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宾川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发展措施

更新时间:2024-01-29 19: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ww.showdoc.cn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 Abstract .................................................................................................................. - 2 - 一、引言 ....................................................................................................................... 1

(一)文化的概念 .............................................................................................. 1 (二)旅游的概念 .............................................................................................. 1 (三)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 2 二、宾川鸡足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3

(一)鸡足山概况 .............................................................................................. 3 (二)鸡足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3 三、挖掘宾川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 5

(一)鸡足山具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 5 (二)鸡足山具有严谨的制度文化................................................................. 8 (三)鸡足山具有丰富的心理文化............................................................... 10 (四)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需求提升 .................................................. 12 四、挖掘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具体措施 ..................................................... 13

(一)突出佛教特色,体现佛教文化的价值 ............................................. 13 (二)开发利用特有的民间信仰文化 .......................................................... 15 (三)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游 ........................................................................... 16 (四)深入挖掘历史名人资源文化,打造特色“鸡足山”旅游品牌 ... 17 五、总结 ..................................................................................................................... 18 参考文献...................................................................................................................... 19 后 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www.showdoc.cn

大理宾川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发展措施

中文摘要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灵魂,高品位的旅游文化则具有高层次的吸引力。在当今旅游景区大同小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旅游景区景点只是外在的形,旅游文化才是内在的神,只有景观美、内涵深、形神兼备,才能吸引游客,抓住游客。要推进大理州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之外,还要加大旅游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挖掘、整理、利用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景点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现就针对大理宾川鸡足山的开发现状,对鸡足山所赋予的宗教、历史、民俗、饮食等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进行初步的挖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字:旅游 文化 旅游文化内涵 挖掘 措施

- 1 -

www.showdoc.cn

Abstract

Culture tourism is the soul of tourism. High-grade culture tourism has a high-level attraction. Nowadays, there are more same than different in scenic sports. Tourism culture’s difference and fea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ttract tourists in the acute competition tourism culture market. Scenic sports are not only the external shape but tourism culture is essence of the tourism. Scenic sports must include that scenery beauty, connotation depth, not only shape but also essence to attract tourists and grasp tourists. In order to promote Dali tourism develop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not only think highly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nd scenic sports building, but als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ourism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can infuse the special culture essence to scenic sports that through by digging, arrangement and using the local tourism culture resource. Now,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Gyejoksan in Bin chuan, Dali, we should take preliminary actions to excavat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ch include religion, history, folklore food etc. and its unique natural lands cape, and raise some relevant measures.

[Keywords]Tourism Culture Tourism culture essence Digging Measure

- 2 -

www.showdoc.cn

- 3 -

www.showdoc.cn

一、引言

(一)文化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交通、生产工具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心理文化指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之所在。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约的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艾斯特”定义说旅游

1

www.showdoc.cn

是指人们处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者活动的本质属性

在具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情况下,个人要成为旅游者还必须有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而旅游需求与动机是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旨在寻求一种“经历”或“体验”。旅游的本质是消遣与审美,其活动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两种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旅游活动尽管具有经济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享受“文化”和消费“文化”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

2、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它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旅游资源与文化关系紧密。首先,我们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关系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蕴含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鉴赏与挖掘都需要文化进行“解释”。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需通过略加开发就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第二,我们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例如,众多的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建造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宗教文化。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密不可分。

3、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2

www.showdoc.cn

旅游业可以说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同时也可以说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审美与求知等精神生活的需求,其追求的主要是文化享受。现代旅游已不停留在游山玩水这样一种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层次上,日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高品位审美文化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吸引力与生命力。旅游的文化特性还渗透和表现在旅游业的各种行业运作之中,只有提高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环节的文化品味,培养和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宾川鸡足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鸡足山概况

鸡足山位于宾川县城牛井镇西北约30公里的炼洞乡境内,又名九曲崖、青巅山。距大理市100公里,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822公顷。鸡足山山势背西北而面向东南,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前伸三爪,后支一距”,故名鸡足山。它是除了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之外最著名的中国佛教名山,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同时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鸡足山共有40座奇山,30座险峰,34座崖壁,45个幽洞,泉潭百余处。远看山体巍峨雄奇,气势磅礴,近观林壑幽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塔庙寺庵点缀于危崖高岗,形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增辉的奇景。 (二)鸡足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996年以来,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明确提出了“兴山富民”、“兴旅活县”的工作思路和鸡足山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建设目标,先后六次在鸡足山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鸡足山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问题,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云南建成旅游大省,加快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布置,结合宾川实际,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开发建设鸡足山的工作思路;把鸡足山建成“开发与保护并重,

3

www.showdoc.cn

建设与管理并举,热闹在山下,清幽在山上,设施上功能齐备,服务上综合配套,管理上统一协调的名副其实,享誉中外”的“灵山佛都,旅游胜地”。

几年来,在国家、省州政府和海内外僧众的关心支持下,宾川县委、县政府按照鸡足山保护、开发、建设的思路,“举全县之心,动全县之力”,精心组织,合理部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总投资4.6亿元,其中贷款3.6亿元,自筹资金近1亿元,围绕鸡足山旅游开发这个中心,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具体实施了交通、水电、通讯、环保,景点和寺庵重建修复等一批重点设施建设,鸡足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环境及条件不断优化,使昔日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的鸡足山风景名胜区再现了生机和活力,鸡足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完好的森林植被、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中外游人和专家、学者纷纭而至,上山考察、游览、朝拜,每年的正月朝山盛会、“双休日”、“旅游黄金周”,远近数万人赶来朝山、旅游、观光,西藏啦嘛、活佛、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的法师到鸡足山传颂经文;中央、云南、重庆及大理电视台和云南日报、大理日报(大理时讯)等新闻媒体,对鸡足山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佛教文化进行了赞美颂扬,特别是聘请河南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出任鸡足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又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大理宾川鸡足山佛教名山旅游开幕式,组织了盛况空前的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名山旅游系列活动,有近7万名各界人士和旅客参加了开幕式和系列活动,并在鸡足山举办了“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和“徐霞客与鸡足山旅游文化研讨会”,所有这些活动,使鸡足山的品位和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让国内外进一步了解鸡足山。随着鸡足山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到鸡足山旅游、观光、朝拜的人数与日俱增,旅游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年显现;鸡足山旅游作为宾川的第三产业,已初步发挥经济效益。鸡足山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鸡足山不仅将成为著名的旅游区,供中外游人览胜探奇,还可建成供游览、休闲度假、疗养性质和特有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

4

www.showdoc.cn

三、挖掘宾川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一)鸡足山具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1、鸡足山保存着文化价值较高的佛教名山古建筑

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迦叶僧的道场。迦叶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亦称为摩诃迦叶或大迦叶尊者,所谓“尊者”是对大德大智和尚的敬称。相传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在释迦牟尼升天后,由迦叶继续统率徒众,后世称其为“初祖”,其历史和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在众多佛经圣典中记载了鸡足山成为迦叶道场的过程。传说摩竭陀国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僧,奉佛祖之命,随身携带金褴袈裟、舍利佛牙等佛门至宝入驻宾川鸡足山于华首门开设华化道场,讲经剃度,四方信徒闻讯而至,纷纷拜倒在迦叶门下。

从此山上开始建寺修庙,一直绵延不绝。到唐代,这里已经塔寺林立、静室遍布。元、明时期,共建成以寂光寺为主的8寺71丛林。以后规模不断扩展,直至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以祝圣寺为中心,由36寺、72庵共108座寺庙层层拱卫的庞大建筑群,僧尼多达二三千人,进入“金殿空中香雾弥漫,十里松风吹不断”的鼎盛时期,被尊为佛教圣地。其中以石钟寺、迦叶殿、放光寺、传衣寺、华严寺、寂光寺、大觉寺、悉檀寺等为最庞大,被誉为当时八大寺院。1966年、鸡足山寺院曾受到严重的破坏。1980年以后依次对祝圣寺、金顶寺、铜瓦殿、太子阁、慧灯庵、大庙、巫山一会坊、椤严塔、石梁桥、滴水亭、观瀑亭以及山道游路作了大规模的修缮。

鸡足山众多寺院的布局和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建筑水平及艺术价值。鸡足山的寺院布局,遵行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构思。在全山大小各类建筑依山势的高低、坡度的陡缓、地址的大小而建造,宜寺则寺,宜庵则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全山的建设总体布局疏密有致,大小相宜,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意趣天成。而这些寺庵塔院,碑坊亭阁的内部布局结构则不仅严格遵行唐宋以来的寺庵建筑的标准制式,而且又不拘一格地溶入地方民族传统的工艺和格局、使之在传统的布局,工艺上有了突破和创新。

石钟寺是明代鸡足山最有代表性的寺院之一,也是最早建筑的寺院之一。其

5

www.showdoc.cn

布局采用传统的建筑方法,纵向为一进三院,横向亦三院,坐北向南,沿主轴线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毗卢遮那、卢舍那。佛台隔墙与三世佛背向为一身长8米、宽1.5米的大睡佛一尊,睡佛头东脚西,侧身面北而卧,右手枕于头下,左手顺势放身侧。睡佛造型自然,线条流畅,神态安详,为释迦牟尼像。大雄宝殿后为讲经受戒的雨花台,雨花台后即为藏经用的石钟阁。整座寺院布局章法严谨、秩序井然。石钟寺名的来源是因国相传寺左原有龙潭,上悬石,叩之如神,故名之石钟寺。在明、清两代,该寺戒律精严,法相庄严。更有近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为之撰联曰:“石钟有声无声皆幻;如来有像无像是虚。”更使其盛名经久不衰。

这种唐宋时期的寺院布局一直作为传统的样式在鸡足山寺院建筑中延续到近代。清光绪三十二年建造的鸡足山祝圣寺的布局正是这种传统布局的体现和发展。但是,祝圣寺在细部处理上,却处处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比如说其木构架均为抬梁式,穿斗式,或二者结合。前后檐柱的开起大于《营造法式》规定。在这些关键部位上均大于传统规制,因而就使建筑物外轮廓线显得特别柔和与明显。至于飞檐、斗拱、门窗户壁均出自大理、剑川的白族艺人之手,工艺娴熟、雕琢精细,每图每屏的设计构思均十分新颖别致,实为民间工艺之佳作。

鸡足山的楞严塔,它位于鸡足山最高峰天柱峰上,这里海拔三千二百多米。塔高42米,内7级,外13级,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基为石砌方形双层台座,第一级塔身较高,第二级塔檐为四周围栏平台。从第三级以上以砖出挑为塔檐,四、五、六、七、级外挑较深,八级以上逐渐内收,至十三级为塔顶。顶置方形须弥座,座上安置塔刹,刹由覆钵、宝瓶、相轮、宝盖、宝珠组成。塔内藏有佛舍利子、佛像、印章等物。登二层平台四顾,可以东看日出,南观彩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白马雪山,真使人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疲乏盘虚空”之感。

鸡足山打破了塔寺相连的传统格局,显然这是出于对全山布局的考虑。这里的塔寺分离,并非忽略了塔在寺院建筑中的作用。就这廖廖无几的数座佛塔所占的位置,不难看出,它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实为鸡足山的标志和代表。因此,鸡足山众多的寺院中,塔寺分离,避免了雷同的格局,掘弃了死板呆滞的传统,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6

www.showdoc.cn

鸡足山佛教寺庙无论是从其内部造型,还是外部影响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建筑。特别是它既有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更加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鸡足山佛教寺庙必定会发出巨大光辉。

2、鸡足山具有艺术文化价值较高的雕塑群

佛教造像是鸡足山寺院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宋代以后,随着禅宗的流行,佛教已大体中国化,在佛像创作上更加不拘一格,尤其在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刻画上可谓精彩绝伦。其佛教雕塑不失为一方名山杰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众多的寺院中,佛像雕塑和设置都有章有法,有据可寻,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如祝圣寺的释迦、迦叶、阿难、天王、力士;传灯寺的燃灯佛、文殊、普贤、达摩、伽茵;九莲寺的阿弥陀、观音、大势至;石钟寺的三身佛:释迦、毗卢遮那、卢舍那佛;而寂光寺供奉的则是西南很少有的七佛同殿的制式。

在造像的雕塑技术方面,其手艺十分娴熟,每座雕像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主尊总是那样安详,雍容大度;阿难也总是那样天真无邪;迦叶则是老练睿智;武士是勇敢刚毅;奉侍则卑躬而忠顺。每一雕塑人物,性格各异,风度不同,而又协调地组合在一起,而最终突出了主尊的至高无上。除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观音菩萨的雕塑像。她们都是袒胸露臂的美丽的女性,身段秀美,气度娴雅。修长的眉眼,表现出无限的明澈、智慧,温柔而又不可亵渎。在衣裙的刻画上,能够较好地表现出质感来。“宫娃如菩萨”,明清的雕塑家们在少女型的观音菩萨雕刻上着力歌颂了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这种歌颂无疑寄托着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3、独特的饮食文化及服饰文化

由于鸡足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鸡足山100余种药用植物可采集培植使用,低等植物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类有鸡枞、冷菌、香菌、木耳等可为游客提供山珍佳境;鸡足山的板栗、蜜饯、花椒、竹制工艺品。冷菌系列产品,雕梅果脯系列产品,鸡足山矿泉水等都可供游客提供购买方便,宾川的柑桔、甘蔗、花生、葡萄、石榴等各种果品类、土特产都可变成商品,既开发利用了鸡足山自然资源,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在鸡足山脚下,有一个叫沙址的村庄里住着一群朴实的白族居民,沙址村不

7

www.showdoc.cn

仅依托佛教圣地鸡足山风景名胜保护区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而且还保持了白族传统古村落文化及佛、儒、道贺本土信仰,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和佛教内涵的传统文化。那儿的白族居民一直习用白语,长期保持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虽然男子的装束变化很快,但传统的女装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不会因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化很大。白族服饰的一大特点是花形特致、色调明快。白族人民爱花、善养花卉,同时也爱花哨,不论男女都喜各种花形纹饰装点自己的衣服。但是一般的生活装的花形就不能太花哨,色彩的搭配要典雅得多,花纹的布局疏密相适,意在点缀,多为镶围腰边、袖边。使衣服充满朴素自然的美感。白族人民崇尚白、青和紫。常以白、青为底用对比较为强烈的纯净线作素绣,认为白色是纯洁、庄严、光明的象征。

4、便利的交通条件

从交通条件上看,宾川公路东接楚雄,南通昆明,西去大理,北往丽江、四川攀枝花,是本省地州及省外进入大理州的重要门户之一,宾川县城离鸡足山仅30公里,还有大理市至鸡足山有陆路(宾关线、康合路)、水路(船只)贯通运输,随着大理机场的通航,广大、大丽铁路的兴建,昆大、宾关、祥宁线等油路的改建,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给鸡足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宾川县重点实施了县城至大理凤仪41公里二级柏油公路改造,新修了鸡足山至大理景区50公里三级柏油公路,改造了县城至鸡足山30公里旅游专线公路,新修了山门至祝圣寺10公里柏油公路,新修了炼洞至鹤庆黄坪30公里三级土路等外部旅游交通建设,改善了鸡足山景区通达性,提高了可进入性和便捷性,使鸡足山景区融入到昆明——楚雄——大理——丽江旅游环线之中。 (二)鸡足山具有严谨的制度文化 1、佛教礼仪制度文化

鸡足山是佛祖释迦牟尼首座弟子饮光迦叶的道场;是中国禅宗的祖庭;是迦叶奉佛旨守衣待弥勒的地方。因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和入定华首门的殊胜因缘,又被尊为天下第一灵山。 1982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 2003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AAAA 级旅游区; 2002 年、 2007

8

www.showdoc.cn

年连续评定为云南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为了让游客能在这圣洁之地感受和体验佛教文化的内涵,享受礼佛的愉快心境,圆满人生美好的愿望,鸡足山寺院有着独特严谨的礼佛敬香制度。具体事宜如下:

(1)进寺院礼佛应穿戴整洁大方,不能穿露胸、露背、露腿的衣服和拖鞋 (2)进出寺院不能从门中央,应从左边进,从右边出,并且从左边进是时要先迈进左脚,以后则顺时针行走

(3)在寺院内外,遇见出家人,不论是僧是尼都尊称为师傅

(4)拜佛时,在佛堂中佛龛前一般设有三个拜垫,中间那个拜垫是专为寺院住持设的,一般人不能在上礼拜,只能在两旁的拜垫上分男左女右礼拜。礼拜时要缓慢庄严,一般要连续三拜,其含义是:顶礼佛、法、僧三宝

(5)敬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6)敬香一般以三炷为宜,不可大把焚烧,也无需在每位佛、菩萨前都敬三炷,只需在每个殿前或大雄宝殿敬三炷即可

(7)礼佛一般是先敬香后礼佛。

(8)礼拜时不能把香拿在手上,要先把香点燃,然后插在香炉中。顺序是每地支插在中间,含意为“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插在右边,含意为“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插在左边,含意为“供养僧,净而不染”。敬完香后,要面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

(9)朝鸡足山千百年来的习惯是连续来三次,即第一次许愿;第二次还愿;第三次了愿。每次都要登金顶,且要顺时针绕楞严塔三周,以示对“佛、法、僧”三宝的虔诚和敬敬仰。

2、自然生态保护制度文化

鸡足山是宾川干热河谷的水源发源地,全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92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8小时,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高十里,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当山下酷热之时,山顶则有冬令之感,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给鸡足山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植物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孕育和繁衍了多种动植物、微生物,成为云南省迄今为止为数不多呈岛屿状分布的地带性原始植被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据《鸡足山

9

www.showdoc.cn

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记载:鸡足山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初步统计:森林植被中有分属180多个科类,500余种高等级植物,并富有特有种,药用植物100余种,低等植物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类有鸡枞、冷菌、木耳等,在众多的寺庙里,人工栽培种植的花卉、名树不少。天然森林还为众多的鸟、兽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场所,鸡足山野生动物有獐、马鹿、迦释鸟等30余种,是一个丰富的遗传基因库,被称为滇西的“绿洲”,有天然森林公园之美誉。鸡足山保存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或遗传材料,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土壤条件,是引种驯化有价值的生物种类,保护发展稀有珍贵生物资源的良好场所,是普及科学,进行教学实习的天然课堂。鸡足山原始森林荫蔽日,松涛万壑,飞瀑流泉,鹿鸣雉舞,堪称国内难得的原始植被和野生动物基地,是集山、水、林、泉、洞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鸡足山正在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推进国家 AAAAA 级旅游区的创建进程,到鸡足山游览观光的游客要自觉遵守景区规章制度,爱护花草树木,维护环境卫生,不要践踏草坪、攀折树木、采摘花朵、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和垃圾,不要在吸烟区外的地方用火、抽烟,要爱护景区的一切景观设施不要在上乱刻乱划。

(三)鸡足山具有丰富的心理文化 1、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浓郁

鸡足山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创建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兴于唐代,盛于元明,至清代已发展成为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5000多人的宏大规模,在历史上对沟通向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往来起着重要作用。鸡足山长年松风搭影,古刹幽深,暮鼓晨钟,佛光悠悠,可谓“神钟响彻三千界,天下明标第一山”,“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鸡足山历代高僧倍出,文人墨客荟萃,浓郁的佛教特色,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名流学者,文人游客,僧尼教徒和众多的善男信女慕名前来考察观光、休闲、游览、朝拜诵经和进香了愿;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地理学家、文人墨客曾对鸡足山地质地貌、自然生态环境作过大量的考察,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画稿;珍藏了大量的梵书经文,创造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瑰宝,留下了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

10

www.showdoc.cn

灿烂的佛教文化。鸡足山佛教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

(1)在大理地区,鸡足山佛教文化地位独特。大理民族众多,宗教复杂。主要的宗教有原始宗教、道教、本主(土主)信仰、佛教密宗、佛教禅宗等。巍宝山为道教名山,本主信仰遍及各地,佛教密宗在白族民间仍有影响。鸡足山则以禅宗为主。苍山一带也有佛教禅宗寺院,但规模远不及鸡足山。因此,从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寺院的规模、影响等方面看,鸡足山佛教文化在大理地区的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2)在中国佛教文化中,鸡足山佛教文化有其独特的地位。从中国的范围看,鸡足山佛教文化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鸡足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少见的汉传佛教文化中心。中国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信仰佛教,但多数为藏传佛教(如藏族、蒙古族等)和小乘佛教(如傣族、布朗族等),汉传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传播,但规模像鸡足山这样宏大,佛教文化的影响如此深远的实属少见。

(3)从世界范围看,鸡足山佛教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鸡足山在世界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它在地理上处于佛教文化圈的中心地带,以鸡足山为中心的洱海地区,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以及藏传佛教的交汇地带。因此,鸡足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各个佛教教派相互交流的中心。作为以汉传佛教文化为主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不仅兼收并蓄,同时还将其影响扩展至东南亚等地。这正是其作为不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的表现。在世界范围看,鸡足山的这一文化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2、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

鸡足山周边聚集着众多的白族居民,那儿的民居都是引用土木结构的古建筑,喜欢坐北朝南的风格,在建筑风格上还充分结合了道教的思想理念,在鸡足山的半腰往下看,你会发现整个村落的建筑结构就似一个“八卦”阵。鸡足山对那儿的村民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深受鸡足山寺院僧人佛事活动的影响,沙址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要举行朝山活动,而且家家堂屋中东欧设有佛堂,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都要到寺庙敬香、做佛事,正月初一要举行弥勒诞,初六太阳诞,初九玉皇诞,二月初八则是沙址村民的迎佛盛会,村民要举行盛况空前的接太子迎佛活动,除做佛事外,还要接回出嫁的姑娘,邀请亲朋好友来欢度迎佛节,届时,还要耍龙、耍狮子、耍白鹤,在娱佛的同时娱

11

www.showdoc.cn

人,人佛共乐。五月初五端午节,村民家家户户服雄黄酒、蒸包子;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竖大火把于村中,用小火把道稻田里驱虫,祈求消灾免难;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烧纸钱、烧包;八月初三灶神诞,祭祀灶王菩萨,十五本主节贺中秋节,也要进行祭祀活动等。可以说除了初一、十五斋戒外,沙址村几乎月月均有佛事节日,正是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沙址村民虔诚信仰佛教,这对鸡足山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沙址村也由小变大,村民仰仗鸡足山佛教圣地,男子赶马来回驮送朝山香客贺游人,或外出做泥水匠、木工活,妇女除耕织外兼做饮食、贸易来维持生计。故历来沙址村民就依托鸡足山寺庙建筑和风景名胜,为朝山、光观者提供服务,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鸡足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的开发,鸡足山庙宇得以恢复重建,沙址古村白族传统石匠贺木工技艺也得到了拓展。随着鸡足山旅游业的发展、朝山、旅游人数的增加,沙址村进一步规范了对马帮的管理,成立了驮马公司。如今在鸡足山上各景点从事旅馆、餐饮、贸易及山脚下大门“灵山一会”坊牌前两侧的饮食和旅游工艺品的贸易及通讯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为沙址村民,所以,依托佛教圣地鸡足山,沙址古村的白族传统宗教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承。 (四)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需求提升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仅仅停留在观光层次上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文化消费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鸡足山过去的旅游功能十分单一,主要是宗教观光,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鸡足山寺庵一带的游客暴满,影响甚至破坏了环境;加上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仅是观光旅游已满足不了游客的旅游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增加旅游功能,除培植修复已遭破坏的寺庵,增大观光旅游的环境容量外,应充分利用自然森林景观优势开发生态旅游,开展科考旅游,森林浴旅游,度假旅游;充分利用鸡足山“四大特产”、“五大土产”的潜在资源优势,开展寻拾山珍的野趣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

12

www.showdoc.cn

四、挖掘鸡足山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佛教特色,体现佛教文化的价值

鸡足山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与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在云南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据清人范承勋《鸡足山志》第九卷《重建华严思碑记》记载,相传周孝王十四年(公元前883年),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尊者入定鸡足山。宋代,有僧人慈济在山上修行,崇奉迦叶,佛教随之在鸡足山兴起。从元至明代初期,相继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结茅潜修。明永乐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少林寺派了通、了晓两和尚在鸡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钟寺。元、明两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为主的8大寺和71丛林。到清代光绪年间,又发展到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庞大建筑群,僧尼多达5000多人,一时号称“佛国”,成为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鸡足山的佛教主要是禅宗。禅宗开山鸡足后,高僧辈出,著名的如担当、大错、虚云等,同时鸡足山佛教建筑群的影响也不断扩大。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光绪皇帝亲赠“护国祝圣禅寺”寺名,民国时期梁启超、孙中山,今人赵朴初等人,都有题匾相赠,极大的丰富了鸡足山佛教建筑群的佛教文化内涵,扩大了其知名度。鸡足山佛教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鸡足山佛教传播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的重要佛教文化中心,在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历史记载看,佛教在宋代就已在鸡足山兴起。宋元时期,大理地区被称为“佛国”,南诏、大理国的统治阶级也笃信佛教,许多皇帝出家为僧。当时,以鸡足山为中心的大理一带已成为佛教在西南地区的中心,其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地。鸡足山佛教以禅宗为主,而禅宗在云南一带的传播,鸡足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滇西北一带信奉藏传佛教,滇西南一带信奉小乘佛教,白族地区原来主要信奉佛教密宗。因此,鸡足山作为佛教禅宗在云南的主要据点和中心,其辐射作用对佛教禅宗在云南及东南亚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鸡足山在佛教各派的交流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云南和东南亚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13

www.showdoc.cn

佛教有多种不同的派别,这些不同派别在云南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有传播。唐代以来,白族地区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带信奉喇嘛教,滇西南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鸡足山则以汉传佛教为主。由于鸡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联系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鸡足山供奉有缅甸敬献的玉佛。很多寺院中珍藏有大批梵文经典。每年都有来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来鸡足山朝拜,每到佛教庆典,内地、云南全省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信徒齐集鸡足山,成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会。如同大理是西南丝路的交通枢纽一样,鸡足山也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是中国内地佛教圣地所不具备的重要特点。

3、鸡足山佛教文化与道教、白族文化的紧密结合

鸡足山佛教文化虽然是从内地传入的,但它又和内地佛教禅宗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白族地区的佛教寺院,它已经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鸡足山仍有为数不少的道观。白族“鸡足大王”是鸡足山本主,统管鸡足山大小庙宇,从中可见白族本主崇拜与佛教信仰的紧密融合;白族密宗僧侣也可在鸡足山修行。鸡足山的佛教建筑,都属传统的白族风格。可见,鸡足山佛教已经地方化、民族化了,这也是其独特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

浓郁的佛教文化是鸡足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鸡足文化的核心,突出佛教特色,体现佛教文化的价值之所在,是鸡足山旅游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历史文化既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又是我们为后人代为经营的财产。在挖掘鸡足山佛教文化资源时,必须紧紧抓住打造文化名山和生态景区这两个重要环节,坚持继承和发展并举,同时做好文化演绎与演绎文化两篇文章。即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和发挥,充分发挥应有的历史价值,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新时代文化的创作、创新与积累,通过辛勤的劳动,为鸡足山佛教文化的未来沉积新的文化资源。做好“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一是把文化与节庆活动结合起来。旅游节庆是旅游与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大型旅游活动。是借势造市的最有效途径。“引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操作机制,来达到“以节促旅、以旅活市”的目的。今后,鸡足山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打好“迦叶牌”,做好鸡足

14

www.showdoc.cn

山文化的开发,在鸡足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鸡足山文化研究会,加强鸡足山多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兴建鸡足山迦叶文化博物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佛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不断挖掘探索新的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和活动,努力打响鸡足山佛教文化节的品牌,真正把佛教文化资源转化为景区旅游经济优势。

二是把文化与旅游环境整治结合起来。鸡足山是一座形似“鸡足”的佛教圣地,因此,在建设中努力突出“静”字,着力营造佛国的氛围,在建筑风格上大力倡导“巧于布局、因山就势”的传统,与“佛国”环境不相适应的都予以拆除或修补,或采取补救措施,使之与佛国环境相协调,充分展示和体现灵山佛国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只有紧密结合,互为促进,才能相得益彰。正如曾游历过鸡足山的徐霞客先生撰写的“人间第一清净地”那样,鸡足山是人间净土,也是每个人的心灵彼岸。 (二)开发利用特有的民间信仰文化

白族信仰佛教,早在南诏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佛教在白族地区已然盛行,而且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南诏王室及其官员都皈依佛法,虔诚信仰,老百姓也如此,每户供奉佛像一堂,早晚颂经。而这一古俗又在鸡足山居民中得以保持和传承。鸡足山佛事源远流长,寺院僧人佛事活动,每天上殿两次,念五堂功课。每晚要在禅堂跏趺参禅。每月农历十五、三十两天,寺中僧侣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有则依戒忏悔。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三个月内,要定居一寺学习佛经,专心修道,这叫 “安居” ,又叫 “结夏”、“坐腊”。“安居” 期满,众僧集聚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所犯规戒,自己进行忏悔,叫做“自恣” 。“自恣”后,受戒年龄即算增长一岁,也称“一腊” 。寺院最隆重的节日有涅盘会、浴佛节、盂兰盆会、吠舍怯节、传戒法会等。

中国大乘佛教以每年夏历二月十五日为释迦逝世纪念节日,即涅盘节。这天,佛教寺院要举行佛涅盘法会,挂释迦涅盘图像,诵《遗教经》等 。鸡足山涅盘会年年如期举行,届时,数以千万计的信徒云集山中,参加法会并受戒。浴佛节,亦称佛诞节,节日时间为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诞生纪念日,届时,

15

www.showdoc.cn

佛寺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并供养各种花卉。同时,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庆祝活动。鸡足山佛诞节鼎盛非常,是每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因此,在设计鸡足山旅游产品时,可以利用这一特有信仰文化,增加旅游吸引力,具体建议如下:

1、定期举行鸡足山佛事文化旅游节推介会

定期举办旅游文化节,根据鸡足山本地风俗佛法朝拜盛会,举办中国佛教文化研讨会等。编排一些民俗活动和文艺活动,对祭典、民俗表演进行完善、延伸。以佛教文化为中心向游人介绍民间信仰文化,策划专题片和建立展示中心。此外,还要严格培训一批旅游从业人员,完成景点解说员培训后,开展服务技能竞赛,以展示信仰文化的全新形象。

2、加大宣传力度

设计与鸡足山旅游资源相关的宣传画册、明信片、挂历等,出版与鸡足山旅游资源有关的书籍史料和小说、民间故事、旅游景点介绍、导游图等;创作推广更多的与鸡足山文化有关的地方音乐,弘扬鸡足山文化;拍摄以鸡足山旅游资源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及有关专题片,或争取电视台有关旅游栏目,以鸡足山旅游景区为外景现场直播有关节目。 (三)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游

人们一直认为鸡足山的旅游特色是佛教文化,但这一特色是植根于自然生态景观中的,佛教地选址在鸡足山,主要是选其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今天吸引游客的除了佛教景观外,原始而自然的生态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故鸡足山的旅游特色应该是“宗教+原始自然景观”,即:佛教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宗教生态旅游。这一特色决定了鸡足山旅游资源开发应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而两者兼顾的旅游开发路子只有一条,即生态旅游。

要发展鸡足山生态旅游,重要的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任何景观都要以一定的生态为依托,生态环境破坏了,其景观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并不是短时间内能恢复的,甚至是不可能恢复的。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高瞻远瞩,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要培植、发展新的生态。有人说旅游业是“无烟

16

www.showdoc.cn

工业”、“无污染工业”,事实证明并非完全如此,游客人满为患,车辆骤增,必然带来新的更大的环境污染,我们要采取严格的措施防止人为的破坏,要力求避免人为的污染,使鸡足山永远保持它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魅力。

保护生态环境,首要的必须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切实保护好鸡足山现有森林植被,野生花卉和动物资源,在景区严禁开山取石,乱砍滥伐林木;严禁捕杀珍禽异兽;做好宾馆、饭店、公共场所、寺院的废水、废渣的排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景区应杜绝修公路,滑道等设施,杜绝林木的砍伐和地理的人为破坏,应保持古色古香的人行径道,为步行旅游,“骑马”观光特色旅游和坐轿旅游提供方便。在景区实行退耕还林,加强景区的荒山、空地、路旁、寺庙庭院的环境绿化植树种草,培植花卉,选择适生树种,注重绿化效果;风景点、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要竖碑立界,制定保护措施;景区寺院、商业网点的生活燃料要以煤代柴,以电代柴,杜绝砍烧柴,要加强景区防火宣传教育,严禁森林火灾。 (四)深入挖掘历史名人资源文化,打造特色“鸡足山”旅游品牌 历史文化名人,曾经在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串起一个个亮点。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就是要充分展示文化名人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及价值,因为我们搞现代化旅游建设不仅需要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也需要文化名人所带来的“名人旅游效应”。一个景点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大小,除了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景点特色外,社会传统的影响和环境的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历史文化名人的熏陶,让后人领略他们渊博的学识、执著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文人操守、严谨的治学风格,从而思考当代旅游文化该怎样建设,进一步发扬光大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必要的。

鸡足山以清幽、奇秀闻名遐迩,历代均有文人学者来山研读或讲学,给鸡足山文化增光添彩。自明代初起,特别是嘉靖( 1522——1565)、万历(1573 ——1619)以后,高僧辈出,饱学之士不乏其人,为鸡足山寺院创下勤修苦读风习。民国时期(1912 ——1949) ,寂光寺、石钟寺、大觉寺曾先后设堂讲学;1939 年,徐宗汉(黄兴夫人)受国民政府贫儿院委派,到鸡足山开办“开国纪念贫儿第一教养院云南分院”于尊胜塔院。

明亡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保志节,纷纷削发为僧,隐居逃禅,在鸡足山精研

17

www.showdoc.cn

佛理,探究儒学,光大了鸡足山文化,著名的有江苏镇江钱邦芑、云南晋宁唐泰、云南宾川曾高捷以及名士朱昂、陈启相等。

寺院僧人在游山文人学者影响下,数百年中,组织诗社,唱和诗文,临池书画,习读之风颇盛,高奣映《鸡足山志》和《 志补》 中收录“诗画禅”数十人,其中读彻、苍雪被王士祯誉为“诗僧第一”,赵蕃认为他“征到诗禅最上乘”。大错、担当等鸡足山高僧更是享有盛名,留下不少珍贵诗文及书画。

两宋时期,鸡足山开始有羽人、僧人结庐建庵,游人极少。明永乐(1403——1424)以后,杨献、李元阳、陶挺等学者先后上山静读,勤研儒学,饱览山水;杨慎、谢东山、李贽、徐霞客等名士也接踵而至,留下众多诗文,鸡足山名声由此而盛传海内外。民国时(l911——1949),滇中著名学者赵藩、李根源、袁嘉谷、顾视高、陈荣昌等先后上山,对鸡足山文化有所点染;抗日战争中,著名画家徐悲鸿、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潘光旦、罗常培、曾昭抡、张印堂等人纷纷登临鸡足山,或考察,或游览,留下不少文艺作品及科学论文。建国后,鸡足山吸引了更多的文学、书画、新闻、历史、经济、生物等各界人士的纷至沓来,鸡足山文化重放异彩。

对于鸡足山人文景观挖掘可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技术,采用文字、图像、解说等互相结合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人文景观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分析,从发生发展到文脉延续,给游客清晰的印象,既有时代感,又有历史性,使游客受到精神陶冶。博物馆、展览厅是历史空间和时间的浓缩。可在景点建些小型的博物馆、展览厅,为挖掘人文资源的深刻内涵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挖掘利用过程中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避免庸俗化及现代化的附会,又要考虑其可读性,避免单调乏味的纯学术解说,做到历史真实与生动可读有机结合。只注重历史真实性而忽略生动性和可读性,则成了单纯的历史文化资源复制,缺乏广泛的受众基础而曲高和寡,过分强调生动性与可读性而虚化甚至歪曲事实则违背了开发该类资源的宗旨。

五、总结

鸡足山悠久灿烂的佛教历史文化遗产和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观透视出中国名山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重大价值,包含生态、美学、科学、历史、宗教、

18

www.showdoc.cn

文学艺术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鸡足山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关键在于立足本旅游地的文化资源,如宗教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将当地特有的文化和谐地融入鸡足山旅游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以此同时社区居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参与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增加居民对外界的认知程度、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这样社区居民对自身价值和发展也会有新的定位。通过社区居民与游客的频繁交流与相互促进,游客把先进的理念与意识、市场信息等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到景区,而景区则通过旅游活动把浓厚的鸡足山历史文化传遍四方,从而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克勤,世界旅游文化[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2]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M],宁夏市: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1 [3]潘宝明、朱安平等著,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4](清)高奣映,鸡足山志[M],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 [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论文集[L],2003.4

[6]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 [7]王国新、唐代剑,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辽宁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2

[8]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胡淼淼,试论文化旅游项目的变异对旅游产业的影响[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2008年第6期

[10]高海燕,云南旅游文化导视设计现状研究[J],重庆行政2008年第6期 [11]http://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view/3537.htm#1 [12]http://www.jizushan.gov.cn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