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讲稿:第一讲 民俗概论

更新时间:2023-07-21 16: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民俗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大家又熟视无睹。”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 21 条之多。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

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英国民俗学会于 1890 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

(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

(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

(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

(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显然,这四类民俗事象中,民间文学占有绝大部分,至于其他民俗类别也仅是作为旧有的遗留物被看待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一书中把民俗事象分为三类:

(1)信仰与行为,包括大地与天空、植物界、动物界、人类、人工制品、灵魂与冥世、超人的神灵、预兆和占卜、巫术、疾病和民间医术。

(2)习俗,包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人生礼仪、职业和工艺、历法、斋戒和节庆、游艺、体育和娱乐。

(3)故事、歌谣、俗语,包括故事、歌曲和民谣,谚语和谜语,有韵的俗语和俚语。这种分类虽对以前之分类有一些修正,但仍没有摆脱民俗研究对象异常狭窄的弊端。

日本学者柳田国男也采取了民俗事象三部分分类的方法,他于 1932 年在民俗学会上的讲演中指出,民俗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习惯(生活技术),包括居住、服装、食物、生产、劳动组织、家庭、村落、交际、婚姻、诞生、成年礼和青年集团、死亡、法事活动、祭神、占卜、舞蹈、竞技与音乐、儿童游戏等;

(2)口碑(语言艺术),包括新语创作、新词、谚语、谜语、诵词、小儿语、歌谣、说唱、民间故事、传说等;

(3)感情、观念和信仰,包括情趣、趣味、禁忌、畏惧、崇信、祈祷等。柳田的分类标准对于日本民俗学界影响较大,其后的日本学者仅是对这种分类方法给予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分为三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分四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分十一类: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科学技术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

在这里,我们将民俗大致分为三类:物质民俗、行为民俗、意识民俗。所谓物质民俗,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和能够感觉到的有形的实体性民俗,因而又被称为“实体民俗”。根据文化物质可以分为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种标准,可以将物质民俗划分为生活民俗和器用习俗两大类。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等三大类。器用习俗包括生产工具习俗、劳动对象习俗和民间工艺习俗等。

所谓行为民俗,指的是受思想和观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各种风俗习惯活动。它可以划分为行为活动规范民俗和行为活动方式民俗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生产民俗、交通民俗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技术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游戏娱乐民俗等。

所谓意识民俗,是指意识在民俗中占主导地位的民俗。通常,人们又称之为“精神民俗”、“心意民俗”、“信仰民俗”等。它可以分为信仰民俗、语言民俗、禁忌民俗等几大类。

语言民俗指的是民间依靠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民俗事象,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按照语言民俗的内容和传承表现,这种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可以划分为讲述、歌唱和讲唱等三类。

所谓讲述语言民俗,指的是依靠叙述性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

一类语言民俗事象,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和熟语等四种不同类型。

所谓歌唱语言民俗,指的是以歌谣或民歌的形式来予以表达的语言民俗事象,又称之为“歌谣”,主要有情歌、礼仪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和儿歌等类别。

所谓讲唱语言民俗,指的是既说又唱、韵散兼行的一种语言民俗。这种语言民俗或以讲述为主,或以歌唱为主,往往带有叙事长诗的性质。 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

三、民俗的本质是什么?

民俗作为一种包容异常广泛的文化事象,其属性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一种属性就能够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民俗的全部本质所在。

(1)民俗: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民俗既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以饮食为例。民俗作为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外在的、表面的生活属性是内含的、深刻的文化属性的一种物化,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化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生活一旦被民俗化后并非永远处在模式阶段,生活的模式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当这些新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又会在承传原来生活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生活模式,进入民俗又一轮的传承与变异。

★思考:一般的生活事象与民俗事象的区别?

(2)民俗:原生态文化

(3)民俗:不成文程式化规矩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与集体性 2.稳定性与模式性 3.传承性与变异性

五、民俗的功能

关于民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钟敬文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实际上,这四种社会功能都是以规范功能为核心的,其他功能都是由规范功能派生的。在这里,我们认为民俗拥有两大社会功能。

(1)民俗的社会调节与控制功能

所谓民俗的社会调节与控制功能,指的是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在社会规范中,参与社会调节和控制的文化事象大体有法律、纪律、道德和民俗等四 种。而民俗是这四种中存在最为广泛的、约束面最宽的调节与规范。 民俗能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本的原因在于民俗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某种民俗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种法约性效应,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言行乃至意识等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民俗对社会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力,表现为一种软控制的特征。这种控制有时甚于法律的控制。

(2)人生塑造与教育功能

民俗在个人成长和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功能不同于前面所提到的调节与控制功能,这种功能往往是通过个体仪对于已有民俗的规矩和约束力的接受并认可而予以实现的,只有当个体认可并接受民俗的规矩和约束力,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才能够使民俗对于个人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民俗对于人生塑造和教育的功能呈现为全方位的特点,带有异常明显的广博性。民俗对于人生的教育和塑造内容涉及到道德品质、生产技能、生活技能、体能训练、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民俗的教育重点在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g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