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分析2012

更新时间:2023-05-27 23: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细菌的遗传分析

名词概念: ① 质粒、附加体、 F因子、性导、 Hfr、半合子 ② 转化 ③ 转导、特异性转导、高频转导、低频转导、合子 诱导 要点: ① 细菌一些常识:基因组结构、突变的类型、细菌 菌株的类型 ② F因子遗传③ ④

转化 转导

1、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 1.1、细菌细胞 大小:1-2 m; 繁殖方式:二裂式均等分裂,1代/20min 分裂特点:均等分裂 1.2、细菌染色体 ① 结构:环状双链DNA,单倍性,以折叠或 螺旋状态存在 ② 大小:长约250-35000 m(未螺旋) ③ 复制方式: 复制

2、大肠杆菌的突变型及筛选

2.1、细菌作遗传研究材料的优点 ① 繁殖快,数量大,易发现和鉴定突变 型 ② 生活周期短,生化分析便利,便于基 因功能和表达调控研究③ 结构简单,便于基因工程和遗传操作

2.2、细菌的突变型① 合成代谢功能的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基本培养基、补 充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② 分解代谢功能的突变型:碳源的利用缺陷型等 ③ 抗药性突变型: 青霉素: penr, pens Penicillin;链霉素: strr, strs Streptomycin(抗性: resistance 敏感: sensitive) ④ 抗噬菌体突变型:T1噬菌体 Tonr Tons ;T2噬菌体 Ttor Ttos

⑤ 条件突变:温度敏感突变

2.3、突变型的分离

3、F因子遗传 3.1、细菌也可以重组 1946年 Lederberg、Tatum的杂交实验

无菌落

有10-7

无菌落

出现野生型菌落的可能原因: 回复突变、转化、互养、细菌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U 型管试验——直接接触是这种重组必须

基本培养基 结论: ① 野生型不是转化或互养产生的 ② 直接接触对野生型的产生是必要的

3.2、E. coli F质粒的发现Hayes 的实验 A: met-bio-thr+leu+thi+strs × 加链霉素 B: met+bio+thr-leu-thi-strr ↓ 基本培养基+str 出现菌落 met-bio-thr+leu+thi+ strr♂ × 加链霉素 met+bio+thr-leu-thi- strs♀ ↓

无菌落

结论:

E. coli 有相当于高等生物的“性别”? ——遗传物质是由♂→♀单向传递的

Hayes的解释 ① 细菌是有“性别”的,细菌的性别由性因子F (Fertility) (质粒) 决定的: F+ ♂, F- ♀ ② F因子可以自发地丢失或者得到

③ 杂交时雄性亲本必是F+,杂交后都转变成F+ ♂ A( F+)× ♀ B( F-) → ♂ A (F+),♂ B (F+)

F因子/致育因子/F质粒/性因子/附加体质粒: 指任何染色体以外的稳定遗传的遗传结构 附加体: 在细胞中或以游离状态或与染色体相结合状态存在 的可稳定遗传的遗传结构

3.3、F质粒、F’与高频重组菌株(Hfr)3.3-1 F因子的结构

① 原点:转移的起点 ② 致育基因:其上一些基因编码生成F纤毛的蛋白质, 即F+细胞表面的管状结构。 F纤毛与F-细胞表面的受体 相结合,在两个细胞间形 成细胞质

桥。还有大量和F 因子转移有关的基因 组同源的序列,是同源重 组的必须的。通过同源重 组使F因子整合到大肠杆菌 染色体上(DNA)

③ 配对区:与大肠杆菌基因

3.3-2、F因子的整合与解离 高频重组菌株 (Hfr: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

接合的概念

3.3-3、F因子与F´因子

3.3-4、F因子转移的机制 转移起点与极性

3.4、F因子状态与遗传物质转移特点

3.5、高频重组菌株Hfr特点与中断杂交① ②

F整合后呈线状 转移起点0位于线状 F因子中间 接合时先转移F因子 的一部分,然后转 移细菌基因 F因子的后面部分最 后转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a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