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淳于髡》第一课时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9 0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淳于髡》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2. 探究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淳于髡的评价

1.反复阅读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文本。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成语“一鸣惊人”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一个成语:“一鸣惊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它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涉及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齐威王和淳于髡。淳于髡是一位古代的智者,一位善良正直,而又极其滑稽风趣的人物,和汉代的东方朔齐名,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淳于髡》一文,来加深对这个传奇人物的了解。

二.相关材料 1.《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这是太史公的疏忽。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 内容梗概

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三. 朗读正音

1.老师范读

2.重点字音

赘(zhuì)婿 滑(gǔ)稽 沉湎(mi?n) 不蜚(f?i) 十驷(sì)

赍(jī)金 禳(ráng)田 鞠跽(jì) 目眙(chì) 狼藉(jí)

3.学生朗读

四.课文翻译

找四位同学爬黑板翻译重点语句。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

3.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4.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五六斗径醉矣。

答案:

1.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2.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

3.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奥妙能听听吗?”

4.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

五.概括要点

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六.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第1自然段中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

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致使百官处理政事懈怠混乱,国且危亡,而齐威王就像大鸟一样,三年不蜚不鸣,没有任何措施。

2. 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齐威王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齐威王的回答来看,他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行动。最后,齐威王以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可见,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有所作为的君王。

3. 第2自然段的隐语在向齐威王暗示什么?

以“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向齐威王暗示:“送给赵国微薄的礼物却想达到向赵国求得救援大军的目的”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4.从全文来看,淳于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机智聪敏,能言多辩,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巧妙灵活地批评讽谏统治者。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在熟读课文,翻译语句的基础上,概括了文章每一段内容的要点,然后对文本中的些问题进行了研讨探究,进一步了解了淳于髡这个古代智者的其人其事。

八.课后作业

1.早读时背诵课文第一段(“一鸣惊人”的故事)。

2.根据课文翻译,把各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出来。

九.板书设计

一鸣惊人——“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概括要点: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人物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淳于髡》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 总结写作特点。 2. 归纳文言知识。 重点难点

1.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2. 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

1.读写评析精彩语言。 2.学生自制知识卡片 。 课前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制作好知识点分类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回忆上节课分析出的人物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 写作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是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淳于髡善于用暗示性的隐语来达到劝谏的目的,既娱乐了人心,也成就了家国大业,一举两得。文章在记录这些隐语时,充分抓住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使一个幽默滑稽的淳于髡跃然纸上。

阅读课文,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

例如第三段里淳于髡借饮酒之机巧妙讽谏齐王戒奢(罢长夜之饮)一事中二人精彩的对话描写:首先淳于髡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矛盾之间言吊起齐威王的胃口,引起他的不解:“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然后,淳于髡“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先为齐威王解惑——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酒量;最后,再水到渠成地导出“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来达到劝谏的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eu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