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注册规划师相关知识笔记(精华)

更新时间:2023-10-02 14: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笔记

第一篇 建筑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单体简洁;2、建筑组合多样;3、建筑类型丰富;4、与环境结合紧密。

2、建筑类型有:1、居住建筑;2、宫殿建筑;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园林建筑

3、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包括①、抬梁式;②、穿斗式;③、井干式 4、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著作,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列》,其中规定了建筑的模数制和构建的定型化。 5、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6、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①、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②、开间:清代最高为11间,依次为9、7、5、3间;③、色彩:由高到低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民舍只可以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7、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

8、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 偃师二

1

里头 商代 宫殿遗址)。

9、形质方面,周制为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汉代首开“东西堂制”,隋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宋代御街千步廊制度和工字型殿。

10、北京故宫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11、坛庙,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坛是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庙是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12、山西太原的晋祠是宋代建筑代表,属园林式祠庙。

13、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大发展,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敦煌石窟,都始于这一时期。

14、道观——元代重建的福建泉州清净寺,明初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15、北魏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砖塔

16、中国古典园林分期:①、生成期:殷、周、秦、汉,皇家园林代表;②、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美学;③、全盛时期:隋、唐,儒家思想;④、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创造精神;⑤、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衰退。

17、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皇家园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

18、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①、庭院式;②、窑洞式;③、毡包;④、碉房,藏族的住房;⑤、干阑,广西壮族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

2

第二节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1、古埃及建筑,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

2、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古罗马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为古典五柱式。 3、古罗马建筑:拱券结构师古罗马的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简拱、交叉拱、十字拱、穹窿。

①古罗马建筑空间创造:利用穹窿、简拱、交叉拱、十字拱和拱券

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

②古罗马广场,开放式代表罗曼奴姆广场,封闭式广场图拉真广场; ③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欧洲古代最完备的建筑专著;

4、拜占庭建筑代表实力为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5、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

第二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第一节 公共建筑(每节两道题)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2、※公共建筑交通组织要求:①、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的需要;②、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宜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③、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的要求。

3、水平交通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

3

4、公共建筑通道的宽度和长度,取决于功能的需要、防火要求、空间感受等;防火要求最小宽度,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 5、垂直交通空间:楼梯、坡道(一般坡道坡度为8%-15%、常用坡道为10%-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电梯(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米以上,电梯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每个服务区的电梯不少于两台,单侧排列的电梯不超过4台,双侧不超过8台)、自动扶梯(坡度一般为30%,单股人流宽度810mm)。

6、※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的“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7、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方式:①、平面组织方式;②、立体组织方式。 人流疏散:连续、集中,兼有。

8、建筑抗震设防以50年为基准期,做到多遇地震不坏,基本烈度可修,罕震不倒。

第二节 住宅建筑

9、住宅建筑:四类,低层建筑1-3层;多层建筑4-6层;中高层建筑7-9层;高层建筑10-30层。

10、多层住宅设计要点(4-6):单栋住宅长度大于160米时应设4米宽、4米高消防通道,大于80米时应在建筑底层设人行通道。

多层住宅辅助设施要点:①、位置要恰当;②、面积要紧凑;③、设备管线要集中。

11、高层住宅:(10-30层)12层以上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少于2部 ※ 高层住宅防火措施:①、提高耐火极限;②、将建筑物分为几个防火区;③、消除起火因素;④、安装火灾报警器。

4

12、严寒地区,主要采暖和保温,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外墙长度,朝向争取南向,利用东向、西向,避免北向。

13、炎热地区减少阳光辐射及厨房热量,夏季主导风向入室,自然通风,获得较开阔与通透的平面组合体型,朝向依次为南向、南偏东、南偏西、东向、北向,尽量避免西向。

14、坡地住宅:结合地形、等高线布置,综合考虑朝向、通风、地质条件;平面组合有错叠、跌落、掉层、错层几种形式。 15、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室内门洞高不小于2米;

外窗窗台距露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米时,应有防护设施,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米,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米。防护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离不应大于0.11米。 16、卧室、起居室的净高不低于2.4米,局部净高不低于2.1米,且其面积不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1米。

17、灾害分地震、火、风、洪水、地质破坏五大灾种。

18、住宅建筑的处理方式:①、遮阳隔热;②、自然通风;③、平面组合。

19、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或住宅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的必须设置电梯。

20、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应对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公共走道(供轮椅通行不应小于1.2米)、候梯厅、无障碍住房进行无障碍设计。 21、住宅地下自行车库净高不应低于2米。

5

第五章 建筑美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色彩的基本知识

1、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以及他们的界限和区别都是由色彩和明暗关系来反映。

2、色彩三原色包括: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和色料三原色(青、品红、黄)。

3、色彩三要素:①、色相;②、明度;③、彩度。

4、影像色彩变化的原因:①、固有色(日光下所显示的颜色);②、光源色(光照下使色彩变化);③、环境色(物体由于周边的环境反光影响色彩变化);④、空间色(距离远近发生变化)。 5、中国古代的建筑色彩:特点是彩画大量使用。

6、西方古代建筑色彩:强烈华丽、多采用明快的对比色以表达欢乐的情愫。

7、色彩在城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①、物理功能;②、装饰作用;③、标识作用;④、情感作用;⑤、文化意义。

8、城市色彩的构成元素:①、建筑色彩(城市色彩主角);②、街道色彩;③、环境色彩(指示牌、站牌、广告灯);④、植物色彩;⑤、灯光色彩。

9、建筑形式美法则:①、对比与微差;②、比例与尺度;③、均衡与稳定;④、韵律与节奏;⑤、重复与再现;⑥、渗透与层次。

10、当代建筑美学观念和流派:①、反形式美学(冲突、对抗、滑稽、幽默等方法与手段来提高艺术表现力);②、地域性建筑美学(地域性包含

11

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和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即整个社区及其全部历史作用的产物);③、高技建筑美学;④、解构建筑美学。

第六章 建筑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

1、设计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 2、建筑策划的相关因素:①、选址与建筑场地的相关因素;②、建筑功能

的相关因素;③、建筑造价的相关因素;④、建筑法规的相关因素。

3、建筑设计的工作程序:大中城市建筑设计方案为三个阶段:①、方案阶段;②、初步设计阶段;③、施工图阶段,复杂的增加技术设计阶段。

第二篇 城市道路交通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1、净空与限界:1、行人净空要求:净高2.2米;净宽0.75-1.0米;2、自行车净空要求:净高2.2米,净宽1.0米;机动车净空要求:小汽车净高1.6米、净宽2.0米,公共汽车3.0米,2.6米,大货车为4.0米、3.0米。

2、停车视距(保证安全的最短距离)

12

停车视距

计算行车速度(㎞/h) 120 100 80 70 60 5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 210 160 115 95 75 60 45 30 20 3、视距限界:①、平面弯道视距限界(设计时要求在限界内必须清楚高于1.2米的障碍物,包括高于1.2米的灌木和乔木);②、纵向视距限界(用竖曲线半径表示);③、交叉口视距限界(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范围内清除高于1.2米的障碍物)。

第二节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1、机动车道设计: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1800辆/h。假定最靠中线的一条车道为1,则同侧右方向第二条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8-0.89,第三条车道的折减系数为0.65-0.78,第四条为0.5-0.65。

2、※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通常以规划确定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除以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来确定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

3、确定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应注意的问题:①车道宽度的相互调剂和搭配(双车道多用7-8米,四车道多用14-15米);②城市道路两个方向的机动车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③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 4、非机动车道设计:1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1.5米,2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2.5米,三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3.5米。 5、人行道设计及绿化布置:

13

①、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是为满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同时也用来布置绿化和道路附属设施,有时还作为拓宽车行道的备用地。 ②、道路绿化总宽度一般占道路总宽度的15-30%。

③、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公共卫生、交通安全、文化生活、治安防火以及市容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④、在宽度大于40米的滨河路或主干路上,当交通条件许可时,可考虑沿道路两侧或一侧成行种树,布置成有一定宽度的林荫道。

⑤、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应以保证书中生长的需要为准,一般为1.5米,道路的分隔带兼作公共汽车停靠站台或供行人锅炉临时驻足之用时,一般为4.5-6米。

6、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的基本原则:①、符合城市道路系统对道路的规划要求;②、满足交通畅通和安全的需要;③、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布置;④、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⑤、要与沿路建筑和共用设施布置要求相协调;⑥、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用工程措施与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⑦、注意节省建设投资,集约和节约城市用地。

第三节 城市道路平面规划设计

1、平曲线最小半径:①、考虑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②、考虑车辆抗侧滑的平曲线最小半径(更安全,常采用)。

2、超高:当受地形、地物等条件限制而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市区内多不设超高,城市快速路、山城道路和郊区道路应设超高)。

3、平曲线半径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等级、地形、地物条件综合选

14

定。

4、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5、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小于15-20米。

第四节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①、无交通管制(适用交通量小);②、采用渠化交通(适用交通量小次要交叉口、交通组织复杂的异性交叉口、城市边缘地区交叉口);③、实施交通指挥(一般平面交叉口);④、设置立体交叉(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交叉口基本类型:①、平面交叉;②、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

3、自行车交通组织方法:①、设置自行车右转专用车道;②、设置左转候车区;③、停车线提前法;④、两次绿灯法:⑤、设置自行车横道 4、交叉口转角半径

交叉口转角半径

道路类型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单位出入口 交叉口设计车速(㎞/h) 转角半径(m) 25-30 20-25 15-20 15-25 8-10 5-8 5-15 3-5 5、人行横道: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米,通常选用经验宽度4-10米,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大于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大于30米时,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米)

6、一般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的左转车辆大于3-4辆

15

控制,将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巨大损失所以中心区的容积率在规划中应该尽量给以最大的弹性,或者就交由市场来决定;②、二是交通条件决定了土地价格,进而是土地利用强度,所以交通是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最有效手段,对于规划中要开发的地区,只要把相应的交通线路和设施规划建设好,市场的力量就会把土地开发利用起来。

4、集约度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原因是存在两种替代关系:一是交通成本与地租的替代关系;二是随着地租的下降,生产者用土地替代资本和劳动。 5、城市空间规模扩展与城市蔓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城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二是由城市交通的改善和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6、城市交通空间的不均衡缓解办法是:①、从增加供给的方面讲,可以再主要的就业中心和主要的居住中心之间建设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如地铁和快速交通;或对就业中心周边的道路实行方向调控。②、从调控需求的方面来说,可以采用价格的杠杆,对进入拥堵区的车辆收费。 7、公共交通的好处:①、公共交通提高了道路的利用率;②、公共交通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空气污染;③、公共交通节省停车场占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8、房地产税的征收将会使地方政府从已经开发的存量土地中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减少大量开发土地的冲动,是城市空间发展更紧凑;②、房地产税可以抑制城市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使居民可以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③房地产税还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调控城市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在城市中不同区域实行差别税率或减免税政策来有目的的引导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和历史遗产保护。

46

第六篇 城市地理学

1、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不均匀性,即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不属于均衡分布,也不属于随机分布,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 2、中国的城市分布具有明显的东密西疏的整体性空间特征 3、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密度明显小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4、世界大城市有80%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200米的滨海、滨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米以下的居多。

5、决定城市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要素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对其提出的要求。

6、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①、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即城市发展自身的具体条件: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发展历史基础、城市的建设条件、以及城市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②、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

7、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1、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来看,城市具有大、中、小位置,大位置是指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2、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有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之分。中心位置:如马德里队西班牙、柏林对于德国、是首都位于国家重心的例子,太原之与山西、贵阳与贵州、广州与广东,是省会位于省域中心;省域的重心,即偏重于一个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接近省域的重心位置3、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

47

要和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特殊的邻近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例如位于闽江口的福州。

8、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①、向心型城镇化和离心型城镇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不断的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镇化;离心型城镇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如大型企业、自煤气厂、垃圾处理厂、自来水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兵营、监狱、火葬场等。②、外延型城镇化与飞地型城镇化,外延型即城市向外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发展,如,城乡结合部。飞地型城镇化即城市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如卫星城镇,首都搬迁到内地,在大城市中才会出现。

9、区域的核心与边缘理论:

㈠、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①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表,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主张均衡发展,各部门均衡发展,互相购买产品。②不均衡增长以郝希曼为代表,他不同意仅靠增加资本就可以打破恶性循环的说法,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政府只需干预支持发展某些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的薄弱部门。

㈡、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的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

48

增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里空间上的某一区域,则该地区透过极化和扩散过程,形成增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㈢、核心-边缘模式:郝希曼在增长极理论中引入空间度量,就形成了核心-边缘模式,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初期是核心区的主要机构对边缘的组织有实质性控制,是有组织的依赖,然后是依赖的强化,核心区通过控制效应、咨询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关联效应以及生产效应等强化对边缘的控制。第三是边缘获得效应的阶段,革新由核心区传播到边缘,核心与边缘间的交易、咨询、知识等交流增加,促进边缘发展。随着扩散作用的加强,边缘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较高层级的核心,甚至可能取代核心区。

10、城市规模的等级体系:区域内城市的规模分布是有规律的,呈现为城镇的等级层次和等级体系。

㈠、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㈡、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在1939提出,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首位城市是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㈢、位序-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克提出,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依此类推。

49

11、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或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枢纽区。城市经济区由四个要素构成:①、中心城市②、腹地③、经济联系④、空间通道。

12、城市经济区组织的原则:①、中心城市员原则;②、联系方向原则③、腹地原则;④、可达性原则;⑤、过渡带原则;⑥、兼顾行政区单元完整性的原则。

第六章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主要原则:①、宜选取有比较意义的指标;②、指标体系应在重点反映城市所在经济区或行政区域整体特征的同时,兼顾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③、发展评价体系应有动态的眼光。 2、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㈠、人口分析和预测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础; ㈡、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

㈢、主要人口预测方法:①适合大中城市规模预测的数学模型:回归模型、增长率法、分析预测法;②适用于小城镇规模预测的定性分析模型:区域人口分配法、类比法、区位法。

3、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①、综合增长法;②、时间趋势外推法;③、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④、联合国法

4、城市吸引范围分析:①、断裂点公式;②、潜力模型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c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