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2新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更新时间:2024-06-28 0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新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一、新能源革命的背景和发展态势............................................................................ 2

(一)新能源革命产生的背景............................................................................. 2 (二)新能源革命的发展态势............................................................................. 4 二、新能源革命引发国际能源格局调整和秩序重建................................................ 8

(一)国际能源格局从两大集团向多中心演变................................................. 8 (二)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9 (三)能源结构进行深刻调整........................................................................... 12 (四)国际能源博弈全方位展开....................................................................... 13 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外交战略...................................................................... 16

(一)美国........................................................................................................... 16 (二)欧盟........................................................................................................... 20 (三)日本........................................................................................................... 22 (四)俄罗斯....................................................................................................... 24 (五)中亚........................................................................................................... 26 (六)中东........................................................................................................... 27 四、我国能源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8

(一)我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上升,话语权增强............................... 28 (二)新能源革命带来技术进步,有利于我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29 (三)旧能源秩序发生变化,新能源机制不断酝酿,有利于我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30 (四)我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地缘政治外交压力加剧............................... 32 (五)中东北非政局动荡,我来自该地区的能源供应面临考验................... 34 (六)新能源贸易争端频发,我成为美欧新能源领域主要竞争对手........... 35 五、对策建议.............................................................................................................. 36

(一)借助全球能源供应相对宽松的有利形势,争取国际能源定价权....... 36 (二)加快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38 (三)拓宽对外能源科技合作........................................................................... 40 (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41 (五)通过双边合作拓宽能源多元进口渠道................................................... 43 (六)通过多边机制建立与能源消费大国的协调........................................... 44 (七)推动周边能源地缘环境建设................................................................... 45

1

新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近年来,各主要国家纷纷提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战略,追求清洁(低碳)、高效、价格低廉并且能大规模可持续供应的新能源。当前,新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各种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多项重大技术已处于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前夜,相关的产业和市场即将发生重大变化。此轮新能源革命,将推动各国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

同时,随着新能源革命的发展和深入,全球能源供需形势、能源格局、能源秩序、地缘环境、能源产业竞争等均发生重大调整,各主要国家能源利益和能源地位也随之重新洗牌。

一、新能源革命的背景和发展态势 (一)新能源革命产生的背景

(1)传统化石能源的供应不可持续,无法支撑全球经济长期增长。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创立的。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化石能源为基础,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沿袭了发达国家,规模却扩大了许多倍。当几十亿人快速地走向工业化,能源和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进入21世纪,伴随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腾飞,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越来越明显。总体来说,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标志的传统化

2

石能源的供应已无法支撑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将迫于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新的突破方向。

(2)国际油价长期高企且巨幅波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运行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大。从2003年起,国际油价开始飙升,从2003年1月32美元/桶最高涨至2008年7月147美元/桶。随后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油价快速回落,在2009年初降至30多美元/桶,此后在全球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下快速反弹,目前在80-90美元/桶附近波动。近年来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并且巨幅波动,各主要国家的经济运行成本和风险都不断增加,要求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呼声随之高涨,发展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被视为保障能源未来供应安全的重要选择。

(3)国际社会认为使用化石能源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了影响深远的第四次《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报告,指出地球气温正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引起地表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强烈警示:如果在接下来一代人时间内,人类无法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一半,气候变化很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经济倒退和不可逆转的生态大灾难。因此,发展低碳的新能源亦被视为应对气候灾难的主要途径。

(4)能源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孕育。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第二代生物质液体燃料、新型储能电池等多项重大创新科技有望在今后10年进入产业化阶段,将对相关的产业和市

3

场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创新,全球掀起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的浪潮。美国和加拿大发起“页岩气革命”,巴西发现“盐下油”,美国大规模开发致密油等,为世界能源开发利用开启了新的窗口。

(5)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急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199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萧条引爆了当时的网络革命。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得世界经济进入了调整、转型期,需要一批新兴产业来驱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各国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竞相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危机加速了新能源革命的到来。

(二)新能源革命的发展态势

(1)此轮新能源革命兴起范围广,行进速度快,投资巨大。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的创新战略已明确提出要发起一场清洁能源革命。美国在《复苏法案》总计7870亿美元的投资中,有1000亿美元投入创新,其中40%将用于清洁能源。美国新能源革命的重点包括:在2015年前,将太阳能发电成本减低一半,使其与目前来自电网的零售电价相当;在2015年前,将电动汽车电池的成本降低70%,使其成本可

4

以与非电动汽车的成本相当;到2012年,将美国可再生能源产能提高一倍。

欧盟提出在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方面要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2012年公布能源草案,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1100亿英镑发展低碳电力生产和输送设施,以减少碳排放及对化石燃料依赖。

日本制定了《面向辉煌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两大新兴产业。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开发计划”即“阳光计划”致力太阳能开发利用,同时也包括地热能开发、煤炭液化和汽化技术、风力发电和大型风电机研制、海洋能源开发和海外清洁能源输出技术。另外,日本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也已获得通过,以鼓励并普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日本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电力的比例提升至20%以上。

韩国制定和公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和《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绿色技术、高技术融合、高附加值服务三大产业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17个新增长动力。韩国政府还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普及率由2007年的2.1%提高到11%;将可再生能源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由2007年的0.7%提高到15%,使韩国跻身世界能源强国之列。

5

(2)能源利用渠道拓宽和能源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其核心目标是追求清洁(低碳)、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新能源革命不仅包括各种新能源开发,也包括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的创新。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页岩气、深海“盐下油”、重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正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其中,页岩气大规模开采被称为“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和世界能源结构。

与化石能源相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更清洁和更可持续发展,是新能源革命的重点方向。但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技术和能效上还有短板,成本居高不下,尚无法对化石能源实现大规模替代。“页岩气革命”所带来的天然气产量大幅上升,将有助于实现化石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平衡利用。一方面,与石油和煤炭相比,天然气更低碳更清洁,另一方面,天然气和再生能源联合发电,能有效克服再生能源发电的调峰问题,既能实现碳减排,又能实现稳定供电。因此,天然气可视为从传统化石能源时代过渡到新能源时代的桥梁,“页岩气革命”及所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是新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进程加快。信息技术是平台技术,网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就像工业社会中的铁路、公路一样,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与信息技术融合。智能电网作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一个重要融合点,将引领未来重大的科技创新。智能电网涵义广泛,主要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电网控制技术,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用电等各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智

6

能化决策、互动化交易。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明确将智能电网作为美国发展清洁能源的重点,为此将投入110亿美元。英国、瑞典、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均在积极规划推动智能电网发展。日本政府2010年开始在独立岛屿开展智能电网试验,研究重点是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应用和储能以及相应的电网控制等。

(4)金融创新对新能源革命起到巨大催化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健全完善的金融服务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发达国家极其重视运用金融手段培育和推动新兴新能源产业,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推出各种金融创新,包括设计多体系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碳基金、碳信贷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服务。这些金融创新的出现,不仅能迅速为新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同时还能加速各生产要素的流动,催化产业链的形成。

(5)当前新能源革命尚处于初期阶段,诸多重大的新能源技术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的前夜。从美国、日本和欧盟近几年公布的各项法案、路线图、行动计划等来看,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重点主要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方面。预计到2020年前,电动汽车、第二代生物质液体燃料、新型储能电池等多项重大的新能源技术有望进入工业化阶段,将对相关的产业和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基于能源在各产业链中的基础地位,新能源技术革命也势必将渗透到其他产业,促进其他传统产业升级并催生多种新兴产业。

7

(6)各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尚未确立,产业标准待制订,财税政策处于摸索试行阶段。当前,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国技术优势尚未确立,技术和产业标准有待制订,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处于摸索试行阶段。主要国家将围绕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标准展开激烈竞争。在生物质液体燃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跑马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发达国家在竞先抢占技术专利及根据本国技术优势制订行业标准。专利、标准、规则等都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一旦被他人抢先,大多数情况下后来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如果另辟蹊径,则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专利和标准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未来市场的竞争,是对未来经济主导权的竞争。

二、新能源革命引发国际能源格局调整和秩序重建 (一)国际能源格局从两大集团向多中心演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以OPEC和IEA为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两大主要力量。中东产油国家组成的OPEC代表石油输出国一方,欧美发达国家组成的IEA代表能源消费国一方,两大集团互相角力,维持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并主导国际市场秩序,影响国际油价。

但近10年来,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能源消费大国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等新兴能源生产力量的出现,原先两大集团对峙的国际能源

8

格局已被打破。如果按石油桶数等值计算,俄罗斯已经超过沙特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输出和储藏国。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中国(7%)和印度(3%)的石油消费已经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10%左右。

最近两年,随着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美洲成为新的油气产量增长地区,进一步加快了原有能源格局的变迁。目前,全球能源格局中已出现北美、中东、俄罗斯(中亚)、东亚、西欧五大中心,其中中东、俄罗斯(中亚)为能源供应中心,东亚、西欧为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既是能源消费中心,也是能源供应中心。当前能源格局中各个力量中心的相对实力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整个结构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远未定型,处于一个过渡状态。

(二)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1)非常规油气供应大幅增长,成为新的能源供应增长点。页岩气开发将使全球天然气有效资源量增加40%。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2011年4月,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了对全球页岩气资源的评估结果:全球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达187.4万亿立方米。2010年,世界天然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453万亿立方米,如加上本次评估的页岩气资源量,世界天然气资源量可提高40%以上。美国页岩气产量迅速增长,由2000年的122亿立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1720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据美国能

9

源信息署预测,页岩气将成为美国未来天然气增产的主要来源,2035年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近一半。

油砂和重油开采成本下降,成为重要战略资源。油砂由重油混合粘土和砂石组合而成,世界上已探明油砂95%集中于加拿大。据估计,加拿大油砂的可采量达3150亿桶以上。目前加拿大油砂产油量已经达到150万桶/日,并有望在2020年翻番到300万桶/日,届时加拿大将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此外,委内瑞拉重油储量巨大,储采比超过100年,极富产量增长潜力。

美国致密油产量大幅上升。致密油是从致密砂岩、致密碳酸岩和页岩中采出的原油。美国的北达科他州、南得克萨斯和西得克萨斯已成为致密油的主要产区。据估计,到2020年美国致密油产量将达到200-300万桶/日,相当于美国日产原油总量的1/3。

巴西在其南部海岸盐层带下发现了极具潜力的“盐下油”。“盐下油”开发使巴西从石油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巴西宣布要将石油日均产量从目前270万桶提高到2015年的400万桶,到2020年达到640万桶,其中“盐下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提升至2015年的18%,到2020年占40.5%。届时巴西将成为继俄罗斯、沙特、美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2)发达国家消费趋缓,需求重心转向新兴市场。欧美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西方发达国家正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加之遭遇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前景恶化,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国际能源署认为,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不足1%,工业国家石油需求量将

10

减少0.8%,其中逾40%降幅是由于汽油需求减少。

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增长。OECD以外区域,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石油需求将继续增加。BP预测,2010-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非OECD国家能源消费增长69%,年均增速为2.7%,占世界消费比重将由54%升至65%。预计2012年中国石油需求将增长5%,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将加快向亚洲转移。 亚太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心。2010年亚太一次能源消费和石油消费占全球比分别高达38.1%和31.5%,远高于北美(23.1%、25.8%)和欧盟(14.4%、16.4%)。2012年亚洲占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近50%。目前,美国、欧盟每年进口原油在5亿吨左右,亚洲每年进口量约9亿吨,中日韩三国每年进口原油都在6亿吨以上。亚洲的能源消费大国已经逐步登上全球能源中央舞台,并将推动全球能源贸易流向、交易平台及相关交易机制做出相应调整。

(3)供需矛盾趋缓,整体形势宽松。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和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的供应增长,有效减缓了长期以来的世界能源供需压力,使能源供需整体形势走向宽松。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从最高点140多美元/桶暴跌至30多美元/桶,后缓慢回升,近两年多数时间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下。由于受“页岩气革命”的影响,国际天然气价格近年暴跌。以美国为例,天然气价格在2011年跌幅达30%。在美国亨利枢纽(美国天然气的定价基准地),天然气价格从2010年的4.37美元/MMBTU下跌至2011

11

年的3.98美元/MMBTU,为2001年以来最低年平均价格,2012年更进一步跌至2美元/MMBTU左右。整体来看,3-5年内全球能源供应相对充裕,主要风险来自于地缘政治的动荡和市场投机行为。

(三)能源结构进行深刻调整

(1)天然气或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一方面,“页岩气革命”带来天然气产量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天然气本身具有比石油和煤炭更“低碳”的优势,燃气电厂比燃煤电厂更能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联合发电能破解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的瓶颈,因此,国际能源署称全世界将进入天然气利用的“黄金时代”。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17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将达到近4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7%,。BP认为,到2030年,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将进一步趋升,从当前的23.8%升至28%,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

(2)核能发展放缓。2011年3月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之后,一些国家核电发展计划紧急刹车,全球核能发展受挫。德国宣布关闭7座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并在2022年前关闭全部核电设施。瑞士、韩国、印度等决定重审本国的核电发展计划。IEA预计,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比原规划下降10-50%。以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三哩岛核事故曾导致全球核电建设陷入二十年的停滞,但由于现时的世界能源需求增长更为刚性,减排温室气体的任务更为紧迫,偶发性事故虽对部分国家的核电政策产生影响,使核电发展速度减慢,但

12

总体趋势不会发生转向。

(3)可再生能源比重将持续上升。当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仍然较低,据BP统计,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比重为1.3%。随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风能、太阳能等利用规模将逐步扩大。IEA预测,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至18%,到2050年有望达到1/3。

(四)国际能源博弈全方位展开

(1)新能源贸易竞争加剧。近年来,美欧频频对新兴经济体发起新能源贸易调查。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3月,美商务部初裁认定中国输美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补贴行为,并于5月公布对华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欧盟紧随其后,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 (包括晶体硅组件、电池、硅片等) 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由于对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光伏产业总出口的比例高达65%以上,欧盟着手的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考验,将远远大于此前美国的调查。贸易摩擦的加剧表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正在不断升级,未来这一趋势很可能蔓延至更多领域。

(2)各国抢先制定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标准。主要国家为抢占新能源产业的标准制订权展开激烈竞争。在生物燃料领域,欧盟实施了

13

欧盟国家生产和销售生物燃料的环境标准,规定到2017年各成员国生产和进口的生物燃料温室气体排放率比化石能源减少50%以上;美国和巴西签署了乙醇战略协议,试图垄断燃料乙醇标准。在电动汽车领域,欧洲的大众、宝马等几大车企和能源公司联合,率先制订了电动汽车统一接口标准;日本的东京电力、丰田、日产和三菱等企业牵头规范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的标准。

(3)海洋成为能源接续地带,地缘竞争激烈。随着东地中海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相关国家的地缘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东地中海勘探油气资源的争夺不仅涉及塞浦路斯希族和土耳其,而且涉及以色列和希腊等国,矛盾错综复杂。在中国南海,由于该海域具备极其诱人的油气资源前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南海周边国家在国际石油公司的鼓动和配合下,加快了勘探、开采、掠夺南海油气资源的步伐。目前已有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垄断石油公司在南海海域拥有“石油租让区”进行勘测活动。这些区外大国所属石油公司的介入,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明显,南海争端也更趋于复杂。

此外,海底“可燃冰”逐渐引起重视。“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据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储量够人类使用上千年。美国、日本、韩国等正在加紧研究海洋可燃冰开发技术。美国正在实施“墨西哥湾天然气水合物联合工业项目(JIP)”,已完成

14

首次钻测井考察。日本制定了“21世纪水合物研究开发计划 (MH21)”,从2009年至2015年进行两口近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测试井采样。

(4)极地成为能源勘探新前沿。随着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北极地区蕴藏的石油资源开发日益成为可能。各北极国家加快了对北极勘探开发的步伐,引发了新一轮北极地区开发热潮。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公布的评估报告,北极地区拥有原油储量约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和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目前,北极国家竞相宣称对北极拥有主权,谋求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将北极打造成其内海,防止非北极国家染指。

(5)能源运输线竞争升温。俄罗斯在俄欧输气管道之争中抢得先机,“北溪”、“南溪”管道得以顺利推进。2011年11月,“北溪”天然气管道首期工程开通,该管道东起俄罗斯维堡,进入波罗的海海底后途经芬兰、瑞典、丹麦专属经济区,最终抵达德国北部城市卢布明,是首个直接连接西欧大陆和俄罗斯的管道工程,改写了俄罗斯向西欧输气必须途经第三国的历史。同时,将俄罗斯天然气经黑海直接输往南欧的“南溪”管道也将于2012年底提前启动。按照计划,“南溪”将于2015年投产运营,设计年输气量达630亿立方米,相当于俄罗斯当前输欧天然气总量的35%。

欧盟酝酿中的“纳布科”管道则进展不顺,“纳布科”试图摆脱俄罗斯,将里海天然气经土耳其送至欧盟国家。“南溪”和“纳布

15

科”两个管道项目在气源和路线上高度重合,但“南溪”的进度大幅领先“纳布科”,后者至今仍未落实气源,融资、跨国建设许可等技术性难题更是无一解决。

在南亚,2012年5月,印度与土库曼斯坦正式签署天然气供销协议,土库曼斯坦将通过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天然气管道向印度供气。TAPI天然气管道项目获得了美国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而伊朗谋划建设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IPI)天然气管道项目却受到美国的打压,迟迟未能有实质性进展。

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外交战略

(一)美国

(1)推动“能源独立”,增强对外战略灵活性。2011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实现连续4年大幅下降,石油对外依存度下降为45%(2005年为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下降为9%(2007年为16%)。同时,美国自1949年以来首次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2011年石油产品出口量超过进口量1.6亿桶。

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的主要举措有:一是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美国2011年发布《未来能源安全蓝图》指出,将加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在2035年之前使美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二是解禁国内海上石油开采。2008年7月,小布什政府解除了持续近20年的近海石油开采禁令。2010年3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海上油气资源开

16

采五年计划(2012-2017年),美国近海海域约520亿桶的石油资源以及阿拉斯加海域的270亿桶石油将得到开发,超过了美国陆上探明可采石油资源量。三是积极推动节能,成效显著。2010年,美国GDP比2005年增长15%,而一次能源消费较2005年下降2.8%,石油消费比2005年下降 9.6%。四是大力发展替代能源。2010年,美国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量分别达到136.07亿加仑和130.87亿加仑,分别是2005年的3.4倍和3.2倍,占美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为4.5%。美国政府提出,到2016年,生物燃油要占到空军航空用油的一半,到2020年,海军能源总需求的50%将由替代能源供应。

(2)以美洲邻国为首要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美洲历来是美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区,2010年,美国从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六国进口的原油占其原油总进口量的52.5%,其中从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进口的原油占34%,而中东只占18.5%。对美国来说,从北美邻国进口石油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加拿大石油产量持续增长,其中近97%的原油出口美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加拿大不仅有丰富的常规石油资源,还有油砂等非常规石油作为战略性接替。奥巴马政府正在计划修建一条从加拿大艾伯塔省油砂矿区到美国墨西哥湾的输油管道,该管道建成后,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的石油有望翻倍。

墨西哥是美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其供应的石油约占美国总进口量的11%。2012年4月,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宣布联合建立北美“大陆能源”开发网,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能源贸易。

17

南美洲最大的产油国和出口国是委内瑞拉,虽然目前查韦斯政府的对美政策给对美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巴西石油生产的崛起弥补了南美在美国原油进口中地位下降的趋势。2011年8月,英国巴克莱资本发布《全球能源展望》报告指出,今后10年,巴西对“盐下油”的成功开采将使其油气产量大幅增加,将取代委内瑞拉成为拉美石油的“发动机”,并成为美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 (3)努力摆脱对中东的能源依赖,但不放弃控制中东。美国正在逐渐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2010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已下降到18.5%(在2001年这一比例为28.6%)。2011年3月,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在 10年内结束从中东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将放弃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不仅是保证油气供应安全,还包括消灭恐怖主义、保护以色列安全和抑制伊朗崛起等多个方面。因此,虽然美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减少,但美国绝不会放弃对中东局势的控制。如果中东地区动荡,全球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美国将难以独善其身。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不仅在于石油进口本身,更在于石油衍生出来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沙特签订一系列秘密协议,确保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即大部分石油交易都必须用美元来结算,这支撑了整个美元体系的稳定。所以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不再仅是获取石油本身,而是对石油定价机制的控制。如果没有美元计价,中国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可以实现“对接”,例如进行货币互换,这将触及到美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

18

为了保持在中东的影响力,同时又避免背上沉重的安保包袱,今后美国在中东直接采取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将降低,而更倾向于通过对世界金融体系的控制来发挥影响力。同时,美国也有可能将力挺盟友如日本进入中东,鼓励其发挥替代及平衡作用。

(4)主动介入里海、非洲等地区,力图扼住其他大国的能源通道。里海地处欧亚大陆的接合处,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仅次于波斯湾、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油气产区,已探明石油储量约有70-100亿吨。当前里海地区已成为欧盟和亚洲国家的主要能源供应来源地之一。美国高度重视里海地区,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油气资源,而在于制衡相关国家,如通过禁止伊朗石油出口迫使其在核问题上让步、遏制中国获取里海能源等。

非洲地区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近年来已成为新兴国家的重要海外能源供应基地。为了遏制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美国煽动非洲国家的反华情绪,批评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2011年,美国打着“支持民主”的口号支持英法等国对北非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实施军事打击,使中国蒙受了严重的利益损失。美国积极介入里海、非洲等地区的能源博弈,其核心战略目的是以能源外交为国际政治战略服务,扼住其他大国的能源通道。

(5)积极开发北极油气资源。2003年,美国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表明美国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相继提出对北极大陆架的所有权后,美国于2007年派出“希利”号重型破冰船前往北极进行海底地图绘制工作,为美国政府

19

气产区来接替。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占整个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占全俄的1/4。气候变暖使北极油气有可能得到开发和外运。因此,北极地区成为俄油气开发理想的接替区,俄罗斯政府提出了到2040年实现40%石油产量来自北极的目标。

2008年9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正式批准了北极开发计划——《2020年前及更长期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基本原则》。2008年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开采巴伦支海海域什托克曼凝析气田,计划2016年开始通过北溪管道向欧洲供气。

2011年俄石油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组建合资公司联合开发喀拉海三个区块和黑海图阿普谢区块。喀拉海三个区块可采石油储量为49亿吨,埃克森美孚公司承担全部勘探费用。勘探已经开始,计划2015年打出第一口井。该项目在今后10年内计划投资2000-3000亿美元,再加相关设备和油田地面设施,投资总共可达5000亿美元。

(4)控制中亚-独联体成员,试图领导全球能源供应。俄罗斯为

了提升自身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实力和地位,力图控制独联体国家。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外交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于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能源出口国,俄不断增加对上述国家的能源进口量,以便集中独联体区域丰富的能源,扩大控制能源量并提高自己在世界能源市场的份额。俄罗斯对这些国家的能源战略是发展和深化一体化进程,以保持对这些国家的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亚

25

美尼亚进口俄罗斯能源,但同时这些国家在俄能源过境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俄能源输出提供各种运输方式,并且收取的费用相对低廉,有助于增强俄能源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俄罗斯对能源过境国的能源战略通常是通过相对较低的能源出口价格换取较稳定的过境费,并力图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使其成为俄稳定的能源过境国。

与这种层次性相伴随的,是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能源外交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的能源合作差异甚大,发展极不平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能源合作深入,虽然摩擦不断,但总体趋势良好,前景乐观,如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等;第二类,能源合作程度不高,关系平淡,有待进一步发展,如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第三类,能源合作受阻,关系恶化,亟须改善,如格鲁吉亚。

俄罗斯在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外交中常以盟主自居,试图借独联体集体力量增强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重振大国雄风,常将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混在一起,甚至在某些时候将政治目的作为能源外交的最重要内容,造成了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能源外交的不稳定性。

(五)中亚

(1)欲竭力摆脱俄罗斯但受到限制。中亚国家一方面欲极力争取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另一方面因其大多是内陆国家,交通条件对他们的贸易伙伴选择构成限制,即使有外部势力介入,俄罗斯在地缘和传统的能源合作关系上的优势也仍然无可取代,中亚国家的“离心”

26

程度也会受到限制。

(2)寻求多元化能源出口渠道。中亚资源国为了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努力寻求多元化能源出口渠道。目前,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战略实施顺利,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的购买量基本持平,俄已不再是土库曼斯坦最大的买家。加之“纳布科”管道正在积极策划当中,如果该管道建设成功,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将是一个重大打击。 “纳布科”项目的未来取决于土库曼斯坦是否决定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在俄土能源博弈中,土库曼斯坦取得了更大的主动权。此外,中亚资源国也积极开展与美国、欧盟、印度、中国等国的合作,对成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持积极态度。

(六)中东

(1)与亚太相互依存加深,政策“东倾”加剧。美欧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的下降,加速了中东石油出口向亚洲的转变。不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依赖度来看,中国、日本和印度作为整体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和对中东的依赖都远远超过美欧。2011年,沙特对亚洲市场石油出口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55%,对美国市场出口占总量的16%。因此,亚洲市场将成为未来中东石油出口的关键所在。中东产油国希望与亚洲能源消费大国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近年来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在油气领域的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迅速增长。

(2)厌美情绪上升,但无法脱离美国。美国长期在中东推行“民主改造”,激化了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引发穆斯林民众对美国的强

27

烈不满。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5月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埃及对美国有好感者的比例从2009年的27%下降到17%,其他伊斯兰国家对美有好感者也基本不超过20%。美在中东地区的形象日益恶化,主导中东事务的能力在减弱,中东民众反美情绪持续高涨。但由于中东长期以来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未来中东秩序将仍处于美国的主导之下。

四、我国能源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上升,话语权增强

(1)全球能源供应将趋于宽松,有利保障我国能源稳定供应。一方面,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能源消费增长缓慢,使世界能源需求增速总体放缓。另一方面,非常规能源大规模开发带来全球能源供应量显著增长,使21世纪前十年间凸显的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得到明显缓和。随着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其能源自主供应比例将继续上升,对海外能源的依赖下降,将减少与其他大国竞争海外能源的力度。这有助于我获得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2)全球能源买方市场或将出现,增强我国议价能力。随着全球能源供应量相对增加,能源需求增速降低,在一段时期内或将形成全球能源的买方市场。俄罗斯将亚太作为未来油气出口的新增长点,中东国家的出口重心也将向亚洲倾斜,产油国对我的需求增加,将增

28

强我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有利于我以较稳定的价格进口海外能源。

(3)资源国强势地位削弱,我“走出去”战略面临新的契机。伴随着美国对中东能源依赖程度的降低,中东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将下降。中东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将更依赖于亚洲大国,这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带来新的机遇。欧洲经济低迷影响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不仅导致俄罗斯能源大国的地位下滑,而且给俄罗斯开发西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造成资金困难。这为我争取与俄罗斯展开能源经贸合作,以及联合开发西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带来机遇。

(二)新能源革命带来技术进步,有利于我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

(1)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供应能力。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评估,中国的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约占20%),超过美国(约占13%)。2012年7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国内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26万亿立方米。此外,我国在江汉的潜北地区、松辽北部、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发现了致密油油藏,初步估计可采资源量在100亿吨以上。目前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相关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大规模开发尚需进一步资源调查和技术创新。

(2)深海采油技术进步拓宽我国油气增产空间。南海是中国能源的未来,“向海上要能源”是未来中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据统

29

计,南海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当于我国全部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其中70%的油气资源都蕴藏在海面300米以下的深水区,南海因此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此外,科考人员在南海北部圈定了11个“可燃冰”矿体,储量惊人。深海勘探开采技术的创新将有助于我国充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极大地缓解中国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和缺乏可靠的供应之间的矛盾。

(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进步助推我能源结构转型。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政府已经把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作为今后能源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并在“十二五”规划中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风机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瓶颈主要集中在并网技术等方面,如果并网技术和大规模储能技术能取得重大突破,将有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能源结构转型。

(三)旧能源秩序发生变化,新能源机制不断酝酿,有利于我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1)全球天然气贸易机制面临转型。一是全球天然气市场将加速形成。和原油不同,天然气一直未能形成全球性的市场,而只有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区域性市场,这三大市场的天然气价差长期存在。美国天然气供应自给率的提升直接释放了大量液化天然气流向其他

30

市场,特别是亚洲和欧洲。随着原先进入美国市场的液化天然气更多转向欧洲和亚洲,液化天然气贸易的灵活性将全球天然气市场联系在一起,并打破原来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依靠长期合同垄断的贸易方式。

二是天然气价格将逐步与油价脱钩。随着非常规天然气占比的不断提高,天然气价格与油价将逐步脱钩。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存在四大定价系统:一是北美以亨利枢纽为核心的定价系统;二是英国的虚拟平衡点(NBP)定价机制;三是东北亚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定价体系;四是前苏联地区采用的双边垄断的政府谈判定价模式。今后随着全球各大天然气市场的联系日趋加深,长期合同定价将逐渐为灵活市场定价所代替。目前天然气的定价权尚在争夺之中,哪种货币最终将成为天然气主要结算货币尚未确定。伴随着天然气重要性的上升,围绕天然气定价权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

(2)亚洲建立原油期货交易中心已具备市场基础。国际石油市场已高度金融化,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主要角色。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低硫轻质原油(WTI)期货合约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是全球石油期货价格的标杆,国际石油定价权为美欧垄断。随着亚洲成为世界石油的主要进口地区,亚洲能源消费大国都在谋划打造本地区的原油期货交易平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先后推出了原油期货,试图建立亚洲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争抢“亚洲定价权”。但目前看来,由于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中的种种阻碍,尚无一家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参与国际石油定价。

31

我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推出原油期货合约已经具备一定市场基础,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定价。

(3)全球核能合作机制面临新的调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欧洲掀起反核热浪,德国宣布彻底放弃核能,在2022年前关闭全部核电设施。日本于2012年1月6日公布了《核物质和反应堆管制法》新修正案,规定核电站的运转期限为40年。由于日本大部分核反应堆开始运行时间在1987年以前,因此这意味着日本将在2027年基本弃核。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大国退出核能以及一些国家核能政策的转变,使正在酝酿中的国际核能合作框架(IFNEC)面临新的调整。国际核能合作框架是由拥有核技术的国家主导并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核燃料供应市场,在保证核国家和非核国家核燃料供应的同时,防范核扩散。福岛核事故一方面使国际核能发展陷入低谷,美俄垄断全球建立统一核燃料市场的进程放缓,另一方面也使我国核能面临一个技术跨越式发展、核燃料供应相对宽松的发展机遇期。

(四)我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地缘政治外交压力加剧

(1)气候谈判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成为焦点备受瞩目,受到的谈判压力日益增大。首先,发达国家认为我国应该纳入强制减排范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其次,欠发达国家和小岛国集团也要求我国充当发展中大国的表率,率先做出减排承诺。第三,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内部也充满矛盾,对我国造成一定压力。今后随着我

32

国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呈刚性增加趋势,面临的国际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2)周边国家竞争加剧。我国及周边邻国如日本、韩国、印度都是能源消费大国,各国为自身的发展考虑,在能源上的竞争不可避免。近年来,我国与周边邻国的能源竞争日益激烈。中日两国围绕从俄罗斯进口油气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以及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进行了反复博弈和竞争,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围绕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竞争往往与领土争议交织在一起,使情况更为复杂多变。

(3)海外利益保护问题日趋突出。2011年的中东北非乱局使我国的海外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根据国资委的统计,我国在利比亚共承包了50多个大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领域。受地区局势动荡影响,13家央企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暂停,涉及的项目总金额逾410亿元。当前中国的海外利益正处于扩展态势,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海外利益对中国国力增长日益重要。从资源供应来看,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进口铁矿石6.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63%;进口铜矿646.8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5%。从对外投资看,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海外投资已达到600亿美元,全球排名由2005年的第18位跃升至第5位。从布局来说,中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各地以及各个行业,全面铺开。

下一个十年,中国海外利益扩张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将出现新的飞跃。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地从传统的东南亚、香港、北美

33

向非洲、拉美、中亚、中东等地区转移,中国海外利益也从国家风险相对较低、较为熟悉的地区向国家风险相对较高、较为陌生的地区扩展,海外利益保护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五)中东北非政局动荡,我来自该地区的能源供应面临考验

(1)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影响全球石油供应和运输。中国在中东北非有着巨大的油气利益,而该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多变,不仅影响国际石油供给,而且影响油价和中国石油进口,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当前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的政府重建工作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政治斗争引发政局不稳的可能性很大;叙利亚国内油气投资环境恶化,其政局仍在演变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变数;伊朗核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危机升级的可能性始终存在。美国、欧盟对伊朗实施能源和金融制裁,使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线风险增大。我国企业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油气项目已经受到政局动荡的影响,一些项目已被延迟或中断。

(2)中东北非一些新政权的亲西方态度对我不利。在中东北非变局中,美国、欧洲对该地区一些国家内部出现的反对派持支持态度,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北约通过空中打击帮助了利比亚反对派取得政权,不但扩大了其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军事影响,也有利于其在战后利比亚资源的重新划分中占据优势。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后宣称要按照对其态度友好程度来确定其合作对象,西方国家由于为其提供了直接的

34

军事援助自然成为其战后重建首选的合作对象。可见,在围绕利比亚石油利益重新博弈的过程中,中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未来在该地区获取油气资源的困难可能会增加。

(3)美不受中东能源限制,对我施压力度加大。随着美国逐渐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今后其在中东能源争夺中将更多地扮演“裁判员”,竭力维持各方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平衡,防止其他大国或大国联盟单独主导和控制中东。同时,美国可凭借其能源独立带来的相对“超脱”优势,充分利用中国依赖中东石油的软肋,加大以石油为武器遏制中国的力度。

(六)新能源贸易争端频发,我成为美欧新能源领域主要竞争对手

(1)美欧把新能源作为贸易竞争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为争夺新能源市场,美欧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贸易保护范围拓宽到太阳能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以及硅锂等新能源材料多个领域。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自2011年11月开始,美国商务部正式对我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作出终裁,确认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紧随其后,在2012年11月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由于对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光伏产业总出口的比例高达70%以上,欧盟着手的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考验将远远大于此前美国的调查。在风能领域,美国

35

在2012年对我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7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应用级风塔双反案的倾销初裁结果,对我国风机出口企业征收巨额反倾销税,将使我国风电产品出口遭受严重打击。

(2)美欧严格禁止对华先进能源技术转让。在全力争夺新能源市场的同时,美欧严格禁止先进能源技术对华转让。例如目前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和哈里伯顿等公司手中,美国政府已把页岩气勘探开采技术列为关键的战略技术,禁止这些公司对华转让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

五、对策建议

(一)借助全球能源供应相对宽松的有利形势,争取国际能源定价权

(1)打造中国版的亚洲原油期货交易中心。当前建立亚洲原油期货交易中心的市场条件已基本成熟,我国应抓紧推出原油期货合约,建立面向国际的原油期货市场,为争取石油定价权提供竞争平台。我国可借此平台融入全球石油以期货市场定价的体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报价系统,争取在未来20年逐步改变美欧垄断世界石油定价权的格局。

36

从长远看,我国原油期货必须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但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结算不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因此,初期可采取美元与人民币双币种并轨的形式,逐渐过渡到以人民币结算。同时,加快开放国内市场和完善金融监管,吸引境外石油生产、贸易企业和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其它亚洲国家参与我国原油期货交易,可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设定相关议题,共同建设亚洲石油期货交易平台。

(2)主动推动全球天然气贸易机制的转型。全球天然气现货市场在逐步兴起,天然气贸易正朝着统一的全球天然气市场方向前进。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的天然气进口国之一,可因势利导,推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形成和贸易机制的转型。当前天然气贸易并没有统一的国际价格,各区域价格相差很大,我国宜促进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以获取更为廉价和稳定的天然气供应。一方面,可在东部沿海加大投资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增加来自中东及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另一方面,应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增加与中亚和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加大从俄罗斯和中亚等国的天然气进口。

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天然气期货交易,并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双边本币交易。目前,北美天然气贸易量超过50%采用期货交易。在欧洲,产自北海的天然气及来自北非的液化天然气也在伦敦洲际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未来不排除全球天然气贸易形成与原油贸易相似的定价机制——期货市场主导现货市场,期货价格决定现货价格。因此,应积极参与国际天然气期货交易,以期在未来全球天然气定价机

37

制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双边本币交易,有助于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在天然气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二)加快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1)加快技术创新,科学制定页岩气开发规划。页岩气开发的前景虽然非常诱人,但全球对页岩气资源潜力认识仍有很大不确定性。美国能源信息署已屡次下调了对全球页岩气资源潜力的预测,中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也尚未完全摸清。目前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我国页岩气开发处于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尚未规模化生产,成本要远高于美国。以3000米深的页岩气水平井为例,在美国单口井成本平均为2500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目前单口井成本约为8000万元人民币。此外,页岩气开发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并易造成环境污染。

应合理规划,科学制定页岩气开发战略,如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发,关键是要掌握水平井钻完井和储层分段压裂技术等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提高装备制造能力。同时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培育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消费市场等。

(2)大力开拓可再生能源国内外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良性发展。美欧在光伏电池和风塔产品贸易上咄咄逼人的态势,使我国内相关可再生能源企业面临生死大考。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到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应帮助优秀可再生能源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扩大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的

38

利用规模。另一方面,应鼓励国内新能源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等潜在的市场。同时,可采取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的方式规避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如在欧洲低成本国家波兰、乌克兰等建立组装工厂,保证在欧洲的销售渠道和品牌。

(3)坚定发展核能,争取在世界核能发展低谷期实现技术超越。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的情况下,核能是大国保障能源供应的必选方案。同时,核能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关联度广,产业链长,能够拉动机械、冶金、电子、化工、仪器仪表及材料等众多产业发展。因此,发展核能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应将大力发展核能作为坚定不移的长远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先进核电技术的试验场,从美国和法国引进的第三代核电机组AP1000机组和EPR机组均已开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至2015年分别投产运行。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快堆也成功临界,使我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今后我国应加快先进核电技术的自主化吸收,改变我国核电机组“五花八门”现象,及早确定我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主力机型,趁着世界核电发展低谷期,占领核电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a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