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14 1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题

1、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问题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6、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辩论D、庸俗进化论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1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9、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重要思想是( )。 A、唯物论B、辩证法C、劳动价值轮D、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B、工农联盟C、无产阶级D、无产阶级政党

11、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欧洲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又成了时尚”这一现象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2、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论和辩证法C、科学社会主义D、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建立无产阶级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的社会理想是( )。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多选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 )。

2

A、苏格拉底和托马斯·莫尔B、圣西门和傅立叶C、黑格尔和费尔巴哈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因为他们独创了( )。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A、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资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C、物资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资

3、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 A、唯物主义观点B、有神论观点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3

6、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7、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轮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0、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11、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绝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辩证法D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4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实物 1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自为性D、主观能动性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世界物质同一性原理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法三大规律D、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原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0、意识从其起源看,它是( )。

A、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人类文明的产物

21、毛泽东同志有句话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指的是( )。 A、时间的一维性B、空间的广延性C、时空的无限性D、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2、毛泽东同志1958年的《送瘟神》诗句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反映了事物的( )。 A、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B、因果关系的普遍性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D、时空的一维性和多维性 2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 )。

5

67、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范畴是( )

A、现象和本质B、必然性和偶然性C、原因和结果D、现实性和可能性 68、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 A、客观规律B、社会实践C、感性认识D、思维抽象 69、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

7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1、有人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2、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子说:“天行常有,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 73、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活动对人体

7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A、物质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7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征服D、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多项选择题:

11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原因包括( )

A、该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B、该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C、该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D、该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 ) 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B、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C、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D、存在就是被感知

4、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有( )

A、原始古典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可知论与唯物论的高度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管的高度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形式与内容的统一C、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

A、本质规定B、根本属性C、唯一特性D、最高共性

8、“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存在差异。二者对“物质”范畴的认识是( )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2

10、实践是客观物质运动,这体现在( )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C、实践活动本身和结果是客观的D、实践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11、中国有句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说明了( )

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C、人的认识是主管的,与对象本身无关D、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2、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反映特性到刺激感应性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3、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研究需要想象,而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

A、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B、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C、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D、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内容的统一

14、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是一种物质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15、下列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是( )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B、天体运动是由于“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推动的初速度,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行”C、“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动” 16、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7、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将二者分割开来所导致的错误有( )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

13

18、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1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只是离开物质的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0、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21、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 )

A、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B、人类最基本的活动C、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劳动的过程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B、人类有意识的活动C、人的存在方式D、人类社会的基础 23、实践的基本方式有( )

A、生产实践B、社会实践C、科学实验D、阶级斗争 2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A、国家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B、阶级斗争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D、化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特征有( ) 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C、直接现实性D、自觉能动性

26、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具有特别寓意的福娃,它们是由人们创造性地设计出的现实中原来并不存在的东西,但其设计原型是大熊猫、燕子、藏羚羊、圣火、鲤鱼。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过程表明( )

A、人类可以把某些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构思的东西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C、人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现实原型的模仿D、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现实世界 27、联系的特点有( )

14

A、客观性B、具体性C、中介性D、普遍性 28、辩证法的“过程论”的观点认为( )

A、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C、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D、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2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

A、他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C、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钥匙 30、下列选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A、同志们间的互相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按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31、下列选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3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中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B、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33、矛盾的解决方式主要有( )

A、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D、矛盾双方融成一个新事物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关于“和谐”,以下正确的论断是( ) A、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B、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D、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35、下列格言成语体现了矛盾规律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C、不平不陂,无往不复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6、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相互的需要,又存在着各方面的冲突,既有相互的合作,又存在

15

相互的的斗争,这说明( )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矛盾的双方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的解决只能采取乙方消灭另一方的形式D、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37、有论者谈到工作的方法,形象地以弹钢琴为例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这说明了( ) ”A、对待工作要有主次,有重点B、对待事物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对待问题要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事物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相互转化

38、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正确的有( )。

A、它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B、它在一定条件下向普遍性转化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性开始,科学认识就在于把矛盾的特殊性 3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 )

A、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根本原因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

A、自我完善的过程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4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突然发现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实例说明( )

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变现出来的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D、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3、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的词句中想象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当年诗人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个例子说明( )

16

A、可能一定可以变成现实B、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将意识变成客观事实C、主观的东西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D、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

44、关于现象和本质,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B、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C、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D、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5、在辩证思维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要求有( )

A、逻辑的次序与历史事实的顺序必须完全一致B、逻辑的顺序必须以历史的顺序为基础C、逻辑是历史的抽象与概括D、逻辑的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历史的顺序不一致 46、辩证思维所持有的方法有( )

A、归纳和演绎B、分析和综合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逻辑和历史相一致

47、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48、我国科技人员经过艰辛探索,于2005年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这说明( )

A、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B、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需要的理想客体C、主体具有能动性D、价值实现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49、下列关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有( )

A、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以一定的现实目的作为核心,以实现自身为归宿,并力图使外部世界按自身的尺度发生改变B、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决定前提,而且对物质的创造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物质活动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实践具有主体意识性D、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性体现为人可以克服客观规律 5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

A、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客观规律性的作用越小B、客观规律性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7

51、下列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述有( )

A、按图索骥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C、意见支配世界D、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2、在实际生活中,下列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是( )

A、“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从现实出发,不要从可能出发”D、“宁可误一年,不冒一分险”

53、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 A、否认犯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项选择题:

1、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 )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B、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C、由主体决定的对象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主体是指( )

A、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C、运用、操作实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5、马克思有句名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说明( )

A、人的认识和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B、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先天差异C、人的地位是有其出身决定的D、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

18

6、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资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时间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9、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有理论知道的才能叫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10、有思想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说明( )

A、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B、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的地位身份决定认识水平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反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2、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像一块白板,没有任何先天的观念,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获得的,是从经验得来的。这种观点的哲学倾向是( )

A、唯物主义反映轮B、唯心主义先验论C、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D、不可知论

1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由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构成的可见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是意见的对象;由永恒不变的理念构成的“可知世界”才是真实的,是知识的对象。这表明柏拉图的哲学倾向是( )

19

A、唯物主义反映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唯物主义经验论D、唯心主义反映论 1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到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路线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5、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万一大地山河都陷了,理毕竟还在这里”。他的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观点

17、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 )

A、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论认识更丰富深刻B、理性指导下的感性认识丰富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20、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B、比较贴切客观现实C、反映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D、直接性和具体行

21、理性认识的优点是( )

A、具有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等形式B、具有抽象性、间接性C、深刻性和全面性D、具体性和直接性 22、认识的实践的统一是( )

A、必然和偶然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

13、社会发展进程中的( )表明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

A统一性和多样性B、决定性和选择性C、多样性和选择性D、统一性和决定性 14、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进程。构成社会发展主要内容和阶段的是( )

A、生产力不断发展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运动D、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15、“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想通的

16、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懦弱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它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区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的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英雄史观C、地理环境决定论D、历史唯物主义 17、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是指( )

A、社会发展过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B、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过程不起作用C、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主体选择性D、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

18、中国传统蒙学书籍《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关于人的观点是( ) A、历史主义性论B、抽象人性论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点D、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人性论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

20、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科技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 21、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

26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2、阶级的实质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D、生产过程中的指挥者和执行者

23、阶级首先是一个( )

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法律范畴 24、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形成C、剩余产品的出现D、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

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2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表现在( )

A、自每个新社会诞生以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B、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C、每一个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D某个社会阶段完结以前的瞬间

27、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下面哪个轴心而开展的( ) A、政治权力B、经济利益C、领导权D、社会发展 28、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证券的篡夺

29、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 A、社会革命B、阶级斗争C、改革D、生产力发展 30、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的整体C、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31、科学技术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

27

A、主导性要素B、渗透性要素C、基础性要素D、运筹性的综合要素 32、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动力,它是( )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33、“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机械轮观点 34、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本质是( )

A、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D、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3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3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A、在阶级社会里,受历史条件的制约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37、社会历史的本质是( )

A、社会存在B、人的实践C、社会意识D、社会发展

3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D、认为偶然性为必然性所决定 多项选择题:

1、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思想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B、本质上是唯心史观C、承认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D、肯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下列关于社会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和艺术等C、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

28

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它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他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4、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揭示,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

A、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B、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正确阐述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提供了客观依据C、这一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D、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了这一基本原理,才能真正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 )

A、国家机关、军队、监狱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C、艺术、法律思想、政治思想D、小说、诗歌、戏剧 6、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

A、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体现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C、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D、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渐进性与跨越性相统一的过程

7、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

A、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D、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8、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在于( )

A、发现现代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B、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C、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9、阶级分析方法可以为我们渗透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做到( )

A、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B、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C、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D、现阶段,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既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防止和纠正

29

阶级斗争熄灭轮的观点

10、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D、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11、下列选项正确说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A、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B、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C、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D、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12、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在阶级社会里的改革C、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13、人类的科技发展只能用“突飞猛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直接改变生产方式B、直接改变生活方式C、直接改变思维方式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14、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 )

A、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B、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C、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造成了条件D、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和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 15、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的各项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17、在我国,要充分发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就应该( )

A、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B、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D、大力提高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18、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这是( )

30

A、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B、肯定了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C、重视普通个人创造历史的积极性D、说明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

19、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的内容包括(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一切向群众负责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单项选择题:

1、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的意思是( )

A、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质的B、商品的本质是精神的C、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D、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

2、在下列关系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范畴是( )

A、价值与使用价值B、价值与交换价值C、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与价格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4、一切物质财富生产的普遍特点是( )

A、都有具体劳动参与,创造使用价值B、都有抽象劳动参与,创造价值C、在价值创造中抽象劳动和自然物质是两大源泉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只在商品社会的财富生产中存在

5、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相互联系的两重社会属性是(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6、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C、商品交换的实现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7、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枢纽的是 ( )

A、商品二因素学说B、劳动二重性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 8、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 )

A、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B、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不变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

31

的数量减少D、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

9、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0、商品价值量的多少是由(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12、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

A、一般价值形式B、偶然的价值形式C、扩大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利润平均化规律B、使用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D、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规律 14、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15、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

A、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的B、市场自发实现的C、自觉运用和自发起作用共同实现的D、价格实现的 16、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D、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的( )

A、使用价值的特殊性B、价值的特殊性C、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殊性D、工资的特殊性 18、货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32

A、货品是一般等价物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方面是( )

A、劳动过程B、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价值实现过程 20、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力和最高目标是( )

A、获得剩余价值B、扩大资本主义积累C、扩大再生产D、提高资本主义的有机构成

21、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原来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而是被重新创造出来的是( ) A、不变成本B、可变成本C、固定成本D、流动成本

22、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

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D、前者价值增值少,后者价值增值多

23、某资本家企业投入100万元资本,资本有机构成为8:2,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为13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

A、5% B、150% C、80% D、100% 2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

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各个资本家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25、某企业的资本家既没有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也没有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在企业中发起劳动竞赛,要求工人将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从原来的100件提高到120件。这属于( )

A、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D、平均剩余价值的生产 26、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

A、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C、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27、资本主义在生产的特点是( )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物资资料的再生产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3

28、下列各项属于资本积累的是( )

A、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B、首都钢铁公司发行股票筹资进行技术改造C、通用汽车公司将上年利润的60%用于通用汽车电子商务网建设D、AT&T动用100亿美元更新陈旧设备 29、以资本积聚的方式扩大了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D、组织股份公司 30、某工厂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了该工厂的( )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实物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 3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会直接导致( ) A、劳动力过剩B、商品的过剩C、资本的过剩D、原材料的过剩 32、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 A、c+m B、v+m C、c+v D、c+v+m

3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 A、有机构成B、价值构成C、技术构成D、数量构成 3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3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36、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是( )

A、用暴力剥夺广大工人B、用暴力剥夺广大农民的土地C、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经营者D、用暴力剥夺小资产阶级 37、某资本主义企业在一年内投入的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分别为100万美元、400万美元,剩余价值为400万美元,则该企业在该年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分别为( )

A、400%、400% B、400%、80% C、100%、80% D、80%、80%

34

38、货币市场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是( )

A、生产剩余价值B、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C、通过商品的售卖活动,实现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价值D、主要起调节作用,随时补充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的不足 39、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 )

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0、G-W…P…W'-G'是( )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循环公式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41、下列关于资本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结、缺一不可的B、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间只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中某一种资本的形态C、只要资本家将剩余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资本形态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能连续进行D、资本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循环中如果发生停顿,资本主义的生产仍能连续进行 4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D、物资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3、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固定资本折旧的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D、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 44、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根据( )

A、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社会总产品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用途D、社会总产品的各种用途

4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该论断意味着( )

A、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D、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g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