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

更新时间:2024-07-08 20: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时:认识杠杆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重点: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 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定义:一根??????????____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______,这根硬棒叫做杠杆。可见,杠杆是由硬棒和支点组成的,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 (2)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________,用O表示。②动力:使__________的力,用F1表示。③阻力:__________的力,用F2表示。④动力臂:从____到__________ 的距离,用L1表示。⑤阻力臂:从_____到______________的距离,用L2表示。其中,不论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所受的力,即杠杆是受力物体。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教学内容: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 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引出——支点。

2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引出——硬棒。

3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 引出——力。

4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 引出——转动。

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

语句通顺。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自学要求: 1杠杆的详细概念。 ○

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 2寻找杠杆的五要素。 ○

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集体讨论交流。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 2、 讨论交流

1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了吗? ○

2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 ○

提问:还有哪一个要素你不是太清楚? 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

强调:仔细理解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

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指名板演。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对照定义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其画法。 三、基本练习

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四、拓展练习

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五、实

应用

提问: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想一想:

1、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

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提示:看一看支点是否相同,预习课本。答案就在课本中。激发学生预习杠杆平衡的条件。

2、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翘起?要想大人翘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那么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提示:答案就在课本的下一节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知识链接:

1.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_______或__________。实验证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l___ 。表示为:F1l1=F2l2 即1?2杠杆平衡的条件取决于

F2________ l1是否相等。杠杆平衡时,力和力臂成____比,即力臂越长,力就

2.分类:①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1_____F2,属于省力杠杆。②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1_____F2,属于费力臂杠杆。③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1____F2,属于等臂杠杆。省力杠杆,省力但费_______;费力杠杆,费力但省_______;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又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______的。判断所使用的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可利用杠杆平衡时,通过比较F1与F2的大小来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动力臂l1与阻力臂l2的大小来确定。

教学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撬起?要想大人撬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

二、导入新课

借助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1、出示挂图

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 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 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 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

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示: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 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

F1L2 ?F2L1 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

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

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记下所有示数。填入上表。

3、深化理解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杠杆恰好处于

水平状态时的情况,此时L1=L2,

F1=F2。很显然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般的情况。

将钩码左端的一个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向(非竖直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分析:

动力臂变小了,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若L1=L2,则F1=F2;若L1>L2,则F1F2。

(1)省力杠杆:L1>L2,F1F2,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也不费距离

三、实践应用新课标第一网

1、已知F1=10N,L2=20cm,F2=8N,求L1=?

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 )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乙图中手

四、拓展延伸

1、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木块的左端的一半锯下放在剩余部分

的上面,则木条将( )

2、一米长的杠杆,左端挂80牛顿的物体,右端挂20牛顿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支点O应离左端

A多少厘米?如果两端重力各增加10牛顿,要使杠杆平衡,则支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 3、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A位置拉到B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变化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以上各题,进行订正。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杠杆的应用

教学目标: www.xkb1.com

1、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教学重点:

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教学难点: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知识链接:

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提问: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其表达式是什么? 3、杠杆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利弊? 板书:

当 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 当 L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 当 L1>L2时,F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教学内容:

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

(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

2、提问: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物体是杠杆?是哪种杠杆?

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手推车、老虎钳、铁皮剪刀、裁衣剪刀、筷子、扫帚、指甲剪等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 (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 (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

3、实际生活

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为什么? 4、应用杠杆

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 )F后。

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ad.html

微信扫码分享

《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