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更新时间:2024-05-26 18: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摘 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策略

中国现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坎坷一生,在生与死考验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体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一、人生中无尽的苦难

首先,个人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所产生的苦难。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而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我们的命运也将永远被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牵动。《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背景:“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小说主人公徐富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他们没有抗争,也无法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默默地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阵痛。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

其次,活着最大的苦痛不是生存的艰辛,而是与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先自己而远去。富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死去。在关于死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输光了家产,由阔少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以后,死于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徐富贵从此沦为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在经历了从山峰跌落谷底的人生重挫,甚至被逼到生存的边缘后,富贵终

于洗心革面,开始老老实实地向田地讨生活,勤勤恳恳做起农活,并且学会了关心妻子,疼爱儿女。但人生的苦难也从此真正开始,他为病中的母亲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两年的血雨腥风使他饱尝生死之苦,后终于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却发现一直疼爱自己的母亲在他被抓不久因病死去,聪明伶俐的女儿凤霞也在他被抓的日子里因为一次高烧,永远地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其后的日子中,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怜惜,毫不同情。活泼可爱的儿子在为校长献血的过程中被医生抽血过多而致死;本已嫁为人妇,有一个幸福归宿的女儿,却在产后因大出血而痛苦死去;善良贤惠的妻子家珍因积劳成疾,被软骨病夺去了生命;老实能干的女婿二喜,因一次工地事故而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聪明可爱的外孙因吃豆子过多而被撑死。在受到不同的极端的苦难打击后,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最后剩下他一个人,孤单的一个人,但他却活着。经历了如此惨烈的苦难,富贵为什么能坚持“活着”而没有走向崩溃的深渊?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二、支撑苦难背后的生命动力

作为生命个体,直面苦难的勇敢是需要内在的精神支持的。因为人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柱,那是活着的希望。是的,我们知道富贵具有很强的忍耐性,也正是这强烈的忍耐性支撑他在苦难中生存下去。但忍耐的背后又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一种宿命观念始终影响着富贵。著名评论家范家进对此有过精辟的著述:因为命具有比人更强大的神秘力量,它可以承受一切责难和追问。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难以承受的失败和危机时,通常都会有“命”的影子出现。看看富贵对于“命”的吁请,也可以发现他运用“命”的理论时,通常是他遇到难以解决或承受的苦难时。宿命的观念缓冲了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了对于事实的追问。在富贵的观念中,他的生活潦倒是命,他活着比人长寿是命,他娶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是命,凤霞被送走是命,苦根从小少娘失爹是命,徐家人的苦难是命。个人微小无力,成为实现命运随心所欲的指派工具,他的任务就是服从和等待。平静地接受和等待一切的来临,不做质疑追问。正是富贵这种对命运强烈的顺从与认同感,缓冲了他在多灾多难的现实中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了富贵对于事实的追问,使他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所赋予的各种苦难。但仔细分析富贵对于“命”的诉说,其实很多时候,他自己的选择也成为别人命运的构成因素之一,但他仍

然把他们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例如:当富贵夫妇无法同时解决送有庆上学和抚养凤霞两个问题时,他们忍痛做出了送掉凤霞的决定。对于这个决定富贵的解释是“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总得有一个日后过得好一点。”可以看出,牺牲凤霞是为有庆,是富贵夫妇内心愧疚(“我和家珍心都酸了”)而又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而不是“命”的安排。但富贵把这一决定首先归于“凤霞命苦”的命定,而不是他的力量。这是把生活残酷的理由交给了“命”,给自己选择一个理由和支撑。“命”在这里担当了一个残酷的心理重压。正是这样如此泛化地使用“命”的概念,避开所有个人主动性的因素及其责任,以“自然”或“命”的名义交付所有的生存重负。我们可以看到了富贵对宿命的认同所带来的淡然超脱的一面。

二、亲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以及深刻的家庭情结支撑着富贵的精神世界。当富贵输光家产后他觉得全家将跟着他受罪,无比的愧疚,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家人没有多少的责怪,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家珍一边替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富贵的爹说:“富贵呀,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他们就会送钱来。我老了。挑不动担子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他娘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正是家人的宽容与理解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富贵的家业败落后,他放下了架子,摒弃了虚荣。在泪与汗中艰难地活着,日子既让人心酸又令人感动:老母颤颤地下田帮忙,雏子也懂得体贴父亲,被丈人接走的妻子也抱着刚生的儿子回了家。在艰难困苦中,老婆孩子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缕温馨。当他被拉做壮丁,在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中,他心中惦念的是自己的家:“我是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对家的深厚情结支撑着他在枪林弹雨中求生的意念。回家后日子同样是苦的,为了省钱供儿子有庆读书,富贵迫不得已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凤霞跑回来后,骨肉分离的痛苦撕咬了父母的心,富贵终于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最后“全家人都笑乐,笑得掉出了眼泪。”是呀,苦难算得了什么,有什么比家人的团聚更重要呢!对家的归依情怀支撑着苦难中的富贵坚强地生存下去,同时家人间所流露出的脉脉温情,同样在他的心里流淌,给他以无尽的精神源泉。夫妻情、父女情、姐弟情等等。它如一根看不见的绳索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它在字里行间里流动着。它支撑着我们的主人翁去承受苦难。即便是家人一个个先后去世,那种情感仍根植于富贵记忆深处,并且一直现于生活中,对那种生活的本质情感回味着。生活仍是苦难,但富贵并非没有情感和孤寂,陪伴他的那头老牛在他眼中就是家珍、有庆、凤霞、苦根的化身。

三、富贵并非一味地强调生,他对自然的死有着达观的看法,自然从容地迎接生命的尽头。富贵曾说过:“我们这辈子也算经历了不少事,人也该熟了,就跟梨那样熟透了该从树上掉下来。”尽管他失去了所有亲人,一生贫穷,他还是感激他能有如此的寿命。所以我们可以从他最后的总结中追溯他的命题: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了,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在富贵的这段总结词里,他的一个中心命题是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认。以“我还活着”并给我讲述故事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在龙二和春生的死,他得出的结论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这种“平常”的哲学似乎庸俗消极,但这却是寻常人与命运抗争的所有力量与勇气的源泉。在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寻常人的无言的反抗,更为震撼人心。富贵仅仅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卑微的生命,这个卑微的生命却见证了几十年来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灾难:饥饿、贫穷、疾病、“大跃进”、“文革”。富贵更是中国广大底层农民的一个象征,以一种“平常”哲学战胜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这同时也是一种在苦难中求生存的生存策略。

三、余论

《活着》充满着人生的苦难。在余华看来,人“活着”就要受苦,无论你高居显位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苦难充斥在生活中,你无法逃避。但他小说中的人物面对苦难并不是绝望地呼号和无力地呻吟,而是通过各自的理想、各自的生存理念去接受苦难、承受苦难。《活着》的故事告诉着我们,苦难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苦难,人类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人的存在本就与苦难相连,活着就要受苦。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所持的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他所表述的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态度和生存策略。它告诉我们尽管命运注定是悲剧,然而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活着,关键是活着。只有这样,人类的高贵才能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地位。面对苦难,面对悲剧的命运而活着,对生活说“是”,这实际就是一种反抗,就是在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余华.余华精品集[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8.

[3]黄海.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实本相和生存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

[4]蔡爱青,黄自然.余华小说《活着》解读[ 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9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