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与苏轼的恩怨—李品珠

更新时间:2024-04-19 17: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轼专题》期末论文

苏轼与蔡京

——兼与王安石变法不同政治主张进行比较

姓 名: 李品珠

2009级

学 号: 0917072 年 级: 院 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王秀林

摘要:本文通过王安石变法和蔡京变法的一些主要内容来阐述蔡京和苏轼在面对同样的改革问题时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而可以解释到为何两人虽是书法界同行,却在政坛上变成水火不容的政敌。

关键词:蔡京;苏轼;王安石;变法

北宋年间,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便是蔡京。他们二人都是当代响当当的大书法家,并被齐列入“米、蔡、苏、黄”四大家之中。蔡京与苏轼,在书法界虽是同行,但政见上却是政敌。苏轼是元佑党人,蔡京却钻进了新党,二人为了政见的分歧,经常争执得形同水火,总想置对方于死地。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来看看二人的政见是如何不同,如何水火不容的。

一、青苗之法

⑴哲宗亲政时期参与和主持新法恢复事物。绍圣元年在讨论是否将司马光力主的差役法改回雇役法时,负责讨论此事的蔡京对宰相章惇说:“取熙宁、元丰法施行之耳,尚何议为?”①为朝廷所采纳。绍圣二年五月命蔡卞详定“国子监三学及外州州学制”。七月户部尚书蔡京“乞检会熙宁、元丰青苗条约,参取增损,适今之宜,立为定制。”元符元年(1098)六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等上《常平、免役勅令格式》,将常平(即青苗)、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等法总为一书,颁之天下。《清波杂志》说:“章子厚(惇)在相位,一日国子长贰莹曰:三经义已镂板,王荆公字说亦今颁行,合取相公钧旨。子厚曰:某所不晓此事,请问左丞。左丞蔡元度(卞)也。”②

⑵苏轼对青苗法完全是持否定态度的。苏轼认为《青苗法》就是政府放贷赚取高额利息。地方官吏为多放青苗钱以邀功,强迫借贷交息,百姓苦不堪言,必须立即取消《青苗法》。“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计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不还,则均及邻保,势有必至,异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苗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谓至矣。今欲变为青苗,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虽悔何及!”③苏轼以为青苗放钱以前

①②

脱脱《宋史﹒奸臣传﹒蔡京传》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周辉《清波杂志》卷十,第三页,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藏本。 ③

脱脱《宋史·苏轼传》卷四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九。

就是禁止的,现在要实行青苗法,可能会给将来的百姓带来祸害,以此来反对变法。

二、农田水利法

⑴兴建水利是新法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安石非常看重的工作。蔡京抓住了这一点,屡上朝章,请求在莆南修建一道堤防,阻止海水倒灌,进而保护那一带的农田。莆人方天若元丰五年(1082)陂成时作《木兰水利记》说:“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槃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成本陂。”①这一建议得到了王安石的赞赏,招来富人李宏举家迁来,在木兰山下立基,修成木兰坡,使莆南成为了一片良田沃土之地。

木兰坡是成功的,而蔡京也成功了,他引起了王安石的注意,在地方为官六年后,终于调到中央当了一名起居郎,其后,蔡京获得了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出使辽国,回国之后,升为中书舍人。接下来的蔡京更成为新法最坚定的拥护者与鼓说者,也因此开始官运享通,官至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⑵苏轼认为《农田水利条约》只规定“功成则有赏,败事则无诛”,会让那些投机取巧的“浮浪奸人” 肆无忌惮地从中牟取国库和人民的财富。“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意争言。官司虽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视可否。若非灼然难行,必须且为兴役。官吏苟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糜帑廪,下夺农时。堤防一开,水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于民!臣不知朝廷何苦而为此哉?”②对于农田水利法苏轼又认为是浪费财务,找不出合适的地形等原因来进行否定。

三、免役法

⑴绍圣元年,(1094),新党领袖已经变成了章惇。章惇是王安石的跟随者,他想恢复免役法,于是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久议不决。这个时候,蔡京站了

①②

方天若《木兰水利记》载清《木兰陂志﹒卷上》,莆田市图书馆古籍藏本。 《宋史·苏轼传》卷四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九。

出来,他对章惇说:“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①不用再议了,按照新法开始实施时的内容执行就是了。免役法恢复了,免役法的恢复,使国家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人口迅速增长,“以史传考之,则古今户口之盛,无如崇宁、大观之间。”②国库也日益充裕。朝廷在元丰、元祐库的基础上,增设了崇宁、大观、宣和等库。举其中一库为例:“大观东库物,有入而无出。只端砚有三千余枚。张滋墨,世谓胜李庭珪,亦无虑十万斤。”③ 内府储藏的丰富,可见一斑。当时仅京师一地,就有府库92座。金人攻陷汴京,遣使检视内藏府库,共74座,“金银、锦绮、宝货,积累一百七十年,皆充满盈溢。金人役禁军搬三日不绝。”④

据说熙宁、元丰时内外府库充衍,各路积存的钱谷,可支用二十年,小邑的积存也不下二十万。至徽宗时,各地仓库,还有余存。东南六路的粮米,自江浙到淮甸,沿途设置七个仓库,经常有六百万石的积储。用来作本,按岁时丰歉平抑粮价。由此可见,虽然曾经在司马光党政期间蔡京废除了免役法,但后来又恢复了之后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应该可以说蔡京对于王安石的的免役法最终还是支持的。

⑵苏轼认为《雇役法》的弊端在于: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女户、未成丁户都要按定额的半数交纳役钱(即所谓“助役钱)会加重一般老百姓的负担,会使那些贪官污吏,“庸钱不除,差役仍旧,使天下怨毒”。 “自古役人,必用乡户。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顾役,而欲措之天下。单丁、女户,盖天民之穷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万一后世不幸有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推所从来,则必有任其咎者矣。”⑤苏轼又认为进行雇役法万一后代不幸有搜刮钱财的臣子,力役钱不去而差役仍旧,,则必然有要担当其罪责的人。因此反对雇役法。

四、市易法

Ⅰ、㈠茶法改革

⒈交引榷茶法:崇宁元年,蔡京废除通商法,回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首 ①②

《宋史﹒奸臣传﹒蔡京传》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文献通考》卷十一《户口考二》。 ③

《清波杂志》卷五。 ④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一。 ⑤

《宋史·苏轼传》卷四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九。

先将荆湖、江淮、两浙和福建七路州军所产茶依旧禁榷,“选官置司提举措置,并于产茶州县随处置场,官位收买。”①其次,对园户进行严格管理,“凡置场地园户,皆籍名数,岁鬻于官吏,皆用仓法”,②禁止园户与商人直接交易。崇宁三年,又令诸园户五家为保,有私相交易的互相纠察。③禁榷以后,园户依旧例交纳茶租和折税茶。④此外,商人贩茶实行长、短引制度。短引用于出产茶叶的地区,允许所在百姓赴茶场输息钱,“量限斤数给短引,于旁近郡县便鬻。”其余情况都需用长引,商人可以“于榷货务入纳金银、缗钱或并边粮草,即本务给钞,取便算请于场,别给长引,从所指州军鬻之”。⑤商税到长引所指的住卖地一并交纳。这一茶法改革,从制度渊源上主要借鉴了北宋以前惯用的交引榷茶法模式。

⒉贴射法:

此外,这次的茶法改革也存在北宋以前的贴射法的成分。尤其是短引的发放对象更是体现了贴射法的模式和精神。《宋史》记载“产茶州军,许其民赴场输息,量限斤数给短引,于旁近郡县便鬻”。⑥这里短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请短引者必须是产茶州军的百姓;第二,必须“赴场输息”后才能获得短引。把这两个条件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它与发放长引的榷茶方式完全不同。“赴场输息”是指输纳“息钱”,这是原来贴射法中对贴纳茶净利的称呼。崇宁四年,蔡京再次对茶法进行重大改革,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即“经营纳息,以便客贩”,⑦说明国家茶法完全采取了贴射法模式。具体方式为:“罢官置场,商旅并即所在州县或京师请长短引,自买于园户,茶贮以笼篰,官为抽盘,循第叙输息讫,批引贩卖。”⑧

综上所述,蔡京此次茶法改革中交引榷茶法成分主要是基于长引而言,短引则体现了贴射法的制度模式和精神。

㈡盐法改革

蔡京变法以前,海盐政策多次变动,但总的来说是以官搬官卖的直接专卖

①②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三二,第5334页。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五﹒税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页。 ③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二之四,第5359页。 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五﹒税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页。 ⑤

《宋史》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02页。 ⑥

《宋史》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02页。 ⑦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三六,第5336页。 ⑧

《宋史》卷一八四《食货下六﹒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0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d2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