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情境、社区社会关系网络与灾害社会工作

更新时间:2023-12-17 22: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置情境、社区社会关系网络与灾害社会工作

作者:黄锐 孙斐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

[摘要]对于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的讨论,主要涉及到受灾居民的生理、心理、生计等方面,或多或少疏漏了灾后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样态。在鲁甸地震H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表明,由于安置情境的不同,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差异化的关系样态。灾害社会工作的介入除了针对不同安置类型开展专业服务,进而协助建立互助关系网络与支持系统之外,还应当重视社区干预的方法,提升社区的整合性、综融性发展能力。 [关 键 词]安置情境 社区社会关系网络 灾害社会工作 社区干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社区及其治理研究”

(14CSH002)、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城市化背景下转型社区的文化变迁研究”(WE1424001)等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锐(1985-),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鲁甸地震社会工作服务团上海社工服务队首批队员,研究方向: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孙斐(1989-),女,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鲁甸地震社会工作服务团上海社工服务队首批队员,研究方向:灾害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管理与评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1-0056-06

长期以来,对于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的讨论,涉及到受灾居民的生理、心理、生计等方面,尤以深度分析灾害情境下的恐惧、焦虑、忧郁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为主。①而对于震后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并不多见,大多从社会秩序解体的视角出发,①以宏观论述为主,或多或少疏漏了震后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样态。并且,这些研究大多围绕个人或群体展开,而忽视了社会因素,②尤其是缺乏对承载着有机性联接的共同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关注。本文基于笔者在鲁甸地震H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通过对安置情境的具体分析,深入考察震后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样态,进而指出灾害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社区作为居民的心理文化单位,维系着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而H社区作为一个灾后安置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样态,其空间结构、成员类型、权力模式等均与一般社区不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和过渡性等特点。 一、 安置情境下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异化:基于四种安置类型的比较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cv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