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更新时间:2024-04-16 1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一) 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1、媒介背景:

(1)政治:①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

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②在战争时期,媒介对群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变得十分突出。

(2)经济:①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

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的大多数业务由媒介承担。

②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

丰厚的利润。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协作,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滋养。

(3)社会: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①一方面,大量实用信息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各种娱乐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

②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学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背景:

(1)美国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得学术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与技术力量的

作用下,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各地区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2)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二) 传播的类型

1、符号角度:分为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进一步划分为语言传播(包括口语、文字)和非语言传播(包括图像、实物) 性质角度:人类、非人类、社会、非社会 2、划分人类传播:

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自然界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

? 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技术、手段为着眼点。(亲身传播:以

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 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即参

加者的多少、空间的大小)为着眼点。 ? (P16重点)

(三) 各种传播及其比较

(1) 自我传播

属于非社会传播,是规模最小的一种传播方式。每个人都是一架集传送、接受、储存、加工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处理器。这是一种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人际、组织、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2) 人际传播(约哈里窗口学说P12)

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它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把社会粘合成形,其使用的材料即信息。

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但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与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

(3) 组织传播

组织,通常是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实际传播中,五种网络交叉、重叠,区别只是以何种类型为主。(P13-14五种网络的图形及其比较)

(4) 大众传播

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方式。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互联网兴起,遭受质疑,非职业化的个人通过上网也有这种可能性)

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快——传播速度快;广——传播范围广;多——传播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好。 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传播的类型(P16详细看)

(5) 各类传播的特点 (P18表格)

第二章

(一) 1、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正功能:(1)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介

曝光,就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

负功能:(3)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者社会实践过程。

2、 如何避免负面功能扩大正面功能

(1)从受众角度说,不要轻信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多接触包括人际信息源在内各种媒介,在比较鉴别、思考中努力迫近事实的真相

(2)从传播者角度说,要清醒地认识到媒介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之又慎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3)从学者的角度看,则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即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

(二) 线性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一)阐述媒介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A. 定义:媒介全球化指的是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的认 识及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B. 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全球媒体的主要特征:媒介经营和管理的跨国性和开放 性;媒介经营地点的世界性;竞争激烈,高度集中,赢家通吃;媒介内容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C. 媒介全球化发展原因: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信息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时许多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国公司、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扩大了对媒介和其他通讯服务的需要;许多传统的机构障碍和禁止媒介跨国的障碍正在消减;媒介技术的进步大大刺激了传播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对媒介全球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D. 媒介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

经济层面:跨国媒介促进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配和 再销售;同时对国有媒介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扩大和深化服务。 ?

政治层面:媒介对信息支配的主动权不断加强,对政治的影响也越来

越大。 ?

文化层面:媒介全球化加强了世界人民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导致了不同价值观的传 播。

总之,媒介全球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媒介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的全球化,同时也标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伴随着媒介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着变化。 3、 阐述媒介的集中化趋势以及有什么影响。

A. 所谓媒介集中化就是通过接管、合并、联合,或者干脆吸收等方式,加强企业的竞争地 位。集中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当今传媒业发展的主流特征。 B. 媒介集中包括两种类型: ?

横向集中:某一家媒介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介公司的主要股份,后者的产业与前者可 能并不相关,这种水平式的集中是不同产业公司合并的结果。 ?

纵向集中:相同的产业生产线上多加公司的合并,使一家公司能够控制多加企业的 生产过程。

C. 西方的媒介基本是作为产业来经营的。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原本分 散的状态已经无法满足现状而呈集中化趋势,产业经营向综合性发展,行业之间的交叉、兼并和联合,成为传媒业的大趋势。

D. 影响:虽然媒介集中化发展不一定构成反垄断法所规范的垄断行为, 但人们担心传媒并 购可能减少意见市场上的多样性, 其直接

后果就是破坏优良新闻事业和民主传统的规则。而寡头传媒集团模式化的文化工业产品在全球的行销, 必然对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产生冲击, 进而抹杀本应丰富多彩的世界多元文化。传统新闻机构所赖以生存的客观公正、 不党不私的新闻价值观在减弱,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媒的民主价值观。因为传媒所有权掌握在业主手里,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 专业人士以传统新闻价值观为由对抗业主的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其力量是单薄的。在实际的传媒市场上, 具有垄断力的跨国传媒集团控制着全球的舆论,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很难拥有公共领域的发言权。传媒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 在消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线, 冲蚀着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市 场的控制, 不但造成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的失衡和新闻秩序的无序, 而且重新制造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2、 把关人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意义。

A.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 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B.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 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C. “把关人”实质 ?

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 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

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 “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E. 对实际工作的意义:

“把关人”理论的应用范围主要在传播者的把关阶段,通过这些理论,我么可以清晰地看到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经过把关人筛选、加工后的给接受者呈现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而是经过社会要求以及带有把关人主观色彩的世界。清楚认识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跟好地理解来自传媒的信息,以便于自身活动。

精英文化:知识分子话语,以一种对纯粹的知识性和人文态度的追求而同其他文化有

话语特征:启蒙性、独立性、自律性、超前性

表现形式:对艺术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反思等 代表作品:《世纪大讲堂》、《文化中国》、《风华国乐》 维护方式:自律,媒体素养培训

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产物,以市场需求为 标准的一种话语 话语特征:

商品性: 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模式化生产,具有同质化倾向(主打歌) 商业电影的几大叙事手法

通俗性:“之乎者也”变成了“对简单、速食文化的追求”。《百家讲坛》

娱乐性:长期以来是我国大众传播的缺失 新奇性:满足受众的猎奇心态,刺激消费欲望 表现形式:对交换价值的追求;消费文化-消费者 代表作品:流行歌曲等

维护方式:商业广告、鼓吹社会的消费心理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叙事对比 主流文化-政治化,伦理化,教化倾向

大众文化-追求受众的认同,逃避现实,释放心理中潜在的欲望 精英文化-个性化,迫使人们正视现实,深度追求

三者之间的关系 (1)其实并没有很大区别 (2)只是创作目的有不同 (3)三者都是争取大众的认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f1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