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配套习题集

更新时间:2024-06-28 14: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答案中如有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教材为准。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 什么是被动句?

2.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 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5. 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 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 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 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5.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7.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8.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 9. 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10. 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11.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 12. 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 13.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14.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叁、代 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0.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11.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2.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13.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 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 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17. 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2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3.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4.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2)莫

1.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3.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4.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 (3)所

1.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2.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3.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4)所以

1.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2.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3.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4. 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 (5)之

1.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 2.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3.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 4. 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6)其

1.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鄙) 5.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2.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2)或

1.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3)是

1.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察今)

2.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 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

肆、副 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2. 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

3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7.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8.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9.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 1.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3. 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4.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5.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非

1.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更法) 2.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 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

4. 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拜将) (2)乃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3.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4.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韩信拜将) 5. 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书〃项籍传) (3)且

1.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铭) 2.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论积贮疏)

6.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段太尉逸事状) 7.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韩信拜将) 8.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4)曾

1.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2. 尔何曾比予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伍、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 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3. 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4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5.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 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3)以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 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 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1.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 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为

1.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5.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 7.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8. 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5)而

1.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3.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4.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5.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陆、语气词 一、问答:

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5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2. 《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3.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4.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5.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6. 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7.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8. 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臵酒于泰山之上) 9.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10.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11.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 2.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3.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4.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从而后) 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乎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

4. 虽然,不可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 5.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答李翊书) (2)焉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3.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柒、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 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 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 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

6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语〃颜渊)

3.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臵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 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 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 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 纠譑:搜刮。

10.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11. 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

注:① 高庙:汉高祖刘邦庙 ② 奏:判决。

③ 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 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 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 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 类:种。毋类:指全家被诛。

三、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1.①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2.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7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②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3.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4.①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②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鞌之战) 5.①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②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6.①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

②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唐语林〃政事) 7.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8.①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 ②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汉书〃昭帝本纪) 9.①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②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四、给下列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

1.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②乎(论语〃阳货) 注:① 畔:通?叛?,叛乱。

② 为东周:意为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①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②谓孔子曰来予尔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曰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注:① 归:同?馈?,赠送。 ② 塗:道路。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注:① 若是其几:象这样的简单机械。几:意为简单机械。

6.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注:① 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①游乐乐晏②乐损矣(论语〃季氏) 注:① 佚:游荡忘返。 ② 晏:荒淫。

8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下)

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 12.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战国策〃楚策三) 玖、古代文体 一、填空

1.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__。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__、__、__、__。

2.南北朝齐梁间文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__的《___》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文体,迄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体的重要文献。

3.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是《___》,它将文体分为__类。

4.明清两代文体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__的《___》和__的《___》产生,尤其是清代__的《___》曾盛行一时,它将文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类。

5.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__、__和__。散文包括__、__、__和__。骈文讲究__和__,讲究__,讲究__。

6.论辩类,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叫__;批驳别人论点的叫__。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前面使用_、_、_、_、_、_、_、_、_、_。

7.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就已出现,起初叫作__。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__、__、__、__。此外还有__、__和__,是奏议的附类。

8.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_,放在书后的叫_,又叫__。赠序是由古代__演变来的,到_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在体制上一般是__。

9.传状类的传是指__,状是指__,又称__、__、__、__;杂记类是指除__、__以外所有的记叙文。这类文体以__为主,兼有__和__。

10.辞赋是一种__体裁。辞指__及模仿__的作品。赋的远源是《__》。赋可分为四种,即__、__、__、__。骈文又称__、__,是在__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与散文相对,兴起于__,盛行于__,至唐更趋于严整。 二、名词解释:

1.文体 4.封事 7.檄文 10.箴铭 13.奏议 16.编年体 2.诏令 5.劄子 8.行状 11.骚赋 14.文赋 17.纪传体 3.骈文 6.对策 9.颂赞 12.古赋 15.墓志铭 18.纪事本末体 三、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哪一类: 1.《孟子》 5.段太尉逸事状 9.柳子厚墓志铭 13.答李翊书 2.《韩非子》 6.滕王阁序 10.荆轲赞 3.艺文志序 7.陋室铭 11.黄冈竹楼记 4.论积贮疏 8.赤壁赋 12.祭十二郎文 四、指出下列作品属于何种文体(按姚鼐文体分类):

1.谏逐客书 3.前出师表 5.送薛存义序 2.答司马谏议书 4.游侠列传序 6.阿房宫赋 拾、古文今译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

2. 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哪几项?哪一项是最基本的方法?

9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3.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哪几类?

4. 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什么?哪两项是基本要求?

二、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作了标记。到了武陵郡,找到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记,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2.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

译文:大自然的运行有常规,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用治理来适应它就吉祥,用动乱来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并且节约用度,天就不能贫穷;生活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天就不能生病;注意道德修养并且始终如一,天就不能降下灾祸。

3.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4.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与(前面说的)两种情况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因外界事物而欣喜,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愁,退隐到民间,就替君主忧愁。这就是上进也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不是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5.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虚弱而对外和诸侯国结下怨恨,这样来求得秦国没有危险,是得不到的。 6.原文: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天论)

译文:日月有时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没有哪个时代不经常发生的。统治者贤明并且政治安定,这些(怪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什么)损害,统治者昏暗,政治险恶,那么这些怪现象,即使一次不发生,也没有益处。

7.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许行) 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和人民一起耕种才吃饭;自己做饭吃,同时治理国家。如今滕国有储粮食的仓廪,存财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得到贤人呢??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 ⑴ 为

1.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4.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5. 化而为鸟,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⑵ 以为

1.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天论)

10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2.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天论) 3.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韩信拜将)

4. 其观於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在(答李翊书) ⑶ 所以

1.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2.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 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 ⑷ 明

1.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天论) 2.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翻译下列古文,译文如有错误请分析发生的原因 :

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赉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2.《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厥?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4.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拾壹、诗 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 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3. 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4. 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怎样把它推演为七律的格式,推演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5. 根据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的原则是什么? 6. 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采取什么步骤?

7. 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8. 近体诗(包括排律)在对仗上有什么要求? 二、根据下列平仄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即二十句),如发生错误则请分析原因 : (甲)︱︱——︱ (乙)︱︱—— ︳︳— (丙)——— ︳︳ (丁) ——︱︱︱——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救则请指出 :

(—表示平,︱表示仄, ① 或 ○ 表示平仄不拘;字下带点者为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春 望

王 勃 杜甫

11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不?在此处读平声。 钱塘湖春行 无 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 李商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相?读Xiāng。?看?读Kān。 拾贰、词 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 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2. 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3. 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 在词牌后面加上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牌,并说明是否有词题 :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王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拾叁、词语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

1.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自知)

2.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自知) 3.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论语〃先进》 4.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6.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臵军吏。(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7.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韩信拜将) 8. 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 楚

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韩信拜将) 9.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韩信拜将) 10.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11.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柳子厚墓志铭) 12.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柳子厚墓志铭) 13.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柳子厚墓志铭) 14. 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12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5.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逸事状) 16. 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段太尉逸事状) 17. 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 18. 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段太尉逸事状) 19.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张巡守雍丘) 20. 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张巡守雍丘) 21.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22.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23.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也?(答李翊书) 24.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2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26. 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柳子厚墓志铭) 27. 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柳子厚墓志铭) 28. 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柳子厚墓志铭) 29. 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段太尉逸事状) 30. 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张巡守雍丘) 31.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柳子厚墓志铭) 32. 宜鼓琴,琴调虚畅。(黄冈竹楼记)

33.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晋灵公不君) 34.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晋灵公不君) 35.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晋灵公不君) 36.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37.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召公谏弭谤)

38.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饮食者也。(召公谏弭谤)39.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召公谏弭谤)

40.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41.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晋灵公不君) 42. 文侯不说,知于颜色。(自知)

43.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韩信拜将) 44.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韩信拜将)45.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韩信拜将)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意、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⑴ 趋

1. 任座趋而出。(自知) 2.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晋灵公不君) 3.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论积贮疏) ⑵ 毕

1.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2. 臣闻忠臣毕其忠。(自知) 3.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小雅〃鸳鸯) ⑶ 间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 赵王信秦之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4.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5.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6. 今国家间暇。(孟子〃公孙丑上)

13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⑷ 慢

1.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2.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韩信拜将) ⑸ 拜

1.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2.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3. 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⑹ 悉

1.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2. 书不能悉意。(司马迁《报任安书》) 3.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阮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⑺ 残

1.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韩信拜将) 4.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⑻ 膏

1. 既而缝合,傅以神膏。(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 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 ⑼ 具

1. 设坛场,具礼。(韩信拜将) 2.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 3. 为具牛酒饭食。(西门豹治邺) 4.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⑽ 缘

1.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论积贮疏) 2. 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 缁布衣,锦缘。(礼记〃玉藻) ⑾ 注

1.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2.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3. 注焉而不满。(庄子〃齐物论) ⑿ 徒

1. 舍车而徒。(王充《论衡〃问孔》) 2.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 3.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⒀ 居

1.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2. 孔子居,曾子侍。(孝经〃开宗明义) 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 4.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⒁ 货

1.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汉书〃叙传) 2.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3. 有屠人货肉归。(蒲松龄《狼》) ⒂ 昭

14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2. 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书) 3. 昊天孔昭。(诗经〃大雅〃抑) ⒃ 偷

1.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2.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3.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⒄ 被

1.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张巡守雍丘) 2.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论) ⒅ 竟

1. 王不越竟,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2.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3.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1.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2. 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3.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自知)

4.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 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韩信拜将)

6.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韩信拜将) 7.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韩信拜将)

8.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9.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10.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11.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12.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书) 13.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答李翊书) 14. 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段太尉逸事状) 15.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 1.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 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 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 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 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15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7.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

1.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 2.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信拜将)

4.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臵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臵 : 1.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拜将) 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3.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4.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5.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6.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 7.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1) 一、填空 :(13分)

1. 传注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2. 义疏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3. 集解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4. 赋可分为四种,它们是__、__、__、__。 5. 按姚鼐的分类,《韩非子》属于___,《艺文志序》属于___,《钴潭西小丘记》属于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被动句?并对划有线的句子加以结构分析 :(10分) 使用下列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省略号)。 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故“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 “怀王”为天下笑。 4. 汝可急去矣,“汝”且见禽。 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4.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5.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并说明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或具有何种意义(24分)

1. 王见之,曰:?牛何之?? 2. 之二虫又何知?

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6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6. 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7.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9. 以羽以巢,而编之以发。 10.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11.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12.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五、注明下列句中黑体字词的词义 :(8分) 1. 厉王虐,国人谤王。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4.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5.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8. 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六、标出下列七言律诗的平仄(字下加?〃?的是入声字):(10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看?读阴平,音kān.

七、标点、语译上面一段文字,并语译下面一段文字 :(25分)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④,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⑤,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注:① 闵(mǐn):?悯?的古字,忧虑。 ② 揠(yà):拔。 ③ 麾(huī)下:将帅的部下。 ④ 二千石:指俸禄。 ⑤ 讷(nè):语言迟钝。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2) 一、填空 :(10分)

1. 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__的体例,义疏体是一种既__的注解体例。集解体是__的一种体例。 2.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赋的内容与形式也有所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 3. 句尾语气助词的?乎?主要表示__的语气,?也?表示__的语气。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__,一般又称为?发语词?。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1. 谓之: 2. 谓: 3. 拗救: 4. 孤平: 5. 骈体文: 6. 论辨: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1.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3.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7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4.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5. 汝可急去矣,且见禽。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的词属何类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8分) 1.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商君欲之他国。

4.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5.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6.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7.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9.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五、下列句中标?〃?的是什么词?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是什么?(20分) 1.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2.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3.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6.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7.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8.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六、标明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3) 一、填空 :(12分)

1. 文体是指文章的__。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有三个,它们是__、__、__。 2. 古书注解的主要体例是__、__、__。

3. 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要__,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语气助词?也?表示__的语气,?乎?主要表

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0分) 1. 之言: 2. 貌: 3. 序跋: 4. 三平调: 5. 粘对:

18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特点,并将画横线的句子作结构分析 :(12分) 1.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2.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的词属何类词?它们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16分) 1.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 ?我之怀也,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 6.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8.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五、指出下列句中标?〃?的词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3. 窃为陛下惜之。

4. 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夜。 5.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6.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7.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0.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标出下列五言诗的平仄,并说明是否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晚 情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

一、填空 :(10分)

19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 古书注解主要有三种体例,它们是__、__、__。

2. 按语言形式分类,古代散文可分为__、__、__、__等四类。 3. 句尾语气助词的?也?主要表示__的语气,?矣?主要表示__的语气,?哉?用来表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1. 貌: 2. 读为: 3. 平仄: 4. 粘对: 5. 赠序: 6. 箴铭: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1.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2.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4.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词的词性,并说明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18分)

1. 爱共叔段,欲立之。 2. 狼度简子之去远。 3. 王见之,曰:?牛何之??

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7. 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8.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五、下列句中标?〃?的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1.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君其问诸水滨

6.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9.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10.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标明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带〃的字是入声字):(10分)

20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之②:动词,到。之③:连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构成主谓结构作句子的宾语。 齐:名词作状语。 语:讲话。 诸:?之乎?的合音。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所:名词,处所。 谁:疑问代词,?与?的前臵宾语。 独:表提问。

如……何:固定结构,把……怎么样;谓语。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时:按时;状语。 辩:通?辨?,分别;谓语。 焉①:句中语气词。 东①:方位名词作状语。 己②:自己,前臵宾语。 之④:代词,复指前臵宾语。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 见:助动词,表被动。 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责:名词用作动词。讨债;谓语。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 尝:副词,曾经;状语。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

裕①: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裕。

以①:介词,表凭借,与?礼?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 以③;连词,作用同?而?。 易:田治理得好。

他:指示代词,其他;定语。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行:名词,德行;宾语。 常①:副词,经常;状语。 厌:动词,讨厌;谓语。 常②:副词,通?尝?,曾经;状语。 竟:副词,终于;状语。 饭:动词,给饭吃;谓语。

26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若:代词,你;主语。

众:名词,众人,状语,当众。

11.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柿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判罪;谓语。 乃:副词,竟然。 族:动词,灭族。

等:形容词,同样;谓语。 许:动词,批准;谓语。

12 .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道歉。 辩士:名词,巧言者。 说:动词,劝说;谓语。 来:用作使动,使……来。

富贵: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富贵。 亲:用作使动,使……(受到)亲近。 死:动词,为之死;谓语。

然:用为意动,认为……对;谓语。

三、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 1.①误。?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收不售?,后应用逗号分开。

(提示)注意 不要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了一句。 2.②误。?与?是句尾语气词,不是连词,应该在?与?后加上问号,否则不能通。 (提示)注意掌握?与?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3.①误。?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从意思上看,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寻死,不合情理。应在?争投水?后面加逗号断开。

(提示)错误与第一组相同,也是把两句合成了一句。 4.①误。从字面上看,?从左右?是綦毋张对韩厥的请求,而不是说明綦毋张实际上站在那里,这样下面的?皆肘之?没有着落,所以,应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外面。 (提示)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5.①误。?前致词称?讲不通,?称贽?是一个词,是送上礼物的意思。 (提示)标点古文,首先必须真正读懂原文,注意逐个理解实词的意义。 6.①误。把?处分宽织蔑笼?一句点破了,情理上讲不通。?处分?在六朝和唐代时是?吩咐?的意思。 (提示)理解句中某些词的意义时,要注意词义的历史性。 7.②误。?教?后不断,?不能?是?教?的宾语,?劝?意为努力,如在?教?后断,则文意不通。 (提示)注意前后词语的对应性。

8.②误。如?功?后断句,则?封?主语不对,文意不通。 (提示)注意从主谓关系搭配上断句。 9.②误。前文讲?母爱?、?父令?,故此?父?不应为?积爱?的主语。另外?倍父??十母??万父?结构应是相同的。

(提示)注意语句结构的对应性。

四、给下面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 : 1.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提示)注意一字句,从整个文意上分析句子的起讫。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

27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提示)注意省?曰?的情况。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提示)注意自问自答的情况。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臣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提示)注意话中套话的情况及其标点符号的用法。 7.孔子曰:?益者三光,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提示)注意同形词意义的辨析,抓谓语动词。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提示)注意长句子,从掌握主语和谓语动词入手去断句。

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12.苏秦之楚,三曰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玖、古代的文体 一、填空 :

1. 曹丕;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2. 刘勰;《文心雕龙》; 3. 《昭明文选》;三十七类。 4. 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

5. 散文、韵文、骈文。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骈偶、四六;平仄;用典。 6. 论、说、议、辨、驳、难、解、释、考、原。哲学、政治、史、文。 7. 书。章、奏、表、议。疏、封事、劄子。 8. 序;跋;后序。赠言;唐、短小精粹。

9. 传记;行状;行述、行略、事略。传状、碑志。叙事;抒情、议论。 10. 韵文。楚辞;诗经。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六。辞赋。

二、名词解释

1. 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 诏令: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3. 奏议: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公文。

4. 封事: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 5. 劄子: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

6. 对策: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7. 檄文: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谕或申讨。

8. 行状:提供礼官为死者广义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 9. 颂赞: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 10. 箴铭:用以规劝、警戒的文辞。 11. 骚赋: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 12. 古赋:除骚体以外的汉赋。

13. 骈赋: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的骈体赋。

28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4. 文赋:散文化的赋体。

15. 墓志铭: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 16.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 17. 纪传体: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

18.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

三、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1. 《黄冈竹楼记》:杂记类。 1.《孟子》:论辨类。 12.《祭十二郎文》:哀祭类。 2.《韩非子》:论辨类。 13.《答李翊书》:书说类。 3.《艺文志序》:序跋类 。 4.《论积贮疏》:奏议类。 四、按姚鼐文体分类,指出下列作品属于何种文体? 5.《段太尉逸事状》:传状类。 1.《谏逐客书》: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 6.《滕王阁序》:碑志类。 2.《答司马谏议书》:书信。 7.《陋室铭》:箴铭类。 3.《前出师表》: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 8.《赤壁赋》:辞赋类。 4.《游侠列传序》:书序。 9.《柳子厚墓志铭》:碑志类。 5.《送薛存义序》:赠序。 10.《荆轲赞》:颂赞类。 6.《阿房宫赋》:骈赋。 拾、古文今译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用现代汉语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意译是指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方法。

2.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五项:

① 对译,指按原文词序与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今译。

② 移位,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和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臵,对原句结构作某种调整。

③ 增补,指原文省略与表达过于简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增补以?必要?为原则。只有在不增补就无法表达清楚原文含义的地方,才可增补。

④ 删减,指原文个别词语今译时可以删除不译。只有那些无法今译、不译不影响内容表达的个别词语,才可删除不译。

⑤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径直移到译文中来。它们属于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传承词,某些表示已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或某些专有名词等。

3.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 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② 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③ 因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与典章制度造成的误译。 ④ 因不了解解词与对译的区别而造成的误译。 4.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文含义。这是对译文内容方面的要求。

?达?指译文应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这是对译文表达方面的要求。 ?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能偏废。

二、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 1.译文错误有六处:① 既,不是?既然?,应译为?渔人出来以后?;② 其,应译为?他的?;③ 诣,应译为?拜见?;④ ?向所志?的?向?是副词,以前。应译为?寻找以前所作的标志?;⑤ 遂迷,应译为?结果迷失了方向?。⑥ 得,两个都应译为?找到?。 错误都发生在对词义的理解方面。

2.译文错误有七处:① 亡,不应译为?灭亡?,应译为?消失?。② 应,应译为?对待?,译为?适应?则缺乏主动性,与下文制天命的意思不一致。③ 治,应译为?正确的措施?。④ 乱,应译为?错误的措施?。⑤ 贫,应译为?使人贫穷?。⑥ 病,应译为?使人生病?。⑦ 祸,应译为?使人遭祸?。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 译文选词不当(如?灭亡?);② 对词义理解不确切(如?适应?);③ 没有理解并译出词类活用现象。(注:?脩道?句译为?遵循道并且没有差错?亦可。) 3.译文无误。

4.错误有四处: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用了?互文?,应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悲哀,也不因个人处境好坏而悲哀欢喜?。?己?不应译为?失意?。② 进,应承前译为?在朝廷做官?。③ 退,应承前译为?退隐江湖?。④ 微,应译为?如果不是?。

29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 没有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 没有结合语言环境确切、具体地理解词义。③ 对虚词?微?掌握不准确。

5.错误有三处:① 损,应译为?减少?。② 自虚,应译出使动用法,?使自己虚弱?。③ 得,在句中应译为?做?。 6.错误有三处:① 常,通?尝?,应译为?曾经?。② 虽并世起,应译为?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发生?。③ 一,应与前文相应,译为?一点?。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 没译出通假字。② 漏译?虽??世?。③ ?一?译得不确切。 7.错误有四处:① 见,应译为?拜见?。② 虽然,应译为?即使如此?。③ 未闻道,应译为?没有听说过道?。④ 得贤,应译为?算得上贤明?。

错误发生在两个方面:① 属漏译。② 词义理解不准确。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 : ⑴ 为

1. 祭祀的事情或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小司仪。 2. 高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高山。

3. 于是放下他的耒而守着树桩,期望再得到兔子,兔子不能再得到,可是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4. 楚王说:?讲得好啊!即使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5. 变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鲲。 (思考提示)从意义上说,(甲)第2、6(第一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但译时译为?变成?,译为?成为?,主要原因是前者重点在?变?,后者因为有?化?,所以重点在?成?。(乙)第5、7(第二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翻译的区别是由现代汉语词语搭配要求不同造成的。如讲?制造衣裳?或?制作云梯?都不贴切。(丙)第4、7(第一个)句中的?为?都是介词,但由于作用不同,所以翻译也不同。第3句表被动,译为?被?;第7句表对象,不译。(丁)此外第6句第二个?为?表判断,直译为?是?,但是由于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合,改译为?叫做?。 ⑵ 以为

1. 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在外边,王公们就不把它们当做宝贝。

2. 日月被(天狗)吃了的时候去挽救它,天旱的时候祭祀求雨,卜筮以后才对大事作出决定,不是把它们作为取得所祈求东西的手段,而是用它们来装饰政事。 3. 汉王刘邦说:?我就看在你的面上,把韩信任用为将领?。

4. 把文章给人看的时候,(人)讥笑它,就认为是喜事,赞誉它,就认为是忧事,因为文章中还有别人的见解存在。 ⑶ 所以

1. 现在拜授大将,就象叫个小孩子似的,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2. 公输盘屈服了,说:?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3. 要抛弃先王的法令,而效法他们用来制定法令的依据。 (思考提示)?所以?译法的差别首先是由它在句中作用不同造成的。表凭借时,一般就译为?用来……的东西?;表原因时,就译为?……原因?。此外同样是表凭借,译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不出来),这是由上下文造成的。试比较第1、2、3句的译法。 ⑷ 明

1.君主贤明并且政治安定,那么这些(怪异的现象)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也没有什么损害。 2.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个事物,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人讲话。

3.所以树木经过加工就笔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见解高明并且行为没有错误。 (思考提示)?明?的词义、词性及在句中作用不同,是造成不同译义的主要原因。

五、翻译下列古文,如译文有错误,请分析发生的原因 :

1.我听说,土地广大的粮食就多,国家大的人民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才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区别于大小水流一概容纳,所以才能造成它的深广;做王的人不拒绝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德望昭著。因此土地不分四方,百姓不分国家,四季富足丰盛,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古代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竟然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客卿去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士人,后退而不敢向西走,绊住脚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干粮?。 2.《管子》说:?粮仓充实人民就会懂得礼义和法度?。百姓衣食不足而国家能够得到治理,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古时候的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有的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的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物质财富有时间的限制,消费却没有节制,那么社会财富必定要枯竭。古时候的治理天下,极其细致,极其周详,所以那时的积聚完全可以依靠。现在背离农业而趋向工商业,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害。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害。祸害横行,没有一个人制止它;国家将要倾覆,没有一个人拯救

30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它。生产财富的人很少,而耗费财富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够不用尽呢?汉朝成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农时错过却不下雨,百姓就将担心,年成坏纳不了税,就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或儿女,这些情况已经听到了。哪里有治理天下到了这么危险的地步还不吃惊呢?

3.我本是个农民,在南阳农村亲自耕种,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卑贱浅陋,亲自屈驾,到草屋中来看望我三次,拿当时的大事来询问我的意见,因此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正遇上(在长坂)打了败仗,在军队溃散的时刻接受了委任,在危难的情况下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重任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没有成效,而伤害了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连庄稼都不长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率领部队,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铲除奸贼,使汉朝重新强盛起来,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向陛下尽忠的职责和本分啊。 4.译文: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事情)。《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开始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原则:有一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做官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认真办事,节约用度,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经说过: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拾壹、诗 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对照而言的。一般把汉魏六朝的诗称作古体诗。唐以后按照古诗的方法写的,不讲平仄对仗的诗,也叫做古体诗。

近体诗指唐代正式形成的,以讲究平仄、对仗为主要特点的格律诗。

近体诗的主要特点是:① 句数固定;② 押韵固定;③ 讲究平仄;④讲究对仗。这四点也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2.在诗律中,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指平声(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属平声,但是其中部分字是从入声演变来的),仄指仄声(古汉语的上、去、入都是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上、去属仄声,古代的入声字已分化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近体诗利用平仄的变化、相配而构成诗句的韵律、节奏,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平仄?,也叫?声律?。

粘指律诗中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一二两字的平仄要相同(主要看第二个字)。

对指律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个字)。 拗指律诗中出现的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地方。救是对拗的补救。

3.三平调和犯孤平都是律诗创作中出现的违反平仄格式的毛病。一句的收尾三个音节全是平声就叫三平调;全句之中除末尾一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在律诗创作中不允许出现三平调,而犯孤平在有补救的前提下是可以出现的。

4.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推演为七言律诗的格式只要求?戴帽?,即在五言格式的句首之前加上与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音节:(甲)加?平平?;(乙)加?仄仄?;(丙)加?仄仄?;(丁)加?平平?;即成: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推演之后的主要变化是:① 仄起变平起,平起变仄起;② 五言变七言。

5.根据首句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主要依据粘对的原则,同时注意押韵的要求。 6.分析近体诗的平仄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

① 根据首联读音确定该诗使用的是哪种平仄格式; ② 根据首句平仄,推演出该诗的平仄格式;

③ 读诗句,把诗句的实际读音与平仄格式相对照,在不一致的地方打圈; ④ 检查打圈之处,看是否有出格(即失粘、失对、犯狐平等)的地方。

7.对仗就是两句话在结构和意义上两两相对。用同一小类(如天文、地理等)的名词或形容词(颜色)、数词相对的叫工对,否则叫宽对。借对就是不用字在句子的意义对仗,而借用该字其他意义或与该字读音相同的字的意义对仗。借用该字其他意义对仗的叫借义;借用同音字意义对仗的叫借音。流水对是一联中两句字面相对,而意义则是前后相承的(从意义上说只是一句话)。

8.近体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要对仗,特别是颈联,必须要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31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二、根据下列平仄格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即二十句),如发生错误则请分析原因 : (甲) ① - - -∣∣ ∣∣∣- - ① ∣∣- -∣ — —∣∣- ② ∣∣- -∣ - -∣∣- ② - - -∣∣ ∣∣∣- - ③ - - -∣∣ ∣∣∣- - ③ ∣∣- -∣ - -∣∣- ④ ∣∣- -∣ - -∣∣- ④ - - -∣∣ ∣∣∣- - ⑤ - - -∣∣ ∣∣∣- - ⑤ ∣∣- -∣ - -∣∣- ⑥ ∣∣- -∣ - -∣∣- ⑥ - - -∣∣ ∣∣∣- - ⑦ - - -∣∣ ∣∣∣- - ⑦ ∣∣- -∣ - -∣∣- ⑧ ∣∣- -∣ - -∣∣- ⑧ - - -∣∣ ∣∣∣- - ⑨ - - -∣∣ ∣∣∣- - ⑨ ∣∣- -∣ - -∣∣- ⑩ ∣∣- -∣ — —∣∣- ⑩ - - -∣∣ ∣∣∣- - (丁) (乙) ① - -∣∣∣- - ∣∣- -∣∣- ① ∣∣- -∣∣- - -∣∣∣- - ② ∣∣- - -∣∣ - -∣∣∣- - ② - -∣∣- -∣ ∣∣- -∣∣- ③ - -∣∣- -∣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④ - -∣∣- -∣ ∣∣- -∣∣- ⑤ - -∣∣- -∣ ∣∣- -∣∣- ⑤ ∣∣- - -∣∣ - -∣∣∣- - ⑥ ∣∣- - -∣∣ - -∣∣∣- - ⑥ - -∣∣- -∣ ∣∣- -∣∣- ⑦ - -∣∣- -∣ ∣∣- -∣∣- ⑦ ∣∣- - -∣∣ - -∣∣∣- - ⑧ ∣∣- - -∣∣ - -∣∣∣- - ⑧ - -∣∣- -∣ ∣∣- -∣∣- ⑨ - -∣∣- -∣ ∣∣- -∣∣- ⑨ ∣∣- - -∣∣ - -∣∣∣- - ⑩ ∣∣- - -∣∣ - -∣∣∣- - ⑩ - -∣∣- -∣ ∣∣- -∣∣- (丙)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则请指出(一表示平,∣表示仄,①或○表示平仄不拘,字下带〃者为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① ∣ ∣ - - — — ∣ ∣ -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 - - ∣ ∣ ∣ ∣ ∣ -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 ∣ - - ∣ — — ∣ ∣ -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 - ○ ① ∣ ① ∣ ∣ -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在?拗?歧?救。

春 望 杜 甫

∣ ∣ - - ∣ - - ∣ ∣ - 国 破 山 河 在 , 城 春 草 木 深 。 ○ - - ∣ ∣ ∣ ∣ ∣ - - 感 时 花 溅 泪 , 恨 别 鸟 惊 心 。 ① ∣ - - ∣ - - ∣ ∣ - 烽 火 连 三 月 , 家 书 抵 万 金 。 ○ - - ∣ ∣ ① ∣ - - ∣ 白 头 搔 更 短 , 浑 欲 不 胜 簪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 - ∣ ∣ ∣ - - ∣ ∣ - ① ∣ ∣ -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 ∣ ∣ - - - ∣ ∣ - - ① ∣ ∣ - -

32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 - ∣ ∣ - - ∣ ∣ ∣ - - ∣ ∣ -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 ∣ ∣ - - - ∣ ∣ ○ - ① ∣ ∣ - -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无 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 ∣ - - ∣ ∣ - - - ① ∣ ∣ -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 。 - - ∣ ∣ - - ∣ ∣ ∣ - - ∣ ∣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 ∣ - - - ∣ ∣ ○ - ① ∣ ∣ - - 晓 镜 但 愁 云 鬓 改 , 夜 吟 应 觉 月 光 寒 。 - - ∣ ∣ - - ∣ ① ∣ - - ∣ ∣ -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 , 青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 拾贰、词 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总称。词谱是人们在各种词牌的字句、平仄、韵律等大致定型以后,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编成的,是作词格式上的规定和依据。 2.词的用韵与近体诗不同之处是:

① 近体诗用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而词的用韵不仅可以同部平仄互押,还可以平仄换韵。 ② 词单元部平、上、去三声可在同一个韵部,而近体诗单元部平、上、去三声不在同一韵部。 ③ 近体诗用韵固定在双句(或首句入韵),而词可押双句韵,也可以句句押韵。 词的平仄和近体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

① 词的平仄要求比近体诗更严。近体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

② 近体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而词除用律句外,还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词的对仗与近体诗有三点不同 :

① 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近体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要求。

② 近体诗的对仗必须平仄相对,而词既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③ 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则不避同字相对。 3.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

① 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名称,反之,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 ② 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别体。

4.令、近、引、慢等加在词牌上面与本调没关系;偷、声、减字、摊破等加在词牌上则与本调有关系。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调、词牌,并说明是否有词题 : 1.?西江月?是词调,也是词牌,?遣兴?是词题。 2.?虞美人?是词调,也是词牌,没有词题。 3.?渔歌子?是词调,也是词牌,同时还是词题。 拾叁、词语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1. 诽谤: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戒:告诫。 2. 亡:逃亡。走:跑。 3. 子:指女儿。 4. 数:屡次。

5. 坐:因犯罪而受处罚。

6. 约束:指军中订立的规约、条例。 7. 涕:眼泪。

8. 诈:欺骗。阬:同?坑?,用作动词,坑杀,活埋。怨:恨。爱:爱戴。 9. 恨遗憾。

10. 淫、侈:过分,过度。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贼:祸害。 11. 穷:困窘。

33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2. 少:稍微。

13. 重:再次。恨:遗憾。

14. 无赖:指蛮横无理、放刁撒泼等恶劣行迹。偷:懒惰。嗜:贪婪。暴:凶残。恶: 为非作歹。 15. 戚:?慼?的古字,忧愁。

16. 货:财物。币:帛,古代以束帛作为礼物。 17. 色:面目表情,这里指傲慢的神色。 18. 谢:谢罪,承认错误。 19. 益:更加,越发。

20. 白:动词,告诉。敌:匹敌,相当。 21. 饥:荒年。穰:丰年。

22. 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残:危害,祸害。 23. 宫:房屋。

24. 遂:畅达,发育好。晔:明亮。 25. 注:输送。 26. 示:给看。

27. 诣:动词,往,到……去。 28. 学问:学习和问难。 29. 垂:将近。舁:抬。 30. 问:音讯。

31. 节概:节操,气概。 32. 鼓:动词,弹奏。 33. 田:?畋?的古字,打猎。舍:住一宿。饿:严重的饥饿。病:重病。 34. 患:忧虑。

35. 骤:屡次。患:忧虑,这里是?厌恶?的意思。贼:动词,贼害,刺杀。 36. 国:国都。谤:公开议论别人的过失。

37. 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族内外亲属。补:弥补过失。察:督察是非。 38. 宣言:动宾词组,发表言论。兴:兴起,这里指表现、体现。备:防备,防范。 39. 决:导引,疏浚。

40. 幸:副词,表示这样做是自己所希望的,有?但愿?、?希望?的意思。 41. 宦:贵族的奴仆。 42. 说:?悦?的古字,高兴。颜色:指面目表情,脸色。 43. 具:具办,举行。 44. 谢:辞让,谦谢。

45. 残:残杀。怨:恨。特:副词,仅,只。劫:胁迫。强:勉强。

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1)趋 1. 懈怠;引申义。 2. 油脂;本义。 1. 快步走;本义。 2. 傲慢;本义。 (9)昭 2. 快步走;本义。 (5)祥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3. 奔向;引申义。 1. 授予(官职);引申义。 显明;引申义。 (2)毕 2. 拜见;引申义。 2. 清晰明显;引申义。 1. 结束;引申义。 3. 接受(官职);引申义。 3. 明亮;本义。 2. 动词,竭尽;引申义。 4. 表示敬意的礼节;本义。 (10)偷 3. 用网捕捉;本义(句中用作(6)悉 1. 懒惰;本义。 动词)。 1. 详尽,周详;本义。 2. 冷淡无情;引申义。 4. 都,全;引申虚化。 2. 详尽表达;本义。 3. 苟且;引申义。 (3)间 3. 副词,表示全;引申义。 (11)被 1. 参与;引申义。 (7)残 1. 披。 2. 间谍;引申义。 1. 祸害;引申义。 2. 被;动词,遭受。 3. 门缝儿;本义。 2. 剩余;引申义。 (12)竟 4. 缝隙;引申义。 3. 杀害;本义。 1. ?境?的古字,国境;引5. 时间;引申义。 4. 残害的人;引申义。 申义。 6. 闲;引申义。 (8)膏 2. 终,尽;引申义。 (4)慢 1. 药膏;引申义。 3. 副词,终于;引申义。

34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13)具

1. 准备;引申义。

2. 具有;引申义。 3. 准备(饭食);本义。 4. 都、全;引申义。 (14)缘

1. 沿着;引申义。 2. 攀登;引申义。 3. 衣服的花边;本义。 (15)注

1. 附着;引申义。 2. 传;引申义。 3. 灌注;本义。 (16)徒

1. 步行;本义。 2. 门徒;引申义。

3. 只;引申虚化。 (17)居

1. 驻扎;引申义。 2. 坐;本义。

3. 相隔(一段时间);引申义。 4. 平时;引申义。 (18)货

1. 货币、钱财;本义。 2. 钱财;本义。 3. 卖;引申义。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1. 故:通?固?,本来。 2. 繇:通?由?,介词;从,自。

3. 燕:通?宴?。 4. 详:通?佯?,假装。 5. 惟:通?虽?,即使。 6. 刓:通?玩?,抚摩,摩弄。 7. 豪:通?毫?,细毛。 8. 衡:通?横?,有?不循正道?的意思。罢:通?疲?。疑:通?拟?,比拟,等同。 9. 奸:通?纤?,细。 10. 亡:通?无?,没有。 11. 禀禀:通?懔懔?,害怕的样子。

12. 蕲:通?祈?,求。 13. 距:通?拒?,拒止。 14. 抗:通?亢?,高傲。 15. 距:通?拒?,抵抗,对恃。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 : 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 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 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 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 衣:用作动词,包扎。

16. 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 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 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 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 1. 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

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 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都:用作动词,建都。王:动词,封王。 译文: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

35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臵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臵 : 1. 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2. 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3. 之:指?残贼公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4. 奚:疑问代词作?取?的前臵宾语。 5. 陈言:用?是?复指前臵宾语。 6. 谁:疑问代词作前臵宾语。 7. 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附: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1) (供参考) 一、填空 :(13分) 1.2分

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2.2分

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3.2分

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体例。 4.每空1分,共4分

赋可分为四种,它们是骚赋、古赋、骈赋、文赋。 5.每空分,共3分 按姚鼐的分类,《韩非子》属于论辨类。《艺文志序》属于序跋类。《钴潭西小丘记》属于杂记类。

二、每句2分;判断是哪种被动句1分;结构分析1分;共10分 1. 是意念或概念上的被动句。金石可镂。

2. 用?于……?作补语的被动句。故怀王[内]惑<于郑袖>。 3. 用?为……?作状语的被动句,怀王[为天下]笑。 4.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被动句。汝[且]见禽。

5. 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的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每句2分;判断?△?词的词性1分;语译1分;共10分 1.者:语气助词。

陈胜是阳城地方的人。 2.者:辅助代词或代词。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一定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3.所:辅助代词或代词。

左右的人从来没有称诵过您的事迹,我也从来没听说过您的事迹。 4.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而后站住,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后站住。 5.莫:否定性无定代词。

安定百姓称王天下,便没有谁能阻挡他了。

四、每个黑体字2分,共24分。判断词性1分,说明句子成分或在句中的意义1分 1. 之: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 2. 之:代词,在句中充当定语。

3.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该结构成为分句

4.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该结构成为主谓词组。 5. 其:代词,充当主谓词组的主语。

6. 其:语气助词,表示加强反训语气,可译为?难题?。

36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7. 于:介词,与?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 8. 以:连词,表示所连结的两项是方式目的关系。

9. 以:介词,与?羽?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凭借,可译为?用?。

10. 为:介词,与?文惠君?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所替、所给。 11. 稍:副词,逐渐。 12. 然则:?然?是指示代词,?则?是连词。?然?字是一个分句,指代前文的内容。?则?字表示与后文的关联。

五、每个黑体字词1分,共8分 1. 谤:议论过失。 2. 恨:遗憾。 3. 怨:仇恨。 4. 走:跑。

5. 感激:感动奋发。 6. 树:栽种。

7. 卑鄙: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8. 本:根。

六、全题10分;全标对得满分,标错1个扣1分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 ∣ ○ - - ∣ ∣ - - ∣ ∣ ∣ - -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 - ① ∣ - - ∣ ∣ ∣ - - ∣ ∣ -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 ① ○ ① - - ∣ ∣ - - ∣ ∣ ∣ - -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 - ① ∣ - - ∣ ∣ ∣ - - ∣ ∣ -

七、第一段要求标点、语译,第二段只语译,两段共25分,评分标准如下 : 1. 第一段标点共5分,错两个扣1分。

2. 两段共分10个给分句,每句译文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加?——?号的重点词10个,每词1分,重点词漏译或误译不给分。

第一段11分;第二段14分;共25分。 原文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①宋国人中有个忧虑他的禾苗长得慢而把它们拔高的人,很疲劳地回到家来,②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③他的孩子快步赶到地里看禾苗,而禾苗都枯萎了。 原文:

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②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④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⑤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⑥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⑦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译文:

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2) (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 每空1分,共3分

文献词句为主;释经文又兼释注文;汇集众说。 2. 每空1分,共4分

骚赋;古赋;骈赋;文赋。

37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3. 每空1分,共3分

疑问;肯定确认;发表议论。以引起下文。

二、每词2分,共12分

1. 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差别。

2. 谓:释义术语,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前面。 3. 拗救:近体诗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就叫做?拗?,出现了?拗?,就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叫做?救?。

4. 孤平: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5. 骈体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对仗;讲究用典。 6. 论辨:是用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

三、每句2分,共10分。 1.?于矢?作补语表示被动。

2.用?为虞人?作状语表示被动。

3.在行为主动者之后和谓语动词前加一?所?字,成为?为……所?式,表示被动。 4.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5.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 1. 之,代词;指共叔段,作介词宾语。

2.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主谓词组,作?知?的宾语。 3. 之,动词;表示?到……去?。

4. 其,句中语气助词;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5. 所,代词;用于动词?种?前,组成?所?字词组,作判断句谓语,表示?百姓种的粮食?。 6. 者,代词;分别与?生之?、?靡之?组成?者?字词组,作主语,表示?生产它的人?、?糜费它的人?。 7. 其,代词;指代愚公及其子孙。作主谓词组主语。 8.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9.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作状语,可译为?竟?、?竟然?。 2. 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作状语,可译为?将?、?将要?。 3. 弗,否定副词;用于及物动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4. 于,介词;分别与?蓝?、?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 5. 诸,?之乎?的合音词;之,代词,楚大夫之子;乎,句尾语气助词,表疑问。 6. 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7. 为,介词;与?生?组成介宾词组,作?言?的状语,可译为?对?。 8. 以,连词;连接?敛?和?彫?两个谓语动词,表示一种方式目的关系。 9. 而,连词;用于状语和谓语中心词之间,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10. 虽然,两个词,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表示虽然,?然?表示这样。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了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 ∣ - - ∣ ∣ - ∣ ∣ -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 - - - ∣ ∣ - ∣ ∣ - - 山 随 平 野 阔 , 江 入 大 荒 流 。 ∣ ∣ - - ∣ - - ∣ ∣ - 月 下 飞 天 镜 , 云 生 结 海 楼 。 - - ∣ - ∣ ∣ ∣ ∣ - - 仍 怜 故 乡 水 , 万 里 送 行 舟 。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1)[唐太宗] 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2)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今人为鉴,可明得失。(4)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5)今魏征逝,一鉴亡矣!(6)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7)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8)任

38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9)公卿之内,情有爱憎,(10)憎者唯见其善。(11)爱憎之间,所宜详慎。(12)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13)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译文:

(1)[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2)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3)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4)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5)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6)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7)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8)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9)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10)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11)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12)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13)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3) (供参考)

一、填空题 :(12分) 1.每空1分,共4分

体裁、样式;语言、内容、应用范围。 2.每空1分,共3分

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3.每空1分,共5分

发表议论;肯定、确认;直陈;感叹;疑问。

二、每词2分,共10分

1. 之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2. 貌:释义术语,表示某种情貌、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3. 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价的文辞。 4. 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5. 粘对: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指第二字),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平仄相同(主要指第二字),称为?粘?。

三、每句3分,说明被动句特点2分,结构分析1分,共12分 1. 用?于人?作补语表示被动。 穷者[常]制<于人>。

2. 用?为沛公?作状语表示被动。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6分 1. 之,代词;指民,作?归?的宾语。 2.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3.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所在结构成为词组。 4. 其,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委婉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5. 其,代词;指代柳宗元,作?父?的定语。

6. 者,辅助代词;与形容词?陋?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7.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8. 所,辅助代词;用于动词?称诵?前,组成?所?字词组,作?有?的宾语,表示?称诵的事迹?。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2. 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3. 为,介词;与?陛下?组成介宾词组,作?惜?的状语,可译为?替?、?为?。 4. 为,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可译为?如果?。

5. 于,介词;与?秦?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对秦国?。

39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6. 诸,合音词;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指代前面的话,?乎?是疑问语气助词。 7. 虽然,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有?虽然如此?的意思。 8. 然而,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然?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内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 9. 勿,否定副词;表示禁戒或劝阻,可译为?不要?。

10.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可译为?竟?、?竟然?。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并说明没有不合诗律处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晚 晴 李商隐

- - ∣ ∣ - ① ∣ ∣ - - 深 居 俯 夹 城 , 春 去 夏 犹 清 。 ① ∣ - - ∣ - ∣ ∣ - - 天 意 怜 芳 草 , 人 间 重 晚 晴 。 ○ - - ∣ ∣ ① ∣ ∣ - - 并 添 高 阁 迥 , 微 注 小 窗 明 。 ∣ ∣ - - ∣ - - ∣ ∣ - 越 鸟 巢 干 后 , 归 飞 体 更 轻 。 说明:没有不合诗律的地方。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标点:

(1)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2)相如虽驽,(3)独畏廉将军哉?(4)顾吾念之,(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徒以吾两人在也。(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8)吾所以为此者,(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1)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12)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1)蔺相如说:?凭着秦王的威风,而我蔺相如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2)我虽然无能,(3)难道单怕廉将军吗?(4)但我想到,(5)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6)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7)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8)我所以这样做,(9)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10)廉颇听到这些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11)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12)说:?[我这]粗野卑鄙之人,不知道将军竟宽容我到了这样地步啊!?(13)两人终于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 (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每空1分,共3分

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2.每空1分,共4分

史传文、论说文、杂文、应用文。 3.每空1分,共3分

肯定确认;直陈;感叹。

二、每词2分,共12分

1. 貌:释义术语,表示某种情貌,?……的样子?。 2. 读为: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3. 平仄:诗词格律术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仄?是不平的意思。 4. 粘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平仄相同,称为?粘?;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称为?对?。 5. 赠序:专门为赠送友人而作的文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6. 箴铭:是用于规戒的文章。

三、每句2分,共10分 1. 用?于陈涉?、?于刘氏?作补语表示被动。 2. 用?为沛公?作状语表示被动。

40

Aaronsun0468汉语言资料屋独家赠送

3. 在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4.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5. 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四、每词2分,答对词性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 1. 之,代词;指共叔段,作宾语。

2.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主谓词组,作?废?的宾语。 3. 之,动词;表示?到……去?。 4. 其,代词;指代?郑?,作分句主语。

5. 者,代词;与?亡?组成?者?字词组,作宾语。 6. 者,语气助词;表示提顿语气。

7. 所,代词;用于动词?言?前,组成?所?字词组,作判断句主语,表示?您所说的话?。 8.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9.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主语。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中,用于否定副词前作状语,可译为?竟?、?竟然?。 2. 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作状语,可译为?将?、?将要?。 3. 勿,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劝阻,可译为?别?、?不要?。 4. 于,介词;与?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 5. 诸,?之于?的合音词;?之?,代词,指昭王南征不复之事;?于?,介词,与?水滨?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向水滨?。

6. 以,介词;与?诸侯之师?组成介宾词组,作?侵?的状语,可译为?率领?。 7. 为,介词;与?文惠君?组成介宾词组,作?解?的状语,可译为?替?、?给?。 8. 以,连词;连接?帅?、?伐?两个谓语动词,可译为?用来?。 9. 而,连词;用于两个动词?济?、?设?之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 10. 然而,两个词;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然?指代前文内容,?而? 表示转折,引出下文,可译为?这样但是?。

六、全诗平仄都标对了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① ∣ ∣ - - - - ∣ ∣ -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 - - ∣ ∣ ∣ ∣ ∣ -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 ∣ - - ∣ - - ∣ ∣ -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 - ○ ① ∣ ① ∣ ∣ -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1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标点: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2)九百人屯大泽乡。(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5)失期,法当斩。(6)陈胜、吴广乃谋曰:?(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等死,死国可乎??(9)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10)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1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13)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译文:

(1)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2)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3)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里,担任驻扎的队长。(4)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到达渔阳]已经误了期限。(5)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6)陈胜、吴广就商量说:?(7)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8)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9)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10)我[还]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11)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他]到外边领兵。(12)现在有人传说[扶苏]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13)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4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c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