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与行为学

更新时间:2024-03-12 11: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措施方法等来协调他人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A、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B、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进行的,所以管理者必须理顺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C、管理者所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措施、放大等都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完成管理的任务。

2、知觉: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人脑中行成各种感觉,大脑将得到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整体印象及其联系。 3、价值观: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4、态度:个体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特有的一种协调一致的、有组织的和习惯化的心理反应。 5、社会知觉: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专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间、群体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6、挫折: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伙子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7、挫折承受力: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8、挫折防卫机制: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无意的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恢复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 9、个性: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10、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11、群体思维:群体由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12、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并约束其行为的一些准则。 13、社会促进效应:指因为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 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 14、沟通:人们之间传递信息、指令、感情或观念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 15、领导: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16、冲突:一种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17、组织文化:组织中决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整套假定、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8、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简答题

1、简述能力的二因素结构理论 能力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所组成;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由g和s两种因素决定的。在能力结构中,第一位的和重要的是一般因素g,各种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的取样而求出g因素。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A、知觉的选择性。由于目的、需要、兴趣的差别以及注意范围的限制,我们总是有选择的以个别事物或少数事物为知觉对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格外清晰。 B、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能把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来反映的特性。这是知觉最显著地特点和区别于感觉的标志。 C、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能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当前对象。

D、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知觉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却保持相对不变。

3、简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由低到高成阶梯级排列并依次提高。

A、生理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的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最迫切要求得到满足的一种需要,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出现另外的“更高级的”需要。

B、安全需要。这是人们需求保护自己,免受生理与心理侵害的一类需要,包括对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要求。

C、社交需要。亦称爱与归属的需要,感应人们对友谊、爱情、归属、关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D、尊重需要。指人们对成就、荣誉、地位、评价等的需要。尊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我尊重和社会尊重。

E、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一种发挥自身潜力,实现理想、抱负,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心理需要。 4、简述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该理论认为当行为人意识到存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且实现这个目标对自身有非常重要时,其行为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也就是说,激励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期望值与效价。 激励水平(M)=期望值(E)*效价(V) 激励水平指一个人的积极性被激发的高低和持久程度,他决定了人们在工作中付出努力的大小。期望值反映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其数值变化范围在0~1之间。效价是指人们对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或偏爱程度,这是个体对特定成果或目标只有用性的主观估计。上述公式说明:目标的效价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该目标对人的激励也越大。

5、挫折防卫的基本方式 A、建设性防卫机制 个体在遭受挫折后,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这种升华带来的是对社会的良好适应。 B、替代性防卫机制

(1)补偿方式。个体遭到某种挫折之后,以另一种活动的成功来克服受挫心理,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方式。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认同方式。又称为表同、仿同或自居方式,指个体受到挫折而痛苦时,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的要求。他不同于有意识的学习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后无意识产生的

(3)抵消方式。个体以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此取代其心理上的不舒畅。

C、掩饰性防卫机制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了保持自尊,减轻痛苦和焦虑,常以某种借口、态度、理论或行为来掩饰自己。如文饰、反向、幽默等方式。 D、逃避性防卫机制 指个体受挫后,采取某种途径或方式回避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以解除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其方式有潜抑、否定退化、幻想等方式。

F、攻击性防卫机制。个体在遇到挫折后,将焦虑或愤怒的情绪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物上,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如移位的方式、投射的方式等。 6、简要分析挫折容忍力的影响因素 A、生理条件 B、过去的学习经历和社会阅历。挫折承受力与个人的习惯与态度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阅历广、经验丰富并历尽磨难的人远比生活中一帆风顺、缺乏斗争锻炼的人承受力要高。 C、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与生理上的都获得适当的满足,他所面对的世界是较令人满意的,就容易形成乐观的精神面貌,而不会把挫折看得非常严重。反之,在缺乏安全的环境中成长的,其所面对的世界充满了威胁,往往自卫力特别强,更容易感到挫折。 7、简述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衰减。 A、正强化亦称积极强化,指在行为发生后,用物质或精神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积极刺激作用下,使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和增加以后行为反应的力度和频率。这是一种最常用且很有效的强化方式。 B、负强化与正强化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它是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使员工避免上述行为以回避某种不愉快的处境,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员工符合要求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C、惩罚是一种事后措施,当消极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惩罚以示对该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意图。 D、衰减是撤销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使之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8、简述勒温行为改变三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9、简述团队和群体的区别 所有的团队都是一种群体,但多数群体不是团队。团队通过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团队和群体在组成目标、成员协作意识、责任承担和成员知识技能分布等方面是不同的。

A、目标的差别:在一个团队中,个人所做的贡献是互补的;而在一个群体中,成员间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替换的。

B、地位的差别:一个工作群体要有效率,就需要由同样地位或者相似地位的人组成。但在一个团队中,地位的差异却不大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贡献都有助于工作的完成,每个人贡献都受到尊重。 10、简述塑造高绩效团队的途径 A、人际关系途径。这种途径旨在团队成员间形成较高程度的社会意识以及个人意识。 B、角色界定途径。这种途径主要涉及团队内部的角色与规范问题,团队建设强调把角色界定作为主要任务,使每个成员都清楚的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责任和角色。 C、价值观途径。这种途径把重点放在团队成员价值观和目标达成的共识上。 D、任务导向性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团队的任务以及每个团队成员能够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所做贡献的独特方式。 E、最后,在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创造统一感和归属感,创造相互理解,尊重、合作的气氛;必须能够把团队中的其他人看成“我们”,使成员为自己的团队自豪。 11、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A、准确原则。明确、清晰的信息是良好沟通的开端。 B、实效原则。时效性就是指沟通双方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进行沟通,并使信息发生效用。 C、效率原则。沟通是否高效,是双方的责任,对信息发送者有信息准确的要求,对信息接受者有同样接收准确的要求。 D、效益原则。有效的沟通也应该达到预期的效果,即沟通双方在观点、态度等方面的合作与认同,以及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最终达到沟通的建设性效果。 12、冲突的特征。客观性、主观知觉性、二重性(积极、破坏)、程度性

13、冲突的过程。

A、潜在的对立,存在可能产生冲突的条件: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人因素。 B、认知,即一方或多方必须意识到冲突源的存在,并且有了情感上的投入,双方都体验到了焦虑、紧张、挫折或敌对等情绪反应。

C、行为意向,指的是个人对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包括竞争、回避、折中、迁就和协作。

D、行为,即公开的试图实现冲突双方的各自的愿望。E、结果,有益的结果和有害的结果。

三、论述题

1、论述人格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1)遗传

遗传是指那些受胚胎决定的因素。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相信人格有其遗传基础。比如“她就像他爸爸”都反映这一观点。 一些人格专家提出:遗传因素限制着人格特征的发展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环境因素决定着人格特征有研究者曾经把100多对新生儿分离,并对在不同地域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分开抚养的双胞胎有多方面的共同点。 (2)环境

许多行为学科学家相信环境在人格形成中比遗传起了更大的作用。影响人格的环境因素有:文化、家庭、团队成员和生活经验。

a.文化:是指不同人类群体或他们所处社会组织的独特方式。研究指出文化对于人格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个体出生在特殊文化环境中,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

b.家庭:家庭是个人在一个特殊文化中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对于多数人来说,父母兄弟姐妹对人格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庭中的祖父母,叔叔、阿姨同样影响人格的形成。家庭情境也是人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个体和在富裕家庭中的个体绝对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境遇。

c.团队成员: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要参加各种不同的团队。个体作为不同团队成员所单人的各种不同的角色以及不同经历是一个人人格差异的重要来源。生活中的社会和团队会影响人格的形成。

d.生活经验:从特殊事件和经验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也是人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自尊的发展取决于一系列的经历,包括到达目标的机会和期望值、影响他人的能力、获得他人认可等因素。

2、论述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

在知觉过程中,某些客观事以下特点会影响知觉被动选择:

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在周围环境中,刺激作用强烈的事物,一开始特别容易引起注意,成为知觉对象。

b.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知觉对象的感知,是在对象与背景的对比中完成的,两者差异越大,对象越容易被清晰的察觉。

c.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由于知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客观对象的不同组合会造成不同的知觉倾向。例如: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2)主观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知觉,这主要由于人本身主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特征存在致使其大脑对有关事物特别敏感,因而表现出主动选择。以下特点会影响知觉主观因素: a.兴趣:我们注意的中心受自己兴趣影响。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

b.需要和动机:一般说,能满足人们需要,符合动机的事物通常会成为知觉的对象。反之易被忽略。

c.个性特征:人的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对人有明显影响。从气质来说,它主要影响知觉选择的速度和数量。从能力来说,观察理解能力强的人比弱的人知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bs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