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材质研究-坦培拉讲义(1)

更新时间:2024-04-26 03: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油画的发展过程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 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

艺术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油画发展初期的历史条件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王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

古典油画在整体上是油画语言诸因素共时综合运用的结果,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个或几个困素特别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混然的效果。L.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晰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R.康平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个特别注重油画色彩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画,并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异的明亮色彩构成富丽堂皇的金黄色调,透明颜料的多次复叠,忽厚忽薄的笔法,又使色彩与形体有机溶合,造就出质感效果。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西班牙画家El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间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间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

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许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

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佛兰德斯画家P.P.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F.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J.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

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J.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棍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

在此基础上,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C.莫条、A.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晴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玲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

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圈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2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布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干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

从l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V.凡高以疾急奔放的笔触,使浓厚、明亮的色彩充满强烈的力感,表现内心情绪的不安。P.高更

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构成画面,作品的空间与传统的形式相违,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气氛。P.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

在20世纪油画中,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扩大,导致油画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产生了不归属某一具体画种的综合性艺术,油画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为主要画种的地位的趋势

欧洲传统绘画用材料与制备方法

一、绘画用胶类

胶作为水溶性颜料的结合剂,和作为壁画、架上绘画的依托物的底层准备材料,以及某些画种表面固定和上光材料,在欧洲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采用。可用于绘画的胶类,包括有动物胶、植物胶、酪蛋白胶和现代合成胶多种,仅举最常用者简介于后。

动物胶:包括以各种动物的皮和骨头熬制而成的皮胶和骨胶,和用鱼鳔胶熬制成的鳔胶。欧洲传统向以纯净的羊皮胶和兔皮胶为上选,法国画家至今仍有很多画家坚持永兔皮胶作为画布涂料和颜料结合剂,但也有些欧洲技法专家认为日本或中国生产的皮胶质量更佳。其实各个国家的胶类生产主要考虑木工粘接和其他工业用途,有大工厂生产和手工土法制造的差别,选料和成品质量精粗不一,规格有块状、条状和粒状多种。用于绘画应选择质地纯净颜色浅淡透明者。当然亦有专门为绘画生产的精制品,除法国的兔皮胶外,在日本则有价格昂贵的鹿皮胶,中国美术品商店亦出售,有由骨胶精制而成的“明胶”,适合调配中国画颜料,如用来涂画布则太浪费了。

将胶制备成胶液的正确做法是,要先将干胶放冷水中浸泡一昼夜,然后亦不可直接在大火上熬煮,简单适用的熬胶壶是用一个罐头桶和一个口径大一些的锅组成,即将胶和水盛罐头桶中,再放入热火锅中隔火慢炖,胶水也不能煮沸,应在60度上下用木棍不停搅拌使胶逐渐溶解。通常胶与水的比例为1:10左右,制成的胶水中可加入明矾防腐,比例是一公升胶液加10克明矾,也可加数滴石碳酸或水杨酸代替。

植物胶:中国传统绘画常用桃胶,欧洲绘画则未闻有采用者。而欧洲绘画惯用的阿拉伯和西黄蓍胶,对中国画家来说也很陌生,其实皆属性质相近的树胶类。阿拉伯胶提炼于一种合金欢属的沙漠植物,成品近于无色透明,主要用作水彩画颜料的调制用胶。西黄蓍胶在欧洲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水溶性颜料结合剂,主产非洲,从一种叫做蛐蜒草的植物中提取,成品为略带淡黄色的薄片或粉状,它溶于水也溶于酒精。西黄蓍胶和阿拉伯胶出颜色透明,能充分为水溶解与桃胶相似外,干燥后胶膜柔韧性更优于桃胶,所以不但适用于稀薄的水彩画,也适用于厚涂的水粉画。制备植物性胶液不宜熬煮,通常是用开水冲沏的方法。阿拉伯胶与西黄蓍胶则要先加入少量酒精搅拌后再加水浸泡。胶与水的标准比例是1:25上下,可加入少量的氟化钠或硼砂防腐。加入硼砂的比例是,以6克硼砂溶于125克水制成的硼砂水,适用于一公升的胶液。用植物叫做大幅的胶彩画常加入适量的甘油或蜂蜜以加强牢固度和防止开裂。

以米、面、土豆粉等制成的淀粉胶也属于植物胶类,因不够透明且遇水膨胀和溶解,不适合做颜料结合剂,在欧洲一般也仅用于粘贴装裱画纸画布之用。

酪蛋白胶:亦称干酪素胶,在欧洲是很早即应用于胶彩画的古老媒介物。干酪素即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酪制成,在中国西藏、蒙古少数民族食用的奶干、奶饼、奶渣亦可应用,今天中国在内蒙等地亦有专门为工业用途的优质干酪素生产。是淡黄色均匀的细小颗粒,在化工商店有售。欧洲最古老制干酪素胶的办法是将奶酪在水中浸泡使其柔软,再加入消石灰搅拌成粘稠的液体,经过用布滤掉杂质,即可用来调制颜料。晚近的方法是取15克干酪素粉泡在35克清水中,再取2克氨水(阿莫尼亚溶液)稀释于20克水中,然后两者混合搅拌,再逐步加水50克左右,成山蜂蜜状稠度的奶状体为止。前者被称为石灰酪蛋白胶,干后坚硬但尚保持一定水溶性。后者称为碳酸铵酪蛋白胶,干后不溶于水,耐力更强。干酪素胶最适合做不透明色的结合剂,利于颜料的厚涂和高堆。欧洲有管装的酪彩颜料(Casein)出售。

干酪素胶也是制造吸收性画底涂料的优选材料。如果买不到现成的干酪素,可将脱脂牛奶自然发酵,存放16小时以上,由于乳菌作用,变成凝乳。放锅中加热到65℃,并不停搅拌,手搓挤去奶清,放布上用太阳晒干或置暖炉上烘干,即为干酪素。需要注意的是调制干酪素胶不能用金属器皿。

现代合成胶:为廿世纪才被发明的新型粘合材料,品种甚多。应用于绘画主要是聚丙烯、聚乙烯两类。丙烯(Acryligue)调制的的颜料,在港、澳和台湾音译为“压克力”颜料。最初发明的丙烯颜料是油溶性的,1947年出现于美国,十年后又发明了水溶性的丙烯颜料,目前已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乙烯基类胶包括品种繁多的家族,除广泛的工业用途外,也有很多类用于绘画。或单独使用为胶彩画媒介,或与水彩、蛋彩、油画混合使用。至于用聚乙烯胶类制备画布画纸涂料,今天在欧洲已普遍为画家采用,大有取代传统画底涂料的趋势。在法国最流行的适合绘画用的乙烯类胶,主要为Caparoie和Capaplex两种牌子产品,皆成乳状,前者比较稠厚,适合于不透明色绘画和画底涂料,后者则稀而细腻,能画出非常透明的色彩,稀释后并可作为上光保护材料喷涂画面。不论丙烯或乙烯类胶其共同的特点是,不仅依靠水份蒸发,并由于分子聚合而达到速干,有结膜强固、抗水及保持色彩鲜艳等优点,画法上可薄施亦可厚涂,有充分的表现力。也可仅做油画的底层准备,并且易于与砂、矿粉、石膏、木材等非传统绘画材料结合,做混合媒介与混合材料绘画的实验,从而促使西方现代胶彩画复兴,大有与油画分庭抗礼之势。中国现在已有丙烯颜料的稳定生产,但尚缺少可用以稀释、厚塑和上光的配套溶剂供应。乙烯类胶也有众多品种生产,为建筑业广泛使用的乳胶,成分为聚醋酸乙烯,主要作为粘结剂,故性能虽与法国的Caparol相近,但粘度有过稠度不及,不过仍有代用。另外107胶,成分为聚乙烯醇缩甲醛,有广泛的的结合能力,也可用于绘画。做为原材料的聚乙烯醇,呈白色丝状或粉末细状,加水后,用锅蒸比煮更容易制成均匀的胶液,北京产的17—99规格,最适合做涂料的结合剂。合成胶除丙烯、乙烯类外尚有其他众多品种,中国画家皆可试用。今天法国不少画家也喜欢使用甲基纤维素,做为颜料结合剂和丹培拉乳液的乳化剂,这种合成胶流动性好,干后不崩裂,能保持色感。成品为白色颗粒或丝状、粉末,在中国化工商店有小包装出售。用时加20倍水,浸泡溶化,混合少量乳胶可增加其固化力。

二、绘画用油类

油脂是油画颜料的媒介,也用于丹培拉乳液和上光材料中。油类因在空气中干燥方式不同,分为挥发性油和干燥性油两大类,后者不是由于油分子挥发,而是因遇空气氧化而干燥,首先表面固化结膜,后逐渐干至内层。

欧洲传统绘画使用的挥发性油,包括松节油、薰衣草油、汽油和煤油等。

松节油:是由松脂蒸馏而出,质轻流动性好,优质的松节油滴在白纸上,能迅速而充分的挥发几乎不留痕迹。平时应盛在暗色瓶中避光和密封保存,保存不善而陈旧的松节油则颜色变深变稠和发粘,会破坏画面,需重新蒸馏才能使用。目前中国生产的松节油有工业用和医药用两种,皆可入画,后者质地会更为纯净,但厂家习惯用白瓶盛装,如保存过久反而不如前者。另有“威尼斯松节油”( Vene—tian turpentine)却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它提取于欧洲的一种落叶松脂,颜色深而浓稠,树脂成分较高。它也并非产于威尼斯,只是由于十六世纪一些威尼斯画家喜欢使用而得名,到近代已很少有人使用。

薰衣草油:提炼于一种芳香性灌木,它盛产于法国、意大利等地山区,油呈淡紫色,挥发性质接近松节油,价格比较昂贵,法文名为 Lavender。另有称为Aspic者挥发稍慢常译做薰衣草精,用于油画也用于蜡彩画,文献记载在凡·爱克时代即采用它为绘画油的稀释剂,它和Lavender应是同种属不同产地的不同名称。这种油在中国没有生产。

汽油:近代欧洲画家采用精炼汽油代替松节油已非常普遍,这种适合绘画的汽油在英语法语中也称为 Petrol,它可以挥发的非常充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加入与干燥性油的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g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