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题库考资料(补齐版)

更新时间:2024-01-16 12: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经济学题库考答案

注意事项:题库间无重复题目 其中名词解释每套4题 共40题 简答每套3题 共30题 论述每套2题 共20题 1、货币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2、价值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 3、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4、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 5、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 6、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7、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8、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9、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 10、价格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1、生产价格

是指商品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12、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利润÷成本×100%=利润率 13、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4、职能资本

在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包括执行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产业资本和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商业资本。职能资本是与借贷资本相对而言的资本形式。 15、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16、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17、借贷资本

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1

18、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19、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20、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21、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22、极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23、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及分割形式。 24、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5、流通资本

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 26、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7、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 28、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Super-normal Profit/abnormal profit是指其他条件保持社会平均水平而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29、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它包含着总资本价值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总过程,即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具体说,就是货币资本转为生产资本所经过的流通时间,加上生产资本转为商品资本所经过的生产时间,再加上商品资本转回货币资本所经过的流通时间。 30、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31、货币的支付手段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32、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1-消费者物价指数) 33、相对工资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

2

34、劳动过程

劳动者有目的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 35、活劳动 是与“物化劳动”相对应的概念,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支出的体力和脑力。它是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36、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37、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

劳动占用为正常进行生产而长期占用的用货币表现的厂房、设备、资金等,通常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部分。劳动消耗是指在从事生产建设中为实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一社会需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38、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39、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机器从属于垄断资本。垄断资本集团利用国家权力,全面地干预国民经济以保证垄断组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并巩固金融寡头的统治。

简答题

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阐述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答: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 + m) = II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 + v + m) = Ic + II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II(c + v + m) = I(v + m) + II(v + 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4、简述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5、资本循环的三大阶段有何特点?

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3

6、简述资本主义两种级差地租的形成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答:级差地租由于其形成的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的形成条件: 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 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

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不仅从历史上来说,而且就级差地租在任何一个一定时期内的运动来说,都是级差地租Ⅰ。”

7、简述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答:自然经济,以家庭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 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9、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有何影响?

答: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0、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此可得出的一个推论是,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才是商品,因为这两个前提条件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具备。

11、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从而有利于把节省下来的流动资本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带来的损失,并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有利于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2、简述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马克思根据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同时,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从价值上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这三部分价值是同每个生产部门、每一企业、每一产品的价值组成相一致的。 所以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4

1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由于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进行,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私人劳动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因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4、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和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要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必须改变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而改变这种比例的前提,就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15、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6、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并存的原因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 迅速发展的趋势: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每当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此外,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仍然要追求超额利润,这就仍需通过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来实现。

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停滞趋势原因:

1.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可以不像自由竞争时期那样,主要依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打垮竞争对手并取得超额利润,而是可以主要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抢占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垄断资本家是否采用新技术是以能否带来更多的利润为根据的,而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所以,垄断统治会阻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17、简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规模不变的再生产被称作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18、请说明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空间上的并存性,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

第二时间上的继起性,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即分别处在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相继进行转化,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

5

19、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20、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特点:一个国家或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可能长期不变,而是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并不排斥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绝对量继续有所增加,但是,在总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却会相对地逐步减少。

21、简述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的形成是由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性决定的,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竞争推动的结果。垄断虽然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因为垄断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反而由于垄断的统治地位使竞争发展成为实力更强的大企业间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多手段的竞争,当然,也是破坏性更大、后果更严重的竞争。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垄断是竞争的对立物与伴生物,竞争产生垄断,垄断限制竞争。但垄断并非都是竞争的结果,市场的外部性与权力的扩张性决定了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同为垄断的两种常态。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具体地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特殊性。

22、简述什么是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的因素。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3、简述资本主义部门内部的竞争极其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个生产部门内部都有许多企业,由于各个企业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各不相同.但是,商品不是按照个别价值出售的,而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 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以后,商品就按照社会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来出售.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提高利润率,便竭力采用新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而部门内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新技术时,就会使部门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所以,各个部门生产的商品,形成不同的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不但成为不同的部门之间竞争的基础,同时,它又引起和加剧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24、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它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商业信用,即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二是银行信用,即银行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资本主义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6

25、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有什么关系?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财富的物质内容由使用价值构成,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一切生产价值的劳动必然创造财富。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产生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财富同人类社会并存,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6、简述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只不过它们是剩余价值总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已。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2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28、为什么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总产品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

1、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2、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3、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29、简述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指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30、简述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垄断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

论述题: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号召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均润理论,对此怎样理解?

答: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的和,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其意义在于:

1、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以价值为中心,而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了; 2、 生产价格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3、 平均利润掩盖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形成了资本家共同剥削劳动者的经济基础,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意义在于 1、 掩盖剥削关系;

2、 形成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两大阶级的对立。

综上,从本质上来说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都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所以才有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的号召。

7

2、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解释,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3、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根据新情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的经济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当今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必须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所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4、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apitalist reproduction on extended scale) 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既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一极是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特点:(1)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而且是扩大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手段。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

5、试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首先,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的“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资本过剩并不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绝对多了,而是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来说,资本相干对过剩了。其次,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可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并且还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在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2)可能性。 一是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世界其他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也出现了分化,市场上有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四是处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本身金融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都为资本输出提供发便利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6、试述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投入,引起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只不过它们是剩余价值总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已。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把利润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概念上便完全确立了和固化了。这样,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扭曲。

8

7、什么是商品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怎样?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8、“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以上这段马克思的话中,“这一规律”指的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请问,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这一规律的?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概括地说,第一,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过剩人口就越多,他们就越贫困;第三,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9、怎样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这段话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10、论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11、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决定价格”,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原理分析这句谚语形成的认识原因。 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无法自觉地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产生“上帝决定价格“认识上的根源。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但这一矛盾又为商品生产者本人无法解决。由此,有可能产生商品生产者对商品的敬畏,形成商品拜物教,同时也把价格的决定推给了冥冥中的上帝。所有这些,同时表现着他们不懂得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12、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表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为主,既有协调与合作互相依存,也有矛盾和冲突。

协调与合作互相依存表现:跨国投资促使各发达国家之间在资本供求关系、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技术层次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生产国际化、商品贸易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各发达国家之间必然会发生债权与债务关系,从而引发它们之间的货币兑换、比价、货币储备等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就成为各发达国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纽带。

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是贸易冲突、投资冲突和金融冲突,其中贸易冲突最为突出。在国际贸易中,各发达国家为维持和扩大本国垄断资本的销售份额,必然会发生利益纷争,发生“贸易冲突”。“贸易冲突”的主要表现是:关税之争、汇率之争和配额之争。

13、试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对市场经济同样起作用。

(3)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简单地等同。市场经济出现于商品经济已普遍化和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当价值规律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成为市场经济。

14、为什么说平均利润率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只不过它们是剩余价值总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已。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把利润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概念上便完全确立了和固化了。这样,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扭曲。

10

15、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实现的,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16、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若干年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次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借鉴意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避免盲目生产,另方面努力采取各项措施拉动内需,从而减弱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则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弱化经济危机。

17、论述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1.竞争的本质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竞争双方的胜败。

3、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而价值规律的要求包括三个层次,竞争的基本形式也包含三种:生产领域的竞争,流通领域的竞争,分配领域的竞争。

4、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资本积聚,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最后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提供条件。

5、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变化不定的,这种价格上的不一致,通过竞争,反过来又会影响世界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使它们逐渐趋于平衡,从而使国际价格接近国际价值。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也是通过竞争来强制实现的。

18、试述垄断资产阶级对经济的财政调节及其现实意义。

(1)通过国家预算,增加国家投资,以扩大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衰退,扩大就业。

(2)调整税率、税种和税收起征点,实行某些免税、退税政策,直接引导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调节经济运行。 (3)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在危机和萧条阶段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而在经济繁荣、需求过旺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偿还国债等,以抑制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爆发。

(4)实行财政补贴,通过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私营企业补贴、投资补贴、科技开发补贴、新产品出口补贴等,使各部门、企业协调和平衡地发展。

(5)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和扩大国内市场,既解决产品的实现问题,又对产品结构调整产生校大的影响。

11

19、钻石对人的用途很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运用所学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驳论。 答: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从需求方面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由于世界上水资源数量很大,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非常低。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水资源数量很大,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相反,钻石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钻石价格就相应地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理论,关于水和钻石的“价格悖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20、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利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本身并不能创造货币,不会自行增值,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而货币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内在前提。而由于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导致资金盈余和资金短缺者的共同存在,是利息产生的外在条件。当货币被资本家占有,用来充当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就成为资本。货币执行资本的职能,获得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所有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分别归不同的资本家所占有。因此,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a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