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普通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7:54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031 学年学季:20181 单项选择题

1、1.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遗传限的概念。有心理学家估计,除极少数天才与低能之外,一般人的遗传限,如果用IQ分数来表示大约在( )之间。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2、1.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所采用的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是( )。 A、理论建构法 B、经验标准法 C、因素分析法 D、晤谈法 E.

3、1. 刺激过程的实质是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转化为( )的过程。 A、神经刺激 B、神经冲动 C、脉冲 D、神经反馈

4、1.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

A、8±2 B、7±2 C、6±2 D、容量几乎无限

5、1. 人的毕生发展分期中,性别开始分化是在( )

幼儿期 产前期

儿童期 婴儿期

6、1. “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是( )的表现。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趋避矛盾 D、多重趋避矛盾

7、1. ( )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A、认知 B、人类文化 C、情绪 D、生活

人类文化

8、1. 当我们看到碗,并在脑海中浮现“这是一个蓝色的碗”的信息时,我们便是产生了(A、知觉 B、视觉 C、感觉 D、幻想

C.

9、1.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

A、乔姆斯基 B、梅耶尔 C、布罗卡 D、鲁利亚

10、1. 智商在( )代表了智力的一般水平。

A、80—100 B、100—120 C、90—110 D、70—90

11、1. ( )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A.

12、1. 学习程度对保持和遗忘有较大影响,实验证明,既不产生疲劳又使保持的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为 ( )

A、100% B、150% C、200% D、80%

13、1. 体表感觉区是(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角回 D、颞横回

14、1. 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种现象不属于( ) A、感觉后像 B、 视觉的后像 C、 负后像 D、 正后像 B.

15、1. 张三快高考了,但其居住的地方附近因施工发出很大的噪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于他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继续学习,可是学习的效果仍然不好。这属于失控后行为反应中的( )。

A、寻求信息 B、对困境反应加剧 C、抗争或消沉 D、自我安慰或寻求发泄

16、1. 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是思维的(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敏感性 D、独特性

17、1.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

A.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B.注意分配的规律 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 D.动机定律

18、1. 我们在表达愤怒时的“咬牙切齿”是属于( )表情。

A、口部表情 B、面部表情 C、姿态表情 D、语调表情

19、1. 在巴浦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中,食物属于( )。

A.无条件刺激 B.条件刺激 C.中性刺激 D.非刺激

20、1. 一扇门无论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形状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知道它是长方

形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恒常性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21、1. 个体在信息加工时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这属于( )。

A、场独立性 B、场依存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22、个体心理从动态到稳态的顺序排列,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23、1. 在训练老鼠走迷宫的试验中,前十天不给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时的出错率很高;从第十一天起,给予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成绩显著提高。这叫做( )。 A.潜伏学习 B.自我调节学习

C.强化 D.迁移 F.

24、1. 如果一男孩或女孩长期与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他或她就相对正常家庭更易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和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最可能是哪一个人格理论的观点( )。 A、人本论 B、精神分析论 C、学习论 D、特质论

25、1. 一般地说,人的( )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A、晶体智力 B、模仿能力 C、创造能力 D、流体智力 D.

26、1. ( )在恐惧习得中很重要。

A、前额皮层 B、杏仁核 C、海马 D、前部扣带回

27、主张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的是

詹姆斯 华生 马斯洛 弗洛伊德

28、1. ( )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并将其分为人生八阶段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科尔伯格 D、埃里克森

29、1. 艾宾浩斯在做实验时所采用的方法是( ) A、 节省法 B、重建法 C、再认法 D、回忆法

30、1. 某些人在生活中表现出“人云亦云”,这说明了这种人缺乏意志品质的( )。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力

多项选择题

31、1. 兴趣的属性有( )

A 兴趣的广度 B 兴趣的指向性

32、1. 在三色说中,光线的三原色(A、红 B、 蓝 C、黄

33、1. 基本味觉有( )

A、苦 B、酸 C、咸

34、1. 情绪的功能包括( )。

A、适应 B、动机

C 兴趣的稳定性 )

D、 绿 D、甜 C、组织 D 兴趣的效能 D、信号

35、1. 斯滕伯格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包括( )。

A、元成分 B、执行成分 C、知识习得成分 D、一般成分

36、1. 最常用来测量记忆的方法有( )。

A、回忆法 B、再认法 C、节省法 D、重建法

37、1.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 )

A、编码 B、筛选 C、存储 D、提取

38、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辩论法 D、相关法

39、1. 意志品质包括( )。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力

40、1.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随意后注意

主观题

41、人格评鉴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人格评鉴的方法有:自陈量表(1分)、投射测验(1分)、观察(1分)、晤谈(1分)、评鉴情境中的行为(1分)。

42、简述意志的过程。

参考答案:

意志的过程包括(1)采取决定阶段(1):一般包含选择目标、设定标准、制订计划、心理冲突和矛盾、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1)。(2)执行决定阶段(1):在作出决定之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进入实际行动(1)。

43、情绪包括哪些成分?

参考答案:

情绪包括:生理(情绪唤醒)(1分)、情绪体验(1分)、情绪认知(1分)和对情绪刺激的行为反应(1分)。

44、简述罗杰斯提出的影响自我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正向关怀的需要(need for positive regard)(1分):指个人在生活中得到有关他人的温暖、同情、关心、尊敬和认可等情感的需要(1分)。价值的条件(conditions of worth)(1分):个人体验到正向关怀的条件(1分)。无条件的正向关怀(1分):指对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放在首位(1分)。

45、列举三种主要的智力测验。

参考答案: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分)、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1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分)

46、心理测量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心理测量应具备:信度(1分)、效度(1分)和常模(1分)。

47、大五人格因素是哪些?

参考答案:

大五人格因素有:外向性(extraversion)(1分)、情绪性(emotionality)(1分)、宜人性(agreeableness)(1分)、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1分)和开放性(openness)(1分)。

48、简述情绪的四个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

情绪的四个主要维度是:强度(1分)、紧张度(1分)、快感度(1分)和复杂度(1分)。 49、

讨论哪些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人类?

参考答案:

(1)选择性繁殖是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让具有某种高水平特性的动物和低水平特性的动物分栏交配以考察行为特性遗传的情况。(2分)由于伦理的限制,选择性繁殖的方法不能用于人类本身。(2分)

(2)双生子研究是一种适用于人类的方法(1分)。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1分)。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基因型(1分);异卵双生是由两个不同的卵子和两个不同的精子结合而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基因型不同(1分)。异卵双生子的相似性与其同胞兄弟姊妹相同(1分)。由于理论上双生子有着最为接近的后天环境,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在行为相似性上的差异可以证明行为的遗传性(1分)。

(3)行为遗传学还有家谱分析法、亲属相关法和群体调查分析法等方法(1分)。家谱分析法,就是研究者选出具有欲研究的特征或异常行为的指标,然后调查该个体的家族中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以确定其遗传情况的方法(2分)。亲属相关法就是用亲属之间(如亲

子、兄妹)特征上的相关程度来分析遗传力的方法(2分)。群体调查分析法就是调查某种异常现象在一般群体中的出现率和患者亲属的出现率,测验其显著性,以确定这种异常现象是否与遗传有关的方法(2分)。

50、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指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2)

(二)思维定势

1、界定

思维定势(set of thinking):指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2)

2、特点

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1) 3、功能

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1)

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1)

(三)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2)

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1)

功能固着也是思维活动刻板化现象。(1)

(四)酝酿效应

1、界定

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2)

2、解释

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1)

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1)

(五)知识经验

1、基本观点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1)

2、解释

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由于专家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丰富经验,因而他能熟练地解决本领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1)

(六)动机和人格

1、动机

中等动机水平最利于问题解决。(1) 2、人格

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的人格品质都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缺乏理想、意志薄弱、骄傲懒惰、缺乏自尊、自卑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会妨碍问题的解决。(1)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

51、1. 案例:小明正在参加一项重要的考试。他坐在考场上,头在冒汗、心跳很快、呼吸

急促,手有点发抖,有点抓不住笔。他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快节奏的填写试卷,不少同学似乎和他一样紧张,他觉得这次的考试很难,很担心自己会考不好,想到这里他就更加焦虑了。(20分)

(1)请分别采用詹姆士-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和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来分析小明的情绪(11分)

参考答案:

基于詹姆士-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的分析:根据詹姆斯—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产生情绪(1分),情绪就是对外周机体变化(例如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的变化,血液、血管及内脏系统的变化)的觉知(1分),因此小明感到焦虑是因为外界的环境因素引起了他的冒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手有点发抖等外周生理反应(1分),这些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焦虑情绪(1分)。

基于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的分析:根据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1分),大脑会解释生理反馈模式,这种解释取决于归因,即对导致生理反应的情境的认知评价(认知解释一)(1分),根据归因的结果将生理反应标记(解释)为一种特定的情绪(认知解释二)(1分)。因此小明感到焦虑是因为小明出现了冒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手有点发抖等生理反应,小明将之归因为紧张的考试氛围、较难的考试题目,然后将自己的生理反应解释为焦虑。(1分)

基于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的分析:根据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情绪是个体知觉到环境事件有害或有益的反应(1分)。每一种情绪均包括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三种成分,它们在每种特定的情绪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1分)。因此小明体验焦虑情绪的过程是,小明通过初评价(primary appraisal)确认考试对自己很重要(1分),在考试过程中的次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s)发现考试题目难,自己难以控制(1分),因此对考试出现了负面评价与体验,出现焦虑情绪。

(评分说明:该小题共11分;根据每个要点后面给定的分值评分;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的可以根据与基本内容的符合程度灵活给分;对于仅回答到部分内容的,可以根据回答到的比例给分)

52、顿悟说和试误说的区别。

参考答案:

(1)从理论看(1)

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发生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产生的,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学习就是连接的过程。(1)

顿悟说认为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头脑中构筑一种完型,对事物、情境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理解而不是简单经验要素的简单集合。(1)

(2)从学习的迁移看(1)

试误说认为只有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少。学习的迁移不过是相同S-R的联结的转移而已,如果要产生正迁移,那么两种情境必须是十分相似。(1)

顿悟说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则原理之间关系的顿悟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学到的前一经验能够迁移到新的经验中,在于对要素组成的整体的关系的理解;在于能够认识到手段目的的关系。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决定迁移。(1)

(3)从人作为学习个体的主动性来看(1)

试误说认为人作为学习的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作用,并形成相应的联结。(1)

顿悟说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是有知觉参与的,并且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1)

53、1. 论述关于梦的心理学理论。

参考答案: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应。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5)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5)

(3)认知观点:有人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5)。

54、论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与人格动力的观点。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1分)。

1、本我(1分)

本我(id)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1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1分)。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1分)。

2、自我(1分)

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逐渐发展起来(1分)。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1分)。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1分)自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1分)

3、超我(1分)

当儿童成长到5岁左右开始形成(1分)。超我(superego)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1分)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当个人的行为违反了这种标准时,便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感到内疚。(1分)超我的另一部分称为自我理想,是个人在幼年时受到父母赞扬或奖赏的那些行为。自我理想是个人的目标和抱负的源泉,当达到这种标准时就会为此而感到自豪。(1分)

4、人格成分的关系

人格结构的三部分常常处在相抗衡的状态之中。(1分)。健康人的自我会防止本我和超我过分操纵其人格,自我目的是找到一条途径同时能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1分)

(二)人格动力

本我为人格的活动提供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它源自人的生的本能(1分)。力必多的活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并寻求立即求得满足,求得快乐。(1分)

55、图示tau和kappa效应的实验安排,并解释这两种效应

参考答案:

Tau效应解释: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1分);当实际距离相等时,时距越长,感知到的空间距离就越长(2分)

Kappa效应解释: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的影响(1分);当时距相等时,距离越长,感知到的时距就越长。(2分)

(评分说明:该题共6分;绘对一图2分,答到一个要点给1分;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的可以根据与基本内容的符合程度灵活给分;对于仅回答到部分内容的,可以根据回答到的比例给分)

56、1. 案例分析(10分)

日常生活中,卧室灯突然关闭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伸手不见五指,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渐渐开始能看到室内的东西。

晚上睡觉醒来,卧室灯突然打开的时候,我们会疼得睁不开眼睛,但过一会后,疼痛程度逐渐降低,最后看清楚室内的一切。

请您解释一下明适应和暗适应的过程和生理机制。

参考答案: 参考评分标准:

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时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一段时间后,眼睛就能分辨出黑暗中物体的轮廓了。这种现象叫暗适应(2分)。

反,由漆黑的室外走进明亮的室内时,开初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稍过几秒钟,就能清楚地看到室内物体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2分)。

视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或弱)向弱(或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或强)光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续的弱(或强)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降低)(2分)。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视网膜的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突然进入暗处尚未恢复,所以不能立即看清物体。进入暗处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恢复,即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多,含量逐渐增加,对弱光刺激的感受性逐渐提高,这样就能逐渐看清物体了(2分)。

反之,明适应是由于感光物质被大量分解,对强光刺激的感受性很高。此时神经细胞受到过强的刺激,因而只感到眼前一片光亮,甚至引起疼痛,睁不开眼,同样看不清物体。几秒钟后,感光物质被分解掉一部分后,对强光的感受性就迅速降低,从而能看清物体了。在视觉适应过程中,除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发生变化外,还有中枢机制参与(2分)。

57、绘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对该理论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基本观点

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1分)。

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需要(instinctoid need),这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所决定的(1分)。

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1分)。生理和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1分);高级类人猿也许有爱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人类独有的(1分)。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称为匮乏性需要(deficiency need)(1分)。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因而,高级需要也称为成长性需要(growth need)(1分)。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自我实现(1分)。

(2)理论模型图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金字塔模型图(2分)

(3)评价

马斯洛区别了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1分)

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但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是难以苟同的。(1分)

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1分)但是,他强调的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而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1分)

在研究方法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1分)但是这类研究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和客观的测量指标,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现象学描的述法在信度和效度上都有不少问题,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1分)

只强调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识自由、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没有提到社会现实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1分)

该理论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管理、经济、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1分)

(评分说明:该题共18分;答到一个要点给1分;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的可以根据与基本内容的符合程度灵活给分;对于仅回答到部分内容的,可以根据回答到的比例给分)

58、论述关于遗忘有哪些理论观点

参考答案: 参考标准: 一、编码缺失

(一)基本现象:没有去认真记的东西通常记不住(1分)

(二)基本观点:我们无法回忆起某件事情,往往是由于对信息的编码缺失所致(1分)。

信息的编码缺失(encoding failure):没有对信息编码,因此信息就没有存入长时记忆(1分)。

二、衰退

(一)基本现象:即使进行了有意识加工,我们记忆的信息有时也会遗忘(1分)。

(二)主要观点: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1分)。

记忆痕迹(memory trace):指记忆活动使脑神经细胞或大脑活动所产生的变化(1分)。

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丧失的重要原因(1)。长时记忆的遗忘中很可能也有痕迹衰退的原因(1分)。

三、干扰

(一)基本观点:遗忘是由干扰导致的,在排除了这些干扰之后,记忆往往就能够提取和恢复。(1分)

干扰:指新记忆对旧记忆的提取和恢复造成的障碍(1分)。

(二)主要证据:1、来自睡眠对记忆促进作用的证据(1分)

2、分离干扰和衰退的实验的证据(1分)

3、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现象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指的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分)。

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先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分)。

四、提取失败

(一)基本现象:舌尖现象(tip of the tongue):指明明知道某件事,但一时就是回忆不出来(1分)。

(二)基本观点

1、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1分)

2、遗忘与否取决于信息的易得性而不是可得性(1分)

五、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指由一定的动机驱使所出现的主动性遗忘(1分)。

(二)基本观点:

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只是记忆被压抑了(1分)。

弗洛伊德(Freud, 1923) 认为记忆系统会对让人痛苦的信息进行监控,并压抑(repression)住这些信息(实际并未消失,而会通过某些线索或者治疗被重新诱发出来),从而缓解焦虑、保护个人的自我同一感(1分)。

59、论述语言习得的后天学习论与先天习得论。

参考答案:

(一)后天学习论 1、三种基本理论

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条件反射学说)(1分)。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1分)。摩尔的模仿说(1分)

2、关键术语

条件反射(1分)、联想(1分)、强化(1分)和模仿(1分)。

3、可以解释的现象

单词的学习(1分)。对不规则动词变形的掌握(1分)。一些词汇意义的获得(1分)。父母均失聪的孩子学习说话的进程相对缓慢(1分)。

(二)先天遗传决定论 1、代表性理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theory of grammar)(1分)

语言主要是靠天赋而来,个体天生就有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大脑内在机制——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1分)。儿童一旦感受和体验到语言,语言习得装置就会被激活打开(1分)。语言环境起到对语言材料的输入作用,语言习得装置就像装有普遍语法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能够根据所输入的语言内容自行建立该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并自行运作起来(1分)。语言习得装置如同眼、鼻等生理装置一样,无需特别训练就能发挥基本功能(1分)

2、可以解释的现象

人类语言能力的普遍性(1分)。儿童语言发展顺序的一致性(1分)。语言习得的陡增期(1分)。儿童语言的独创性,甚至可以创造新语言(1分)

60、绘图并解释系列位置曲线

参考答案:

1、系列位置曲线:表示记忆材料输入的系列位置与回忆率关系的曲线。(1分) (5分)

2、双重记忆理论的解释

双重记忆理论:最早是由詹姆斯(James, 1890)提出,他认为记忆由两个要素组成(1分)。

首因效应即处于词表开头部分的材料回忆率较高的现象(1分),是因为开头部分的那些材料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是从长时记忆中回忆出来的(1分)。

近因效应即词表末尾部分的材料回忆率也较高的现象(1分),是因为离词表结束位置越近的材料进入短时记忆的概率越高,因而回忆率就增加了(1分)。

3、干扰理论的解释

开始部分的材料相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1分);结尾部分的材料相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1分);中间部分则同时受两种抑制作用的影响,因而最容易遗忘(1分)。

参考答案:

1、系列位置曲线:表示记忆材料输入的系列位置与回忆率关系的曲线。(1分) (5分)

2、双重记忆理论的解释

双重记忆理论:最早是由詹姆斯(James, 1890)提出,他认为记忆由两个要素组成(1分)。

首因效应即处于词表开头部分的材料回忆率较高的现象(1分),是因为开头部分的那些材料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是从长时记忆中回忆出来的(1分)。

近因效应即词表末尾部分的材料回忆率也较高的现象(1分),是因为离词表结束位置越近的材料进入短时记忆的概率越高,因而回忆率就增加了(1分)。

3、干扰理论的解释

开始部分的材料相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1分);结尾部分的材料相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1分);中间部分则同时受两种抑制作用的影响,因而最容易遗忘(1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h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