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及名词解释整理

更新时间:2024-06-23 1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及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作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者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2、柏拉图的“理想国”

公元前404年,柏拉图写成《理想国》,以对话的形式提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 他认为,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造成了贫穷、腐化、堕落与不安定。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永无太平之日。因此他提出“理想国”的设计: 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第二等级是战士;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

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 ;(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 ;(3)无声的农具—马车 。牛马属第2类,马车属第3类,奴隶属第1类。他认为,大土地所有者应亲身料理农庄,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 4、公平价格

公平价格的概念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一) 经济论

约写作于公元前387—前371年之间,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职业;然后又讨论了人们应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自己的家产。在第二部分中,色诺芬提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总的看来,色诺芬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主张把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辟为一门专门学问。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二)雅典的收入

写作于公元前355年,论述了雅典不依靠加重盟邦负担而自谋增加收入的方法。

(1)他讨论国家财政问题,其中包含对货币问题的见解。他已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3)他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4)他认识到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但他是从自然经济角度看待财富和交换的,这也反映在他对农业和分工的看法上: 在一切技艺中他最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

他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5)他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他认为,雅典不论在气候、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

(6)主张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认为雅典具备对外贸易的优越条件,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

(7)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三)《论税收》 《论税收》是色诺芬晚年的作品。它主要讨论了如何改进雅典的税收制度的问题,主张要在不增加税收的前提下维持雅典的财政平衡。

2、简述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及其特点。

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反映在其著作《神学大全》里,主要论及封建农奴制、公平价格、货币、商业、利息等问题。

(一)阿奎那主要的经济思想

1.阿奎那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念来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

阿奎那把社会解释为一个有机体,援引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不平等的论断,论证上帝创造万物时就有“高级”与“低级”之分。

私有制,是人的理性创造出来的,也出自上帝的意志。私有权和地役权也都不是自然所规定的,它们是人类的理性为了人类的生活而采用的办法。

2.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1)马格努把商品交换的平等的基础归结为交换双方耗费了相等的劳动。阿奎那接受了这种观点,并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主观的范畴。

(2)从宗教伦理角度,强调在买卖中支付的价格必须是公平的。

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它们对人的效用,所以,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

在他的学说中,价值与价格是不分的,公平价格有时被理解为价值,有时又被理解为价格。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提出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开以后效用价值理论的先河。

(二)对阿奎那经济思想的评价 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他的学说的折衷主义特点。 (1)货币:货币是人类发明的工具,货币的价值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但又不得不承认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内在的稳定性,任意贬损货币价值无异于伪造重量和长度。 (2)商业:把商业看成是卑鄙的行业,但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一个人从事贱买贵卖在两种情况下是可以免受道义谴责的:a.一个人用他从商业中获得的适当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帮助穷人。b.买进时并无转手卖出的意图,并对物品作了改进,或因时间地点改变而价格有了变动,或因物品运输担负了风险。

(3)利息: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反驳了关于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a.出借人出借货币蒙受了损失;b.出借人以合伙形式

把货币委托给商人和手工业者,担负了丧失本金的风险。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名词解释 1、货币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2、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孟等。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输入更多的货币,这在资本原始积累后期,对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曾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3、重工主义

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4、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1) 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他们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马林斯、博丹、安徒安?孟克列钦等

(2)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提出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

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

西欧各国基本上都出现过重商主义,但因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各有差异,然而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会财富观念:重商主义者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财富源泉的观点: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商主义者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因此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并提出巩固和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4)奖励增加人口: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因此,他们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

重商主义者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实践,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得出他们的经验主义的结论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重商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不科学的。 2、试析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 主要观点:

(1)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

(2)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

(3)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

(4)发展对外贸易是孟的重要主张。对外贸易的好坏,却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

(5)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他还热中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6)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7)还提出了英国经济扩张的纲领,企图垄断整个欧洲的对外贸易,称霸天下。 评价:

托马斯?孟的观点反映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为了扩大出口,作为晚期重商主义代表的孟已关注商品生产的发展,从而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流通领域转向对生产领域的研究作了思想准备。 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 价值理论

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他在考察地租问题时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还进一步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地租理论

配第将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其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1)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

(2)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

(3)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

休谟对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作了出色的发挥。他把金属货币理解成铸币,又把金属铸币理解为单纯的价值符号,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是单纯的价值符号。货币对劳动和商品的关系,也不过是一种数量关系。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论作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三点结论: (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 (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3、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

诺思:明确把利息称做“资本的租金”,并将之与地租相对立。他提出,决定利息率水平的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量,借贷资本量增加,利息率就会降低。 马西: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马西还用利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 1、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说史发展中的作用。 (1)配第

配第在政治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配第是近代最先提出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人。他还指出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未能把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区分开来。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他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并实际上把地租看作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主张赋税要以地租及其派生收入为征收对象。他的论述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开创性的见解。把分

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最终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曾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而且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2)休谟

休谟在其论著中主要讨论了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他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

休谟也是最先提出了物价-货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理论的人之一,这个理论直接反驳了当时的重商主义体制。他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 (3)马西

马西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马西还用利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 2、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配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许多真知灼见大都散见于一些政策主张和建议之中,但是在一些零散的思想火花中,在各个理论观点之间却有着内部的联系和一贯性,这一内部联系的基础就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配第还考察了工资、地租、货币等一系列问题,得出了一些具有科学成分的重要结论。 (1)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配第在政治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2) 一般经济理论 价值理论

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他在考察地租问题时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还进一步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分配理论 1)工资论

工资论是配第分配论的基础,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工资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价值是一个规律,而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如此。如果工资上涨,则利润将损失。 最低限度理论后来成为整个古典经济学派分配论的基本之一。

2)地租论

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配第的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① 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

② 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

③ 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3)利息和土地价格

① 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他给利息下了一个最初的定义,即利息是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

② 他给土地价格作了定义上的规定,提出土地价格等于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配第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了土地价格问题的实质,即土地价格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 货币理论

在货币本质问题上,配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他把货币看做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其价值也是由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

配第已经认识到货币的一些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配第还初步讨论了一国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问题。他已经认识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决定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认为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为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

(3)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的经济增长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和对于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诸如资本、劳动、生产力、财政赋税政策等因素的分析上。

在财富观念问题上,配第的观点反映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尽管他最终还是摆脱掉了这种影响。配第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做财富的主要源泉。

配第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和赋税政策。

以上从几个方面概述了配第的经济理论,由上可以看出,配第在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时期,几乎触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所有重要的问题,并且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名词解释

1、比例价格

比例价格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如果每种商品都能按比例价格出售,就会彼此保持一定的比例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一国财富。 2、坎蒂隆的价值观

在财富观念的基础上,坎蒂隆提出了对于价值的看法。既然他认为物品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和劳动,因而他就自然地把任何物品的价值归结为由土地和劳动来决定。他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物质财富,并受到其重农主义偏见的束缚,把土地看做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价值的一个因素。

他提出,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这表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1、试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 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 (1)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

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a.消费不足。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2)对财富的看法

他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他对财富的看法:

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以上是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他根据这些思想提出了经济改革计划,主要有两项内容: a.改革税收制度。具体措施有:a.实行普遍征税,取消捐税方面的特权。b.根据富者多缴、贫者少缴的原则提出公正配征原则。实行累进税制,收入越多缴税越多。 b.要求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

以上两项改革方案都是针对当时法国经济政策的弊端提出的,所以它们适合当时的需要。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只要实行这个计划就可以立刻使法国摆脱困境。 对布阿吉尔贝尔经济思想的评价

布阿吉尔贝尔从改变法国财富日益减少的困境出发,探讨增加国家财富,使国家强盛的途径。他极为重视农业,并提出了对货币、财富的看法,阐明了如何增加一国财富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平衡和自由放任思想。他的这些

思想尽管是不完善不系统的,但是这些思想无疑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萌芽和重农主义的先声。

2、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内容

坎蒂隆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

坎蒂隆从他的自然物质观出发,极力强调农业特别是土地耕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他提出,一个国家的所有阶级和居民的消费最终都来源于农业劳动的产品。有权处置地产资本的是土地所有者,是他们推动着整个经济。在一国中只有土地所有者是天然独立的,所有其他阶级不论是业主还是受雇者,都不是独立的。 (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

坎蒂隆在农业领域中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农业年产品如何经过流通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

把一国的居民区分为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部分,因此他就能够正确地考察一国全部农产品如何在这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和流通。 (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人数正是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度。

进一步推论,如果生活资料可以无限增加,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不会受到阻碍。

坎蒂隆已经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这实际上包含了后来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一些基本思想

第五章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 1、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

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纯产品

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3、阶级划分

魁奈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 (1) 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2) 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态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

(3) 不生产阶级,魁奈又称之为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 4、资本划分

魁奈将农业资本划分为两个部分:

(1)“年预付”,即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等。 (2)“原预付”,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房屋、仓库、耕畜、家具等。 1、简论魁奈《经济表》的成就与缺陷。 成就:

(1)运用抽象法,从前面所述的正确、合理的假定前提出发,对本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

(2)《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

(3)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 (4)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总的来说,魁奈的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对科学地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 缺陷:

(1)片面地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形态。

(2)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地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

(3)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而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不能真正理解社会资本的特性,也不可能正确区别社会资本和收入的概念,最终也就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问题。

(4)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只有“年预付”而没有“原预付”,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把工业品列入列入社会总产品中,因此,在整个流通过程结束时,没有留下工业品满足本阶级的生产消费和生活需要 2、杜尔哥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魁奈的经济理论?

(1)杜尔哥修正并发展了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

这三点就是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原理或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尔萨斯主义的要点所在。 2、马克思的人口规律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3、有效需求不足论

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 4、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

5、效用价值

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萨伊认为,人们给某种物品以价值,是因为它有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或是满足人们的嗜好和虚荣。没有用的东西,是谁也不肯给予它价值的。所以说,“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6、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简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的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反过来用这个所谓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改善人类的德性,使人类得到最适当的发展。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人口,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本身同样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口状况就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离开了社会生产方式也就谈不上什么人口规律。

他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等同起来,抽象地从人的情欲中引伸出一个所谓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来掩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特殊性质。事实上,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 中所描绘的贫困、失业和罪恶,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特殊现象。当马尔萨斯宣扬这种贫困与罪恶是由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引起的时候,正是英国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远远地超过人口增长的历史时期。被马尔萨斯看做是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的贫困与罪恶,完全不是什么根源于人类本胜的无法避免的现象,而纯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马尔萨斯关于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人口数量的观点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a.劳动基金即社会生活资料不是不变的数量;

b.资数量不是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

c.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水平是受相对过剩人口数量调节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是错误的,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的人口规律,制定适合于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口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2、简评萨伊的经济理论

(1)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否认经济规律的历史性,抽掉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企图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抽象的,像化学、物理学、天文学一样的科学,以掩盖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2) 价值学说

萨伊的价值理论是混乱的,有效用论,也有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尽管如此,他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看作生产劳动,是具有可取之处和参考价值的。

(3) 分配理论

马克思曾对萨伊的分配理论作过精辟的批判,讽刺地称之为“三位一体公式”。萨伊离开了斯密的科学诊断,利用其错误观点,割裂工资、利润与地租之间的内在联系,掩盖资产阶级收入的真正来源,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各阶级之间的利益都是和谐一致的。

(4) 销售理论

萨伊的销售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看做是对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理论先导。他的这个理论混淆了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抹杀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矛盾。 尽管如此,他的理论中也存在着一些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比较有益的内容,如反对奢侈浪费,主张经济自由,鼓励发展生产等。 (5) 经济政策思想

萨伊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三分法、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三位一体分配论和销售论等,对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所继承。但是他的经济理论中,特别是经济政策部分还存在着明显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倾向。他反对重商主义学说和政策,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等,成为法国资产阶级荡涤残污,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武器,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3、詹姆斯?穆勒与麦克库洛赫是如何解决李嘉图理论体系的矛盾的?

詹姆斯?穆勒试图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

(1)在解释李嘉图体系中两大矛盾的第一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时,为了维护劳动价值论,他把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归结为商品和商品的交换。 (2)在解释李嘉图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第二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时,举出生产等量陈葡萄酒和新葡萄酒所耗费的劳动相同,但是陈葡萄酒的价格

却比新葡萄酒贵得多的例子,证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有劳动者的直接劳动,同时也包含有资本家的积蓄劳动。因此,产品的价值就是由这两种劳动决定的。

麦克库洛赫进一步使李嘉图理论庸俗化 (1)麦克库洛赫在解决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的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交换规律的矛盾时,首先区分了“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也是一种普通商品,与资本的交换是按等价进行的,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为了说明利润是合理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交换价值”总是超过“实际价值”的,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利润就被麦克库洛赫转变为贷款的利息,资本家成为贷款者。劳资之间的剥削关系,变成了一般的借贷关系。 (2)麦克库洛赫在解释李嘉图学说中存在的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时,认为这是由于把商品交换价值只是看做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决定的,而没有把商品在购买或生产后一直到适合于使用前这一段时期内,有时增加的交换价值也看做是劳动的结果所致。

麦克库洛赫在和李嘉图学说反对者的论战中,离开了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尔萨斯一样,把利润归结为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让渡利润。他还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混同起来,并把劳动的概念本身任意加以扩大和庸俗化。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1、简述经济和谐论

经济和谐论(Economic Harmonies)是掩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凯里和法国的巴师夏。 经济和谐论的产生与发展 2、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理论 最后一小时论概述

1833年工厂法规定,除了某些特殊规定外,每个少年每天不得做工12小时以上。而工人阶级则开展了争取10小时工作运动。资本家们反对缩短工作日,需要找出理由,他们就想到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西尼耳根据资本家们要求,于1837年出版了名叫《关于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西尼耳提出了“最后一小时”论。西尼耳认为,工人每天劳动11.5小时,其中10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预付资本价值,0.5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工厂和机器的损耗,最后1小时生产资本家的利润。就是说,工人给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是在最后一小时生产出来的。如果工作日缩短到10小时,不仅没有利润,甚至机器的损耗也无法补偿。他就以这样的论述为根据反对工人阶级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斗争。

西尼耳鼓吹“最后一小时”论,目的是维护工厂主们的剥削利益,为他们反对工厂法,延长工作日制造理论根据。

第十六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 1、戈森定律

戈森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

2、边际效用论

门格尔提出了边际效用论的基本观点。他综合前人的主观价值论和效用递减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价值决定于商品的最不重要部分的效用的理论。 3、主观与客观价值论 庞巴维克指出:

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以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能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我得说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

客观价值指的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在这一意义上,有多少种和人有关的客观成果,就有多少种价值。食品有营养价值,木材和煤炭有发热价值,肥料有肥田价值,爆炸物有爆炸价值等等。 4、边际效用价值论

庞巴维克指出,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决定。边际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一方面,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另一方面,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反之,需要越少和越不迫切,而能够用来满足它们的物品越多,则更下层的需要也可得到满足,因而边际效用价值也就越低。

5、生产性物品价值

生产性物品只有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提供效用即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时,才有价值。所以,最终是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所规定的。 6、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认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他认为,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就是他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1、评析边际效用价值论。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

(1)把价值归结为人对财货效用的主观评价,抹杀了价值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并把物品混同于商品,把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说成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 (2)认为价值大小取决于财货满足边际欲望的边际效用量。

(3)把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作为价格形成的前提,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4)关于生产资料价值形成的观点,是倒因为果的诡辩。

(5)把稀缺性看做是价值的前提条件,割断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联系,否定劳动价值论。

2、简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克拉克的理论错误是十分明显的:

(1)克拉克认为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他未加任何论证就推导出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及其决定劳动和资本产品价值的原理。而这种包含资本生产力论在内的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的前提,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2)克拉克对分配范畴所赋予的特定含义,也是不确切甚至完全错误的。 他说的工资,除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外,还包括企业家的平均利润。这是对剥削与被剥削的混同。

(3)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分配论是自相矛盾的。 第十七章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1、简析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1)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

①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新旧经济学之大成的折衷主义。 ②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

③ 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马歇尔的贡献就是宣扬渐进的改良主义。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2)马歇尔经济学说方法论的特点

① 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②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 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 2、简述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的核心——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他的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马歇尔就是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把其他经济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他的整个折衷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均衡价格论的两个前提条件:

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论; 假定货币的购买力也是不变的。 (1)价值与均衡价格

价值是一物的交换价值,是一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可以换取别物的数量。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说明价值的决定问题。某一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互冲击和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均衡而达成的。这就是说,使买卖双方力量达于均势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2)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马歇尔把供给和需求看成同等重要,同时,他又着重强调供求趋于均衡的观点,从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相互关系中建立起他的均衡价格论。

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3)时间长短与均衡价格

在马歇尔看来,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实际上就是效用和生产费用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如果考虑到时间这个因素,则供求两个方面在价格决定上的不同作用是可以区别的。

马歇尔认为,时间长短不同,对于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较量趋于均衡的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它们对决定均衡价格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

马歇尔把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类: ① 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 ② 短时期的正常价格。 ③ 长时期的正常价格。

马歇尔由此得出结论:“ 就一般而论,我们所考虑的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间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因为生产成本变动对于价值的影响与需求变动的影响比较起来,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3)垄断与均衡价格

他完全承袭了古诺关于垄断的定义,认为在垄断的条件下,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这种垄断者可以自由地调节其商品的供给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垄断者的利益,在于把它们调节得能够给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纯收入总额。

3、简评马歇尔提出生产第四要素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马歇尔提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组织——即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

马歇尔说,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私人所有,其他部分则不是。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组织则有助于知识。它有许多形式,例如单一企业的组织,同一行业中各种企业的组织,相互有关的各种行业的组织,以及国家保安和援助组织。 理论意义:马歇尔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是研究分工、生产规模的利弊、企业管理等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 第二十一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1、凯恩斯定律

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社会上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多余的生产能力,包括机器、劳动力、资金等。由于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所以不管总需求有多大,社会总能生产出与需求相等的供给量。这也就是说: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一说法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凯恩斯定律。 2、消费函数

国民收入的数量与消费量的这种增加的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所表明的关系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量也将增加,但后者的增加量小于前者的增加量。 3、资本边际效率

与预期利润率是大致相同的概念。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机器等设备的市场价格和预期收益。 4、利息率

利息率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因素: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

(1)流动性偏好根源在于三个心理上的原因或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2)货币数量就是货币供给量。

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了利息率的高低。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之下,即在一定的货币需求之下,国家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数量的多寡而控制利息率的高低。 5、货币政策

通过货币政策,西方国家可以提高或者减少国民收入的水平。在萧条时期,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使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增加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当经济活动过热,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国家同样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使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减少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长期的失业,也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 6、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企图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办法来改变国民收入的水平。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不外乎改变国家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 1、如何理解“凯恩斯革命”?

1936年,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J.M.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凯恩斯在刚撰写通论的时候就开始造舆论,他给戏剧家萧伯纳的信中曾提及此事,并颇为自负地说,此书也许会对世界上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方法发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该书一出,的确轰动一时,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

之所以称为革命,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有着重大突破。

1.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

2.屏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

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5.摈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总之,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以30年代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它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减少了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西方世界经历了长达25年之久的“繁荣”。但是,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膨胀性经济政策的后果带来了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不得不退出“官方经济学”宝座,让位于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即使如此,在各国目前实施的经济政策中,仍然可以看到浓厚的凯恩斯主义色彩。 凯恩斯革命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

首先,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里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总是能自动创造需求。 其次,工资存在刚性,不可能像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描述的那样迅速变动,因此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

最后的结论是市场无法自动调节,所以出现大萧条,因此主张国家干预市场。凯恩斯革命的真正底蕴,是同古典经济分析理论观的教条的彻底决裂,以总量水平的总供给均衡分析取代古典传统的总量恒等分析,因此以有效需求原则取代萨伊定律与瓦尔拉定理。

参考:

2、如何看待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凯恩斯的政策建议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有一个共同之点,即它们的目的都仅仅在于解决资本主义流通领域的问题。从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凯恩斯理论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领域。在流通领域的范围内,凯恩斯的学说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从而是正确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政策建议可以起到治标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说,凯恩斯的学说在整体上是舍本逐末的。 3、简析凯恩斯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1)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

《通论》构成了逐渐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凯恩斯成为西方新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1948年,萨缪尔森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以前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现象逐渐恶化,新古典综合派地位动摇,受到“右”的和“左”的思想的攻击。双方争论的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牵涉到对《通论》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凯恩斯对目前的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影响仍然很大。

(2)对西方经济政策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已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 目前凯恩斯理论所主张的政策仍在使用,不过使用的方式和过去的有些不同,而且人们对政策的信心有着很大程度的减弱。 (3)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

凯恩斯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形形色色的言论的基础: 1.混合经济。目前的西方,相当多的人把现代西方社会称为 “混合经济制度”或“双重经济制度”。认为标榜为混合经济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个理想社会。

2.西方的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分子,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控制、修正、甚至更替作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步骤。

此外,凯恩斯的理论也给可调节的资本主义、有计划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趋向于社会主义等论调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b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