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阅读第四册翻译

更新时间:2024-06-28 06: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Unit 1 你脑海中的声音

你要是想找到只说说“耐克??想做就做”之类的话便可挣钱的职业(如果它也能算一种 职业),大概你只能选择做一名配音艺术家了。

听起来这是最轻松的职业,其实做起来困难重重。多数情况下,即使说这几个简单的词也 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认真的思考以及不懈的努力。有时,为了确保目标观众能清楚地理解这些话的原意,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这是因为所有的交流,尤其是借助媒体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说话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说的内容)。令人惊讶的是,声音在交流、甚至在可视媒体中,居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可视媒体,比如电视、电影中,导演和制片人有时甚至建议观众用耳朵看、用眼睛听。

让我举例说明。想想电影“侏罗纪公园”,对,就是那部关于大恐龙的热门电影。片中电脑制作的大恐龙如此逼真,以至于你不得不反复提醒自己,事实上它们不过是电脑制作的形象。现在,试着想象看同样的恐龙画面,而没有配上令人胆战心惊的咆哮和尖叫声的效果。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关掉声音,欣赏这部电影的一个片断,我敢保证它们一下子就会变成滑稽可笑的假东西—就像屏幕上的儿童玩具。正是恐龙那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们的大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笨重的动物;当大翼龙俯冲下来想抓走男主人公时,正是它那大翅膀扇出的噢噢声让观众觉得它异常庞大。没有声音,这些形象便是??枯燥的、乏味的;有了声音,它们一下子就变得活灵活现。

没有任何其他行业比电视广告界更关注声音的地位。当我们看电视,特别是插播的商业广告时,会被经过仔细挑选的图像和声音狂轰滥炸一番。这是因为有人想向我们推销某些东西—无论是冷饮、汽车或是去热带小岛的旅行。当时我们也许意识不到,但在潜意识里,我们其实已经注意到并记住了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当然,广告的效果,即广告中信息的“力量”, 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为传递信息而选用的声音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随着世界日渐缩小,产品和服务日益全球化二非区域化,广告商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把原本为某一目标观众设计的广告信息传递给另外的观众。比如,最初为拉丁美洲国家制作的电视广告是否适用于亚洲各国?通过一个拉丁美洲小男孩费劲全力去按冷饮机上的按钮的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能为中国观众完全理解?多数情况下,答案是“不能”,因此广告需要彻底改变,或至少做出某些调整。

首先,语言显然需要改变,然后配音员或模特也需要改变,但广告的故事情节或广告所传递的信息通常保持不变,这使我们体会到“翻译的魔力”。实际上,就是保留广告主题,尽量不做改动,而将语言改头换面。毫不夸张地说,这项工作十分艰巨。例如,糟糕的翻译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一条严肃的信息可能会因为译文拙劣的语言而变得滑稽可笑。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想想录像或电视上播放的电影中的字幕。翻译得找个地方坐下来看电影,每次看一段对话,然后把它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并确保译文与原文意思一致、长度相当,因此熟练掌握这两种语言至关重要。如果一部中国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字幕翻译的质量很可能会决定影片是否胜出,因为评审团的大部分成员不可能听懂汉语对白。 有时候,除了翻译,声音的性别也是一条信息成败的关键。例如,如果是一段关于鬼魂的 恐怖电影的预告片,你通常会听到一个有力、低沉、神秘的男声;如果是部爱情片,你也许会听到一个女声,吸引你观看此片。我明白这听起来不但是陈腔滥调,还鼓吹性别歧视,但声音不仅仅能传递某个信息,也能营造气氛—或者说“氛围”,如果你喜欢的话,而中心或主要信息正是在这种气氛中得以传递的。 除了性别,关于配音员还有重要的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如何念台词。我的意思是,比如, 要读一句台词,“四方广场??,过国王一样的生活”,我们如何念这句台词将决定消费者能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这要看我们把重音放在“过”、“国王一样的”还是“生活”上面。我知道这些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考虑的是几百万的广告活动,那就不能抱任何侥幸心

理,最不起眼的细节也要考虑周到。

我刚开始从事配音工作时,一个同事告诉我,“配音80%是在表演”,这句话我一直牢记于心。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配音艺术家呢?是只凭借他/她的嗓音条件,还是不仅如此?其实,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有天赋就一定能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嗓音条件是没错,但不仅如此,控制嗓音的能力也同样重要。想想那些角色众多的卡通片。不管你相信与否,一个配音演员通常会给三个或更多的角色配音。这种能力,你也许会说,一半源于天生的才能,一半源于对音调和音高等的控制能力。当今许多著名演员纷纷为卡通片配音,其意义非凡。 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配音艺术家吗?如果嗓音基本条件比普通人强,再加以训练和刻苦练习,大多数人都能成功。当然,我所谓的比普通人强的嗓音,是指从麦克风里传出的声音, 因为人们对着麦克风说话时,声音往往会发生变化。麦克风是一种完全不留情面的设备,捕捉并放大最细微的呼吸、停顿、吱嘎声、噼啪声等,因此清晰的发音很重要。此外,有趣的是,“制片人”或“导演”能让一名优秀配音员表现更为出色。在配音员配音期间,他们一直坐在那里加以指导。配音员在录制台词时忘记周围的一切很正常,而导演和制片对配音员进行控制,按照自己对声音效果的要求进行指导。

尽管有许多麻烦,配音员也能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并且多数情况下报酬颇丰。在一般的广告界,他们为一部广告片配音能得到500-3000美元,具体金额视台词多少而定。有人按句收费,有人按片长收费(当然,要知道大多数广告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和其他商品一样,配音员的酬劳最终由供需关系决定。

人们应该努力争取成为配音员吗?和许多职业一样,配音这个职业有利也有弊。它能赚钱—只要你能接到活儿。这是个陷阱。除非你有独特的嗓音,人人争相聘用你,否则工作机会极少。但如果你被多人同时雇用,你的独特性将减弱,然后便不会有太多的人想频繁地雇用你。你必须要把握某种平衡。

关于配音工作还需要知道的一点是没人知道你是谁。我的意思是,即使你看起来是工作 在媒体一线,每个人都能在电视或广播中认识你的声音,但仅此而已,你基本上是幕后英- 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不是件坏事,关键是你如何看待此事。配音界常流传着配音员 是电台的脸面这样的笑话,从我们当中一些人的长相看,观众看不到我们也是造物主的一番好意。因为你在电视或者广播中听起来和平时完全不一样,人们即使遇见你也决不会认出你的声音。那么,你能得到什么呢?你会知道自己的声音传到了千千万万人的耳中,即使你只是在推销香皂或麦片。

如果你有幸成为配音艺术家,你很快就会因没完没了地对人们解释自己的营生而感到厌

烦。当你告诉人们你是一名配音艺术家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一名??什么?”于是你开始给他们解释在电视或广播中配音的全过程,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等等。这让你意识到你的声音被无线电波传送,而你离舞台是多么遥远。人们仿佛没察觉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听到了一个声音—而且这个声音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发生的;奇怪的是,这正是精心策划的效果。传递的信息更多地潜伏在你的潜意识而非意识中,这样,当你推着购物车在超市找寻冷饮时,脑海中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购买哪种品牌,而你却看不见说话人的脸。你无法与它争辩,因为它根本不存在!

UNIT 2 罗密欧与朱丽叶

400年前的英格兰生活着一位至今仍被誉为最优秀、最著名的英国剧作家,他的名字当然就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几于部戏剧(共约35部),其中多部已享誉世界。

不仅如此,他在戏剧中使用的一些语言已被英语所吸收—即使对莎剧一无所知的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他创造的习语。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这些习语,如“割下你的一磅肉,”(意思是“讨何别人欠你的所有东西,”),却不知道它们出自何处(此句出自莎剧《威尼斯商人》,1600年首次出版印刷)。《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故事梗概容后详述。他的大多数故事并非由自己所创—事实上,当时欧洲流传的很多故事都是随意抄袭别的作家的作品而成,《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如此,莎士比亚只是把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那首极为平淡乏味的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改编成了自己的故事。莎剧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借鉴了许多别人的故事,而在于他用诗歌和戏剧深刻地阐释自己对人和人生的理解,并且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优美的文字讲述了这些故事。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如原诗诗名所示,是一出悲剧(结局令人伤感),但莎士比亚也创作喜剧(结局皆大欢喜),以及一系列取材于英国历史的历史剧。

许多年前,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有两个声名显赫的家族积怨颇深:一个是蒙太古家族,另一个是凯普莱特家族。他们相互仇视,只要一两个凯普莱特人碰上一个或一群蒙太古人,就势必会挑起对方与己方争斗,甚至羞辱对方、冲对方做下流的手势、逼对方大打出手。年轻的凯普莱特人和蒙太古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群殴,伤亡在所难免,而家族间的仇恨也因此愈演愈烈。

你能从故事主线展开前发生的那场争斗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强烈仇恨。一天,性情温和的本维里欧·蒙太古撞见两个年轻人在街上打斗。尽管这两人分属两个敌对的家族,他仍试着让他们住手。其中一个年轻人,泰巴特·凯普莱特羞辱本维里欧道:“本维里欧,你以为自己是谁啊?凭什么要我们住手?你怕有人受伤?还是怕你自己受伤?你,胆小鬼,蠢货,傻瓜。你就这样—你这个蒙太古人,蒙太古人就没一个好东西!瞧你们家,你妈是头猪,你爸爸一个老糊涂虫。”意大利人是非常骄傲的民族,他们决不能容忍任何人骂他们无知、愚蠢,特别是胆小。

如果他们对这样的羞辱视若无睹,就将使整个家族蒙羞,因此任何一个骄傲的意大利人都宁死也不愿容忍这样的侮辱。尽管本维里欧通晓事理、性情温和,但此时也别无选择,只能对泰巴特动手。幸运的是,一群愤怒的维罗纳市民赶来,试着用长棍子将他们强行分开。很快,凯普莱特家的祖父走来,看到打斗仍在继续,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在本地有钱有势、受人尊重,也拔剑参战。一会儿,蒙太古家族的族长—蒙太古公爵携夫人赶到,目睹眼前的一切,也拔剑准备战斗。幸运的是,维罗纳王子那时恰好路经此处,命令所有人住手,别再让自己乃至整个城市因此蒙羞。至少这次,打斗双方别无选择,只能堰旗息鼓。

在凯普莱特家族举行盛大宴会的那天,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拉开了帷幕。宴会上人们 吃喝玩乐,热闹非凡。突然,一群戴面具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没人知道他们其实是蒙太古人。 舞会的人群中出现了年轻漂亮的朱丽叶·凯普莱特,一个戴面具的年轻人(名叫罗密欧)注意到她,并很快和她攀谈起来。她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与他共舞,随即,他又再次邀她共舞。罗密欧的同伴竭力劝他远离那个女孩,但是家族间的仇恨和他对家族的忠诚都未能将他从朱丽叶身边拽走,朱丽叶也完全被罗密欧迷住了。很快,每个人都能看出,这两个年轻人陷人了爱河,凯普莱特家族的成员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相依相偎,幸福甜蜜,朱丽叶的父亲也为他们感到高兴。甚至泰巴特,朱丽叶的表兄,告诉他自己认出了罗密欧是个蒙太古人,也没能坏了他的兴致。很快,罗密欧和朱丽叶都知道自己爱上了敌对家族的成员,但是他们忽然明白两个家族长久以来水火不容是多么愚蠢的事情。虽然他们彼此都不愿分离,但在同伴的劝说下,罗密欧最终离开了舞会。他力劝两个家族就此结束多年的仇恨,于是他的家人开始担心他,因为他思维紊乱,举止和常人迥异。有时,他会一个人走开,几个小时沉默不语。他还冒着被抓甚至被杀的危险,潜人朱丽叶家中看望她。他们爱得如此炽热,甚至偷偷会见了一名牧师(劳伦斯神父)。牧师了解两个家族,也理解这对恋人承受的

压力,并答应帮助他们秘密举行婚礼。

此时朱丽叶的表兄泰巴特认为自己该把表妹从邪恶的蒙太古人手中救出,决心阻止两人来往。他外出寻找罗密欧,最终找到了和表兄梅克修在一起的罗密欧。他侮辱罗密欧,想激怒他和自己动手,但罗密欧不愿动手,说自己没有理由出手,既然爱上了泰巴特家的人,那么就不能和他动手。梅克修试图说服罗密欧为了家族名誉而战,但是罗密欧不愿使用暴力;相反,他认为放弃两个家族惯用的暴力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才能更好地捍卫家族荣誉,更何况那些粗暴的行为早就激怒了王子和市民。

无论泰巴特说什么,都不能激怒罗密欧和他动武,但罗密欧的表兄梅克修却终于按捺不住,对泰巴特进行了还击。罗密欧想阻止打斗,劝说两人他们没有理由互相仇恨。他站在梅克修身前,这让泰巴特抓住机会重伤了梅克修,他的剑刺穿了梅克修的身体。很快,梅克修因伤势过重死去,罗密欧感到梅克修的死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曾试图阻止他动手,在愤怒、痛苦和内疚的驱使下,他向泰巴特发起攻击,并杀死了他。

维罗纳市民再次试着阻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罗密欧不得不逃离愤怒的人群。很快,维罗纳王子得知本城有两个年轻人被杀,他命令罗密欧永远离开维罗纳,如果他胆敢返回,将立刻被处死。这对罗密欧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不但要离开家人,还要和朱丽叶永别,因为她的家族是决不会允许她离开维罗纳去看望他的。更糟的是,朱丽叶的父亲决定将女儿嫁给维罗纳的一名年轻贵族,让两人彻底死心。看起来罗密欧和朱丽叶已毫无希望—一对恋人将被拆散,她将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形势紧迫,朱丽叶觉得有必要找人谈谈自己的困境,她再次找到劳伦斯神父。神父倾听了她的哭诉,并很快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交给她一种毒药,只要喝下,就会让人误以为她已经死去。如果她在结婚前喝下毒药,那么婚礼将会被迫取消。尽管家人会因她的死而肝肠寸断,但他们会将她埋在家族墓地;同时,劳伦斯神父会送信给罗密欧,告诉他朱丽叶所做的一切,让罗密欧等葬礼结束后去墓地,找到朱丽叶,然后两人秘密出逃,这样他们就可以远离维罗纳,长相厮守。虽然朱丽叶怕喝毒药,一想到自己将葬在死去的表兄泰巴特身边、在他那腐烂的尸体旁边醒来就毛骨悚然,但在婚礼按预定计划举行前,她还是勇敢地服下了毒药,并被埋葬在家族墓地中。

遗憾的是,罗密欧从未收到那解释一切情况的重要讯息。他得知朱丽叶的死讯后,悄悄赶往凯普莱特家族墓地,想见她最后一面。他到达时,朱丽叶尚未从沉睡中苏醒,因此他认定自己的爱人已经死去。他与她的遗体作别,在墓地里自杀了。朱丽叶醒来,发现身边躺着罗密欧的尸体,她意识到计划出了纰漏,她的情人已经死去,她的心也随之而碎。她无法面对没有他的生活,于是拔刀自尽。

UNIT 3健身与你 健身究竟是什么?

在过去的25年中,健身业在西方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至今仍势头不减。人们生活水平和休闲品味的提高,以及以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意识的增强,都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各年龄段的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为了拥有苗条、迷人的体形,无数的欧美人士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定期进行锻炼。

显然,东南亚也未能躲过这场健身热潮。这个地区的每座城市里,不管是杂志、报纸还是电视,都充斥着广告—保证“神奇减肥”的食品和特殊疗法,保证让您变得像模特一样的健身器材,神奇的体育馆和健身中心推出的、让您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塑造出“美体”的“特别优惠”??

事实上,减肥和增进身体健康不可能轻松、迅捷地办到。不管广告商如何吹嘘自己的产品,调整饮食、定期锻炼才是变得更健美、更健康、更迷人的惟一办法。我们“塑身工作

室”决不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承诺;我们只承诺在友好、轻松和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帮助您实现健康和健美的个人目标。针对每个顾客的不同需求,我们提供大量保健和健身服务,重点推出以普拉提为基础的锻炼项目。 什么是普拉提?

普拉提是由体育家兼拳击手约瑟夫·普拉提所创的一种锻炼方法。他对东西方的许多种锻炼方法,包括瑜伽和舞蹈进行了长期研究,并集百家之长,开发出一系列锻炼方法和器材,深受那些想增强体能、更快地从伤病中恢复的舞者和运动员的欢迎。过去几年中,普拉提锻炼方法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更因为受到热衷于此的名人,如麦当娜、帕特·卡什(原澳大利亚网球选手)的大力推荐而名声大噪。

普拉提迅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保健、健美专业人士的喜爱,被认为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力量及柔韧性练习。它强调控制姿态的核心肌肉的锻炼,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不用费力就能使柔弱的肌肉变得有力、短肌肉变长、关节灵活。定期锻炼,就能拥有更好的体态和瘦长的肌肉。

普拉提运动项目让学员自己控制进度和强度。最终,不管是伤后需加强力量的学员,还是只想全面健身的学员,普拉提锻炼方法都将让他们受益匪浅。

是的!这是普拉提的一大优点。下面是我们所开设的一系列课程。

垫上运动

很多学员喜爱垫上运动课—为达到全面锻炼的目的,进行一系列肌肉功能训练和伸展练习。垫上运动是普拉提系列中一个很受大众欢迎的运动形式,因为它既可在家中完成,也可在外出度假时进行,并且适合定期课堂练习。它的好处是改善体态,减缓颈背疼痛,拉长肌肉,使小腹平坦、腰部变细??还需要一一罗列吗?

力量普拉提

这些课程对不同肌肉类型同时进行练习以使身体获得全面的锻炼。这种定期锻炼主要是针对男性学员的需求开设的,因此更注重身体上部(肩、臂、胸、背和腹)的锻炼,也注重伸展因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而僵硬的肌肉。这个课程热诚欢迎女性加人,女性不妨与伴侣一起亲身体验一下,看这门课程是否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产后普拉提

另一门课程我们专为产后妇女开设。新妈妈们希望尽快恢复“产前体形”,多数情况下,她们尤为在意自己的腹部和臀部。普拉提注重锻炼人体躯干(核心训练),让学员在改善腹部、臀部方面效果显著。更结实的腹部肌肉也有利于体形的改善,而妈妈们给婴儿喂奶或怀抱婴儿时却常常忽视这一点。帮助学员提高个人形体意识,有助于防止下背部疼痛—这让年轻妈妈获益匪浅,因为据报道,照顾幼儿的妇女下背部疼痛的发病率最高。混合训练也能减缓因照看幼儿而造成的压力和紧张,让您感觉身心更为健康、舒畅。此外,这种锻炼方法很安全,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

背部治疗普拉提

这是一种较柔缓的定期垫上练习课程,它注重增强、伸展背部特定肌肉以恢复身体平衡、

舒缓背部疼痛。我们尤为谨慎,以确保那些脊椎曾受伤的学员不会发生任何危险(尽管我们建议希望参加此课程的学员提前向医生咨询)。课程也兼顾到纠正可能造成背部疾病的不良的习惯性体态。 你们还提供什么?

虽然我们主要提供以普拉提为基础的锻炼项目,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单一的锻炼方法无法满足您多样的健身需求,因此我们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以满足您对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增强心血管功能的要求。除了一般的课程,如有氧运动、太极、芭蕾(为儿童和成年人开

设!)、人门级和高级瑜伽,您也许会对我们某些特设课程感兴趣??

健身球

健身球是直径为55-65厘米的大球,可用于进行多种锻炼,如伸展运动、肌肉功能训练、有氧运动等。理疗师已将健身球用于理疗工作多年,近几年它在大众健身训练中深受欢迎,因为它缺乏稳定,可以让热衷健身的人尝试着锻炼更多的肌肉。

健身球班通常包括三部分:有氧运动、肌肉功能训练和伸展运动。锻炼随着音乐进行,整个课堂趣味盎然,因为学员们要学会应付和克服健身球缺乏稳定的难题。

舞蹈训练

舞蹈训练是我们个人开创的一项活动,这是一种轻松愉快地消耗热量的方法,它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舞蹈,为您的锻炼增添趣味。课堂主题多为爵士乐和歌剧,学员学习并练习一些基本舞步,逐渐进步到能表演一小段连贯的舞蹈。这不是一个严肃的舞蹈班,重在参与而非表演!

伸展运动

顾名思义,本班教授一套柔缓的伸展动作和放松技巧,能系统地伸展和放松全身紧绷的肌肉,缓解身体压力,让人身心舒畅、精神焕发。 什么让你与众不同?

简单地说,是顾客至上。我们为能在轻松、友好的氛围里小班授课而自豪。每班人数不多,因而您能得到所需的个别辅导,以确保锻炼的安全性。我们认为了解每名学员及其伤痛病史是我们的分内职责,您可以放心锻炼,因为您的安全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塑身工作室”为工作时间特殊或不固定的客户、喜欢个别辅导的客户以及只想锻炼身体某部位的客户提供个人训练服务。我们也为希望预订健身房、在自己方便的时间进行锻炼的客户提供小组课程,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

有新伤在身,或长期忍受疼痛的人自然对参加定期健身的活动犹豫不决,在这方面我们经验丰富,并和保健医师密切合作,开创个性化的训练项目,帮助客户获得自信、力量和柔韧性以面对人生,并最终定期参加健身活动,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所有服务都是一对一开展的,我们着重进行以普拉提为基础的练习,并在合适的时候开展其他形式的锻炼。

因此,如果您讨厌体育馆里的竞争氛围,或者向往拥有平坦的腹部、骄人的身材,或者正被颈背疼痛所折磨,或者期望改善姿态,或者想要减轻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或者您只想享受锻炼的乐趣,我们认为“塑身工作室”是您的最佳选择!

您还需要知道什么?

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服务、课程安排或价目表,请拨打背面的电话与我们联系。 记住,“塑身工作室”的第一堂课是免费的!

UNIT FOUR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当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全球富家名流的子女都来此求学,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也汇集于此。由于历史悠久,剑桥有自己独持的文化—持有的说法、习俗和规章,它是剑桥市的“城中城”。

下面是一个已向剑桥大学提出人学申请的学生和他的叔叔,一名剑桥毕业生之间的对话。

“戴夫叔叔,为什么叫它剑桥大学呢?”

“喔,汤姆,这个有点意思!因为剑河上有座桥,他们绞尽脑汁想了很久,觉得剑桥这个名字挺合适的!”

“哇,真想不到!”

汤姆觉得自己有点傻,他可是竭力想在戴夫叔叔面前表现一番。他知道要想进人剑桥

必须才智出众,当校长建议他报考剑桥大学时,他着实得意了一番。他向圣约翰学院提出了申请。剑桥大学共有26个学院,但都不设专门学科,因此很难选择报考的学院。叔叔向他推荐圣约翰学院,因为他自己曾在那儿学习!

“叔叔,你怎样进入圣约翰学院的?你肯定非常聪明,你联考分数很高吗?”

“不,并非如此。我很幸运,那时的招生政策给那些不太聪明的学生留了机会。我结交的朋友大多非常聪明,高级水平考试中得了4个A,还通过了高级补充水平考试,而我被录取是因为我擅长运动:我读书的时候,有名校友是巴基斯坦王子,板球打得很棒,人倒不是很聪明、他和大多数运动员一样,学土地经济学,他就是因为板球打得好才被录取的。我踢足球、打板球,考试成绩也还凑合,此外在牛津剑桥人学特别考试中我肯定考得不错,因为我最终被录取了,我还差点成为‘蓝装’。” “什么是蓝装?”

“嗯,剑桥、牛津曾为哪所大学更出色而明争暗斗。牛津认为他们应该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的学校更古老,更何况剑桥大学是来自牛津的学生于1209年创建的。不管怎么样,每年两所大学都会举办很多大型的体育比赛,其中最著名的我想要数划艇赛了,你肯定在电视上见过。两所大学运动员都穿蓝色服装:牛津选手穿深蓝色,剑桥的浅蓝色。如果你能加人校代表队参赛,他们就会说你赢得了‘蓝装’,很多人把这看得比获得学位还重要。我有个朋友,参加橄榄球比赛,赢得了‘蓝装’。后来他去面试一份工作,那天,他系着那套衣服的蓝领带,走进办公室,看到面试官居然也打着同样的领带。他立刻获得了那份工作,面试中他们一直在谈橄榄球!这是个典型的‘校友领带’的故事!” “这不公平!我敢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只有头脑最聪明的人才有机会!”汤姆说着,心里却想要真是这样自己可就没机会了。

“是啊,但是他们的橄榄球队和板球队可大不如前了,不是吗?”

汤姆一直勤奋学习,希望能进人剑桥大学。面试前他读了很多关于剑桥的资料,以防考官们问到。他知道彼得学院建于1284年,是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和大多数学院一样,彼得学院由教会出资,伊利主教雨果·德·鲍尔赛姆创立。建于1989年的罗宾逊学院历史最短,是一个靠赛马致富的人出资修建的—时代不同了!汤姆非常了解平底小船,一种长形矮船,以篙撑行,青年男女悠闲地斜倚船中,畅饮香槟、品尝草毒、穿着飘逸的白色长裙—一当然是指女子。他还知道剑桥和牛津即使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你必须站着撑船,在剑桥得站在船的平的一头,在牛津得站在另一头。这点区别显然很重要,他读的那本书中说,你一旦站反了,人们就会嘲笑你。

“那么你准备读什么,当—如果—你有幸进入剑桥,汤姆?” “读漫画书!”汤姆笑着说。他自然知道在英国大学里“读”是指学习,他只是想逗逗戴夫叔叔!他打算学习语言,因为他在这方面一直学得很不错。语言系就在圣约翰学院附近,很方便。每门学科都独立建系,这些学院看起来和学生们住的大宿舍楼很相似。如果他被录取,就得买辆自行车,因为在剑桥人人都有自行车。这座城市非常古老,最初没有设计汽车通道,因此自行车会方便很多。而且他曾读到,剑桥的学生如果有车,必须停到“距离圣母玛利亚教堂塔尖5英里外的地方”—那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一座大教堂—否则,“警察和学监”就会找你的麻烦!显然,学校有自己的“警察”,执行剑桥大学颁布的规章制度,如果你胆敢藐视制度,你就会“被踢出去”,也就是开除!一个奇怪的地方,但汤姆仍希望被录取。 他前去面试时,曾得到一名“门卫”的帮助,指点他找到要去的房间,对他毕恭毕敬,甚至尊称他为“先生”。他还问汤姆当晚是否“在大厅用餐”,汤姆完全蒙了!他知道面试后得在学校呆一晚,因为这)L离家太远,于是他回答“是的”。

“如果是这样,先生,请允许我建议您为此穿上长袍。” “天啊,他说什么呢?”汤姆想,“长袍—那可是女孩子们穿的,不是么?”汤姆决定

坦率承认自己对此一无所知,门卫解释道:

“晚上去正式大厅必须穿学院长袍,先生。”看到汤姆一脸茫然,他眨了眨眼,继续说道,“您知道,先生,您的老师们在特殊场合下可能穿的,那种长长的黑色斗篷。”

“喔,\,汤姆现在明白了—这还得感谢电影“哈利·波特’,!“让你见笑了,但‘正式大厅’又是什么?”汤姆问。

“我带您去看看吧,先生。”门卫说,像父亲一样把手搭在他肩上,带着汤姆在学院里穿梭,“这是第一法庭,先生,最古老的学院法庭。看,您的右边是小礼拜堂,每个学院都设有小礼拜堂,在这里可以举行宗教仪式,学院的许多以前的成员在此举行婚礼。学院合唱团举世闻名,您一定知道,仅次于国王学院合唱团,您肯定在圣诞节的电视节目上见过。我们到了,先生,这就是‘大厅’!”

门卫推开了一扇巨大的橡木门,汤姆发现自己置身于生平所见的最气派的房间内。房间非常大,摆放着长木桌,桌子两边放着长凳,墙上挂着画像,房间长度一定有30米,房间尽头的台上摆放着更多的桌子,面对台下的其他桌子横向摆放。

“上面的那些桌子是干什么用的,??抱歉,我该怎么称呼你?”

“我叫鲍勃,先生。那些桌子是给院长、系主任和导师设置的—先生,这里的教师们被称作‘导师”,,鲍勃介绍说,再次察觉到汤姆对剑桥传统所知甚少,“别在外面的草地上行走,先生,只有导师们才能那么做!否则,就对不住您啦,我得罚您的款。”

“我还没被录取呢,”汤姆对那个友善的门卫说。 “握,但我肯定您行的,先生,我觉得您挺不错!”

“你什么时候能知道录取结果,汤姆?”戴夫叔叔的问话打断了汤姆的遐想。“我想,现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我现在每天都盼着那信呢!叔叔,和你同期的剑桥毕业生中有什么名人吗?”

“你知道剑桥学生很多—大约1.5万名—我可不全认识。就在我入校前,查尔斯王子已经就读于三一学院了,就在圣约翰学院旁边。我有个朋友,现在是布莱尔政府的内阁部长,另一个是利特尔·伍德博彩公司的总裁。大多数一流的政治家都曾就读于牛津或剑桥,我认识一些特有钱的人!你知道除了王室和教会,圣约翰学院是英国最有钱的机构吗?几百年来,学院得到大量的土地,如今这些土地所在地的地价极为昂贵,比如伦敦的圣约翰树林。它还有英国最棒的酒窖!学生手头都很宽裕;大多数来自公学,他们的父母很富有,我觉得剑桥学生大约有90%来自公学。”

“那么这是另一个变化。”汤姆打断了叔叔的话,“现在录取的公立学校学生越来越多了,不再有人学考试了,是否录取仅取决于高级水平考试成绩和一次面试。这给了我更多机会,不是吗?”

“你人学后,一定能在剑桥找到乐趣,汤姆。我还记得—听起来我已经上了年纪了,是吗?那不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考试结束后的一天,正值6月,游客们在校园四处观光,我和几个朋友喝了点啤酒庆祝考试结束。我们呆在我的房间,房间在三楼,下面便是剑河。我们找了些旧衣服,用报纸塞满衣服做了个假人儿,然后假装激烈争吵,大叫大嚷。当时,桥上很多游客都抬头朝我们开着的窗户张望,不知道这些吵闹声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假人从窗口扔进了河里!游客们尖叫‘救人啊!’,其中一个甚至开始脱衣服,准备跳进河里救这个可怜的学生??后来他才发现那东西浮在水上,在水中慢慢散开!也不知为什么,游客们竟没觉得这很有趣!我们却笑得差点儿从窗口掉下去!在我之前很久,有个恶作剧在校园里很出名。学生拆卸了一辆微型汽车—你知道,一种小型车—然后不知用什么办法,把它吊在学院的一座桥下,就是那座著名的叹息桥。直到今天,也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弄的,但把它取下来花了很长时间。汤姆,剑桥的生活也不全是刻苦攻读呢。”

“但愿如此,但愿如此??”汤姆想着。

UNIT FIVE 求职:东西方大相径庭?

一个中国大学毕业生这样描述自己初次求职于一家以西方人为主的公司的经历:

我即将大学毕业,准备向几家公司递交求职信,寻求工作机会。我从未写过英文求职信,所以查阅了一些‘如何写好求职信”的书。我惊恐地发现自己要做的居然是列举我所有的才能,证明自己如何比其他应聘者更.适合这份工作,以便把自己“描销1f给未来的雇主。简而言之,费不得不吹嘘自己能力出众,绝对能胜任这份工作了而且,还得在求职信上力月大号字体标明应聘的具体职位。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总让我觉得这样做过于狂妄,在证实自己的要求合理前,怎能开口提出任何要求呢?

然而,我仍采纳了书中的建议,最终得到了几次面试机会。面试宫是西方人,在面试中我尽量显得谦逊,但很明显,我一点也没能引起面试宫的注意。至今我对一次广告公司职位的面试还记忆扰新。当时有3名面试宫,大约10名应聘者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两则广告播放完后,我们必须各自发表看法。我又一次谦逊地等着发言机会??我就这么一直等着!不用说我没能得到那份工作。在大学的暑期里,我曾在几家中国公司扛工。很明显,应聘西方公司和应聘我所熟悉的中国公司应该采用不伺策略??但是,到底该怎么做呢? 和生活中多数事情一样,要回答这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权衡各方要求。就求职而言,应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同时又避免显得骄傲自大。

典型的求职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求职信或求职表;通常附上履历;申请初步成功才能接受面试。在求职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效地推销自己。你提供给未来雇主的资料当然必须真实准确,但提供资料的方式才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你需要让雇主注意到你与众不同的能力,并证明你的素质和资历正是应聘的职位所需要的,这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你所应聘的职位与所学专业并无直接联系,或需要极少、甚至无需专业技术或知识的情况下。既然你的背景乍看与应聘的职务没有直接联系,你就更需要说服雇主相信这个职位非你莫属。

在求职过程中你也许首先需要准备简历(简称CV)。很多求职者都误以为简历应不带任 何感情色彩,只需列举求职者的资历和经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罗列你所有的个人资料,而不根据应聘的职务专门制作合适的简历,你就丧失了一个绝好的“推销机会”。有效的自我推销是指你必须仔细分析自己的喜好、技能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让雇主注意到你的优势(而非你的弱势!),你必须向雇主展示你的素质和资历与应聘职位的要求相符。雇主希望知道你被聘用后将对公司作出何种贡献—而不是受聘后你自身将如何受益。

当然,仅制作一份简历是不够的,一般来说,递交简历的同时还要附上求职信或公司发放的求职表格。求职信需要表明你认真考虑过所应聘的工作,不是把一模一样的简历和求职信投到上百家公司,它还需要强调简历中的一些信息。要抓住这个机会让读信的人相信你有资格参加面试。有时,公司会要求你填写求职表,而不是递交求职信和简历。尽管求职表形式有所不同,但目的相同,就是让雇主决定面试人选。

那么,如何既不显得自大又能推销自己呢?也许写求职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得体的语气和文体。既然求职信是为了吸引未来雇主的注意,赢得面试机会,就得让读者被字里行间显现的个人素质所吸引。事实上,写求职信的人必须得让读者喜欢上自己。尽管求职信主要讲述的是求职者的资历和经验,但写求职信时,你想到的应是读者,而非自己。突出你的资历、技能,让读者借此了解你的能力,通常是一个好办法。换句话说,你无须写“我的甲等荣誉学位证明我学业出众”,事实上,你获得甲等荣誉学位已足够说明你成绩优秀—说出来很容易给读者以狂妄自大的感觉。同样的,你获得的奖项足够说明一切,根本无须赘言。

如果求职信和简历不出意外,你通常会被邀参加面试。为了在面试中表现出众,不管是单独还是集体面试,你必须用最能展现自我的方式回答(和提出)问题。简而言之,更多地“推销”!你除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还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包括流利、自信的口头表达能力;你需要再次让考官相信,你完全了解工作要求,并能达到这些要求。

不要平淡地陈述自己会“干得不错”—你需要明确地阐述你为何相信能干好这份工作,你需要将自己的才能和工作要求一一对照,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这并不是说你需要吹嘘,你只是要将两部分信息相匹配:要求和素质。

既然求职信和简历已提供了所有信息,那么面试的主要目的究竟何在?简单说,就是让雇主见见你。和求职信一样,雇主需要觉得你让人感觉舒服、值得信任—他/她需要“喜欢”你。具体地说,面试是为了核实你是否与在求职信和简历中提到的个人资料相符,检测你的语言能力,或许还会考核你对工作要求的了解程度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它会评估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压力下的应变能力。有些工作,比如市场营销,考官也许会让你和其他应聘者呆在同一房间,观察你如何与他人“竞争”。但通常,考官最初会问一些问题,让应聘者放松。比如,热身阶段会问一些友善的问题,或是“打破僵局”的问题。然后,考官会询问教育背景、相关经验和专业技能,以收集评估依据。考官对应聘者的态度、工作习惯和人格等也非常感兴趣。在随后的面试中,考官也许想证实应聘者的某项能力或缺陷,因此会刨根问底地问一些问题,或者问一些测试性问题以便更多地了解应聘者。

多数面试都分为可预料的三个步骤: 开场:

1)考官与你打招呼,欢迎你来到公司。

2)考官会让你放松。这时为了不让你感到紧张,考官会问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来稳定你的情绪,如“我们的办公室容易找么?”

主体:

考官提问的顺序也许不同,但所提问题大致如下:

1)你对这个机构和相关工作的了解程度。

2)你对这项工作所需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3)你是否有过人之处,能否从所有合格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4)你的求职动机和个性,以此检测你能否适应公司的环境。

5)测试你是否具备创新精神或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可能有利于,也可能不利于一些工 作!) 面试结束前,你也许能得到一个“反客为主”的机会,向考官提出问题—决不能浪费这个绝妙的“推销机会”!考官对你已有充分了解、足以做出抉择时,他们习惯于用这样的问题来结束面试:“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很多求职者此时会犹豫不决,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如果提出问题就说明自己准备不充分,或者对公司没有进行任何了解。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真正了解公司的人回答你的问题。同时考官也有机会再次判断你对公司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应聘工作的认真程度。

结尾:

考官会感谢你的参与,与你道别。通常感谢的话就是面试即将结束的第一个信号,不要漏过最细微的暗示,那表明考官已经问完所有必要的问题!不要等待他们叫你离开,否则他们会非常尴尬。

不论你多么出色,不论你为面试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不论你多么适合那份工作,??,事实是其他应聘者可能和你拥有相同的机会获得这份工作。奇怪的是,考官们通常在面试开始的最初几秒钟时间里就作出了最终的决定。这几秒钟,就能给面试小组留下深刻的印象— 往往在你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尽量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此,你不仅要仔细挑选衣着—当然你必须做好这一点—同时,还应确保你的肢体语言传递恰当的讯息。我们的坐、立、行走、微笑(或者严肃的神情)、说话时双手的摆放、眼神的交流、手势以及语气都展

续谈。现在,我们该听听另一位嘉宾会告诉我们什么,她曾和查理·卓别林共事,至今仍怀念着他。

阿德瑞娜:谢谢吉姆,谢谢桑当斯。我得说,我觉得你真实地讲述了查理的生活。首先,必须申明,严格来说,我没有和查理·卓别林“共事”,我在联美电影公司的工作很简单,不是技术性工作,但我确实在那儿见过查理。认真工作就能得到不错的报酬,我对此很满意。那就是联美成立的初衷,你知道,为了确保演员能享受公正的待遇,不用说,我们也能从中获益。

主持人:阿德瑞娜,你能根据亲身经历谈谈查理吗? 阿德瑞娜:正如我所说,我并不是经常见到查理·卓别林,但他的确对周围的人都很感兴趣,你会觉得他好像很关心他人。你也知道,他很富有,与社会名流结交—如富兰克林·D·罗斯福、丘吉尔、爱因斯坦和威尔士王子。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日本一些疯狂的恐怖组织企图在日本刺杀卓别林,当时他正在拜访首相或首相儿子之类的人。这帮人是想挑起日美战争,他们想如果查理遇害,就可能爆发战争。但重要的是,他虽然结交名流,却始终和普通的小人物保持往来—服务生、卡车司机和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我记得他曾和一名拳击手经常来往。

桑当斯:希望你们不会介意我插句话。有段时间,他的收人仅次于美国钢铁公司总裁,每周收人高达1.3万美元。

阿德瑞娜:我记得,据报道,他和第二任妻子丽塔离婚时,支付了82.5万美元赡养费,那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呢。

主持人:是的,我们不能忘记他生命中的女人。桑当斯,能给我们讲点什么吗?是不是出现过很多女人?

桑当斯:是的,非常非常多。但我觉得查理谈到女人时,最伤感的要数第三任妻子波利特· 戈达德。是电影“摩登时代”成就了两人的姻缘,她是片中的女主角,但查理说他们是因为都很孤独才走到了一起。这恰好说明,钱不能保证你一定快乐。我认为他从未走出幼年失母的阴影,他似乎一生都试着用某种方式给自己以补偿。

主持人:但40年后,富有的他为什么会感到寂寞呢? 阿德瑞娜:你知道,他有敌人。比如那个讨厌的参议员—好像叫麦卡锡吧?—总是指责查理,也许是因为他虽然富有,但从不忘本,总是为“普通老百姓”说话。

桑当斯:我同意阿德瑞娜的说法,我肯定他的早期生活给他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确实有一些有权有势的敌人,你们一定还记得他被逐出美国,迁往瑞典。后来,他在瑞典去世。他在欧洲旅行期间,美国当局拒绝让他人境。但我想,无论发生什么,都无损他电影中那种简单而健康的幽默。相信阿德瑞娜和所有的听众也会同意我的看法。

主持人:非常感谢桑当斯·马丁和阿德瑞娜·特瑞里斯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大师和制片人一生的精彩描述。查理·卓别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UNIT NINE 超自然科学

当爱丁堡大学设立亚瑟·凯斯特勒超心理学教席时,多所大学的讲师和教授对此极为反感,且议论纷纷:“接下来我们要开办魔法大学了”,或者“可怜的老亚瑟,他最终还是疯了”;最客气的说法也是“这可真是浪费钱啊。”他们(以及成千上万的校外人士),大多觉得爱丁堡大学似乎已经走进了托尔金笔下“霍比特人”居住的世界,和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很多人认为亚瑟·凯斯特勒,世界著名作家和政治评论员(作品有《漆黑正午》等)的确丧失了理智,迷失在了未知甚至怪诞的世界中。亚瑟·凯斯特勒辞世时年逾古稀,但他绝非因为一时兴起,才对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的这部分人类体验产生了浓厚

兴趣。这位才智过人的学者在晚年对招魂术产生了兴趣,但他并没有变成一个“老疯子”,而是将余生用于认真、仔细地研究现在所说的“超自然现象”。他将巨额遗产捐赠给爱丁堡大学,以确保他死后这一值得尊重的学术研究得以继续,这也不足为奇。

从人类有记载开始,鬼魂的故事和无法解释的事件在世界各地一直极为常见。通常,它们都与死者有某种联系。许多社会一一从古埃及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人类社会、到澳大利亚土著人—都相信肉身消亡后生命将继续。他们的信仰世代口头相传,长达数万年之久。与死亡有关的仪式通常是为了送死者上路,去往天堂或地狱,但绝不是让他们重返尘世。中国人在葬礼上放鞭炮,将硬币放在死者的眼睛上权作他们过奈何桥的费用,用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生活享乐品陪葬的习俗广为流传,这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一让死者不再返回。美洲土著部落有个风俗,葬礼上与死者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必须提前离开,否则他会被死者的灵魂附身。在西伯利亚,垂死的人在咽气前就被埋葬,并给他们留下最好的食物,他们最喜爱的物品甚至马匹,以确保他们能去往另一个世界。

但亡灵似乎仍不断地重返尘世。最近,在英格兰博利厄修道院附近,有许多报道称附近的村民听到了修道院修士唱赞美诗。曾有一个人听到他们唱赞美诗,并试着查找是哪家电台播放的节目。这极其古怪,因为大约500年前博利厄修道院被关闭后,那里再也没有任何修士。还有许多人声称见过修士,他们穿着普通劳作僧的褐色长袍。当地一名牧师以前常借着圣诞节在当地教堂内为他们举行宗教仪式,他甚至声称能叫出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一个参观教堂的人说参加教堂仪式的人这么少真叫人吃惊,牧师却回答说,“参加的人比你认为的要多。” 有时,人们声称自己可以和死者交流。英国灵学研究协会会员,奥利弗·洛奇爵士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奥利弗爵士的儿子雷蒙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比利时战死。儿子死后,他四处寻找能充当“灵媒”的人—他相信“灵媒”这种信使也许能和儿子交流,不久他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也许会觉得相信生人能与死者交流的人很容易受骗。雷蒙德告诉“灵媒”的一些事情根本无法核实,比如雷蒙德说在亡灵世界他碰到了许多人,如祖父、他死去的哥哥和姐姐,他把那)L叫做“夏天乐园”。但奥利弗爵士也问了灵媒们一些他们不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来核实他们所说的事,比如雷蒙德偶尔把曲棍球队友们叫做什么—他闹着玩儿,叫他们“诺曼底人”,灵媒们还正确地回答了几个类似的问题,于是,奥利弗爵士最终认定他找到了科学依据能证明儿子正在和自己交流。对于奥利弗爵士眼中的这种与死者的交流有一个解释:心灵感应—他脑海中的想法传送给灵媒的过程,就像恐惧能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有时还能由一个人传给一个动物。(正是为了调查包括“心灵感应”在内的诸多奇异现象,才设立了亚瑟·凯斯特勒超心理学这一教席。)但至少让奥利弗爵士很满意的是,他能证明这种交流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

奥利弗爵士在失去儿子的痛苦打击下,也许很容易受骗上当;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一个美国妇女莎拉·温切斯特身上。她的丈夫非常富有,拥有一家兵工厂。1881年她的丈夫去世,随后惟一的孩子也死去。她请教了一名招魂术士—一个相信能与亡灵交流的人。她丈夫因为制造名枪“温切斯特73”而发财,在当时没有法律制约的美国,成千上万人被这种武器夺走了生命,招魂术士让她相信是那些死者的鬼魂在报复。他说,那就是她丈夫和孩子的死因,而要保护她自己不受鬼魂伤害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她日日夜夜听到锤声。温切斯特夫人每天求见招魂术士,他指导她当天如何对宽敞的住宅进行改动。大约40年过去了,她的家成为最精致也是最古怪的住所:楼梯直通天花板,打开房门却看到墙或是空屋,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奇怪的布置。为此她将几百万美元支付给建筑工和其他工人,应该还有招魂术士本人。虽然她似乎再也没有被鬼魂骚扰,但她从没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看起来像个傻瓜。

在 1907年格拉斯顿布利修道院发掘过程中,负责人考古学家弗雷德里克·邦德似乎借助招魂术成功预测了修道院遗址的所在地和构造情况。11年中他的考古发现接连不断,但

他从未向公众透露招魂术曾助自己一臂之力。他因考古发现而声名鹊起,但当他将成功原因公诸于世后,却没人相信他,他的声名也毁于一旦。

反面故事也真实存在,有些人甚至因为他人相信鬼魂而赔上了性命。1681年,一个年轻女人,安妮·沃克在英格兰达拉漠郡失踪,后来村里的磨坊主詹姆士·格雷姆报案,说见到她的鬼魂。他说她出现在他面前,头上有5个可怕的大伤口,死时已有身孕,是被一个叫夏普的男人杀害的。他声称夏普是她的亲戚约翰·沃克雇来的杀手,而约翰就是未出世的孩子的父亲。似乎没人怀疑詹姆士·格雷姆的话:他那个可怕的故事令人信服;他还说安妮·沃克的鬼魂现身了两三次,告诉他她的尸身所在,并威胁他若不讲出实情就会不断地来找他。夏普和约翰很快被捕,接受审判,并因罪名成立被绞死。但我们真能肯定当时不健全的司法审判制度、人们对鬼怪的迷信以及这个案件骇人听闻的性质没有将两个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吗?

我们能确定这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事件不仅仅是人们凭空臆想吗?要找到站得住脚的答案,惟一的办法就是科学地研究超自然现象。尽管爱丁堡大学开展的研究并非针对“鬼魂”而是针对“心灵致动”(运用精神力量移动物体)和“心灵感应”(两人之间的交流不借助语言和手势,而是直接将想法传入另一个人的脑中),但证明“心灵致动”或“心灵感应”存在是证明其他超自然现象存在的第一步。在爱丁堡进行的研究似乎已经赢得了其他学术观察者的一些尊重,因此他们的研究方法被公认为可靠。正在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灵致动”和“心灵感应”都有可能存在。他们还认为绝对相信或绝对怀疑超自然现象都会使试验对象表现出“心灵致动”和“心灵感应”征兆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而也许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种能力。

UNIT TEN 源自威尔士的故事

英国并非一直是统一的国家。公元3,4世纪,不列颠群岛被来自欧洲大陆的军队占领,他们的领地成为了今天的英格兰。英格兰人逐渐控制了群岛其他部分,也就是令天的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南爱尔兰经过长期的斗争,于1921年获得独立。下面三则故事都源自威 尔士那块弹丸之地。

大约1000年前,英国西部的小国格温内思由国王麦德温统治。他有一个襁褓中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儿子能继承王位。当时成群的狼在格温内思的深山老林中自由出没,麦德温热衷于猎狼,为此他特意饲养了一头很棒的猎狼犬,唤作格勒特。它高大健壮,速度惊人,几乎能追上逃窜中最壮的狼,将它们拖倒在地,让其他猎犬一哄而上,将狼咬死。这条狼犬的嗅觉也异常灵敏,即使狼群离去多日,它也能嗅到狼残留的最微弱的气味。 一天,麦德温外出打猎。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他将格勒特留下保护孩子而没有带它去打猎。国王正准备离去,却发现格勒特表现极为反常;它低声磝吠,似乎在埋怨主人丢下它太狠心。麦德温虽然有些吃惊,但猜想格勒特只是因为不能去打猎不开心而已。国王在山中呆了一天,一无所获。他和随从们回到山上的小城堡时,均已疲惫不堪,但至少他确信儿子是安全的,因此径直去看望睡在摇篮中的儿子,他忠诚的猎犬也应守护在那里。当他发现儿子不见了,摇篮倒在地上,血迹斑斑的被褥散落四周,你能想象他有多么震惊吗?如果能,你大概也能理解后来发生的悲剧。麦德温吹口哨召唤他的猎狼犬,格勒特立刻从隔壁房间跑来迎接主人,它的嘴角沾满了鲜血,于是麦德温认定格勒特一定杀害了自己可怜、无辜的儿子,他迅速拔出佩剑,愤怒地挥过头顶,对着猎犬狠狠砍了下去。格勒特的头立刻掉下,向前滚落,地上留下了一条鲜红的血迹。

此刻,隔壁房间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一个婴儿的哭声。他冲过去,发现儿子毫发无损地躺在房间角落的软垫上,旁边是一头大灰狼的尸体,喉咙被咬破,脖子被折断,房间里

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曾有一场持久的恶战。他满怀感激地抱起儿子,眼中饱含欣慰的泪水;面对汹涌的情感,他深深吸气,以平缓狂乱的心跳。不久他平静下来了,但他感到的不是儿子安然无恙的喜悦,而是错杀忠诚、勇敢的朋友格勒特的痛苦。当晚,他绞尽脑汁想做点什么来表明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和对义犬勇救幼子的感激。

第二天,他早早起床,来到城堡下的山谷,那儿有一片肥沃平坦的土地,这在格温内思的山区极为罕见。他亲手在地上挖了个大坑,然后走回城堡,用强壮的臂膀把死去的猎犬抱来,放人坑中。随即,他又取来猎犬的头,那颗头颅仍显得和生前一样骄傲。他安葬好猎犬,在墓边简短祷告后,开始收集一些大石块。晌午时分,他已在墓上垒好了一座巨大的石丘。他挑选了一块平整的方石,用锋利的铁凿刻下了格勒特的故事,告诉世人猎犬格勒特如何救了他的儿子,又如何被他误杀。两天后,故事刻完了。如果今天你想看看那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你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一样,前往威尔士北部格温内思郡,参观贝德格勒特小村庄(这个村庄的威尔士名意思是“格勒特的坟墓”)。

这个故事引出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如格勒特的故事那样年代久远。

大约200年前,在威尔士北部的贝德格勒特小村庄,一个英格兰人来到“皇家山羊”旅馆投宿。他是著名的旅行家及作家乔治·博罗,曾在西班牙乡间流连数月,仔细观察,倾听人们交谈,收集奇闻逸事,以便返回英格兰给众人讲诉。那部有名的《圣经在西班牙》便是他的作品。到达“皇家山羊”旅馆的那个深夜,他和旅店老板闲聊了几个小时。老板向乔治抱怨,挣钱可真不容易,如果生意再不见起色,他的店非得关门不可。乔治是个很精明的人,他问老板:“我给你出个主意如何?”

“哦,当然,我什么都愿意听。随便怎样,挣的钱也不会比现在少!”

“对,”乔治说,“谷底那块漂亮的土地是谁的?”

“事实上,是我一个表亲的。怎么了?” “你觉得他会卖给你中间的一小块吗?”

“也许会,但他肯定认为我疯了。你喝了多少?”(乔治确实喝了很多啤酒。)

“别担心,我既没疯也没喝多。我建议如果你能从表亲手中买到一小块地,就在那里垒一堆石块,让它看起来像某种纪念物;再选一块方石,刻下这样一段话:‘这里长眠着我忠诚的猎狼犬格勒特。它从巨狼口中救回我的儿子,我却误认为它想杀害我的儿子,在愤怒中错杀了它。我竖起这块纪念碑以表达我因义犬惨死而感到的懊悔和痛苦。—麦德温,格温内思国王,公元978年。’你要这么做了,必定会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瞻仰这块墓地,你的旅店就不愁没生意了。” “人们凭什么到我的旅店,而不是村里另外三家旅店呢?它们现在抢走了我不少客人呢。” “因为在旅店餐厅的墙上,你要写下格温内思国王麦德温错杀义犬的真实故事,而且你还要告诉大家这家旅店就是麦德温当年的城堡所在地。” “喔,你们英格兰人可真狡猾。”店老板虽然嘲笑这个英格兰人的骗人伎俩,但也明白这确实是给“皇家山羊”带来客源和财源的好办法。“给我讲讲这个故事,我会告诉你一个关于英格兰人的狡猾的故事。”

“非常感谢。”乔治说,然后告诉了他麦德温和格勒特的故事。“英格兰人狡猾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店老板又大笑起来,“这个故事比你讲的故事还要真实。大约800年前,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发生了一场大战,威尔士人惨败,英格兰国王强迫他们接受由他任命的国王。威尔士元气大伤—他们最好的战士,包括国王都已战死沙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英格兰国王的安排,但他们并不愿意让一个英格兰人成为威尔士君主,于是他们提出了惟一一个条件:新当选的国王必须一点英语也不会说。他们以为这样新国王就只能是威尔士人。

国王听了他们的要求,离去片刻和顾问们商量,然后他返回对战败的威尔士军队统领说:‘我同意你们的要求。你们的新君主将是我的儿子爱德华。’威尔士人提醒道:‘但你的儿子是英格兰人。’英格兰国王回答:‘没错。但他还只是个婴儿,一点英语也不会说。’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国王的儿子仍被称为威尔士王子。你们可真是一个狡猾的民族。”

UNIT ELEVEN 南北分水岭

本文是一段采访录音,采访对象是保罗,一名正在利兹学习英语的留学生;采访者是他的同校同学,正为校刊《你好》撰稿。保罗去年曾就读于伦敦一所英语语言学校,此次采访是为了了解保罗是否察觉到英格兰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你好》:保罗,能不能告诉我们的读者,你觉得利兹怎么样?

保罗:我认为利兹是个好地方,生机勃勃,你总不会闲着,和伦敦差别并不大。我在那里求学时,住在伊令。那地方其实像个小镇,你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居然住在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伊令有个市中心,有自己的公交车,你去伦敦的途中会发现,伊令和邻镇像是被一道鸿沟隔开了一样。而你会觉得利兹似乎比伦敦还大,因为它的市中心很大,城市方圆数英里,一直延伸到乡下,才算出了城。

《你好》:你注意到南方和北方的其他不同吗?

保罗:我自己发现了一些,还有很多是人们常提到的,也许有很多只是他们凭空捏造的,这可就难说了。很多国家的人都爱说南方如何如何,北方怎样怎样。一般来说,北方人不会很快对陌生人倾心以待,但一旦他们接受你,就会是两肋插刀的朋友,会帮你不少忙;南方人比较肤浅,一见面就立刻张开双臂欢迎你,但当你需要朋友时,则会袖手旁观。北方阴郁,南方明朗,对此我很难理解。我是说,看看法国和英国,法国北方和英国南方位于同一纬度,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同?法国人也是这样评价法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但是一个地方的北方就是另一个地方的南方,但愿你能明白我的意思。意大利和法国情况也是如此:法国的南方就是意大利的北方,所有重工业都集中在意大利北方,而没有集中在法国南方,在法国,重工业也都在北方,英国也是如此,还有西班牙?? 《你好》:我们还是接着说英国吧!

保罗:很抱歉。自从我来到北方,对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我发现大多数的模式化看法都相当正确。北方比南方沉闷许多,人们看上去有些寒酸。想想他们生活的那种恶劣气候,也就不足为奇了!任何时候,都有贫穷的感觉,看不到任何奢侈的痕迹,有的只是必需品。我还发现他们的衣服也灰暗、单调,主要为了保暖。这些现象具有误导性,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穷苦!他们多数时候非常快乐,也很友善。人们说得没错,北方人更适合做朋友,尽管结识他们得花上一段时间。酒馆里的人们很容易接近;几品脱北方特制的苦啤酒下肚,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当然,约克郡啤酒要比“南方垃圾酒”强多了!如果你在伦敦,喝到的啤酒自然好很多!事实上,南方和北方一直明争暗斗。你可以了解一下他们对对方的看法,那可有意思了!约克郡人认为自己意志坚强、吃苦耐劳、耿直、讲求实际,伦敦人则认为北方人缺乏教养、粗鲁、野蛮,觉得自己既优雅又有教养,而在北方人的眼中,他们却懦弱、无能。甚至口音也会招致不同的看法:操北方口音的人往往被认为愚蠢无知,但如果你是南方口音,你必定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果你南方口音很重,比如伦敦东区腔调,人们会认为你滑稽、机敏。我们在学习英语这门外语时,老师们所教的“女王英语”或“标准发音”更接近南方而非北方口音,也称“公学口音”,但北方人却认为那种口音娘娘腔、女人气、显得懦弱! 甚至连女人也卷人了争斗!上周我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令人吃惊的文章,关于南方和北方妇女的差异。北方女子夸耀自己酒量更大,能“勾搭”更多的男人;南方女人则吹嘘自己更优雅,酒量毫不逊色,而同时又不粗俗,比那些不知自重的北方“荡妇”更受男人的青

睐!

《你好》:你还发现了什么明显的文化差异吗?

保罗:有差异,但我认为并不明显。全球一体化趋势在各国之间传播文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也趋于一致了。北方的特色是“炸鱼和薯条”文化,而南方更讲究烹饪品位,“酒馆文化”这种说法常用于形容南方文化,但你也能在南方找到卖炸鱼和薯条的小店,北方也能看到酒吧,所以,也许很多差异被夸大了。我当然知道,不管你在南方还是北方,品尝英国传统食物的最佳去处就是酒馆。你永远不会发现“英国”餐馆,因为英国烹饪的名声不太好。不过,要是你去酒馆吃顿午饭,就能吃到很不错的英国菜。有趣的是,它们大多是北方菜:羊信肉饼、兰开夏火锅、约克郡布丁,数不胜数,我想不出一道南方菜。但这些都是家常菜,原料价格低廉,很多菜可以用文火慢慢煨,因为做妻子的通常也得外出工作。工《你好》:业革命起源于北部的德比郡,这就是说妇女开始工作是在北方的工厂和磨坊里。 经济上的不同呢?

保罗:有的。表面上,北方比南方穷很多,房价就能说明这一点。这个差异真实存在,绝非杜撰。同样的房屋在英国东南部的价格是东北部的两倍。南方的工资收人高很多,但有些职业除外,如教师。伦敦教师最近举行了一次罢工,要求比其他地区教师增加20%的薪水,因为他们住在伦敦,住房消费高得多,他们称这种额外住房津贴为“伦敦额外开销”。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新闻时,还寻思伦敦在等什么!酒馆的一品脱啤酒在南方都比北方贵得多;我在伊令支付的房租也比利兹多很多;如果你考虑到英国求学,你必须考虑这个因素。朋友们告诉我,北方正在改变:20世纪70到80年代期间,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曾使北方一蹶不振,如今它正在试图“重建自我”。在学校我们学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自由经济中,市场决定一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廉价产品,特别是纺织品,要比补贴本国同类行业自行生产便宜很多。因此,纺织业、兰开夏郡的棉花、约克郡的羊毛,在撒切尔执政期间都消失了。纽卡斯尔及周边地区的煤炭业也没能逃过同一厄运。进口比生产便宜,于是东北部的煤矿倒闭了。但是这些工业中心有足够时间改变过去的形象;约克郡的城镇,如布雷德福,现在被开发成了旅游地,游客们可以参观已经被改造成博物馆的以前的羊毛厂。北部地区找到了新出路,并且发展得不错。南方没有经历过这一戏剧性变化,无须重建自我,而且,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工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南北方收人的相对差距正在缩小,价格差异可能很快会导致北方比南方相对更为富裕。说到钱,我还得告诉读者,约克郡人可是出了名的“铁公鸡”,也就是节俭、吝音;他们从不铺张浪费。你要能在酒馆整晚请他们喝酒,他们会非常高兴!

《你好》:我知道你喜爱足球,保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保罗:北方人对自己的球队狂热得多,这是真的。曾有一段时间,北方球队在英国足坛处于主导地位,有利物浦队、利兹队,还有近年的曼彻斯特联队,而南方球队根本无力与之抗衡。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今年阿森纳队获得了冠军,伦敦球队也全面挺进“足总杯”决赛。 《你好》:非常感谢保罗告诉我们南北方的情况。在采访结束之前,你还有什么想告诉我们吗?最后我想说,因为我在南方和北方都住过,所以我建议大家选择北方。并非只考虑到具体因素,而是因为北方人更热情、友善,也因为生活看起来更棒!如果考虑娱乐,北方的喜剧演员非常滑稽,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多来自北方。还有音乐!大多数著名乐队也来自北方,如甲壳虫乐队,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天堂利物浦,90年代在乐坛独占鳌头的曼彻斯特,其中绿洲乐队首屈一指!南方人总说他们有最好的俱乐部,我可不同意!北方的夜总会很棒,而且和其他东西一样,价格不贵!

《你好》:非常感谢保罗!祝你在利兹一切顺利!

(注:London weighting(伦敦额外开销)中weighting的发音与waiting相同,造成了Paul的误解)

UNIT TWELEVE 东方与西方-----有时也能相遇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欢迎收看“世界手牵手”。今天我们的嘉宾是一对非常有意思的夫妻。让我介绍一下,汉森·乔根,32岁,格陵兰人;他的妻子罗辛迪,28岁,香港人。

汉森先生和太太,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让我们从头谈起,问一个见过你们的人肯定都问过的问题:一个生活在格陵兰的人与一个生活在香港的人是怎么相遇的?在何处相遇? 乔根:1996年我们在香港相遇。我在那里度假,打算看望朋友,迎接新年。我们是在新年前夕的一个晚会上认识的。

主持人:是一见钟情吗?像好莱坞的老片子演的那样?

辛迪:也算不上!那次相识其实很有意思。乔根在跳舞—至少他总说那是在跳舞--一像 个疯子似地乱舞着手臂,结果撞到我,我杯子里的饮料全泼在我的裙子上。那可是我为晚会特意添置的新裙,价格不菲。

主持人:噢,这么说,是因为一场意外认识的,但我想你很快就原谅他了吧?我想我们就不再追究当年那场“意外”是不是乔根故意制造的了。你们结婚多久了?

乔根:我们1998年结婚,准确地说,是6月21日。

辛迪:那年夏天,我们在格陵兰首都努克市举行婚礼。那儿的风景很美,婚礼很有趣。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天很冷—虽然时值盛夏!

主持人:那正是我的下一个问题,你们现在住在格陵兰还是香港?

辛迪:可以说我们过着游牧生活;夏天住在格陵兰,冬天在香港。我最初很难适应那里的夏天,气候远没有香港暖和,但日照强得多—而且永远是白天!格陵兰的夏天不会把人全身晒黑—但你的脸、颈和手会变成一种漂亮的棕色!

乔根:我有自己的渔业公司。在努克的寒冷冬季,我要做的事不多。我们只在努克过夏天,然后收拾行李,去往香港。辛迪家经营几家海鲜餐厅;我们就忙着帮家人打理生意。

主持人:婚姻一定给你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因为你们确确实实来自地球的两端。你们如何面对气候、地理和文化方面的巨大改变?

乔根:对我来说,离开格陵兰在外居住,感觉很奇怪。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以前离家 时间都不长。

辛迪:想想离开面积虽小却挤着700万人的香港,住到仅有5.8万人、面积却是得克萨斯州3倍的格陵兰会有何种感受!我想格陵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之一。最初几个月,我很难适应;周围见不到很多人,事实上一个人也没有!有些天里我会连一个人也碰不到!努克其实还不错,是首都,全国1/4的人口都住在那里,可以说是格陵兰最热闹的地方—当然,也没什么热闹可言!

乔根:我的感觉恰好相反。香港的冬天都要比努克的夏天热得多,我很快就知道“汗流侠背”是怎么回事了—在你还没适应前,潮湿的天气真让你受不了。当然,现在我适应多了。事实上,我认为现在辛迪更愿意住在努克,而我更喜欢香港。

辛迪:是的!也许因为两个地方截然不同,我们反倒享受着差异带来的乐趣。

主持人:非常有意思!谈谈两地的文化交流如何?比如说,你们和对方的家人相处融洽吗? 乔根:噢,是的,没有问题。我们最初交往时,辛迪的妈妈很担心,我猜她是想保护女儿,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伴侣是“邻家的男孩或女孩”。我想他们是担心儿女们一旦决定移居国外,见面就难了。但是,经过反复商量、计划,我们最终解决了一切问题。现在我们的关系非常好。

辛迪:是的,我妈妈最初非常担心,怕我们是一时头脑发热。但看到我们是真心相爱,她还是点头同意了。乔根的家人非常好。你能想象到,在格陵兰的中国人不多,但格陵兰人非常友善、好客。

主持人:你们是否需要跨越语言障碍?语言是否妨碍你们之间的交流?我是说,成功婚姻的 一个秘诀就是良好的交流,你们在这方面有困难吗?

乔根:最初确实很困难。我们都不会说对方的母语,只能用英语交流—而英语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外语。但这也有好处,这使我们相互更耐心、更努力地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当然,我们的英语也进步很大。这种交流还有一个好处:我生气的时候,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丹麦语或东伊努伊特语,她对我失去耐性时,就开始说广东话—既然对方一个字也听不懂,就不会被激怒。你知道,有些话说了,事后难免后悔;用我们各自的母语就不会招致这样的麻烦。

辛迪:当然,我们生气的次数很少!

主持人:你们的家人呢?我猜他们也得用英语互相交流吧?

辛迪:嗯,有时这的确是个麻烦。我的兄弟们能说一些英语,爸爸也懂一些英语,不幸的是,妈妈一点也不懂英语。

乔根:我家人不太会说英语,他们大多数时候用手势和辛迪交流。她学了一些丹麦语,挺管用的。我的广东话就差远了。如果辛迪的妈妈想和我妈妈聊天,那就麻烦了。那简直是翻译的噩梦—辛迪妈妈先说,辛迪用英文翻译,我再翻译给我妈妈??来回往复!她们两人的交谈需要我们4个人参与,得说上几个小时!电话费完全是天文数字! 主持人:你们考虑过要小孩吗?

辛迪:我们讨论过几次,暂时不会,但将来会的。

主持人:你们认为跨国婚姻下的孩子会不会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茫然失措?

乔根:不会。这取决于你怎样处理。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把对方看作来自不同民族或文 化的人。我想你爱上一个人时,是注意不到这些差异的,不知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我想如果我们接纳这些差异,并且不大惊小怪,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就能熟悉两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他们的生活会更丰富而不是更平淡。

辛迪:我同意。我认为不同的文化能丰富人的内涵。其实,世界各地的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拥有一些共同特征。

主持人:能告诉我们,相识至今,你们认为在一起必须克服的最大的一个困难是什么吗? 辛迪:要我说是格陵兰的气候。冬天的温度为一5'C一一30'C,夏天5'C-150C,但感觉没有欧洲其他地方冷,因为气候很干燥,日照充足。虽然在冬天,夜晚似乎永远不会结束,但天从不会漆黑一片,极夜出现时,天空仍有光亮,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喔,还有驯鹿肉,那完全是后来慢慢喜欢上的。你知道,这些困难与乔根无关,我们不会因此产生矛盾。 乔根:我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接受单身生活已经结束的事实。我遇上辛迪前,独自一人生活了7年多,因此,结婚是个很大的变化。我在香港的生活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那里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你很容易适应那里的生活。尽管如此,我得承认,在香港我只遇见过一个格陵兰人。

主持人:婚姻关系中最令你们满意的是什么? 乔根:我想是“广式饮茶”。不开玩笑了,我们的婚姻中我最珍惜的是,能感觉到自己碰上了心心相印的爱人,即使如你所说,我们来自世界遥远的两端。 辛迪:我最看重的是能和一个理解我的、感情细腻的丈夫生活在一起! 主持人: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你们谁当家?

乔根:我得说,是我太太。

辛迪:我适合当家,不是吗?有时候我是喜欢做主,但乔根似乎并不介意。 主持人:你们会鼓励他人也走进跨国婚姻吗?

辛迪:很难说这种婚姻究竟是好是坏,关键是碰上合适的人。我不会支持也不会反对别人 选择跨国婚姻。如果你碰上让你心动的人,就勇敢地争取吧。种族不是障碍,人才是 最重要的,他/她来自何方并不重要。

乔根:我同意。我还认为婚姻需要你每天呵护,就像一项“进行中的工作”,所有的婚姻在这一点上都一样,不管是不是跨国婚姻。从有些方面看,也许正因为人们觉得跨国婚姻 会出现某些问题,婚姻反而更成功—因为夫妻双方都更为努力地维系婚姻的纽带!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你们的开诚布公。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祝福你们未来幸福美满。保重! 晚安!

UNIT THIRTEEN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是世界第六大大陆,面积约为77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7万公里。但澳大利亚人口稀少,总人口为1960万,大多集中居住在拥挤的城市,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德、佩思、霍巴特和达尔文。这些大城市人口共约1 040万,另有770万澳大利亚人居住在乡镇和地区性中心,但还有70万人居住在偏远地区,他们零星分散在内陆,或者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最近的城市或乡镇。这些人通常居住在澳大利亚一些州的个别地区:新南威尔士州的最西部,昆士兰州西南部,南澳大利亚北部,澳北区和西澳大利亚州。让较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接受教育,这至关重要。100多年来,历届政府为此集思广益,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1916年,人们首次尝试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教育服务。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仍筹款创建了“函授大学”,设在悉尼。教材通过邮政送达乡村和偏远地区,学员也用同样的方式将作业送回学校。当时没有正规公路、定期公车和航空运输,作业往返要花上数周,甚至数月时间,学员们同样也要很久才能收到教师的反馈和批改,在某些地方,课程开始到学员收到分数和评语需要花上6个月时间。后来,其他州政府也纷纷仿效,创建了类似的学校。

随后的30年中,情况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二战后,在阿利斯斯普林斯—澳北区一个中 等规模的地区性城市—出现了无线电广播。1950年,开始用高频试播教师朗读课本的录 音;第二年,建立了“空中学校”(SOTA),借助强大的电波,“内地,’(即偏远内陆地区)的学生便可更有效地获得教育服务了。5年后,新南威尔士州在远西部小镇布罗肯希尔外围,创建了自己的“空中学校”。以无线电传播为基础的教育服务改变了偏远地区成千上万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后来,一种双向传输设备投人使用,教育质量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现在可以和老师进行实时对话,参与学习研讨会,如有需要,还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帮助。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南威尔士州将SOTA分散,创建了3个地区分站和19个远程学习中心(DLC) ·远程学习中心设在州内各个行政区的普通学校里,与分配到中心的学生保持书信往来。这种书信交流对用无线电波传送的教材起到了辅助作用。 阿利斯斯普林斯空中学校继续为澳北区的远程教育服务。除了无线电通信,其他技术也 派上了用场。自20世纪80年代起,录像带的使用更为普遍,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边远地区才用上了更现代、更可靠的电话,人们终于可以拨打清晰的长途电话了。师生交流因而更为频繁,信息反馈和辅导帮助也更为迅捷。新电话线铺设以后,传真机开始投人使用,这也改变了远程学习的方式。尽管通过电话线可以连通互联网,但并非所有家庭都能使用网络媒体:连接网速过慢,而且不是所有的偏远地区都能保证全天供电。在偏远地区,一些家庭虽然使用卫星接收器,但目的主要是收看新闻和娱乐节目,而非接受教育。1992年,阿利斯斯普林斯空中学校首次尝试电视直播,但高额费用令计划搁浅了。由于上述种种局限,无线电广播仍是最普遍的传送方式。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传播媒介才开始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的出现引发了通讯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工作者也将这一手段越来越多地用于教学。随着卫星技术的改进和互联网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料传送的速度、质量以及整体性质都有了改善的机会。有些州,如新南威尔士和西澳,为了满足远程教育资料和体系的发展以及传送需要,特别设立了新的教育机构。

为给大量不同机构和客户提供优质远程教育服务以及更灵活的授课方式,新南威尔士创 办了“开放式培训教育网”(OTEN)。OTEN建在悉尼西部近郊斯杰思菲尔德外围,它雇用大批教育和技术专家负责编写、播放、发送、协调和推销远程教育服务和资料。除了为本州偏远地区的个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OTEN还借助自己的“远程教育”(DE)分部,利用“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TAFE)院校的全国网络为大约3.5万名学生设计和传授课程。学生可以呆在家里,在线完成学业。OTEN一DE为新南威尔士教育部独家提供远程教育材料。OTEN一DE运用大量科技手段提供教育服务,并确保其正常运行。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卫星通讯都被加以利用,电视会议也有了用武之地。此外,OTEN还通过TAFE系统为国外的学生和机构设计并传授课程。

在西澳这个面积最大、人口却最少的州,一个名为“偏远地区远程教育学校”(SIDE)的专门机构行使着类似职能。SIDE运用最新科技,为西澳每所学校每个偏远学习区编写和发送学习材料。它对电脑技术的运用相对较少,因为有些偏远地区没有电话网。卫星传送已经进人试验阶段,这使传送质量和特性的改进成为可能。SIDE还利用了“互动式电视中心”。学生观看电视“直播”课堂,只需拨打屏幕上的电话号码,就能向主持人和嘉宾提出问题,并当场得到回答。无法收看电视转播的居民可以购买节目录像带。

很显然,尽管从1916年起,针对澳大利亚偏远地区进行的远程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它的传送仍受到了一些局限。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覆盖全国的电话基础设施,而原因是在较贫瘠、较崎岖的地区,特别是中澳和西澳的内陆地区,人口过于稀少。如果通讯电缆和卫星服务得不到改善,那么偏远地区的学生仍将继续面临诸多不便。不过,在高科技无法施展拳脚的地方,传统的方法仍很管用。比如,在新南威尔士,SOTA每年都与偏远地区的学生见一次面。老师们不辞辛苦地乘坐小型飞机、火车和四轮驱动车((4WD)来到偏远的住户和牧羊场。他们会停留几天以便了解学生的需求、评估学习进度、查看学习条件和设施,并与学生和家长们进行更多的个人交流。此外,学生还被邀请到中心地区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从与世隔绝的家中走出来,到小乡镇和其他中心区与老师和“空中课堂”的同学们聚会。这种“微型学校”为期数天,有时由某位大农场主举办。每年学生还可以去一次首都悉尼,与从其他闭塞地区赶来的同学一起参加文化和体育活动。

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从1916年创办初期的老马拉破车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新科技正在改变课程教材的获取方式,这也促进了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科技应用的局限仍然存在。为了使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更合理,必须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UNIT FOURTEEN 退休日的思考

这是我的故事,是一位执教多年的教师进行的反思。我原打算在标题中写上“一个老教师的??”,但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是的,没错,我在英格兰毕业后获得教师资格,那已不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自从具备教师资格后,至少有一半时间我在与“粉笔黑板”打交道。直到现在,每周工作日我仍在教书,有些学生的父母在我初登讲台时还没出生呢。但至少我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数清我的执教生涯,还用不上大拇指呢!因此,决不!不是“一个老教师”,我只是名普通的教师,在回首往事,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

在我尽情回忆过去的许多快乐时光前,让我说说我为什么还要展望未来。除了因为聪明 的人既要盯着挡风玻璃,又要看着后视镜以外,我的未来似乎被填得满满的,事实上有很多事要做,我别无选择,只能做好准备,“让事情进行下去,,。如果我不让事情继续下去,我不知会发生什么!世界不会突然走到尽头—这毋庸置疑!我只知道我必须如此。“形势所迫不得已??”,事实上,形势并没有逼迫我—就我所知是这样—是我在督促自己。我正热切地展望着未来。 就展望未来,让我顺带多说几句。仅仅几个月前,面对这个学年的结束,我还感到恐惧,而不是热切期盼。“没人需要你了,”我想,那种处境真难受。“老朽”,“精疲力尽”,“不中用”;我会被描述成这样吗?别胡思乱想了!另外—不用拐弯抹角了—我怎样支付我的账单? 但后来,突然,令人振奋的是,我意识到我说的、想的都毫无道理。需要补充的是我并非真的觉得自己就要变成一个废物,或快成老朽之人—这都是些言不由衷的话,是极为夸张的讽刺自画像,我不相信。但焦虑不安的我当然没有翘首企盼全职教师身份的结束,也没盼着正式“退休”。

也许我态度改变的部分原因—从恐惧到积极面对现实—是因为我忽然意识到,事实 上,退休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以前经历过,俗话说“也是过来人啊”!十年前(这个十年是我几十年执教生涯中的十年),我曾急切地从以前的老板手中接过一笔丰厚的提前退休金。那个决定并没有让我成为废物,相反,它带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多年前毕业时,我就梦想踏上那片土地,并在那里工作。多年前我决定接受退休金还有另一个让我无法拒绝的理由:从那以后雇主在退休待遇上再没有出手那么大方过。“有机会就抓住”这句格言言之有理,或者用较含蓄的方式说“今天能做的别拖到明天。” 我想,展望未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时间将更充裕,有机会做更多过去没有时间—因此,不得不“拖到明天”—做的事。我们总说“明天是新的一天”。我很高兴地说明天的决定令人期盼、使人欢欣鼓舞,前景让人快乐而非恐惧:杯子应该一半都是满的,而不是一半都空了。

让我回到最初的打算!我打算写些回忆,想想过去,??回首往事!

我想到艾尔伯特。我刚跻身教育界(或至少说,进人教书这一行)时,在两所学校工作过;艾尔伯特是我在其中一个学校的同事。他和我是同龄人!他年轻、安静,非常安静,非常爱思考。在我们的教研室讨论中—或者“打趣”这个词能更好地形容发生在拥挤的教研室里的情形—艾尔伯特很少参加,他只是坐在那里。

年轻人总是很残酷,我们中的一些人决定捉弄艾尔伯特,强迫他加入。“别只顾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会说,“干吗不关心下我们正热烈讨论的问题呢?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我们一直在讨论婚姻和金钱,想知道我们是否该“为金钱而结婚”。我们都自认为非常聪明、尖锐、诙谐,但艾尔伯特笑在了最后。我们强迫他加人讨论,他只是微微一笑,停下手中的事只几秒钟,仅用几个词就结束了这场辩论。“你怎么想?艾尔伯特?你会为了钱结婚吗?”“钱够多就行。”艾尔伯特说,然后又接着干自己的事去了。

我们都目瞪口呆,甚至很羞愧。这场辩论,他打败了我们,让我们输掉了自己的游戏。艾尔伯特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概括了我们兴致勃勃争论良久的所有可能性。他的词选得很好,简直无懈可击!一锤定音! 我想起了梅尔;我现在偶尔还能看到她和她丈夫约翰,她丈夫如今从曼彻斯特大学的高级职位上退休了。那时,梅尔的年纪只比我大一点,但她从同龄人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副校长。她被迅速提拔的原因是我们很多的同事在短暂接触教育事业以后,因极不顺心便迅速逃离了这一行业。一个年青女教师甚至在任教第一天的午饭时间就辞职了!学校,用今天的行话来说“太残酷”!梅尔迅速晋升的原因是虽然其他人迅速结束了教育生涯,她却坚持下来。

梅尔是个矮小而结实的威尔士人,干起事来风风火火,对我这种新手来说,她就是可信赖的人。听她聊聊睿智的当地谚语,我很快就搞清了情况。因此到了学期末,能帮她做点事情作为报答我很高兴。她请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我们俩都个子很高,样子很凶—陪她走出学 校大楼和运动场。这倒也寻常:同事们常一起走去汽车站或几个人在星期五的晚上,去附近的同事家喝酒,相互安慰,借此放松。当时TGIF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是“感谢上帝今天已是星期五”是大家共同的想法。

约翰和我陪梅尔走着,我俩一边一个,梅尔走在中间。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这是一个学年结束的星期五。许多十五岁的孩子正离开学校,走进外面的大千世界。约翰和我明白了梅尔那天邀请我们陪同是有特殊原因的:她需要保镖!

那以前我从没有、那以后也再没有,被一大群尖叫的女孩攻击过!也许“攻击”有点夸张,但说被她们“挤撞、推操、拉扯、讥讽”绝非言过其实。约翰和我紧紧地夹着梅尔;我们三个看起来就像块人肉楔子。直到我们到达汽车站,那些孩子们才慢慢散去。尽管约翰和我个高貌丑,也不禁和矮小的梅尔一起长长地松了口气!第一学期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我这样写着,许多回忆涌入大脑;虽然事情很琐碎,但似乎对我很重要,因为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有一个男孩,他的姓氏与他的长相和行为截然相反:他的行为和长相都不怎么样,名字却叫“完美”!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孩子的相貌。

.一个女孩的父母将离开英格兰去马德拉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个明智(却不寻常)的举 动。

.一个男孩的伦敦腔我几乎听不懂,但他的语言却很有诗意。当他得知我要离开这所学 校到拉丁美洲任职时,他问我“先生,你打算怎么去,是飞过去,还是漂过去?”那时,比较常见的国际旅行方式是乘坐大型的远洋客轮而不是搭乘国际列车或波音707,

很奇怪,在我脑海中,这个时期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远不如和学生在一起的琐碎场景那么清晰。

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这样说过,“过去和未来看起来最好,现在总是最糟”。我认为这不完全对:回忆总是美好的,未来总是令人好奇,但现在也很精彩,而且紧张忙碌—因为在“退休日”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至少我相信我步行去汽车站时,不需要麻烦任何同事保护我!

“不再像过去那样怀旧了”??或许我仍然在为现在和未来忙碌,无法慢慢享受回忆带来的快乐。我希望永远都这样!

UNIT FIFTEEN桑鲁卓的故事 你听过《阿拉丁和神灯》、《水手辛巴达历险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吗?它们和其他很多故事都来自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也被叫俄《天方夜谭》。这个故事集是一个框架故事—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大故事的框架或内容中嵌人许多别的小故事。这个框架故事的主要人物就是讲故事的、大名鼎鼎的桑鲁卓,她自己的故事把其他的故事都串了起来。事实上,《一千零一夜》荟萃了几百年来流传于波斯、阿拉伯、印度和埃及的故事。谁是这些故事的原创者,无人知晓;因为它们都是口头讲诉、代代相传。最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几个世纪以来日积月累,至今大约共有了500个故事。它们最初用阿拉伯文写成,1717年被译为法文。最著名的英文版本子19世纪由著名的探脸家理查德·伯顿爵士翻译完成。 桑鲁卓的故事为其他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如文学、诗歌和音乐。比如,你也许知道俄 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很据《一千零一夜》所谱的曲子;你也许更熟悉取材子此的众多

沃尔特·迪斯尼电影—特别是阿拉丁系列动画片。下面简要讲诉桑鲁卓的故事,其他小故 事的叙述都是周绕它展开的。 很久以前,阿拉伯半岛有一位伟大的国王山努亚。他温和仁慈,治国有方。但是有一天,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这天,他和一帮朝臣外出打猎,忽然记起有东西遗忘在宫中,便决定亲自回宫去取。这样做有部分原因是他深爱着妻子,此次外出狩猎将长达一周,他希望离开前再看看她。不幸的是,他回到宫中,却发现妻子躺在另一个男人的怀中,她的十多个女仆也和男人们厮混在一起,为越轨行径集体狂欢。国王怒不可遏,拔出锋利的弯刀,将妻子和奸夫砍成了四块。 然后,他命令将女仆和那帮与她们厮混的男人一个个吊死在宫殿的庭院里。可怜的国王 因为愤怒和失去妻子的痛苦而疯狂,他决定向全国的女人报复。

山努亚国王每天要娶一个妻子,但在婚礼的第二天清晨,就命令刽子手砍掉她的头。这样持续了三年,杀掉了1000多个女子。

宰相非常反对国王的做法,却又无力阻止无辜女子被害。他的女儿桑鲁卓聪明美丽、心地善良,她注意到父亲日渐发愁,就问他出了什么事,父亲告诉她国王已经杀死了1000多名可爱的年轻女子。

桑鲁卓沉思片刻,想出了一个阻止国王暴行的办法。她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甘愿自我牺牲,嫁给国王。

国王很喜欢桑鲁卓。那晚,她躺在国王的身边,开始给他讲故事,国王从未听过那个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有40个大盗,他们把偷来的金银珠宝都藏在一个洞中,只要他们在洞口念一句神奇的口令,洞门就会自动开启。这句奇怪的口令是“芝麻开门”。一天,一个叫阿里巴巴的穷人看到了这一切,学会了那句神奇的口令。待大盗们离去后,他打开洞门,发现了成堆的财宝,他自然是取了一些回家。

他很快就富了起来,他的哥哥想知道原因,但阿里巴巴却守口如瓶。一天,哥哥暗中跟踪,发现了他的秘密。第二天,哥哥来到藏宝洞,打开洞门,找到了财宝。他带着财宝企图离去时,却怎么也无法打开洞门。一天后,大盗们打劫归来,发现了阿里巴巴的哥哥。 大盗首领逼问他如何知道藏宝洞穴,最初他一个字也不肯泄露,于是大盗们将他毒打一 顿,剁掉了他的手指。为了不再吃苦头,他很快供出了一切。大盗们杀了哥哥,前去寻找阿 里巴巴的住所??

故事讲了整整一晚,直到小鸟们唱响晨曲也没结束。

刽子手站在门外,等待国王下令处死桑鲁卓。但国王告诉他们,“暂缓执行,明早再来候命。”和国王以前的1000多名新娘不同,桑鲁卓在第一天保住了性命。第二晚,桑鲁卓讲完了这个故事,结局大致如下:

第二天,大盗首领把40个强盗①藏在大陶罐中,自己与另外两个同伙扮成商人,来到阿里巴巴的家中。阿里巴巴对他们产生了怀疑,便邀请他们共进午餐,用上好的食物,各种佳肴款待他们。不久,他们便昏昏睡去。阿里巴巴来到放着大陶罐的院子,发现一个大陶罐里躲着一个大盗。他迅速将大盗砸昏,使他无法向同伙示警。阿里巴巴料想其他罐中必定也藏着大盗,于是他让女仆将大量的油煮沸,将沸油逐个浇在每个大盗的头上,然后把罐子盖好,所有的大盗都被烫死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强盗,阿里巴巴从此过上了快乐、富足的生活。

第二晚,桑鲁卓又开始讲另一个有名的故事—“水手辛巴达历险记”。这个故事你一定听过。但她又一次故意没把故事讲完,国王不得不等到下一晚才能听到故事的结局。

一切就这样继续着,一晚又一晚,一周接一周,一月复一月,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

这些故事都很长,天亮前不可能讲完。

她的故事精彩绝伦,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大约三年后,国王最终意识到自己压根没打算处死这个既美丽又聪明的妻子。也许最精彩的故事要算桑鲁卓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全国的女子,如何用三年时间让国王了恢复了理智。渐渐地,国王对桑鲁卓故事的迷恋变成了对这个年轻女子的才华的欣赏,他也明白了世间女子并非都像他的第一任妻子那般邪恶和水性杨花。事实上,桑鲁卓这个勇敢、聪慧的女人作为王后完全配得上一位英明的国王。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重振国威,像以前一样励精图治,做一个够资格拥有桑鲁卓王后的明君。

UNIT SIXTEEN 摇滚之王

20世纪50到60年代,年轻人的音乐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我们有理由说,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正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歌手。他成为上百万年轻歌迷心中的偶像;许多歌迷过分关注他的生活和事业,以至于仍无法接受他已去世的事实。他风靡一时。50年代的乐坛最初视他为美国年青一代的道德威胁,把“令人恶心”、“道德败坏”、“下流”等字眼加在他的身上,但很快他就迫使他们接受他,将他奉为国家英雄。这个贫穷且非常腼腆的乡村男孩如何成长为世界收人最高的歌手和世界著名演员?他究竟在音乐界掀起了一场怎样的革命?

1935年,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出生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图拍洛小镇。那里的居民多为贫穷的黑人农工,即在早期帮助建立了美国经济的非洲黑奴的后裔。这对艾尔维斯意义重大,因为黑人虽然贫困,但至少在一个领域是富有的-他们把非洲的传统音乐带到了美国,艾尔维斯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传统融人到自己的音乐理念中。艾尔维斯出生的那栋房子不是我们常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的大宅,而是他父亲在兄弟的帮助下自己搭建的木屋,仅有两个房间。显然,艾尔维斯不是掌控着美国的富家精英之子,只是美国千千万万不见经传的穷人中的一员。实际上艾尔维斯是那晚家里出生的第二个孩子:他的双胞胎哥哥死于母亲腹中。他家离普莱斯利大家族不远,所有表亲、叔叔阿姨们都很近,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他们大多数只能找到短期或不稳定的工作。由于经济状况时好时坏,他们经常搬家。1946年,11岁的艾尔维斯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一辆自行车,但家中太穷,无力购买这件小奢侈品,母亲设法送了他一把吉他。他的父母坚信努力能改变家庭困境,于是在1948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把所有的家当放在汽车车顶,开着那辆用了十年的旧车来到田纳西州的大城市—孟菲斯。“

但在孟菲斯他们仍干着既不稳定又繁重的工作,若非儿子的音乐天赋,他们不可能享受到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炫目财富和安逸生活。他们住在州政府或私人房东提供的租赁房里,并且频繁更换住处。艾尔维斯参加了当地许多教堂的活动,在那儿亲身感受了白人基要主义者的音乐、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和福音音乐,也因此培养了自己的音乐技巧,他的吉他弹唱使他在当地的贫民区小有名气。但他还得挣钱养家,所以一踏出校门就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和父母一样,他多次更换工作,总想寻求更好的条件;他还在夜大进修,希望增强在求职市场的竞争力。但他已有成为职业歌手的雄心,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当地一家录音棚自费录制了两张唱片。从经济收益看,效果不太好;但从事业发展看,此举意义重大,因为他结识了斯科蒂·穆尔和比尔·布莱克,并组成了一个乐队—吉他手斯科蒂、贝司手比尔·布莱克,从此开始乐队巡回表演。

音乐界的投资人最初并不看好乐队的才华,但在1954年夏,他们翻唱了“大男孩”阿瑟·克鲁达的“好极了”,唱片公司老板对这首歌和唱片反面的“肯塔基的蓝月亮”比较满意,将其推向市场。不久,乐队有5首歌曲问世,人们开始掏钱购买。但一切并不容易,因为艾尔维斯白天仍在当地一家电力公司工作。有时他们也难免沮丧失望:一次,乐队在一个著名音乐节目中表演,一位工作人员说,艾尔维斯的演出简直是一塌糊涂,只配回去开卡车,

而不该在演唱上浪费时间。

尽管如此,乐队仍坚持演唱。同年秋,艾尔维斯签下为期一年的合约,每周日在一个乡村音乐节目中现场表演。有过几次类似的尝试之后,艾尔维斯已小有名气。1955年冬,他赢得重大突破,与最大的一家唱片公司RCA签下一份数目可观的合约;当时RCA出价4万美元买下艾尔维斯出道以来录制的所有歌曲,艾尔维斯从中得到5 000美元红利。那年,他21岁。

艾尔维斯的歌迷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 重要社会群体。和现在一样,那时的年轻人有购买力,渴望享受生活,对父辈们老掉牙的牢骚坚决不予理睬。父辈们到底在抱怨什么?艾尔维斯对此有何反应?老一辈的抱怨其实也不明确,似乎因为心中恐慌,怕年轻人自由散漫,过于早熟,怕他们得到过多的自由,社会将土崩瓦解。汽车赋予了年轻人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享受到父母们从未体验过的自由;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包括年轻人—掌握了大量信息,拥有了大量间接经验。这些情况下,父母们为自己十多岁的儿女们担心也是人之常情。一些人显然不喜欢艾尔维斯抖腿的动作和他在舞台上的随意动作,认为这些动作是“色情的”、“挑逗的”。在艾尔维斯的一段电视节目中,摄影师被要求只能拍摄他的上半身!

艾尔维斯对老一辈的抱怨采取的对策是避免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但依旧我行我素,就当从未听闻过这些抱怨。他更可能是被抱怨所伤害而非激怒,因为他从不相信,也没倡导过社会变革。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追求着—也享受着—正在起步的事业。作为一个 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他完全打算与家人分享他的所有成功。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艾尔维斯名利双收。1956年末,他主演的首部电影“温柔地爱我”上映并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几年,他又成功推出其他电影,特别是“监狱摇滚”和“硬汉歌王”。借助他的成功,一系列商品被推向市场—T恤衫、贴纸、玩具等。1957年,他置下一栋豪宅和一块土地,携家人人住。

如果需要证明艾尔维斯确实来自于美国大众,而非豪门贵族或享有特权的名流,那么 1958年他应征入伍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艾尔维斯(和父母)有能力将家搬到他所驻扎的德国军事基地附近,但他的军队生活,大致来说,和一个普通新兵没什么两样。1958年夏至1960年,他没有录制任何唱片。

直到大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艾尔维斯·普莱斯利的事业一直处于顶峰,他继续拍摄电影,创作新歌。但音乐界涌现出大批的新生代,主要有甲壳虫乐队(1965年他们与艾尔维斯见面,坦言了他们的音乐受艾尔维斯影响的程度),其他一些英国乐队,如滚石乐队,以及代表着不同音乐理念的美国音乐人,如鲍勃·迪伦和琼·贝兹。这些新出道的音乐人同样吸引着西方国家(当然也包括东欧国家)那些生活富裕,具有反叛意识的年轻歌迷。对艾尔维斯来说,令人伤感的是,他纯真的乡村背景和简单、单纯的世界观正迅速地变得落伍。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录制歌曲,接拍电影,大多还是颇为成功。20世纪50年代晚期,他终于娶了一位首次相识于德国的女人,有了一个女儿,过了几年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生命的最后六七年,他遭受了一连串打击,婚姻破裂,其后两次恋爱失败,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并导致他在1977年病逝,死因不明。

UNIT SEVENTEEN 提问,还是沉默,这是个问题! “有能力的人,做。没能力的人,教。”这个笑话常用来讽刺教书匠。它不是善意的评 价—笑话很少是友善的!或许笑话的初衷(通常)不是让我们从字面理解它;说话者极有可 能只是拿这一职业开开玩笑,正如人们常尖酸刻薄地评价银行经理、律师、汽车推销员之流。 至少,在许多英语国家,这种刻薄的评价早已见多不怪;我们教师是大众取笑的对象。

在英国、美国和其他以说英语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我们也经常是自己所教的中小学生、大专院校学生取笑的对象。学生和学龄儿童时常对自己的中学老师举止粗鲁,有时这种不敬升级为言语侮辱,甚至,在最糟的情况下,发展为暴力行为。一些父母也有同样的行为,支持儿女们与老师作对,有时甚至是攻击。

对教师—事实上,也包括对其他社会成员,如警察、店员和老人—的这种不尊重是近年出现的社会现象。当然,在我自己的国家,几年前对“权威人士”及同胞的尊重仍是一种行为准则而非罕见的现象。但近年来,在英语国家,自私、傲慢、无视他人的权利和安宁的行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已无关紧要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无礼和漠视并未蔚然成风,但确实已不再是个别现象。

那么在像这样一个母语并非英语的国家,情况又如何呢?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年中行

为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传统价值观是否被调整以适应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形势和迎接新的挑战?一些传统价值观是否已经被腐蚀?它们现在是否被人们视为无关紧要?

我们不妨谈谈中国。对局外旁观者来说,在过去二三十年中,虽然大批建筑物和基

础设施的修建使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似乎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当然,外国旁观者不可能察觉那些细微变化,如,人们日常交往中表现出的客套和尊重的传统形式:首先,外国人往往无法理解这种客套的全部涵义,因此他们不会注意到,更别说理解,其中微妙的变化。但中国人自己应该能敏锐地察觉这些方面的任何变化。如果今天的年轻人内在的和基本的品质及特征发生巨变,老一辈—祖父和祖母们—肯定会注意到并能理解。

这里我想讨论的正是年轻一代的特征,而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职业前景。较确切地说,我特别关注年轻一代一般如何对待老师和权威人士。进一步确切地说,我感兴趣的是受过学校教育的年轻人,那些集聪明和好运于一身、有幸体验大学生活的学子们;简单说,就是你们。这些人如何对待他们的教师、导师、讲师和学监?是否存在某种可以观察和评论的“普遍模式”?是否多数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采取相同方式对待自己的老师?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或“也许是”,那么是否可能识别这种行为的具体特征? 当然,没人可以完全肯定地回答上述问题。“行为”只能被描述,而不能像距离、重量和辐射强度那样被测量。但可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回答说,事实上,很容易发现众多的大学生有着极为相似的行为模式。例如,中国的多数教师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大学生们一个明显的行为特征是他们会对指导老师表示尊重,至少表面如此。我们可以断言老师们对此十分高兴,但表面的尊重也许掩盖了对某些教师个人或整个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太尊敬的内心态度。但让我们假设,真实情形并非如此,学生的外在行为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想法,这似乎是进行真正的学习的最佳环境,特别是将这种情况和西方同行相比,他们并不总能肯定是否获得同等程度的尊重。

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上面我们对这些态度和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所做的描述也许不太精确;但是,现在我们有必要在此基础上,问自己一些更令人深思的问题。也许我们该问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尊重是否总是美德?我们对教师的尊重是否应该达到毫不质疑的程度,即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甚至可以出示证据证明—他们的教学源于错误理解或错误信息?我们可以认为老师永不犯错吗?别忘了老师和学者们的确曾告诉年轻一代地球是方的!如果在不久以前任何有想象力的大学生提出人类最终将掌握飞行技术和飞行科学的看法,他一定会被无情地嘲笑。

让我们再问问自己别的问题: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他最具挑战性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时,多大?当老师们的看法受到爱因斯坦质疑时,他们很有可能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敬?如果传统的想法和信念,特别是与科学原理有关的想法和信念从未被发明家们质疑,那么降落伞、手推车、汽车以及人类所有的精彩发明又怎么可能

出现?

我不是说对导师、权威人士、老者??的尊重是错的。事实远非如此。我想说的是质疑教师的观点是尊重的更好表现。质疑有别于认为错误或无价值而不予理睬。提问说明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观点有兴趣,并反复思考力求结论—这个结论不仅仅是由教师提供,而应由学生通过理解所有相关概念得出,且应有理有据。如果学生得出与老师不同的结论,那么这两个不同结论中有一个或论据不充分或推理过程有误。任何情况下,受到质疑的只是结论、观点和资料,而不是教师。进步和成就源于学术辩论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的观点。 不用说,老师们对此非常清楚。大学生们没有更多地质疑他们的观点才往往是他们感到失望的原因。他们喜欢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这表明学生们理解所讨论的话题并对此饶有兴致,也能使老师们更仔细地思考该问题。但是,除非学生们向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否则教师不可能从问题中获得乐趣。如果他们的学生太腼腆、太胆怯、对他们过于“尊敬”,就无法将教师引人辩论,或者,至少是无法引人有挑战性的谈话,这样教师就不能与学生交谈、交换看法、为观点辩护??因此,我认为老师需要学生正如学生需要老师,教育是双向过程,学术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交流观点。

当然,为了能参与这种双向过程,学生需要基础知识、事实和相关信息以支持他/她可能产生的想法。这正是讲座的任务。考虑到讲座的参加人数,它不利于各种看法的相互交流。教育过程中的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为他们的理性讨论提供原始资料。但是,指导课为这个过程的进行提供了环境;这也正是指导课的基本功能。它不是进行进一步单向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是进行试验、测试观点、质疑讲座中讲授的概念,而后仔细考虑和认真推演的地方,也是学生消除讲座后可能感到的困惑和误解的地方。再次申明,承认自己的困惑或误解并非示弱—它恰好表明你具备学术能力,是一个清楚自己思维过程的学生。极有可能你的同学们也有同样的误解,你的问题让他们和你一样受益。你的老师也会感谢你,他/她很高兴得到学生们积极的反馈,甚至在讲座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也被看作是“积极的”,只要它表明你确实仔细考虑过这个知识点,并有了自己的结论,即使你的结论与老师的不同。

讽刺的是,很多情况下,你在课堂上最不礼貌的行为是保持沉默、拒绝提问、毫不怀疑地接受传授给你的知识。仔细聆听、认真思考、决定取舍、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如果老师与你有不同的观点,检验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或者向老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术发展。

UNIT EIGHTEEN汉堡包的崛起

美式烹饪,和与它有历史渊源的祖先,英式烹饪,一样,被公认为世界最差的烹饪之一。但一些跨国公司仍能成功推广和销售美国食品。它们如何取得成功?最明显的例子也许当数麦当劳快餐公司了。

麦当劳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经济繁荣时期。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美国经济繁荣起了主要推动作用(汽车给人们更多的活动自由,对经济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一系列新兴的消费产业随之兴起—特别是娱乐业(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服装(为大众市场生产的时装)、家电产品(洗衣机、冰箱和许多节省劳力的装置)、团队旅游,当然还有食品。麦当劳也许是第一家察觉到食品批量生产在这个新兴市场中的潜力的公司。一个奶昔搅拌机推销员雷·克罗克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家拥有成功的食品配方的餐厅,接着,麦当劳第一家分店于1955年开张。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的小餐厅由麦当劳兄弟俩经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单一的食品种类出售大量的食品和饮料(他们从雷。克罗克手中购买了8台奶昔搅拌机)。克罗克意识到大规模推广这种体制将有利可图,

于是向麦当劳兄弟俩提出创建连锁店的主张。很快,克罗克就在几百英里外的伊利诺斯州的德斯普兰斯开办了一家麦当劳餐厅。食品配方获得了成功,新公司开始坚持统一产品,对新加盟的连锁店店员和经理进行严格培训。

随着加盟店网络的扩大,他们创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为新店提供支持,让新店使用麦当劳的名称和体制,特别是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开发著名标志“金色双拱门”,挖掘用“麦当劳”命名食品的营销潜能,如“麦当劳松饼”。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特许权”体制的建立。凭借这一体制,公司无需庞大资金储备便可开设分店,因为新加盟的经营者会承担新店开张的大部分资金,以享受麦当劳的独家配方、培训、广告效应以及总公司向新加人的经营者提供的其他帮助。20世纪90年代,中欧或中国等地,商业经营技巧较为缺乏,麦当劳用类似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它曾在美国使用的方法将经营理念介绍到这些地区,并取得了类似的成功。这些国家,与亚洲、非洲和南美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以前几乎从未见识过先进资本主义市场的魅力和光芒,所以麦当劳市场营销策略中增加了新鲜感、未来色彩和异国情调,最终人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好莱坞美梦了。

于是,一种现象产生了。在一些国家(特别是环太平洋的亚洲国家)人们把麦当劳看作特别的地方,认为在那儿请客,甚至请女朋友很时髦。而在麦当劳经营历史较长的国家,自重的女性只会把这种邀请看作是一种侮辱。当然对孩子们来说,又另当别论。麦当劳在促销活动中精心安排形式多样的“诱饵”,使快餐连锁店成为家庭聚会的好场所。尽管没有一个成年西方人会被麦当劳的小诱饵,如凯蒂猫、世界杯玩具所吸引,但孩子们一旦动心,大人就很容易被大叫大嚷的孩子们“胁持”到这里来。

这个庞大的食品连锁店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光英国就有1000家店,香港有158家),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也迫使有关国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不仅每天销售面包的部分利润流回美国总部,本地食品制造商被势力强大的新竞争对手挤垮,而且很多时候,人们似乎开始感到自己国家的传统烹饪,甚至民族认同感正受到威胁。在法国、英国和其他地方都零星地发生了攻击麦当劳快餐店的事件。在法国发生的一例类似事件中,当地市长对麦当劳快餐店被毁一事采取纵容态度,因为他认为麦当劳代表了对法国伟大烹饪传统的冲击。在英国,麦当劳成为众矢之的,被看作全球一体化负面影响的证明。同样在英国,麦当劳极为不明智地卷人了麦克里贝尔案。有几个人因散发质疑麦当劳食品营养价值的小册子而被送上法庭,罪名是损害麦当劳的声誉。被告是相当普通的失业者,无力聘请律师为其出庭辩护(事实上,也不可能支付任何实质性的赔偿金),他们选择了自我辩护。在两年诉讼中,他们干得很成功。尽管麦当劳让他们的一些罪名“成立”,但被告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而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名人,仿佛是被横行霸道的美国巨人恶意攻击的“小人物”代表。

自从麦当劳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后,它就竭尽所能塑造爱心机构的形象。例如,1974年它开放了一幢名为“朗诺·麦当劳叔叔之家”的大楼,让父母们带身患重病的孩子前来度假。朗诺·麦当劳慈善机构如今非常成功,它筹集公众捐款为有需要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儿童提供医疗保健。麦当劳网站涉及教育、健康、环境和动物权益,以及公司具体关注的重点,如质量和安全。麦当劳曾被指控向美国国内市场提供多来自拉丁美洲的牛肉;那里以前覆盖着的大片雨林因无法维持这种高密度的动物养殖而最终变为荒漠。麦当劳在其网上电子出版物里明确否认此事,但此举或许正好说明该指控并非空穴来风。因此,有人声称麦当劳正在破坏我们的地球,因为它破坏了防止全球变暖的热带雨林;和其他公司一样,它同样使用会导致全球变暖的材料制作包装。如今,麦当劳正积极面对环境保护运动的挑战,尽力确保最大限度地采用可回收的材料,实施在消费国就近生产食品的政策,资助种类繁多的环保机构。比如,他们赞助了一个慈善机构,帮助农场主在热带雨林被破坏后留下的土地上重新培植雨林,以减缓雨林栖息地退化的速度,尽管重新种植雨林的速度不足以扭转气候

变化的趋势。现在,麦当劳至少声称自己是一个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负责的机构,并建立了一套体系;根据这套体系,如果它未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就必须给公众一个交待。

但是,对麦当劳的最终评判只能以它的基本服务为基础。麦当劳能宣称它是最经得起检验的优质食品供应商吗?从卫生角度看,公司无疑拥有世界一流的体制。他们坚持为特许经营者着想的体制保证了无懈可击的超高卫生水准,只是,像麦当劳这种大规模的连锁店偶尔出点纰漏也是可想而知的,如在汉堡包中发现老鼠头这件事,但这种事故也不太可能使麦当劳在健康方面的好名声蒙尘。也许我们只能从工资政策和工作环境中寻找某些不足。当然,很多人也指责麦当劳的食物热量过高,虽然从某种角度说这种食品有营养,但如果消费者仅以此类食物为食,其脂肪含量将不利于健康,麦当劳再次针对这种指控进行了切实的改革。现在顾客完全有可能在麦当劳吃到低脂食品甚至素食。毕竟麦当劳要维护自己的声誉,它决不能允许自己被看作老式的廉价食品连锁店,尽管它原本就是如此。

最后,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你爱它还是恨它,很长一段时间内麦当劳仍将继续存在。即便是那些看到著名的金色双拱门标志就露出不屑神情的人,也得学会接受这一事实。

UNIT NINETEEN 最早的澳大利亚人

历史书反复告诉我们澳大利亚是欧洲探险者于17世纪“发现”的,但事实上,早在17世纪前千百年,澳大利亚这个巨大岛屿就已经被人发现,并有人居住。

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被称作澳洲土著人。据估计,他们到达这个岛屿大陆的时间在距今5-10万年前。那时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大陆架显露在外,印尼群岛的许多岛屿其实都是相连或相互极为靠近的,这些条件使古代澳洲土著人南迁相对容易。他们从一个岛屿来到另一个岛屿,逐渐到达了澳洲大陆。当然,整个过程持续了数世纪。他们的迁徙也可能是分期分批进行的。骨骼和文化证物揭示有大批不同部落来到了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就迁徙开始的大致时间争论不休,一些颇有争议的人类残骸和石器的发现导致了许多不同结论的产生。但是,大多数的古生物学家认为澳洲土著人是在最后一次冰川时代到达澳洲的。 有两种主要理论试图解释澳洲土著人的由来。一种理论提出他们其实是利用大陆桥南进的东南亚人。支持这种理论的一个依据是澳洲野狗(一种澳大利亚土狗)有某种泰国狗的血统。另一种理论认为澳洲土著人实际上来自南亚次大陆,他们的古代祖先是印度人。这种可能性可以从种族间的相似点得到证实。澳洲土著人如何最终在整个澳洲大陆定居也存在两种主要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最早的迁徙者最初居住在内陆,借助高度发达的内陆河运和湖运来到这个国家的中心地带,这些早已消失的航道留下了考古学和地理学线索。另一种理论声称土著人首先居住在海岸附近,并逐渐占据了内陆地区。塔斯马尼亚岛是靠近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端的一座大岛屿,岛上人类的聚居地足以证明迁徙是具有潮流性的。如今为数不多的第一批定居者的后裔和来自大陆的土著人明显不属于同一个种族子群,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体貌特征。考古学家认为上个冰川时代较低的海平面使人们很容易来到塔斯马尼亚岛,但后来海平面的上升孤立了这个岛屿,阻止了新移民的到来,使该地成了考古学上的时代文物密藏地。

澳洲土著人过着旧石器时代的生活。他们用石头、骨头、木头、贝壳和芦苇制造工具和武器,如矛、斧、棍棒、回旋镖、火石刀、锤子、针、盘、桶、网和简陋的住所,过着游牧的生活,对农耕一无所知。他们在陆地上流浪,猎杀野生动物为食,也采集野生坚果、浆果、树根,还吃昆虫,作为以肉类为主的食谱的补充。袋鼠、Aq鹊、巨晰和蛇是他们喜爱的肉食。他们也捕食鸟类,但较难得手。他们常用矛在河里或沿着海岸叉鱼,在岩石坑和河口仔细寻觅贝类。一些部落发明了筑坝捕鱼法,垒一堵石墙将鱼赶进浅滩或环礁湖,一旦落潮,鱼就成了瓮中之鳖。较小的晰蝎和其他爬行动物也可食用,许多木头中的蛆、蚯蚓和

类似的生物也成了土著人的盘中餐,或生吃或在簧火上煮食。

土著人到达澳洲后,分裂成不同部落,每个部落占据澳洲的一个地区—尽管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领地却极为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基本语言,但这些部落有大量的部落方言。据估计,在18世纪晚期欧洲人踏上澳大利亚时,土著居民使用着上千种方言。部落领地以地貌特征为标记,如山脉、丘陵、平原、河流、森林和山谷。部落间交往或相互联系极为罕见,部落战争也很少见;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干旱和严重食物短缺。严格的部落划分确保了方言的传承。

土著人崇拜图腾,设立标记用以描绘或阐释象征古代魂灵和神物的地貌。动物也可以是魂灵和超自然物的图腾。最为广泛信奉的图腾是蛇,最著名的当数彩虹蛇。土著人相信是它创造了自然界,它在大陆蜿蜒爬行,切出了河流、峡谷和湖泊,堆起了山脉。此外,土著人相信他们的灵魂祖先在称作“梦幻时代”的遥远年代创立了法律、宗教仪式和部落传统。这其实是解释所有物种起源和地貌形成的一种神话。传说中,河流、小溪和水洞是魂灵的栖息之所,大地其实是由精神物质所组成,因此,土著人有一种天生的生态管理责任感,他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1788年第一批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他们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的存在。尽管土著人以前从未遭受过许多疾病的蹂瞒,他们却没有天生的免疫系统对抗天花病毒的肆虐。在英国人定居的第一个十年,上万名土著人被天花夺去了生命。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完全不理解,也无法容忍土著文化。他们没有发现农耕的痕迹,没有看到可以辨认的基础设施,如公路、栅栏或房屋,通过一个名为“无主领土”(意思是“闲置地,’)的法律概念,英国人将澳大利亚视为“无人地”予以占领,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开发的土地和资源足以证明它并不属于土著居民。结果,土著人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就是原土著居民后来受到的社会和政治迫害的根源。

后来的150年中,土著人逐渐被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被迫接受政府的一整套法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欧洲殖民者清除土著人,以绝后患。最初,同化被认为是解决种族紧张局势的最好办法,他们打算通过种族间通婚、传播基督教和继续剥夺财产来消灭土著文化。后来,他们又实施一项保护政策,将土著居民赶进保护区,由白人监管。在塔斯马尼亚岛发生了大屠杀,土著居民几乎无一幸免。面对这些灭族和奴役的企图,土著居民顽强生存,英勇抵抗,使欧洲人总是不得不制定更多的法令以有效地处理土著居民“问题”。20世纪上半叶,政府实施了一项政策,将土著人的子女从父母身边带走,或送进特殊机构,或交由白人家庭收养。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项政策仍未被取消。近年来,“被偷去的一代”既成了白人和黑人关系的象征,又引发了白人深刻的心灵反思和政治忧虑。

土著居民一直尝试用政治途径解决财产被剥夺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土地权”之争一直是澳大利亚政治的焦点,但进展极为缓慢。1992年,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波案”中,最高法院裁定“无主领土”概念在1788年被滥用。几年后,所谓的“威克决议”判定土著居民和白人农场主及土地所有人享有一样的权利,他们并没有因为欧洲人的殖民而灭亡。一些土地权纠纷案得到妥善处理,兼顾了白人和土著人的利益,但仍有许多案件的处理让人觉得极为可疑,大量的争议和分裂由此产生。

财产被剥夺给土著居民造成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很重要的是切断了他们世代与土地和部落图腾的联系,这在很多情况下导致土著人酗酒、失业和迷失自我。但是政治激进主义和民众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促使黑人和越来越多的白人支持者要求政府为英国人到达后对土著人的迫害正式道歉。现在的政府坚决驳回了代表国家向土著人公开道歉的提议,甚至试图撤销法庭最近做出的一系列有利于土著人的决议。

显然,在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仍将存在。

UNIT TWENTY 与祖父旅行

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就听祖父讲他在印度的奇闻逸事。从20世纪30年代起直到40年代,他是一名年轻英国军官。我记不得他描述的所有冒险故事,但我忘不了那些让儿时的我兴奋不已的故事。有一次他外出猎杀一头吃人虎,还有一次他渴见了当时统治印度各地的众多国王中的一位。祖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些冒险经历;到我10岁时,虽然自幼生活在英国林肯市,我却觉得自己已游遍了整个印度,并亲身体验了祖父曾经历的所有冒险。

我渴望长大成人,变得独立,游览祖父讲述过的所有地方,但往往你还没回过神,就读大学了,接着就创业,然后所有的时间似乎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如今34岁的我还从未去过印度。祖父差不多5年前已经去世,而这些年我前往印度的梦想也被搁浅。我是一名职业会计师,令人沮丧的是在这一行业没有探险或奇遇。别误会,我喜欢我的工作,能以此谋生也感到很快乐。只是我仍不时记起祖父在印度的种种丰功伟绩,童年的幻想又活灵活现地重回眼前,虽然它们一闪即逝。我现在已在香港生活和工作了12年了。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英国国旗最后一次被降下时,我的思绪回到了祖父多年前在印度目睹的往事—准确地说,是1945年。50多年前,同一面英国国旗曾在印度的国土上最后一次降下。对,就是这样。我当即下定决心,一有机会,就要去实现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游览印度。于是在1998年初,我请了长假,收拾行李,坐上了前往印度的飞机。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么多年后,自己终于踏上了旅程,前往“梦中的目的地”。

我停留的第一站是孟买(Bombay),现在也叫做Mumbai。到印度前,我曾看过一些关于印度的节目,从五花八门的电视新闻频道知道了一点这里正发生的许多事情。但不管你的准备如何充分,第一次踏上印度这片土地,还是挥不去极为异样的感觉。你觉得这个地方别具一格,与任何别的地方都很不同。我连一个当地人也不认识,所以在距离机场不远的一家旅馆预定了房间。走出机场大楼,你就能体会到如果时间旅行成为现实,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公路上的汽车,特别是出租车,看起来就像你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模型。我没想到,它们居然不是“英国”汽车,而几乎全是小型菲亚特(意大利产)。人们很好客,对我来说是过于热情。大约两打流浪小孩蜂拥而至,想帮我搬行李,至少我当时认为他们是想帮忙,但后来我想他们也许想抢走我的行李。在戏剧性的、还夹杂着许多幽默细节的一番抗争后,我总算挤进了一辆出租车,向旅馆出发了。

旅馆非常豪华。在我5分钟的行车途中曾亲眼目睹印度的贫穷,所以压根没想到会在一片贫穷景象中看到这种豪华的场景。但确实如此,就像是饥渴的旅行者看到的绿洲,我很快就置身于奢华的环境中,忽然,孟买不再像一个糟糕的地方。我在那里呆了两天,坐着舒适的空调车,探访着城市的大街小巷。这里还留有英国曾统治过的痕迹吗?我看到的几栋古老建筑确实让我想起了伦敦;每个人都能说些英语,有的说得特别好,有的几乎听不懂,但英属印度的大多数痕迹基本上已经消失。也许我的结论下得太快,毕竟我只在这里呆了几天。所以我决定继续在这个国家进一步深入探寻,希望能一睹祖父曾亲切谈起的那个印度。 我的下一站是浦那。乘火车从孟买出发,大约4个小时即可到达。祖父曾在那里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惊奇地看到那里仍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军营,也称“兵站”。浦那是个很小的城市,和孟买相比更是如此。驻扎在那里的很多军官仍住在多年前为英国军官修建的房屋里,我仿佛能看到祖父坐在屋外的一个大花园里,晒着太阳。浦那还拥有除北京外世界上最多的“双轮车”(有时候你甚至很难认出它们竟是自行车!)。我游览了阿加汗宫,它现在是圣雄甘地和妻子的纪念博物馆;在印度获得独立前他们被软禁于此,其间他的妻子在此去世。这栋房子很漂亮,在穆拉河岸有大片杂乱的土地。祖父经常谈到这个地方。他曾回忆,在这个宫殿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一个高级军官喝多了点,从楼梯上跌下—幸好只是受了轻伤。我也亲自去看了看那些螺旋式楼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我的下一站是小镇代奥拉利,我希望亲眼看看那里的居民是否真如祖父所说的那

样疯狂。他们并不疯狂。在英国,“代奥拉利”成了“疯狂”的代名词。祖父曾提到这个小镇因酷暑而著名,在仲夏时节,气温能达到40来度,许多英国士兵甚至死于高温,另外,一些则因为高温而有些精神失常。从此,代奥拉利就和疯狂联系在一起。我听说过的故事大多与蚊子、无法忍耐的酷暑和Nimbu Pani,也就是柠檬水有关。现在只是二月,因此,也许非常幸运,我只遭遇了蚊子的攻击—我从未见过那么大的蚊子。从这里出发向北,我来到阿格拉,那里有闻名于世的泰姬陵。当时我不知道印度最大的精神病院也位于此处,所以,如果你能明白我的意思,我要说从很多方面看阿格拉才是印度的代奥拉利。我计划在此逗留3天。

阿格拉是历史爱好者的乐园,随处可见古老的莫卧儿建筑物,泰姬陵当然令人叹为观止。我有一张祖父和他的军官朋友们在泰姬陵拍摄的照片,于是我想找到那个准确的位置。一番搜寻后,我最终找到了。我简直不敢相信,祖父照片中的那棵树还挺立在那里。但奇怪的是,这个地方还是几乎找不到以往英国统治的明显迹象。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中只有少数建筑提醒你,英国人来过这里。实际上,只有铁路系统和公路网能清晰地显示英国统治的痕迹。

印度获得独立时,人口约为5 000万①。今天,人口已经超过10亿,并在继续增长。当这个国家人满为患时,很难想象祖父在他那些引人人胜的故事中提到的竟是这个国家。他曾告诉我,回到林肯郡后他的生活再也不像从前了,印度的一些东西让他念念不忘。现在,在这里呆了几周后,我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这地方有些什么是像我这样的旅游者能觉察得到的:是那种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感觉,其他地方都不太能给人那种感觉。也许是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引发了这种感觉。今天的印度大部分是英国遗留下来的,因为印度的很多小国是由英国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大国—印度。事实上,除此以外,这样的统一在整个印度历史上只有莫卧尔王朝统治时期出现过??德里,印度的首都,是我的下一站。

能看到最多英属印度痕迹的城市—这正是我寻找的—就是首都新德里。这里的议会大厦,南区和北区的政府办公室和总统府构成了令人难忘的景观。在印度门,长明火为无名烈士燃烧着,蔚为壮观;阵亡将士的名字刻在印度门上。总统府曾是印度最后一任总督巴顿勋爵的官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元首住所,甚至还带有自己的动物园。在印度门附近,有一个空置的小建筑,似乎是为摆放雕像而设计的,这就是曾经摆放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的地方-----如今雕像已经不存在了。

我印度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密拉特小镇。它在新德里西北部,距离新德里65公里,因1857年的印度兵变而闻名。我来此是因为我记得祖父曾提及他真正住过的只有这里。他住在名叫“双轮车俱乐部“的地方,门牌号是9。如果可以,我非常想找到那个俱乐部,在那儿想象祖父当年的样子。密拉特如今仍是一个兵营。我那位从德里来的司机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俱乐部,它位于莫尔大街上,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非常漂亮。门卫得知我来此的原因后,不但允许我进入,还盛情地提出带我去找9号房。它就在那儿!几乎50年过去了,我终于站在它的面前。我的膝盖开始发颤,司机以为我中暑了,急忙冲进屋去要了杯水,其实我只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房子的女主人和司机一起出来,拿着一壶冰镇饮用水。她的丈夫是陆军上校,全家人在这里住了一年多。我告诉她我为何来此,她叫我跟她去屋后,想让我看一些东西。在后院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有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写着”1932-1937,布热----真正的朋友,爱你的艾伯特。“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51年后,我居然能亲眼看到祖父的爱犬的坟墓,之前我曾听说过很多关于它的故事。艾伯特。邓恩就是我的祖父。多年来我一直说要到这里看看,现在我终于来了。在那个时候,我最希望的就是祖父能和我一起站在这里;不过再一想,也许他是和我在一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ep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