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明朝耶稣会的宣教策略与清初礼仪之争
更新时间:2023-11-22 10: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第二课堂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二课 明朝耶稣会的宣教策略与清初礼仪之争
一. 明朝的成立和政治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后所建立的,基督教在明朝算是第三次进入中国。当蒙古人统治中国时,一直以镇压的手段对付汉人。而元朝王室在末期时十分腐败,彼此争权夺利,政变频频发生。因此各地英雄纷纷谋反,最后由朱元璋将元朝的元顺帝赶出中国。在主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为明太祖。中国再次自治,并得到统一。直到主后1644年,满清侵入中国,明朝灭亡,中国便再次落入异族人手中。
明代的内政可说是腐败和黑暗的。明太祖的治国方针,是实行君主独裁的政策。明太祖之前,中国的旧制度是以宰相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管理大局,而明太祖继位以后,废了宰相这个职位,由王帝自己兼任宰相,直接统管大局。这大大加重了王帝的责任。明太祖的性格坚毅、辛勤、日理万机,兼任宰相,并不困难。可是明太祖以后的王帝,娇生惯养,不能胜任宰相的职任,结果祸害无穷,终于走上灭亡之路。
明太祖死后,明成祖继位。明成祖是很能干的王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在此时发生,但是明成祖过份宠信臣官,使臣官掌握刑罚和生杀之权,犯了错误。在明成祖死后,国家大权便逐渐落在臣官之手中。王帝的才智和品格亦每况愈下,明朝的政治因而一直败下去,最后终被满清所灭。 明朝初期实行开放政策,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就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认为这样较为安全。所以耶稣会宣教士方济各即使想进中国传教,也不得其门而入。到了十六世纪后叶,由于神宗王帝不问朝政,又间接的促使利玛窦得以自由在中国传教。由此可见,一国的政治情况和宣教工作,是有很大的关系。
1.1. 明朝的宗教
明朝提倡的是佛教,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有关。朱元璋幼年时曾在寺院当僧侣,后与起义的英雄反抗蒙古人的统治,最终推翻元朝,自立明朝。当他即位后就提倡佛教,而喇嘛教是佛教其中一宗派,故明太祖也供奉,还封喇嘛为国师,明太祖以后的王室,皆信奉喇嘛教。另外明成祖在一次战争中,曾经得到一位禅宗僧人的辅助,禅宗是佛教的一派,以致明成祖对禅宗也有好感。
除佛教外,明朝还流行道教,但不如佛教般受重视。明朝亦有一、两个王帝是笃信道教的,如明世宗,他甚至沈迷在设坛祭神的迷信中,以致多年不理朝政。
当时回教的信徒已分布在中国各地。如在甘肃、陕西、四川、山西、福建、广东和云南。不过回教在明朝并不兴旺,只是元朝留下的一些影响而已。
基督教的信仰,就在这样的宗教气氛底下传入中国。这对基督教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
1.2. 明朝的学说
主要的是王守仁提倡的理学(理性主义)。这学说传播得很快,当时王守仁的弟子更遍及全中国。可以说明朝的思想界,是王守仁理学的世界。理学所提倡的,主要是要人发挥人的良知,也就是发挥人类先天辨别是非善恶的心。王守仁认为应该发挥良知,以求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成为圣人(今天所谓「内圣外王」的哲学观念)。所谓圣人,是指心性方面的修养。理学的理论,听起来很清高,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实行良知。明朝时代有些人一生都追求发挥良知,培养心性,什么事都不理,他们的思想,因而流于空淡贫乏。发展到明朝后期,理学学派就变得更虚无飘渺,不切实际。
正在这时,天主教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不少朝臣和学者,均向他学习西方的科学。利玛窦利用中国人这种好学科技的心理,一边教科技;一边传福音,讲解基督教的信仰,受
到很多人的欢迎。
二. 耶稣会教士来华的尝试
在欧洲这时正是宗教改革时期。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各处已影响了许多的国家。天主教在这种声势之下,内部兴起了一种反动运动,称为反改教运动。要求当时的天主教会作以下的事为改革目的:第一,在生活纪律上实行某种改革;第二,整理天主教的教训,使它成为坚实又具权威的系统,以抵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第三,重组教会政治的与建设的机关,以应付此种新局面。
当时,伊格那丢(Ignatuis Loyola)创办耶稣会(Jesuit),提倡天主教内部改革的运动。这种由伊格那丢提倡的天主教内部改革运动在1540年被教宗认可。耶稣会的修士都有严厉的灵性操练功课,生活条规严格,更关心社会及喜欢传讲福音。后来,许多耶稣会的修士远航到世界遍避的角落当宣教士。有远至美洲的南部、中部及北部,菲律宾、日本、中国、巴拉圭、印度。著名的人物有,方济各(Francis Xavier 1506-1552)被称为印度人的使徒,罗马天主教最出色的传教士,中国的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
2.1. 方济各
方济各在主后1542年来到亚洲,他首先抵达印度,后去日本。他在日本传教时,听到日本人的责问︰“如果你所传的宗教是真的,为什么中国--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竟然不知你所传的宗教呢?”因此方济各下定决心,冒死也要到中国去宣传福音。主后1551年方济各来到广东沿岸的小岛,名叫上川,等候机会进入中国。可惜当时遇到中国的排外政策,而方济各也病倒了,并于十二月三日死于上川岛,直到死时也尚未完成他进入中国的计划。 但方济各那份到中国传教的心志,却激发了很多传教士要到中国来传教。在他去世后的三十多年,步他后尘的,除了耶稣会的传教士外,还有奥古斯丁修道会、法兰西斯修道会和多米尼古修道会的修士。因此方济各的影响,确实不少。方济各计划来中国前,曾在印度和日本传教,被人称为“印度人的使徒”。结了不少果子,这是他事奉生命中,最主要的成果。
2.2. 其他传教士
当时不少差会的传教士,千方百计想到中国来传教,但用尽了各种方法,没有结果。最后有传教士主张用武力迫使中国允许传教士进入传教。这是很危险又错误的提议,庆幸这建议被一班有远见的传教士反对。他们主张坚持用“长期的忍耐”来等待中国打开福音之门。结果那些热切的传教士,集中在澳门等候。一位叫“沙内罗”的修道士,两次去了广州,为教士们请命,但中国政府却不许可。这些都是葡萄牙人在中国福音事工上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2.3. 西班牙人麦哲伦
麦哲伦在主后1521年发现了菲律宾,使西班牙人对东方发生了兴趣。他一方面在菲律宾传福音、办学校;一方面积极准备进入中国传教。有一次,两名西班牙传教士有机会随一位中国官员进入中国,但途中却被出卖,被抛弃在沙滩上。这次经历,对传教士打击很大,但西班牙的传教士并未因此沮丧,还是继续努力,想尽办法进入中国。这些西班牙传教士,遭到葡萄牙人嫉妒,彼此猜忌,互相竞争,以致水火不相容。两国的宣教士,经过二十多年的尝试也未能成功的进入中国传教。也许传教士彼此不同心,是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2.4. 义大利人范礼安
主后十六世纪,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第一次成功的打开了中国福音之门。范礼安是在1566年加入耶稣会的,七年后,他被委派任远东的视察员。他带了四十多名的修道士,来到远东一带,做视察和传教工作。范礼安带队来中国,是一次划时代的旅程。他的贡献如下︰
一. 消除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传教士之间的纷争,不再彼此争竞嫉妒。原因是范礼安带
领的四十多名传教士中,除有葡萄牙及西班牙人外,还有义大利人,经过这次合作,大家醒悟到同心的宝贵,从而愿意齐心合力的为福音的缘故、尽心竭力。传教士的同心,为中国福音事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二. 范礼安找到了传福音入中国的秘诀。就是必须先学会中国人的语言--中文。耶稣会
的负责人派了罗明坚(Ruggieri)到澳门学习中文,虽然经过非常艰苦的阶段,但两、三年后罗明坚不负所望,他学会了基本的中文书写,并且能讲流利的华语。当时葡萄牙人,每年都有两次机会进入广州与中国进行贸易。罗明坚趁机随葡萄牙商人进入中国传道,带人归主,后来并取得了定居的许可证。因为中国官吏见这位外国人没有恶意,又会讲中文,他们感到很喜欢,便容许他在广东省肇庆定居,并建立天主教的修院。
三. 范礼安在去世前安排了利玛窦来澳门学习中国语文,以便和罗明坚一起在中国的
福音事工上,并肩作战。
这是基督教第三次进入中国的第一阶段情况。
三. 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主后1552年出生于义大利。他的父亲曾是高官,希望儿子步他后尘。利玛窦年青时是念法律的,想在将来当律师。但利玛窦在罗马接触了耶稣会,有心志当修道士,终生不娶,抛弃一切名利与地位,一生只服事基督。当利玛窦在耶稣会受训时,范礼安是他的导师。此外,利玛窦在罗马念书时,曾研究过数学、地理、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这对他日后在中国传教,是有很大的帮助。在利玛窦30岁时,即主后1582年,他应邀到澳门学习中文。三个月就学会了看中文,他看了许多中国的古书,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一年后便正式进入中国宣教。
3.1. 利玛窦与罗明坚合作传教时期
主后1583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来到广东省的省城,肇庆,谒见总督,要求在肇庆买地,建筑教堂和寓所。在当时看来是极不可能的事,但这两位有礼貌,会讲流利中文,甚至会写中文的外国人,却得到肇庆总督的批准,于是他们留在肇庆学习中文,研究四书五经并传播基督教的信仰。罗明坚和利玛窦在肇庆时,由饮食起居,以致礼仪服装,都完全中国化,这使中国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也尊敬他们。此外,利玛窦的学识,也使中国学者敬佩。利玛窦画了一些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其他国家点缀式的围绕着中国,这地图迎合中国人的“自我中心”心态,也满足了中国学者的好奇心。利玛窦亦将从西方带来的浑天仪,时晷和报时钟等仪器,一并赠送给中国学者,因而交了很多好朋友,当中也有不少人受洗归信基督。
几年后罗明坚和利玛窦计划北上传福音,可是尝试几次都没有成功。他们决定派罗明坚回欧洲,申请支援,可惜罗明坚却在途中病死了。
3.2. 利玛窦承担重任时期
肇庆新上任的总督,霸占了耶稣会传教士的住宅。传教士在恳切请求下,结果迁到韶州(今天广东省韶关),把福音工作向北推进一步。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利玛窦的领导下,仍用西方的科技和知识,来吸引中国学者,并向他们传福音。利玛窦念念不忘北上的事,终于在1601年,抵达北京城。这次北上,对传教工作来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利玛窦和另一位耶稣会的同工,凭着他们的科技知识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在北京赢得了许多中国学者的爱戴。利玛窦熟读四书五经,与中国学者对答如流,引经据典,使中国学者深深佩服。朝廷中的大臣和学者们,都有受洗信主的。
利玛窦在北京十年间,托大臣将各种名贵礼物,献给王帝--明神宗。其中计有大小自鸣
钟各一,油画三幅、镜子、手琴等。明神宗非常喜爱,因此虽然没有明文声明准许利玛窦留在北京,但也没有干预。当利玛窦在北京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其他耶稣会传教士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工作,就有更大的自由了。利玛窦在北京工作共十年,中国信徒人数达到2500人。主后1610年,利玛窦息劳归主。总括而言,他在中国的宣教工作,是十分成功的。这使利玛窦成为第一位真正在中国传福音的西方宣教士。
3.3. 利玛窦的成功因素
在此让我们为利玛窦的传教工作稍作一些评论。
一. 传福音的热诚。为了使中国人得闻福音,他不但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谦虚地学习
讲和书写中文,并且研究四书五经。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但利玛窦却不畏艰难,坚忍的研究。此外,他更在衣着、社会礼节和生活习惯上,都学习中国人的样式。为了赢得中国人归主,利玛窦实际上已经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二. 对中国人的爱心。利玛窦在中国逗留了27年,接触过许多中国人,在当中也受过
一部分人的歧视和欺负,但他始终深爱中国人,对每个来拜访他的中国人,都热诚接待;对每一封来自中国人的信,都认真去回复。事实上,他赢得不少朋友,其中包括不少有名望的人,如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他们后来更成为中国教会的三大柱石。 三. 利玛窦的著作。利玛窦所著的书有廿多种、大半由中文写成的,其中有“天主实义”、
“交友论”、“几何原本六卷”等等,这些著作均受中国人欢迎,也使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的宗教和科学。
思考/讨论问题:
三. 利玛窦算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的天主教传教士,他在1610年5月11日临终前说:「门
户我已经为你们打开,但前途仍有不少的危险和困难!」利玛窦是如何用了十三年(1588-1601)的时间由澳门进入肇庆、韶关、南京、天津,然后留在北京十年建立教会的?接下来的日子有那些危险和困难要克服呢?
四. 南京教难(又名南京教案)
这是基督教在中国所遇到的第一次教难。在南京教难(1616年)以前,中间也有一些教士被当地人民围殴、侮辱、住宅被捣乱、被抓坐牢、被驱逐出境等事件发生。但这都仅属于地方性的事件,影响范围不大,而且很快就平息了。但南京教难却不同,这事在利玛窦死后第六年发生,断断续续维持了好几年,后果是颇为严重的。 南京教难的经过是由当时南京的礼部侍郎沈灌发起的,他一向偏爱佛教,对基督教毫无好感,并且带动一班仇视基督教的人,常常逼迫基督徒。在利玛窦死后,他便蠢蠢欲动,想起来排除基督教。1616年沈灌连上三张奏书给王帝明神宗,沈灌告传教士的罪状主要有三方面。
一. 控告传教士送礼物给中国人是为了收买人心,以致在适当时候可以倾覆中国。 二. 传教士曾帮助中国修历,推算日蚀、月蚀等日期。沈灌认为传教士以西洋方法治历,
违反尧舜一向的做法,是有意变乱中国传统。
三. 沈灌指控传教士破坏儒家文化,教导人不拜祭祖先,这更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
沈灌上书王帝后,王帝并无反应,因上书理由不足,欠缺力量。加上中国信徒徐光启为传教士辩护,王帝原本也不信沈灌的胡言,事情就不了了之。但沈灌一再上奏,引起各地群众排教。朝廷在压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将传教士驱逐出境。于是传教士有些被杀,有些下在监里,日后又驱逐出境。这时传教士大多撤退到澳门,有些则躲在信徒家中,不能
再公开传福音。在外表上教会活动看似停止了,但暗地里工作却未停止。不过这次南京教难,确实带给了教会一定的损失和限制,但在神的保守和恩典下,数年后,教难就平静了。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皇,因推算日、月蚀的士大夫屡屡出错,令崇祯十分不满,于是又准许传教士进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又再活跃起来了。
明朝被推翻后,满清入主中国,朝代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南京教案后七、八十年之间,天主教基本上的发展是很顺利的。当时中国十几个主要省分都建立了教堂,信徒人数达一百廿万。但就在教会顺利发展时,传教士之间在礼仪问题上,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使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五. 礼仪之争
这次的礼仪之争是很自然的,因为基督教已经进入中国,也在中国带领许多人归信基督教,对于圣经和中国文化习俗之间产生不同的意见,礼仪之争是要处理累积下来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之间的问题。
一. 祭祖的问题。当时中国人以拜祖先,祭孔子,为传统的礼节仪式。但这些仪式是不
是等于圣经所讲的拜偶像呢?信徒信主以后,能否继续参与这些仪式呢? 二. 神的名字。圣经中「神」这字眼应该翻译为天主呢?还是上帝?
三. 民间的还神会,信徒能否参加或捐款支援。神甫为中国妇人施行洗礼时,能否不采
用天主教的传统仪式,而采用一些中国人所接纳的仪式呢?
这三方面的问题,争论最剧烈的还是祭祖敬孔的问题。利玛窦派认为祭祖敬孔,是中国对祖先的思念,尊敬的仪式,没有宗教色彩,信徒可以参加,大部分耶稣会的修士拥护这主张。反对派的大多属于多米尼古修会和方济各修会,他们认为拜孔子,祭祖先,就是拜偶像,信徒不能参加。究竟谁是谁非?实在难下定论,于是唯有把问题带回去给罗马教皇,由教皇来作判断。结果,教皇裁定了祭祖是属于拜偶像的行为,中国信徒一律不得参与。事实上,教皇这个判决是合乎圣经真理的,可是执行这个决定的行动,却不够技巧及缺乏智慧。当时教皇派出一位代表来到中国,在北京的礼拜堂里公他的正式宣告这决定。康熙王帝一怒之下,下令从此以后,外国人不得再在中国传教,免得多事。主后1720年后,雍正继位,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更大的拦阻了。其实若能给信徒一段较长的时间,去接受圣经关于拜偶像的教导,他们可能较容易接纳教皇的禁令。所以凡事该慎重行事,且要有智慧。
六. 天主教传教策略的检讨(十六至十八世纪)
当我们看过天主教这几百年在中国传教的过程后,便可明白基督教为何一直未能在中国扎根,而要直到十九世纪基督教传教士来中国传福音时,教会才开始有一个较稳固的基础。
6.1. 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策略
由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以耶稣会的修士为主要代表。所以耶稣会传教策略,也就是当时天主教的传教策略了。耶稣会当年在中国的传教方法,主要有︰ 一. 以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他们强调科学知识,其中包括有天文学、数学、地理、建
筑和一些机械的制造法等。这些新奇的知识,很受中国学者的欢迎,导致传教士变成受欢迎的人物。
二. 文化适应法。也就是说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迁就传福音的对象,用适合他们的途径,向
他们传福音。(1)语言方面︰学习讲华语及写中文。(2)礼节方面︰学习适应中国人的礼节。(3)讲道应用四书五经︰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好的,再加上基督教的信仰就更完善。 三. 以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阶层为传福音的对象。例如︰利玛窦开始时看和尚受尊敬,他
便穿和尚袍;后来看儒家的士大夫更受尊重,他就改穿儒家的衣服。他认为只要上层人物信 了基督教,那么普罗大众一定会跟着归向基督教。究竟天主教的这种传福音的策略,
有什么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效法呢?这些方法又存在什么问题?
6.2. 策略的检讨
明朝天主教修士来华的确使用了各种方法尝试把福音带入中国,我们在此稍为作检讨。 一. 以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这个策略是颇高明的。由于传教士们大多精通天文,历算和制
造大炮的方法等,中国的皇帝因此批准他们来中国,并允许他们留下。他们先透过科学知识来赢得中国人的信任和尊重,随之而来就有了传福音的自由和机会。所以耶稣会的传教士先以科技的知识来吸引人,从而带领他们信主,这个基本的策略可说是有效的,也值得我们去学效。
二. 文化的适应法。这是后来宣教士面对中国浓厚和传统的文化而发现的方法。个策略基本
上是值得鼓励的。事实上,十九世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也采纳了这个方法。当时差不多每个传教士都能讲流利的华语和写通顺的中文,以致他们能从事翻译圣经和字典的工作。至于中国的风俗习惯及礼节,他们也是非常熟悉。这立刻赢得中国人的尊敬,也更容易与中国人交通来往。
可是当时的宣教策略也有一些缺点:
一. 当时天主教宣教士为了迎合中国人的看法,而牺牲了基督教信仰的一些重要真理,这是
很可惜的。例如,利玛窦在世时,容许信徒拜祭祖先。
二. 为了使中国人较容易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于是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四书五经都是
好的,但如果再加上基督教的内容就更加完善了,这种说法,带来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中国人听了传教士这么说,就很满足于中国的文化,认为并不需要信耶稣;第二,天主教的传教士,往往令中国人相信,基督教的信仰是会使中国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和完善。事实上,我们传福音时所强调的内容,都是永恒生命的真理,而当时传教士所作的却没有帮助中国人面对人的罪。至于基督徒所重视的重生得求、认罪悔改、得救后的成圣等等,天主教的传教士均没有强调,反而着重于遵守教会的圣礼,十诫,仪式等等。这和天主教向来不强调因信称义和个人重生得救的真理有关。虽然在记录里,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受洗归入教会,可是许多教友对信仰是模糊的。
三. 耶稣会以中国学者为主要的传福音对象,希望借着学者去影响平民大众,从而全国接受
基督教的信仰。然而利玛窦这种看法并不太实际,当时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在平民大众中间影响很深,学者们信仰基督教并不能给平民大众带来大的影响。
盼望这样的检讨能够帮助我们日后不要重蹈覆辙。我们并非要否定十六世纪天主教传教士的贡献,他们的确千辛万苦的把福音带来给明朝的中国人。
思考/讨论问题:
四. 罗马教皇本笃十四世在1724年发布了「自上主圣意」(Ex quo),将之前1720年加乐(Carlo
Mezzabarba)所定八项准许(在家中立祖宗牌位、对亡人敬拜、敬孔典礼、对祖宗牌位或亡人叩头、在丧礼焚香点烛、在祖宗牌位或亡人前供陈蔬、在新年向祖宗牌位叩头、
在墓前焚香点烛)癈除,引发真正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问题,造成雍正王帝在当年立刻下令全国「禁止传教,封闭教堂」。应该如何处理这个“文化冲突”的问题呢?
正在阅读:
白城事业单位考试面试—形象礼仪之言谈篇05-14
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申请表09-06
和合管理研究——基于东方管理“人为为人”核心理论的探索04-12
2018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第3章 第2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Word版含答案最全版10-29
英语方法02-0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耶稣
- 明朝
- 宣教
- 清初
- 礼仪
- 策略
- 国人厅发139号
- 2012年04月21日一虎一席谈文字实录
- 太湖水专项江苏农村污水指南 - 图文
- 领导案例
- 剧毒易制爆系统使用手册(201206企业通用版) - 图文
- 全员育人导师制 谈心、家访记录
-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创新班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原卷版)
- 逐月命理详解
- AAU3240天线调测指导书
- 山东省济南市2011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一模)(数学理)
- 2019中考英语总复习第二部分语法点击专题(五)介词和介词短语综合演练人教新目标
- 犯罪学论文
- 高空作业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面砖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案汇总
- 火电厂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
- 流体力课后习题详解 - 图文
- 真石漆监理实施细则
- 濮良贵机械设计第九版课后习题答案 (DOC)
- 关于价格认证中心三定方案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