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典选择598题.doc

更新时间:2023-04-07 11: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经济学经典选择598题

1、单、马克思说:我们不能从小麦的滋味尝出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是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这句

话表明使用价值:

A、是商品和一般劳动产品共有的本质属性;

B、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关系,

C、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D、不是物成为商品必须具有的因素。

(B)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B)

3、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目的是为: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获得绝对剩余价值;C攫取相对剩余价值;D、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D)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

5、多、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

A、银行利润;

B、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

D、商业利润;

E、利息。

(BE)

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商品价值下降;

B、劳动力价值上升;

C、劳动力价值下降;

D、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E、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ACDE)

7、下列经济行为中只是让渡了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使用权,而未转让所有权的有:

A、劳动力商品的买卖;

B、资本的借贷;

C、住宅、店铺的租赁;

D、技术专利权的取得;

E、期货交易。

(ABC)

8、单、战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C、国际托拉斯;D跨国公司。

(D)

9、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A、垄断;B、侵略;C、掠夺;D、渗透。

(A)

10、金融寡头是通过(参与制)这项经济活动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所代表和维护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2、多、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的重要作用主要有:

A、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B、是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

C、成为增强同各国的友谊、履行国际义务的方式;

D、是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的手段;

E、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促进金融资本对各国的控制。

(ABDE)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剧的产物;

B、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D、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E、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

(ABDE)

14、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价格:

A、是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基本形式;

C、要考虑价值(生产价格)和供求的影响;

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E、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ABCD)

15、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获得了新发展,主要表现为: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私人垄断资本普遍采取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经济生活强有力的支配者;

D、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E、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ACDE)

16、能够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是:A、产业资本;B、生产资本;C、流通资本;D、商品资本。

(B)

17、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现实中的运动形式是:

A、直线上升,日益尖锐;

B、直线下降,日趋缓和;

C、时缓时急,在曲折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向加深和剧烈;

D、时缓时急,在曲折发展过程中趋向缓和终将自行解除。

(C)

18、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从它的起源看,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句话揭示了: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M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C、资本积累过程就是扩大再生产过程;

D、追加资本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无关。

(B)

19、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

A、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扩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B、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扩大,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C、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扩大,流动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D、劳动对象所占比重扩大,劳动力所占比重缩小。

(A)

20、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C、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

21、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A)

2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流动、货币资本;

B、不变、可变、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生产、商品资本。

(D)

22、处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属于:A、不变资本;B、劳动资料;C、生产资本;D、产业资本;E、固定资本。

(ABCDE)

23、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是:A、价格;B、竞争;C、成本;D、信用;E、供求。

(BD)

24、产业资本正常运动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价值形成阶段;

C、生产阶段;

D、价值增殖阶段;

E、销售阶段.

(ACE)

25、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损耗;

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BD)

26、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AC)

2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I(v+m)>Ⅱc;

B、I(v+m)=Ⅱc;

C、Ⅱ(v+m)= Ⅰc;

D、Ⅰ(c+v+m)= Ⅰc+Ⅱc;

E、Ⅱ(c+v+m)= Ⅰ(v+m)+ Ⅱ(v+m)。

(BDE)

2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A、停滞趋势;

B、发展趋势;

C、既非发展又非停滞趋势;

D、停滞和发展两种趋势。

(D)

2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既斗争又联合,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A、军事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思想领域。

(C)

30、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A、放弃了政治兼并的殖民主义政策;

B、积极推行国际主义政策;

C、转而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D、时而推行新殖民主义时而推行国际主义政策。

(C)

31、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军事占领;B、政治奴役;C、经济兼并;D、思想渗透。

(C)

3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时期仍能发展甚至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A、垄断的统治并没有消除竞争;

B、新技术革命的推动;

C、垄断价格作用的加强;

D、对第三世界的不等价交换;

E、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BDE)

3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技术存在的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是:

A、有时是发展趋势,有时是停滞趋势;

B、两种趋势同时并存,共同起作用;

C、私人垄断资本是发展趋势,国家垄断资本是停滞趋势;

D、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停滞趋势,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发展趋势;

E、时而发展趋势占上风,时而停滞趋势占上风。

(BE)

34、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发展不平衡加剧,已形成美国、欧、日本三足鼎立局面;

B、从本国利益出发,相互争夺和斗争;

C、共同的利益使他们空前牢固团结起来;

D、为维护根本利益,它们又相互妥协和联合;

E、妥协和协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

(ABDE)

3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国家制度;B、政党制度;C、法律制度;D、选举制度。

(A)

36、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为: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C、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D、政府实施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

(D)

37、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这就是说:

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在弱化;

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

D、政治职能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D)

38、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各项职能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是:

A、实行政治统治;

B、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对外扩张和掠夺。

(A)

39、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民主就是: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自由、平等、博爱;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资产阶级的民主。

(D)

40、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B、无产阶级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C、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居统治地位;

D、无产阶级在议会中不占多数。

(C)

41、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特点,这就是:

A、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相对增强;

B、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有所削弱;

C、城乡小私有者的处境更加艰难;

D、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发生变化,“白领”工人增多;

E、各阶级的经济利益有趋同倾向。

(ACD)

4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它包括:

A、国家制度;

B、政党制度;

C、官吏、选举制度;

D、经营管理制度;

E、法律制度。

(ABCE)

43、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这段话表明:

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C、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D、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E、资产阶级权力的基础在于金钱。

(ABDE)

44、马克思主义认为:

A、民主就是政治多元化,没有政治上的多元化就没有民主;

B、民主有多种含义,其本质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C、民主意味着自由,它和专政、纪律是对立的;

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E、民主是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BDE)

45、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E、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

(ABCE)

4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B、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地位和特性决定的;

C、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D、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决定的。

(C)

47、没有革命形势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说明:

A、要设法创造革命形势;

B、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需要主客观条件;

C、革命形势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因素;

D、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会爆发。

(B)

48、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学说的最主要依据是: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如少数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

C、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D、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程度不同。

(A)

49、无产阶级革命与以往革命的区别在于:

A、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B、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国家机器;

C、无产阶级革命要联合农民;

D、无产阶级革命是先进行经济斗争后进行政治斗争。

(B)

50、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突破。这里“薄弱环节”的含义包括:

A、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C、无产阶级的组织和觉悟比较高;

D、资产阶级统治比较薄弱;

E、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下。

(ABCD)

51、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这是因为:

A、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B、新兴阶级一般总是弱于敌对政治的力量;

C、镇压敌人反抗保卫革命胜利成果的需要;

D、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实现和巩固社会主义;

E、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所证明。

(ABCDE)

5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

A、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杠杆;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直接动力;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动力;

D、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手段;E、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完整的阶级斗争。

(ABD)

5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议会斗争;

D、思想斗争;

E、武装起义。

(ABD)答案有误。ABE

54、推行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的正确理解应是指:

A、企业是价格形成的主体,商品由主要经营者定价;

B、实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C、市场供需是价格形成的主要依据,价格灵敏反映供求关系;

D、竞争是价格形成的外部条件;

E、国家要健全价格调控体系,加强对价格的监督和管理,平抑市场价格。

(ACDE)

55、我国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收入;

D、财政收入。

(C)

56、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各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A、增加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B、延长生产者的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节约使用生产资料。(C)

57、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消费基金的是:A、社会保证基金;B、社会后备基金;C、文教卫生基金;D、国家管理基金。

(B)

58、处理社会消费基金增长率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消费基金增长率应:A、低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B、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同比例增长;C、高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D、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保持固定比例。

(A)

59、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是:A、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需要;B、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C、建设国防,增强防御能力的需要;D、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E、建设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ABCDE)

60、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到十五大江泽民同志都指出: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两个比重。这两个比重是:A、提高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B、提高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C、提高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D、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E、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DE)

61、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根据是: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D、土地、资产等是创造国民收入的要素;E、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

(ABCE)

62、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国家实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是:A、保护合法收入;

B、调节过高收入;

C、取缔非法收入;

D、整顿不合理收入;

E、实行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政策。(ABCDE)

63、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交换;B、生产;C、消费;D、分配。

(B)

64、政治经研究对象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资源配臵;D、生产方式。

(B)

65、政治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

(D)

6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B、劳动价值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论。

(C)

67、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的交换和消费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A)

68、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出贡献是:A、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B、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C、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D、指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D)

69、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抽象方法;B、历史方法;C、唯物辩证法;D、逻辑方法。

(C)

7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有:A、空想社会主义;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古典哲学;D、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E、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AB)

71、物质资料生产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C、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D、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E、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先决条件。

(BCDE)

72、生产关系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B、人类社会所有人与人的关系;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E、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ACDE)

73、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做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有用就越有价值。

(A)

74、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B)

75、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个苹果;B、顾客购买5个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个苹果;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个2元的价格预定5个苹果。

(C)

76、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C)

77、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购买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还需要的物质载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

7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学说。

(C)

79、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A、价格标准;B、价值尺度;C、观念货币;D、货币价值。

(A)

80、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A、商品有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的质量来签定。

(C)

8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

82、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ACE)

83、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有: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格30万元;B、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C、交纳房屋契税9000元;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BCE)

84、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市场竞争;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价格波动;D、资源的有效配臵;E、供求关系的变化。

(ACE)

85、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A、货币供应增速减缓;B、物价持续下降;C、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货币升值;

E、居民储蓄存在总额增加。

(BCD)

86、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基础;E、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ABDE)

87、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D、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ADE)

8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纫是:A、劳动二重性学说;B、剩余价值学说;C、再生产学说;D、劳动价值论。

(A)

89、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相比较,是因为它们都有:A、价值;B、效用;C、交换价值;

D、价格。

(A)

90、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A、商品;B、货币;C、使用价值;D、价值。

(D)

91、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A、使用价值;B、价值;C、供求关系;D、自然属性。

(B)

9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就:A、生产而言的;B、生产同一种商品而言的;

C、生产不同商品而言的;

D、生产社会全部产品而言的。

(B)

93、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通过:A、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B、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C、抽象劳动表现出来;D、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表现出来。

(D)

94、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一般等价物;C、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特殊等价物。

(B)

95、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是因为:A、它们天然是货币;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C、人们协商的结果;D、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B)

9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A)

97、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是:A、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经常和价值一致;D、商品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

98、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社会再生产规律。

(A)

99、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A、可以是观念上的;B、必须是现实的;C、必须是金属货币;D、只能是纸币。

(B)

100、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A、防止通货膨胀;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增加社会财富;D、自发调节金融货币流通量。

(D)

10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使用价值;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

10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B)

103、价值的实体是: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B)

104、社会经济制度变改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力不断运动;B、生产关系不断变革;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矛盾运动;D、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D)

105、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A、属于同一范畴;B、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C、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D、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发达阶段。

(C)

106、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C、是历史的范畴;D、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E、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关系。

(ACDE)

107、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基本属性,它的基本规定性有:A、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商品的自然属性;

C、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D、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E、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ABCDE)

108、商品的交换价值是:A、一种商品的价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B、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C、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D、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的基础。

(BD)

109、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因素,两者的关系是:A、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B、有价值就有使用价值;C、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D、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E、两者统一在商品中。

(BCDE)

110、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商品的本质属性;E、历史的范畴。

(ABCDE)

111、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受下列因素影响:A、它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成正比;B、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C、它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E、它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成反比。

(BC)

112、劳动生产率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B、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C、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D、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E、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的比率。

(ABC)

113、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A、待售商品量;B、商品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

D、商品价值总量;

E、货币价值总量。

(ABC)

114、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支付手段的有:A、地租;B、租金;C、工资;D、债务;E、利息。

(ABCDE)

115、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A、商品的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C、货币的价值;D、供求关系;E、商品的交换价值。

(ACD)

11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产生的条件是:A、社会分工;B、社会化大生产;C、自然经济;D、私有制;E、经济危机。

(AD)

117、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AB)

118、商品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

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E、发达价值形式。

(ABCD)

119、在一只羊=两把石斧的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石斧具有以下特征:A、它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生产它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生产它的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D、复杂劳动成为简单劳动的表现形式;E、它的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ABC)

120、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B、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C、经济体制反映资源配臵方式;D、不同经济制度中可以有同样的经济体制;E、同一种经济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ABCDE)

12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

(D)

122、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

(A)

123、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

124、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C)

125、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

(ABCDE)

126、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B、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的生产的剩余价值;D、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E、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ACD)

127、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A、一种资本商品;B、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C、一种独立形式的资本;

D、采取G-G’的运动形式;

E、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ABD)

128、土地所有者从租种他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地租是农产品的:A、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B、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E、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CD)如果是劣等呢?中等呢?

129、某市相同建筑结构的居民住房月租,在繁华的路段为35元/平方米,在郊区为10元/平方米,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住房的:A、地理位臵不同;B、经营垄断;C、土地所有权垄断;D、租用者的用途不同;E、供求状况不同。

(ABE)

13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C)

13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

132、上海《新世界》商城的股票,某月某日每股价格为13.30元。该股票价格为:A、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

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B、股息的资本化;C、按股票面额可从公司盈利中分得一部分利润;D、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晴雨表。

(B)

133、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

(D)

134、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

(D)

13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流通中媒介不同;E、流通的目的不同。

(ACDE)

136、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E、商品资本。

(AD)

137、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E、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BCDE)

13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现象有: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垄断代替了竞争;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ABCE)

139、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剩余价值,因为: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C、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价格总额仍然一致;D、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E、垄断价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ACD)

140、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货币的根本区别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能:A、买到商品;B、作为流通手段;

C、作为支付手段;

D、带来剩余价值。

(D)

14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是价值增殖:A、不能从流通中产生;B、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C、不能离开流通产生;D、劳动力成为商品。

(C)答案为D

14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或者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是: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B、存在商品经济;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产生。

(C)

14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A、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B、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C、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

(A)

144、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获得是:A、个别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部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145、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货币;C、劳动力;D、生产资料。

(B)

14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A、就是劳动过程;B、就是价值形成过程;C、就是超过一定点和价值形成过程;D、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过程。

(C)

147、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逐渐消失;B、能带来新价值;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

148、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V是:A、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B、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C、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的价值;D、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

(B)

14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它是:A、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C)

150、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是为了获得: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垄断剩余价值。

(A)

151、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工人的必要劳动;B、工人的剩余劳动;C、绝对价值;D、相对剩余价值。

(B)

15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的生活费用;D、劳动的报酬。

(A)

15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A、它能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它能吸纳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

154、资本主义再生产是: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内涵再生产;D、外延再生产。

(B)

155、资本价值构成主要是指: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B、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C、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A)

15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A、社会资本增大;B、个别资本增大;C、相对人口过剩;D、无产阶级贫困化。

(B)

157、资本积累的实质是:A、用暴力掠夺小生产者;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C、为了增加社会财富;D、为了社会进步。

(B)

158、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吞并和信用合并;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C)

159、资本技术构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基础,它是指:A、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D、机器设备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A)

160、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往往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B、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之间的比例;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

16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A、人口总量过多;B、相对人口过剩;C、技术进步;D、生产资料不足。

(B)

162、实现资本积聚的途径是:A、竞争;B、资本集中;C、资本积累;D、扩大再生产。

(B)

163、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是指相对于:A、社会可提供的生活资料的过剩;B、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的过剩;C、社会生产力的容纳程度的过剩;D、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过剩;E、资本积累的必须产物。

(DE)自已编的题

16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货币;C、劳动力;D、生产资料。

(B)

165、生产成本是: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B、实际生产费用;C、活劳动的耗费;D、物化劳动的耗费。

(A)

166、股票价格是: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B、股票的票面金额;C、股票买卖的利息收入;D、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

167、在租约规定的期限内,作为级差形态Ⅱ的超额利润:A、由土地所有者获得;B、由农业资本家获得;C、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爪分;D、由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爪分。

(B)

168、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竞争的特征是:A、价格竞争;B、资本转移;C、改进技术;D、劳动力转移。

(B)

169、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A、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不这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B、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C、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

(B)

170、利润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生产成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D)

171、利润本质上是: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

(D)

172、平均利润的来源是:A、全社会所用资本;B、全社会所费资本;C、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D、各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D)

173、平均利润率是:A、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量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C、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C)

174、资本主义社会部门内竞争形成:A、平均利润率;B、社会价值;C、生产价格;D、年剩余价值率。

(B)

175、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A、成本价格的形成;B、平均利润率的形成;C、价值的形成;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

176、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由于: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扩大再生产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B)

177、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A、价值转化为价格;B、资本主义竞争;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价值规律作用的存在。

(C)

178、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A、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B、掩盖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C、掩盖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分;D、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

(A)

179、超额利润是:A、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B、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C、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

18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A、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B、国有企业的利益;C、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D、资产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

(D)

18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A、生产集中;B、垄断;C、金融资本;D、资本输出。

(B)

182、资本主义银行垄断以后的新作用是:A、巨额货币的经营者;B、收买政府官员;C、普通中介人;D、万能垄断者。

(D)

183、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A、自由竞争;B、垄断统治;C、垄断利润;D、资本主义所有制。

(B)

184、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是:A、垄断价格;B、资本输出;C、参与制;D、个人联合。

(A)

185、战后国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卡特尔;B、托拉斯;C、跨国公司;D、混合联合公司。

(D)

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国家能够控制的资本主义;B、国家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C、国家政权和垄断组织相结合的资本主义;D、垄断组织联合起来的资本主义。

(C)

187、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国际托拉斯;C、国际康采恩;D、跨国公司。

(D)

188、金融资本是指:A、归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B、银行垄断资本;C、国家控制的资本;D、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一种新型资本。

(D)

189、国际垄断形成的基础是:A、国内垄断统治;B、世界市场的扩大;C、国际竞争;D、从经济上爪分世界。

(A)

19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A、剩余劳动创造的;B、必要劳动创造的;C、具体劳动创造的;D、抽象劳动创造的;E、一般劳动创造的。

(AD)

19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它掩盖了:A、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B、劳动力买卖的实质;

C、资本主义剥削;

D、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划分;

E、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区分。

(ABCDE)

192、社会再生产有两种形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是:A、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B、提高劳动资料效能;C、提高原材料质量;D、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数量;E、扩大生产场所。

(ABC)

193、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促使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是:A、资本积累;B、资本主义垄断;C、资本积聚;D、资本主义竞争;E、资本主义信用。

(DE)

194、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是:A、买卖顺序不同;B、起点不同;C、交换媒介不同;D、目的不同;

E、终点不同。

(ABCDE)

19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但劳动力成为商品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B、劳动力具有价值;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D、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E、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者。

(CD)

19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A、生产出了使用价值;B、生产出了劳动力价值;C、生产出了剩余价值;D、生产出了货币价值;E、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ABCE)

19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的特点有:A、资本家与工人共同管理;B、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E、劳动力的价值属于资本家。

(BCD)

19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A、具体劳动创造的;B、抽象劳动创造的;C、必要劳动创造的;

D、剩余劳动创造的;

E、社会劳动创造的。

(BD)

199、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A、资本积聚;B、资本集中;C、资本积累;D、扩大再生产;E、竞争和信用。

(AB)

200、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C、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D、人口增长比食品增长快的结果;E、相对资本需求而过剩的人口。

(ACE)

201、资本集中:A、是分散资本的合并;B、能增大个别资本;C、能增大社会资本;D、能促进资本积累;E、使资本所有权发生变化。

(ABDE)

202、马克思认为资本:A、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最初的表现形式是货币;C、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D、是可以自行增殖的价值;E、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ABCE)

20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两者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B、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C、都是所有资本家获得的;D、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取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获取的;E、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ABD)原答案是ABDE

204、超额剩余价值:A、是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B、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C、个别资本家获得的;D、是暂时的现象;E、是所有资本家获得的。

(ABCD)

205、资本积累:A、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B、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D、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E、源泉是剩余价值。

(ABDE)

20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B、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C、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

D、工人的必要劳动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

E、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ACDE)问?难道B有误?可能不叫创造而叫生产。

207、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了:A、社会价值;B、剩余价值率;C、平均利润率;D、生产价格;E、成本价格。

(CD)

208、借贷资本的利息:A、相当于企业的全部利润;B、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C、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D、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资本使用权而让渡的一部分剩余价值;E、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产业工人的关系。

(BCDE)

209、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是:A、以工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B、银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银行和工业之间竞争的结果;D、产业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E、职能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AB)

210、在资本主义社会获得平均利润的剥削者,有:A、产业资本家;B、商业资本家;C、银行资本家;D、借贷资本家;E、农业资本家。

(ABCE)

211、资本主义社会股票价格是:A、平均利润的资本化;B、利息率的资本化;C、股息的资本化;D、与股息成正比;

E、与银行存款利率成反比。

(CDE)

212、资本主义地租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绝对地租:A、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差别性和有限性;B、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C、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来自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E、来源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CD)

213、生产价格是:A、价值的转化形式;B、价格的转化形式;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市场价格加平均利润;

E、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

(AC)

214、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 A、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全社会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C、各部门有机构成的高低;D、全体资本家的剥削程度;E、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的多少。

(ABCDE)

214、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与利润率的关系是:A、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与利润率成正比;B、资本有机构提高,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也高;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低;D、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也低;E、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也高。

(CE)

215、在资本主义社会,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有: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农业利润;D、银行利润;E、

利息。

(ABCD)

216、成本价格的形成,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B、表明了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创造的;C、混洧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耗费资本的增加额;E、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DE)

217、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是: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B、商品生产中的所用资本;C、商品生产中的所费资本;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E、资本家盈亏的界限。

(DE)

218、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是:A、以工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B、银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银行业和工业之间竞争的结果;D、产业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E、职能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AB)

219、垄断价格是:A、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大大低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C、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E、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ABC)

220、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A、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B、自由竞争是从垄断中产生的;C、垄断与自由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上;D、垄断产生后不再有自由竞争;E、垄断产生后竞争更虽激烈。

(ACE)

221、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是:A、以工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B、以金融资本的形成为基础;C、以金融寡头的经济为基础;D、银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E、银行业和工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AD)

222、金融寡头统治的实现形式主要是:A、经济上参与制;B、政治上个人联合;C、经济上个人联合;D、政治上参与制;E、经济和政治上的参与制和个人联合。

(AB)

223、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有:A、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渗透;B、垄断的银行和工业企业人事结合;C、垄断的银行自己建立企业;D、垄断的工业企业自己建立银行;E、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吞并。

(ABCD)

224、垄断价格是:A、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B、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C、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D、垄断组织销售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E、垄断组织购买原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

(CDE)

2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

E、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ABC)

226、垄断是:A、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B、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C、帝国主义最本质的特征;D、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E、帝国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ABCDE)

227、垄断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的原因是:A、垄断价格仍然以商品价值为基础;B、垄断没有消除竞争;C、全社会垄断价格总额与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一致;D、垄断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E、垄断价格受资本家意志的影响。

(AC)

228、生产集中是:A、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输出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B、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C、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E、建立股份公司的前提条件。

(AB)

229、垄断利润是:A、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利润而获得的;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通过自由竞争而获得的平均利润;D、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利润;E、由垄断组织先进的机器设备带来的。

(ABD)

230、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A)

231、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价值如何增殖;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D)

232、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D)

23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

(C)

2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B)

235、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BCE)

236、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货币资本;B、生息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E、商业资本。

(ACD)

237、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ABC)(宋涛书上不一样)

238、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

(ACE)

239、产业资本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B、固定资本;C、流动资本;D、生产资本;E、商品资本。

(ADE)

2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E、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ABCDE)

241、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是:A、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C、生产资本;D、流动资本。

(B)

243、资本主义企业的机器设备是该厂的: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

(A)

244、年剩余价值率表示: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D、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C)

24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平均周转;D、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平均周转。

(A)

246、A、资本主义再生产是: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内涵再生产;D、外延再生产。

(B)

247、资本周转速度与:A、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

248、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A、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职能不同;D、磨损方式不同。

(B)

249、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了:A、资本的周转时间;B、资本的循环时间;C、资本的增殖时间;D、资本的生产时间。

(A)

250、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

(A)

251、在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C、购买阶段;D、销售阶段。

(B)

252、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平均利润率;C、提高积累率;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D)

253、下列选项中同时属于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A、机器设备;B、原料;C、燃料;D、辅助材料。

(A)

254、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出发点是:A、社会总产品;B、生产资料;C、消费资料;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

25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I(c+v+m)=Ic+Ⅱc;B、Ⅱ(c+v+m)=I(v+m)+Ⅱ(v+m);C、I(v+m)=Ⅱc;D、I(v+m/x)=Ⅱc。

(C)原答案为A

256、如果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年时间,那它一年的周转次数是:A、4次;B、3次;C、2/3次;D、1/3次。

(D)

257、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A、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C、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D、资产阶级的整体经济利益。

(D)

258、跨国公司是:A、国际经济合作组织;B、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技术交流的组织;C、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技术交流的组织;D、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等业务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

(D)

25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生产社会化;C、固定资本更新;D、资本主义所有制。

(A)

26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A、技术进步;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社会化大生产;D、固定资本更新。

(D)

261、社会再生产有两种形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途径是:A、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B、提高劳动资料效能;C、提高原材料质量;D、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数量;E、扩大生产场所。

(ABC)

262、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A、本身不是资本;B、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C、作为生产要素时是资本;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是资本;E、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是才是资本。

(ABDE)

263、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分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A、价值转移方式不同;B、周转时间不同;C、价值收回方式不同;D、实物更新方式不同;E、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ABCD)

264、下列各项属于不变资本的有:A、厂房;B、机器设备;C、工具;D、原材料和辅助材料;E、购买劳动力的工资。

(ABCD)

26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C、生产时间;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E、流通时间的长短。

(ABCE)

266、社会资本运动包括:A、生产消费;B、资本流通;C、个人消费;D、商品流通;E、货币循环。

(ABCD)

267、产业资本循环包括:A、货币资本循环;B、生产资本循环;C、商品资本循环;D、商业资本循环;E、生息资本循环。

(ABC)

268、下列各项属于固定资本的有:A、劳动对象;B、机器、厂房;C、设备;D、工具;E、燃料。

(BCD)

269、研究社会资本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它包括:A、劳动力的补偿;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替;D、产品的交换;E、产品的使用。

(BC)

270、产业资本循环是: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B、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统一;C、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D、产业资本三职能形式的统一;E、劳动时间和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ABCD)

271、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E、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ABC)

27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衡量;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E、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ABCD)

27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公有制;B、混合所有制;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D、多种所有制。

(A)

274、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共同富裕;C、实现按需分配;D、人的全面发展。

(B)

275、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公有制和共同富裕;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形式。

(C)

27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A、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B、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C、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执政党的性质;D、四项基本原则和生产力水平。

(B)

27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D)

278、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A、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D、承认了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B)

279、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收入;D、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D)

280、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有所差别,这是因为: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使结合在一起;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D)

281、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广义理解,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A、所有权;B、占有权;C、支配权;D、使用权;

E、垄断权。

(ABCD)

28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有:A、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惟一的分配原则;B、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实现;C、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D、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E、分配主体是社会,通过产品分配来实现。

(ABCD)

2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

(C)

284、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A、计划;B、金融;C、市场;D、财政。

(C)

285、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础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A)

28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A、不同的资源配臵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范畴。

(A)

287、价格体系的内容包括:A、不同的商品比价关系;B、批零差价关系;C、统一定价和分散定价关系;D、地区差价关系;E、季节差价关系。

(ABDE)

288、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

(C)

289、资本全球化体现在:A、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投资迅速扩大;B、资本输出形式发生变化,国家成为投资主体;C、世界资本市场交易额迅猛增加;D、服务贸易后来居上;E、国际金融体系作用增强。

(ACE)

29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是:A、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平等互利关系;B、独立国家主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C、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扩张和渗透;E、控制和反控制、剥削和反剥削。

(BCDE)

此1000题完成于2004年6月23日上午9:40分。

291、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B、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D、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C)

29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马克思;B、马克思和恩格斯;C、恩格斯;D、马克思、恩格斯的列宁。

(B)

29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西方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庸俗政治经济学;E、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AC)

294、生产关系是:A、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B、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C、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D、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E、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ABCDE)

29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E、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ABDE)

296、商品生产产生于:A、原始社会初期;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C、第二次社会大分工;D、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C)

297、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A、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B、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D)

29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是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A)

29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主要是指:A、同一种商品而言;B、不同种商品而言;C、与是否同一种商品无关;D、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量。

(A)

299、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A、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B、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C、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

300、在1只羊=1000两粮食的交换中,1只羊的价值是通过1000两粮食的:A、价值表现的;B、价格表现的;C、交换价值表现的;D、使用价值表现的。

(D)

301、商品是: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C、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是一个历史的范畴;E、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ABCDE)

302、抽象劳动是指:A、人们在生产中的脑力和体力耗费;B、劳动的社会属性;C、劳动的自然属性;D、劳动的个性;E、劳动的共性。

(ABE)

303、商品的价值量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即:A、通过商品的用途大小表现出来;B、通过商品质量的好坏表现出来;

C、在商品交换中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D、货币产生后通过价格表现出来。

(CD)

304、要想降低商品的价格,其基本前提条件是:A、采用新技术,加强和改善生产经营管理;B、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C、建立市场竞争机制;D、大量发行纸币,剌激消费,扩大内需。

(ABC)

305、货币流通规律告诉我们,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A、与待售商品数量成正比;B、与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C、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D、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ABCD)

307、下列选项分别对商品的“价值、价格、供求”三者关系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供求状况影响价格高低,价格高低影响价值大小;B、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影响供求,供求又影响价格;C、价格和供求互相影响,供求的变化使价格接近价值,价格的涨落使供求趋于平衡;D、价值决定价格和供求,供求影响价值。

(BC)

308、“一般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具有价格;B、都具有使用价值;C、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D、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量。

(BD)

309、在市场上,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商品价格时常是波动的,有时上涨高于价值;有时下跌低于价值,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A、商品价值的大小;B、市场供求状况;C、货币发行量的多少;D、购买者的欲望。

(ABCD)

310、通货膨胀是指:A、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B、商品短缺、发行大面额的纸币;C、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D、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上涨,纸币贬值;E、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CD)

3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内容的矛盾;B、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形式的矛盾;C、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矛盾;D、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矛盾。

(B)

31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同一般商品相比较,其重要特点是:A、由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由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决定;C、由资本家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D)

313、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包括:A、商品的全部价值;B、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C、全部剩余价值;D、劳动力商品价值。

(B)

314、价值形成过程之所以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关键在于:A、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完全等于必要劳动时间;B、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C、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不足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B)

315、剩余价值率是指:A、剩余价值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资本家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资本家预付的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资本家耗费的资本的比率。

(B)

316、绝对剩余价值的取得是: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资本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D、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

317、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因为:A、它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B、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它是劳动力买卖的真正价格。

(B)

318、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这表明:A、剥削程度的下降;B、剩余价值量减少;C、劳动力价值的提高;D、劳动价值的提高。

(C)

319、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全部资本中:A、不变资本比重扩大;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缩小;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扩大;D、固定资本比重大,流动资本比重小。

(A)

320、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是实现了:A、资本的积聚;B、资本的积累;C、资本的集中;D、资本的凝聚。

(C)

321、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A、绝对增加;B、绝对减少;C、相对减少;D、相对增加。

(C)

322、资本总公式基本概括了下列资本运动的共同特征:A、产业资本;B、产品资本;C、商业资本;D、商品资本;

E、借贷资本。

(ACE)

32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A、劳动力价值上升;B、劳动力价值下降;C、相对剩余价值增加;D、绝对剩余价值增加;E、绝对剩余价值下降。

(BC)

324、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B、资本有机构成;C、资本周转速度;D、劳动熟练程度;E、劳动强度。

(ABCDE)

325、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相对剩余价值被全体资本家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被个别资本家占有;B、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超额剩余价值从本质上说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D、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E、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本企业雇用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

(ABCD)

326、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准确地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依据;C、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基础;D、揭示剩余价值来源于不变资本部分;E、使剩余价值理论无懈可击。

(ABC)

327、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日长度不断缩短说明:A、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B、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C、剥削程度变轻;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剥削的主要形式;E、就业压力越来越重。

(ABD)

328、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工资有所提高表明: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逐渐减轻;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并没有减轻;C、劳动力价值不断的上升;D、工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E、工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t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