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9:56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学习计算机语言并进行编程训练,是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一个突破口,是熟悉计算机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何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难度很大。同时也是计算机教学人员需要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师;学生;教学并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042-02

1 学生编程能力较差的原因

对于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主观上会认为,将来不会从事编写程序的工作,学习编程对他们没用。计算机学科概念的基本术语比较抽象,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枯燥,编程的算法比较复杂,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不光需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还要学会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而前者全是一些严格的规定,后者却要求灵活运用。学生在初学编程时,如

果长时间调试一个程序而总处于不通过的状态学生就会气馁,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会形成阻碍,以至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需要任课教师的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这正是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本人结合自己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经验,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做出以下几方面经验总结。

2 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1]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后形成的效果就是将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本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而获得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更新[2]

在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我们教师经常在理论课教学中介绍语法,在实践教学(上机)中让学生调试程序。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枯燥的语法知识介绍往往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简单的验证性的上机,使学生的上机实践可以草草了事,这就是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指出的目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算法,上机学习程序的测试、

调试和语法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符合程序设计及其语言的学习规律。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学习语法知识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典型用法上机去试。而学习算法不一定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应当是三个环节:以系统学习算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以举一反三为主的课后程序设计作业和以测试、调试程序和语法验证学习为主的上机。

4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应用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让学习者看得见,也能让其听得见,还能让学习者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多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所学内容,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其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同时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

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如今,各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复杂,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很难做到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很容易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相应的演示实验、练习题、测验题及其解答等,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与学习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供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

5 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环境的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一般来说是学生在大学时期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编程课。该课的特点是:语言规则枯燥、难记;数组、函数、指针等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需掌握的常用算法较多;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较难掌握;编写的程序需要上机检验、调试。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于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环境的设计加以阐述。 5.1 编程情景的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程序设计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学习到一个主题,都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运行程序、查看运行结果,从上机编程的操作上来讲,学生体验到的是真实情景。另一方面,对于C语言程序中所涉及的概念、算法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设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其中

应包括实例案例、相关学习资料,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要掌握的知识。 5.2 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任课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具有不同作用的信息资源如:教材和课件;课程教学网站上的学习指导、常见问题解答,以及学习参考资料、参考习题和解答,用于学生阅读或查阅的学习内容;而课程教学网站上的自测练习系统、作业系统、答疑系统可用于学生自测、自我反馈。

5.3 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情景去应用他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自我反馈。

5.4 学习气氛的创设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经常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5.5 学习效果的检测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检测,这样教师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为每个学生设计出一套强化练习方案,指出其知识薄弱点,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

误理解或片面认识。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知,现代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4个要素构成。这4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通过媒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师教学,教材是教师讲授的蓝本。此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求知欲被消磨。学生厌学,或掌握的知识存在一些弊端,如不完整,过于空泛,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运用,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正确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这既是高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裘迅.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04)

[2]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