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题录
更新时间:2024-03-17 1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三、解释下列概念
1.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有机结合体。它规定了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美育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4.讲授法
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5.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6.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过程。 8.课程
课程即教学科目,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9.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现代教学原则体系建构(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原则 ②因材施教原则 ③启发诱导原则 ④联系实际原则 10.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各门学科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教学
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13.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
1
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14.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15.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16.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有机结合体。它规定了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7.德育
德育,就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和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关于德育的概念:我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广义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首先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18.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程序的教学范型。 四、填空题
1.教育的本质是__培养人的活动__;教学过程的本质是___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根本属性。_;德育过程的本质是__在活动与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的过程。
2.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教书育人;德育的基本方法是_说服教育法___;教学的基本方法是_启发式教学(不确定)。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各种教学____;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___。 3.教学的中心任务是__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____;课的结构的中心组成部分是_讲授新教材__;教学过程的中心阶段是_理解教材,形成概念___;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上课____。 4.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__杜威__________;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___布鲁纳______。 5.教育起源于人类的 生产劳动__;它所具有的两种社会职能是__传递社会生产经验_和_社会生活经验__。 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__教育___的客体,又是_学习_的主体。
7.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学记》__;最早建立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撰写的《普通教育学》__。
8.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_培养人__来实现的。
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_循序渐进和阶段性_ _;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_因材施教__。
10.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___教育学__、心理学___和学科教育学。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与受教育者_之间的矛盾。
13.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_检查复习_、_讲授新教材_、_巩固新教材_和布置课外作业五部分组成。 14.教师备课应做的三项工作是_钻研教材_、了解学生和_设计教法_;写出的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_课时计划_。
五、简答题(简明回答要点即可)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启发式教学原则含义及要求是什么?(4分)【本题PPT上找不到,答案来源:
】
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是什么?(4分) ①组织好讲授内容; ②讲授要有启发性;③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 ④板书设计。(少而精;要完整;要有启发性)
4.古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6分)
1.学校的产生,学校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强调机械灌输与体罚。 5.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 6.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5.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6分) 根本劳动特点是“育人性”
1.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创造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示范性。 3.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协作性)。 4.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 6.劳动效果的滞后性(迟效性)。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力。
7.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分)
狭义教育的含义是学校教育,故问题变成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6分)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观察力)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思维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阶段。 4.巩固教材,增强记忆。(记忆力) 5.运用教材,形成技能、技巧。(综合能力) 6.检查学习效果,获得反馈。(调节教学活动)
3
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3分)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10.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包括哪些内容?(15分)
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 5.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
知识结构: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教育理论。
能力结构:1.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表达能力;4.教育机智;5.自我控制 能力;6.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7.科学研究的能力;8.社会交往能力等。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分)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知行统一的原则 (四)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2.简述学科课程理论。(6分 )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取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其特点是: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体系;③强调训练的价值。优点是便于教与学,便于系统知识的学习。缺点是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这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13.启发式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有哪些?(10分)
①哲学观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
②学生观不同 :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客体
③教学观不同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 ④教学目的不同 :培养造就聪明的创新者 ;培养唯上唯书的书呆子
⑤教学措施不同 :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单一的硬灌来压制和束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⑥效果观不同 :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智
14.当代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5分)
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景—陶冶式和示范—模仿式。
15.教学原则有哪些?(4分)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六、论述题
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依据ppt: 1.教学目的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正确(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结构紧凑 (组织得好) 5.教学基本功好 6.师生积极性高 7.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2.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
4
对待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道德目的自觉地克服一定障碍,坚持或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能否达到一定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④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与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相联系的行为举止。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起调节、驱动和控制作用。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指导,方向不明,容易产生盲目性;没有情,知难发展为信念,没有信念,知就不可能转化为行动,意和行也就缺乏内部动力;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也难做到坚持不懈;没有行,知、情、意都无法表现和检验。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总结概括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 3.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顺序进行。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各因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德育过程应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3.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要求。
(一)选择的依据
1.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3.根据学科性质和教材特点;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师自身的条件;6.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时间、设备等); (二)运用的标准: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生产性)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力。 (三)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与教育先行的认识
1.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经济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教育会推动经济发展。那么,教育投资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能否度量,自然会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2.关于教育先行: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教育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教育不在生产活动之前培养好所需要的劳动力,即使有了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原材料,生产活动也是无法进行。因此,在新的建设项目投资之前,教育应当先行一步,预先培养好必需的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如果两者配合得好,建设项目就可迅速上马,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效益。这是教育先行的好处。否则,教育先行的物质条件不具备 ;教育先行将出现“头脑外流”、高学历的人失业,造成社会矛盾。
5
5.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依据PPT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和有利条件。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不同步。④教学必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依据题库: 参考答案1: (即二者不总是同步发展或智力不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自然
(1)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力。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事实、属性、本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千万年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智力是大脑皮层反映与分析现实世界的活动能力,一般指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的发展不能凭空进行,主要通过学习知识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智力,智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识的相互促进是有条件的,
而然地发展的)。 这条件主要有:知识的多少,知识的内容与结构,掌握知识的方法。
(4)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主要措施:①精选教学内容。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的结构。③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多种方法,改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学会学习。④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学习,综合发展学生的智力,即使学生的观察力、 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得到协调发展。
6.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决定教育工作要全面地关心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发展某一个方面。要把长知识与长身体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要循序渐进。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要区别对待,不能不分阶段地“一刀切”。
4.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掌握每一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征,并依此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和改变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就要抓住“关键期”,把握“火候”,适时而教,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7.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长善救失”。 8.总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要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要求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学生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论述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①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该规律。因为:各门学科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教师的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哲学观点所支配;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作风以及思想感情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本身也富有深刻的教育性。 ②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 ③思想品德的提高是掌握知识的动力。 ④教学必须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的统一。 8.如何备好课,编写教案的步骤是什么?
备课 即为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
6
工作、写出三种计划。 (一)做好三项工作 (二)写好三种计划 1.钻研教材(懂、透、化)-心中有书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了解学生-目中有人 2.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3.设计教法-手中有法 3.课时计划(教案) 编写教案的步骤
1.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关键—是指对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技巧起决定作用的哪些知识和技能。
3.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内容情况安排上课的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时间分配。 4.考虑各个教学步骤具体进行的方法,准备好教具使用的方法和时间。 5.做好板书设计。
7
正在阅读:
江苏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题录03-17
2011级寒假社会实践报告05-05
公司志的编纂方法06-16
运算定律第四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05-22
中国移动DSP与移动电商营销研究报告2014(简版)06-07
中国现当代习题04-23
电路原理习题11-30
河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试卷03-15
17春福师《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在线作业一05-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题录
- 江苏大学
- 教育学
- 期末
- 试卷
- 考试
- 恒兴油脂年产5万吨棉籽油深加工甘油二酯及人造奶油生产线项目(1)
- 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防范应对规程(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高标准基本农田“投建管服一体化”精
- 高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导学案
- (2017-2020年)中国变速箱前后壳体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
- 00837自考旅游英语选读复习资料
- 推进财税改革内容
- 普通微生物学试题库
- 2010光电相位探测器--吴浩
- 长征考场科目二 - 图文
-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研究生试题及答案
- 人事干部心得体会
- 学生公寓综合布线方案
- 设计
-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What does he look l
- 明水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 养气蓄能法
- 劳动合同法练习题(精)
- 统计学综合练习题
- 2018-2019年初中信息技术浙江初二期末考试测试试卷含答案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