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更新时间:2023-12-07 0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第一讲 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引言: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1. 环境的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第一章第二条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与岩石圈,宇宙外圈(阳光)?

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一些环境要素的特点:

最差(小)限制率:(比较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但是马队赛马成绩的好坏却并不取决于最慢的那匹马!人的才能展示,扬长避短!);

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什么是最差?),才具有等值性。

4.环境分类

有不同的一些分类方法,如主体、范围、要素、利用、功能等。我们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这是主要的,包括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聚落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环境,它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人类为了把自己的活动范围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扩展到条件较恶劣的地方,逐渐学会了修建房舍和其他保护设施,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随着聚落环境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方便、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也会造成局部环境的污染。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居室环境,是人类最直接、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

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四合院、围垅屋、大院?等。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区特征。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村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聚居场所环境。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及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它拥有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讯、文化娱乐设施和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便利、舒适的条件。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工厂排污、交通噪声以及因人口密集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因素。

5.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关注?有什么行动?

关注主要源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资源的有限性;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的挑战。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开始主要是局部的影响,并未引起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

最早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广泛关注的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5年联合国全体代表大会决定设立“世界人居日”,即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一。

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已成为世人普遍的共识。对人居环境的理性认识是现代人责任的基础,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这也正是本课程学习的主要意义或者说目的所在。

第二讲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引言:现代都市的真正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儿?无数在城市长大的人,舍不得离开,无数乡村的年轻人,要搬进都市: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城市向人提供了什么?还应该向人提供什么?

在城市里,你就得“奋斗”,你得拼命熟悉主宰今日生活的城市规则,如此,你才能“适者生存”、进而步步高升,成为有车有房的“成功人士”——你的生活,似乎才能显现应有的“体面”与“尊严”??

一 城市的功能

1.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 2.城市的功能:《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交通与休憩四大功能。 3.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4.城市的实质:人类的聚居形式之一;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一种社会活动与生活方式。

5.城市的特征: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即人、物质、空间与活动的高度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城市的吸引力:繁华、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便利、文明与文化、景观等。 城市的问题:拥挤、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生活负担、人际关系?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熟悉而陌生的环境;意味着这里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梦想成真的地方??

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质量,首先是确保就业,维持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条件;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第四是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第五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和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最后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等。

中国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宜居与高效的讨论

城市的本意乃是效率,不是首先为了适合人的居住而设立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高效与宜居间做出多大的妥协。世界上有各色不同的城市,城市的特色就是妥协的结果。

一个适合任何人的城市其潜在的内涵乃是对任何人都不适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才是真正宜居的天堂,是实践“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地。

二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霍华德:田园城市。源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比较。

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同时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增长。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盖迪斯:城市地区规划。提倡综合规划和区域观念,把城市和乡村都纳城市规划奠基人之一。与霍华德堪称“两股并行的溪流”。他从生物学研究走向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研究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以及人类、居住地与地区关系。提倡综合规划和区域观念,把城市和乡村都纳入视野,进行城市地区规划。 重视调查研究,主张“调查-研究-规划”的系统思想。

3.芒福德: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观与自然观

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新技术与人文关系的统一;提倡城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① 以人为中心

要密切注意人的需要,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准进行城市规划。抨击大城市的畸形发展,提倡把田园城作为新发展地区的中心。

② 区域观

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只有建立一个经济文化多样化的区域框架才能综合协调城乡发展。

③ 自然观

要保持城市的绿色环境,不仅要保持肥沃的农业和园艺地,以及供人们娱乐、休息和隐居之用的天然园地,还要增加人们进行业余爱好的活动场所。提出休闲场所的邻近性。

4.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是一门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Human Settlement)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世界关注焦点。从1986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世界人居日”。 旨在让全世界关注住房和城市化问题。

入视野,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现代

第三讲 “天人合一”:千年人居情结

1. “人类—环境系统”的含义

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什么是“人类—环境系统”呢?我这样概括一下: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影响与制约的对立统一体。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对立统一,即人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

图说人居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之巢居和穴居:炎热或高海拔地区的穴居方式,可获得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

寒冷地区建筑:爱斯基摩雪屋的外观和室内布置。 干热地区建筑:埃及的民居。

中国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能够满足封建家庭伦理道德的一套制度。

客家围龙屋。窑洞建筑。 2、“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或者成语),‘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中国文化概论》)这个“天”指的是自然界,“天人合一”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与大自然相协调,才能生生不息,因而“天人合一”则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绎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对“天”的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神(帝)、道德、义理、自然之道。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西周时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含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不同,他们所谓‘天人合一’的含义也就不同。天作为一个哲学系统的最高范畴,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儒家为天(德),道家为道,佛家为佛,基督教则为神。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

以天为最高实体,具有主宰力量。要了解天的运行发展的趋势,知天命。是

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道是宇宙间最高实体的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人道合一)

《庄子·齐物论》中天人合一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审美意蕴的主要源泉。

儒道两家各成一套“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儒家建人伦、行教化,强调“天人合一”于心性,突出人的行为与人的内在道德本性的一致性,由人之天,从社会现实出发建立文化体系,最终追求的是以文化体系引领现实世界符合天理,成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于道,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由天及人,使社会机制等不违背天道自然。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天人合一”观:

人们皈依佛教的目的是想成佛,成佛才能与佛合为一体,超越生死轮回,摆托人生苦恼,获得解脱。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磐”。涅磐即佛教“天人合一”的境界。佛教涅磐的基本含义是指消灭了一切烦恼所达到的神秘境界。

4.《黄帝内经》的基本解读

论人生命之形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人的生命的形成到人的形体的构造都认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

论人病理之变化:昼夜变化,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藏的变化。

推导演绎时空范式图。(图示: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等时空变化与人的关系。) 5.“天人合一”由哲学向人居理想的嬗变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演绎了天地万物与人的需求间紧密关联: 物质上:自然规律;精神上:道德文化;生理上:生命过程;空间上:方位对应;时间上:季节变化

伴随着阴阳、五行、八卦以及封建文化与伦理规范在生活和居住建筑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天人合一”的理想成为了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一种理想追求,并由于人居环境的综合特性,表现尤为突出。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意蕴:治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第四讲 理想人居的环境结构模式

引言: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达成?遵循风水法则是传统途径之一。风水讲究天地人之间的时空关系,探讨人居场所与周围环境对人的生活质量和价值实现的影响,成为人们对理想人居模式的潜意识追求。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无不附会风水之传说; 横贯现代中国乡村,比比皆见风水之残痕。

一 什么是“风水”

1.什么是风水?

《辞海》: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辞源》: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风水] 指宅基地或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风水词源:

郭璞(晋)《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本课程对风水涵义的界定:

风水是指导人们如何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和方法并以此获得好运或心理满足的一种术数和技巧。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与处理。

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之间,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不偏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协调和自然美。

2.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风水属于民俗文化范畴,研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人居住方面的称为阳宅。

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基址选择: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地形;

(2)形态布置: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房屋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通道、供水排水等的安排;

(3)满足心理需求:添加符号或装饰,趋吉避凶。 3.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1)形势宗: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又称形法、

峦头派;

(2)理气宗:注重在时空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生肖、三元运气等,包括三元、三合、九星、玄空等法。

实际上,不论是峦头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认为峦头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则是风水之用。所谓的“形势派”并非不理气,风水理气的专著《天玉经》就是“形势派”的祖师杨筠松所著。被称为“理气派”的玄空祖师蒋大鸿也极力主张形势为重中之重,理气尚在其次。

二 “风水宝地”的环境结构模式

1.基本原则:

负阴抱阳,阴阳调和;背山面水,坐北向南;山环水绕,屈曲有情。 图解“四神兽”环境结构模式及其象征意义。 2.村落风水的环境结构 (1)村基的选择 —— 择地

基本步骤: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等。 村基理想模式:枕山、环水、面屏。

非理想基地的完善:引水:引沟;挖塘;开湖;筑堤造桥等;植树、培补龙背砂山。案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安徽宏村。

(2)外部空间组织 水口:村落的门户与灵魂; 水口的规划与建筑学意义:

①开辟了丰富的入口序列空间,欲扬先抑,自然与建筑和谐,导向性强; ②诸多建筑体现生活追求目标,寓隐喻于路径与建筑中;

③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创造了具有团体聚合意义的传说基地,构成全体居民的共同回忆;

④为聚落规模提供直观具体的依据;

⑤平衡自然景观的构图,满足潜意识中的“格式塔”需要; ⑥满足居民的防卫心理需要,是村落盛衰与安危精神主宰。 (3)吉凶观与村落内部空间

村落中的住房:宅周小环境:邻里关系、绿化;立宅坐向与平面布置;门、路、墙;排水与天井。

公共建筑:宗祠、书院、奎楼、文阁。 3.城市风水环境结构 (1)选址 (2)空间组织 案例:广州风水塔。

第五讲 风水人居的文化脉络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五行是指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天干地支:宇宙为空间与时间过程的结合。我国古人以天干划分空间,以地支代表时间。源于古历法,后作为时空参照系。

2、《易经》与八卦

《易经》(《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阳爻)和象征阴的“- -”(阴爻)为基本符号组成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板书图示:八卦的形成、演变与含义。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说卦》解释: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易经》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厌)。

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3、河图与洛书

河图为八卦之母,洛书为理气之源。

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板书图示:洛书数字的形成、演变与含义,及其记忆方法。 4、推演八宅风水人居的形成于文化含义。 结合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文化解释。 板书:八宅法的基本结构。

第六讲 风水文化的演绎与评价

1、玄空飞星风水简介

玄空飞星盘的操作原理:运盘、坐盘、向盘。(板书与图示)

玄空飞星形理兼顾,主要看山、向二盘当运旺星飞到处,是否有山水配合。山星到山,主旺丁贵;水星到水,主旺财禄。否则为形理互背之局。

山向两星的五行组合关系有生入、生出、克入、克出、比和五种关系。结合星之衰旺,再辩吉凶。

风水吉凶为风水师口舌之言。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都会五行生克和环境结构做出不同的演绎。

2.风水文化评价

(1)风水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产物 1)生存需要

人与自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风(气)的影响最大;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为水;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对土地的依赖;四时农作要合乎时令,因天序,发展了天地对应观念;背山面水和四灵兽模式即是对上述要求的满足。

2)安全需要:产生了护卫、龙脉、水口等概念。 3)精神需要

山水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格式塔”的需要:屈曲生动,端圆体正,均衡界定,谐和有情 礼制需要,祖宗崇拜,宗法秩序;填补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2)风水的文化地位

“天人合一”等思想沉淀到每个人的潜意识深处,逐步变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

风水理论的固定模式成为中国人不由自主的向往与追求,并成为人居环境价值标准。

风水把中国的古老哲学、科学(特别是天文、地理)引入建筑,充当中介。可以说,风水是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巫术礼仪的混合。

风水对自然、建筑、人的考察在任何场合都被阴阳、五行、八卦等刻板地投上阴影,在形成基本技法程式过程中,其直观外推的思维方式和似是而非的解释,常遭鄙视和抨击。

风水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将为建筑增添勃勃生机,为人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d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