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资料(一)
更新时间:2023-11-14 15: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大学语文考试资料(一) <1>先秦诗歌
1、诗歌和《诗经》 (1)关于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他在各种文体体裁中出现最早
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 2.关于《诗经》
《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雅是周王畿所在地的曲调,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统治阶级朝会宴飨的乐歌,共105篇。雅即所谓正调,多数是宫廷和士大夫的作品,少数是古代的祭歌和民歌。其中有歌颂祖先和先王的功绩,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恶德及其对人民的奴役、剥削
颂是宗庙祭祀配合舞的曲调。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数是宗庙的祭歌和统治阶级的颂歌 《诗经》六义
风、雅、颂——分类
创作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上:朱熹《诗集传》 (1)《蒹葭》诗的内涵分析
表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深化: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 (2)《蒹葭》艺术特色 A、《蒹葭》诗的形式分析: 典型的《诗经》样式: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蒹葭》诗一是四字句式(以四言为主);二是重章叠句(短章复沓)的结构方式, 比兴手法:蒹葭:宣染气氛;白露:暗示时间;伊人:象征意义 重章叠句(短章复沓)
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完全重复 蒹葭——苍苍 凄凄 采采 ——意义相同
在水——一方 之湄 之涘 ——意义相近 宛在水中——央 坻 沚 ——恴义相近 白露——为霜 未晞 未已 ——时间递进 道阻且——长 跻 右 ——空间转换 B、三个特点
事实虚化——诗歌把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追寻?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伊人音容体貌均无,飘忽不定,来去渺茫。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一切无从确认。
意象空灵——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呈现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
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遡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读者可以从这里爱情的境遇,也可以唤起爱情的体验,还可以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并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C、诗歌体现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
含蓄美——以少许表现许多,以表面极其经济的文字建构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意境美——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 朦胧美——诗采取曲笔描写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失望、惆怅的心情,作远距离的勾勒。 音乐美——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一唱三叹。 二、《楚辞》概说和《湘夫人》 1、楚辞
“楚文化” —— 包括楚人的衣食住行,楚地的风俗习惯、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楚地的文学作品在各方面的总和 (1)“楚辞”
这个名称最早由《史记》提出,是入汉后形成的概念 泛指:楚声楚气的文学
专指:经屈原由楚地祭歌改造而来的新诗体 (2)《楚辞》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学者刘向编订并经东汉王逸增补作注后流传。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逸等人的作品,后朱熹作《楚辞集注》,又增补了“楚辞后语”部分,收录了由汉至宋的楚辞体诗歌50余首。 楚辞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2)作品:《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 释“离骚”——遭遇忧愁
离忧、别愁 牢骚
楚歌曲名,同“劳商”,抒忧郁之情
《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实现祖国的富强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包括了作者一生的坎坷际遇和的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 3、《湘夫人》赏析
第一段:盼望与思恋
(1) “目眇眇”、 “骋望”、 “远望” ―― (辅以秋景的描写)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2)写湘夫人怀念湘君的心理活动
(3)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
第二段:梦灭与思念
(4)“捐袂遗褋、摘杜若以遗远者。”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5)湘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全诗把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希望与失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心理活动刻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缠绵哀怨的情调,从中寄托了诗人思君忧国的情怀。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她们的感情始终是那么强烈而真挚;当其满怀希望时,是那样缠绵悱恻,神动心移;当其失望时,又是那样忧郁苦闷,凄凉冷落 (6)《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湘夫人》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和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全篇幻想与现实交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A、诗中景物描写缤纷多彩,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 B、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C、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E、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三、比较《蒹葭》和《湘夫人》的异同
《蒹葭》和《湘夫人》同是先秦抒情诗的名篇,《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湘夫人》出自屈原《九歌》
(1)两首诗都描绘了主人公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感人情节,塑造了扑朔迷离的情感氛围,渗透厚厚的忧伤、惆怅的情绪。《蒹葭》为求“伊人”,不顾“道阻且长”,披霜跳露,上下求索,终不能见其影而不能释怀,只有伫立江边眺望一片江水。《湘夫人》描写湘君赴约洞庭北渚,不见湘夫人前来,忐忑不安,愁绪难了,上下求索,终投江北上,寄托渺渺情思。两首诗都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构成依稀迷茫的意境,烘托人物的心情;都以秋景入诗起兴,表现愁绪。 (2)《蒹葭》的主题较为朦胧,主人公及其追慕的对象都不清晰;《湘夫人》则以丰富和想象,借助神话传说,写出了美丽、令人神往的人神之恋,表达作者高尚、雅致的理想追求。《蒹葭》是一首民歌,四言为主,易于上口,且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具有一唱三叹、回旋往复的诗经风格;《湘夫人》是“骚体诗”叙事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五六七言并用,句中或句尾常以“兮”字,或舒缓语气,或强化情感。
<2>先秦历史散文
六经皆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 先秦历史典籍: 《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语言表述简略,字句皆有特定含义,称“春秋笔法” 或“微言大义”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1、《左传》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 《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氏传》。《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但只有鲁国的史书保存下来,《春秋》就成了鲁国史官所编史书的专称。《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其叙事特点是纲目式记载,文句极简短,用词极其简练、严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事件的“春秋笔法” 2、秦晋殽之战
本文节选自《左传》,记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关于秦晋两个春秋大国为争霸而进行的一场大战
(1)秦晋关系:秦晋两国本是盟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谓“秦晋之好”来源于此
(2)战争起因:晋文公重耳遭迫害流亡在外,秦晋两国以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为理郑国 郑国老臣烛之武退秦师,瓦解了秦晋两国的联盟,两年之后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以为时机已到,想通过吞并郑国向东方扩张,这显然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霸中原,矛盾日益尖锐,战幕由此拉开
(3)层次分析: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 晋文公显灵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辞师 先轸论伐秦师 秦晋崤之战 文赢请三帅 孟明谢赐 秦穆公哭师 (4)艺术特色
一是善于叙事:这场战争头绪复杂,人物众多,涉及了秦、晋、郑、周、滑等国家,作者叙事时用表示时间的语句 “冬”“三十三年春”“夏,四月,辛巳” 把事件叙述的井井有条;在叙述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渲染、夸张、想象、虚构,也没有发表评论和意见,用客观写实的手法叙事,同时加上“柩有声如牛”的趣闻传说。使事件既客观真实又生动有趣
二是善写战争:对崤之战的战斗场面着墨不多,只用了寥寥数语,简单的介绍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战争开始。三十三年春,秦师东征路过洛邑北门。夏四月,秦师败于崤。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战争酝酿阶段秦、晋、郑三方的准备情况。这样写,从民心、道义、士气、外交、策略等方面显示出秦败晋胜的原因。从道义民心和士气来说,秦乘人之危,乘火打劫,挑起战争;既得不到秦国本国人的支持,又从反面激发起
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斗志士气;从战略战术上看,秦国“劳师袭远”,半道走漏消息,以劳对逸,犯了战略上的错误;而郑、晋两国则以逸待劳,特别是晋国抓住天赐良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袭击敌人。从外交上看,郑国弦高、皇武子的外交辞令有礼有节,委婉得体,既没有触怒强秦,给对方留下把柄和口实,又巧妙地给对方以警告,捍卫了国家尊严,用力的配合了军事斗争
三是善写人物
A蹇叔忠诚耿介,见识深远。他是秦国的一位老臣,早在秦穆公刚即位时就担任了上大夫,出谋划策,德高望重,因此秦穆公得到杞子的密报后首先去拜访蹇叔,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蹇叔在秦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君王和国家的利益,他直言相谏,反对秦师出征。被秦穆公拒绝之后,他并没有放弃改变局面的努力,仍以国事为重,两次以哭为谏。哭谏失败,他发出“晋人御师必于殽”及“必死是间”的预言,说明他对晋国的地形了如指掌,对战争的结局逆料如神,富有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是个足智多谋之士。从文章的第二部分起,蹇叔不再出场,可使交战各方的情况和事态的发展,都证实了他的预见。如果说文章的开头是从正面、从实处塑造蹇叔的形象的话,那么下文就是从侧面、从虚处继续描写,其形象更丰满 B、秦穆公,他也只在文章的首尾出现,着墨不算很多,但一个利令智昏的、刚愎自用,失败之后尚知悔过,能吸取教训的统治者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人物思想的转变和性格的多面性
C、先轸的形象与蹇叔有一些相像,同样的身份,都是国家重臣老臣;同样的忠诚耿介,一个以哭为谏,一个不顾而唾;同样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不同的是两人各为其主,蹇叔遇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王,因而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他只能以哭为谏,遭到君王的咒骂;而先轸遇到的则是一位刚刚即位、毫无政治经验和主见的君王,所以他作为一个元老重臣对战和大计具有发言权,他的意见被采纳实施,也正是这位无主见的君王放走秦军三帅,先轸才能责怪质问,并且“不顾而唾”
D、弦高,这个形象刻画得也很成功。他既不是谋士也不是武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但是他有谋士之智,有武将之勇,更有一颗爱国之心。在“市于周”的路上跟偷袭自己国家的秦军不期而遇,他急中生智假装成郑国的使者,把自己用来做生意的牛和熟牛皮献给秦军作为犒师之资,并且一面与秦军周旋一面派人到郑国送信,短短的一段文字把弦高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于言辞的特点刻画出来
E、次要人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孙满的年幼聪颖,杞子等人的鲁莽少谋,阳处父的机智应变,孟明的警惕和急于复仇的心理,都是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起眼的晋襄公,和秦穆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老奸巨滑,一个年幼无知;一个刚愎自用,但能知错就改,具有政治家的气度和胸怀。一个毫无主见,但同样能够虚心纳谏。两个形象相映成趣
四是善写辞令
这篇文章的辞令描写同样精彩,尤其表现在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孟明谢赐这三节里。 弦高犒师——准备去周做生意的弦高行至滑国时,与秦军巧遇,并且很快弄清了秦军的趋向。他马上机智的假扮作郑国的使者,把自己用于做生意的牛和熟牛皮当作慰问品犒劳秦军。明明是秦军袭击郑国,弦高却不点破,只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要路过我国,给足秦军面子,但透漏出的意思却是你们偷袭我国的计谋已经被我们所掌握。表面上说你们路过郑国的时候如果住下来一天,我们就提供一天的粮草物资,如果要走就准备一晚上的安全保卫工作。实际上是警告对方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充分的准备,你们休要轻举妄动。他的话句句客气有礼,但句句带刺,绵里藏针,可以说弦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外交。
皇武子辞师—— 郑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这是一段绝妙的外交辞令。皇武子不说三人正在做接应秦军的战斗准备,而是说三人在郑国住得太久了,生活用品已经用尽,因此三人准备行装回国,并大方地说,郑国有一个原圃,就好像秦国有一个具囿一样,你几位自己去猎取一些麋鹿,潜台词是秦国时刻觊觎着郑国的领土。“以闲敝邑”意思是你们走了会让我们小国也能喘一口气,言外之意是对你们这些不怀好意的客人我们实在不感兴趣,你们赶快滚蛋。郑国是一个小国,他想避免与秦国的武力较量,但又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因此,皇武子的一番话让秦国知道郑国确实有所准备,秦国最好不要轻举妄动。用温和的手段把他们赶走,既不触怒强大的秦国,以免给秦留下挑起战争的借口,同时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
孟明谢赐—— 秦国主帅孟明知道,阳处父的所谓“左骖”之赐是骗他上岸的诡计,他自然不上当,但却不点破,话说得谦和得体,委婉有礼。但谦和得体的外表之下却咄咄逼人,内藏锋芒。战败被俘,丧师逃归,对于一个将领主帅来说是奇耻大辱。他对晋国自然是怀有深仇大恨,可是他一张口就说“君之惠”,其潜台词自然是“君之仇”。他因裙带关系避免囚禁和杀戮,却冠冕堂皇地说晋襄公不亲自杀他把他送到秦国接受惩罚。至于“三年,将拜君赐”之语,似乎对晋军的恩德念念不忘,感激涕零,实际上却是咬牙切齿地表示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雪恨。明明是秦军袭击郑国,弦高却不点破,只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要路过我国,给足秦军面子,但透漏出的意思却是你们偷袭我国的计谋已经被我们所掌握。表面上说你们路过郑国的时候如果住下来一天,我们就提供一天的粮草物资,如果开拔就准备一晚上的安全保卫工作。实际上是警告对方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充分的准备,你们休要轻举妄动。他的话句句客气有礼,但句句带刺,绵里藏针,可以说弦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外交家。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和《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的谋议或辞说或言行,故此书所记主要人物多为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说客游士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①内容分析
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两段)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客时的情状 第二部分(3、4、5三段)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经过 第三部分(其余段)写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
思想内容有两点颇值得注意: 一是对民心向背的重视;二是对“士”的褒扬和称颂 ②艺术手法 一是欲扬先抑: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先写冯谖没有什么特长、优点;“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接着写冯谖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最后却写冯谖才具出众、见识过人
二是映衬烘托: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如:门客们见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因此“食以草具”,用下等门客的待遇招待冯谖。当冯谖弹铗而歌,要求生活待遇的时候,这一群目光短浅的人对冯谖的感
情也就由最初的轻视发展到厌恶的情绪,他们只简单地以为冯谖是个“贪而不知足”的人,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三是尺水兴波: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也颇有技巧:第一部分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第二部分叙述冯谖焚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 二、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述 (一)诸子散文概述 1、诸子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指师长
诸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有时亦代指他们的著作——子书
百家争鸣时代,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 《汉书· 艺文志》列举了儒、道、墨、法、名、阴阳、兵、农、杂、纵横、小说家等主要派别,其中儒、道、墨、法、名、阴阳称为六大学派 《汉书· 艺文志》称:凡诸子189家,4324篇 2、诸子散文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 语录体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 对话式的论辩体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议论文体 3、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
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1、“仁”作为政治学说,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政治哲学,主张实行礼治与德治。同时将“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及个体人格修养的标准 2、主张以道德的自我修炼和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作为政治的起点,然后通过由己及人的推恩达到治理天下
3、 “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4、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 5、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6、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语录体散文
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孟子
1、相关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2、赏析 解题: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距齐桓晋文之事已三百多年,所以齐宣王只听得他们的名声,却要向孟子请教他们的情况
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前者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而儒家弟子是崇尚王道,反对霸道的,因此孟子才会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也,臣未之闻也。”借此把话题引开,转而谈论王道
赏析1、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赏析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赏析3.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孟子的论述怎样进行“推恩”的?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思路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孟子的论辩技巧:
1. 因势利导:孟子明白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而是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说明事理
2. 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逐步解说,使宣王明白「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能」与「不为」、「推恩」的道理
3. 善用比喻:运用比喻把哲理形象化,如用「察秋毫之末」、「见舆薪」来说明效果
4. 模拟推理:用相似之事例来推论,如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 5. 正反对比:如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 善用例证:运用事例加强说服力,如以羊易牛之事论证仁心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
孟子针对现实矛盾,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总论点,并从王道可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王道何为(富民,教民)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这些观点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
孟子图全胜而不求速胜,以纵而后擒、诱而入套之法,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最终将论敌严严实实地罩住。对于敌论,在局部,他分割包剿,各个击破,逐城夺取;在总体,他边破边立,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他由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他有行仁政的基础,又以“百姓皆以王为爱”讽之,暴露其不肯“推恩”的错误,并引譬取喻,证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接着引征经典,论证“推恩”的意义与“不推恩”的恶果,然后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
全文紧扣论题,分别从有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办法等四个部分,以层进式步步深入地论证求霸有害,施仁无敌。这样,不仅各个局部的内容都密切环绕中心,在文字上也前后贯通,首尾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分析推断精辟含蓄
句法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议论为主,兼用叙述、说明、抒情,语势富于变化。句子语气类型陈述、疑问居多,杂有祈使、感叹,且随处衬用虚词,语气抑扬顿挫自然。散句排偶交错,疏密相宜
(二)《庄周梦为蝴蝶》
1、老子及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 (1) 以“道”为核心
(2)以辩证法为其思想精髓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 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思想核心:主张“无为”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顺应自然而无不为 老庄
《庄子鼓盆而歌》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这则寓言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梦蝶”的故事以其深刻的意蕴,为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第三讲 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
一、汉乐府
1、汉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随着封建帝国日益隆盛,便被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乐府”的具体任务是:搜集歌辞,制定乐谱,训练乐工。“乐府”除由文人制定“雅乐”外,还大规模地采集民间歌辞,以供统治者了解民间动向和歌舞宴乐的需要。这些“雅乐”和民间歌辞,魏晋南北朝时被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便由原来的官署名称变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了 《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军乐”,其叙军旅生涯,按说该有挑灯看剑、飞骑击敌的壮声才是。这首歌,却只有出攻不归、抚尸荒野的悲泣——以此哀音,作赳赳“军乐”,堪称开军歌之奇 怎一个奇字了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在城南、郭北打仗、战死,将士们战死野外,无人安葬,遍野尸体不埋葬,乌鸦飞来啄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听我告诉你乌鸦:“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想必我死于野外一定无人安葬,乌鸦啊,我之腐肉怎能逃脱出您的口欲?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深深的河水泛出静静的清澈之光,那黄昏中的蒲苇,幽暗而冥深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正在阅读:
大学语文考试资料(一)11-14
锅炉检修总结报告07-04
聘任书02-16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理解能力08-26
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 综合练习题08-21
2022年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07-31
新时代官员干部基本素质03-29
单片机密码锁实验报告11-08
dsp作业 - 图文11-0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考试资料
- 语文
- 大学
- Java Web程序设计第3章
- 公司晚会活动主持稿范例
-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 煤矿支架事故案例
- 调侃语录,这个世界很幽默很现实
- 凤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热工学名词解释 -
-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 检验批资料编制
-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物理-习题册-稳恒磁场答案
- 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中考英语一模试卷和答案
- 2013中国石油大学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次在线作业
- 《应用统计学》复习题库
- 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 图文
-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试卷二
- 信号与系统实验四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 - 图文
- 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数学 学习·探究·诊断(上册)第十三章 实数
- 4-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
- 风量测量装技术宣传资料(针对宣传资料)(1) - 图文
- 预应力钢筋理论身长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