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名篇名译(单句篇)

更新时间:2023-11-07 18: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上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天演论。译立言》

单句篇(一) 1.

原文: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赏析:原句结构比较特殊(\is ? that ?\),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有好处、有坏处,在引申一步就是成了上面的译句。林佩耵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第68页)还给了几个相同结构的英文句子。翻译的前提是理解。有人指出。市面上见到的翻译作品,有好多都带有因理解不正确而产生的低级错误,“信”都谈不上还妄谈什么“达”和“雅”!初学翻译的朋友,在理解原文上当不遗余力。 2.

原文:Their language was almost unrestrained by any motive of prudence.

译文:他们几乎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全然不考虑什么谨慎不谨慎。

赏析:如果硬译,译文势必成了“他们的言论几乎不受任何深思熟虑的动机的约束”。译者本其译,化其滞,将原句一拆为二,充分运用相关翻译技巧,译文忠实、通顺。 3.

原文:Get a livelihood, and then practice virtue.

译文:先谋生而后修身。(钱钟书译)

赏析:原句是祈使句,译句也传达出了训导的意味。用“谋生”来译“Get a livelihood\,用“修身”来译“practice virtue\可谓精当。巧的是,原句七个词,译句也是七个汉字。 4.

原文: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water.

译文:我喜爱那洁净的暖风吹拂在我的皮肤上使我陶然欲醉,也喜爱那清亮的流水把我的身体托浮在水面。(章振邦译)

赏析:\不会\是\不会\是\,这种“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的修饰语移属于乙”的修饰手法叫“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英语修辞赏析》,第145页)。在翻译带有移就修辞手法的英语句子时,有时需要按照汉语习惯将属于甲的修饰语还给甲,章振邦先生在这个译例里就做了这种处理。除此之外,译者还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将原句拆译为两个排比句,加强了译句的表现力。译句的选词也极为考究,整个译句读来音韵流动。

单句篇(二) 1.

原文:I'm not the first man who has made mistakes.

译文:自来出错的人多了,我又不是头一个。(黄邦杰:《译艺谭》)

赏析:译成“我又不是第一个出错的人!”也很忠实、通顺,只是平淡了一点。译成如上的汉语句子,说话人“死不悔改”的态度就活灵活现了。翻译是不应仅仅满足于达意,还要追求传神。 2.

原文:The clear heaven overhead was emptied of all its gold.Dusk spread over it,abruptly darkening the Seven Hills.

译文:天宇澄清,余晖尽散,夜幕降临,罗马七丘顿时昏暗。(翁显良译)

赏析:读这样的译文,是否让您想到了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赋?一般说来,过多的美化译文很容易歪曲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此处译文却同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丝丝相扣,这就是见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单句篇(三) 1.

原文:Paula didn't need any lessons when it comes to office politics.

译文:说到办公室里明争暗斗那一套,保拉可算是无师自通。

赏析:坊间可见的翻译教程在论及词的翻译时,大多谈到了词义的引申,学习翻译的朋友对这一技巧也烂熟于心,但如何引申却是个大学问。\politics\引申译为“办公室里明争暗斗”,不能不让人佩服:没有对\词义的深刻理解,是断然不敢这么大胆的;\译为“可算是无师自通”。也颇值得称道;再加上句子结构的适当调整,佳译便诞生了。 2.

原文:?while his father and mother had written a rather sad letter, deploring his precipitancy in rushing into marriage, but making the best of the matter by saying that, though a dairywoman was the last daughter-in-law they could have expected, their son had arrived at an age at which he might be supposed to be the best judge.(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父母倒是有信,不过信上写的,未免叫人听着不受用,只埋怨他,说他不该这样急不能待地就结婚;但是事情既是没法更改了,他们又说,虽然万没有想到,会娶一个挤牛奶的女孩做儿媳妇,但是儿子已经长大了,也许自己明白是非好歹了,当爹妈的也就不用跟着瞎操心了,用此自遣。(张谷若译)

赏析:“万没有想到”、“没法儿”、“明白是非好歹了”、“用不着跟着瞎操心了”等,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也许同原文比较正式的文体不是很吻合,但考虑到父母给子女的信所用的就应是谈家常的语言,译文反而较原文更合情理,况且上下文所用的也都是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句(可惜此处无法抄录),放在这样的上下文中也显得很自然。 3.

原文:The result of this was that believers still believed and doubters remained doubtful.

译文:此事的结果是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

赏析:\信者自信之,疑者自疑之\是何等地道的汉语,何等贴切的表达。 4.

原文: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as sunny as his face.

译文:他留下一封信,对我表示欢迎;那信写得热情洋溢,一如其人。(黄邦杰:《译艺谭》)

赏析:原句看来简单,也很好理解,但就是不好译,关键在于\一词,既同前面的\呼应,又照后面的\译成“热情洋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译为“一如其人”,也颇具匠心。

单句篇(四) 1.

原文:They come out on to the village green and photograph each other in a stone armchair, said to be the throne of Artila.(Nancy Mitford:The Water Beetle)

译文:踏上村中草地,看到一张石椅,听说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宝座,就要照相;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翁显良译)

赏析: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英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现代汉语中动词占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即所谓的动词连用,这是现代汉语句法的显着特征之一。请看这里的原文和译文,原文里只用了两个动词(过去分词\这里不计),而译文中确有六七个动词之多,前面几个动宾结构连用,中间不用任何连接词,纯靠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而产生语义上的关联,读来顺畅、自然。“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颇能描情绘景:追名逐利,是人的天性,争不到名利,能跟有名望的人沾点边,也好像成了一大快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文信息焦点在\如将原文后半部分译为“互相在据说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宝座的石椅上照相”,未免有些头重脚轻之嫌,用“一个个登上大位,你给我照,我给你照” 稍稍展开一下,既弥补了这种缺陷,又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 2.

原文:Zorro: You'll kill no more, Colonel, no more.

译文:佐罗:你恶贯满盈了,上校。(电影《佐罗》)

赏析:如果让蹩脚的译者来译这一句,恐怕只会在“再也没有机会杀人了”这个意思上打转转,跳出这个圈子,想象自己就是仗剑走天下,为百姓除暴安良的侠客佐罗,细心去感受佐罗彼时彼地的心情,“恶贯满盈”便会脱口而出了。演员演戏要投入角色中去,翻译电影对白,同样需要投入到角色中去。 3.

原文:Is it necessary to shout?

译文:说话就说话,非得叫唤不可吗?(吕叔湘译)

赏析: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英文句子,一到吕叔湘先生手里,他总能译出特色。\句子本很简单,换作另一个人来译,八九不离十是类似这样的一句:“有必要大喊大叫吗”或者更通俗一点“干吗吵吵嚷嚷的”也可以说

是“信、达、切”了,而吕先生却并不甘心,为了译出说话人含蓄、委婉的口气,他将原句译成“非得叫唤不可吗”并在前面加上“说话就说话”这么一句,将说话人不愿或不敢张扬事态,想好言好语同听话人交流的心理曲曲折折的传达了出来。 4.

原文:This film is a dramatic treatment of a threatened stoppage in a factory.

译文:本片用戏剧手法,表现一家工厂面临罢工威胁的情况。

赏析:汉语句子多较短,结构较松散,所以英译汉时常要进行拆句处理,即将原文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个单词或短语,拆译成一个小句来表达。此处译者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将\treatment\这一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短语抽出来,独立成句,较好的避免了硬译(“影片是对一家工厂的一场受到威胁的罢工的戏剧的处理”)的出现,受到了文从字顺的好效果。

单句篇(五) 1.

原文:You might drop the \

译文:在私下里,你就不要“阁下、阁下”的啦。

赏析: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不就是用这样的汉语说话的吗? 2.

原文:I am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 Pitt is never at a loss for the word.

译文:我从来不愁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思想,而皮特则从来不愁找不到最恰当的那个词来。

赏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理解时,译者必须注意分析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即小如冠词者也不可轻视。\译为“一个词”,\译成“最恰当的那个词”,都是正确理解的结果。如果对这个译文不满意,马红军在《翻译批评散论》一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译法,可资比较:(1)我总能找到一个词,而皮特总能找到那个绝妙好词。(2)我总能找到一个觉得妙的词,而皮特总能找到那个绝妙的好词。(3)我总能找到一个意思相当的词,而皮特总能找到那个意思恰当的词。(4)我和皮特都能出口成章,但我用的词大都不可言妙,而他用的总是妙不可言。(5)我总是滔滔不绝,而皮特总是字字千金。

3.

原文:\still at home is the heavenly way; the going out is the way of the world.\(by Abu Musa, taken from Henry David Thoreau’s” A Winter Walk\)

译文:“在家安居者天之道也,出外奔波者人之道也。”(夏济安译)

赏析:原句出现在亨利。大卫。梭罗的“冬日漫步”一文中,是出自更古的阿部。穆萨之口,用古色古香的语言将句子译出来,体现了阿部。穆萨和亨利。大卫。梭罗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原句是个颇具有警策意味的句子,译句采用了排偶结构,排偶结构同文言语素结合在一起,警策意味就出来了。 4.

原文: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译文: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

赏析:\?distance\引申为“想远走高飞”,将\抽出来,正说反译,这样一处理,译文便自然、流畅了。

单句篇(六) 1.

原文:All around was open loneliness and black solitude, over which a stiff breeze blew。(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周围一切,只是一片空旷的荒寒,一团漆黑的僻静,一股劲风,在上面吹动。(张谷若译)

赏析:“一片”、“一团”、“一股”,量词的准确使用增强了疑问的表现力。 2.

原文:She denied it, denied everything, bone and stone.

译文:她矢口否认,死不认账。

赏析:原文中的\形象生动,但将其直译成“语气硬得像骨头和石头”,去不一定能为我国读者所接受,改译成“死不认账”,就自然、生动的多。翻译本来就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完全传达原文的意义、精神、意韵、形象实不可能,好的译者总是善于抓住原文的精髓,在译文中尽力将其传达出来,而将原文那些相对而言不甚重要的且又无法传达的割舍开去,借用依据哲学的术语,

就是“抓住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至于哪些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语境以及译者的理解能力。 3.

原文:The reverberation of fighting between the forces of India and Pakistan are reaching us in increasing volume.

译文: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部队的杀伐声一阵紧似一阵传到我们这里来。(黄邦杰:《译艺谭》)

赏析:黄邦杰先生说:“对一个译者来说,译一个词,不仅要正确的把词义译出,而且要把这词所具有的特色、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褒贬的态度和正反的说法,不温不火、不多不少地加以体现。”\译为“杀伐声”,\increasing volume\译为“一阵紧似一阵”,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让人不能不佩服。 4.

原文:The ignorant old woman who ruled for the entir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erson to hold back China's progress.(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

译文:那个愚蠢无知的老太婆统治了十九世纪后五十年,使中国不能进步,她可算功劳第一。(张振玉译)

赏析:“她可算是功劳第一”,反语的使用,辛辣无比。

单句篇(七) 1.

原文:?but he had still at intervals a kind listener in Mrs. Philips, and was ,by her watchfulness, most abundantly supplied with coffee and muffin.(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译文:不过,菲利普斯太太间或还好心好意地听他说说话,而且亏她留心关照,总是源源不断地给他倒咖啡,添松饼。(孙致礼译)

赏析:对比原文与译文会发现:原文主语是\,译文中主语改成了“菲利普斯太太”,原文中作宾语的名词\译成汉语后成了动宾词组“听他说说话”,在译句作谓语,当然,\也就译成了副词“好心好意地”,修饰谓语动词。后面的介词宾语\在译句中也化成了动词,作谓语。原文中只用了一

个\,译成汉语成了“倒”和“添”两个动词,后面各自带自己的宾语。这些翻译技巧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形势虽然变了,内容却不变,而且译文同原文一样文从字顺。 2.

原文:He would carry a fowling piece on his shoulder, for hours together, trudging through woods and swamps, and up hill and down dale, to shoot a few squirrels or wild pigeons.(Washington Irving: \)

译文:有时他还会为了打几只松鼠或野鸽子,掮着一支猎枪,穿林越泽,上山入谷,一连跋涉好几个钟头。(万紫、雨宁译)

赏析:目的放前,行为放后,这是汉语的一种行文习惯。\译成“掮着”,而不是“扛着”,味道更足。“穿林越泽,上山入谷”译得更简洁明了,且暗含一点幽默的意味。用“跋涉”一词来形容Rip Van Winkle为了打猎不辞辛苦地到处跑,颇能传神,也是为了传达那么一点点的幽默。 3.

原文:Let us go into this deserted woodman's hut, and see how he has passed the long winter nights and the short and stormy days.(Henry David Thoreau: \Winter Walk\)

译文:那边有一座樵夫的小屋,樵夫本人不在,但我们也不妨进去看看。冬夜漫长,冬日苦短而多风雪,这种生活真是够那樵夫忍受的。(夏济安译)

赏析:原文只一句话,用\将两个动词谓语连在一起,译成汉语,成了六个小句。译文以“那边”开头,是为了承接上文;\只是一个词,在译文中化成了一个句子(“樵夫本人不在”);“我们也不妨进去看看”,译得委婉,同时与“樵夫本人不在”形成照应。译文的后半部相对于原文结构上调整较大,两个名次词组(\)都被译成了小句,并列在一起,烘托出樵夫生活的艰辛。整个译文虽在结构上与原文有很大不同,但意思准确,表达自然、流畅。 4.

原文:He was not mean in friendship nor in ambition.

译文:他讲友谊,有抱负。

赏析:莎士比亚有言:\写文章也好,搞翻译也好,简洁都是可贵的品质。这里的译者将原文的否定正译,用了两个结构相同的动宾词组,形成并列,干净、利索。

单句篇(八) 1.

原文:The night was as dark by this time as it would be until morning; and what light we had, seemed to come more from the river than the sky, as the oars in their dipping struck at a few reflected stars.(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

译文:这时夜色已经黑透,看来就要这样一直黑到天明;我们仅有的一点光亮,似乎不是来自天空,而是来自河上,一桨又一桨的,搅动着那寥寥几颗倒映在水里的寒星。(王科一译)

赏析:天色已经黑透,月亮尚未升起,只有几点孤星在天空闪耀,倒映在水里,水手轻轻地、一桨一桨地划,船浆划破了水面的平静,也搅碎了孤星倒映在水里的一点点清冷的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形容词,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翻译技巧,大体顺着原文往下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做一点变换,化原文的“形合” (如\等的使用)为译文的“意合”,便将原文的意境全部呈现了出来,译文之美丝毫不亚于原文,这实在是一种真功夫。虽然译文的美,来自于所有词语共同构建起来的意境,但单个译语的选择之独到,不能不让我们击节称赞,如“一桨又一桨的”,“搅动着那寥寥几颗倒映在水里的寒星”,都是诗一样的语言。 2.

原文:All things beside seem to be called in for shelter, and what stays out must be part of the original frame of the universe, and of such valor as God himself. (Henry David Thoreau: \)

译文: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他们具有和天神一般的勇敢。(夏济安译)

赏析:一般性翻译,只要译文准确、通顺,大抵就说得过去了,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译文除了准确、通顺以外,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请看这里的译句,“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天地灵气之所钟”,都是文学的语言。郭沫若说,对于一个翻译文学作品的人来说,“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换作一杯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 3.

原文:But this naval competition strained the Liberal Government's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ir budgets.

译文:但是这种海军竞赛使自由党政府的原则无法自圆其说,也使其预算捉襟见肘。

赏析:英文中有些词词义搭配能力很强,像这里的\一个词便带了两个宾语,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完全按照英文句子结构来译,译文势必显得笨重,将\拆成两部分翻译,并使用汉语成语“自圆其说”和“捉襟见肘”,就干净利落多了。翻译技巧是为翻译效果服务的,对于容易翻译的句子,翻译技巧可能显得多余,译者也不会有意识地使用翻译技巧,而对于译起来较难的句子,有意识的运用翻译技巧,恐怕就很有必要了。 4.

原文:His mother had whipped him for drinking some cream which he had never tasted and knew nothing about; it was plain that she was tired of him and wished him to go; if she felt that way, there was nothing for him to do but to succumb.(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译文:他的妈妈怪他吃了奶油,还揍了他一顿,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对奶油的事儿一无所知;她分明是在讨厌他,希望他走得远远的。既然她有那个念头,他也没办法,只有认了。(严维明译)

赏析:汉语行文,多将原因放前,结尾放后,故在译文中,“怪他吃了奶油”调到了“还揍他一顿”之前,除此之外,译文基本是顺着原文结构译下来的。为了再现原文的风格,译文选词用语注重通俗、口语化,如用“妈妈”而不用“母亲”,用“怪他吃了奶油”,不说“责备他吃了奶油”。译文后半部也极平易浅近,自然流畅。

单句篇(九) 1.

原文:Thus the initiative to partition Poland completely, to deny the Polish people any independent existence of their own whatsoever, came from the Russians. But the Germans did not need much urging to agree.

译文:由此可见,首先提出完全瓜分波兰,不许波兰人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的,是俄国人。德国人当然求之不得。

赏析:\译为“由此可见”,表现了译者在译词时的灵活性;\在英文中本为中性词,译者根据句子内容的语义,译为 “瓜分”,表达出了作者的倾向性;\字面意思是“不需要催促就同意了”,译者引申为“当然求之不得”,符合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倾向,即对强国欺辱弱小国家的愤怒。好的译文总是能译出原文背后的“情”。 2.

赏析:英译汉时该不该用四字词组,该用多少,是翻译界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时,只要用得恰当,多少都可以;用得不恰当,一个也嫌多。张谷若先生是比较喜欢用四字词组的译者之一,这一点多位评论家所诟病,在此我们不讨论孰是孰非。就上面的译句来说,四字词组的使用确实增强了译文的表现力。请比较另一种译文,高下立判:我来到那迷人的住宅,那里有灯光、谈话、音乐、鲜花、军官们(看见使我难过),还有最大的拉京士小姐,一个美的火焰。

单句篇(十六) 1.

原文:He was his own sarcophagus, a bold and infallible diplomat who was always berating himself disgustedly for all the chances he had missed and kicking himself regretfully for all the errors he had made. He was tense, irritable, bitter and smug.

译文:他又是一个作茧自缚的人,既是一位勇敢的、一贯正确的外交家,又常常因为屡次坐失良机而痛骂自己,或是为了自己所犯的全部错误而自怨自艾、懊恼不已。他神经紧张,心情烦躁,牢骚满腹,可又自命不凡。

赏析:又是一个恰当运用四字词组而使译文增色不少的例子。事实上,汉语里四字词组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某些感觉、语气非四字词组不能表达。只是有一点,民族特色太强的四字词组如叶公好龙、班门弄斧之类的,还是不用为妙,否则有归化太过之嫌。后四个词组(“神经紧张”,“心情烦躁”,“牢骚满腹”, “自命不凡”)的使用,不仅是表意的需要,也是为了使句子与前句相比不至于太短,读起来不至于不顺畅。

单句篇(十七) 1.

原文:?that he was of an age now when emulation,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Latin language, pugilistic exercises, and the society of his fellow-boys would be of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the boy.

译文:

他说孩子长到这么大,应该上学校,一则能够培养竞争心,二则可以打下拉丁文的底子,三则有体育活动,四则有机会交朋友,对孩子的益处可大了。

赏析:

英文原句结构紧凑,信息密度大,不对原文结构进行一番分析,在翻译时进行某种结构性的调整,原句几乎没办法翻译。译者为了译出原意,又使译文文从字顺,

将从句中的主语提出来,已成了四个表示目的的小句,并用“一则”,“二则”,“三则”,“四则”四个词连接起来,既译出了原意,又收到了文从字顺、条理分明的效果。翻译英文句子,千万不要被原句的表层结构所束缚,要牢记需要翻译的是原句表层结构下的“意”,况且,汉语和英语的句法差异太大,很多时候,顺着原句的结构组织译文几乎不可能。

单句篇(十八) 1.

原文:She liked doing it, after the confinement of the sick chamber, where she was not now required by reason of her mother’s improvement.(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

她母亲已经见好了,不用她时刻在病床前伺候了,她在病房里和病人缠了那么多天,一旦跑到外面地里,当然很高兴。(张若谷译)

赏析:

先译\mother’s improvement\接着译\was not now required\再译\the confinement of the sick chamber\和\,最后译\,翻译顺序是从后依次向前,可谓之倒拆法(“从形式上看,[倒拆]就是按意群把句子拆散,逆着原文的句法排列,逐片往上倒译”,黄邦杰《译艺谭》)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因是因,果是果,符合汉语的行文顺序。此外,“见好”、“缠”等词的选择也非常精当。

单句篇(十九) 1.

原文:The land did not move, but moved. The sea was not still, yet was still.(R.Brasbury: The Vacation)

译文:大地止而亦行,大海动而亦静。

赏析:构成句子形式美的因素多种多样,重复即其中一种。使用重复的目的或在于表达强烈、深切的感情,或为了强调某一意见,突出某一重点。在英语中,根据重复词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首部重复、尾部重复、林句首尾重复、首尾重叠、尾首重复等。这里的原文是个尾部重复的两个句子,如在翻译时模仿原句的重复形式,得到的译文不一定通顺、晓畅,为此译者做了某种处理,虽保留了原文整体上排比的结构,但并不完全为原文形式所束缚,而是用不同的词译重复了的\和\,译句句式典雅,用词书卷气浓,并且两个小句的最后一个字押

韵,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单句篇(二十) 1.

原文:While no man is much to be envied for his lot, there are countless numbers whose fate is to be deplored.

译文:尽管鲜有令人嫉羡的幸运的宠儿,那种命运多舛的失意者却大有人在。

赏析:原句用词较正式,译句也应使用比较正式的词语。“鲜有”、“令人嫉羡”、“命运多舛”、“失意者”都是比较书卷化的词语;原句结构较紧凑,译句结构也很紧凑,前一部分用“尽管”引导,突出了前后两部分的联系;“鲜有”和“大有人在”形成对比,对应于原句中呈对比的\和\这些都让人称道。此外,用“令人嫉羡”和“命运多舛”分译两个从句中的被动语态,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单句篇(二十一) 1.

原文:It contained a brilliant account of the festivities and of the beautiful and accomplished Mrs.Rawdon Crawley's admirable personifications.

译文:这篇报道文章描写宴会花絮,形容美丽多才的罗登·克劳莱太太演技怎么出众,说得天花乱坠。

赏析:对英译汉来说,译者在表达阶段需要处理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调整结构与精心选择词语。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请看上面的译例:在结构上,译者将\放后译,而将\the beautiful and accomplished Mrs.Rawdon Crawley's admirable personifications\提前处理;在选词上,\译成“花絮”,堪称精当,\译为“天花乱坠”,符合原作者感情上的倾向性,这样处理,译文的质量便高多了。

单句篇(二十二) 1.

原文:Let no one nurse the vain hope of exploiting that example tomorrow, in the negotiations which the ques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ill require.

译文:谁也别梦想今后就经济改造问题进行协商之时援例而行。

赏析:一般说来,汉语句子较英语句子结构松散,翻译时大多需拆句处理,但也不尽然,有时并句处理也很必要,比如这里的英文句子,译者将\which the ques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ill require\这一较长的、包含一个定语从句的介词词组直译成了一个状语,放在句子里面,与将状语独立出来相比(“今后就经济改造问题进行协商时,谁也别梦想援例而行”)其实要强得多,语气也更坚决、果断。“援例而行”译得高明。

单句篇(二十三) 1.

原文:When we had tea, I could not take my eyes from her small delicate hands, the graceful way she moved, and her bright, black eyes expressionless in her clear face.

译文:我们喝茶时,我不住地打量她,看她那纤纤小手、亮晶晶的黑眼珠、典雅的举止、清秀而没有表情的脸。

赏析:“纤纤小手”、“亮晶晶的黑眼珠”,叠词的使用增加了译句的美感。\not take my eyes from?\译为“清秀”,很是精当。译句的优美,主要得益于词语的优美、熨贴。

单句篇(二十四) 1.

原文:Through the windows he could see moving sheets of rain-rain that dribbled down the panes filling his mind with thoughts of the lake creased and chilled by wind; the nest sodden and black with wetness; and the egg cold as a cave stone.

译文:透过窗户,他可以看见那移动着的雨幕。雨水顺玻璃窗往下淌着,使他想到湖里的情形:风吹皱了水面,吹冷了湖水。野鸭巢被浇湿了,颜色发暗。那只野鸭蛋像山洞里的石块一样冰凉。

赏析:如果把这里的译句拿出来,单独放一边,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它是一句译文。“风吹皱了水面,吹冷了湖水”,是否得自于那句人人皆知的“风折起,吹皱一池春水”?原句只有\译句中重复了“吹??”这种重复不仅是逻辑、表达上的需要,也是美学上的需要??“移动着的雨幕”,形象、贴切。读这句译文,我总想起我那无忧无虑、在秋雨中水边玩耍的少年时代:野鸭早就飞走了,野鸭蛋还在吗?

单句篇(二十五) 1.

原文:Eager to trust but determined to verify, many single women in an age of risky romance are hiring private detectives to check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suitors.

译文:这个年月,谈情说爱处处有暗礁。许多单身女子对向自己求婚者既急切地愿以心相许,但又一定要核查对方是否靠得住,于是就纷纷雇佣私人侦探去查清对方的身世经历。

赏析:如果按照字面翻译,译文便是:急切地要信任却又下决心要核查,许多单身妇女处在一个危险的恋爱年代,她们正雇佣私人侦探来查实向她们求婚者的背景。这种译文简直不看卒读。为此译者花了一番功夫调整句子结构,按照因果顺序组织译文,精心选词,先将\提前处理,且换用了一种更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这个年月,谈情说爱处处有暗礁”,作为背景,后面跟上“单身女子”会做什么,也符合逻辑思维的顺序。

单句篇(二十六) 1.

原文:What else have I to sleep in?

译文:不穿,那穿什么?(杨宪益译)

赏析:从事翻译实践或翻译研究的人,大多爱谈“传神”。但如何才能传神,归根到底恐怕还要求助于对原文的深切感知与表达时的字斟句酌,前面谈的很多结构调整,也可以作出一定贡献。请看上面的英文原句,马虎或没经验的翻译者极有可能用一句“我还能穿什么呢”就译完了事,而这样的翻译也不能说不是“信”且“达”,只是离传神好像还差一点。杨宪益先生创造性的使用了拆译的技巧,用逗号将译句隔开,以显示说话中间的停顿,并根据汉语少用代词的特点,将\略去不翻译,得到的译文口语化气息极浓。

单句篇(二十七) 1.

原文:Forms leaned together in the taxis as they waited, and voices sang, and there was laughter from unheard jokes, and lighted cigarettes made unintelligible circles inside.

译文:那些坐在出租车里等候开车的人,影影绰绰地依偎在一起。他们情语绵绵,虽不知在窃窃私语什么,但却能听见从车窗里传来的嬉笑声。我还能隐隐约约的看见点燃的香烟头随着手势一闪一闪的跳动。(范岳译)

赏析:这里的英文原句还有另一种译文:车里边的人身子偎在一起,说话的声音

was towering the silhouette of Asian civilization.(V.M.Hugo)

译文:纵然不能目睹圆明园的丰姿,他们也能在梦幻中身临其境:仿佛在之中见到一件使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仿佛在欧洲文明的大地上巍然展现出一幅亚洲文明的剪影。

赏析:此处译文选自刘宓庆先生“论翻译的技能意识”一文,英语原文本刊登在《英语世界》1984年第2期,也附有一种译文:“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仿佛它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在刘宓庆先生看来,这后一种译文反映译者已具有较好的翻译技能,而前一种译文则高出一筹,它表明译者已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高低之分在达意的准确度、传情的深度以及对语境的移情感受和升华体验。

单句篇(六十二)

原文:Only a very slight and very scattering ripples of half-hearted hand-clapping greeted him.

译文:欢迎他的只有几下轻轻的、零零落落、冷冷淡淡的掌声。

赏析:英语原文中有词的重复,译成汉语时当然可以保留同样的重复,英语原文中没有词的重复,译成汉语有时也不妨重复词语(或字),以使译文更生动。在汉语里,重复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字的重叠即其中一种,这种手段在我国古诗词里屡见不鲜。这里也采用字的重叠,从而使译文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单句篇(六十三)

原文:My sweet, clever, attractive, economical, sensible little girl, free at last.

译文:我那性子又好、又聪明、又好看、又会当家、又识大体的女儿,这可自由了。(吕叔湘)

赏析:吕先生的这句译文是翻译界公认的佳译。译句几乎是顺着原句逐字直译的,原句分两个句段,前长后短,传达了原文形的美(句子前长后短,象征了说话人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期待,终于看到女儿自由了,迫不及待地与外人道的欣喜)。原句中几个词也译得很好:\译为“性子好”(用在这里似乎没有比这更恰当的了),\译为“会当家”,\译为“识大体”,都是精雕细琢的结果。

单句篇(六十四)

原文:At that point the only imaginable outcome of a nuclear exchange was reciprocal devastation, city for city, Johnny for Ivan.

译文:当时,进行核武器交锋的唯一可以想象的结果就是相互毁灭;美苏之间你炸掉我一个城市,我也炸掉你一个城市。你要消灭我,我也让你活不成。(潘绍中译)

赏析:原文简洁、洗练,\放在句后,只用这六个词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实质内容,而如果将其直译成“城市对城市,约翰尼对伊凡”,却只会让译文读者“丈二和尚”,因此,译者在这里做了阐释性处理,通过增加词语,补足了语义,且又通过重复法,让译文生动,活泼。

单句篇(六十五)

原文:A series of these little surprises exhausts; and he was wearing pumps, a poor preparation for any country. (E.M.Forster: A Passage to India)

译文: 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碰碰,直走得你精疲力竭。何况他穿的是一双浅口软底鞋。穿这种鞋,在哪个国家走路,都是不行的。(石幼珊译)

赏析:译文中“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碰碰”在充分理解 \these little surprises exhausts\的基础上,对“surprises” 一词作了引申后得出的。这是一种从虚到实的引申。后面a poor prepareation for any country说得也很抽象,译者也做了化抽象为具体的处理,因为如果不做这种处理,而简单地直译成“对在任何国家都是贫弱的准备”恐怕只会让读者“晕乎”了。

单句篇(六十六)

原文:The clear heaven overhead was emptied of all its gold. Dusk spread over it, abruptly darkening the Seven Hills.

译文:天宇澄清,余晖尽散,夜幕降临,罗马七丘顿时昏暗。(翁显良译)

赏析:读这样的译文,是否让您想到了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赋?一般说来,过多的美化译文很容易歪曲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此处译文却同原文意义和精神上丝丝相扣,这就是见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3.

原文:There are books and books.

译文:书有种种,好坏不一。

赏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英文句子,要正确理解确需一番想象力和推理。理解正确

了,还有表达的好坏,比如译成“(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就没有“书有种种,好坏不一”来的整齐上口。 4.

原文:These alternations of mood were the despair and joy of Ethan Frome.(Edith Wharton:Ethan Frome)

译文:她这样一会儿一种情绪,叫伊坦时而灰心,时而高兴。

赏析:将\掰开译为“一会儿一种情绪”后面跟上叫伊坦时而如何、时而如何,自然、流畅。对比原文和译文,在水平上体现了不同的层次。

单句篇(六十七)

原文:?\could any combination of obstacles have hindered the flight of a man like Ethan Frome?(Edith Wharton:Ethan Frome)

译文:??“能干点儿的十个有九个都跑了出去。”然而,要是果真这样,像伊坦.弗洛美这么个人,又有什么障碍能拦得住他不让他远走高飞呢?

赏析:将\译成“大多数”,在上文里,就不如译成“十个有九个”好,无他,后者更生动耳。\字面意思是“聪明点的人”,根据上下文,变通译成了“能干点儿的”。记得读书时,老师谆谆教导我们写文章要具体、生动,看来翻译也要讲究具体,生动,突出形象,这样译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当然,不能脱离原文乱扯一气什么具体,形象,忠实于原文始终是主要的,具体、形象始终应是忠实于原文基础上的具体,形象。

单句篇(六十九)

原文:Hamlet is brave and careless of death, but he vacillates from sensibility, and procrastinates from thought, and loses the power of action in the energy of resolve.(John Ruskin:Hamlet)

译文: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可是他由于过分敏感而动摇,由于思虑太多而拖延,由于致力于下决心而失掉了行动的力量。

赏析:一个词语(组)不仅有其理性意义,还有其感情意义,原文中\of death\并不是个什么褒义词组,至多也只是个中性的表达方式,译者依据上下

文及背景知识,将其译成了带褒义的“把生死置之度外”,反映了作者心底的看法。“敏感”前加了“过分”,“思虑”后加了“太多”,补足了语义,译句逻辑性更强了。原文后半句有三个并列谓语,用了两个\连接,意在加强气势,译文后半部连用了三个“由于??而??”的结构,层层递进,说服力强,让人不容置疑。

单句篇(七十)

原文:\thy simplicity, Tess,\said her companions. \’s got his market- nitch. Haw-haw!\’Urbervilles)

译文:“你还装糊涂哪,苔丝,”她的同伴说。“他那是赶完了集,又喝了个不亦乐乎了。哈哈哈!”(张谷若译)

赏析:“装糊涂”、“赶完了集”、“喝了个不亦乐乎”,都是地道的口语。一帮年轻女孩之间的谈话当然只会用纯粹的口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英国人在口语中反而经常冒出一些古旧的词(比如这里的\),译成汉语肯定不能用形式上比较对应的文言词汇,而只能用比较通俗的词汇。

传了出来,听不见的笑话引起了欢笑,点燃的香烟在里面造成一个个模糊的光圈。忠实于原文是毫无疑问的,但却少了一点味,不像文学作品里的句子。而范岳先生的译文就优美得多,尤其是叠词的使用(“影影绰绰”“绵绵”“窃窃” “隐隐约约”“一闪一闪”)所产生的美,对读者来说是莫大的享受。

单句篇(二十八)

1.

原句:What had once seemed shallow and tedious now like paradise-like paradise. (P.Benchley:Jaws)

译文:过去一度认为是浅薄、无聊的事情现在却像天堂美景一样在脑际萦回。(王瑞译)

赏析:原文中用了一个明喻(“like paradise”),译文也直译其成明喻;原文中主语是个从句,译文也用了单句结构作译句的主位,译句中间不做任何停顿,读来悠缓、绵长,饱含感情。“like paradise”译成“在脑际萦回”,选词精当,生动形象。

单句篇(二十九) 1.

原文:The black wraith of a deciduous creeper flapped from the porch, and the thin wooden walls, under their worn coat of paint, seemed to shiver in the wind that had risen with the ceasing of the snow.(Edith Wharton: Ethan Frome)

译文:雪止了,风又刮大了;落尽了叶子的藤萝拍着门廊,剥尽了油漆的薄板墙好像在风中瑟缩。(吕叔湘译)

赏析:杨自检先生在“小议汉语几类句子的英译”一文中指出:“汉民族历史上讲究‘天人合一’,重视整体抽象,注重心里时空??而英民族强调‘人物分立’,重视形式论证,把整体分解,注重天然时空,尤其重视空间天然真实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断句不严,句子结构上没有焦点??而英语有形态变化,句界分足,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组成空间搭架,形态上自足??”杨先生说这段话意在服务于汉译英,但是这段话对于英译汉工作者也大有启迪:既然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在结构上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在英译汉时,就可以在充分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抛开英语译出来的句子才会“达”。上面译文的译者就是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译文读起来才自然、流畅,毫无凝滞之感。 2.

原文:And always it was the identical washer or strip or screws,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译文:何况又总是一样的垫圈,一样的铁条,一样的螺丝,重复,重复,再重复,一遍,一遍,又一遍。

赏析:将“identical”一词译成“一样的”,重复三遍,是为了译句的顺畅,因为不重复句子读起来就别扭。原句后半部连用了七个\,委实少见,如果都译成同样的一个词(如“重复,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势必难以卒读,译者根据汉语句式的特点,将其译成“重复,重复,再重复,一遍,一遍,又一遍”,不仅再现了原文的意义,也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读起来朗朗上口。科技英语翻译有时也需要变通,不是熟悉了术语,具备了专业知识就能胜任的,同样需要一定的汉语修养。

单句篇(三十)

原文:(You should get merried.)A misanthrope I can understand--a womanthrope, never!

译文:一个人恨人类而要独善其身,我可以了解——一个人恨女人而要独抱其身,就完全莫名其妙了!(余光中译)

赏析:原句出自王尔德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一剧中劳小姐(Miss Prism)之口。劳小姐爱咬文嚼字,把misogynist(憎恨女人者)误成了\,但妙在和前面的\同一格式,虽然不通,却很难缠(参见《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余光中先生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将其敷衍地译成“一个厌世者我可以了解——一个厌女者,决不”,而是作了一番变通,译成了上面的句子,避免了生造词语,读来自然,顺畅。这个译例可以启发我们在翻译处理原文形式上一些特别之处时,该从何处切入,该采用何种策略。

单句篇(三十一) 1、

原文:After the championships with the Chicago Bulls, a second gold medal with the U.S. team at the 1992 Olympics, and all the accolades the game can bestow, Jordan felt his motivation slipping away.

译文:在加盟芝加哥公牛队连获三冠,入主美国队于1992年再获奥运金牌,并囊括篮球运动各项殊荣,乔丹觉得自己打球的动力已日渐衰退。

赏析:每种文体都有其习用的语词,其句式也常有明显的特点。英文原句出自一片体育报道,汉语里体育报道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语习惯,此处译文便照顾到了这一点,恰当的使用了这些词语(\加盟\入主\囊括\等等),所以译文读起来蛮像那么回事。试比较另一种译文:在芝加哥公牛队打球的三次冠军,在美国队打球于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第二枚金牌,并获得篮球所能给与的一切荣誉之后,乔丹说他打球的动力在消退。 2.

原文:I pay for all their learning

I toil for all their ease.(E.Jones: \

译文:他们读书,我付学费

他们享受,我却劳累。(孟光裕译)

赏析:原文是句排比句。排比的特点是句式整齐,音律协调,气势贯通,这些特点在译文中大多都能复制出来,比如这里的译句,虽然单句的结构对于原文发生了变化,但整体的排比结构并没变,且译文上、下两部分最后一个汉字还押韵,读起来有种音韵美。优秀的译文既能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又能传达原文的形式美。

单句篇(三十二) 1、

原文:Me thinks I see in my mind a noble and puissant Nation rousing herself like a strong man after sleep, and shaking her invincible locks.(John Milton)

译文:我觉得,我在自己的心中瞥见了一个崇高而勇武的国家,仿佛一个强有力者那样,正从其沉酣之中振身而起,风鬓凛然。(高健译)

赏析:原句出自约翰。弥尔顿之手。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弥尔顿的语言简洁朴素,寓有庄严宏伟的气势,高健先生在翻译这句英文时,不仅考虑了意思的传达,还顾及到了原句这种风格的再现,选的一些词语(组)如“崇高而勇武”“沉酣之中振身而起”“风鬓凛然”,声音响亮,气势非凡,有力的再现了弥尔顿雄浑、庄严的风格。 2.

原文:Singing birds and flowers perchance have begun to appear here, for flowers as

well as weeds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man.(Henry David Thoreau: \Winter Walk\

译文:花花草草普通总是逐人迹而生,这里既有人烟,我想鸟应该唱歌,花也已经开放了。(夏济安译)

赏析:先译后半部分,在译前半部分,因为\footsteps of man\是得出“Singing birds and flowers perchance have begun to appear here”这个结论的根据,而汉语中习惯先提根据,后提结论。\和\都是复数,译文中使用了叠词(“花花草草”)来表达这种复数的概念。“这里既有人烟”是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为补足语义而增加的。书卷气的“逐人迹而生”,增强了译文的典雅、优美

单句篇(三十三) 1、

原文: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world so cruel as bringing up a girl in absolute ignorance of housework, believing that all her days she's going to be waited on hand and foot, and that marriage is one long swoon of endearments —— (Christopher Morley: Thursday Evening)

译文:你以为世界上有比这件事更残酷的没有——把一个女孩子带大,对于居家过日子任什么都不知道,相信她一辈子都有人伺候得无微不至,相信结婚只是无尽期的卿卿我我,如醉如痴——(吕叔湘译)

赏析:一般来说,汉语中插入语的使用并不多。“五四”以前的作品,插入语的使用几乎没有,“五四”以后的现代汉语作品同近代白话作品相比,虽具有句式灵活多变的特点,但插入语的使用也不是太多。不过,插入语也有其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如果说话人的情感比较浓烈,或者思维比较缜密,而又想通过一定的句式反映出这一点,则插入语的使用不失为较好的选择。吕先生在这里的译文中使用了插入语的结构,就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感情,如果将“把一个女孩子??如醉如痴”这一部分移前,作为外位成分,然后跟上“你以为世界上有比这件事更残酷的没有”这样一个问句,也未尝不可,只是语气要弱得多。译文中的选词用词也值得学习,这里不多分析。 2.

原文:A gentleman is, rather than does.

译文:绅士是天生的,不是强装的。

赏析:理解正确,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单句篇(三十四) 1、

原文:I love my love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ticing; I hate her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gaged; 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 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 her name’s Emily, 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译文1:

我爱我的心上人,因为她是那样地叫人入迷(Enticing);我恨我的心上人,因为她已订婚将作他人妻(Engaged)。我的心上人花容月貌无可比拟(Exquisite),我劝她离家出走跟我在一起(Elopement),她的名字叫爱米莉(Emily),她的家就在东城里(East),我为我的心上人呀,一切都因为这个E! (陆乃圣译,《中国翻译》,1988年第2期)

译文2:

我爱我的那个伊,因为她的美貌让我依恋不已。

我恨我的那个伊,因为她又依顺投奔他人门第。

我们曾经依计而行乘风比翼,

到过那依山傍水的秀美之地。

我说的那位名字叫做伊米丽,

她的府上依稀可记在东边某地。

赏析:这几行英文属于“打油诗”或文字游戏之类,其内容离奇幽默,形式别出心裁。要把它翻译中文,既准确传达原来的意思,又照样表现其形式上的特点,确实颇费一番工夫。大写字母E共出现三次:短语with an E重复两次;名字Emily出现一次;小写字母e共出现五次,都是单词的首位字母;with an E为“具有可用字母E起头的词所描述的特点”之意。两种译文的共同点是都把原文中和E有关的词地道的表达出来,把原文的意境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介绍翻译的一种技巧:补充解释性的词语,如译文1中括号内的词,这样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

\that tex? Do I believe in my own existence!\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

“你真相信你涂的那些摘句吗?”她低声问。 “这还用问!你信不信你自己是活着的?”(张若谷译)

赏析:苔丝被亚雷玷污后,心里总是有一种负罪感。在离开Trantridge(那个带个她耻辱的地方!)回家的路上,她碰见了一位在乡间篱路旁的栅栏门或篱阶上涂刷《圣经》摘句的人,于是问他他是否相信他涂考试&大的那些摘句,那人的回答是一个问句(Believe that tex?)加一个问句结构的感叹句(Do I believe in my own existence!),在译文中问句化成了感叹句,问句结构的感叹句化成了问句,而\竟成了“你”!变化自然,不留痕迹,语气不减分毫,是翻译的灵活之处。如果只按照字面译成“相信那些摘句?我相信我自己是存在的吗?”语气恐怕就弱得多。

2.

原文:Two is company, three is misery.(Dorothy Gilman: Mrs.Pollifax and the Second Thief)

译文:两人是伴,三人是患。

赏析:这里的英语句子很容易让人想起汉语中的那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两句意思也很相近,但如果借用汉语的这句俗语来译,又让人觉得不是很贴切,干脆另起炉灶,译成如上的“两人是伴,三人是患”,不仅忠实,读起来也像俗语。

单句篇(四十七)

原文:What had once seemed shallow and tedious now loomed in memory like paradise. (P. Benchley: Jaws)

译文: 过去一度认为是浅薄、无聊的事情现在却像天堂美景一样在脑际萦回。 (王瑞译)

赏析:原文中用了一个明喻(\),译文也直译其成明喻;原文中主语是个从句,译文也用了单句结构作译句的主位,译句中间不作任何停顿,读来悠缓、绵长,饱含感情。“loomed in memory” 译成“在脑际萦回”,选词精当,生动形象。

单句篇(四十八)

原文:but passion has made his face like pale ivory, and sorrow has set her seal upon his brow.

译文:可是热情使他的脸变得像一块失色的象牙,忧愁已经印上了他的眉梢。(巴金译)

赏析:译文几乎是直译过来的,可是读起来却很地道,很优美,这主要得力于译者选词之精,之妙:”pale”译成“失色的”,不知比“苍白的”(词典上的释义)高明多少倍;“set her seal upon”直译成“印上”,后面跟上“他的眉梢”(而不是“他的眉毛”,否则就毫无优美可言了,原因来自文化对词语意义的影响),是典型的汉语美文。

单句篇(四十九)

1.

原文:The air seemed almost sticky from the scent of bursting buds.

译文:花蕾初绽,散发出一股芳香,这时空气似乎给人一种粘糊糊的感觉。(黄邦杰:《译艺谭》)

赏析:原句“from the scent of bursting buds”中介词宾语被拆译成了一个复句结构,且按因果关系的顺序放在译句的前面,其中“散发出”、“一股”是为了汉语表达的需要而增加的;“sticky”意思是“粘的”,按字面译出,读者也许会疑虑,空气怎么会粘粘的呢?译者根据推理,将其变通译为“给人一种粘糊糊的感觉”,这样在逻辑上就不会有问题了。整个译句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是典型的汉语意合句。如果不做如上处理,将其直接译为“空气由于刚开的花蕾发出的香味似乎变得几乎是粘糊糊的”,恐怕就没有几个读者能够读下去了。

2.

原文: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

译文:屋倒鼠搬家。

赏析:借用那句“树倒猢狲散”来译,在意义上当然没问题,可是那样译也就白白放走了一个丰富汉语表达法的机会了。

单句篇(五十)

原文:Indeed, he was one in whom the ancient Roman honor more appeared

than in any that drew breath in Italy.

译文: 确实是意大利当时最有古罗马君子之风的人。(黄邦杰:《译艺谭》)

赏析:原句中的比较级化成了译句中的最高级,因原句本身就含有最高级的意思,且用最高级表达简洁、直爽。\译为“古罗马君子之风”,译词功夫值得赞叹。

单句篇(五十一)

原文:He is a jovial giant, with a huge appetite for food, drink and women.

译文:他生性乐观,身材魁梧,贪饮贪食贪色。

赏析:陈挺佑先生在“英汉笔译技巧”一文中指出,“为了使译文做到句练词精,似注意运用以下三方面的技巧:一是适当运用中文词组,一是讲究一点中文对仗,一是适当注意译文的音调。”这个译句便是陈先生用来说明自己这一观点的。观点有启发性,译句有参考价值。

单句篇(五十二)

原句:From the holiday gaieties of the field - the white gowns, the nosegays, the willow-wands, the whirling movements on the green, the flash of gentle sentiment towards the stranger - to the yellow melancholy of this one-candled spectacle, what a step!(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柔,青草地上蹁跹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来到这蜡烛一支,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

赏析:苔丝野外跳舞归来,看到家里一副惨淡的景象,心绪由喜转悲,此句便是描述她心情上的转变。原句前半部极长,后半部只有三个词(“what a step!”),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what a step!”强调差别之大。译句为了同样的目的,几乎采用了同原文一样的结构,只是在局部为了表达的需要作了一些调整,符合原作者的表达意图。原句中的\white gowns, the nosegays, the willow-wands, the whirling movements on the green, the flash of gentle sentiment towards the stranger\是用来描写野外过节之欢乐,译句采用了同样结构的五个词组,词组的排列按照由短至长的顺序,好似感情越来越强,直至达到高潮,五个词组中词语的选择极富美学价值。最妙得是“what a step!”的翻译,这个感叹句的本意是“多么(大)的一步”,如果照此译出,原句的美恐怕要丧失殆尽,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了“天上人间”这样一个词组,“天上”同“人间”相对,极富文化内涵(南唐后主李煜在《浪淘沙》词中就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不仅暗合原意,在美学价值上也不让与原文。

单句篇(五十三)

原文:Not yet, however, in spite of her disappointment in her husband, did Mrs. Bennet give up the point. (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译文: 班纳特太太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可是并不甘心罢休。(王科一译)

赏析:傅仲选先生说,“形象思维在翻译审美活动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翻译虽只是再现原文的形象,但毕竟还是一种再创作。译者不是机械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将原文的形象再现出来。译者的形象思维能力越强,再现的形象就越生动、越逼真”,并且举了上面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没有较好的形象思维,断难译出“班纳特太太虽然碰了一鼻子灰”这样的好句子。此句翻译正是用东方文化诠释出西方文化的经典范例。

单句篇(五十四)

原文:Paganism speaks for the men in man; Christianity for the man in men.(G.L.Dickinson)

译文:异教认为是庸俗之辈的,基督教却认为是圣人。

赏析:翻译的基础是理解,理解正确才能译得正确,但英语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有时正确理解谈何容易?“men in man”“ manin men”看似文字游戏,用在原文里构成形式,意义上的对比且非常精当,译文将其分别译为“庸俗之辈”和“圣人”,原文的“形美”虽没有得到保留,但意义是绝对正确地传达过来了。

单句篇(五十五)

原文:Scratch a Russian and you will find a Tartar.

译文:文明人剥去一层皮,就变成野蛮人了。

赏析:\译为“文明人”,\译为“野蛮人”,是译者根据对句意的全面理解,进行了概念的泛化处理,采用了:\和\的上位词,来译这两个英文词。这是一种词义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向概括的引申。刘宓庆先生也有个译例:Now you can meet good Samaritans again,here,there,and everywhere.现在你又可以处处见到乐于助人的了。\引申译为“乐于助人的人”,是基于同样的思维模式,采取了同样的处理策略。

单句篇(五十六)

原文:The deserts and empty seas swung by him, and the mountains against

the stars.

译文: 荒漠沧海,沧海荒漠,悠悠然飘过他身旁。还有那衬着星空的群山。

赏析:英语名词有复数,汉语名词虽然没有复数形式变化,但很多时候上下文可将复数概念衬托的十分清楚,不过有些情况下,为了修辞的目的,适当地运用词汇手段也是必要的。这里的\和\都是复数形式,译者使用了重复词语的办法,不仅表达出了\和\的复数概念,更增强了译文的美。

单句篇(五十八)

原文: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William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译文: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 谁曾见这样的哀怨心酸!(朱生豪译)

赏析:您别忙看原文,不妨先试着读一读译文,细心体会一下译文文学的音、意给人带来的那种美感,那种婉转流畅、鲜明铿锵的节奏,那种一泻千里、奔腾不止的感叹,您定会认为这样的文字必出于某个汉语作家的手笔。然后您不妨再将原文和译文做个对比,您会发现,尽管译文和原文在文字上有所增减,但原文的意义、精神在译文中再现无遗,这时,您恐怕只能佩服朱生豪的生花译笔了。顺便说一句,原文本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束句,朱生豪用这样的诗句作为汉译的结尾,概括性强,极富抒情色彩,可谓至当不移。

单句篇(五十九)

原文:In summer it is the earth’s liquid eye, a mirror in the breast of nature. (Henry David Thoreau: \

译文: 夏天的时候,湖是大地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大自然胸膛上的一面镜子。(夏济安译)

赏析:译文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优美的写景,大自然亦被赋予生命和情感了。原句中的喻体在译句中不变。事实上,英译汉时,只要原句的喻体能为汉语读者理解、接纳,就可以直接引用。

单句篇(六十一)

原文:If they could not see the Winter Palace with their own eyes, they could dream about it -- as if in the gloaming they saw a breathtaking masterpiece of art as they had never known before -- as if there above the horizo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