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艺术特色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28 18: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艺术特色分析

一、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他是俄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866-1877年间,童年的柴可夫斯基是幸福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情绪。在1878至1885年,柴可夫斯基的多数时间生活在意大利和瑞士,偶然的机会他与梅克夫人相识,并且受到其资助,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但在1887-1893年间,柴可夫斯基仅21 岁时,俄国进入了新旧制度交替的巨大变革时期,俄国这个时代经常出现绝望、困惑、悲哀的社会气氛和情绪。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家庭环境的改变和自己的心理历程变化,导致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散发着热情激烈的情感、孤寂忧郁的情调以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很善于利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把赞扬美与抨击恶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他还非常重视俄罗斯民间曲调与西欧音乐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抒情性,此外还兼顾了强烈的戏剧性。他留下的许多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例如:歌剧:《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曲集《四季》等。

二、《四季》简介

1875 年12 月,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的主编贝纳得决定在其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月刊登一首诗歌并由柴可夫斯基为其谱曲,《四季》就是柴可夫斯基接受的一项“乐配诗”的约稿。这套钢琴小品集《四季》描绘的是俄罗斯本民族的各种风土人情,它通过十二首作品表达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主要展现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个月的自然景象及人文风景。每个季节的周而复始,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柴可夫斯基通过动人而富有诗意的旋律表达了当地人们对幸

福的渴望、沉思等。这套作品虽没有过于艰深的演奏技巧,但却需要人们感受在其情感上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表达出来,从而检验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技术技巧的把握能力。可谓钢琴演奏者的试金石,并成为国际上各种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的指定曲目,其意义非同一般。

其中《八月——丰收》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场景的作品。柴科夫斯基依据庄稼收获时农民劳作的生活场景进行创作,描绘了农民喜获丰收的心情以及忙于收割的场景。全曲以副三部曲式写成,两端部分欢腾热烈,中部安宁闲适,对比鲜明。在对比并置的两个音乐主题上,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丰收季节中农民繁忙劳作及内心充满丰收喜悦的生动情景。

三、《八月——丰收》音乐本体分析

这是一首复三部结构的作品,首部的前20小节每4小节为一句,每一句是前一句的重音移位或高八度、高四度移位,由b小调转到最后的3小节e调上,之后转到第一乐段b小调的重下属调a小调上,再回到b小调上完成了首部。然后用了19小节作动机展开,过渡到中部。中部织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D大调转到b小调,结尾扩充为一个动力再现。再现部是首部的重复,也是由b小调转到e小调。

(一)首部(1-48小节)

首部具有谐谑曲的体裁特征,以引申型三段式写成,是活泼的快板,节奏明快,旋律清晰。其中第一乐段从b 小调之后离调到e 小调,增加了调性色彩的对比,使音乐更加明快,跳跃。作品中大量使用先现音、倚音等和弦外音构成不协和和弦,但并不是完全按照古典主义的写作管理进行解决,而是使之停留在旋律进行中构成意外进行,使音乐色彩绚丽多姿。这些都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娴熟的浪漫主义写作技巧。

柴可夫斯基在开篇时采用了一些不稳定的和声来描写农户们繁忙的收割场景。他将主调的功能性和声作为支点散化在乐句里。它的

主要结构和弦其实就是一个主和弦,中间出现的一些副属和弦只是起到延长与润饰骨架和弦作用。他通过不断变化的和弦及许多转位的副属和弦,促使作品逐渐向主调的Ⅵ级和Ⅶ级方向进行离调。全曲有多处有向主调Ⅵ级和Ⅶ级方向离调的现象。作品首部的第1、2乐句,也是贯穿全曲的主题,这两句形成了两个对比的形象。第1句热闹、忙碌,第2句通过低声部的一个较稳定的旋律线与高声部呼应,构成了另一幅忙碌的场景,好像男女各分一组,在进行收获的比赛。两个形象的对比使乐曲更加有动力。比单一的主题更加丰富。

(二)过渡(49-67小节)

此部分作为首段的中间部分,在整首乐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目的是引出主题的再现部分。这里采用的根音进行与调性的转离以及连续的三度上行都会促使听觉上有逐步推进之感,从而展现出农民收获时热列、欢快而且忙碌的场景。

(三)中部(68-129小节)

中部在速度,调式调性以及和声进行上都与首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情如歌。调性转到了明朗的平行大调D大调,曲式也是单一主题引申的三段式。中部使用了摸进、离调及低声部运用延留音等手法,产生了合唱的效果,明朗而严肃,抒情而端庄。描绘了一幅农民因丰收而心满意足的恬美画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倚音、先现音等和弦外音出现,丰富了和声色彩,属等待停留在高低声部,等待主和弦的再现。这一部分明显具有三声中部的特点,结构清晰句法分明,用典型四部和声的写法写成。采用新的对比主题,与两端形成并置对比原则。利用先现音作为重复的动机使音乐处于半静止状态,和声停留在属持续音上,等待再现部的出现。

这个片段在乐曲的中部出现过两次。它是一个9小节的乐句与一个4小节的乐句。与首段的写法相同,中段的主题先出现在三个声部的高声部,又对比的出现在最低声部。分别采用了上行的摸进以及下行的摸进将两小节的主题进行变化重复。在这里三个声部的进行及副属和弦的应用促使声部的进行更加平稳,从而表现农忙后大家在田间

休憩时安静祥和的场景。

(四)再现部(130-199小节)

再现部完全再现了首部,全曲在一连串坚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中结束。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中的《八月——丰收》是对古典主义时期传统和声语汇进行拓展和延伸的特殊技巧发扬光大。这首作品的陈述过程中,和声材料运用了大量的重属、副属及转位和弦、多采用三、六度与二、七度根音关系的三度叠置的和弦,使色彩性的和声在乐曲中凸显了出来。在调性运动上,和声的模进、展开致使乐曲产生频繁的转调或离调。但这里的调性运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四五度调性关系转换,三、二度调性关系的转、离在乐曲中的运用也较为典型。但是无论它的形式怎样多变,功能性的和声进行仍然是贯穿于本首乐曲结构的主体进行。除此之外,乐曲的写作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和声特点。如倚音的频繁使用等。

这首钢琴作品的内容美及形式美得到了完美结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很好地将音乐的旋律性、抒情性、深刻性相结合,并体现出他本人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受到了俄罗斯社会动荡因素的影响,但他能够积极面对现实,将美寄托于音乐制作之中,把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这首作品反映出浪漫主义早期作曲家在创作时所常用的技术资源的共性,我们也看到了在浪漫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音乐家是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该首作品的创作特点鲜明,情绪的发展与衔接处理得充分而妥帖,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er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