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更新时间:2024-01-10 03: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德育理论的形态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4、德育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课题:德育与德育原理的发展;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德育观点 1.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2.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他坚决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3.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显性德育,但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教育,或者说在他的德育艺术中显性德育更多的隐性化了。4.他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重视“奉献”活动。5.他还对人的全面发展、集体教育理论等许多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家关注的问题有十分深入的思考。 6、科尔伯格主要观点

1.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等。2.他认为和一般认知发展一样,道德思维也具有结构的特质,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活动形式,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3.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决定是因人而异的,但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价值。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道德发展水平、阶段。②.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③.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三水平六阶段见12) 7、价值澄清理论

代表人物:拉思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

主要观点:①价值澄清理论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讲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②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有效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是: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赞同与珍视;确认;根据选择行动;重复。③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应当特别留意“价值指示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存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 8、关怀理论

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

基本观点:1、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2、关怀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这种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是平等互惠的,因此主张建立维持和增强关怀关系3、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人们的道德行为大多是出于同情和关怀 是一种直觉的反应。因此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培养道德感情。4、批判当前的教育

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也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5、提出淡化教师的职业角色,跟班教学,增加教师人数以保证关怀的质量和数量,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6、道德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成分或教育要素:(一)榜样,教师以身作则 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 去关怀。(二)对话,通过对话来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诺丁斯所说的 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理解、同情或欣赏。(三) 实践,关会理论需要的实践是基于关怀的实践。(四)认可,是对他人 道德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认可只有在了解某个人到能够看出他本来的 意图及他的理想人格时才能达到效果。

9、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或教育要素:榜样、对话、实践、认可。

10、德育的主要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11、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所进展的心理学派,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是他们的代表。(名词解释)

12、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1: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13、个性:心理学解释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名词解释)

14、德育主体:德育主体:实际上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名词解释)

15、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态度:权威主义、中立主义、调和的立场。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16、一般说来,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17、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 ①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②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③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④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⑤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8、德育目的的功能

(1)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点: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

(2)其次,德育目的还有道德功能:①引导性功能②规范性功能

(3)德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19、德育目的的类型:

①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②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③理想的德育目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 20、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德育目的、目标及序列化、德育过程观、偶发因素

21、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家庭美德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爱国主义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信仰道德教育 22、当代教育课程模式

(1)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威尔逊与威廉姆斯、舒格曼)主张:①道德观点和道德过程是可以分离的;②高度重视对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③主张直接的道德教育和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④坚决赞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⑤主张建立在学校组织结构上形成“传统的家庭模式”。(2)麦克费尔的“体谅”课程模式:(麦克费尔和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计委员会”的同事们)主张:①先编制道德教育教材《起跑线》,在此书基础上编制了《生命线》;②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麦克费尔认为,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应当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教师应当同时提供自己的立场,供学生参照。(3)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主张:①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包括实质性的能力,如画画、建房等影响具体事物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即影响他人的能力;公民行动能力,即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②“公民行动”过程可分为:制定政策目标、集结支持目标的资源、解决心理哲学上的问题。(4)美国品德教育课程模式:(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研究和编制)主张:①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 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②教材的基本理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等

2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名词解释)

24、隐性课程: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名词解释)

三大领域:1.“学校课程”方面。包括德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各科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德育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在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2.“学校制度”方面。包括班级、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3.“校园文化”方面。包括学校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等方面潜在的道德影响。

25、德育过程的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 26、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名词解释)

27、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

具体要求有:1、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2、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3、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化和改进。 28、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有:(1)注意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

能为惩罚而惩罚。(2)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3)惩罚的灵活性。(4)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5)适合公开处罚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

29、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1、提供成长基地。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作模式。

30、社会经济、政治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1.首先,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的外层从而影响学校德育的外层。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德育“输入端”和”输出端”影响上。2.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影响学校德育的中层。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德育内容、方法、管理的影响上。3.最后,社会经济、政治对学校德育深层的影响。实际上是对学校德育内核和灵魂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学校德育范式和精神的影响两个方面。 31、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

(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1. 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2.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3.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2)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1.客观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经济上的贫穷相对影响较大;2.主观环境: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d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