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杨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一)

更新时间:2024-01-03 19: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4式杨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

第一式:起势

【拳名析义】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身体未动到身体起动的第一个动作,称为起势。本势代表由静到动的开始,象征由无极到太极,暗合天地由无极而生。传统套路又称“太极势”、“开门势”、“初势”。自入静调息的无极状态进入混沌初分的太极状态,表示动即为太极,分出阴阳,露出虚实。

起势中的要领将贯穿于整套太极拳之中。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由起势入手,通过渐修顿悟,掌握其窍要,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

在太极拳中,往往以第一个动作的速度、高低来决定整个套路的练习速度(分快、慢架)、架势大小(分大、中、小三种架势),因此起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动作。

【动作详解】

(1)左脚开步 (2)两臂掤举 (3)屈膝按掌 (1)左脚开步——左脚左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左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腋下松空,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视前方。做好调心、调息、调身,形成太极形态。

①身体自然站立,重心微右移;②提左脚向左侧横移一步;③左脚前脚掌落地慢慢踏实,左脚前脚掌点地的同时胯走后弧左移重心(以后动作中,凡是重心要移动的,都必须胯走弧形转换重心)。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脚平行。两臂自然下沉不耸肩,腋下松空,两手保持基本掌型;目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

此势即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势。

【外形要求】 ①定势:保持预备势基本要求,两腋下能容约一立拳(腋下

空),两掌不紧贴大腿两侧(微微离开);虚灵顶劲,头颈正直,下颌须微向后收,舌抵上颚;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胸肌放松,不可故意挺胸收腹,两肩肩井穴(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与两脚的涌泉穴上下相对。姿势力求自然,精神集中。②动势:提左脚时高不过右踝骨,落脚时由前脚掌轻轻点地慢慢过渡到全脚掌,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要做到如虎步猫行,点起点落,轻提轻落,落地生根。头顶没有明显起伏。

【内意活动】 ①身未动而意先行,意想心静体松、中正不偏、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收臀、屈膝松胯、气沉丹田、节节放松,做到意形到位;②意想从头顶百会穴到胸部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之“气”,经丹田沿身体中轴线向下行,至胯间则向右脚底下沉,似有磁力相吸,全身肌肉关节依次放松,体重全部落到右脚上 ;③同时左胯根微内缩上提,左膝松力,用腰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带脚,依次上提;④然后再反序,左胯微舒伸,左腿用脚跟带小腿,小腿带大腿,慢慢落地,体现“节节贯串”。此时两脚与地面似有磁力相吸,又如树根植入大地般牢固,重心落于两脚之间。

【教学要点】此势要想开步保持头顶平稳,要注意两胯根的缩与舒及膝关节微屈,当脚落地时,腰部也要沿“带脉”走后弧划半个圆。教学时,可以用尺子或手置于学练者头顶以检查是否平稳移动。

【呼吸配合】 ①先配合呼-吸几次使内“气”下沉脚底,②当提左脚时吸气,③落左脚时呼气。

【技击作用】 此势多数人认为无技击作用,其实此势内含用左脚插入对方两脚之间,即“脚踏中门”用肩靠击对手的作用。

(2)两臂掤举——两臂(不说两手)慢慢向前向上平举(旋臂平举),两

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重心仍在两脚之间,身体微微下沉;同时两臂微屈内旋慢慢先向下而随后向前、向上以臂带手平举,两臂间距与肩同宽,两手背高与肩顶平,手心内斜向下;眼平视,但要略顾及两手。

【外形要求】 ①定势:两肩下沉不可耸起,两掌背略向外斜,肘关节微

屈,肘尖下垂(坠肘),两肘尖与两膝相合,肘尖始终不可外翻扬起,手臂略呈弧形;手腕与小臂略有角度形成坐腕,中指领劲,指尖向前,手指自然弯曲,两臂做到“屈蓄有余”,内含掤劲;两膝盖微微向后抽,两膝关节微屈,两脚自然产生脚心含空,五趾抓地,全身有掤满“支撑八面”之感(身备五弓)。②动势:两臂起前要先使两掌向拇指侧内旋移至胯前,手心向身后。起时,双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领劲,慢慢上举,两臂前举过程中,动作须轻缓,不可紧张用力。要做到以肩带臂,以臂带手,中指领劲。

【内意活动】 ①意想背部之“气”下行到尾闾穴(长强穴别称,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使臀部内收,腰部命门穴后撑,用意使两膝、两胯松力下沉,全身向下松沉,劲落于脚底;②再由地面反作用力上行至肩;③再通过沉肩、垂肘、提腕、手指上引,使两臂上举。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下坠之意。上引过程中意想沉肩、提大臂、引小臂、提腕,节节领起。同时肩下沉劲贯手背,十指有热胀感,中指领劲,臂自动上举。起手有置于深水中自动浮起之感,但浮时又有下沉之劲。

【教学要点】 教学中防止紧张、用力耸肩、直臂的毛病。採用触摸体感方法或做攻防示意让学练者体会掤劲要求之“妙”——松圆内含。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游泳时手臂在水中的浮力体会“松”产生动的感觉。

【呼吸配合】 接上势呼气后,吸气起手,如用于技击也可调整呼吸,用逆式呼气以助发力。

【技击作用】 当我双腕被人攥住时,举臂向对方掌心发力,通过振臂发力作用于对方身体重心,令其后仰跌出,用时可以变成勾手以助发力。两臂起前向下向后的内旋就是挣脱对方攥牢双腕的绝妙方法。

(3)屈膝按掌——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

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身体重心仍然落在两脚之间,上体保持中正,两腿慢慢屈膝半蹲,两掌随屈膝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膝相对,两掌下按至与腹脐同高,上身“端正地坐在自己的腿上”,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 ①定势:上体要肩沉肘垂(两肩下沉,两肘松垂),鼻尖对肚脐,保持中正安舒,手指自然弯屈,肘尖-膝盖-脚尖、脊背-臀部-脚跟基本上与地面成一条垂线,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两胯根内收,膝盖不可超过脚尖,身体重心落在两腿中间,身体如端正坐于凳子般。蹲的高低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分三种架势:高架、中架、低架。②动势:下按时肘尖与膝尖,手指与脚尖对正,两腋下保持可容一立拳(腋下空),两腕不可用力上挺翘腕或指尖下垂折腕;五指自然分开,按到终点时,五指轻轻舒展,形成坐腕,掌心吐力,两掌虎口相对。两臂下落与两掌下按、两腿屈膝及身体躯干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太极拳非常强调以腰胯带动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少动,靠腰带动,以身带手)。身落、臂降、手按、腿屈的动作一气呵成。这里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两肘微曲,使小臂微弯,这样肘尖凸出,仍然可以达到“坠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翘起,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内意活动】 ①意想上一动作不停,手指微上扬使整个手臂似波浪式运动,连绵不断;②接着再意想全身之“气”(力)下沉于脚底,“意”(念)守于丹田,踝、膝、腰、肩、肘、腕、手指同时向下松沉採按。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使膝肘相对,两肩不得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十指随呼吸而张缩。下按到点时,要呼出全部空气,十指伸张。两掌似按一浮瓢入水,通过沉肩、垂肘、松身,力达掌心,有腹胀吐力之感,手与脚、膝与肘、肩与胯似一气相通。

【教学要点】 教学中发现学练者身型不正时,可用背靠墙,或用手点触百会穴、命门穴、两胯根纠正动作。下按时,易出现手不动身体下落“死手”毛病,通过练习升降桩功和让学练者摸老师手臂体会,加以改正。

【呼吸配合】接上势,深深呼气,小腹微胀逆式呼吸。

【技击作用】 对方抓我手腕后拽时,我听力后双手稍向前松力后化劲,

用整力下按令其跌出。或当对方推按我胸部时,含胸下按使其落空。注意:用内气和意识将自己的周围用一个圆圈撑起,不能扁了。

学太极拳有一句话叫:“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动、是自己动、是配合的动、是肢体运动。正确的起式应该是内动带外动、是意动带气动、气动带形动、一动无有不动的动。即便是这样还要有个量,也就是说,该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了头,就是妄动。在做两手上抬掤举时,让人轻按、轻抚手臂面上任意一点,相互感觉一下是否“顶住了劲”。感觉像推门而不欲其响,轻了门推不开,重了门轴就要响。两脚要像踩在棉絮之上,不能全脚踩实。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整劲”。如具有整劲,在起势中就能体会到。可以请一人用双手按住自己两腕、二小臂或二大臂,起势能轻松将其发出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e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