的特点。电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齐集荧屏,以全能语言的方式让人们同时可以接受声、像和文字传播;它另一突出特点是,对收受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这把新闻传播带入一个普遍收受的时代。

电视的劣势有,一些重大的新闻或重大新闻的一些部分或细节并不总是可以看得见的,所以电视无法用自己特有的画面方式进行记录。(发展历程P205) (四)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把众多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国际性网络,它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产物”。互联网是当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远距离信息传送网络。(发展历程P206)

从整体上看,互联网直到目前的主要作用很难说是传播新闻,但它传播新闻的功能却是独特的。其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多媒体形态的特点,使新闻传播朝着更加快速、便利、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新闻是真正全球化的新闻。网络使一些新闻不再经过传统新闻“守门人”的把关或过滤,而直接与公众见面了。网络媒介可以借用自身的技术手段,以影响的形式将一些新闻事件复原再现,呈现的事实需要记者加工的越来越少,而观众则可以对事实的含义得出自己的结论。

网络新闻传播的缺陷,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网络新闻的获取需要一定的物质能力和知识技术能力;再次,网络新闻信息的海量特点,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新闻的有效获取和理解。 (五)通讯社

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讲,,通讯社不是新闻媒介,而是媒介组织,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是并列的概念。(发展历程P208) 电报技术为通讯社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福音,成为通讯社发展的助推器;另外海底电缆的发明和运用帮助很大。 (六)手机

手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被人们称为网络媒介之后的“第五媒介”。短信拥有“即时获取”、“即时支付”、“冲动消费的产品”、“可以随身漫游”等特点。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短信业务提供了快捷、经济的服务。 手机短信发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互联网向手机发送,一个是手机之间互发。由于短信具有独特的群发功能和点对点的技术特点,人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将短信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短信内容也渐已成为扰乱人们正常生活的问题,甚至还成为违法犯罪和传播不健康内容的一个畅通无阻的渠道。 二、新闻传播媒介的共同特征

首先,从本体论角度看,新闻传播媒介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物。新闻媒介的这种实体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载体的实体性和信息符号实在性。

其次,新闻传播媒介拥有任何媒介天然具有的中介性,即新闻传播媒介是将新闻事实、传播者、传播内容、收受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和中介。

再次,新闻媒介,特别是大众性的新闻传播媒介,是一种材料、技术和信息符号的融合物、统一体,也可以说是实现新闻传播的物质手段。

还有,作为大众性的新闻传播媒介,必然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大众性。大众性的内涵是广泛的个体性。 最后,当我们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把新闻传播媒介理解为一种组织机构时,它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

7.3 新闻传播媒介的功能

关于新闻传播媒介的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功能讨论,往往把新闻传播组织或新闻媒体的功能作为探讨对象;狭义的仅仅把新闻媒体生产的承载新闻信息符号的实体功能作为考察的对象。此处只讨论狭义的。 一、建构传受关系的桥梁

在新闻活动中,将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直接连接起来的是新闻传播媒介。从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出发,任何一次新闻传播的实现,都需要制作媒介、传输媒介和接收媒介。

25

小狗爱吃肉

二、传送新闻信息的通道

从总体上说,新闻传播媒介发挥了传送新闻信息i、评论新闻事实或事件的通道功能,这也是新闻传播媒介的两大主要本体功能或直接功能。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并不存在单一的、纯粹的只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传播媒介。这就使新闻传播媒介具有了传播其他信息的通道功能。

三、实现媒体功能的载体

新闻媒体或新闻媒介组织本身具有多样性的功能,有些功能可以不依赖新闻传播媒介来实现,但有些功能则必须依赖。因此,新闻传播媒介就成了实现媒体一些功能的载体。

CHAPTER 8 新闻收受

8.1 新闻收受的动力学考察

一、收受新闻的一般动力

信息交往是新闻传播发生的直接动力,这也就意味着新闻需求是人们新闻收受行为的根本动力。但信息需要,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始终是新闻收受行为的基本动力。

收受主体对媒体机器信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看选择对象能否满足选择者预期的需求,二是看获取选择对象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二、收受新闻的动力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经济条件好的人比起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更有愿望接触新闻媒介;二是政治因素,对政治兴趣强的人比起对政治兴趣弱的人,更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愿望;三是文化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受新闻的动力要更大一些;四是人口统计学因素。

造成人们收受新闻动力差别的众多因素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而且往往是一致的。

三、激发新闻收受的动力途径

激发人们收受新闻的动力途径概括为两条:一是由自身需要产生的直接动力,另一种是经过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激发出来的。可以把前一种动力称之为“原生性动力”,后一种称为“次生性动力”。 新闻需要具有可引导性,收受动力具有可激发性。

8.2 新闻收受的对象

一、新闻文本的基本特征

新闻文本是对本源形态的新闻——新闻事实——的符号再现,而新闻文本的直接使命是告知新闻收受者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新闻文本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一)文本结构:简单性

文本结构实质上就是文本符号的编码方式,也就是文本话语的结构方式。这种简单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新闻文本的结构形式类型相对单一,主要是倒金字塔结构形式;其二,新闻文本的机构要素(5W和1H)稳定明确;其三,新闻文本的叙事结构比较简单。

(二)文本语境:低度性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文本语言环境。社会语言环境构成了创制、理解新闻文本的媒介语言环境,文本语言环境则构成了人们通产所说的语境。

高语境传播或讯息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大量的信息被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对于新闻文本,这种语境上的“低度性”要求非常重要,它保证了新闻传播追求事实真相的品质,维护了新闻传播满足社会性新闻需要的大众化风格,也可以有效防治新闻收受中的信息减损和信息变形现象。

(三)文本语义:封闭性

新闻文本是由一系列明确的事实判断语句构成的,从原则上排除意见和情感的主观表达,对开放性的理解形成了语义上的限制。

对新闻文本来说,它的天职是提供完整的、真实的事实信息。它不给收受者在事实信息上留下“合理想象”或

26

小狗爱吃肉

“弥补空白”的余地,在“事实信息”方面,传播者要力求构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且事实信息的正确性是唯一的,不允许收受者作自由的理解和想象。

(四)文本语言:明确性

构成新闻文本的语言本质上是传真性的、写真性的、再现性的、记录性的。新闻文本语言的明确性是新闻收受主体的易受性为标准的,即文本的符号结构“应该比普通阶层的人感到鲜明清晰。”要尽量避免因文本语言不明确导致的误解或曲解。

二、新闻文本的信息构成 (一)事态信息

任何新闻文本最基本、最直接的内容就是有关最新事实、事件等的符号陈述或再现,最基本的信息就是关于新闻事实背景、前景状态的事态信息。 (二)情态信息

情态信息是指新闻文本中的情感信息。新闻文本情态信息往往是双重的:一是事实本身包含的情态信息,它是事态信息的有机构成部分。二是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态信息。

传播主体在新闻文本中表达的情态信息,是他对新闻事实中人与事的感情倾向,同时构成了新闻文本的价值倾向。但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出发,从传播主体应该自觉避免在新闻文本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意态信息

意态信息一方面是传播主体在新闻文本中明确表达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是指蕴藏在新闻事实中的潜在道理。传播主体在新闻文本中表达的对新闻事实的看法,是纯粹的主观意态信息,不属于新闻信息。 (四)“三态”信息的关系

新闻文本的信息是由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共同构成的。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者都是以带有一定价值模式、认知图式、情感态度去再现一定新闻事件、事实的。对新闻文本来说,最基本的信息是事态信息。

“三态”信息在不同新闻文本的具体信息构成中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可以说单纯是事态信息的就是所谓的纯新闻,还有一类是“三态”信息俱全的新闻文本。 新闻文本除了包含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之外,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还可能营造出一定的审美信息。 三、新闻文本的价值属性

界定和分析新闻文本的价值属性,主要是在新闻文本与收受主体的新闻价值关系中进行。

(一)再现时间的及时性

文本价值属性的及时性,是由事实价值属性的时新性所决定的。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就是通过时新性来体现的。文本及时性是保证事实时新性的根本手段。

及时性,作为新闻文本的价值属性,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快速性,时间就是价值。二是时机性或时宜性,新闻文本的及时性实质上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通过一中确定的。不管合理与否,产生了“时效”、“时宜”、“时机”等一系列的概念,要有传播主体追求的传播“效果目标”或价值目标而确定。 (二)再现内容的针对性

新闻文本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关键要看它能够满足收受主体的新闻需求。新闻文本是以统一的内容面对收受主体的,这种统一性表现为文本对于收受主体的针对性。“针对性”的具体内涵有这样几点: 其一,新闻文本应该是针对收受主体的欲知、未知、应知而创制的。其二,内容上具有针对性的新闻文本,才能成为有效的传播文本,才能使新闻事实的潜在价值“寻找”的归宿。其三,内容上具有针对性的新闻文本,必然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文本。

新闻文本价值属性的针对性,很好地反映了新闻文本作为价值客体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绝对性的意义在于只要一个新闻文本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包含有新闻价值,总能满足某些收受主体的新闻需求;相对性的意义本身就蕴含在针对性中,说某一事物具有针对性,言下之意是说它对其他一些对象不具有针对性。 (三)再现方式的亲和性

新闻文本的亲和性大致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指新闻文本必须按照新闻传播的要求去构建,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去再现,按照新闻的文体和新闻的语体要求去再现。其次,是指新闻文本字在符号再现与表达方式上,容易被收受主体所理解,再现的方式正是收受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再次,是指新闻文本要与收受主体在心里上能够形成某种契合。

27

小狗爱吃肉

具有亲和性的文本,才能使新闻传播由“传播”达到“传通”,才能使新闻传播由“感知层次”达到“理解层次”,才能使新闻传播达到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再现时间的及时性,再现内容的针对性,再现方式的亲和性构成新闻文本基本的价值属性。及时性从时间上界定了新闻文本最明显的价值特征;针对性从内容上规定了新闻文本实际的有效性;亲和性则从方式上建立起新闻文本能被从内容上规定新闻文本实际的有效性;亲和性则从方式上建立起新闻文本能被收受主体接受的通道,也为新闻文本价值的现实化开辟了途径。

8.3 新闻收受过程

新闻收受行为是收受主体与传播主体进行信息和意见交流的过程,是收受主体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实世界通过媒介符号进行交流的过程,是收受主体在事实世界和媒介世界之后形成自己心理世界的过程。 一、新闻收受的含义

从形式上说,新闻收受是收受主体的一种媒介接触行为,是收受者与一定新闻媒介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内容上说,新闻收受是收受主体与新闻文本的对话过程、交流过程;从总体上说,新闻收受本质上是收受主体通过新闻文本认知事实世界,特别是周围环境最新变动情况的一种精神活动。 二、新闻收受的基本样式

收受者收受新闻的样式,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从什么样的新闻媒介上获取新闻,这是一种客观的限制;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获取新闻,这是一种主体性的因素。

首先,新闻收受依赖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通道,新闻媒介的形态特征决定了新闻的基本收受样式。第一,阅读。阅读是收受新闻信息的主要样式之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报纸和杂志,运用的主要符号系统是语言文字。第二,视听。视听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电子媒体中的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拥有更多的普通的收受者。第三,网络。网络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使得网络媒介成了一种高度综合性的媒介形态,因而收受信息的通道更加立体化。

其次,新闻收受者的态度、需要等,从主体方面决定真新闻的收受样式。收受行为是有意的、无意的,或是稳定的、随性的。因此对报纸采取的阅读方式是浏览,不是研读;对广告电视新闻的视听方式也大致如此,但由于广播电视特有的时序性,使得收受者不得不以定时的方式获取信息。

再次,对于网络新闻来说,在收受方式上除了具备传播媒介的特点外,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和更大的自由度。 三、新闻收受的过程

(一)新闻文本的接收

新闻收受的第一环节是接收新闻文本,并通过新闻文本接收新闻信息。在物理形式上,不同新闻媒介形态需要不同的接收方式;在新闻信息的获取形式上,印刷新闻依赖于阅读,电子新闻、网络新闻依赖于视听。

(二)新闻文本的理解

理解新闻文本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精神方式把握新闻文本的过程,就是从新闻文本中获取各种直接信息和言外之意的过程,是新闻文本与收受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 收受主体对新闻文本的理解过程,是新闻文本所含意义与收受主体精神世界融合的过程。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符号文本会理解出不同的东西。理解过程包含着收受主体对新闻文本新闻信息,特别是信息含义的改变和在创造过程。理解虽然是个人化的,但并不是绝对自由的,不能否认文本本身客观性的限制。

(三)传播内容的接受

收受者会根据自己对新闻文本的理解,相信文本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也可能根本不相信文本的信息或换衣一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我们把收受者对新闻文本信息最终认同的行为,叫做对传播内容的接受。

8.4 新闻收受的结果样式

一、新闻解读结果样式

新闻解读结果,就是指新闻收受主体经过收受、理解环节后,对新闻文本形成的认知评价结果。如果以新闻文本中相对确定的信息量值为标准,衡量收受者的解读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等值解读。即收受者解读所获得的信息量值与新闻文本中的信息量值是相等的。

增值解读,即收受者解读所获得的新闻量值大于文本的信息量值,但又没有完全脱离文本潜在意义和逻辑推理的范围,属于“正确、合理”的解读。

28

小狗爱吃肉

减值解读。即收受者所获得到信息量值小于新闻文本的信息量值。

异值解读。即收受者解读改变或偏离了新闻文本信息的基本含义,发生了一定的质变,这是一种误读、误解或曲解。

二、新闻收受的结果样式

首先,从收受的质量上看,可能会形成三种基本样式: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和拒绝接受。收受的质是指对信息接受与否;收受的量是指对信息接收的程度。

(1)完全接受。即收受者完全认可并确信新闻文本表达的信息,并将其存储、内化于自己的“信息库”中。不只是对新闻文本中事实信息的接受,也包括其他倾向性信息的接受。

(2)部分接受。收受者阅读、视听新闻大都不会像研究者那样分析,这样,即使他们接受了把握到的文本信息,也只是部分信息、部分接受。这部分信息也主要是事实信息。另一种部分接受的情况是,收受者经过对新闻文本的“研读”,完全解读出了文本的各种信息,但却只愿接受其中的部分信息。

(3)拒绝接受。当新闻文本包含的信息被收受者认定是不真实的时候,就会被拒绝接受。典型的拒绝接受,是因为新闻文本中包含的信息不被收受者的“解读图式”所“容忍”。

其次,从收受的层次上看,可能会形成这样三种基本的结果样式:表层接受、内层接受和深层接受。 (1)表层接受。所谓表层接受,即仅接受了事实信息,而对渗透在事实信息中的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等不接受。有两钟情况:一种是由于未能达到对作品的理解,而只能停留在表层接受上;另一种是收受者通过解读理解已经把握到了传播主体的意思,但拒绝接受。

(2)内层接受。所谓内层,一是新闻事实中人所具有的,另一是传播者表达于作品之中的。前者是事实信息的一部分,后者是倾向信息。内层接受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情感共鸣、情意相投。

(3)深层接受。“深层”就是“文以载道”中的“道”,就是传播者通过表层内容、内层情感所表达的意图和道理。

再次,从收受的效果层面看,即从新闻文本对收受者形成的影响、效应看,可以分为三种。 (1)所谓信息层面的接受,是指收受者在认识范围内接受了新闻文本中的信息,即认为它所包含的事实信息是真实的、可信的,但仅此而已。

(2)态度层面的接受。因确信新闻信息而改变态度的接受称作态度层面的接受。态度层面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既可在量度上改变,即强化或减弱原有的态度;也可能在质上改变,即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

(3)行为层面的接受。因确信新闻信息而改变态度,进而导致外在行为的接受,就是行为层面的接受。

8.5 影响新闻收受的因素

一、影响新闻收受的主体因素

最重要的是收受主体自身的各种素质。第一,收受主体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等,将直接决定收受者能够从新闻文本中解读出什么样的信息,多大量的信息,多深层次的信息。

第二,收受主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信念、人生信仰等,既可能加深其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使其轻视或无视文本中另一些信息的存在和意义。

第三,收受主体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欲望、理想等心理因素会对新闻的理解方向、侧重、层次等构成不同的影响。

第四,收受主体的媒介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受主体对媒介新闻信息真实性和价值型的判断与评价。 上述诸多因素在收受主体的新闻收受行为中很少以单一的方式发生影响,大多是以整合的方式同时发生作用的。这些因素主要以历史性的方式构成了收受主体的“理解图式”,成为收受者在每一个时间点上理解新闻媒介、新闻文本的整体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

二、影响新闻收受的客体因素

新闻收受的直接对象是一定的新闻文本,因此,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必然会对新闻收受行为带来影响。 其一,新闻文本的内容特征对收受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新闻内容但对收受者有不同的只是要求,这就从内容上对收受者形成了一种实际的限制。其二,新闻文本的形式特征对收受行为也有相当的影响,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文体形式、表达方式等)再现,对收受者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其三,新闻文本背后的媒体形象、传播主体形象以及新闻源的权威性等,对收受者的收受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

29

小狗爱吃肉

三、影响新闻收受的环境因素

一是新闻文本的媒介语境。这里的媒介语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具体新闻文本在确定的媒介上所处的语境,在确定的媒介上所处的传播语境。按照一般的经验,收受者会更重视版序再现的新闻作品;在同一版面上,收受者会更注重区序更强的新闻;在同一区序内,会更注意编排强势较大的新闻作品。媒介语境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具体新闻文本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或媒介传播环境,某一新闻媒介的收受者就有可能受到其他新闻媒介相关报道的影响。

二是新闻文本的社会语境。对新闻文本的理解首先要求收受者要能够理解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要懂得所处时代语言符号的含义,理解所处时代的语言话语方式。

三是收受者所处的具体的客观收受环境。

CHAPTER 9 新闻传播规律

9.1 新闻传播规律党的本质与特征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

新闻传播规律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新闻传受过程中,传受之间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以新闻信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

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传授主体间恒久的、稳定的关系的体现和反映,即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就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就是存在于、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传播规律。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特征

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任何规律都具有的第一特征——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绝对的、纯粹的。 新闻传播规律是主体性的活动规律,即新闻传播规律是作为新闻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的一种活动规律,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主体性。 新闻传播规律具有稳定性特征,即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与作用具有历史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实践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随新闻传播水平、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规模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这也可以看作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历史性特征。基于以上两种特征,新闻传播规律就是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是说,新闻传播规律存在于、作用于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特殊性是说,新闻传播规律在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9.2 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

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是,构成新闻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内在的、稳定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没接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送收受者须知而又未知的新闻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规律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新闻传播选择律

任何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都是新闻活动双重主体选择的过程和选择的结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选择是传播系统内部诸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的、持久的、始终如一的内在关系。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来说,选择是内在的、必然的,因而是规律性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行为。

传播者与收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选择行为,使他们之间形成了互动的关系。传播者的选择为收受者限定了收受的宏观范围,设置了传播学意义上的议题。收受者的媒介选择和内容选择行为直接制约着传播者的选择行为。新闻传播选择律体现在双重主体的选择行为中。

二、新闻传播效用律

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系统内部基本要素之间的另一稳定关系是传授主体利用新闻传收媒介追求传受效用。传播者通过处理事实与新闻选择标准、事实与媒介、事实与收受者、媒介与收受者等诸多具体矛盾,追求新闻传播目标;而新闻收受者则主要通过处理自身与媒介、与新闻文本的诸多关系,获取有用、有趣的新闻信息,以实现自己

30

小狗爱吃肉

的新闻需要。

新闻传播效用律以相同的逻辑、不同的样式体现在双重主体的新闻传受行为中。所谓相同的逻辑是说双重主体都会通过新闻媒介去实现各自的传播收受目的,所谓不同的样式是说双重主体利用新闻媒介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新闻传播接近律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总是希望收受者能够像他们设想的那样理解新闻、接受新闻;而收受者总是希望传播者能够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反映报道他们收受者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或信息。双重主体的希望与期待有时一致、有时错位,但渴望接近或一致是他们共同的理想。正是这种客观希求上的接近或一致,使接近律成为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

遵循新闻传播接近律,对于传播主体来说,内容上要选择与收受主体利益接近、需求接近、兴趣接近的新闻事实,形式上则采取收受主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方法。

9.3 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新闻传播规律存在和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它对新闻传播与收受行为的作用方式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自发作用方式;二是主体的自觉运用方式。 一、自发作用方式

自发作用的客观性和强制性,使一切新闻传播行为都处于新闻传播规律的约束中,限制了人们的任意妄为。自发作用的核心含义是,不管新闻传播主体、收受主体是否意识到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否自觉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新闻传受活动,他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新闻传播规律的支配。

自发作用是自在的,传播者和收受者常常会以不自知的方式按照新闻传播规律从事新闻传受活动。然而,这必定是低水平的新闻活动方式。当人类新闻传播处于缺乏新闻意识的时代,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是自发的。 在新闻传播规律的自发作用方式中,传播者和收受者在规律面前是被动的;是规律用它客观的力量调整着新闻传播活动者的行为,而非行为者对规律的自觉运用。自发作用下的传播结果有可能是“良果”也可能是“恶果”。 二、自觉运用方式

以自觉的方式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是一个需要作出多种艰苦努力的过程。新闻活动的双重主体只有正确认识了、准确把握了具体的新闻传播规律,并且找到了运用新闻呢传播规律的时机方法,才有可能自觉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传送和收受效果。

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认识对象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因而,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伴随新闻传播发展的永恒过程。

把握了新闻传播规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等于把握了新闻传播的方法,实践规律与实践方法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如何将认识到新闻传播规律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实际之中,其间还有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只有将其转化成为实践观念才能具体应用到新闻传播之中。

CHAPTER 10 新闻传播业(上)

10.1 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闻传播业的基本含义

从关于新闻传播业界定中可以概括出几点:第一,新闻传播业的实体是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或新闻媒介组织;第二,新闻传播业的活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三,新闻传播业还包括那些主要为新闻媒介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机构及其活动,这些相关机构及其活动可以看作是非直接性的新闻传播活动。简单地说,新闻传播业就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媒介组织及其活动的总称。 二、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于演变

新闻传播现象到近代演变为组织化、制度化、规模化的新闻传播业。 (一)新闻传播业产生

从根本上说,新闻传播业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具体讲,则是人类规模化新闻需要的产物。

新闻业的产生过程,也是近代报刊的诞生与扩散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15世纪中叶印刷技术的发

31

小狗爱吃肉

明和在德国出现的印刷新闻纸;②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技术和简单的公报式报纸;③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将近代报刊移植世界各地,出现了近代报刊的准“全球化”现象。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大众化报刊时期,可以说是近代报刊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

报刊产生的条件:第一,商业经济的发展是最根本的社会基础;第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最大的社会动力。 (二)新闻传播业的演变与发展 1.漫长且单一的报纸主导时期

如果从1615年诞生于德国的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报纸”——《法兰克福新闻》——算起,到1920年广播新闻诞生为止,报纸是单一的、大众的。19世纪三四十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的大众化报纸,将资本主义新闻业带入史称自由报刊时期。从此开始,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进入产业时代。 2.逐步走向三足鼎立的多种媒体时期

使新闻业在世界范围内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报纸、广播、电视处于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单一类型的媒体集团、跨媒介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和跨国的媒体集团相继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主导下的新闻业基本上延续着政党报刊的新闻理念。

3.互联网闯入的四分天下时期

当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便以信息平台的方式成为“第四媒体”,冲击着报纸、广播、电视构筑的传统新闻业格局。 三、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

(一)与社会整体发展、社会性质演变的同步性

与社会整体发展、社会性质演变的同步性,是新闻传播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新闻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首先,人类或一定社会整体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程度,决定着新闻传播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和水平。

其次,新闻业的演变与一定的社会的性质演变几乎亦步亦趋、完全一致。所谓新闻传播业与社会性质演变具有同步性或同质性,就是指新闻传播业的性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形态性质相一致,与体现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一致。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业,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就有与之相匹配的新闻传播制度。

(二)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致性

它对理解近代以来的新闻业发展动力、机制有着特别的意义。

首先,近代新闻业的产生过程表明,它的起源、演变尽管受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影响,但其背后最根本的动力是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形成。其次,市场经济始终是近现代新闻传播业演变、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新闻传播的社会化需要,只能来自市场经济,而不可能来自其他经济形态”。 (三)新闻媒介变迁的扬弃性

新闻传播业的自身发展,最典型地表现在新闻媒介的不断变迁上。新闻媒介变迁的扬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更新换代加速提升。第二,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第三,优势整合势不可挡。技术整合使信息传播成为多媒介的共同传播,信息符号的整合使信息传播成为多符号系统的共同传播,功能整合使信息传播成为多功能的传播,而技术、符号、功能系统的共同整合,使信息传播成为i诶超越任何单一类型文本的传播。

10.2 新闻传播业的本质

揭示新闻传播业的本质,最主要的是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新闻传播的性质,二是新闻传播业的特征。 一、多维视野中的性质分析

新闻传播业在社会大系统中是个很特殊的子系统,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其一,在哲学视野里,新闻传播业主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新闻,实质上是用新闻手段对社会存在最新发展变化状况的反映;从一般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新闻无非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新闻手段对作为客体的自然、社会中的最新变化的反映。

其二,在经济学视野中,新闻传播业已经成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新闻业作为一种产业,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因此,它必然既具有产业属性。

32

小狗爱吃肉

其三,在政治学的视野中,新闻传播业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舆论工具。在政治视野中,新闻传播业被视为政治宣传、政治斗争、政治革命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其四,在文化学视野中,新闻传播业是一种大众文化事业。大众文化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新闻业的文化属性和普遍的社会性。新闻文化必然具有商品文化的属性,新闻产品必然具有商品属性。 二、新闻传播业的本质与特征 (一)新闻传播业的本质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主要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理解新闻传播业的本质,认为新闻业属于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一个子系统,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其中有两个质的判断:第一,新闻业属于上层建筑;第二,进一步将新闻业归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即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传播业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仅从哲学、经济学的角度把新闻传播业看作是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不再只认为意识形态的新闻业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新闻业看作是经济基础的有机构成部分——信息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因而具有一般行业的产业性质;还从文化学或其他学科的角度出发,把新闻传播业看作是社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因而它必然具有超越阶级性、政治性的社会性,具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功能。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业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范围,是以传播新闻为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信息、舆论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实体机构——新闻媒体,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和文化实体。 (二)新闻传播业的特征

首先,新闻传播业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意识形态定位,决定了它影响社会生活的非强制性。这是所有意识形态子系统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作为信息产业的一种,新闻业最突出、最明显的活动就是传播新闻,因而,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相比,新闻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新闻手段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再次,与社会权力系统的接近性。新闻业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基本原因是:其一,新闻业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和全面性;其二,新闻业的立身之本是传播最新的、重要的事实变动信息,新闻业对政治活动具有特有的偏好;其三,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任何媒体都得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察言观色,把握自己的政治风向标。

最后,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型和全面性,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及时性和普遍性。

10.3 新闻传播体制

一、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含义与作用

(一)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含义

新闻传播体制指的是新闻传播业的体制,人们常常进一步简称为新闻体制或媒介制度。新闻传播体制实质讲的就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等,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体制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

新闻制度、新闻体制,“与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相比,是亚层次的制度实体,是整个社会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因此,它必然受制于一个国家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下,在一种主导的新问题之下,可能会有其他一些非主导的体制形式。 (二)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作用

新闻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传播业的整体利益取向。一种新闻传播业到底将什么人的利益、什么样的利益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从根本上取决于新闻体制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总体方针和价值取向,构成新闻传播业的具体新闻机构以什么样的方针和价值趋向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从根本上受制于一定的新闻体制。 第三,新闻体制影响着新闻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必然会按市场经济方式管理、经营。 二、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类型 (一)国有型体制

所谓国有型体制,是指由国家创办并控制新闻业或新闻机构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新闻资产属国家所有,实质上就是属代表国家政权的政府所有,因而这种体制下的新闻媒体被称为国家媒体或政府媒体。

33

小狗爱吃肉

国家媒体的负责人由国家直接指派任命,负责业务操作和资产经营管理。一般而言,国家媒体的经济来源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广告收入、发行或视听收费等。

国家所有的新闻媒体,必然是国家政权的附属物,因而国家媒体一定是国家的耳目喉舌,实质上就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因而属于政治宣传型媒体。

(二)政党型体制

政党型体制,是指由一定政党创办、控制媒体的体制形式。在这种体制下,新闻媒体的所有权掌握在一定政党的手中,按照政党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来运行,因而这种媒体可以称作政党媒体,人们通常叫做“党报”、“党台”。

政党媒体的领导者是由政党组织直接派委的,负责媒体的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政党媒体的运作经费主要来自政党资产。坚持党性原则是所有政党媒体的第一原则,因而,像政府媒体一样,政党媒体也属于政治宣传型媒体。

政党媒体和有政党背景的媒体有所不同,前者是政党直接控制管理的媒体,后者是受一定政党思想影响的媒体,它不是政党的自产,媒体方针也不由政党来决定。 (三)公有型体制

公有型体制,也称为公共体制,指新闻媒体属全体人民或全体国民所有的新闻体制。这种体制下的媒体通常称为公共媒体,它以公共利益为传播价值的基本取向,因而被人们称作公共利益型媒体,以示与政党、政府之类的政治宣传型媒体和私有商业型媒体的区别。

公共媒体的管理机构一旦组成,就独立运行,不受政府和他人的控制。但是,公共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它具有倾向政府的本质。

公共媒体不以盈利为目的,通常不播广告,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是视听收费和其他一些经营的收入。 (四)私有型体制

私有型体制,是指新闻媒体属私人所有的新闻体制,私有的方式既可以是独资所有,也可以是合伙所有,以股份制的形式出现。

所有的私有媒体通常都以盈利为目的,高度商业化是其典型特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经营是其通行的方式,因而有被人们称为商业价值取向的媒体。广告是这类媒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媒体为了赢得收受者的新来,也会注意普遍的社会效益。

在当今中国,还不存在私人所有的媒体。私有媒体特别是私营报纸,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分化为两种风格、两种品质的报纸:一是以政界、实业界和知识界为主要对象的高级报纸;二是以一般社会公众为主要对象的大众化报纸。

10.4 新闻传播业的功能

新闻传播业的功能是指新闻传播业具有能够对人和社会产生作用与影响的性能。 一、新闻传播业实体机构的功能

新闻传播业主要是由新闻传播实体机构及其全部活动构成的。首先,媒体作为实体具有经济功能。新闻传播业不仅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个子系统,而且属于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产业的一部分。

其次,新闻机构是一种舆论机构,从而显示出巨大的舆论功能。作为舆论机构的新闻媒体,总要发表意见和看法,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再次,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新闻传播业是典型的文化事业。新闻传播业的文化功能,主要通过自己的新闻产品和其他信息产品来体现。新闻传播业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是其他文化的传承载体,即它是文化的文化,可以充当一切精神文化的载体与传播中介,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中介文化。

最后,在新闻史上甚至在现实中,一些人把新闻媒体作为政治实体来对待,这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新闻机构充当着精神斗争的工具或武器,发挥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宣传功能,而非新闻功能。

二、各种传播活动的功能

新闻传播实体机构从事的最主要的活动是传播活动,而且它的传播活动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以传播新闻、评论新闻为天职和使命,是其最基本的传播活动。 (一)多样性功能

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认识活动,“新闻工作关注着一切”,因此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功能。解释和揭示新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功能,首先需要从广义上探讨它在实行这种多样化内容传播过程中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34

小狗爱吃肉

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功能,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著名的有“三功能说”和“四功能说”。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功能中,人们普遍认为,传播新闻、监督社会和引导舆论是罪基本的功能,而传播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也是整个新闻传播业的核心功能。 (二)基本功能

1.监督社会的功能

新闻监督主体直接表现为新闻传播主体和部分直接能在媒体山发表新闻作品的其他非新闻从业人员,但实质上应该是社会公众。因此,新闻监督的力量源泉不仅在于它特有的那种真实和公开,更在于它是人民的力量、民主的力量。

新闻监督的对象是整个社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人和事,这是广义的监督对象。狭义的监督对象主要指向社会的权力组织及其权力直接拥有者,其中最主要的无疑是掌管各级国家权力的政府机构及其公职人员。

新闻传播活动监督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和实际效果如何,依赖于社会的民主程度、新闻自由的程度和范围。 2.引导舆论的功能

传播者通过报道新闻的方式,营造一种信息环境,使新闻收受者的观念、态度甚至行为方式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强化或转变,这实质上就是舆论引导。

舆论就是公众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现象或事件公开发表的意见。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舆论的客体就是舆论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现象或事件,舆论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一定的公开意见。舆论通过自身的特点,即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等,会对舆论客体的演变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这正是引导舆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根据。

因而所谓引导舆论,就是将舆论引导到正确舆论的方向上去,即引导到有利于解决舆论客体所涉及的问题的方向上去。引导舆论的方式很多,新闻传播手段只是其中之一。新闻传播之所以能够引导舆论,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可以反映舆论、代表舆论和营造舆论环境。 通过新闻传播手段引导舆论,实质上就是通过新闻舆论来引导和形成社会舆论。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营造的舆论。

(三)核心功能

传播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功能。新闻传播现象根源于人们的信息交往需要、新闻需要,新闻传播业诞生,根源于对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需求。

传播新闻能够成为核心功能的另一根据在于,其他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新闻传播,可以说是新闻传播功能的延伸。监督社会的功能、引导舆论的功能,主要依赖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手段,没有新闻报道,这两种基本功能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三、新闻传播的功能效应

新闻传播业的功能是新闻机构实体及其活动的客观属性、内在的一种能力。这些效应和作用有可能是正面的,即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主要的负面效应有:

第一,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与失实新闻、虚假新闻的不时出现,新闻符号世界整体上一定程度的虚拟性往往导致人们难以把握周围环境最新变动的真实面目。第二,有些新闻信息,诸如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之类,常常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过度煽情,极尽渲染、庸俗、媚俗甚至低俗不堪。第三,对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长期消极依赖,虚化了一些人的实际生活,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关系,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四、新闻传播业的功能差别

(一)新闻传播业整体功能的历史差异

新闻传播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历史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历史时期,它所发挥的功能是有所不同的。就整个人类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它的功能呈现出由比较单一的功能向多样性功能、综合功能演变的过程。(功能演变P279)

透过新闻传播业的功能演变,能够发现至少两个主导现象:一是传播新闻的功能不断得到强化,新闻业向它的本性在不断回归;二是功能由相对单一,不断走向多样、综合和立体化。 (二)不同类型媒体的功能差异

首先,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具体的功能以及功能发挥的方式都有不小甚至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体作为实体,更强调经济功能。在传播功能方面,比较重视新闻功能,

35

小狗爱吃肉

特别重视新闻监督功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体,作为实体,更强调作为舆论机构的宣传功能,在传播功能方面,比较重视建立在新闻功能基础之上的宣传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

其次,不同类型的媒体,其主要功能定位于功能表现也是有一定差别的。具体而言,政治类媒体通常把宣传功能至于最重要的位置;商业类媒体必须发挥多样化传播功能;公益型媒体通常把位社会公众利益服务作为功能定位。

CHAPTER 11 新闻传播业(下)

11.1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

一、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业

资本主义新闻业属于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传播新闻为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信息、舆论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实体机构——新闻媒体,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实体。资本主义新闻业具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征:

新闻资产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新闻业的主导型所有制形式。在当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体大多以个人或股份制的形式归属私有,还有个别媒体属于不同所有制的混合形式。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基本的人权理念是资本主义新闻业的思想基础。 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新闻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或商业利益为经营运作媒体的至上追求。但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新闻媒体不得不考虑社会利益。

资本主义新闻业也是自由竞争的行业,与其他行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竞争都由市场机制进行自发的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受行政权力的干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业具有更多形式上的政治独立性,因而在新闻业的功能定位及具体表现上,资本主义新闻业更注重新闻功能,更注重通过新闻手段监督权力机构,特别是政府权力部门的运作情况。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

社会主义新闻业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传播新闻为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信息、舆论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实体机构——新闻媒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实体。社会主义新闻业具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形式上,社会主义新闻资产属全国人民所有,人民是新闻传播业的主人,但通常以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并经营媒体的具体形式来体现。

在新闻业的指导思想上,社会主义新闻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各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直接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新闻业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目标,因而必然以社会效益作为唯一至上的目标。正是在这一宗旨、目标下,社会主义新闻业努力实现新闻自由、承担社会责任。

构成社会主义新闻业的媒体之间,在总体上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绝大多数新闻媒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

社会主义新闻业,由于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政府的喉舌,具有十分明确的政治性,党性原则成为i诶新闻业的最高原则,因而社会主义新闻业特别重视新闻传播的政治功能和宣传功能。

11.2 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主要方针与基本任务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具有一般产业的几本属性,同时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一、当代中国新闻业的基本含义

有两个基本的定位问题首先要弄情。第一,当代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人们通常称之为“新时期”。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讨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前提。具体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需要抓住两个基本要点:性质上的社会主义;个性上的中国特色。

总而言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本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 二、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主要方针

36

小狗爱吃肉

(一)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指新闻传播业要以自身特有的手段,充分发挥自身的实体功能和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功能,特别是报道新闻、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的基本功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献力。 为人民服务,是指新闻传播业要以自身特有的手段,全面发挥自身的功能,反映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求,充当人民的耳目喉舌,永远把人民的共同利益置于崇高的地位。

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是完全统一的。 (二)新闻业的具体工作方针

最重要、最稳定的工作方针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二是“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由曾经担任过中央高级领导人的李瑞环提出的。以正面宣传为主,就是指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在质和量上都要以报道、宣传正面事实为主,对负面事实也必须报道,但要以有利于团结、稳定和发展的方式进行适度报道。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一直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是江泽民在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提出的这一工作方针。

三、当代中欧过新闻业的主要任务

其一,基本理论宣传。这方面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其中重点是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的宣传;二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总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报道与宣传,国家法律、法令、政令等的报道与宣传,党的政策、决议等等报道与宣传。

其二,报道、宣传正面事实。正式中国社会实际整体上的蒸蒸日上、繁荣昌盛,整体上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占据着主导的潮流,以正面报道、宣传为主才是实事求是的。另外,对于宣传者来说,只有以宣传对象所作所为的正面为主,才能对宣传的收受者形成激励和鼓舞。基于这样两个方面,中国新闻媒体既是信息传播机构又是思想宣传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把报道、宣传正面事实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那些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事实,就是正面事实,它所产生的效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证实的。”

其三,适度报道负面事实。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工作方针是全面之下的正面为主,并不排除对负面事实的报道。事实上,客观世界中发生的负面事实,往往与社会良性运行,人民的利益需要,有着直接的、引人注目的关系,因而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其四,云用新闻手段,进行批评报道和监督报道。所谓批评报道,就是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表现、阴暗面、消极腐败现象以及落后反动势力等进行的批评和揭露报道。监督报道,是指通过新闻手段监督社会结构中的权力组织及其权力拥有者的报道,核心是利用新闻批评的方式揭露各种权力滥用、权力腐败现象。

其五,发挥新闻业的多样功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11.3 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政治原则

一、新闻传播业的党性原则

所谓新闻业的党性原则,指一定政党在新闻业上的党性规范、准则和要求。在中国,新闻业是党的喉舌,因此,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业的第一原则,生命原则。

(一)党性原则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大都是伟大的报刊活动家,在他们的报刊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的党报思想,结晶出了新闻业的党性原则。党报的主要使命和任务是: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坚定不移地阐述和宣传党的政治纲领。

在无产阶级党报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党性”这一概念,并对其内容作出系统论述的是列宁。

中国共产党人主要继承和发扬了马恩的党报思想。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经过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性原则,其要点是:①报纸是党的喉舌,办好党报是党的中心工作之一;②各级党组织都应高高度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与监督;③党报要和党中央保持绝对的一致,党报工作者要有“党的机关报”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宣传的那个的方针政策。 (二)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党性原则的首要一点是,把新闻业当做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规范行事,必须实行“政治家办报”,把新闻业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

37

小狗爱吃肉

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第二,新闻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媒体必须在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特别要与时俱进,用当代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作为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思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展开新闻工作。

第三,新闻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党的全局和大局工作服务。

第四,新闻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二、新闻传播业的指导性原则 (一)指导性的含义与根据

所谓新闻业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业通过新闻手段具有的对收受者思想、观点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属性。指导性原则,则是指某种新闻业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规范,即要求新闻业要自觉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引导收受者。

新闻业的指导性是由新闻传播的本性决定的:第一,新闻作为一种事态、事象信息,本身就包含有指向性的信息;第二,新闻传播在总体上是包含传播者意图的信息的传播,意图就是传播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传播过程形成对收受者的实际引导。

(二)指导性的方式与类型

新闻传播的指导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知道舆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当代中国新闻业至关紧要党的工作方针。二是指导工作,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新闻业的重要传统,根源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新闻业看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三是指导生活、学习等。 (三)指导性的基本特点

首先,新闻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这种指导不是命令性、指令性、强制性的指导,而是一种服务性的、平等性的指导,即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其次,新闻业的指导性主要是通过新闻手段实现的,是通过“让事实说话”,特别是“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实现的。具体新闻报道或其他信息传播中蕴含的传播意图、倾向意见,则直接形成对收受者的引导。

再次,新闻传播的一系列其他特征,决定了新闻业实现指导性的特点。例如及时性、连续性、公开性。

最后,新闻传播具体形式的多样性,新闻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新闻传播功能的多样性,使新闻业的指导性自然具有了多样性。

尽管新闻业的指导性是一种客观事实,也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必定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夸大。 三、新闻传播业的群众性原则

群众性是所有新闻业的普遍属性,实质上就是新闻业的社会性。 (一)群众性原则的含义与根源

作为中国新闻业的一条基本工作原则,群众性原则是指,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兴办、支持和发展新闻业,通过新闻传播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特别是新闻信息的需求。

资本主义新闻业把为大众服务主要作为手段,通过它来最终实现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而社会主义新闻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目的,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业本质上属于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同样是无产阶级新闻业、社会主义新闻业的传统,它是党性原则的内在要求。 (二)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从传播一方看,群众性原则的主要要求是:媒体及其从业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做好新闻传播工作;从收受一方看,群众性原则的要求是:人民群众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新闻自由权利,实现自己的需要,支持参与新闻业的运作,并监督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 第一,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基本意思有两个:一是要求各级党组织都要创办自己的报纸;二是指党报的工作路线或方针,要实行开门办报,既要依靠全党、全体人民群众来办报。

第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要求。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主要有:其一,在新闻传播内容上,要选择群众需知的、未知的、按照法律应知的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要选择那些能够及时准确反映他们实际生活、工作、学习状况的典型事实进行报道;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将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等直接或间接地报道出来。其二,在新闻报道的具体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广大收受者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心理和习惯,做到多类型、多层次的喜闻乐见。

38

小狗爱吃肉

第三,正确处理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与其他普通群众的关系。作为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闻资源,人民群众既是新闻的创造者,也是新闻的发现者。

但另一方面,新闻业是一种行业、一种事业,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的素养。因此,新闻工作的主导队伍必然是专门的职业工作者,人民群众只能以参与、辅助的方式介入一些传播活动。

还有,社会主义新闻业的群众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在监督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新闻传播业的战斗性原则 (一)战斗性的含义与表现

所谓战斗性,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对外,要尖锐地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揭露敌人;同时以这种鲜明的态度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对内,战斗性是指勇于开展自我批评。”这一属性演变至今,实质上主要指新闻批评、新闻监督。

新闻业的战斗性,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新闻批评、新闻监督报道来表现和实现。第一,批评、揭露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行为;第二,重点揭露腐败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不法行为和丑恶表现;第三,重点批评党政部门中存在的各种不良作风和习气,批评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观念和思潮以及各种不良表现和错误行为等。

(二)新闻批评与监督作用

如果新闻批评与监督本身是合理的、正确的、适度的,就会产生极高的工具价值、手段价值。最重要的、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运用和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国家,批评与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公职人员是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

其二,新闻批评与监督是防治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和其他社会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的有力武器。 其三,新闻批评与监督是提高党的素质、建立优良政府、增加社会信任、密切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看成是自己的优良传统,看成是党能够不断进步的根本途径,看成是党有力量和不可战胜的表现。

其四,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增强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党的基本方法,也是赢得人民信赖的必然途径。 (三)新闻批评与监督的基本原则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开展新闻批评的“开、好、管”的“三字方针”。新闻批评、新闻监督做到“好”的水平就要做到:

第一,建设性的批评态度。这是新闻批评、新闻监督的价值取向原则。所谓建设性的态度,一是指新闻批评、监督的出发点必须合理,必须与人为善公正公平;二是指新闻批评、监督应该追求良好的社会效果。合理是说新闻批评、监督从根本上对人民有好处,是总体上的价值追求。与人为善、公正公平是合理批评、监督的具体实现方法。 第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客观全面。这是新闻批评、新闻监督的事实原则,要求新闻批评、监督必须明确。

第三,适度、典型原则。这是保证新闻批评、新闻监督发挥正面效应的方法原则。适度的内涵主要是“适时、适量、适宜”。所谓典型原则,是说新闻批评、监督要避免事无巨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

第四,遵守法律,符合政策,恪守纪律,不背道德。这是新闻批评、新闻监督必须遵行的基本规范。批评权利,特别是批评监督立法、司法、行政的权利,是新闻自由中最重要的一项,被人们看作是新闻自由的试金石。但新闻批评和监督必须遵守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规范,符合党和政府代表人民制定的有关政策和纪律,恪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第五,积极主动、独立负责。这是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批评、新闻监督必须具备的职业理念、专业精神。 本节对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四大政治性原则做了阐释,其中党性原则既是根本性的第一原则,又是一个总的原则,其他三个原则都是党性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党性原则的内涵。

11.4 新闻传播业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一、新闻业与社会统一体的基本关系

第一,相对独立与绝对统一的关系。新闻业的独立性,从根本说是相对的,因为新闻传播系统不过是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状况。

39

小狗爱吃肉

第二,相互作用关系。其一,良性互动,即新闻业与社会系统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二,恶性互动,新闻业与社会系统之间有时会形成相互制约、恶性互动的关系,导致两败俱伤。

第三,同步变化关系。这实质上是对相互作用关系的总体描述,即良性互动、恶性互动导致的结果是新闻业与社会系统的变化是同步的。

二、新闻业与社会主要子系统的关系 (一)新闻业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历史与现实提供的事实是:政治对新闻传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层面上,新闻制度受制于政治制度。新闻制度几乎总是政治制度的附庸,至多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或延伸。

第二,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新闻传播不仅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属性,而且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机构或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维护或反对、批评现有的意识形态。

第三,新闻传播始终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政治性媒体从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始终是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政治斗争和政治宣传的工具。

第四,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政治内容始终是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核心部分。

尽管新闻传播对政治活动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却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媒体议程主导政治议程”,“媒体报道主导政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局”,“媒体主导政治人物的命运”。 (二)新闻业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不可能离开经济系统的支持,从而也成为经济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我们从两个方面理解二者的关系。

第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对新闻业发展总体上的决定作用。首先,新闻传播发展史表明,正是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促成了近代新闻业的诞生。市场经济始终是新闻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其次,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新闻业的主导资产所有制形式,至今没有例外。再次,新闻业不只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系统,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最后,新闻传播业越来越受到经济逻辑支配的现象,一方面给新闻业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力量,但另一方面也是新闻传播的职业理念受到重大的冲击,新闻精神受到剧烈的扭曲。

第二方面,新闻业通过信息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也是最为突出的是,通过媒体的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可以对社会公众进行经济教育,并引来经济行为。第二,最直接、最明显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过广告或其他经济服务信息的传播,既可以对人们的一般经济活动形成服务,也可以沟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产销的顺利进行。第三,新闻传播合理的宣传功能,可以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力;而新闻传播的监督功能,则能够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新闻业与文化系统的关系

其一,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通道,新闻业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系统特别是大众文化系统的整体发展状况。自从近代新闻业特别是大众化报刊诞生以来,新闻业就成为与社会大众将诶出最密切、最普遍、最及时的文化媒介。

其二,新闻业,作为大众媒介产业的主要部分,其各种新闻机构本身就是创制大众文化产品特别是新闻文化产品的文化实体。它们进行的生产与传播活动,直接构筑着社会文化的宏观体系。

其三,新闻业是倡导一定社会主流文化、维护一定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文化工具。因而新闻业必然是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扩音器和放大器,是建构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念的核心手段。

其四,作为大众文化的新闻文化,既有它的普遍性和通俗性,同时也难免它的庸俗性和低俗性,因而它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其五,由新闻传播业造就的媒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媒介的全球性扩张,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带来了新的所谓“文化殖民”、“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造成了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冲突。

11.5 当代新闻传播业运作的基本特征

新闻传播业的运作,是指构成新闻业的诸多内外要素、条件,通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新闻传播活动为主的实际过程。

一、当代新闻业运作的一般特征

(一)资产所有制决定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

40

小狗爱吃肉

新闻资产所有制形式与新闻传播价值取向间通常有两个层面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新闻资产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新闻传播在整体上必然要维护某种所有制形式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微观层面上,新闻资产所有制形式决定具体媒体的传播价值取向。

新闻资产所有制与传播价值取向之间的这两个层面的关系,是稳定的、持久的,因而是内在的和本质的。社会主义新闻业其资产的公有、国有性质,决定了它必然通过新闻传播在总体上维护自身所依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二)市场手段维系媒体的经济命脉

当代新闻业的另一普遍特征是,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经济保障,维护媒体的正常运转。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或其他信息传播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塑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赢得发行费、视听费,特别是赢得广告商的青睐,使自己不断从社会环境中汲取营养,维系运作的经济命脉。

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道德要求以及“看得见的手”的适度干预,而是保证新闻传播市场良性划的必要手段,也是新闻业作为社会舆论事业、文化事业的内在要求。

(三)社会影响全面扩展,互动作用日益增强

作为实体的新闻机构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实体,新闻业也成为重要的产业;作为社会舆论体系、意识形态子系统的新闻业,在世界各国的政治活动中作用日益增强;作为文化事业的新闻业,其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大众文化的勃发,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闻业在整个文化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尽管新闻业的影响全面扩展,但传播新闻的核心功能很难说得到同步强化。新闻业社会影响的全面扩展,内涵着新闻业的另一个特征: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在日益增强。这种互动作用表现为一是良性互动,二是恶性互动。 二、当代中国新闻业运作的特征 (一)双重基本属性中运行

所谓双重基本属性,是指新闻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一般产业的属性。前一种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舆论机构,是事业单位,因而它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以追求社会效益为至上目标;后一种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信息生产企业,因而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像其他企业一样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从理论上说,意识形态属性从本源上受制于产业属性,经济是命脉,传播是表现。但意识形态是方向盘,把握它的是政治权力。

(二)两种主要功能中传播

作为当、政府和人民喉舌的中国新闻业,其宣传功能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新闻与宣传两种主要功能的实现中进行传播,是当代中国新闻业的突出特征之一。

对中国的新闻媒体来说,它们一方面把传播新闻本身作为目的,另一方面则把报道新闻作为手段,实现宣传目的,所谓“新闻宣传”正是这样的含义。新闻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则是在传播中将新闻与宣传统一起来。当难以达到这一境界时,新闻界的通常做法是舍弃新闻,确保宣传。 (三)多重制约力量中发展

中国新闻业的特有性质与地位,以及它在改革开放中所处的新境遇,使它必须在多重制约力量中求得发展,这也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一大特征。

当代中国新闻业必须在两种主要功能中传播,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既要受到新闻传播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宣传逻辑的越是。这种双重制约或约束,使得新闻媒体遵从了一条心的传播规范:报道价值=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共同制约的结果是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诸种力量最后形成了合力,由这股合力推动着传媒的发展。”

CHAPTER 12 新闻自由

12.1 新闻自由的实质与内容

面对客观实际,作为社会自由的新闻自由主要是一种政治权利,是一种法律自由。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一)自由的实质

41

小狗爱吃肉

人们通常言说的自由,只是人的自由,因而人用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不是受外界力量的强制的活动就是自由的活动。但人作为社会动物,其本质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任凭自我意志支配的活动自由。

在现代文明社会的运作中,能够体现社会普遍意志或公共意志的最主要的约定便是法律,当然还有一种普遍的规范是道德,但前者以硬约束的方式规定着自由的范围,后者以软约束的方式规定着自由的限度。我们说某种政治自由不受限制或受限制,享有这些具体自由的主体,主要指的是不受国家(政府)或受国家的限制。

(二)新闻自由的实质

新闻自由,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就是指参与新闻活动的人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自由。新闻活动的属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以新闻方式认识社会的活动;第二,新闻活动是一种属于上层建筑的活动。

如果把新闻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这时的新闻自由就是一种认识的自由,讲的是传受者与一定新闻事实对象的认知关系。因而,只有获得对事实的正确认识,传受者才能获得自由。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新闻自由应该是所有人平等地、共同地享有的一种自由权利,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器,“应该为所有公民享用,而不是为政治统治者或商人谋取个人所得或利润。”

就现实的社会而语言,新闻自由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自由或政治权利。在诸多具体的政治自由、政治权利之中,新闻自由在总体上属于表达自由的权利范围,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新闻自由是人们知情权、议政权实现的重要通道,是其他具体民主权利能否有效实现的基础。作为政治权利的新闻自由,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权利,而是一种具体的权利,体现在新闻传播与收受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从直接的现实性上看,新闻自由是一种法律自由。将新闻自由理解为法律自由,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闻自由的实际内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的新闻自由,法律自由的实质就是相关的法律规定是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界限。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

作为新闻传播共同活动主体的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自然史新闻自由的主体。所有的人在本质上既是传播主体又是收受主体,因而可以将新闻自由从总体上分为传播自由和收受自由。

将新闻自由理解为人民的普遍权利,确定为每个人的权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闻自由内容可以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权利,我国不少研究者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还在继续探讨。(具体内容P327)

12.2 新闻自由的来源与发展

一、新闻自由的提出

人们一般把出版自由的明确提出,归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卓越的政论家、诗人约翰·弥尔顿。

(一)新闻自由的来源

新闻自由意识是与自由意识相伴随的产物,但它的历史没有一般的自由意识那么久远。严格说来,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过程中的产物。 (二)“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为了新闻自由的阶级斗争开始于英国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旧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1643年6月,英国国会恢复了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1644年8月,弥尔顿未经当局审查便出版了关于离婚问题的小册子,受到议会的强烈谴责。11月,他出版了自己的演讲词,这就是《论出版自由》。这本小册子中,弥尔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在实质上也等于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 出版自由的口号的提出的历史意义列宁作出评价(P329)。从现在的角度看,我们以为这一口号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由专制统治逐步走向民主政治的时代,一个人真正开始成为人的时代。 二、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 (一)传统新闻自由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从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到“社会责任论”产生之前。传统新闻自由观念把新闻自由看作人的“天赋人权”、自由权利。传统新闻自由观念与传统自由观念一样,其主导观念是“消极的自由”。在总体上是一种放任的自由主义。弥尔顿在英国最先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但事实上,弥尔顿“对改善当时的情况很少起到作用。他的那些言论当时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42

小狗爱吃肉

约翰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激进的政治思想家,他也是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自然法思想后来发展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成为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理论依据。传统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观念最具代表性的实际成果,一是体现在法国《人权宣言》中,二是体现在美国的《权利法案》中。

在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上,“杰斐逊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中第一个比较真诚地企图把‘民主国家’的学说和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施的同志家。正是在杰斐逊执政时期,美国的新闻自由传统才得以最终确立。” 到了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新闻自由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集欧洲思想启蒙的精华,在《论自由》一书中,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密尔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已经被纳入到美国的司法体系之中,成为支持《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思想市场”理论原型,成为美国大众传播法体系中共最核心的范式。“虽然密尔是完全的个人主义者,他却没有忽视社会的最大利益。”因此,密尔的新闻思想,除了“思想市场”的理念,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责任理论”。

(二)当代新闻自由阶段

从时间上划个界限,可以把二战结束到目前归于当代新闻自由阶段,标志性的新闻自由观念就是支配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新闻自由观念。与传统新闻自由理念相区别的当代新闻自由观念——社会责任论基础上的新闻自由观念应运而生。

新自由主义者强调“积极自由”或“积极权利”,主张国家或政府应该积极干预,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平等,确保公民自由权利的公正实现。这些不同于传播新闻自由观念的东西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论1947年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正式提出。威廉·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领》是“社会责任论”的奠基之作,西奥多·彼得森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一文对该理论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蕴含在社会责任论中的当代新闻自由观念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也是最为重要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行驶新闻自由权利时,要有道德良心,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公众负责,新闻报道要真实、正确而有意义,媒体要努力成为公众交换意见的论坛;第二,新闻自由权利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不只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特殊权利;第三,政府不能只允许媒体的传播自由,它还必须积极促进自由的健康发展,防止传播自由的滥用。

支配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念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但它的立足点仍然是: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

三、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引入和演变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可以看作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之后,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都对此有所表述。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新闻学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但关于新闻法制、新闻自由的著述少得可怜,且总体质量不高。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极为推崇思想言论自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主张,党的报刊要为民众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等项自由权利;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直非常重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斗争。

就新闻自由在中国的法律规定及其实践来看,尽管从清朝政府直到蒋介石国民政府,制定过各种各样的出版法,在形式上也或多或少采用了资产阶级新闻法的规定,人民从来没有享受过新闻自由的权利。 四、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依然是私有制下的自由,本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必然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自由,一切威胁到资产阶级统治、威胁到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自由,都会受到严厉的限制。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本质上是资本或金钱的自由,这一点直到今天没有设么根本的改变,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要将法律形式上的普遍自由变成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自由,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自由的物质条件和其他条件。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又是几人在经济上能够“自由”地兴办媒介,只成了道义上的、应该的普遍权利,而不再是实际的普遍权利。

资本的扩张本性,使资产主义新闻自由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新的方式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新闻自由秩序。信息霸权、新闻霸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资本主义“虽然没有解决普遍自由的重要物质条件,但它毕竟确立了普遍自由的

43

小狗爱吃肉

形式。”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当资产阶级建立了稳固的国家政权后,在形式上确实将新闻自由权利规定为所有人的权利,但在实质上无产阶级与其他广大群众并没有完全享受到这一权利。于是,无产阶级为了获得自己的新闻自由,继续高举自由的大旗,向资产阶级手中争取自己应该享有的自由权利。

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便接着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把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全体人民的民主权利写进了宪法。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根本特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参照:首先,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上的新闻自由;其次,社会主义从社会制度上确保了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奴役的自由,这也是新闻资产公有的必然。

显然,它从制度上保证了新闻自由权利形式上的普遍性,又保证了普遍权利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现在发展社会主义新闻自由面临的问题有:①目前的社会主义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足够的物质力量去保证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完美地、普遍地实现;②新闻资产的公有,真正要成为全体人民的所有,还有诸多的中间环节,还需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保障;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决定了新闻媒体必须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这就难免使新闻自由受到一些资本或金钱的干扰甚至控制。

12.3 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新闻自由具有普遍的自由形式,但作为政治权利却有着强烈的政治性;新闻自由的实现方式是具体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新闻自由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活动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其他社会理想的手段。 一、新闻自由是政治性的自由

在直接的、表面和区别的意义上,政治性是说新闻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不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自由。事实上,所有的自由权利之间都是相关的,失去了一种自由,往往就意味着其他自由的失去,而作为所有自由中最为重要的言论自由的有无与限度,反映着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实际程度。

新闻自由政治性的深层意义在于新闻自由与政治制度的统一性。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这是新闻自由政治性的实质,也就是新闻自由的阶级性。新闻自由的政治性表明,新闻自由实质上只能是统治阶级的自由,被统治者不可能享受到与统治者相同的自由。因而,新闻自由问题上的阶级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它真实、合理、科学的意义。

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实质上是指新闻自由的条件性,即新闻自由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由。这种条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自由具有历史性。大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新闻自由的含义本身具有历史性,另一方面是说新闻自由的实践具有历史性。

第二,新闻自由的关系性。认识的自由实现于人与客体对象的关系中,法律自由、道德自由实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具体的关系之中。新闻自由是人的一种社会权利,是一种从自身出发,而又指向他人、指向社会的自由。相对思想自由的内向性来说,它是一种外向性的自由。新闻自由的关系性,决定了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必须和他人的权利相平衡,即任何人在行驶自己的新闻自由权利时,也有尊重他人同样权利的义务。

第三,新闻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实际的界限。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纯粹的民主,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无政府主义。

三、新闻自由形式的普遍性与内容的具体性

形式自由是与实质自由相对的一个概念。实质自由是指公民实际能够享有的自由,实际能够实现的自由权利:形式自由是指作为道德权利的自由,特别是作为法律规定的自由,即不管某种自由权利是否能够在实际中实现,它在法律形式上是现实的、存在的。

形式上的普遍权利反映了每个人的意志,使人们对法律的服从实质上成为对自己的服从,而这正是自由的本意。形式上的普遍性,至少为人们行驶新闻自由权利打开了合法性的大门。从内容上看,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具体性主要是指,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公民权利,体现为一项项具体的、可行使的权利。

四、新闻自由的目的性与手段性

一种自由没有得到实现时,它就会主要被当做目标来对待,而当它得到普遍实现时,又转化为实现其他更高目

44

小狗爱吃肉

标的手段,但它本身作为目标的存在依然需要维持。

新闻自由的目的性,是指把新闻自由本身作为目标去实现。自由是人类理想的生存、发展状态与方式,新闻自由是人类自由的构成部分,因而对新闻自由的剥夺就意味着对人类自由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剥夺,而不只是对实现更高生活目标的手段的限制或剥夺。

新闻自由的手段性,是指把新闻自由作为实现其他社会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充当工具性的角色。首先,新闻自由既是政治自由的表现,又是促进政治自由的手段。其次,新闻自由是实现言论自由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介是言论得以传播和发挥影响的载体。再次,新闻自由是探寻真理的重要通道,是进行社会合作的有效桥梁。最后,就新闻传播内部来说,新闻自由是实现真实新闻传播的条件。没有新闻自由的新闻传播,将失去新闻传播的实际意义,没有自由的传播环境或条件,意味着新闻媒体不能将真正的新闻事实报道反映出来,意味着新闻媒体无法或至少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检测环境的功能作用。

12.4 新闻自由的实现

一、实现新闻自由的社会条件

经济基础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物质保证。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传播领域,作为政治权利的新闻自由,更是离不开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总体上说,一个社会新闻自由的实现程度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民主政治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所谓民主政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就是人民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只有在民主政治制度下,人民才能获得政治自由,即只有在民主政治制度下,统治才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实行。没有政治自由的人民,不可能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

法治社会是新闻自由实现的基本保障。新闻自由在现实性上只能是一种法律自由,法律自由只能存在于法治社会,不可能存在于人治社会。一个社会法治程度决定其新闻自由的程度。

文化发展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精神支撑。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自由的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它既需要自由的文化理念作支撑,同时也生产着自由的文化理念,正是在这种互相作用中,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观念得以逐步形成,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得以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

技术进步是新闻自由实现的有力杠杆。传播技术的进步为新闻自由的普遍实现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有力地推动了新闻自由的发展。

除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外,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公民,还需有必要的主体条件,它直接关系到新闻自由实现的实际状况。①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②每个人的主体素质都与之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就整个社会新闻自由的实现来说,需要社会从整体上提供新闻自由实现的条件,这些条件从宏观上包括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程度。新闻自由的程度总是与一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 二、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是指新闻活动主体在新闻活动中达到怎样的存在状态、活动状态,才算获得了新闻自由。新闻活动者都是自主的活动者,在优良的法律、道德规范之外,不受任何力量的限制,这就是新闻自由实现的最高标志,其实也是最基本的标志。从宏观层面提出两个最基本的标志加以阐释:

第一,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新闻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播自由,而公民的传播自由主要以新闻媒体的传播自由形式来体现。媒体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很多,但最能体现其独立性的主要是经济的独立和政治上的独立。首先,新闻传播自由的实现,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经济上的独立性。其次,政治上要具有相对自主性。在所有新闻自由权利项目中,通常最难行使的权利就是对政府的监督批评权利,而新闻自由的基石之一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批评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利。

第二,新闻传播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只有在新闻媒体成为社会公器的条件下,公民才能自由接近和使用,才有可能把法律权利变成实际的可以实施的权利。

CHAPTER 13 新闻控制

13.1 新闻控制的实质与特征

一、新闻控制的实质

45

小狗爱吃肉

(一)新闻控制的含义

控制主要是以制约方式进行的一种管理、监督和约束,目的在于维护和确保某种秩序的形成和延续,以达到控制者对控制对象预期的运转方式和目标指向。

如果新闻控制指的是对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宏观控制,那控制者基本上就是国家;如果控制的对象是新闻传播媒体,那控制者就既有国家政权,又有其他政治势力,还有其他社会力量,最主要的两种力量就是经济势力和新闻收受者的力量;如果控制的对象是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那么除了前面提到的来自媒体之外的控制者,还有新闻传播业内的行业力量、单个媒体之内的经济力量,以及新闻传播本位主体自身,以伦理道德的自律方式进行自控。广义上的新闻控制这三个层面上的控制,狭义的新闻控制既包括前两个控制,又包括第三个层面中的行业控制、媒体内经济力量控制。因而,控制的实质性对象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实质性主体是新闻传播中的本位主体,控制者则包括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势力、新闻收受者和媒体所有者。 (二)新闻控制的实质

所谓新闻控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控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新闻传播本位主体获取新闻、选择新闻和传递新闻的管理和约束。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新闻控制的实质就是控制新闻自由,就是通过对新闻获取方式的控制、传播内容的控制、传播方式的控制,把新闻自由限制在控制者认可的范围内。 二、新闻控制的特征

(一)控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新闻控制是普遍的,意思是说只要有新闻传播存在,就有新闻控制存在。尽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控制新闻的具体模式、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但绝不存在不受控制的新闻传播业。

新闻控制的特殊性,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新闻控制特殊性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使这种特殊性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反映了新闻控制的政治本质和特殊的利益追求。 (二)新闻控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新闻控制的方式通常是比较稳定的,有关控制规则、规范等会保持长久的不变性,特别是以政府为主要控制者的政治控制规范,在相当长时期都会保持基本稳定,至多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但是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及它作为社会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与政治活动特有的接近性,又使新闻控制充满了灵活性。 (三)控制类别的多样性与目标的多元性

控制类别的多样性,具体手段的丰富性,是新闻控制比较明显的特征。在众多的控制类别中,最重要的只有几种,媒体之外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以及媒体内的经济控制、规章制度控制与本位主体的自我控制。这些不同控制的目标常常是多元的:政治控制的目标是追求政治利益;经济控制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新闻伦理道德的自律性控制是追求普遍的社会利益。新闻传播业要得到顺利发展,新闻传播活动要健康进行,对整个社会来说,必须设法协调不同控制之间的利益矛盾。

13.2 新闻控制的根据与限度

一、新闻控制的根据

首先,社会大系统运行的统一性,要求对作为子系统的新闻传播业进行必要的控制。社会的现实存在方式是由所有的社会子系统构筑的,因而对社会的整体控制必然要通过对子系统的控制来实现。

其次,新闻传播业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相对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的被支配性,决定了它受控制的必然性。相互依赖性是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而相互依赖的内涵,就是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即互相提供资源和互相索取资源。

再次,新闻传播业自身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新闻自由的合理运用与实现,要求必须进行一定的新闻控制。这里强调的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性。 二、新闻控制的限度

第一,新闻控制应该是有限度的控制。新闻控制,作为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支配、管理和“干涉”,作为对新闻自由的一种约束和限制,应该也必须有其自身的限度或界限。新闻控制限度的理论含义就是:让新闻自由不要超出它不应超出的范围,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同时,新闻控制的内在精神是保护新闻自由的实现,不是要缩小新闻自由的正当范围。

46

小狗爱吃肉

第二,防止新闻控制中的“欠度”与“过度”。低于合理限度的控制属于欠度控制,高于合理限度的控制属于过度控制,它们都是不适度的控制。欠度控制容易导致混乱、失却秩序;过度控制容易导致铁板一块、死水一潭。 第三,对新闻控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监督。首先,某种新闻控制的限度合理与否,关键要看这种控制是否符合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次,在最本质的层面上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新闻自由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自由范围的不断扩大、新闻自由水平的不断提升;再次,还要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上去评价,要看在某种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业是否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是否有利于人们新闻需求的满足、知情权的实现。

13.3 新闻控制的不同方式及其基本关系

一、新闻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媒体外的基本控制方式

1.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指的是政治势力利用拥有的政治权力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由于在一定社会政治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因此控制新闻传播活动控制着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就一般情况来看,基本上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或组织。我们以政府的控制为例,来说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

首先,法律控制。法律控制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 其次,政策控制。政府一般都会制定长期的或临时的新闻政策。长期政策主要是对新闻传播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新闻传播的总体方针和原则以及新闻传播行为准则或规范等做出规定;临时政策则主要根据国家当前面临的特殊情况,对新闻传播的原则、方针甚至方式方法等做出规定。所谓政策控制,就是用这些战略、原则、方针等控制新闻传播的行为。

再次,行政控制。行政管理包括许多具体的行政措施,诸如制定行业管理条例,建立相关制度和机构,利用行政权力,利用有关经济政策的方式。

在政治控制方式中,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经常通过直接兴办新闻媒体的方式,向一些新闻媒体进行经济补贴的方式,来制约和调整新闻传播的整体局面。政治控制是在媒体之外的一种间接控制,它属于强制性的硬控制,也是典型的制度化的控制方式。政治控制通常采用积极与消极两种方式进行。

2.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是指各种经济势力对新闻传播的控制。这里所说的经济控制不包括国家经济力量对新闻传播业的直接控制,主要指其他社会经济势力的控制行为。经济控制表现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决定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状况。 新闻业外的经济控制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①广告控制,这是最典型的经济控制方式,②赞助性控制,③以一定投资或股份方式的经济控制,介于媒体外经济控制与媒体内经济控制之间。

媒体外经济势力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显然像政治控制一样,也是一种间接的控制。经济控制在表现形式上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控制,因而是一种软性的控制。

3.收受控制

收受控制是指新闻收受者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政治控制者、经济控制者,不管作为组织主体或个人主体,也是新闻收受者中的一部分,但此处所说的收受控制中的收受者,是指以一般公民或社会成员身份出现的新闻收受者。

新闻收受者是新闻的消费者,他们以市场角色的力量和新闻需求者的力量,从根本上支配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新闻收受者是社会舆论主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他们以社会舆论的方式形成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监督;新闻收受者也是社会公众的一部分,拥有作为公众各种权利,这些权利的运用和实现过程,正是收受者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新闻收受者还是最重要的传播效果反馈主体,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调控新闻传播媒体后继的传播行为。

收受控制显然属于一种软性控制、非制度化的控制,收受控制是一种弱控制方式,也是人们把它看成新闻控制中准控制方式的原因。 (二)媒体内的基本控制方式

1.行业控制

行业控制实质上是新闻行业组织运用行业章程、公约对本行业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范畴,属于行业内的自控方式,但落实在传播本位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上又属于他控的方式。

行业控制通常采用这样一些方式:制定统一的行业章程、行业公约;建立行业内的有关组织机构;通过有关行业机构、协会等,组织调查行业相关情况。

47

小狗爱吃肉

行业控制介于硬性控制与软性控制之间,作为新闻从业者,往往非常看重行业内部对自己传播行为的评价。 2.媒体经济控制

媒体经济控制,是指一定媒体的资产拥有者利用经济手段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媒体经济控制,对传播者的新闻传播行为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刚性的。

3.媒体规章制度控制

通过媒体内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新闻传播活动的方式就是媒体规章制度控制。这是媒体所有者为了落实媒体方针、政策而采取的制度性措施。媒体经济控制与媒体规章制度控制是统一的,都是媒体资产所有者意志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体规章制度控制室媒体经济控制实现的方式。 二、他控方式间的基本关系

首先,不同控制方式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作用途径上有直接与间接之别。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和收受者控制基本属于间接控制方式;而行业控制、媒体内的经济控制、规章制度控制,对新闻传播活动是比较直接的控制方式。

其次,在上述各种控制方式中,经济控制是更为根本的、基础性的控制方式。

再次,政治控制特别是政府控制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一个社会一旦有了稳固的政权,政治控制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最为突出,因为最大的政治势力常常代表的就是最主要的经济力量。政治控制与经济控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最后,收受者控制表面上是最弱的控制,但在深层上是最强的控制。经济控制者在作出某种控制策略时,首先要看市场,要看收受方面的各种指标;政治控制者则要根据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反应来制定自己的控制方略和具体措施。

13.4 新闻传播的自律(自我控制)

一、新闻自律的含义与目的 (一)新闻自律的含义

1.几个基本概念

论及新闻自律,先要弄清新闻伦理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由新闻学与伦理学嫁接而成的一个概念,它是关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关系理论。第二,新闻道德。新闻道德也是新闻学与道德哲学(即伦理学)嫁接而成的一个概念。新闻道德是普遍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因而它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新闻道德反映的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观念、规范等的综合。第三,新闻自律。新闻自律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用一定准则规范约束自我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

2.新闻自律主体

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就是新闻传播主体,而新闻传播主体由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构成,因此,新闻自律主体应该包括这两部分人。另外还有新闻媒体组织本身当做自律主体,这是间接性的主体。

3.新闻自律客体

新闻自律的客体对象就是新闻传播活动,就是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行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展开过程,就是新闻传播主体处理一系列关系、矛盾的过程,这一系列的关系、矛盾就是传播主体的自律对象。 4.自律的规范

新闻自律的规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二是新闻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注意的是,自律的规范是道德规范,不是法律规范,也不是规律性的规范;法律和规律性的规范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应该遵守的。

综上,新闻自律者是新闻传播主体,包括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但主要是本位主体;自律的对象是新闻传播行为;做到了自律,只是传播主体按照一般社会道德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事了新闻传播活动,没有做到自律,是指传播主体没有按照或没有完全按照一般社会道德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二)新闻自律的目的

首先,新闻自律以自身为目的,就是为自律而自律,使新闻传播主体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也就是成为一个具有新闻道德素质或修养的从业者,这是新闻自律最直接的目的。其次,新闻自律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自律者能够做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要求的新闻报道。

新闻职业只是庞大的职业系统中的一种。新闻自律在其职业以外的目的也有两个层次:第一,新闻自律是为了

48

小狗爱吃肉

在社会公众中塑造良好的新闻职业形象、新闻传播者的形象;第二,新闻自律是为了确保新闻传播正面社会功能的发挥,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障公众的幸福生活。

新闻传播主体的责任层级就体现在新闻自律目的的层级之中:一是对自己负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新闻人;二是对新闻报道负责,使新闻传播成为符合新闻本性的传播;三是对社会负责,也就是对收受者负责,使新闻传播成为有益社会和有益收受者的传播。 二、新闻自律的基本内容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道德源于人类漫长的新闻传播活动,但专门的新闻职业道德有赖于新闻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新闻自律问题真正引起新闻界高度重视的时代乃是商业报纸兴起的时代。

1874年,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新闻道德自律的国家——瑞典,其政治家俱乐部制定了职业守则,对报业行为进行规范。190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报人守则》,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制定了著名的《报业信条》。

新闻职业道德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它标志着西方世界,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整个世界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责任论提出后,影响甚广,在其思想的影响下,新闻评议制度在世界不少国家得以建立。

如今,随着不断加快的全球化步伐,特别是由新的传播技术引发的全球传媒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在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国际化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新的问题。

(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问题,有两大方面:一是需要从理论上问答,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规范,即合理的规范是怎样构成的;二是实际存在的、已经制定出来的、要求新闻从业者用以自律的规范是什么,在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些是优良和规范,有些是不良的、恶的规范。

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一种道德规范是否优良,衡量它的第一标准是这种规范是否合乎规范对象的本性,因此,认识规范对象的本性是制定优良道德的重要前提。其次,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优良与否依赖于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目的的理解,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新闻职业道德的目的,就不可能制定出优良的道德规范。当某种新闻职业道德有利于新闻传播正面社会功能的发挥,它也就符合了制定新闻职业道德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从纵向来说,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历史性表现样式;从横向来说,世界各种几乎都有某种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具体条例P382) 三、新闻自律的实现

新闻自律是新闻道德实现的途径,因而新闻自律的实现与新闻道德的实现是统一的。

(一)实现新闻自律的主体途径

一是向内的规范内化法,即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内化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新闻道德规范认知、评价的过程,是在内心确立新闻规范的过程。有两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受到重视,其一是制定的新闻道德规范一定要有历史的、现实的合理性,其二是传播主体要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内化优良的道德规范,使其成为自己职业精神的有机构成部分。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传播主体的道德观念,就意味着传播主体获得了评价自我职业动机和行为的标准,也就形成了传播者的职业良心,它反过来又成为“调节新闻道德的力量”。新闻职业良心、职业品德、职业荣誉心是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最大的力量,从而也是实现新闻自律最主要的主体途径。

二是向外的观念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在实现新闻自律的内化与外化方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精神自律是新闻自律的前提。

(二)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途径

新闻自律的基本含义是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约束、限制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促使新闻传播主体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力量,主要是社会舆论对新闻传播行为及其效应的道德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对此外的社会舆论要作广义的理解,它不仅指直接的新闻收受者对新闻传播的道德议论和评价,也包括相对一定新闻传播者而存在的同行、同事的道德评价,还可以包括新闻控制者和其他人群的道德评价。这些评价中既有民意性的道德评价,众意性的道德评价,也有群体性的道德评价。

4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h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