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1-28 03: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 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 21-35 天,平均 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 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 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 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 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 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 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 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 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 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 6~8 周,也就是 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 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 13-14 岁,早至 11-12 岁,迟至 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 30-50ml 为适中,超过 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 45 到 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1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 天癸的作用:①促使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完善②促使和维系生殖功能正常发挥 ③促使和维系冲任四脉功能④肾气对月经其主导作用。

4. 卵巢的大小与功能:4×3×1cm,约 5-6 克重,呈灰白色。 功能:①分泌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 ②排卵:月经开始后 14 天左右(12-16 天之间)

5. 子宫的大小与功能:长约 7-8cm,宽 4-5cm,厚 2-3cm,呈倒置梨形,宫体与宫颈比例为 2:1

功能:①主月经②主孕育③主排胎④主恶露⑤主生理白带

6. 正常的胎心音、胎动的次数及出现的时间:正常胎心音应为每分钟 140 次左右,超过 160 次应当警惕缺氧等,低于 120 次更危险。正常胎动次数为每小时 3-5 次,若小于 3 次或 大于 5 次提示胎儿缺血缺氧。胎心音与胎动在妊娠中期 18-20 周出现。

7. 排卵时间:①月经正常者,排卵时间一般在月经开始后的 12-16 天②月经异常者,排卵 时间一般在下一次月经来潮前 14 天左右。

8. 早早孕与双向体温的关系:早早孕是指怀孕 35 天左右,无有效检测手段时,若高相体 温超过 18 天,高度怀疑怀孕,若高相体温超过 21 天,则确定怀孕。 9. 胞胎三要素:补肾、补气、补血。

10. 速下胎的临床意义:①防感染②防出血③防恶变 11. 子满早期应注意什么:排除畸形 12. 胎萎不长应注意:排除畸形

13. 妊娠高血压三大体征:①高血压②水肿③蛋白尿 14. 带下、恶露、月经望诊的临床意义:

①望月经:观察月经量、月经颜色、性质是妇科望诊特点之一。一般而论,经量多、经 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为肾阳虚;经量少、色淡红、质 稀,多为血虚;若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为血热;经色鲜红、质稠,多为阴虚血热; 经色紫黯有血块,多为血瘀;经量时多时少,多为气郁。

②望带下:观察带下量多少、颜色、性质是带下病诊断及辩证的主要依据。若带下量多, 色白质清多为脾虚、肾虚;带下量少,阴道失润,多为肝肾不足;带下色黄,量多质黏 稠,多为湿热;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或稠黏如脓,多为湿热或热毒。

③望恶露:产后望恶露量之多少、颜色、性质亦是产后病辩证的重要内容。若恶露量多、 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色红、质稠为血热;色紫黯、有血块,多为血瘀。色暗如败 酱,应注意是否感染邪毒。

15.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治本以调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6.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若胎 元不正,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17.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以祛湿为主,健脾为首务,善用风药,内服加外用

18. 胎萎不长的治疗原则:当求因治本,去其所病,重在补脾肾,养气血,使其精充血足, 则胎有所养。

19. 月经过少的治疗原则:虚者重在补肾滋肾,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

伤精血;实者宜活血通利,佐以温经、行气、祛痰,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虚实错杂者,攻补兼施。 20. 月经后期的治疗原则:重在平时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 则分别施治,虚证治以补肾养血,或温经养血;实证治以理气行滞;虚实夹杂者,分别 主次而兼治之,本病属虚属寒者多,不宜过用辛燥破血之品,以免劫阴伤津。或损伤气 血。

21. 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症,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 攻中有养。切不可不分虚实概以活血理气通之。

2

22. 崩漏的治疗原则: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 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补肾、扶脾、疏肝。

23. 妊娠恶阻辩证要点:呕吐物的性质;若吐出完物,为脾胃虚弱证,用香砂六君子汤;若 呕吐酸水或苦水,为肝胃不和证,用苏叶黄连汤。 24. 上环、结扎的时间:为月经干净后 3-5 天。 25. 引产的时间:妊娠 12 周后。

26. 口服短效避孕药的时间:为月经周期 5 天后开始,连服 22 天。

27. 子宫脱垂的预防措施:坚持新法接生,到医院分娩,会阴裂伤者及时修补,坚持产褥期 卫生保健;脱垂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经常保持大便通畅,有慢性咳嗽者,要积极治疗。 28. 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临床的预防与保健要点:调情志、适寒温、重营养、注劳逸、 慎房事。

29. 急性宫外孕的临床诊断:有失血面容,小腹隆起(出血部位在肚脐以下,无外出血症状)①检查有无移动性浊音。②少腹一侧抽血,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③突发性:一侧少腹 撕裂样剧痛④多有停经史 30. 实证痛经的临床治疗: ①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淤汤

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乌药 香附 丹皮 甘草 ②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③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牡丹皮 黄连 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延胡索 莪术 香附

寿胎丸:菟丝子 20-60g 桑寄生 10-15g 续断 10-12g 阿胶 10-12g 原治滑胎及预防流产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黄酒 童便 温经汤(金匮):当归 吴茱萸 桂枝 白芍 川芎 生姜 丹皮 法半夏 麦冬 人参 阿胶 甘草 温经汤(妇人):当归 川芎 白芍 桂心 丹皮 莪术 人参 甘草 牛膝

膈下逐淤汤: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乌药 香附 丹皮 甘草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a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