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说课稿总结(改)

更新时间:2023-09-10 09: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第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下面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说教法、学法及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学习任务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题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本框题从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入手,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说明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是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本框是《政治生活》的开篇之课,起着辐射全书的基础性作用,学好本框题,为后面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所以,本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的进行本框题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我将我国人民民主和专政的特点和表现确定为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因为对我国民主与专政的特点的分析归纳,是学生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本质的必要要求;这也是贯穿政治生活的一条主线,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出发点和奠定知识构建基础。本框题的教学难点为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对于刚刚接触政治常识的学生来说,缺乏理解民主和专政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背景,要求他们从课本上仅有的介绍就对二者的关系有个清楚认识是相当难的,这就下需要教师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课堂上注重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框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较零散不系统,同时缺乏一定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方面的实践,理论基础单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初学时的接受能力的照顾,特别是本框处于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重给学生营造便于其理解知识的心理氛围,如通过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政治课学习中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国家的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和专政的关系,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从具体材料入手,进行理论抽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国家意识、民主意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四、为了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根剧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歌曲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探究中、分析中与反思中学有所得。

五、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前和解放60多年来发生变化的图片,同时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从学生们从小就会唱的歌入手,结合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对比的图片,进行情景营造,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奠定学生的情感基调,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接着我将展示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人民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让学生们体会中国人民民主真实的写照。 (板书: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环节二 回顾旧知 理论提升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政治知识,即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以此帮学生导出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板书:1.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使学生们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其次,我将会展示我国的国徽图片,让学生分析我国国徽所蕴涵的内在含义,得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从学生熟知事例着手,能进一步整理课堂,集中注意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衔接到我国的“国体”这一知识点,然后再过渡到“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知识点上,具有逻辑性 (板书:2.我国的国体) 环节三 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

在上一环节,我们得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环节主要是完成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表现的教学,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首先,我将让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本第5页第四段的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板书: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这段话理论性较强,读起来拗口,学生很难理解,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例如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政等。因此,接下来,我将会讲解民主、专政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既承接前面内容,又启示下面内容。 其次,我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背景,呈现四则材料:

材料一是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组成情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等。 材料二是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收到的议案,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我国宪法对人大代表的选举的规定。

材料四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尊重也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

基于以上四则材料的呈现及问题探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分析得出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板书: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政治课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所以我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背景,结合当下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关注时政、关心国家的习惯,而且能为第五课的教学做铺垫。 环节四 剖析案例 层层深入

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反腐行动,将一个个贪污腐败者给予法律制裁的案例和台独分子分

裂活动的例子,来得出我国专政的职能。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能让学生容易从例子中得出知识点。并通过《反分裂法》的制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既要实行民主职能又实行专政职能,以此来分析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环节五 合作学习 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我将设置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分别从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地位、“民主”与“专政”这两项职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新时期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是正义的事,讨论后每组派出代表来发表各自组的结论,得出我国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环节六 体系建构 课堂延伸

这一节课是学习政治生活的入门钥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由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另外,适当的课堂练习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课堂小结后我将让学生做一些典型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时 1.2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本课内容的地位、结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1、本课地位。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从框题内容上来看,本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前一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具体化,也为后面政治生活实践作铺垫。从立意的角度看,本框内容旨在增强现代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突出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关系。从现实角度看,学好本框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公民的政治性权利与义务,为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做好理论指导。

2、本课结构。本框教材内容按照是什么——怎么办的结构进行编排,逻辑性强,层次清晰。我之所以要阐释教材结构,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脉络,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政治性权利与义务的内容;理解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⑵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激发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依据:这一教学目标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反映高一学生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分别为 ⑴重点:公民的政治性权利与义务的内容。⑵难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把握的准则。 依据:确立重点的理由:一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权利与政治性权利,义务和政治性义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为一谈。二是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知之甚少。确立难点的理由是:学生日常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较少,此原则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透彻。 二、说教法

1、教学理念:本堂课我的教学理念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主旨,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导。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突出活动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突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突现政治课的生命活力。 2、教法:我选择四层推进,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创设情境——案例再现导入课堂;探究讨论——思维碰撞火花闪现; 理性构建——归纳知识分享成果;拓展运用——授之以渔勇于实践。 依据:以上教法学法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新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创建者和享有者。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高一的学生的优点——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探究意识,学习热情高。学生的不足——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少,政治

理论知识积累不够。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结合本目内容的实际,本堂课我将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达成教学目标。自主式探究法——突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合作式探究法——体现生生合作、共同探究,体验式探究法——强调知觉体验、心灵感悟。

依据: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学习一般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认知方式由“事实如此”向“原来如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觉体验,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四、说教学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本堂课虚实结合,有声有色! 1、导入新课

利用书中第一个探究活动导入,让学生先初步认知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

【一】(温故知新式)导入: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民主,和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大的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接下来,我们先通过观赏这几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情景,这时候的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利和履行什么义务呢?

(提示:选举权、监督权、服兵役的义务、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 【二】 新课讲授: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在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国家给与的,公民要想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就要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在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呢? 1、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师讲授为主)

资格: [从国籍、年龄、政治、能力条件] 等方面展开讲。

含义: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选举权; 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被选举权。 地位: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2)政治自由

教师简单举例解释一下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区别、含义

材料:(幻灯片) 1999年4月25日,在北京中南海外,有数万名法轮功修炼者示威静坐,要求与中央领导人对话。这些聚集活动未经我国公安部门备案、允许,严重影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正常工作。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中的这种聚集活动是公民的示威自由吗?是合法的吗?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政治自由,结合以下两个材料和书上两个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一:人们能够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自由。 观点二,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多媒体展示鱼的例子和洛克的话)

师:曾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条鱼儿终日只能在水里,它心想:要是没有水的约束,那该多么自由啊!于是鱼儿就来到了岸上,可是没过多久,鱼儿就因为缺氧而死亡,永远失去了自由。这幅漫画令人想到了“法律与自由”这一问题。现在生活中不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寻找自由,最后也和鱼儿一样失去了自由的人。这些人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弄清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早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就告诉我们: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时因为自由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不可能有这种自由。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并总结:两者的辩证关系 (3)监督权

同时结合时政热点,如躲猫猫事件、上访条例的制定,网络监督,( 长沙开通干部监督网络频道

昨日,长沙市干部监督网络频道(www.csgbjd.gov.cn)正式挂网运行。市委组织部表示,欢迎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该频道的“12380网络举报中心”,向组织部门举报长沙市范围内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人用人的问题,而对于举报群众的个人情况将严格保密。据悉,该频道也是全国首家功能最全、正式以网络频道命名的干部监督网络平台。“此频道开通将在长沙市干部监督上形成网上举报、电话举报和信访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体系。”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干部监督网络频道开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群众举报的受理工作,对违规用人问题切实做到及时发现、迅速查处、严格问责;对涉嫌违纪违法的,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依纪依法惩处。要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使干部监督网络频道成为群众有效监督的可信窗口。 (2009年4月份开通)

教师:多媒体展示长沙干部监督网络频道网页,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个模块模块:12380网络举报中心、我想组织说真话、领导讲话、监督新观点等自觉归纳出。。,人们切实享有的权利。 (主要讲清楚:谁监督,监督谁,怎么监督)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教师过渡: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在新浪下载的视频《英国留学生捍卫奥运火炬》,该视频情况:奥运火炬传递中,藏独分子挤,留学生手拿国旗、唱国歌自行拉手组成人墙阻止藏独分子破坏,背景音乐依次为国歌、中国人、我的中国心,同时这个视频每切换一个画面时都有相关的文字。教育效果会很好。 引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藏独分子违《反国家分裂法》,引出需遵守宪法和法律。 最后一点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可以在导入的书中几幅图片导出。 (二)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教师过渡:通过刚才我们一同学习探究,我们已经了解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这种参与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体现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上。那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该把握哪几个基本原则呢? 通过三个案例展现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比较容易理解,从而引用一个案例:陈良宇(或其他官员)被判刑表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三个主要表现 (2)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二是该怎么做

案例:通过民法上的一个案例:一个老太太年老其子没尽抚养责任,而是由一名邻居小伙好心赡养,老太太死后将其私下存的存折,给了小伙子,后其子不服上诉,最终法院判遗产给小伙。 问题一:从中你发现权利和义务的什么关系?

问题二: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引出两方面怎么做?同时尊老爱老观念) (3)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对比法。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一节课45分钟来设计,导入新课5分钟,讲授新课37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 (一)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

情景:某班学生课间玩手机游戏现象比较严重,

班主任把“凡在教室用手机玩游戏者,手机一律没收。”写入班规 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1、你对班主任的这个规定怎么看?2、你认为用怎样的方式制定班规比较好?为什么? 目的是从民主制定班规(生活层面的民主决策)引出国家层面的民主决策,从而导出框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导入课题,贴近生活,由小见大,即刻拉近学生与政治的距离,唤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求知欲,尽快投入到政治学习的情景中。) (二)讲授新课:

为了更有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把内容整和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民主立法,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为突出重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制定《物权法》13年磨一剑。让学生直观感受物权法的立法过程。

视频大致内容:这是一部涉及13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法律已经在中国经历了13年的酝酿,物权法起草工作开始于1993年,从2002年12月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进行了8次审议,期间向社会全文公布,收到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1万多件,并召开了100多次座谈会、若干次立法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6日上午以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高票通过物权法。

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视频信息、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得出结论

(1)《物权法》这把剑为何磨了13年?

目的:引出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制定《物权法》就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为何历时13年,说明很慎重,为何要这么慎重?因为物权法涉及13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视频信息)。 (2)从物权法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有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 目的让学生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公民通过人大代表间接参与决策

(视频信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进行了8次审议;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6日上午以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高票通过物权法。)

对这种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教材讲得不是很明确,学生可能很难自己探究得出,教师特别要加强引导,以便学生全面掌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四种方式

A.社会公示制度(视频信息:向社会全文公布)

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视频信息:收到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1万多件, C.专家咨询制度(视频信息:召开了100多次座谈会) D.社会听证制度(视频信息:若干次立法论证会)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四种方式各有特点,师生共同完成表格,达到进一步了解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通过物权法立法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及公民参与民主

决策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从视频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目标。)

过度:物权法立法过程甚称民主立法典范,但学生没有亲历过,此时学生可能有种欲望想亲历一次民主决策过程,由此进入下一板块——

第二板块:模拟听证,亲历民主决策过程。(这是本堂课的难点,我采用模拟听证会的方式以突破难点) 首先展示发生在芜湖市区的一个情景:

芜湖一名无照小贩因为连续两天被城管没收了摆卖的工具和商品,而在马路上失声痛哭,引来大批路人围观。目击者说:“她卖那个水果、玉米,昨天城管把她的东西没收了,今天又把她的东西没收了,(城管)拿了她的车、炉子和锅,她就觉得很无奈。 目的引出听证会主题:“城管没收式执法合理吗?

(自从物权法出台后,网上对此讨论非常热烈,而且学生对此也切身的体会,又和第一板块的物权向呼应,所有例子选用和“物权”有关,目的使课堂有个整体的感觉。) 具体操作

(1)听证会主题:城管没收式执法合理吗?

(2)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人大代表、城管执法局代表、小商贩代表、法律专家代表。 (3)各小组讨论,

(4)模拟听证会程序,各组推荐陈述观点 (5)听证会主持人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模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历民主决策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社会听证会的一般程序和听证的目的,

(这一环节中,模拟的目的是为让学生亲历民主决策过程,初步了解社会听证会的一般程序及听证目的,体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提高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但模拟听证会操作比较费时间,教师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最好事先做些准备。)

过度:了解了物权法的民主立法过程,又通过模拟听证亲历民主决策的过程,每个同学心中都会有一些体会和感受,由次进入下一板块——

第三板块:自由天空,畅谈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自由畅谈体会和感受,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从决策者、老百姓、中学生三个角度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进行概括总结。(对后两个角度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难想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

(课堂升华)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能否成为决策的参与者,取决于你是否获取了科学的知识,取决于你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的了解吸收体会和积累。而能否同历决策的过程,就需要你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增强关心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责任感。 (既对学生起了教育作用,又升华了课堂,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三)课堂小结

用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有全局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片段中,老师创设情境,案例教学,搭建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平台,教师解说,学生自己研讨分析。教学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于专业术语反映比较慢,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如活动探究方法要注意讨论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应注意课堂气氛,不要失控,以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第3课时 2.3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主管理 共创幸福生活 》,下面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说教法、学法及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学习任务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题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安排的内容。本框题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公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框题包含的一些政治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的进行本框题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本框题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对照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我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途径确定为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民主管理的意义。这一知识点内容虽少,但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而且学生对这方面的基础和实践知识不足,体验较少,比较难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通过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学习与认识,学生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有了一定的了解。民主管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平时对社会生活中的基层民主管理了解不多,关注程度不高;说它熟悉,源自于学生在学校就置身于班级管理中,会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比如班规的制定),对班级民主管理有一定的切身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着眼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民主管理的探究活动,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借此帮助学生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知道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理解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通过学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增强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找材料辅助教学,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取得的成果,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理解公民自我管理的意义,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根剧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比较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歌曲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

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探究中、分析中与反思中学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 点击生活 导入新课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以学生熟悉的班级管理经验为引子,让学生们联系班级实际,说说本班是如何进行管理的,然后由班级管理导入本课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板书:一、基层民主自治历程) 环节二 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

我将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或《福建寿宁西浦村:实行民主管理 深化创先争优》,并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时,探究以下问题:

(1)我国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 (2)村委会是国家机关吗? (3)这种自治有没有法律保障?是什么? (4)合寨村的变化发展,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村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机构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村民自治的内容是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播放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合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视频,一方面,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历程,感受30多年来基层民主自治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因此我设计了由简到难的问题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前面四个问题比较容易,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有一定难度,我将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细分,共同探究以下几个小问题:

1.采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选出村主任,这说明了村民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民主管理? 2. 在村民会议上,讨论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时,谁说了算?谁作主?“村规民约”是不是只用来约束村民呢? 3.村务公开、年终报告等制度体现了村民通过什么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村民进行民主监督的形式有哪些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村民自治主要是通过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途径来完成的。这一内容主要包括: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干部;通过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参与决策;通过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来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最后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干部的工作。

学习完村民自治后,我将让学生阅读课本24页到25页的三个镜头,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巩固学生刚才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我们学习了村民自治的有关知识,这是农村的民主管理的方式,那城市的居民又是如何管理的呢,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居民自治的学习。 环节三 合作探究 层层深入

对于居民自治这一知识点的学习,首先,我将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安排学生们做课本25页的调查,初步掌握解学生对居民委员会的了解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其次,我将用多媒体展示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的内容。并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 2.居民委员会是国家机关吗? 3.居民委员会发挥着哪些作用? 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怎样自治? 这样,通过法律条文的展示,使学生明确我国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环节四 比较分析 突出重点

前面两个环节,我们完成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教学,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这一环节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表格,让学生们比较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在含义、管理机构、性质、干部产生、自治内容等方面的区别。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教学。

管理机构及含义 农村村民自治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城市居民自治 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干部产生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 自治内容 选举:直接投票选举村干部。 决策:村民会议,少数服从多数。 管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 自治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

环节五 付诸实践 升华情感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两组反映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一些作法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和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这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有什么意义呢? 3.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怎么做?

这样,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增强学生共创想和文明社区的积极性和情感。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知识后,又能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社区管理中,为所在社区管理提合理建议,从而真正实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环节六 体系建构 课堂延伸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注重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新知识与前面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另外,适当的课堂练习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课堂小结后我将让学生做一些典型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我还设置了课外探究练习,请同学们调查其所在村或社区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共同建设魅力社区。将课上所学理论知识与课外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体验感知为基础。从生活实际的情形看,本框的内容与真实场景的全貌比较接近,学生或多或少有过接触,而教师掌握的仅仅是个体生活圈子所限定的那部分,因此,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师生已有的经验和局限,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生活层面和学生家庭生活的区位差异引发的所见所闻的不同。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框采用探究活动的形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通过探究的各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情形,而不是从课本到理论那么的抽象,同时可以进一步领会教材中的知识,体验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感。

第4课时 2.4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一、背景分析

居民直接投票选举 选举:居委会干部居民选。 决策:社区大事居民决定。 管理:日常事务居民管。 监督:各项工作居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0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是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到公民享有监督权,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承接了教材第一课“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部分内容,又为后面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学习埋下伏笔。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政治常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框题的核心概念是“监督”。即要求学生了解公民监督的对象、范围;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以及明确要负责任地行使公民监督的权利,合法地使用监督权。所以确定本框题的重难点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以及公民如何实行民主监督。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公民的其中一项政治权利,它包括有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在这里学生知道了监督权的问题,而《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进一步详细地阐述在不同情况下,公民应该行使监督权里的哪个权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行使的问题,让学生对公民的监督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生活发生的不同情况,学生要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感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监督权的内容;

2、理解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意义以及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已经学过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和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2、学会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本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同时引导学生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三、课堂结构设计

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学习搜集与处理信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升华,本着遵循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结合本框题内容,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契入点,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使学生从生活案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信息加工、观点整合、构建知识体系,打破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唯一“信息源”。结构图如下:(略)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框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课件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因此会用到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教学策略的选用 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领会课标研究教材,确立中心问题。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把本框题的内容分成四个主题:监督权知多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系生活,究怎样行使监督权。小组分工合作。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广泛收集资料,相互讨论,并制成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课前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收集资料,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交流环节 1、 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学生交流过程 :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把本框题的内容分成四个主题:监督权知多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系生活,究怎样行使监督权。课前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广泛收集资料,相互讨论,并制成课件。课堂上,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进行交流。

第一组:监督权知多少,这一组的学生主要是围绕监督权的内容展开,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监督权的内容。(设计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监督权的内容)

第二组: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这一组的学生围绕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展开。(设计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行使监督权的的渠道)

第三组: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这一组的学生围绕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展开。(设计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第四组:系生活,究如何行使监督权,这一组的学生围绕行使监督权的方法展开。(设计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明确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课件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根据学生所讲的内容,加以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 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先由学生小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4 、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批评、建议 (没切实履行职责时)

内容申诉 (对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不公正待遇) 控告、检举 (有违法、失职行为)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信访举报制度(向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 ) 渠道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向人大代表 ?? ) 舆论监督制度(向新闻媒体 ?? )

其他新形式(监督听政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

意义:改进工作;维护利益;激发主人翁精神 如何行使:勇敢、负责、依法行使(两个不能) 5 、 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同时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布置的作业既有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又有主观题。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1课时 3.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一、教材分析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是“政府的职能”。它是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延伸,而了解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也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要求学生要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又要学生体验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才能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他们愿意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为建构新知识体系打下了基础。但是,高一学生很少亲身接触政府,对政府的职能和性质知之不多,学习本课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政府的认识,并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从本质上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正从管理向服务过渡。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政府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管理予以评判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政府职能的复习,结合实际生活中政府为民服务的实例,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利用实例引导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政府面对困难和挑战所做出的果断决策,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作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并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 难点: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因为它是新课标要求阐述的重要知识点,高考考点,也是认识政府性质、职责和功能以及处理人民与政府关系的知识支撑点。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①支架式教学法②情景探究法③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会视频、相关的材料和图片成因示 2、搜集生活中与政府有关的事件 七、教学过程分析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走进生活 导入课题;二、情景体验、探究知识;三、板书设计、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将使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运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先说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 导入课题

首先,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两会视频。用这个视频的原因是:这是今年的国家大事,媒体网络报道不少,

作为高中学生也开始关注。另外,也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生的兴趣。对于这个视频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我国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为谁谋利益?(学生讨论回答)履行这些职能有什么意义? 我适时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身边事实体会和感受我国政府的宗旨和职能。从而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环节:情景体验 探究知识

先复习旧课,巩固知识。归纳与今天所学内容的关系。

这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和作用。我对教材的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先学习政府的职能,从而体会政府的作用,归纳出政府的性质。对于“政府职能”这部分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第一步:学生读书自学“政府的职能”,从大概上了解知识、形成初步印象。

第二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材料:钓鱼岛事件;国务院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采取的政策措施的视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以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指示的视频。这些材料来自社会热点,具有典型性,而且形象、具体,用图片、文字、影像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彩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具体到每个组分析哪个材料,解决什么问题,由学生代表抽签决定,不论抽到哪个材料,都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材料主要体现了政府的哪个职能?

②政府履行这个职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③假如政府不履行这个职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分钟后,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也是知识归纳整理的过程。对于材料一中的钓鱼岛事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国家主权,从政府对国家主权问题的态度以及维护国家主权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说明国家履行的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材料二是国务院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采取的政策措施的一段视频,政府为什么要抑制房价上涨,当然是为了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政府抑制房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让学生得出结论,政府所作的一切实际上是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材料三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发展教育采取了很多措施,同学们也是这些措施的受益者,通过教育,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国家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除此以外,国家还发展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这些都属于此项职能。

材料四是国务院总理对青海玉树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指示,灾情是个热点,电视天天播,报纸天天登,网络天天有,学生还为此捐了款。所以学生对此材料很熟悉,也容易根据材料进行判断和分析。如:医疗工作、基础设施恢复、信息公开、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宣传和舆论,这些做法都是政府在为灾区群众的安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得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师生共同总结政府的四项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对政府这四项职能是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来的,并且联系生活实际,不但能理解政府的职能,还能体会和感受政府的伟大,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回归生活,感受政府作用——便民利民。不管是便民,还是利民,都离不开“民”字,所以,我说不如学生说,从出生登记户口,到上学受教育,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政府的作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吃、穿、住、用、行等生活现象,感受政府的作用,那么这些社会现象体现了政府的哪方面作用,是管理还是服务?让学生归纳。另外,不管是良好的社会秩序,还是优美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政府,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最后,回归教材,让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

学知识,进行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运用了分点式与图表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清晰的呈现知识点又能体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最后总结:政府能办的事情很多,但有事情找不找政府,则体现了我们政治素养的高低。对于政府,我们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相信;只有相信,才会支持。

布置作业:学生练习 教学评价与总结

1 、利用时政、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概括的能力.,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乐趣。

2 注重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教学中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一、设计理念:

1、\教材向生活的回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感知、思考。 2、\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第2课时 3.2《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3 课第2 框安排的内容。本框框题是《政府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它是第三课的落脚点,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总结,体现了本单元主题,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同时,本框还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本框关系到学生对第二单主旨的理解程度,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所授的是东乡三中高一四个平行班的政治课,由于这里经济、文化、教育等水平都比较落后,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思维拓展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实际。这里的学生普遍朴实,对一些政治问题充满好奇,展现了十足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年龄和缺乏知识及理性的思考,对政府的一些灰暗现象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全面详尽的事实,引导学生理性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框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学会用案例分析政府的表现,提高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来学习政府工作原则,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观看短片和例题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进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仰,支持政府的工作。

四、重难点分析

三说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将已学知识与本框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权利与义务 2.主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维护 3.国际组织的含义及其分类 4.理解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通过感受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让学生明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人的国家,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五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主权的重要性﹔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教学难点: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六 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下列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2、提问法。也叫谈话法,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即如何从一个一个问题引出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并且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最后还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3、问题讨论法。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利用知识。4、热点资料情景导入法

(二)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针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采用学生自主预习展示法,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简单地知识自由发言。针对重难点知识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成果,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掌握书本知识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热点材料情景导入法。多媒体展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雅安地震多国表示愿为灾区提供援助》资料。 看完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中共出现了哪些国际社会的主体?

时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衔接到本课所学的内容上来。知道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二)讲授新课

对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联合国的一些基础性知识,重点由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展示交流,必要的时候教师予以引导点拨。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之一:主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通过一个相对热点的视频《中菲南海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在相互补充质疑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联合国的宗旨及作用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课的另外两个重难点,因此,通过导学案上的两个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点拨,从而突出重难点,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构成,明确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认识了中国在国

际舞台上、在联合国的各项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8.2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高一学生对于一些国际热点问题既熟悉又陌生,但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欲。本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越出主权国家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本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教学是在前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基础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思想

1.“以学生为本”。第一部分通过自学、探究等形式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体验各种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在讨论中突破难点,提高认识。 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既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三、课标及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②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③了解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框的教学重难点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重难点确定的依据是:课标提出的“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

五、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2. 讨论教学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讨论法穿插)3. 时事教学法。结合 “胡锦涛访日”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4. 贯穿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整个新课程理念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六、学法

高中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本节课就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自学导引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2.自主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3.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七、说教学过程

科学安排教学课程,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总结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提出“在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是以什么为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呢”的问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表现形式、基本形式

我将用PPT展示关于近几年国际关系方面的图片(峰会、国际组织交往合作、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94页材料,让他们思考如下几个探究性问题:①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谈谈你个人的看法。②国际关系是什么?③国际关系的内容有哪些?④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基本形式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进行图片的讲解,使学生在观看图片之后对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表现形式、基本形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结合结合幻灯片上的知识点和具体事例进行具体阐述,加深学生的认识。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情景再现教科书95页中中美交往的一些重要事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4页“相关链接”材料,让学生思考讨论中美关系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你认为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美国的“两个例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在此过程当中,通过学生的分析探讨,总结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对于这一个重难点,我将从多方面进行讲解,并教会学生如何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指出为维护本国的利益而去侵犯别国的主权是不正确的。

PPT展示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图片,让学生用分析美国为什么会打伊拉克。使学生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3.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继续观看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图片,向学生提出“美国为什么敢打伊拉克”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一问题,得出国家力量的强大促使美国敢打伊拉克,总结出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并对此知识点进行具体深入的讲解。

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引导阅读教材第95页内容,结合幻灯片上的图片,思考讨论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6页材料,并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理解应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并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课堂总结、课堂练习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9.1 【和平与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九节的第一个框题。本框知识在单元中起到统领的作用,是开启后面知识的引子。因此本框知识地位极其重要。 【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教学难点: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重点依据)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诸多矛盾的两个聚焦点,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只有把握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等问题.(难点依据)由于新教材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弱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于教材结构的把握不足使知识不易理解和掌握,且高一学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虽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这种认识仍是零碎,片面,感性的.因此如何将这种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就是本课所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说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问题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原因;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等基本知识。2.能力要求:理解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理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3.觉悟要求: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在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时,还要对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树立起必要的忧患意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环境。中国的发展关键是靠我们自己,靠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说学情】高一学生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更深层地挖掘和利用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世界和平和发展现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主题从而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国际社会,树立开放,平等的国际意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说教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和讨论、归纳法。依据: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世界局势,发展思辩能力. 【说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依据: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课前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近期战争和动乱的有关资料(2)指导同学事先搜集或创作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诗歌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综合设计思路为: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2—3分钟)

本节课的导入,我设置一个环节:\影片导入 感受战争\让学生观看电影剪辑的视频片段《核爆炸》,通过影片夸张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核武器的威力,增强反战的意识.导课的依据:一是运用视频手段,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改变了墨守成规的课堂说教模式,而且能够比较顺利自然完成导课任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2),共同探究,突破重点难点(30分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是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逐步揭示其内在联系的.首先,在\和平问题\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两个活动步骤.

第一步,\资料展示 呼唤和平\

设计意图:通过几名学生展示事先搜集好的有关战争与动乱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形成感性认识,更深刻理解不同时期战争与动乱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尤其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后果和当时世界人民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和平意识,并引出和平问题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视频播放 理解和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和平问题已是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太平.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等影响和平的因素存在,导致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并深刻体会维护世界和平任务的艰巨性.

其次,在\发展问题\这一环节上,我是通过两个活动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图片对比 关注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具有强烈反差的两组\富裕\和\贫困\图片,认识到发展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初步形成对世界发展问题的关注,并联系到中国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意识.

第二步,\集体讨论 分析发展\

设计意图:在对关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发展问题的因素,通过集体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众多的影响发展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并深刻体会促进发展的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

再次,在\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步骤:\材料体验 理清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伊拉克参与战争前后经济发展的变化,引出和平对于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一步自觉增强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意识.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诗歌朗诵 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完本课知识后,已明确认识到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虽然世界并不太平,但和平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通过朗诵事先准备的诗歌,引发学生在呼唤和平方面形成共鸣,自觉形成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本课主要是通过列出主题词,主题语,主要关系,主要因素来对整课进行的回顾和总结.

9.2 世界多极化 不可逆转说课稿

一 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的要求2、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的第二框题,本课上一框题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下一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是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确立的依据是: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下,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也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的理论依据。)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能感知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但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知道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但缺乏对其依据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为完成教学内容做准备;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达到理论的升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历史责任感;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三教学策略方法

(一)教学整体思路设计1、课前 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大国崛起》,并分两个小组自主查阅资料,第一小组查阅:目前,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才、军事等实力情况和发展情况;第二小组查阅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

2、课上 按“自学检测” 、“信息整合” 、“探究讨论” 、“归纳小结”、“巩固提高”五个环节进行。(二)教学整体结构展示1.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教学重难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新课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解决自学测评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各国之间相互制约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存在的依据,对人民负责原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感。因此,我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本框的教学难点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看到或听到少数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时,容易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产生误解。 五、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不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诗歌、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背诵”向“理解”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嫁接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课本39页第一目《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这个材料换成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图片(3月5日)和文字(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今年两会上政府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与39材料问题一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2. 为什么这些问题成为两会的焦点?

这样,以两会为素材,由此情景带出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的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政府的责任,增强课堂实效性。 教师归纳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角色换位中体验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本课第二目内容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板书: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将通过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引导学生学习。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具体我将通过下一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二 问题探究

第一.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即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板书:1.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畅所欲言,一起参与讨论,说说他们心目中的政府是怎样的形象?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中,我将进行适当的点评并对学生的加点加以总结,同时引导学生看教材39页中南海新华门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题词,并让学生思考主席题词的的用意。最后,我们总结得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对人民负责。

第二,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这里,我将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去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第三.关于 “怎么办”的问题,课本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理论性较强,因此,我将通过展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 一:

用多媒体相继展示任长霞、牛玉儒、孔繁森的照片和他们的先进事迹,并让学生探究材料和图片中人物的先进事迹共同说明了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态度?

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我认为这些先进党员的事迹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感染,产生共鸣,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得出坚持对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得出坚持人民负责的原则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探究活动二:

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列举,在我们河滩镇的开发建设中,那些工程是老百姓评价比较高的,那些是老百姓评价比价低的。为什么评价高,为什么评价低?

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探究。最后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评价高的工程是一些民心工程,切实的解决了百姓的疾苦,评价低的工程一般是质量差的一些豆腐渣工程或形象工程,而后顺便引导学生阅读41页材料,形象工程的危害。自然的得出政府及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两种工程的对比,让学生们感悟突破难点,这里要强调形象工程只是少数政府官员的行为,大部分政府官员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活动三

给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关于兰州市建地铁的案例。

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会以,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集民意。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了决策更加科学利民,体现了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 环节三 回归生活

学生自主阅读创新设计,农民工讨薪未果自杀材料,思考问题,1,2

之所以选农民工讨薪为题材,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感受农民工生活艰辛,引发讨论,进行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本地农民工外出普遍,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们讨论回答后,我将归纳点评并指出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求助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或司法部门的帮助。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四种求助或投诉的途径。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生活实际从时效,便利,实效等方面分析四种方式的特点和优点。由于比较简单明了,选择让学生阅读课本,自行归纳知识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梳理课堂知识点,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最后再一次说明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告诫学生以后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然后让学生齐读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感悟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结束本课的学习。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1课时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一、学习任务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题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政府的权力 依法行使》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的第一单元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有关内容,而公民又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框题的知识与前一个单元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要求,又为下一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本框题包含的一些政治生活理论也是以后政治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为了有效的进行本框题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我确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为政府依法行政。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为审慎行使权力 科学民主决策 这样定的理论依据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强调,使三维目标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习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缺乏一定辨别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难以把握其发展方向,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某些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乱作为感到不满和失望。因此政治课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清社会主旋律。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原因;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通过归纳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归纳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权力是把双刃剑,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政府的权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和正确的权力观念;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为了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根剧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歌曲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探究中、分析中与反思中学有所得。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 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

我将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城管暴力执法 当街踩烂金橘筐》,并让学生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1) 城管人员执法的目的是什么? (2) 视频中得城管人员是如何执法的? (3) 出现暴力执法的原因是什么? (4) 政府公职人员应该怎么样行使手中的权力?

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的事件屡屡发生,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或新闻报道中也有看到过。因此,我选取了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热点视频,并提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探究,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问题探究,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明确观点。

这一环节,我们可以总结得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公共权力,切莫滥用。 板书: 一、公共权力 切莫滥用 二、政府依法行政

那么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有什么意义?政府应如何提高其依法行政水平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通过下一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二 问题探究 释疑解惑 1. 依法行政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对于依法行政的含义,我将请学生一起朗读一遍,加深印象,这里要强调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包括执政党和其他国家机关。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共24个字,包括六个方面,课本有详细的说明,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

为巩固学生对这一含义及其具体要求的认识,我将用多媒体出示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行为,这些行为具体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一要求。 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这里,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权力的来源,请学生们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

要坚持依法行政? 3.政府依法行政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一知识,我将承接环节一中的城管暴力执法的视频,播放另一个视频《“软着陆”杭州城管执法更人性化》,并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破解城管执法这一怪圈,杭州市城管执法局的的做法是什么? 2.杭州城管执法局的这一做法有什么意义?

两个视频遵循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如本地的治安,引导学生懂得社会中存在暴力执法的事实,但总体来说,我们的社会还是越来越和谐、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我们的政府。

对于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可以提示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对公民来说,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三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政府应如何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上海:建成法治环境最好行政区

在年初上海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长韩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提高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创新政府管理,基本建成“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和法治环境最好”的行政区之一,努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程中走在前列。 通过前边理论知识的铺垫,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面对城管人员的违法行政,以及我们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我们不能只是沉默,屈服,而要积极的思考,想办法。因此,我将让学生结合前面的两个视频和上面的材料,说说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一是有法可依。(这里,我将列举一些法律法规,如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还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等等)

二是有法必依: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这一点可结合视频二和行政法进行说明。

三是执法必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这也可以从从视频中体现出来。

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点可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环节三 合作学习 突破难点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漫画《权、责、利》,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5“专家点评” ,让学生说说这幅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体会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引出政府要想审慎用权,与政府的民主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板书:三、审慎行使权力 科学民主决策)

我将请学生一起阅读课本45页S市经过讨论研究,政府专家与民众形成迁建共识,市政府最终做出了在H区停建该项目,将其迁往他处的决定的事例,让学生们结合生活事例合作学习,一起说说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学生们在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体验科学民主决策的过程,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突破难点。明白政府进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民主决策要遵循的原则。得出政府的决策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首先,我将请一位学生来做课堂小结,并进行补充和说明,指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逻辑顺序。 其次,我将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帮助学习理解和记忆。

最后是课堂练习,一定的练习能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还设置了课外探究活动:请学生们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流动摊档规划问题,如农贸市场的蔬菜小贩、商业步行街周边的服

装小贩的管理,请同学们提提意见。

第2课时 4.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主题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现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说课评价的标准对本框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

《政治生活》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说明人民享有和行驶民主权利,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因此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本单元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人民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行驶民主权利的表现,也是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本单元与上一单元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框是学生学习《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以及《政府权力: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权力行使:需要监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体现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因此该框教学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把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了解“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关注《焦点访谈》,分析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权力的运用可能两种结果,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特别是学生有关的生成资源,提高学生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标准内容第二单元第6条“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合理性和途径分析;因此: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成长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问题不理解;特别是在实际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以及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增加了该框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难点。 总之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原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发问题;又要高于学生,对于学生存在问题进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引导;最后回归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参与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二、说教学方法

1、教学基本理念: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力求贯彻并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进行探讨;注重实践性,力求采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气氛, 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视野,从而引导学生调查、思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体验活动,增长学习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根据学生的生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多媒体四显示:知识体系图 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 以人为本 出发点、落脚点 执政为民 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五)布置作业

多媒体六显示:请同学们把通过媒体了解到的或者亲自接触过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材料收集起来,并把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育整理出来。

依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理论观点,还是广大领导干部的践行。中学生应从现在做起,注重培养自己成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五、说板书设计:

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2、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十七大:科学发展观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怎么样践行自己的性质——以人为本

依据: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罗列重点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再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六、说教学反思 (一)自觉成功之处

研究教材较深,对学情把握较准; 合理重建了教材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选用得当; 教学着力点明确,学生易于接受。 (二)留有遗憾之处

难点突破稍显乏力;学生活动时间显少。 七、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6.3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说教材

(一)本框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民主政治进行论述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本单元的中心,同时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通过本课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学习和探究,能够使学生明确我国民主制度的制定完善、贯彻落实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依据: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③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2、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一旦实行多党制将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鉴别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1、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其特点。第六课是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本框介绍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重点把握。2、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势。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有难度。加之,他们通过媒体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观其现象,进行对比,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二、说教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框的教学内容,从高一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密切结合并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设疑,给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同座合作的方式探究课本提出的问题;在课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资料增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课内课外一体,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方法: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2、讨论法: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初步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因此本节课我尽可能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提高认识。 四、说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制作的课件包括视频、图片等,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在我们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政党呢?大家都知道有。但是你们知道这些政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吗?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党制度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获得。依据与说明:由于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因此引入新课时我采取简单明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同时也给学生指出了本框内容同上一框内容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1)视频导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对中共中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间为1分54秒)依据与说明:视频导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2)问题探究:回顾视频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三个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怎样的?·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依据与说明:最后一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能够正确地回答出来。如果学生心存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2、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的8个民主党派及其性质:从简处理

依据与说明:本知识点只需学生了解即可,但在此要提醒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组织成员,从中发现民主党派主要是由社会各界精英所组成的,体会到民主党派是个宝贵的“人才库”,为后面学习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打下知识基础。

(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依据与说明:强调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先设疑: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联合执政、轮流执政的关系?民主党派是在野党,反对党?再点拨:民主党派“参加但不执政,参与但不决定”。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的关系,不能认为民主党派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B、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先设疑: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再点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思想上是独立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严密的表述应该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先设疑: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再点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E、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组成 ②政协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先设疑:政协是不是国家机关? 再点拨: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③政协主题:团结和民主 ④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回应课前的问题,指出我国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依据与说明:由于有“合作探究”和“课后作业”的安排,此处不多举例。

A、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C、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点拨:概括为“三个文明一个统一”有利于识记 依据与说明:体现教师指导学习的作用

合作探究:同桌合作,共同完成课本P73设置的问题。

依据与说明: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合作中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A、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决定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B、实行多党制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举美国“驴象之争”存在的弊端为例,说明多党制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依据与说明:适当举例以增强课本观点的说服力,但举例时并不能一概否定美国的政党制度,否则只会令学生反感而适得其反。举例过程中强调的是“国情”的不同。 (三)归纳小结:

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知识的重温与梳理活动,然后由教师操作课件把本框内容的结构示意图展示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反馈练习:

(1)中国共产党与8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 C )

①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②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③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在法律地

位上平等的关系 ⑤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④ B、 ③④⑤ C、①③④ D、 ①③⑤

(2)今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收到提案3583件,委员们在提案中就当前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人民政协( D )

A、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之一 B、具有最高决定权

C、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体

D、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2002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出席,听取他们对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我国的( AC )

A、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各民主党派也是执政党 C、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

依据与说明: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巩固对本课“设疑”点的理解,进一步为学生强调重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难点。 (五)课后探究题:

4人一组搜集具体事例从三个方面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依据与说明:作业设置有三方面的考虑:1、体现“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2、可操作性较强 3、有助于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七课 第一框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说课稿 一、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制度”而设计的。内容包括“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个目题。其内在逻辑关系:第一目让学生通过感受情境引发对西臧历史性跨越的思考;第二目是对第一目的深化和理论化,从认识民族国情到民族关系,层层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是情景回归,让学生明白,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传承下来、发展下去应从现在做起。本框题知识点清晰,学生较易掌握,但对其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又不够,加上 “3.14事件”以来引发了一系列涉及西藏、影响国家生活的事件,所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并深刻感受到巩固民族关系的应有态度和行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和理性爱国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才能理解和掌握后面将要学习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前社会上还有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难点:处理民族关系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 难点的依据:谈起关系是较抽象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哲学,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感到有一些抽象。 四、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为此,本节课借助时政热点,引发思考角度——透过西藏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调查和挑选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辨析公民应持有的态度;同时,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系统引导学生进行素材处理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我班学生已经具备我国民族概况的基本知识,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也有将为正确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认识不是很清楚,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 五、教学方法

说教法 在本课题的处理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让学生思考、理解,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结合《学习与评价》手册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分组进行网上调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主页及相关资料链接和在线测试题。 (二)课堂实施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展示,学生感受直观而深刻,有利于直接导入 创设情境:《爱我中华》MTV 学生感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导入新课 [幻灯片1、2] 课题 多民族国家 思考:我国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e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