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20 17: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文章第4段“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燕子每年迁徙一次,家里的梧桐是它们的栖息地;我长大后一直漂泊他乡,偶尔回来一次,故乡的家是“我”的歇脚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开花比较迟。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春雨,作者就在他乡想象院子里梧桐树上的燕子们是否安好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

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2.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梵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梵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梵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选自《知识文库》,有删改)(1)作者笔下的葵花有什么特点?试从外形和精神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2)品味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②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3)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以“祖母的葵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外形:挺立,昂起,迎着太阳(向阳,随着太阳转);精神:斗志昂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不屈服。

(2)①“妖娆”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黄花开在绿叶中间的可爱情态,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②“香香的”既是葵花籽的香味,又表现出孩子们在缺衣少穿的岁月里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象征了心中爱的温暖。

(3)这段插叙表现了葵花对失意、彷徨中的梵高的鼓舞,表现了“爱的最强光”,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向日葵》这艺术的葵花与生活的葵花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加深了文章的意蕴,使文章更为厚重)。

(4)①“祖母的葵花”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回忆祖母种葵花、炒瓜子行文;②祖母与葵花有着相似之处,向日的葵花也是祖母的写照,象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题干要求从外形和精神两个方面概括作者笔下的葵花的特点。通读全文后,可从文章中找到关键的词句作答。如第6段的“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7段的“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外形的特点体现着精神品质。

⑵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原句,同时把原句放到原文中,即放到语境中加以理解。①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词语。“妖娆”为拟人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景物的情感。②题干中的句子的前面有“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由此可见,“香香的”既表现了葵花子的香味,也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幸福快乐。从叠词的角度分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⑶首先要读懂这一段落的内容,然后确定这属于插叙。至于作用要根据内容来判定。“凡高在《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与作者记忆中的黄花相照应,“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是与全文紧紧关联的,与下文的“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相照应,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也可从虚实角度来分析,意思对即可。⑷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结构上“祖母的葵花”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回忆祖母种葵花、炒瓜子行文。内容上:祖母老了,种不动地了,但是,祖母的精神、意志、品格,特别是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由此赞美祖母心中永不衰败的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

故答案为:⑴外形:挺立,昂起,迎着太阳(向阳,随着太阳转);精神:斗志昂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不屈服。

⑵①“妖娆”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黄花开在绿叶中间的可爱情态,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②“香香的”既是葵花籽的香味,又表现出孩子们在缺衣少穿的岁月里等待

嗑瓜子的幸福快乐,象征了心中爱的温暖。

⑶这段插叙表现了葵花对失意、彷徨中的梵高的鼓舞,表现了“爱的最强光”,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向日葵》这艺术的葵花与生活的葵花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加深了文章的意蕴,使文章更为厚重)。

⑷①“祖母的葵花”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回忆祖母种葵花、炒瓜子行文;②祖母与葵花有着相似之处,向日的葵花也是祖母的写照,象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提取出来做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效果,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插叙段落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这段插叙作用是揭示主旨,丰富文章的内涵。

⑷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含义。“祖母的葵花”是线索,是祖母的写照,象征乐观和坚定信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

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他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请概括选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⑧:________。

⑨—?:皇帝穿新衣游行,小孩揭穿骗局。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句子中划线词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内臣们怎样的心理?)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②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4)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

【答案】(1)皇帝穿上新衣,群臣极力赞美

(2)①“似乎”一词不能删去。“似乎”表示不确定,突出了皇帝此刻心里的忐忑不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②本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内臣们的紧张、害怕、担心的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这一切不存在,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生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称职,生怕被别人嘲笑。

(3)第①句是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②句是市民的话,表明他们已认可这个事实,用“实在”加以强调。

(4)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解析】【分析】(1)这篇童话以“新衣”为线索,因此概括时要围绕“新衣”进行概括,选文第①—⑧段主要写骗子为皇帝穿上新衣,然后群臣都极力地赞美。

(2)①首先要理解“似乎”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似乎”表示猜测,不确定,结合语境分析,皇帝理智上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情感上他还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承认自己被骗就是承认自己的愚蠢,但被骗就是事实,不承认只能说明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如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故不能删去。②“东摸西摸”“开不走”“托着”都是对内臣的动作描写,他们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他们还必须装模作样,因为不那样的话就会被认为愚蠢、不称职,会被人嘲笑。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语境分析,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这句话是那个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还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服。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是市民自己的话,市民已经明确表示皇帝没有穿衣服,“实在”是向被人强调他的观点。

(4)这篇童话中皇帝、大臣、百姓这些大人明明自己看不到新衣服,但是为了向被人证明自己并不愚蠢,自己是一个称职的人,都跟着说假话,而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由此看来,孩子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自欺欺人,不像大人一样顾虑重重。因此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皇帝穿上新衣,群臣极力赞美

⑵ ①“似乎”一词不能删去。“似乎”表示不确定,突出了皇帝此刻心里的忐忑不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②本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内臣们的紧张、害怕、担心的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这一切不存在,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生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称职,生怕被别人嘲笑。

⑶第①句是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②句是市民的话,表明他们已认可这个事实,用“实在”加以强调。

⑷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碎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

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遗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唤

(2)分析第②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答案】(1)温暖地鼓励;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2)“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4)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5)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分析】(1)结合内容,从“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中可知,第二段写的是“温暖地鼓励”;从“‘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中可知第三段写的是“温暖地提醒”;从“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中可知,第六段写的是“温暖地期望”;从“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中可知,第七段写的是“温暖地表白”。

(2)“撞开”是一个动词,体现了纸条上的字句对“我”的影响力之大。

(3)“走到我身边”“塞到我手里”是动作描写,说明女孩子能够顾及“我”的面子,体现了她的细心、体贴。

(4)画线句描绘的是“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与开头“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相照应,引出下文对幼儿园时妈妈对“我”的期望的回忆。

(5)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都是琐碎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清晰;“碎暖”揭示了主题,即“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⑴温暖地鼓励;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⑵ “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⑶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⑷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⑸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答时在通读目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仿照给出来的例子,整合语言,规范作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整篇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判断目标词语的本意以及对表现文章中心及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再组织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判断。结合文段内容,考虑到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评价;周围环境的衬托等。

⑷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尤其需要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再做判断。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作用的分析。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考虑题目对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何帮助,对读者理解文章有何帮助,再组织语言作答。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请你从结构、修辞、语言、写景层次等方面任选一项给最后一段写一个批注。

(3)文中既说“寂静”却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古诗文中有类似的语句吗?请写出一两句来。

(4)“凡景语皆情语”。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1)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2)结构:这一节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陡峭;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深夜的静谧。语言:准确生动,如“又”“才”“矗立”“围”等词。

写景层次:由上而下,视觉——听觉,天上——山峰——山谷。

(3)以动衬静的写法。如古诗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仍能欣赏周围的美景,表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1)结合“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得出:红军战士星夜行军;结合“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得出:红军夜宿半山腰的情景。综述:红军战士星夜行军及夜宿半山腰的情景。

(2)针对本文的批注,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分析结构或修辞特点,可以剖析写景层次。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例:从修辞角度欣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从听觉角度,把战士们说话声比作“春蚕咀嚼桑叶”,表明战士被冻醒人数之多;“野马在平原奔驰”写出山风之大;“山泉在呜咽”拟人化写出山泉时断时续,山路崎岖不平;“波涛在澎湃”是林木被山风刮动的声音。以声衬静,烘托了夜的静美,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如: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例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此题也是在考查学生对古代著名诗句的积累。

(4)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既表现山的高大险峻,更突出了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所以学生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谈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精神。

故答案为:⑴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⑵结构:这一节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陡峭;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深夜的静谧。语言:准确生动,如“又”“才”“矗立”“围”等词。

写景层次:由上而下,视觉——听觉,天上——山峰——山谷。

⑶以动衬静的写法。如古诗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⑷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仍能欣赏周围的美景,表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考查句子的赏析。A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从品味动词等关键词语入手;B从肖像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表达人物的什么心情/精神/性格/品质/情感/形象等表达效果。

⑶考查了学生对有以动衬静的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的的佳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谈感悟的试题,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

6.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零秒越千年

李鸣生

①2003年10月15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堪称伟大的日子。

②凌晨1时,随行医生敲响杨利伟的房门时,杨利伟还在睡梦中。昨晚睡觉前,他在一本签字簿上写下了“神圣的使命,航天人的光荣”这样的留言。随行医生为他作了身体检查。杨利伟与往常一样:血压收缩压116,心跳每分钟76次!

③随后开始吃早餐。翟志刚拿出一瓶红葡萄酒,先给杨利伟倒了半杯矿泉水,再往矿泉水里倒了一点点红葡萄酒。三人高举酒杯,一饮而尽!这是杨利伟上天之前在地球上吃的最后一顿早餐。

④凌晨3时40分,随行医生为杨利伟作最后一次体检。杨利伟身体正常,几项指标依然是:收缩压116,心跳每分钟76次。……

⑤5时20分,“问天阁”举行航天员出征仪式。广场上,数百名为航天员送行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此。他们中除了航天专家、科技人员和基地发射官兵,还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男女、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及佩戴着红领巾、手持鲜花的少先队员。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庄严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⑥“出发!”总指挥李继耐庄严地大声下达了命令。……

⑦清晨8时,鲜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高高耸立于蓝天之下的发射塔,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汉子,站在大西北的地平线上,随时待命出征!而千古荒凉的戈壁滩,这天仿佛也突然变了模样!

⑧这里曾经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人类生存栖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胡杨树千年不倒;弱水河长流不断;居延海烟波浩淼。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无数神奇的传说与迷人的故事。老子在此骑牛西游,苏武在此牧羊十九年,霍去病在此攻打河西,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而且,这里还是中华民族梦想飞天的地方,距此不远便是飞天圣地敦煌莫高窟……

⑨今天,历史再次选择了这片土地。

⑩8时50分,“01”发射指挥员下达了“十分钟准备”的口令。坐在飞船里的杨利伟向地面报告:“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这是杨利伟上天前在地球上作的最后一次报告。

?接着,主席一行登上基地试验指挥楼的楼顶平台,把目光投向了即将起飞的“神舟五号”。发射场附近,直升飞机、搜索车、救护车等快速出动;一百多名记者携带“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地纷纷抢占有利地形;成千上万观看发射的战士、家属、老人、儿童以及当地百姓全都注视着发射塔;在距离发射塔两百米远的戈壁滩上,十几匹骆驼也驻足引颈,一起抬头仰望……

?一个发射军官的妻子,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每次看发射她都习惯在茶几上放点水果,边吃边看。有一次吃西瓜,发射成功了。有一次吃梨子,发射失败了。从此,她再也不吃梨子了。可有一次她分明吃的是西瓜,发射还是失败了。所以这天她不知道该吃什么才好,结果从早晨六点起两个多小时,她一会儿拿起梨子,一会儿拿起西瓜,却什么也不敢吃——她怕吃错了!

?“五分钟准备!”发射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此刻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两人脸上的表情分外凝重。尽管发射可靠性已达到了工程总体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七。年初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了,其可靠性就相当于百分之九十七。万一那个百分之三偏偏就出在这一次呢?因此,在火箭点火前一分钟时,黄春平还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衣兜———衣兜里装着救心丸。

?发射进入读秒倒计时。这时,基地指挥控制大厅的大屏幕上清晰地传出一幅图像:杨利伟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这是杨利伟上天前留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军礼!

?“……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

?火箭一声长啸,腾空而起!霎时间,烈焰熊熊,天地动容,指挥大厅和方圆十几公里内的人群一片欢呼雀跃!飞船里的杨利伟此刻承受着巨大的超重压力,耳边不时响起火箭升空时脱离箭体的碎片的“嘎嘎”爆裂声,但他依然目光炯炯,神态自如,从天上传回的各项生理参数显示:他的身体状况一切正常,而且心跳还是每分钟76次!

?二百七十秒后,杨利伟终于挣脱了地球的束缚,成为第一个离开地球、叩响宇宙大门的中国人!

(节选自《千古一梦》,有删改)(1)请浏览全文,选择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航天员出征前的准备、举行出征仪式、火箭发射倒计时、火箭点火发射几个精彩阶段。

B. 文章中大量的时间、数据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紧张,震撼人心,也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洋溢着诗情画意。

C. 文中第③⑩?段三处划线语句仿佛一帧帧定格照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表现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前无古人的价值,标志着中国科技的振兴,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充满着民族自豪感。

D. 第12段对发射军官妻子吃水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渲染了发射前的紧张氛围,也说明火箭发射成功不易,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和承担的巨大压力。

(2)请你参与同学们的阅读交流。

小伟:我觉得第11段写骆驼的文字有些莫名其妙。

小景:不是莫名其妙,我认为实在是“妙”,妙在________

小凡:这几句话我也很赞,它让我更好地感受到了现场的氛围,且又忍俊不禁,眼前还仿佛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

(3)请结合文中第②④?段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分析杨利伟这个人物形象。

(4)第8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和链接资料中加点文字,帮小伟解惑。

链接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李建军:《千古一梦》既有纪实文体的平实客观,又有文学作品的摇曳多姿。李鸣生将深沉的历史感、理性的科学精神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华民族震古烁今的飞天图。

【答案】(1)B

(2)它用拟人手法,赋予骆驼人的情感,形象地渲染了观看场面之紧张、庄严、宏大(壮观),人们热情之高涨、气氛之热烈,连骆驼都被感染了;强调这是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万众瞩目的国家盛事;而且幽默风趣,沙漠骆驼的画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体现了作品的文学色彩。

(3)“神舟五号”是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尽管发射可靠性已达到了工程总体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七,但仍存在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作者在描述整个火箭发射过程中,反复强调杨利伟心跳每分钟76次,哪怕是在承受巨大的超重压力的时候,他至始至终心跳平稳,态度从容,这个细节充分表现了一名优秀航天员非比寻常的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超强的意志和信念,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①这一段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鬼斧神工”,“胡杨树千年不倒……居延海烟波浩淼”,写出了它的生机勃勃、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老子在此骑牛西游……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一个个传奇的历史故事,与“早在原始社会”“千百年来”,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它的古老、沧桑,富有传奇色彩。这段话仿佛拉开了一幅广阔而厚重的历史大幕,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火箭升空是瞬间的事,但却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飞天梦想,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航天试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标志。文中一个个富有气势的排比对称句子,更是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豪情。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②这一段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鬼斧神工”,“胡杨树千年不倒……居延海烟波浩淼”,写出了它的生机勃勃、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火箭升空是瞬间的事,但却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飞天梦想,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航天试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标志。文中一个个富有气势的排比对称句子,更是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豪情。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老子在此骑牛西游……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一个个传奇的历史故事,与“早在原始社会”“千百年来”,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它的古老、沧桑,富有传奇色彩。这段话仿佛拉开了一幅广阔而厚重的历史大幕,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火箭升空是瞬间的事,但却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飞天梦想,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航天试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标志。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或:这一段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鬼斧神工”,“胡杨树千年不倒……居延海烟波浩淼”,写出了它的生机勃勃、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

“老子在此骑牛西游……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一个个传奇的历史故事,与“早在原始社会”“千百年来”,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它的古老、沧桑,富有传奇色彩。这段话仿佛拉开了一幅广阔而厚重的历史大幕,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文中一个个富有气势的排比对称句子,更是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豪情。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③这一段写出了实验基地的古老和神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手法和内容的把握。B选项有误,文章中大量的时间、数据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紧张,震撼人心,不能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句子。分析句子、词语,一般按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格式解答,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它用拟人手法,赋予骆驼人的情感,形象地渲染了观看场面之紧张、庄严、宏大(壮观),人们热情之高涨、气氛之热烈,连骆驼都被感染了;强调这是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万众瞩目的国家盛事;而且幽默风趣,沙漠骆驼的画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体现了作品的文学色彩。

(3)杨利伟作为我国首位载人航天员,综合素质优秀,心理素质过硬。担任首飞的重任,不紧张,不害怕,作者在描述整个火箭发射过程中,反复强调杨利伟心跳每分钟76次,哪怕是在承受巨大的超重压力的时候,他至始至终心跳平稳,表现了一名优秀航天员非比寻常的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超强的意志和信念,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第⑧段回顾发射基地的历史,写出了实验基地的古老和神奇,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故答案为:⑴B;

⑵它用拟人手法,赋予骆驼人的情感,形象地渲染了观看场面之紧张、庄严、宏大(壮观),人们热情之高涨、气氛之热烈,连骆驼都被感染了;强调这是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万众瞩目的国家盛事;而且幽默风趣,沙漠骆驼的画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体现了作品的文学色彩。

⑶“神舟五号”是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尽管发射可靠性已达到了工程总体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七,但仍存在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作者在描述整个火箭发射过程中,反复强调杨利伟心跳每分钟76次,哪怕是在承受巨大的超重压力的时候,他至始至终心跳平稳,态度从容,这个细节充分表现了一名优秀航天员非比寻常的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超强的意志和信念,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⑷①这一段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鬼斧神工”,“胡杨树千年不倒……居延海烟波浩淼”,写出了它的生机勃勃、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老子在此骑牛西游……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一个个传奇的历史故事,与“早在原始社会”“千百年来”,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它的古老、沧桑,富有传奇色彩。这段话仿佛拉开了一幅广阔而厚重的历史大幕,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火箭升空是瞬间的事,但却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

的飞天梦想,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航天试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标志。文中一个个富有气势的排比对称句子,更是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豪情。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②这一段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鬼斧神工”,“胡杨树千年不倒……居延海烟波浩淼”,写出了它的生机勃勃、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火箭升空是瞬间的事,但却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飞天梦想,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航天试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标志。文中一个个富有气势的排比对称句子,更是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豪情。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老子在此骑牛西游……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一个个传奇的历史故事,与“早在原始社会”“千百年来”,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它的古老、沧桑,富有传奇色彩。这段话仿佛拉开了一幅广阔而厚重的历史大幕,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火箭升空是瞬间的事,但却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飞天梦想,作者把“神舟五号”发射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赋予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航天试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标志。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或:这一段描绘了试验基地曾经的辉煌与美好,“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鬼斧神工”,“胡杨树千年不倒……居延海烟波浩淼”,写出了它的生机勃勃、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老子在此骑牛西游……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一个个传奇的历史故事,与“早在原始社会”“千百年来”,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它的古老、沧桑,富有传奇色彩。这段话仿佛拉开了一幅广阔而厚重的历史大幕,如今就在这片曾经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又一个奇迹即将诞生。文中一个个富有气势的排比对称句子,更是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豪情。这一段将深沉的历史感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③这一段写出了实验基地的古老和神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用作答。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一位女教师帮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2)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3)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

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4)您还记得十儿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5)善良、高尚、有责任心和善解人意。

【解析】【分析】(1)面对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主人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完整通顺的一句话。文中的主人公是:女老师,事件的起因:小女孩因“一念之差”偷书,经过:女教师帮助了小女孩,结果:小女孩回谢老师。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2)此句的前后都有相关的内容,选一作答即可。句前内容是老师所想,句后内容是老师亲眼所见,都是“所料”的内容。据此作答。

(3)分别从老师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老师的“笑意”,第⑤段中“她笑了笑”是老师看到被吓着的孩子,用笑来安慰她;第⑧段“她也笑了”是老师看到自己当年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拯救了一个人,感到欣慰。据此作答。

(4)从随后老师的心理活动“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来想像女孩子说话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说明来访的原因,二是表达感激。据此作答。

(5)结合文中的人物描写即可分析形象。“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可见她有责任心,“什么都没有问”体现了她善解人意。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位女教师帮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⑵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⑶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⑷您还记得十儿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⑸善良、高尚、有责任心和善解人意。

【点评】⑴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组成,而事件又是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所以如果把文章中的要素串联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的主人公是:女老师,事件的起因:小女孩因“一念之差”偷书,经过:女教师帮助了小女孩,结果:小女孩回谢老师。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⑵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然后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此句的前后都有相关的内容,选一作答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⑷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小女孩的身份即可。

⑸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本文中的老师是一个善良、高尚、有责任心和善解人意的老师。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他是启蒙刘慈欣科幻梦的偶像……

许旸

凭《三体》成为首位摘得世界科幻荣誉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今年春节档爆款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如今,刘慈欣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大IP,但你知道,启蒙大刘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什么吗?

原来就是上世纪50年代引进出版的凡尔纳《地心游记》。读小学的刘慈欣从床底下将父亲的一箱书籍翻出来读,“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打开了窗户。也就是这些当时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闲书,一下子为我打开了广阔的世界,让我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刘慈欣记得,那是个很热的夏天黄昏,一口气读完《地心游记》,深受震撼;之后他又读到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科幻文学作品……

后来的故事你们也都知道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期对于经典科幻作品的大量汲取,就没有大刘日后科幻创作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源泉。

说到大刘科幻启蒙第一人,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出自他手。

当然,高产并不是他唯一的标签,既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是可怕的想象力。并不仅仅是天马行空,更在于对未来的精准预估。

回头去看凡尔纳所在的150年前的欧洲,进化论刚刚被提出,元素表还在门捷列夫的脑子里,诺贝尔还在玩火,电还没有进入工业取代蒸汽动力,更不要说各种基于电能的技术了。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啥都没有。中国那个时候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和抗击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那时候凡尔纳的书里已经有了什么呢?

有伟大的潜艇鹦鹉螺号,有罗比尔的直升飞机信天翁号,有巨大的钢铁浮岛,有磁悬浮的高速铁路,有太空旅行……有些即使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觉得不可思议。

他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科技,大多最终成为了现实。他的小说不仅是科学的幻想,更是科学的预言。如果不是穿越者,那只能说明,凡尔纳站在1860年代,对未来百多年科技发展,有着透彻的认知。

也难怪法国科学家奥泰胜曾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他的预言附之实践的过程。”

凡尔纳另一个厉害的原因在于,他有着生动的文笔。在他的书中,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原理,这个世界也不是让人恐惧的赛博朋克。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19世纪中期科技大爆炸年代那令人无比向往的热情——到天空去、到海洋去、到地心去、到宇宙去,没有

任何地方能够阻挡主人公的脚步,只要我们有想去的热情。

在他的故事里,这个世界有苦难,有风险,甚至有死亡。但永远不缺少的,就是勇气,勇气是引领我们每个人投入科学之路,去探究这个世界的必须要素。

(选自《文汇报》2019年03月16日,有删改)链接材料:

我落后尼摩船长二十步的距离,这时我看到他突然转身向我扑来,用他强有力的手将我按倒在地。同时他的伙伴也把康塞尔扑倒。起初我不知道突然袭击是什么原因,但是我看到船长也躺在我身边一动不动,才安下心来。

我平躺在地上,正好躲在一丛水藻后面。当我抬起头,就窥见两团庞然大物声势浩荡地从我跟前游过,闪着磷光。

我血管里的血都凉了!我们正躺在两只可怕的鲨鱼身下。这可是大青鲨,一种致命的食人鲨,巨大的尾巴,暗淡的眼神,口鼻部周围布满圆孔,分泌出磷光物质。这种怪兽可以用它的铁颔轻易将人搅成肉酱!我不知道康塞尔是不是还惦记着分类,但是我看着他们银白的肚皮,长满尖齿的血盆大口,一点儿科学的兴致都没有——作为弱者的恐惧远压过一个自然历史学教授的专业兴趣。

幸运的是这种食肉动物的视力不怎么样。它们径直游过,没注意到我们。棕色的鱼鳞从我们身边擦过。我们奇迹般的躲过此劫。

在鹦鹉螺号的电灯指引下,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船边。外门已经打开,我们鱼贯而入,尼摩船长最后关上舱门。然后按下按钮,我听见水泵启动的声音在船内响起,身边的水位慢慢下降,几分钟后舱内水就排空了。里面的舱门开启,我们回到军火库中。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 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为童年时期的刘慈欣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幻世界的大门。

B. 儒勒·凡尔纳创作了许许多多经典的科幻作品,高产,是他身上诸多标签之一。

C. 直升飞机、太空旅行……凡尔纳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科技,最终都成为了现实。

D. 凡尔纳的作品不是冰冷冷的数字和原理,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出现了一个陌生词汇“赛博朋克”。网络对这个词作了如下介绍,根据语境,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借助外语发音演变成的外来词。

B. 这代表了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

C. 其反映的时间与现实有极大的距离。

D. 其塑造的人物对未知世界充满热情。(3)作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章概括并结合链接材料分析。

【答案】(1)C

(2)D

(3)示例:凡尔纳作品的特点:①基于对未来精准预估的可怕想象力。②生动地文笔。链接材料写人们乘坐鹦鹉螺号潜入深海底部,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成为了现实,突遇大青鲨的威胁,“我”的紧张,恐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分析】(1)C项中,“直升飞机、太空旅行……凡尔纳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科技,最终都成为了现实”这个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中的表述是:“他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科技,

大多最终成为了现实。”所以答案选C。

(2)“赛博朋克”是音译外来词,英文是cyberpunk,它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从原文中“在他的书中,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原理,这个世界也不是让人恐惧的赛博朋克”这句话可知,赛博朋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让人感到恐惧的,所以选项D的表述不符合原意。故选D。

(3)原文“凡尔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是可怕的想象力。并不仅仅是天马行空,更在于对未来的精准预估”这句话介绍了凡尔纳作品的第一个特点;原文“凡尔纳另一个厉害的原因在于,他有着生动的文笔”这句话介绍了凡尔纳作品的第二个特点。考生找出这两个特点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链接材料写的是人们乘坐鹦鹉螺号潜入深海底部的情景,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却成为了现实,这让读者具体形象地感受到凡尔纳作品可怕的想象力;同时,材料中“就窥见两团庞然大物声势浩荡地从我跟前游过,闪着磷光”,“巨大的尾巴,暗淡的眼神,口鼻部周围布满圆孔,分泌出磷光物质”,“这种怪兽可以用它的铁颔轻易将人搅成肉酱”等语句让人体会到凡尔纳作品生动的文笔。

故答案为:⑴C;⑵ D;

⑶示例:凡尔纳作品的特点:①基于对未来精准预估的可怕想象力。②生动地文笔。链接材料写人们乘坐鹦鹉螺号潜入深海底部,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成为了现实,突遇大青鲨的威胁,“我”的紧张,恐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的,找到答题关键区域,抓住与选项有关的语句,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⑶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f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