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228-98(word版)
更新时间:2024-05-17 0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混凝 土 面 板 堆 石 坝 设 计 规 范
Design Code for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s
SL 228-98
主编单位: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1999-01-16发布
1999-02-01实施
前 言
根据水利部1997年下达的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在DL5016—9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原导则)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十多年来的建设经验和科研成果,对原导则行了修改补充,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有关的泄、放水等建筑物布置;坝体堆石或砂砾石材料详细分区;坝体材料特性和填筑质量标准;坝体设计和计算;坝基及岸坡开挖与处理;混凝土趾板与面板设计;周边缝及垂直缝等各种接缝止水设计;分期施工和已建坝的加高;原型观测布置设计等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对原导则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将适用范围修改为适用于1、2、3级及3级以下坝高70m以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2 增列了术语和符号一章,统一图示标记。
3 修改了原导则中在砂砾石地基上不宜修建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规定。 4 强调了使用枢纽建筑物开挖料及近坝区石料或砂砾料用作坝体填筑料,以提高技术、经济效果。
5 拓宽了对趾板地基要求。除弱风化岩层外,经过专门论证,采取工程措施,也可建于风化破碎或软弱基岩上。补充提出了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将趾板置于砂砾石层上的基本要求。
6 补充了需要进行稳定分析和有限元法计算坝体应力、变形的基本要求。
7 增列了坝顶结构设计要求、坝体抗震措施及砂砾石坝体渗流控制的基本要求。
8 补充了确定混凝土面板厚度的标准、对原材料及配合比等的技术规定、面板的防裂措施和要求。对周边缝止水作了适当简化,并拓宽了要求。 9 适当简化了一般性观测项目,增列了可选择的观测项目。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赵增凯 蒋国澄 曹克明 杨德福 杨世源王治明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8 混凝土面板 9 接缝止水
3 坝的布置和坝体
10 分期施工与已建坝加高
分区
4 筑坝材料和填筑
11 原型观测
标准 5 坝体设计 6 坝基处理 7 混凝土趾板
本规范的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0.1 为适应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发展的需要,规范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设计,使其达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中 l、2、3级及3级以下坝高70m以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对于200m以上高坝及特别重要的和复杂的工程,应进行专门研究。
1.0.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级别,应符合GB50201—94《防洪标准》及SDJ12—78《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试行)及其补充规定、 SDJ217—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中的有关规定。
1.0.4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中、低坝的高度范围根据SDJ218—8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的规定分类。
1.0.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属于土石坝范畴,对于本规范未作规定的问题,应按SDJ218一84的规定执行。
1.0.6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术 语
2.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用堆石或砂砾石分层碾压填筑成坝体,并用混凝土面板作防渗体的坝的统称。主要用砂砾石填筑坝体的也可称为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
2.1.2 坝高:从趾板建基面算到坝顶路面的高度;对于修建于斜坡地基上的坝,可从坝轴线处最低的建基高程起算,并加以注明。 2.1.3 堆石坝体:面板下游的填筑体。
2.1.4 垫层区:面板的直接支承体,向堆石体均匀传递水压力,并起辅助渗流控制作用。
2.1.5 特殊垫层区:位于周边缝下游侧垫层区内,对周边缝及其附近面板上铺设的堵缝材料及水库泥沙起反滤作用。
2.1.6 过渡区:位于垫层区和主堆石区之间,保护垫层并起过渡作用。 2.1.7 主堆石区:位于坝体上游区内,是承受水荷载的主要文撑体。 2.1.8 下游堆石区:位于坝体下游区,与主堆石区共同保持坝体稳定,其变形对面板影响轻微。
2.1.9 排水区:位于砂砾石或软岩主堆石区内及坝体底部的强透水排水区。分为竖向和水平向排水区。
2.1.10 抛石区:在下游坝趾,由硬岩大块石卸料形成的抛石区。
2.1.11 下游护坡:保护坝体下游坡面,用大块石堆、砌形成的块石护坡。 2.1.12 上游铺盖区:用粉土、粉细砂、粉煤灰或其他材料覆盖在面板及周边缝上,起辅助防渗作用。
2.1.13 盖重区:覆盖在上游铺盖区上的渣料,维持上游铺盖区的稳定,并起保护作用。
2.1.14 趾板:连接地基防渗体与面板的混凝土板。
2.1.15 趾板基准线:面板底面与趾板建基面的交线。 2.1.16 趾墙:布置在趾板线上和面板连接的混凝土挡墙。
2.1.17 混凝土面板:位于堆石坝体上游面起防渗作用的混凝土结构。 2.1.18 防浪墙:位于坝顶上游侧与面板顶部连接的混凝土防浪挡墙。 2.1.19 周边缝:面板与趾板或趾墙间的接缝。 2.1.20 垂直缝:面板条块间的竖向接缝。
2.1.21 水平缝:面板与防浪墙接缝及面板分期施工的水平接缝。
2.1.22 柔性填料:由沥青、橡胶和填充料等原料配制而成,并用于止水的柔性材料。
2.1.23 硬岩: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30MPa的岩石。 2.1.24 软岩: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岩石。
2.2 符 号
1A——上游铺盖区; 1B——盖重区; 2A——垫层区; 2B——特殊垫层区; 3A——过渡区; 3B——主堆石区; 3C——下游堆石区; 3D——下游护坡;
3E——抛石区(或滤水坝趾区); 3F——排水区; F——混凝土面板; “X”线——趾板基准线。
3 坝的布置和坝体分区
3.1 坝的布宣
3.1.1 坝轴线选择应根据坝址区的地形、地质特点,有利于趾板和枢纽布置,并结合施工条件等,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选定。
3.1.2 河床冲积层内,若不存在影响坝体变形及稳定性的粉细砂、粘性土等软弱夹层,可以在密实的砂砾石层上修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3.1.3 趾板线的选择宜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1 趾板建基面宜置于坚硬的基岩上;风化岩石地基采取工程措施后,也可作为趾板地基。
2 趾板线宜选择有利的地形,使其尽可能平直和顺坡布置;趾板线下游的岸坡不宜过陡。
3 趾板线宜避开断裂发育、强烈风化、夹泥以及岩溶等不利地质条件的地基,并使趾板地基的开挖和处理工作量较少。
4 在深覆盖层上建坝布置趾板时,应根据地基地质特性,作好地基防渗结构及与趾板以及与两岸连接的布置设计;对于深覆盖层的地基防渗处理及趾板布置,经详细论证后也可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处理地基,将趾板置于覆盖层上。 5 在施工初期,趾板地基覆盖层开挖后,可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条件进行二次定线,调整趾板线位置。
3.1.4 坝址地形地质条件有缺陷时,可用趾墙(挡墙)进行人工改造,使趾墙与面板连接,同时应作好趾墙及周边缝设计。
3.1.5 当在坝肩布置溢洪道时,应作好面板和溢洪道边墙或导墙的连接布置及连接周边缝的设计。
3.1.6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泄水放水建筑物布置,应考虑下列要求: 1 泄水建筑物应满足规定的使用条件和要求,建筑物运用应灵活可靠;必须具备安全泄放一般洪水、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的能力。
2 泄水建筑物的布置和型式,应根据枢纽条件综合比较后确定。在地形条件有利的坝址,宜以开敞式溢洪道为主要泄水建筑物。当布置开敞式溢洪道确有困难时,也可采用泄洪隧洞,但应采用开敞式进水口,下接泄洪洞。对于100m以上高坝,采用单一泄洪隧洞应详细比较论证。
3 对于高坝、中坝和强地震区的坝,不得采用布置在软基上的坝下埋管型式。低坝采用软基上的坝下埋管时,必须有充分的技术论证。
4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枢纽工程布置中,一般可不设置专门的放空设施;对重要工程及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是否设置专门放空设施,应进行专门论证。 5 岸边溢洪道布置困难、河床基岩坚硬、泄洪单宽流量不大的中、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可在坝项设置溢洪道,但必须详细设计,经过试验论证。 6 大坝和坝肩溢洪道以及其他有关建筑物,其地基灌浆帐幕应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渗帐幕。
3.1.7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应详细分析研究枢纽建筑物布置与开挖,尽可能为大坝提供料源,就开挖量和填筑量的平衡进行综合比较。
3.2 坝体分区
3.2.1 坝体应根据料源及对坝料强度、渗透性、压缩性、施工方便和经济合理等要求进行分区,并相应确定填筑标准。从上游向下游宜分为垫层区、过渡区、主堆石区、下游堆石区;在周边缝下游侧设置特殊垫层区;100m以上高坝,宜在面板上游面低部位设置上游铺盖区及盖重区。
各区坝料的渗透性宜从上游向下游增大,并应满足水力过渡要求。下游堆石区下游水位以上的坝料不受此限制。堆石坝体上游部分应具有低压缩性。 下游围堰和坝体结合时,可在下游坝趾部位设硬岩抛石体。
3.2.2 用硬岩堆石料填筑的坝体可按照图3.2.2进行分区。设计中可结合枢纽建筑物开挖石料和近坝区可用料源,增加坝体其他分区。
3.2.3 用砂砾石填筑的坝体可参照图3.2.3进行分区,并根据需要增减分区。
图3.2.2硬岩堆石坝体主要分区示意图 区;4(2B)—特殊垫层区;5(3A)—过渡区;6(3B)——主堆石区;7(3C)下游堆石区;
图3.2.3砂砾石坝体材料主要分区示意图
l(1A)上游铺盖区;2(1B)盖重区;3 2A)—垫层1(1A)—上游铺盖区;2(1B)盖重区;3(2A)垫层区;
4(2B)特殊垫层区;5(3A)—过渡区;6(3B)—主堆石(砂砾石)区;7(3C)下游推行(砂砾石)区;
8(3D)—下游护坡;9—可变动的主堆石区与下8(3D)—下游护坡;9(3E)—滤水坝趾区;10(3F)游堆石区界面,角度依坝料特性及坝高而定;排水区;11(F)混凝土:面板;12—坝基冲积层
10(3E)—抛石区(或滤水坝趾区);11.(F)—混凝土面板
3.2.4 对渗透性不满足自由排水要求的砂砾石、软岩坝体,应在坝体上游区内设置竖向排水区,并与坝底水平排水区连接,将可能的渗水排至坝外,保持下游区坝体的干燥。必要时可设置下游坝趾大块石棱体,起到反滤排水作用。 3.2.5 坝基为砂砾石层,或岩基中有可冲蚀的夹层,且与坝体材料的层间关系不满足反滤要求时,应在地基表面设置水平反滤过渡层。以防止地基材料的冲蚀。 3.2.6 坝体材料分区可通过工程类比确定。100m以上高坝,应在坝料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2.7 垫层区的水平宽度应由坝高、地形、施工工艺和经济比较确定。当采用汽车直接卸料、推土机平料的机械化施工时,垫层水平宽度以不小于3m为宜。如采用反铲、装载机等及配合人工铺料时,其水平宽度可适当减小,并相应增大过渡区宽度。垫层区可采用上下等宽布置;垫层区宜沿基岩接触面向下游适当扩大,延伸长度视岸坡地形、地质条件及坝高确定。应对垫层区的上游坡面提出平整度要求。 在周边缝下游侧应设置薄层碾压的特殊
垫层区,见图3.2.7。
3.2.8 对于砂砾石坝,当设计的垫层区和主堆石(砂砾石)区之间满足水力过渡要求时,也可不设专门过渡区。
图3.2.7特殊势层区示意图 1趾板;2一面板;3一周边缝;4(2A)—
垫层区;5(2B)—特殊垫层区
4 筑坝材料和演筑标准
4.1 筑坝材料
4.1.1 各种料物的料场勘察,应按照SDJl7—78《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
勘察规程》进行,查明其储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当利用枢纽建筑物区的开挖石料时,应按料场要求对开挖区进行建筑材料方面的勘察工作。筑坝材料应按照DLJ204—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试行)及DL5006—92《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和SD128一84《土工试验规程》、SDl28一86《土工试验规程》、SDl28—87《土工试验规程》,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4.1.2 1、2级高坝的岩石室内试验,主要应包括比重、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100m以上高坝,宜作岩石矿物成分和岩矿化学分析。 l、2 级高坝坝料的室内试验应包括级配、孔隙率、相对密度、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等;垫层、砂砾料及软岩料,还应进行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100m以上高坝或强震区高坝,还应做应力、应变参数试验。
应根据试验成果并结合工程类比,合理确定坝体各分区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
4.1.3 应根据工程枢纽布置及对坝料料源和质量的要求,作好开采石料(或砂砾料)及建筑物区开挖石料的料场规划及填筑规划,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安排。 4.1.4 主堆石区宜采用硬岩堆石料或砂砾料填筑。枢纽建筑物开挖石料符合主堆石区或下游堆石区质量要求者,也可分别用于主堆石区或下游堆石区。 4.1.5 硬岩堆石料压实后应能自由排水,有较高的压实密度和变形模量。 坝料最大粒径应不超过压实层厚度,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5%。
4.1.6 软岩堆石料压实后应具有较低的压缩性和一定的抗剪强度,可用于下游堆石区下游水位以上的干燥区,如用于主堆石区时需经专门论证和设计。渗透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置坝内排水。坝坡及周边缝止水结构,应适应软岩堆石料的特性。
4.1.7 砂砾石料压实后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宜用于填筑主堆石区,应按本规范5.5节的规定作好坝体渗流控制设计。
4.1.8 下游堆石区在坝体底部下游水位以下部分,应采用能自由排水的、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料填筑;下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使用与主堆石区相同的材料,但可以采用较低的压实标准,或采用质量较差的石料,如各种软岩料、风化石料等。
4.1.9 过渡区细石料要求级配连续,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0mm,压实后应具有低压缩性和高抗剪强度,并具有自由排水性能。过渡区材料,可采用专门开采的细堆石料、经筛选加工的天然砂砾石料或洞挖石渣料等。
4.1.10 高坝垫层料应具有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为80~10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宜为30%~5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少于8%。压实后应具有内部渗透稳定性、低压缩性、高抗剪强度,并应具有良好的施工特性。 垫层料可采用经筛选加工的砂砾石、人工砂石料或其掺配料。人工砂石料应采用坚硬和抗风化能力强的母岩加工。
在严寒地区或抽水蓄能电站,对垫层料的排水性能有专门要求时,经论证可对垫层料级配作出专门规定。
4.1.11 周边缝下游侧的特殊垫层区,宜采用最大粒径小于40mm且内部稳定的细反滤料,薄层碾压密实,以尽量减少周边缝的位移。同时对缝顶粉细砂、粉煤灰等能起到反滤作用。
4.1.12 混凝土面板上游铺盖区材料(1A)宜采用粉土、粉细砂、粉煤灰或其他材料。
上游盖重区(1B)可以采用渣料。
4.1.13 下游护坡可采用于砌块石,或由堆石体内选取超径大石,运至下游坡面,以大头向外的方式码放。
4.1.14 坝体内如设置竖向和水平向排水体时,应选用耐风化的岩石或砾石,并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
4.2 填筑标准
4.2.1 垫层区、过渡区、主堆石区及下游堆石区材料的填筑标准,应根据坝的等级、高度、河谷形状、地震烈度及料场特性等因素,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4.2.2 各区坝料填筑标准可根据 经验初表4.2.2 坝料填筑标准垫层料 步确定,其值可在表4.2.2范围内选用。料物或分区 孔隙率(%) 相对密度 设计应同时规定孔隙率(或相对密度)、坝
垫层料 15~20 料级配范围和碾压参数。设计干密度可用
过渡层细堆石18~22 孔隙率和岩石密度换算。平均干密度应不
料 20~25 小于用设计孔隙率(或相对密度)换算的干
主堆石区堆石23~28 密度值,其标准差应不大于0.1g/cm3。周料 边缝下游侧的特殊垫层区,应适当提高填
下游区堆石料 筑标准,以减少周边缝的变形量。软岩堆
砂砾石料 0.75~0.85 石料的设计指标和填筑标准,应通过试验和工程类比确定。
4.2.3 坝料填筑宜明确加水要求。加水量可根据经验或试验确定。寒冷地区冬季碾压不加水的坝,应采取措施达到设计要求。
4.2.4 在施工初期,填筑标准应通过碾压试验复核和修正,并确定相应的碾压施工参数。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坝料的级配范围,采用碾压参数(碾重、行车速率、铺料厚度、加水量、碾压遍数)和孔隙率或相对密度两种参数,作为施工控制标准。
4.2.5 对重要的高坝,或坝主体材料性质特殊,已有经验不能覆盖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现场爆破和碾压试验,作专门论证。
5 坝 体 设 计 5.1坝顶结构
5.1.1 坝顶宽度应由运行、布置坝顶设施和施工的要求确定,宜按照坝高不同采用5~8m,100m以上高坝宜适当加宽。如坝顶有交通要求时,坝顶宽度还应遵照有关规定选用。
5.1.2 坝顶上游侧应设置防浪墙,墙高可采用4~6m,墙顶高出坝顶1~1.2m,防浪墙的底部高程宜高于正常蓄水位,与面板的接缝应详细设计。 防浪墙上游侧底部位,宜设置宽0.6~0.8m的小道,以利检查行走。 坝顶下游侧可设置护栏或低挡墙,护栏高度为0.5~1.0m,挡墙高度1m左右。
低坝防浪墙可以采用与面板连成整体的低防浪墙结构型式。
5.1.3 防浪墙必须坚固不透水,并经稳定和强度验算。防浪墙应设伸缩缝,其止水应和面板的止水或面板与防浪墙问水平接缝的止水连接。
5.1.4 坝顶应预留沉降超高,其值可参考类似工程确定。沉降超高的设置应由坝头处的零值,渐变到坝最高点处的最大值,用局部放陡顶部坝坡实现沉降超高。 5.1.5 防浪墙底部高程以上的坝体,应用细堆石料填筑,并铺设路面。当有坝顶公路时。应按公路标准设计坝顶路面。坝顶应作好排水。
5.1.6 坝顶结构应经济实用,建筑处理要美观大方,并作好照明设施。
5.2 坝 坡
5.2.1 当筑坝材料为硬岩堆石料时,上、下游坝坡可采用1:1.3~1:1.4,软岩堆石体的坝坡宜适当放缓;当用质量良好的天然砂砾石料筑坝时,上、下游坝坡可采用1:1.5~1:1.6。
5.2.2 下游坝坡上设有道路时,道路之间的实际坝坡可以比本规范5.2.1条规定的坝坡值略陡,但平均坝坡应满足上述要求。
5.2.3 高坝的下游坝坡可用于砌石、大块石堆砌或摆石砌护,并使坝体具有良好的外观。
5.2.4 施工期垫层区的上游坡面应及时作好固坡处理。可视具体情况选用碾压砂浆、喷乳化沥青、喷混凝土或砂浆等固坡措施。
5.3 稳定分析
5.3.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坡参照已建工程选用,一般可不进行稳定分析。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须进行相应的稳定分析:
1 坝基有软弱夹层或坝基砂砾石层中存在细砂层、粉砂层或粘性土夹层;
2 坝址位于地震设计烈度8、9度的坝;
3 施工期堆石坝体过水或堆石坝体用垫层挡水度汛、且挡水水深较高时; 4 坝体用软岩堆石料填筑; 5 地形条件不利。
5.3.2 高坝的坝料抗剪强度宜采用三轴压缩仪测定。中低坝的坝料抗剪强度可由工程类比法确定。
试验用模拟料应能反映坝料的力学性质,试验条件应模拟实际工况。 粗粒料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呈非线性关系,计算时应计及这一特性。 5.3.3 堆石坝体稳定计算,应按照SDJ218——84执行,计算中的最小安全系数应满足该规范(修改和补充规定)的要求。施工期过水并有钢筋网加固的下游坝坡,应考虑钢筋网的作用。
5.3.4 抗震稳定计算,应按照SL203—9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执行。
5.4 应力和变形分析
5.4.1 100m以上高坝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坝体应力和变形宜用有限元法计算。其他的坝,可用经验方法估算坝体变形。有限元计算的参数宜由试验结合类似工程分析确定。试验用模拟料、制样条件及加载方式应力求能反映坝料的力学特性。
5.4.2 在应力和变形有限元分析中,应能反映坝体的不连续界面的力学特性,并按照施工填筑分期和蓄水过程,模拟坝体分期加载的条件。
5.4.3 地震设计烈度为8、9度的高坝,以及地基中存在可液化土时,除用拟静力法外,应同时用有限元法对坝体进行动力分析,综合判断其抗震安全性;100nl以上1级高坝宜进行动力试验。
5.4.4 100m以上高坝,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施工质量检查资料及坝体原型观测资料,及时分析,研究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校核、修正计算模式及参数,必要时应修改设计。
5.5 砂砾石坝体渗流控制
5.5.1 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的垫层料应是连续级配且内部渗透稳定,并要符合本规范4.1.10条及4.1.11条的规定。压实后渗透系数宜为1×10-3~1×10-4cm/s。
5.5.2 当坝体主要用砂砾石填筑,并设置竖向和水平向排水区时,排水区的排水能力应保证全部渗水自由地排出坝外;竖向排水区的顶部高程宜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排水区与坝体间应满足水力过渡要求,必要时可设置反滤层。 5.5.3 砂砾石料填筑的坝体用垫层料挡水度汛时,应进行坝体渗流计算,校核坝体的渗透稳定性。渗流计算可参照SDJ218—84的方法进行。
5.6 地震区坝体的抗震措施
5.6.1 设计烈度为8、9度时,宜加宽坝顶,适当放缓坝坡和采用上缓下陡的坝坡,并在坝坡变化处设置马道。下游坡面顶部宜用大块石干砌,或用加筋堆石、表面用钢筋网加固。宜用较低的防浪墙,并采取措施增加防浪墙的稳定性。 5.6.2 确定地震区坝的安全超高时,应包括地震涌浪高度。设计烈度为8、9度时,安全超高应计入坝和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附加沉降。
5.6.3 应加大垫层区的宽度,加强和地基及岸坡的连接,当岸坡较陡时,宜适当延长垫层料与基岩接触的长度,并采用更细的垫层料。
5.6.4 宜在面板中间部分选择几条垂直缝,缝内填塞沥青浸渍木板或其他有一定强度的填充板。
5.6.5 宜增加河谷中间顶部面板的配筋率,特别是顺坡向的配筋率。 5.6.6 宜增加坝体堆石料的压实密度,特别是在地形突变处的压实密度。 5.6.7 坝体用砂砾石料填筑时,应增加排水区的排水能力。下游坝坡以内一定区域宜采用堆石填筑。
6 坝 基 处 理 6.1坝基及岸坡开控
6.1.1 趾板地基开挖面应力求平顺,避免陡坎和反坡,必要时可进行削坡和回填混凝土找平处理。
6.1.2 趾板建基面宜为坚硬、不冲蚀和可灌浆的基岩。对高坝趾板建基面宜开挖到弱风化层上部,中低坝可建基于强风化层下部。如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只能建于风化破碎或软弱岩层时,应进行专门论证,并采取相应加固处理措施。 6.1.3 坝体岩石基础的开挖标准按位置不同而异,堆石坝体可置于风化岩石上,变形模量要适应。趾板下游约0.3~0.5倍坝高范围内的坝体地基宜具备低压缩性,在0.5倍坝高范围以远坝体地基的压缩性可放宽要求。
6.1.4 坝体地基砂砾石覆盖层是否需要挖除,须经详细勘察、试验和论证后确定。
6.1.5 趾板上方的岩质岸坡,应按稳定边坡或经加固处理后的稳定边坡开挖,以确保运行期安全。
6.1.6 堆石体地基在趾板下游0.3~0.5倍坝高范围内的岸坡,宜开挖成1:0.5坡度,岸坡很陡时,可开挖成不陡于1:0.25的稳定坡度,但需设置低压缩堆石区或回填混凝土补坡。其余须将妨碍堆石压实的陡坎、倒悬体清除。坝轴线下游岸坡按满足自身稳定条件确定。
6.2坝基处理
6.2.1 坝基处理应作到减小地基变形,提高抗剪强度,防止渗漏和地基材料的冲蚀,改善地基表面的平整度,使之符合大坝正常和安全运行的要求。 6.2.2 趾板的岩石地基应进行固结和帐幕灌浆处理。
6.2.3 固结灌浆应采用铺盖式,宜布置2~4排,深度应不小于5m。 6.2.4 帐幕灌浆应布置在趾板中部,并可与固结灌浆相结合。帐幕深度宜深入相对不透水层以下5m。也可根据地质条件,按坝高的1/3~1/2选定。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或相对不透水层埋藏较深时,防渗帐幕的布置、深度和向两岸延伸长度,宜按计算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确定。
6.2.5 灌浆压力的升幅、浆液配比、吸浆量等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灌浆设计中应制定提高灌浆帐幕耐久性和表层基岩灌浆压力的措施。
6.2.6 趾板范围内的基岩如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应根据其产状、规模和组成物质,逐条进行认真处理,可用混凝土塞作置换处理,延伸到下游一定距离,用反滤料覆盖,并加强趾板部位的灌浆。
6.2.7 当趾板位于岩溶地基时,应查明岩溶发育情况,并对其防渗处理措施作专门论证。
6.2.8趾板地基如遇深厚风化破碎及软弱岩层,难以开挖到弱风化岩层时,可以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1 延长渗径,如:加宽趾板,设下游防渗板,设混凝土截水墙等; 2 增设伸缩缝; 3 下游铺设反滤料覆盖。
6.2.9 在砂砾石覆盖层地基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防渗处理可采用如下两种形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
1 将趾板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砂砾石层挖除,趾板建于基岩面;
2 用混凝土防渗墙或其他垂直防渗设施对砂砾石层进行防渗处理,并用连接板将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土趾板相连接。
7 混凝土趾板
7.0.1 趾板布置可在以下三种方式中选用: 1 趾板面等高线垂直于趾板基准线; 2 趾板面等高线垂直于坝轴线; 3 趾板面等高线适应开挖以后的岩面。
第一种方案称之为平趾板。平趾板便于施工,宜首先考虑采用。
7.0.2 位于基岩上的趾板,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并和面板的垂直缝错开。趾板施工缝可根据施工条件设置。
7.0.3 趾板下岩石地基的容许水力梯度,应根据地基岩石的冲蚀性及其存在的缺陷情况确定,可按表7.0.3选用。
表7.0.3岩石地基容许水力梯度 岩石风化程度 容许水力梯度 岩石风化程度 容许水力梯度 新鲜、微风化 ≥20 强风化 5~10 弱风化 10~20 全风化 3~5 7.0.4 岩石地基上的趾板宽度按容许水力梯度确定。高坝趾板宜按水头大小分高程段采用不同宽度。趾板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m。
趾板的水力梯度要求也可以由增设下游防渗板得到满足。但趾板的宽度应满足灌浆的要求。下游防渗板的上面及下游均须用反滤料覆盖。
7.0.5 岩基上趾板厚度可小于与其连接的面板厚度,最小设计厚度应不小于0.3m。高坝底部趾板厚度应不小于0.5m,并可按高程分段采用不同厚度。 7.0.6 趾板下游面垂直于面板底面的高度应不小于0.9m。
7.0.7 超挖1m以上的趾板地基,在浇筑趾板前,宜先用混凝土填平。
7.0.8 面板与趾板处于同一平面时,为便于面板的无轨滑模施工,趾板宜提供不小于0.6m的息止长度。
7.0.9 趾板混凝土性能及其防裂要求和面板混凝土相同,参见本规范8.3及8.5的有关规定。
7.0.10 基岩上趾板钢筋的各向含钢率可按平板段设计厚度的0.3%采用,钢筋应采用单层双向,保护层厚度应为10~15cm。软基上趾板的钢筋宜布置在板的中央,单层双向,各向含钢率为0.3%~0.4%。
7.0.11 趾板应用砂浆锚杆与基岩连接在一起,锚杆参数可按经验确定。趾板建基面附近有缓倾角结构面存在时,锚杆参数应由稳定与抵抗灌浆压力确定。
7.0.12 趾板一般可不作稳定分析。趾板厚度超过2m时,需进行稳定和应力分析。趾板稳定分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中不计趾板锚筋作用及面板与趾板之间的传力。堆石压力只能考虑堆石的主动压力,或考虑面板下的堆石在面板承受水库压力后产生的侧向压力。
7.0.13 位于砂砾石冲积层上的趾板,宜分成上、下游两段,以保证防渗墙的施工与包括下游段趾板在内的坝体施工的平行作业。上游段趾板应在防渗墙及坝体部分面板完工后再行施工,以有利于减少趾板接缝的位移量。
8 混 凝 土 面 板 8.1面板的分缝分块
8.1.1 应根据坝体变形及施工条件进行面板分缝分块。垂直缝的间距可为12~18m。 8.1.2 在两坝肩附近的面板应设张性垂直缝,其余部分的面板设压性垂直缝。张性垂直缝的数量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参照工程经验或有限元计算确定。两岸垂直缝在距周边缝法线方向约0.6~1.0m范围内,应垂直于周边缝布置成折线形式。
8.1.3 面板水平施工缝的设置宜考虑施工条件,满足临时挡水或分期蓄水的要求。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施工缝的缝面应经凿毛处理,清理干净,缝面用水湿润,铺一薄层高强度砂浆。面板钢筋应穿过缝面。
8.1.4 分期浇筑的面板,其施工缝应低于填筑体顶部高程,高差宜大于5m。如发现已浇筑面板与垫层间有脱空现象,应以低标号、低压缩性砂浆等灌注密实后再浇筑面板混凝土,保证其良好结合。
8.2 面 板 厚 度
8.2.1 面板厚度的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能便于在其内布置钢筋和止水,其相应最小厚度为0.30m; 2 控制渗透水力梯度不超过200;
3 在达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较薄的面板厚度,以提高面板柔性,降低造价。 8.2.2 面板的顶部厚度宜取0.30m,并向底部逐渐增加,在相应高度处的厚度可按式(8.2.2)确定:
t=0.30十(0.002~0.0035)H (8.2.2)
式中t——面板厚度,m;
H——计算断面至面板顶部的垂直距离,m。 中低坝可采用0.3~0.4m等厚面板。
8.3 面 板 混 凝 土
8.3.1 面板混凝土应具有优良的和易性、抗裂性、抗渗性和耐久性。 面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5; 面板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不低于W8;
面板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应按照SL211—98《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8.3.2 面板混凝土宜采用525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他品种和标号水泥时,应进行对比试验确定。
8.3.3 面板混凝土中宜掺用粉煤灰或其他优质掺合料。粉煤灰的质量等级不宜低于Ⅱ级,粉煤灰掺量宜为15%~30%。应符合GBJ146—90《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 骨科级配不良、砂料较粗时,可掺人适量粉煤灰,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也可超量取代,以减少水泥和砂料,改善混凝土性能。
8.3.4 面板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并同时掺用高效减水利或普通减水剂。根据需要,也可掺用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其他种类外加剂。采用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种类及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8.3.5 面板混凝土应采用二级配骨料,石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40mm。用于面板的砂料吸水率应不大于3.0%,含泥量应不大于2.0%,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石料的吸水率应不大于2.0%,含泥量应不大于1.0%。
8.3.6 面板混凝土的水灰比,温和地区应小于0.50,寒冷及严寒地区应小于0.45。溜槽输送混凝土时,坍落度应满足施工要求,溜槽入口处的坍落度宜控制在3~7cm。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控制在4%~6%。
8.4 钢 筋 布 置
8.4.1 面板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钢筋宜置于面板截面中部,每向配筋率为0.3%~0.4%,水平向配筋率可少于竖向配筋率。
8.4.2 在拉应力区或岸边周边缝及附近可适当配置增强钢筋。高坝在邻近周边缝的垂直缝两侧宜适当布置抵抗挤压的构造钢筋,但不应影响止水安装及其附近混凝土振捣质量。
#
8.4.3 计算钢筋面积应以面板混凝土的设计厚度为准。
8.5 面 板 防 裂 措施
8.5.1 面板建基面应平整,不应存在过大起伏差、局部深坑或尖角。侧模应平直。 8.5.2 当采用碾压砂浆或喷射混凝土作垫层料的固坡保护时,其28d抗压强度应控制在5MPa左右,以减少面板建基面的约束。
8.5.3 面板混凝土配合比中应采用优质外加剂和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减少水化热温升和收缩变形。应根据工程实际条件选用热膨胀系数较低的骨料,保证面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
8.5.4 面板混凝土宜在低温季节浇筑,混凝土人仓温度应加以控制,并加强混凝土面板表面的保湿和保温养护,直到蓄水为止,或至少90d。
8.5.5 面板混凝土浇筑至坝顶后,宜至少间隔28d再浇筑防浪墙混凝土。
8.5.6 当面板裂缝宽度大于0.2mm或判定为贯穿性裂缝时,应采取专门措施进行处理。严寒地区和抽水蓄能电站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处理标准,应从严确定。
9 接 缝 止 水 9.1接缝止水设置
9.1.1 周边缝应设置止水。底部止水铜片应选为最基本的防渗线,中部PvC或橡胶止水片及顶部止水视情况选用。顶部止水系统一般由柔性填料、粉细砂(或粉煤灰)等材料构成,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止水材料,也可以是柔性填料和无粘性材料两种止水材料。低坝和50m以下中坝可以只采用一道底部止水。中坝及100m以下高坝宜设置底、顶部两道止水。100m以上的高坝宜选用底、顶部两道止水,或底、中、顶部三道止水。
9.1.2 不同坝高的压性垂直缝均应采用硬平缝结构,都只需采用一道底部止水。缝的一侧缝面应涂沥青乳液等防粘剂。止水铜片下应设置PVC垫片并粘合在水泥砂浆垫座上。止水铜片两侧底角应设置沥青止浆条。高坝张性垂直缝宜采用底、顶部两道止水,中、低坝可只采用一道底止水,其结构同压性缝。
9.1.3 面板水平施工缝须用钢筋穿过,应不设止水。
9.1.4 趾板伸缩缝可采用铜片、PVC或橡胶片止水,并应与周边缝止水构成封闭系统。 9.1.5 防浪墙与面板的水平接缝,宜设置底、顶部两道止水。
9.1.6 中间与顶部止水均应与相接缝的底部止水连接形成封闭结构:周边缝PVC止水带宜用夹具与垂直缝处的底部止水连接;周边缝柔性止水可用柔性填料塞与垂直缝的底部止水连接。止水面膜宜粘结或压结,固定在面板上。
9.1.7 寒冷地区在水位变动区不应采用角钢、膨胀螺栓作为柔性填料面膜的止水固定件,宜采用粘结材料,以避免遭到冻胀的破坏而失去其固定作用。
9.1.8 混凝土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的接缝止水,应按周边缝止水设计。
9.2接缝止水材料
9.2.1 铜片底部止水宜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退火纯铜卷材,其延伸率应大于20%; 2 厚度0.8~1.0mm;
3 立腿高度60~80mm,鼻高50~80mm,鼻宽12mm,平段宽度不小于165mm; 4 F形不带立腿侧的平段宽度不小于150mm;
5 铜片宜在现场加工压制成型,异形接头宜在工厂加工压制成型。
9.2.2 柔性止水材料在运行环境条件下应高温不流淌、低温不硬化,在水压力作用下易压入缝内,应粘结在混凝土界面上。
9.2.3 粉细砂或粉煤灰渗透系数应比特殊垫层区至少低一个数量级,最大粒径应小于1mm。 9.2.4 PVC止水带,其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邵氏硬度及脆性温度等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9.2.5 橡胶止水带性能应符合化工行业标准HG2288—92《橡胶止水带》的有关规定。 9.2.6 周边缝应采用沥青浸渍木板嵌缝,其厚度宜为12mm。
10 分期施工与已建坝加高
10.1 分 期 施 工
10.1.1 应根据坝址的地形、施工进度、导流及度汛、水库蓄水等要求,合理地制订坝体填筑及面板浇筑的分期施工规划。
10.1.2 堆石坝体分期填筑规划应遵循下述原则: 1 垫层料、过渡料应和相邻的部分堆石料平起填筑;
2 堆石料之间的接合坡度应不陡于1:1.3,天然砂砾石料应不陡于1:1.5; 3 可以在堆石区内设置运输坝料用的临时坡道;
4 坝体用临时断面挡水或坝面过水度汛时,填筑分期应与度汛要求相适应;
5 在后续断面填筑时,应对结合部位进行处理,避免大块石集中,适当清除断面松散材料,加强结合部位的碾压。
10.1.3 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时,应满足抗滑稳定和渗透稳定要求。垫层区的上游坡面应予保护,护面材料应按本规范5.2.4条的规定选用。
10.1.4 施工期坝体表面过水度汛时,其过流表面、下.游坡面和坡脚都应妥加保护,以免水流冲刷。保护方法视过流面体型和水流流速、被保护材料等具体情况确定,重要工程应进行水力学模型试验,为选择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10.1.5 混凝土面板分期施工时,其水平缝可按施工缝处理,并遵循本规范8.1.3条的规定。 10.1.6 周边缝止水的施工期保护,应作保护罩设计。
10.1.7 必要时可设置通向上游的临时排水系统,以减轻坝内积水对垫层或面板的浮托力,并适时封堵。
10.1.8 分期完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必须按最终规模设计。第一期工程的趾板、面板、止水、分缝等以及坝基处理,应按最终设计断面施工;第一期工程可不设防浪墙。
10.2已建坝加高
10.2.1 已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加高设计中,应充分论证已建坝体、坝基及防渗工程和已有止水系统的适应性,保证加高后坝体的正常运行;
在坝体加高时,原混凝土面板与坝体之间如因坝体沉降而有空隙时,应按本规范8.1.4条的规定妥善处理,充填密实,保证其良好结合。
10.2.2 土质防渗体堆石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从下游面加高时,应研究以下问题: 1 对原坝基及坝体防渗设施的适应性及可靠性进行论证,必要时作补强处理;
2 对原土质防渗体与混凝土面板之间的连接和止水作专门设计,以形成完整的防渗系统; 3 对加高后的坝体进行坝坡稳定分析,以确定上游坡是否需要加固及必要时的加固措施,并确定下游坡的坡度。
10.2.3 重力式混凝土坝或砌石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从下游面加高时,应研究以下问题: 1 对原坝基及坝体防渗设施的适应性及可靠性进行论证,必要时作补强处理;
2 应考虑堆石压力和水压力,对原混凝土坝进行稳定和应力分析,确定混凝土面板在原坝体上支撑点的高度;
3 对坝体主堆石区规定更高的压实密度,以尽量减少堆石体的变形量;
4 对原混凝土坝体与混凝土面板接合处周边缝的止水结构进行专门设计,以适应原混凝土坝与堆石间的不均匀沉降,保证止水效果;
5 对周边缝下游侧的特殊垫层区提出更高的密实度要求。
11 原 型 观 测
11.0.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原型观测应按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根据坝的等级、坝高、坝的结构型式及地形地质条件,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要的观测设备,进行施工期及运行期的系统观测,井及时整理分析资料。
11.0.2 原型观测设计应满足施工期观测的需要,取得早期观测资料,指导施工,优化设计。 11.0.3 观测设施的选择应符合可靠、耐久、经济、实用的原则,力求先进,有条件时宜实行观测自动化。观测设施宜按下列原则布置: 1 能较全面地反映大坝的工作状态;
2 外部表面位移观测点可大致按等距离布置;
3 内部观测设备至少沿最大坝高处的一个横断面布置,必要时可沿其他横断面或沿坝轴线的纵断面加设观测断面;
4 内部观测设施应尽量避免施工干扰,并便于观测作业,保证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进行必要项目的观测;
5 加强混凝土面板变形、周边缝三向变位、渗流量等观测项目。
11.0.4 应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并参照类似工程的观测成果,确定观测值的预计范围,选定观测仪器的型式及量程范围。
11.0.5 1、2级坝及100m以上高坝应设置下列观测项目,其他的坝可适当简化。 1 坝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2 坝体内部垂直位移; 3 接缝位移; 4 面板变形、应变; 5 渗流。
11.0.6 必要时可增设下列观测项目: 1 坝体内部水平位移;
2 坝基覆盖层的沉降;
3 坝基及坝体渗透压力,坝肩绕渗; 4 寒冷地区冰层对面板的推力; 5 混凝土面板裂缝监测; 6 土压力及接触压力; 7 混凝土防渗墙的监测; 8 趾墙或挡墙监测; 9 地震反应; 10 其他。
本 规 范 的 用词 说 明
为便于执行规范,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
——表示允许稍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混凝 土 面 板 堆 石 坝 设 计 规 范
SL228—98
条 文 说 明
l 总则
目 录
7 混凝土趾板
3 坝的布置和坝体8 混凝土面板
分区
返回
4 筑坝材料和填筑
9 接缝止水
标准 5 坝体设计 6 坝基处理
10 分期施工与已建坝加高 11 原型观测
主页
1 总 则
1.0.1 我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以下简称面板坝)的建设从80年代中期起步,但发展较快,包括不断增多的以砂砾石料填筑的面板坝,以及在深厚覆盖层修建的面板坝。至1998年末,已建的已有42座,在建的32座,最高的达178m;设计中最高的达233m。DL5016—9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原导则)颁布实施5年多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需要,反映新的建设经验和科研成果,在原导则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不是束缚而是推进面板坝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取得更好的安全经济效果,设计中可根据坝址具体条件和坝的特点,对某些专题进行深入论证或试验研究,提出成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采用。 1.0.2 本规范主要是在国内外已建、在建200m高度及以下同类坝经验基础上编制的,主要适用于1、2、3级及3级以下坝高70m以上同类坝的设计;对于现有经验不足以涵盖的200m以上高坝及特别重要和复杂的工程,应对坝料分区、面板的应变和堆石坝体变形控制、面板混凝土的耐久性、接缝止水结构设计及坝基处理等问题,依其特点专门论证。
1.0.4 混凝土面板坝的高度分类,按S贝218—84规定,坝高30m以下为低坝,坝高30~70m为中坝,坝高70m以上为高坝,这是我国各类型坝的沿用分类标准。 1.0.6 本规范所引用的标准都会修订,使用本规范时,应探讨使用引用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 坝的布置和坝体分区 3.1 坝 的 布 置
3.1.1~3.1.3 面板坝的坝轴线是和趾板线的选择同步进行的。首先应综合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选择趾板线,然后根据趾板线,定坝轴线。坝轴线的位置还要有利于泄水、引水及厂房建筑物布置,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最佳的枢纽布置方案。
近几年来,国内外面板坝工程对趾板地基要求有所放宽,为趾板线的选择留有了较大余地。例如,哥伦比亚的萨尔瓦兴娜坝(Sslvajing,高148m,1985年建成)的部分残积土地基,澳大利亚的利斯坝(Reece,高122m,1986年建成)的坝肩强风化岩石地基,中国的株树桥坝(高78m,1990年建成)河床部分趾板的风化板岩地基及白云坝(高120m,1998年建成)两岸坝段部分强风化岩石地基等。 随着在深厚砂砾石覆盖层上修建面板坝的发展,一些高坝把趾板置于砂砾石层上,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对地基作防渗处理,用趾板和连接板将坝体面板及地基防渗墙连接起来,连同面板接缝止水和基岩帐幕灌浆,构成完整的防渗系统。例如,摩洛哥的本穆罕默德坝(Mohammed Ben A.K.,高40m,砂砾石地基,1981年建成);智利的圣塔扬那坝(Santa Juana,高110m,坝基砂砾石层厚30m,防渗墙插入基岩,1995年建成);中国的柯柯亚坝(高41.5m,坝基砂砾石层37.5m,1982年建成)、梅溪坝(高40m,覆盖层30m,1997年建成)、梁辉坝(高35.4m,覆盖层26m,1997年建成)、岑港坝(高27.6m,覆盖层39m,1997年建成)等。在覆盖层上采用防渗墙对地基进行防渗处理的高面板坝,其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在各种不同的河谷地形坝址,均可修建面板坝,从河谷宽度与坝高的宽高比看,多数坝在2~3左右。少量工程位于宽阔河谷,例如泰国的考兰坝(Khao Leam,高115m,1984年建成)为7.7,巴西的阿里亚坝(Foz Do Areia,高160m,1980年建成)为5,我国的天生桥1级坝(高178m,在建)为6.5;也有少量工程位于狭谷坝址,例如哥伦比亚的格里拉斯坝(Go1i11as,高125m,1978年建成)为0.86。当然,有条件时,选择两岸比较对称,并且两岸岸坡地形较为平顺的坝址,有利于施工碾压的质量控制和坝的变形安全。
3.1.4~3.1.5 当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受到限制,并有缺陷时,需作一定的改造,例如采用趾墙(挡墙)的工程措施,可使面板坝布置合理,安全可靠。例如委内瑞拉的雅肯布坝(Yacambu,高162m,1996年建成)、中国的小于沟坝(高55m,1990年建成),设置了趾墙改造地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坝肩溢洪道的导墙(或边墙)作为岸边趾墙,设置周边缝,与面板连接,已在一些面板坝工程中采用。 3.1.6 巴西已建的面板坝多是高坝大库工程,例如阿里亚坝、塞格雷多坝
(Segredo,145m,1991年建成)、辛戈坝(Xingo,高151m,1994年建成),导流洞导流后即封堵不利用,没有专设放空水库的设施,认为面板坝一般不会有放空水库进行处理的可能性,如有意外处理的要求,可由潜水员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检修。近几年修建的面板坝,例如辛戈坝、塞格雷多坝,除在面板上游面底部周边缝附近及其以下设置铺盖(采用土料或粉细砂)外,也同时在周边缝下游侧设置特殊垫层区,对万一渗漏造成粉细砂流动时起到反滤保护作用,属反滤型安全设施。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水电局已修建13座面板坝,漏水量都很小,从来没有放空水库检修,但设计仍利用导流洞堵头设置放空管,万一使用时可炸开连接螺栓,打开钢闷盖放水,称谓可爆堵头。
我国的万安溪面板坝(高93.8m,1995年建成),施工中取消了原设计专设的放空洞,必要时利用发电引水洞上留下的施工支洞,打开闷头放水,坝上游坡底部周边缝附近及其下游侧分别设置土料铺盖及特殊垫层区。天生桥一级面板坝,坝高库大,是红水河梯级的龙头屯站,在右岸设置了放空洞,并可参与后期导流及必要的泄洪。东津(高85.5m,1995年建成)、白云面板坝设置了放空隧洞。松江河梯级的松山(高78m,在建)、小山(高85.5m,1998年建成)两坝,采用了发电引水隧洞作为放水的后备措施。我国许多面板坝均设置了上游土料铺盖及下游特殊垫层区。在认真设计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条件下,对于一般大中型工程,不专设放空洞是可以作到安全运行管理的。对于重要工程及面板砂砾石坝是否设置放空设施,应详细论证确定。
鉴于现代面板坝坝体碾压比较密实,其变形量在施工期已大部完成,竣工蓄水运行后剩余变形量小,且在头几年基本稳定,因此,对于中、低坝当岸边泄洪设施难以布置,且河床基岩较好、泄洪流量不大等特定条件下,在坝顶设置正常的或非常的溢洪道是允许的,以便于枢纽整体泄洪布置,并强调要经主管部门审定,以确保安全。可资参考的工程实例,国外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吐皮西坝(Batubesi,高32m),在坝顶设置了自溃式非常溢洪道,设计最大泄流量800m3/s,单宽流量约11~13m3/(s·m);澳大利亚的克罗蒂坝(Crotty,高83m,1991年建成),设坝顶溢洪道,过水宽度12.2m,设计最大泄流量245m3/s,单宽流量20m3/(s·m),1991年7月建成后曾溢流,尚未经设计流量检验,大坝观测表明其运行性状良好。近年来,我国曾进行了3座面板坝坝顶溢流的设计,即浙江的大奕坑坝、瑞详二级坝和新疆的鲍尔德坝,并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工程尚未实施,可供研究参考。
3.1.7 面板坝工程中的土石方挖填平衡,是论证枢纽布置技术经济效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国外的面板坝工程,很注意枢纽建筑物大开挖有效挖方的充分利用和土石方的挖填平衡,大量或全部使用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筑坝,以取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国内工程也日益注意到这方面的特点,并在实际工程中体现。巴西的阿里亚、塞格雷多和辛戈等3座高面板坝,枢纽布置都很紧凑,都对岸边溢洪道、电站尾水渠及电厂区采用大开挖设计方案,将开挖石料直接上坝。阿里亚坝与辛戈坝都在两岸分别布置溢洪道和引水发电建筑物,塞格雷多坝则是溢洪道和电站共用一个大进水渠,进而分成两个进水口。电站厂区都是半露天式的。阿里亚坝坝体填筑方量为1400万m3,其中1250万m3来自两岸建筑物有效开挖量,平均运距不足1.5km,坝址岩体是玄武岩,其中以块状玄武岩为主占75%,抗压强度达235MPa,软化系数0.80;还有玄武角砾岩夹层占25%,抗压强度37MPa,软化系数0.67。除垫层料用块状玄武岩轧制外,其他都是使用上述两者混合料。塞格雷多坝石料特点和上述类似,坝体堆石720万m3,其中690万m3来自有效挖方。辛戈坝坝体1270万m3,也是主要利用建筑物开挖的花岗片麻岩石填筑。为了使开挖料尽量满足填筑要求,施工中和设计方面配合,还对堆石分区和施工填筑分区进行调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我国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面板坝,坝体积1780万m3,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开挖量1764万m3,其中1520万m3用于筑坝和加工混凝土用骨料,不足部分由溢洪道右侧山沟内补充料场供应,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池面板坝,坝体方量255万
m3,全部用池盆开挖料填筑,其中包括大量安山岩风化石料,也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3.2 坝 体 分 区
3.2.1 本条说明进行坝体分区的原则和目的。要充分利用开挖料和近坝区料源,因材设计,合理分区,而不是先画定坝体断面再去找料。对各种开挖料岩土性质及各种地形条件下,大坝运行性能的正确理解,是作好坝体分区设计的基础。从安奇卡亚坝(AltoAnchicaya,高140m,1974年建成)开始,在面板上游面下部设土质铺盖,防渗效果好,故宜用无粘性或低粘性土料。
根据工程情况,可将下游围堰并入坝体,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并可作为排水棱体,此部分抛填堆石不影响坝的运行性能,例如辛戈坝的经验,有条件时可以采用。
3.2.2 根据1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列出硬岩坝体堆石主要分区图,供设计参用,并统一用语。防浪墙上游侧底部,宜留出不小于宽0.6~0.8m的人行小道,以利检查行走,必要时可在其上游侧设护栏。
3.2.3 鉴于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日益增加,根据近10余年来的初步实践经验,在此列出了其坝体材料分区图,供设计参用。其中竖向排水区两侧3B区,可以采用同一种砂砾石料,也可在下游侧采用质量较低的料,根据料源及坝的运行要求设计。下游堆石3C区,可结合料源条件布置,但宜尽量采用堆石料。同上条,防浪墙上游侧留人行小道。
3.2.4 本条规定了砂砾石坝体,或软岩坝体,如不能满足自由排水要求时,要设置坝内竖向和水平向排水区,作为一项重要的渗流控制措施。砂砾石坝体竖向排水区的位置,可就布置在主砂砾石料区或靠近过渡区的不同方案比较选定。国外已建成和在建的8座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中,其坝高在50~187m之间,其中有4座设有专门的竖向和水平向排水系统,即委内瑞拉的雅肯布坝、哥伦比亚的萨尔瓦兴娜坝、格里拉斯坝、澳大利亚的克罗蒂坝,这4座坝中,克罗蒂坝的竖向排水紧靠在垫层区下游面,而其他3座都处在上游坝体的偏上游部位。智利的圣塔扬那坝、普卡罗坝(Puclaro,高80m),阿根廷的皮其皮克利费坝(Pichi PicunLeafu,高50m),都因砂砾石料的渗透系数不小于10-2cm/s,可以自由排水而未设专门的坝内排水系统。墨西哥的阿瓜密尔巴坝(Aguamilpa,高187m,1993年建成)原设计有竖向排水,因天然冲积料的最小渗透系数为2×10-3cm/s量级,且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少于2%,而在实施中予以取消,其上游区为砂砾石,下游区为堆石,两区之间还设一堆石过渡区,即堆石均为排水区。国内已建在建的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有11座,坝高在37~138m之间,已建的小干沟坝,排水区设在垫层区下游坝体内,未设过渡区,运行良好。由于沟后坝(高70m)的失事教训,为慎重起见,砂砾石为主要填筑料的坝体,均设有内部排水系统。 3.2.6 由于混凝土面板坝目前仍以经验性设计为主,一般均以工程类比确定坝的结构设计,故规定坝体分区一般通过工程类比确定;而对1、2级100m以上的高坝,要通过试验和应力应变分析、料物平衡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湖
南株树桥坝,下游坝体采用坝区附近的风化板岩填筑,以代替原定采用的距坝8km外的灰岩料,虽然坝坡放缓到1:1.7,但仍比使用远处的灰岩料经济。 3.2.7 本条主要规定垫层区宽度及布置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面板坝建设的发展列入特殊垫层区布置要求。
1 垫层料的水平宽度,当采用反铲、装载机等或配合人工铺料条件下,可采用1~2m。这是考虑近期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而补充的。采用自卸汽车卸料、推土机铺料的施工方法,其最小水平宽度需要3m左右。巴西塞格雷多坝,设置了水平宽度为0.5m的细垫层区,而将过渡区扩大为5m;澳大利亚的默奇松坝(Murchison,高94m,1982年建成)、巴斯塔延坝(Bastyan,高75m,1983年建成)、利斯坝等,垫层区宽度采用1m,过渡区宽度5m;中国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坝(高95m,1998年建成),垫层宽度也采用1m,东津坝垫层宽度采用2.5m,过渡区4.0m。应根据坝料特性、施工及工程运行条件等,综合分析确定。 2 垫层区宽度改为一般可采用上下等厚布置。
3 垫层区在与地基接触面处宜向下游适当扩大延伸,一般延伸3~5m。当岸坡有可冲蚀性材料填充的断层裂隙等不利地质条件时,其延伸长度视地质情况而定。如澳大利亚的利斯坝,就沿断层一直铺到下游面。 4 明确特殊垫层区的基本布置要求,并以图示之。
3.2.8 对垫层料、过渡料及主堆石料要求内部渗透稳定。对于有的工程砂砾石体之间能够满足水力过渡要求时,可不设专门的过渡层,但需限制界面上不能有粗颗粒集中现象。
4 筑坝材料和填筑标准 4.1 坝 体 材 料
4.1.1 面板坝是当地材料坝,坝料关系到坝体本身的质量、安全度汛与总进度以及投资效果。一些面板坝工程,由于坝料料场勘探精度不够,以致延误了工期,增加了投资,为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充分作好料场勘探和坝料试验工作。料场勘探辅以平洞,不仅能收集地质资料,还可取建筑物区开挖石渣料做试验。 4.1.2 本条规定了筑坝材料应做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通过试验获得的成果是正确设计面板坝的重要依据,但还应结合工程类比,合理确定各种坝料的设计指标。
4.1.3~4.1.4 现代面板坝设计应注意在枢纽建筑物布置区内,结合研究充分利用开挖石料筑坝,尽量做到挖填平衡,以取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深入作好料场规划和填筑规划。包括料场工作面,采、装、运的设备,运料上坝的道路,备料场及弃料场布置以及相应的环保措施;坝面铺料、碾压等。
4.1.5 本条即原导则的第3.1.2条。补充了对主堆石级配最大粒径不超过压实层厚度和小于5mm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的规定,使堆石料级配范围可以大体确定。但接近铺层厚度的大颗粒不能集中成片,以免影响压实效果。 4.1.6 本条即原导则中的第3.1.3条,补充了如将软岩用于主堆百区时要作专门论证的规定,并提出一些要求和措施。
对软岩堆石坝,国外如美国的贝雷坝(Bailey,高95m,1979年建成)、印尼的希拉塔坝(Cirata,高125m,1987年建成)、澳大利亚的小帕拉坝(LittlePara,高53m,1977年建成)等,主堆石区用软岩填筑,在坝上游或中间部位设有内部排水系统,一般都将软岩置于下游干燥区。国内的株树桥坝、十三陵上池坝(高70.5m,1998年建成),都是将软岩置于坝的下游区,而在坝底设一水平排水层与上游堆石体连接。软岩堆石料不要求一定级配,适当加水薄层碾压,可达到高密度,并具有一定抗剪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
根据GB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以石料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作为软岩的界限,国内外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实践中,也常以30MPa为其界限。
4.1.7 本条根据原导则3.1.4条内容修订。现代面板坝实践中,砂砾石料的利用日益增多。国外已建成的墨西哥的阿瓜密尔巴坝,哥伦比亚的萨尔瓦兴娜坝、格里拉斯坝等,都是用砂砾石作坝的主体材料;澳大利亚的克罗蒂坝,在坝面修建溢洪道,也用砾石填筑。上述坝运行情况都良好。中国在建的100m以上高面板坝中,有乌鲁瓦提、古洞口、黑泉、珊溪、白溪5座,其坝体大部分或部分采用砂砾石填筑。100m以下的还有不少。足见砂砾石也是面板坝的优良筑坝材料。但是青海沟后面板砂砾石坝的失事,更加明确地表现出天然砂砾石料变异性大,渗透稳定性和抗冲蚀能力较堆石料差,以及易沿坡面滚动等特点。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渗流控制措施,并对可能过流的表面作有效的防护,按本规范5.5的规定作好坝体渗流控制设计。
4.1.8 下游堆石区可以使用与主堆石区相同的材料,但可采用较低的压实标准;也可使用质量比主堆石料差的料物,特别是利用各种开挖石渣料。4.1.9本条即原导则的第3.1.6条,说明了过渡区石料的要求。 4.1.10 本条即原导则的第3.1.5条,修改补充了以下内容:
1 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从30%~40%扩大到30%~50%.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少于8%;一般小0.075mm颗粒的含量在8%以上时,虽对其力学特性尚无明显影响,但施工时含水量对压实效果有明显影响,故不宜采用其含量太高的材料。这是符合现代面板坝采用细垫层料的实践的。
2 去掉渗透系数为1×10-3~1×10-4cm/s的要求。由于各工程对垫层料要求的不同,可以采用透水或半透水垫层,故取消对垫层料渗透系数的统一规定。
3 严寒地区或抽水蓄能电站的面板坝,对垫层料有特殊要求时,经论证可对垫层级配作出专门规定。
4.1.11 关于周边缝下的特殊垫层区的条文。
近期修建的面板坝,借鉴以往因周边缝变形过大,引起止水失效而大量渗水的实例,特别注意直接位于周边缝下游侧的特殊垫层区选料和压实。一方面碾压密实后变形较小,可减轻周边缝止水结构的负担,以保持其有效性;另一方面,对周边缝表面铺设的粉细砂、粉煤灰等松散材料起反滤作用,截留并淤堵于张开的接缝中,使接缝自愈而减少渗流量,为此提出的专门要求。
近期修建的一些坝,将周边缝铜止水片下面的沥青砂垫改为水泥砂浆垫,不需要在特殊垫层区上游坡面再设置粒径小于20mm、加2%~3%水泥的小区。例如国外的塞格雷多、辛戈、阿瓜密尔巴等高坝及我国的天生桥一级高坝,均未设此特殊垫层的小区,故本规范未列此项。
4.2 填 筑 标 准
4.2.2 本条即原导则第3.2.2条。对于堆石部分拟定的标准是根据己建面板堆石坝的经验确定的平均孔隙率。设计的填筑标准可在此范围内选用。由于近期面板坝高度和所用振动碾的静重和激振力不断加大,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孔隙率的范围值适当下调,使坝体更为密实而较小变形,更有利于混凝土面板和接缝止水设施的工作条件。因此,在设计中要规定尽可能大的压实干密度或尽量小的孔隙率。同时要求干密度的标准差不超过0.1g/cm3。将坝料的填筑标准扩大为坝料的干密度和孔隙率、级配和服压参数,这是实践检验得到的结果。对于砂砾石料部分,规定相对密度0.75~0.85作为填筑标准。地震区的工程,对于无粘性土压实,要求浸润线以上材料的相对密度不低于0.75,浸润线以下材料的相对密度则根据设计烈度大小,选用0.75~0.85;对于砂砾石料,当大于5mm的粗粒含量小于50%时,应保证细料的相对密度满足上述对无粘性土压实的要求,并按此要求分别提出不同含砾量的压实干密度作为填筑控制标准。强震区的工程应提高其合格率。同时适当提高特殊垫层区(周边反滤料区)填筑标准。
4.2.3 堆石料填筑时加水有利于提高压实密度,增加堆石体的早期变形,因此一般宜加水碾压。对新鲜、坚硬的堆石料,经碾压试验中加水和不加水的对比试验,加水效果确实不明显时,方可取消加水工序。对软岩堆石料,如加水碾压可引起泥化现象时,需通过试验确定适宜的加水量。
4.2.4~4.2.5 由于目前修建堆石坝已有相当多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碾压试验及填筑质量检查资料,按经验初步选定填筑标准,并在施工前期通过碾压试验复核和必要的修正,确定填筑施工参数,一般不会有很大出入,没有必要在设计阶段进行施工性的现场爆破和碾压试验。但考虑到有的高坝,或性质特殊的石料,已有经验不能覆盖,而各方面疑虑较多时,也可在设计阶段进行现场爆破和碾压试验,论证筑坝材料的适用性,并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设计参数。确定碾压参数时,要充分利用碾压试验得到的碾压遍数与沉降(或沉降率)关系曲线,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压实效果。
在施工控制方面,国际上多采用以控制碾压参数为主的方法,挖坑取样测定干密度和孔隙率作为记录和统计分析之用,不作控制标准,因为只要按照碾压试验或经验确定的参数进行压实,就可达到要求的干密度。国内因考虑施工管理方面还有差距,完全技碾压参数控制还存在一定问题,故倾向于控制坝料级配范围,采用碾压参数和干密度(孔隙率)两种参数作为施工控制标准。但近年施工的工程正逐步向碾压参数为主的方向发展,并辅以面波仪等无损检测方法,有待不断总结和提高。
5 坝 体 设 计 5.1坝顶结构
5.1.1 坝顶宽度影响坝体工程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坝顶宽度愈小愈经济。坝顶一般有高压电缆沟或观测电缆沟、灯柱和排水沟等,确定坝顶宽度时应满足布置它们的需要。面板混凝土浇筑平台的最小宽度为9m或更宽,视使用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布置而定。国内已建工程,坝顶宽度一般在5~8m之间,有抗震要求的高坝坝顶宽度一般在10~12m之间,为此对不同坝高作了规定。如有交通要求时,坝顶宽度尚须符合道路标准。
5.1.2 为减少防洪和风浪所需的坝体高度,常用高度较大的防浪墙,以减少堆石的填筑量和面板的面积。防浪墙过高,墙本身和坝顶细堆石料填筑的费用都将增加,要和减少堆石填筑量节省的费用比较,以确定经济的墙高。从质量要求及安全运行考虑,防浪墙高度要适当,一般为4~6m,墙顶高出坝顶1.0~1.2m。因坝顶和面板都变形,防浪墙与面板的接缝容易破坏,防浪墙底部高程宜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如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此缝可能成为一个漏水的薄弱环节,故应详细设计。龙溪和万安溪坝的防浪墙底部高程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大坝运行正常,但沟后却因此缝大量漏水导致失事,故应慎重对待。
5.1.3 为适应坝体变形,防浪墙应设置伸缩缝,缝问埋止水片。防浪墙的止水片必须和面板的止水片连接。
5.1.4 为保证大坝运行期沉降稳定后,坝体仍有足够的超高,也为视觉的需要,坝顶需预留沉降超高,可参考类似工程确定。
5.1.5 为便于防浪墙、电缆沟和坝顶路面等施工,及预留坝顶沉降超高起拱的需要,防浪墙底部高程以上的坝体宜用细堆石料填筑。
为坝顶排水的需要,坝顶路面应具有倾向下游的坡度,如为由中间向上下游方向起坡,则也应在上游侧设排水沟,并隔一定距离用暗沟排向下游。
5.2 坝 坡
5.2.1 本条即原导则第2.2.1条。硬岩堆石料的内摩擦角远大于它的休止角。以休止角确定坝坡,被已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证明是安全的。砂砾石料的内摩擦角小于同等干密度硬岩堆石料的值,需用稍缓的坝坡。砂砾石料填筑的坝体,有
蓄水压重作用,上游坡多采用1:1.5,而下游坡多采用1:1.5~1:1.6。例如智利的圣塔扬那坝上、下游坡分别为1:1.5、1:1.6;我国两岔河坝(高43m)及小干沟坝分别为1:1.5、1:1.6和1:1.55、1:1.6。坝上游区采用砂砾石料的坝,上游坡也多采用1:1.5,例如墨西哥阿瓜密尔巴坝,我国古洞口坝(高117.5m)等。 5.2.2 为了在坝坡上布置道路(马道)和节省坝体工程量,可在平均坝坡不变的条件下。道路间用较陡的坝坡。如塞格雷多坝道路间实际坝坡为1:1.2,天生桥一级坝道路间实际坝坡用1:1.25,已被工程证明是可行的。局部边坡偏陡者,坡面以块石砌护为宜。
5.2.3 堆石坝坡本身可以防止雨淋和人为破坏,可不做护坡,但为外部观测、排水及美观等要求,对高坝也可加以砌护。大块石堆砌是用推土机将大块石推到坝边缘,使大面朝坡外,以斜坡尺检查合格后,用小石将大块石楔紧。或用摆石堆砌成高度大致相等的小台阶,平均坝坡为设计坝坡。为方便护坡施工,需随着坝体升高,及时堆砌施工。
5.2.4 上游坡面是垫层料.施工期为防止暴雨或波浪冲刷,并为面板混凝土施工提供坚固的作业面,需对坡面进行临时保护。坡面保护措施有喷阳离子乳化沥青、喷混凝土及碾压砂浆,可按各工程具体条件选用。人工修整坡面、铺低标号砂浆(抗压强度5MPa),再作坡面碾压,同时完成斜坡碾压和坡面保护,系我国的创造,可以推广应用。
坡面保护以后,上游面不能自由排水,坝体施工用水或雨水可能对上游坡面形成反向水压力,可能冲坏上游坡面,甚至破坏已浇筑的面板,国内已有实例,因此要重视施工期坝体排水。可以设水平排水管、竖井抽水,或两者都设。估计反向水压力较大时,在面板被上游铺盖覆盖之前,可设通向上游的水平排水管或竖井抽水,以降低坝内水位,结合施工进展适时封堵。
5.3 稳 定 分 折
5.3.1 本条根据原导则5.1.1条内容修订。
建筑在岩基上的面板坝抵抗水压力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约大于7。已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坝坡一般为1:1.3或1:1.4,已安全运行多年,故一般不需进行坝坡稳定分析。仅当在本条中指出的坝基和坝料不利,或坝体在非常运行条件下,才需进行坝坡稳定分析。
5.3.2 本条根据原导则5.1.2条内容修订。
1 直剪试验用的设备较简单,但试件所受主应力方向是变的,试验成果和盒间的开度有关,一般不用,故删去直剪试验的内容。
2 试样最小尺寸一般为试验用料最大粒径的4~6倍。当不满足这一要求时,试验用料必需采用模拟级配,故增加对试验用料的要求。试验用料要注意下述各点:
7.0.5 趾板的工作条件比面板的有利,并且有地基的超挖可以利用。因此,趾板的设计厚度可以比面板薄。如辛戈坝的面板最大设计厚度为0.7m,同水深的趾板设计厚度采用0.5m。 7.0.6 规定趾板下游面堆石高度的目的,是保证有90cm的堆石厚度起缓冲作用,避免地基对面板的端部产生硬性支承、造成过大弯曲应力。趾板的一般体型及趾板各部位的名称见图1。 7.0.9 对趾板混凝土的基本要求是耐久性、抗渗性、低收缩性及和易性等,和面板相同。
低水灰比的规定,自然会得到较高强度和抗渗性的混凝土。用溜槽输送的混凝土,应减小塌落度和水泥用量,以利于趾板的限裂。
配筋的目的是为了限裂,消除由收缩及温度应力所引起的较宽的有害于耐久性的裂缝。岩基上仅需在表面配钢筋,因为混凝土与岩石的牢固结合,会使收缩裂缝均匀分布,并可消除锚固式底板的弯曲应力。因此,表层钢筋含量各向均可采用0.3%。土基上的趾板配放的单层钢筋,使趾板具有最大的柔性,可适应地基之沉降变形。软基上趾板的钢筋含量同面板,各向均为0.3%~0.4%。 7.0.11 只要趾板混凝土能与基岩很好粘结,灌浆时浆液是不会对趾板形成显著压力的。趾板插筋可按经验设置,一般采用直径25~35mm砂浆锚杆,间距1.2~1.5m,长3~4.6m,用90°弯钩与面筋连接。在地基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要加强锚杆的锚固,以保证在水库水压力作用下的趾板与地基的沉降变形协调。巴塔埃工程在趾板地基由火成岩过渡到沉积岩地段补充了间距为30cm的短锚杆,可供参考。趾板一旦与地基脱开,其后果一定会是很严重的,但尚无此工程实例的报道。
7.0.12 趾板的稳定计算中,不能考虑堆石的被动压力。因为在堆石发生被动压力作用下,趾板已发生相对大的位移,趾板与地基灌浆帐幕的连接就可能遭到破坏,这是不能容许的。
7.0.13 智利的圣塔扬那高坝,对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资借鉴。
图1趾板体型及分部名称
对于较低的面板坝,趾板也可按1段布置。我国浙江的梅溪坝、岑港坝、梁辉坝等坝的经验可资借鉴。
8 混 凝 土 面板 8.1面板的分路分块
8.1.1 面板分缝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坝体的变形,并且设垂直缝以适应滑模施工的需要。根据目前滑模机的规格,垂直缝的间距可为12~18m。以前在分块时,将靠近岸坡的条块宽度减小,以更好适应不均匀变形。而近期修建的澳大利亚的利斯坝、墨西哥的阿瓜密尔巴坝及我国的天荒坪坝均已采用等宽面板。 8.1.2 垂直缝分为张性缝和压性缝两类,其目的是为了设置不同要求的止水体系。这也是根据工程实践经验而提出的。
8.1.3 较长的面板需要分期浇筑,其间设水平施工缝。面板长度减短可以减轻约束作用,以达到释放部分温度收缩应力的目的。设置水平施工缝也是为了便于施工,以及适应临时挡水或分期蓄水的要求。除起始块、面板分期施工或在滑模过程中因故被迫中断可设施工缝外,面板宜少设施工缝。
8.1.4 分期浇筑的面板,为了施工工艺便利的需要,坝体填筑高程宜高于面板顶部高程。此外,因坝体继续填筑而增加已填筑坝体的变形,可能使已浇面板顶部与垫层面脱开,为避免发生这种现象,要求面板施工缝的高程应低于填筑体顶部高程,高差宜大于5m,这是参考辛戈、天生桥一级等坝的经验及离心模型试验提出的。
8.2 面 板 厚 度
8.2.1 大多数观测资料表明,在水荷载作用下,面板的大部分区域受压,仅在坝顶和近岸边处有拉应变。面板应变和堆石体变形特性密切相关,与其厚度关系不大。可以认为混凝土面板只要抗渗性、抗裂性和耐久性满足要求,它的柔性越大越能适应坝体变形。确定面板厚度时,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较薄的面板厚度。水力梯度不大于200是根据SL/T191—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制定的。
8.2.2 高面板坝在确定面板设计厚度时,以t=a十bH表示。迄今为止所建的面板坝,采用的a值为0.23~0.48,一般采用0.30,并认为这是布置钢筋和止水所需要的最小厚度。而b值一般采用0.001~0.004;澳大利亚的利斯坝采用0.001,我国已建的面板坝,多数采用0.003,仅白云坝和大桥坝(高91m)采用0.002。本规范规定b值为0.002~0.0035。对于中低坝采用等厚面板也是现代面板坝的实践经验,一般可采用0.30~0.40m。
8.3 面 板 混凝 土
8.3.1 面板混凝土的设计指标按强度、抗渗及抗冻要求确定。
强度等级按立方体标准值划分。规定为不低于C25。由于C25混凝土约相当于国外圆柱形试件的#200混凝土,故规定以C25为下限值,其保证率为95%。混凝土面板主要是用于防渗,由于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水力梯度,因此,对面板规定较高的抗渗等级是必要的。根据我国已建的混凝土面板坝的经验,二级配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大多在W20~W40,因此规定面板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低于W8是可以达到的。高坝的防渗等级尚宜提高。
混凝土抗冻性是作为衡量其耐久性的综合指标考虑的,故无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或温和地区,对面板混凝土都应有抗冻性要求。混凝土抗冻性由于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我国规定当采用快冻法时,混凝土动弹性模量值降至80%作为下限,不再采用60%为其下限,以与国外的取值标准相一致,也修正了过去我国对抗冻融耐久性规定要求偏低的问题。
关于面板混凝土抗冻等级在SL211—98中有明确规定,在严寒地区采用F300;寒冷地区当年冻融循环次数不小于100时,采用F300,小于100时采用F200;温和地区采用F100。本规范也遵循这一规定。
8.3.2 面板混凝上土采用大型水泥厂生产的#525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由于我国生产的#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绝大部分为地方用立窑生产。有的质量较差。因此,当拟采用其他品种水泥如矿渣水泥或其他标号如#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则应进行对比试验,以论证混凝土各种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3.3 面板混凝土应使用不低于Ⅱ级的粉煤灰,以保证面板混凝土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其掺用量,严寒地区取较低值。温和地区取较高值。当采用其他品种掺合料时,应论证其是否能显著改善面板混凝土的性能。当砂料较粗或石料粒形、级配不良时,可掺人适量粉煤灰,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也可超量取代,以减少水泥和砂量,改善混凝土性能。
8.3.4 面板混凝土必须掺用引气剂,并可同时掺用高效减水剂或普通减水剂,并以掺高效减水剂为好。根据浇筑混凝土时的气温情况和运输距离,也可掺用调节凝结时间的外加剂。
8.3.5 砂石料的吸水率和含泥量对面板的抗裂性能及耐久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面板混凝土砂石料的吸水率和含泥量特别提出明确的限量规定是必要的。砂的细度模数规定宜在2.4~2.8范围内,当低于或高于上述范围时,可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以调整,否则应进行试验论证,当能满足面板混凝土各种性能要求,经有关部门同意后也可使用。
8.3.6 混凝土水灰比对面板混凝土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水灰比过大对面板的抗渗性、抗裂性和耐久性都会有显著的不利影响。根据国内外大量试验成果和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面板混凝土水灰比,温和地区应小于0.50,寒冷地区应小于0.45是合适的。
面板应采用二级配混凝土,有利于接缝处混凝土浇筑密实和与止水片的良好粘接。也是考虑面板混凝土应有较高的抗渗性,且当溜槽输送混凝土时,避免石
料过大,降低混凝土抗渗性及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等因素。面板混凝土含气量,对严寒及寒冷地区抗冻要求高的可取大值,温和地区可取小值。
8.4 钢 筋 布 置
8.4.1 随着面板坝的技术不断进步,面板钢筋的配置率有不断减小的趋势。较早修建的面板坝面板配筋一般采用0.5%。1978年哥伦比亚修建的格里拉斯坝,采用配筋率为0.4%。1985年修建的萨尔瓦兴娜坝,周边缝附近的面板配筋率为0.35%,中间面板的配筋率减少到0.32%。巴西的阿里亚坝。每向配筋率皆为0.4%,而1992年完成的塞格雷多坝,对于预计将产生压应力的中央部位的面板,水平向配筋由0.4%减为0.3%。减小面板配筋率尤其是水平向和压缩向配置较少钢筋,反映了现代的设计趋向。
近十几年来建成的面板坝,其面板配筋率以竖向0.4%、横向0.3%为多,且均布置在面板中部。1994年建成的阿瓜密尔巴坝,将面板水平向和顺坡向分为12个区,每区都设计出典型的配筋量,较大的配筋量用于趾板与面板之间的连接板。配筋率为0.3%~0.5%,钢筋的布置更趋合理。
此外,面板的包角钢筋在利斯坝、塞格雷多坝及阿瓜密尔巴坝等进行了简化或相应取消。这反映了包角面板边缘的压碎疑问,对于碾压堆石上的面板已不成为问题,因为面板变形量小且变形比较均匀。
8.5 面 板防 裂 措 施
8.5.2 面板地基基础越是坚硬,其变形模量越高,对混凝土面板约束越大,面板混凝土降温期产生的拉应力也越大,易于发生贯穿性裂缝。因此,对作为面板基础的垫层料固坡保护层提出明确的规定是必要的。
8.5.4 混凝土面板表面保护是防止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由于面板厚度很薄,当外界气温骤降、日气温变幅较大,以及连续几天曝晒高温、紧接几日降雨大幅度降温等,都将使面板温度急速降低,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引起面板裂缝。表面保护的作用在于降低面板的热交换系数,提高表面温度,以降低表面温度冲击应力。尤其在寒冷地区受温度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对寒冷地区面板的保温要求更应严格,规定面板保温直到水库蓄水为止,对防止面板施工期直至蓄水前产生危害性裂缝是必要的。面板的保湿,与面板温控措施同样重要,由于湿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对较薄的面板也产生危害性较大的裂缝。因此,规定从面板混凝土一经滑模完成应即进行保湿,至少90d进行不间断的潮湿养护,当停止养护后如出现裂缝有发展趋势时,应延长养护时间,必要时应养护到水库蓄水时为止。保温和保湿可以结合进行。
9 接 缝 止 水 9.1 接缝止水设置
9.1.1 70年代中期以前修建的面板坝,多数的周边缝止水结构比较简单,只设一道PVC或橡胶片,如袋鼠溪坝(高59m)、安奇卡亚坝及小帕拉坝等,其中安奇卡亚坝产生1800L/s渗漏量,放空水库修补周边缝,采用玛缔事半功倍脂型IGAS材料在缝口封堵,顶部用PVC膜覆盖。同期建成的澳大利亚的塞沙那坝(Cethana,高110m,1971年建成)则采用底部铜片止水及中部PVC止水两道止水,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面板堆石坝建设的进展,周边缝止水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一直在深化研究和实践中改进。
世界上,部分已建成的面板坝的周边缝实测位移量见表1。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水电局的塔拉巴定面板坝(Ta11abardine,高26m,1981年建成)周边缝的剪切位移为0.3mm,马肯托士坝(Mackintosh,高75m,1981年建成)周边缝的剪切位移为2.8mm,因此坝高低于50m时,最大剪切位移将小于3mm,采用一道铜片止水是可行的。如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水电局的安东尼面板坝(Anthcny。高39m,1993年建成),其周边缝采用一道铜片止水。
表1 部分已建面板堆石坝周边缝实测最大位移量 工程 塞沙那(Cethana) 马肯托士(Mackintosh) 塔拉巴丁(Tallabardine) 默奇松(Murchison) 巴斯塔延(Bastyan) 考兰(Khao Laem) 阿里亚(For Do Areia) 温尼克(Winneke) 希罗罗(Shiroro) 安奇卡亚(Alto Anchicaya) 柯特梅利(Kotmale) 坝高 建成年(m) 110 75 26 94 75 130 160 85 130 140 份 1971 1981 1981 1982 1983 1984 1980 1979 1984 1974 1984 1985 张开12 4.8 — 12 4.8 5 24 9 30 125 9.1 2 下沉 — 20 0.7 9.6 21.5 8 55 - 50 106 - 20 剪切 7.5 2.8 0.3 7.0 — - 25 24 21 15 - (mm) (mm) (mm) 萨尔瓦兴娜(Salvajina) 148 97 50~100m高度的坝设置两道止水能满足大坝运行要求,例如我国龙溪坝(高58.9m)、小于沟坝及国外许多100m以下的坝,包括100m左右的塞沙那坝和利斯坝,效果良好。两道止水,可在缝中部设置PVC或橡胶止水片,也可在缝顶部设置柔性填料止水或无粘性低透水性料止水,并作好系统封闭。
坝高超过100m,止水铜片可能发生开裂,需要设置底、中及顶部三道止水,或底、顶(包括柔性填料和其上部粉细砂或粉煤灰等)的两道止水。辛戈、塞格雷多坝均采用上述底部及顶部组成的两道止水,并认为中部PVC止水不适宜100m水头以上的水压力,止水会削弱混凝土质量,止水附近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而宜产生蜂窝,反而形成渗漏通道,因此不采用中部止水。
正在阅读: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228-98(word版)05-17
少先队组织结构图(学校材料)04-28
金属探测器操作及维护03-08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02-03
预备党员自我鉴定02-24
【数学】2010年高考数学选择试题分类汇编——圆锥曲线05-21
课题:与圆有关的计算10-09
美学笔记(自考本科)03-08
召开职代会材料(原件)06-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堆石坝
- 混凝土
- 面板
- 规范
- 设计
- word
- 228
- SL
- 98
- 科学运行机制
-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 2018-2023年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1节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时分层
- 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 - - - - - 10级楼宇2班刘智
- 上汽集团分析(DOC)
- 风景园林概述试卷(100分)
- 2018英语中考各省市语法真题之名词及解析
- 2013年4月全国自考《银行会计学》试题和答案
- 丁澎《扶荔堂词》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台账
- 水文学原理
- 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课后习题含答案版
-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 新药的临床药动学评价电子版
- 现行主流潮流计算综述
- 四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 2018扫黄打非工作总结报告范文3篇
- 王兆安第四版电力电子技术课后答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文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