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2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奎屯市第七中学 张文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奎屯市第七中学的张文静。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方面来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光反射的主要应用,可以说它既延续了光的直线传播,又巩固了光的反射。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接触“像”的概念,研究像的特点,为下一章“探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光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的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是直观演示法、讲授法、引导探究法、情激趣学法等。

(二)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我准备了教具:烧杯、蜡烛、水、玻璃板,同时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多媒体同步进行演示,辅助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学具:玻璃板、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塑料制)、火柴、三角板、方格纸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情境导入(5分钟)

(1)魔术引入“浇不灭的蜡烛”:

本环节以“浇不灭的蜡烛“魔术引入课题:两支相同的蜡烛分别置于玻璃板的前后两侧,然后假装同时点燃两支蜡烛,(但实际上只是点燃了前面那一支),然后向杯中注入水,学生会看见,后面的蜡烛竟然没有被浇灭。为什么呢?给学生造成疑惑。之后,教师故作疑惑状,将后面蜡烛拿起准备探个究竟,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发现,玻璃板后面的烛焰还在晃动,而原来在后面的那根蜡烛并没有被点燃,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浇不灭的烛焰是玻璃板中的虚像。

设计意图:本魔术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激趣,二是为认识“虚像”作埋伏,三是为

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的突破将\镜子改为玻璃板\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但是在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将两只蜡烛放到最佳位置。

(2)认识平面镜:通过上面的实验,老师提问:生活中那些物体可以成这样的像呢?学生会回答出:镜子、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等。此时由多媒体展示上述物体,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面光滑平整。老师告诉学生这类物体就是平面镜。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性认识平面镜与像的概念和联系。

2、 组织探究(20分钟) (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实验材的玻璃板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镜中像的大小、位置和自己相比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2)猜想与假设:

通过刚才的观察,让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像与物大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成什么角度?用光屏可否呈接到像?同学们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得出结论: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4)像用光屏呈接不到。课件展示学生的猜想,并引导学生回忆为得到正确的结论,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为验证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分析、讨论、归纳,可适当提醒注意参考教材第77页的探究方法,并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学生提出优点与不足之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

本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用实验器的塑料蜡烛代替实际蜡烛,一是环保,二是消除实际蜡烛燃烧后对实验的影响)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试验中用方格纸,学生能更方便、更准确的确定像与物的位置)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为得到普遍结论,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二次,再重做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用三角板来自查是否与桌面垂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将记录内容填在教材78页的表格中;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物距 像距 像物的大小关系 (5)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得出结论: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正立的虚像

3、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8分钟) 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图4-3-4的讨论交流,然后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来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设计意图:这样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4、平在镜的应用(时间大约3分钟)

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所以采用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实例。

成像 改变光路

扩大视觉空间

5、凸面镜和凹面镜(时间大约3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79页“科学世界”的内容,自学凸面镜和凹面镜。

设计意图:延展新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课堂练习(时间大约7分钟) 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道有关平面镜成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作图引导学生,并总结出根据反射规律作图步骤和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步骤.

7、布置作业(时间大约2分钟)

(1)教材第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5题。 (2)练习册4.3。

四、板书设计

4.3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抛光的金属面等 2、原理:光的反射

3、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等距),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连线垂直) 4、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二、平面镜成虚像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像,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用光屏呈接。

三、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3、扩大视觉空间

设计特点:板书按照教材中的知识模块进行设计,与教材统一,突出条理性和层次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细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9r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