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更新时间:2024-06-21 04: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摘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贝津铭。基于对城市形态设计及场所文脉理论的解析,探讨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及场所文脉理论与城市环境改造设计间的互动关系,并总结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及城市场所文脉常用设计手法在城市环境改造与景观再创造中的应用,而且我们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关键词:城市场所文脉 城市设计形态 城市规划设计 空间形态变化公共空间环境改造 景观再创造

前沿: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理;而从场所文脉理论角度认识城市环境改造设计在现代主义刻板的功能分区和大尺度的非人性城市现代建筑群体造成城市形象特色的衰退、消亡和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城市设计师近年来都已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改造中如何保持和发展原有城市形象特征和旧建筑再利用的课题。 为了创造舒适、美观的城市人文景观,发挥建筑、规划、景观的整合作用,开创其共生魅力为了不再让一些有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场所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沦为一些消极的毫无特色的非人性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城市积极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能满足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式途径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们分别来谈谈城市设计形态及场所文脉理论。

一、城市设计形态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设计形态论;另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设计形态论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

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城市设计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

缘文化的特征。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 (2)缓慢发展期: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

(3)高度发展阶段: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4)全新发展阶段: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

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霄的巨大火箭;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造型新颖的高70层的中国雁行新建大楼,如节节生高的竹子,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楼最高一节柱好象竖立的大拇指“第一”的雄姿直指蓝天;香港中环银行建筑高度和风格的变化是香港建筑高层化、风格个性化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多元化的特征。政府山、总督府以及圣约翰教堂等早期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退居为香港中环天际线的背景,香港中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协调共生,进一步突出了香港城市天际线大尺度、高密度和多层次的特点。

4.城市设计形态的有机原则

整体性:城市发展的共时性,决定城市空间形体要素间的紧密关联,就像机械运动中互动的齿轮,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在构成形态上体现出整体的秩序。与雕塑、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筑群体的列置要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在城市特定的地段中,建筑形态构成的环境秩序表现为一定的主题,在一定范围内被公众认同。新建筑内容介入时,应体现出对这一整体性主题的尊重。 连续性:对特定地段而言,城市发展的历时性,使物化的人类生活----建筑形态亦表现出主题的连续,它的功能、空间、形体、细部、色彩、象征等构成该地段在功能、景观上的连续性特征。

识别性:人们在认识和体验内外部环境时,把功能、形象及其组织上的清晰易辩当作首发目标。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清晰易辩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可以增强人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因而建筑形象与其所处地段中其他城市内容结合而形成的图形,只要清晰易辩,就易为人们所理解,给人的行动以支持。 多样性:多样性与整体性并不矛盾。城市环境中建筑的建造不仅仅是其物质功能的实现,更应体现城市多方面的内涵。就其特定地段而言,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城市设计应当担负起满足各种行为和心理

活动要求的任务,其表现形式必然也是多样的。

5.对城市设计形态发展的启迪

香港面积虽然面积很小,但人口相当密集。在如此密度高的地区,建成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这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启迪:

(1)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设计形态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对城市景观的塑造作用

城市规划过程都会在城市某些地段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用以体现地方特色。在香港中环的介绍中,汇丰银行作为其标志建筑不断发展。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地区发展的需要。这一事例说明标志建筑不仅是其本身在该地作用的体现,同时也是在营造了一种城市景观,让该地具有某种标识性。城市规划中,设置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景观上的作用有引导作用和形成城市景观系统的关键点的作用。

二、城市场所文脉理论

建立城市重要场所之间的关联耦合关系是构架城市秩序整体、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结合东莞城市设计的实践介绍建立场所之间关联耦合的几种方式,并提出具体的分析方法和设计要点。城市场所文脉理论提出“文脉”的概念,所谓城市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单纯的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才成为“场所”。 场所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人最有意义的空间,而城市设计就是挖掘整合城市文脉的过程。场所理论由于将社会文化、城市发展和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都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注重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分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1.场所之间的关联耦合关系

在城市设计中,将连接理论与场所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场所之间的关联耦合关系,就是通过活动者的体验线路将城市的重要场所联系起来,藉以产生一种连续的感知过程。对于个体场所的体验通过这些“联系线”加以整合,形成一种对城市的文化背景、生活实态、地方传统、基地特色等要素的整体的印象,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城市,把握城市,整合城市文脉,树立城市特场所的关联耦合—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途径。

2.城市场所文脉理论的两种性状

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场所文脉主义的运用呈现为两种性状,本文姑日称之

为“显性”的场所文脉主义和“隐性”的场所文脉丰义。“显性”的场所文脉:义丰要指通过研究城市环境表层物质形态而产生的设计手段处理方法,如对周围区域环境形式与风格的“复制”,对旧建筑外貌的保护与维护,对典建筑的表征符号及视觉色彩的提炼与重构等。而“隐性”的场所文脉主义主要指通过研究城市环境各实体要素和城市环境中潜在隐形规则之间的联系,仅仅局限干实『本要素本身而谋求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改造方法。在“隐性”的场所文脉主义中,这些隐形规则主要指城市的内在空间组织秩序、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走向规律和城市形象气质以及“以人为本”的物质生活形态模式演变的规等等。随着网络信启,时代的到柬,城市文化内涵及人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城市的改造和扩张中亦将不断运用一些新的城市语言和物质要素。场所文脉主义的设计手法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传承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和发展城市形象特点,是城市环境设计或改造的焦点和本质所在。

3.城市环境改造设计及其景观再创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改造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不间断的人类创造活动,并具有一定的时空特色依据城市文脉的设计观点。城市景观环境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情感的、社会文化的内涵,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景观环境场所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因此,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与景观再创过程中新旧文脉的转换与延续是关键。

(1)强调旧建筑改造再生并与现代城市景观环境共生的场所文脉手法 该手法主要是指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力求保护城市原有的内在空间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对待城市的旧建筑采取改造性再利用的态度。20世纪60年代劳伦斯-哈普林在将美国旧金山一个旧巧克力工厂改建成生机勃勃的购物餐饮市场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建筑再循环的理论”从这之后建筑再利用的做法在全球被广泛采用。这种设计手法既实现了旧建筑在城市景观活力构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生态价值,又促使城市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持以延续,然而在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对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一般采取整旧如旧的保护方针,使得其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保证其原汁原味。对于其它类型的旧建筑及其环境,常从历史与景观生态双重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功能延伸及置换的基础上,利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对原有空间及结构加以改造,与调整赋予旧建筑及其环境以新的生命活力使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加了城市景观环境的认同感。这一方面上海太平桥地区新天地广场环境改造设计中对旧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再利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

(2)注重景观文化生态的城市场所文脉手法

人与环境以何种方式共存,人怎样塑造环境,物质环境如何影响人并影响到何种程度,这是注重景观文化生态的文脉手法所关注的焦点,该手法的代表人物拉波波特则借助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生态学的综合理论来研究该文脉手法具体运用时主要从人与环境这对主客体出发。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考虑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导致现代城市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途径的相应变化来进行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以保持和增加环境文化的认同感,调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样现代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若不适应人的生活形态更新的角度出发,环境改造设计亦将是无

生命力及社会意义的。从景观文化生态的文脉手法角度出发,最成功的环境改造设计应该是满足现代社会人的需求而提出的新功能,行为方式与原有城市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达到最小冲突,而不应是一种激进式的置换#重建,其目标实现应遵守一定的准则,如景观生态学准则等。因此,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必然成为城市环境改造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3)城市公共艺术和景观环境设施的设计与营造

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这种艺术性一方面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的艺术性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像公共艺术品、户外家具设施等景观元素细部的深入设计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后者往往成为城市文化深度与城市艺术品格的写照,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实例有由席哈克与德欧集团共同创造的首都巴黎都市设施改造计划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佳例,其中的毛利斯海报柱伊多尔夫街灯等传统的都市景观设施,现在仍然是巴黎都市文化的有力写照,从城市历史文化及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环境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另外我国设计师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景观环境改造设计中。一些公共艺术品的设计虽然采用超写实的手法反映过去街道口的拉洋车的、剃头的、唱曲的情景。但却真实地再现该地段的历史情形,能充分激起现代人一股浓浓的怀旧热情,获得一种文化与地域的归属感。因而,恰到好处显现了公共艺术品设计在现代景观环境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与景观再创作为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重要类型之一。对其改造存在着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创新,可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环境改造设计的前期认识过程。具体设计过程以及使用评价过程之中,城市文脉是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方法,其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加城市景观文化的认同或加强城市的形象特色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改造过程的具体操作又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因势利导、兼收并蓄、创造多元共存及个性特色鲜明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环境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的。

三、结语

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地理、文化、经济、生态等因子是相互联系的,协调好空间形态的集中与分散、空间结构的封闭与开放、空间组织的均质与多样、空间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建设趋于平衡。

城市场所文脉理论由于将社会文化、城市发展和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都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注重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分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城市设计中,将连接理论与场所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场所之间的关联耦合关系,就是通过活动者的体验线路将城市的重要场所联系起来,藉以产生一种连续的感知过程。对于个体场所的体验通过这些“联系线”加以整合,形成一种对城市的文化背景、生活实态、地方传统、基地特色等要素的整体的印象,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城市,把握城市,整合城市文脉,树立城市特场所的关联耦合—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途径。

城市设计形态场所文脉理论的意义是深远的,通过了解这段璀璨的历史,无

论是对我们学设计的,还是生活在空间中的任何一个人,设计的意义都是远大的深远的,中国建筑界就需要一个柯布西埃式的狂飙人物,来向我们大喝一声:“在建筑中,古代的结构基础已经死亡。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乎合乎逻辑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参考文献:

[1]黎伟聪.香港城市规期检讨[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l997. [2]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纪武.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2.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乔晓红.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再生与创新[J]建筑学报,2001.

[7]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论是对我们学设计的,还是生活在空间中的任何一个人,设计的意义都是远大的深远的,中国建筑界就需要一个柯布西埃式的狂飙人物,来向我们大喝一声:“在建筑中,古代的结构基础已经死亡。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乎合乎逻辑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参考文献:

[1]黎伟聪.香港城市规期检讨[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l997. [2]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纪武.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2.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乔晓红.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再生与创新[J]建筑学报,2001.

[7]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