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红楼梦》公开课笔记

更新时间:2024-04-30 16: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台湾大学《红楼梦》公开课笔记

lisa2014-02-07 20:12:39

偶然的机会下接触了这门公开课,觉得欧丽娟老师对于《红楼梦》的讲解非常精辟,于是坚持听课做笔记。

本来打算敝帚自珍,留着自己看看罢了,现在贴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8台大公开课《红楼梦导读1·上》 1、

(1) 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有一致的细节是被人所忽视的,而这些细节有时候非常重要。

(2) 在什么样的情境,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会做出什么选择。

2、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点,常常被自己、被这个时代的某些成见所预先决定的阅读方向跟这个阅读方向所决定的的成果究竟是什么,这些盲点究竟在哪里?

3、对红楼梦的误解,某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客观地认识红楼梦,而只是投射我们这个时代所想要的价值观。对于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的,我们就颂扬,而不顾这到底是不是人物反应的价值观。

4、在读红楼的时候不要用自己现在的价值观去看待它。

5、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换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读者的角色与经典同样重要。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去解释林黛玉去解释薛宝钗。这些解释都是在自己的人格特质所形成的有色眼镜之下所看到的样子。经典的意义,某个意义上来讲是拿我们自己和经典做一个激荡,召唤出来真实内在的自我。

你为什么会这样去解释这个世界,你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你为什么觉得林黛玉楚楚可怜,仰人鼻息?所以你是不是忽略掉很多东西,以及你

自己对于人的理解就停留在这个层次?那可能就是你自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你自己。

2、既然在这样的关系中,可以发现读者的角色跟经典一样重要。经典是封闭的,静止的,是固定的样态,如何让它活过来,这个是读者的责任。

当读者是一个单面向的,是一个很简单化在思考的人,是一个投射型的人,那时候你召唤出来的贾宝玉跟林黛玉就是非常点评化、非常单一的那个形象。所以读者越是能够丰富的、深刻的阐述这些经典和人物,那他已经提升到跟经典一样高的地位。

所以什么样的读者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这一点就要让我们深深地自我期许,也深深地自我警惕。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一定要客观,中肯而且一定要努力,没有努力研究过就不要妄下断言。

我们的轻率对于我们所批评的对象太不公平,我们连他都不了解凭什么我们就可以对他下判断。

我们到底做一名什么样的读者才配得起这样一部非常丰富的经典呢? 作为读者应该要怎么样自我锻炼? 1、 我们要来观摩一个小说创作者以及他有丰富创作经验,同时又有很深刻的批判思维的小说,批评家

Henry James(1843_1916)(小说的艺术):“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于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着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东西。”

西方的文学评论家走在很前面,他们尽量把读者个人的成见尽量地摒除,尽量地抽离,为的就是要清楚完整深刻地理解对象。我们读书不就是这个目的吗?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看到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吗?这才能够构成我们个人的成长。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我们读书竟然只是为了印证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就已经知道的东西,这样的读书意义到底在哪里?

所以读书事实上是要打破旧的自我,然后去开启出我们新的自我的可能性。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

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人文在任何可能性里面都可能是对的,但是问题是你对不代表你就是最全面的。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0:“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

不轻易让自己模糊,让自己粗糙,让自己想当然耳。

我们总是要去知道曹雪芹的观点,总觉得如果这是曹雪芹的观点就是应该要去张扬的。

“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也不是个人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络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严格来说,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象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个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接着,但却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问题1:一个作者真的是用他自己的价值观来主导写作的吗? 问题2:假设他是用他的自觉的一个个人的价值观来主导创作的时候难道没有其他非自觉的潜意识会渗透到他的笔端从而影响到他的写作吗?有没有可能?当然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意识,如果作者有非意识的潜意识的这个层次的一个某种力量的干扰而在他的写作中发生了那个影响,那么凭什么我们说有一个所谓作者自觉的价值观在引导。

也就是说甚至有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些东西,都已经加进到他的具体写作里面来,所以怎么可能有一个所谓的清楚的作者的价值观在作为指引呢? 问题3:假设作者这么做了,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做法么?

一个作者用他自己的价值观,善恶二分然后是非分明,就他所认为对的东西作为全书的主轴去引导,你认为这样会是一部好的小说吗?

一部好的小说不是更应该是很广袤多远的、开展人性的各种可能吗?

这样一来,假如有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优势的意见。在作为最高亢的唯一的独白,你真的会觉得这是一部好的作品,会深深地吸引你吗?

问题4: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潜意识外,还有没有别的一些,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办法去破解的创作的奥妙呢?

一个活生生的小说人物根本不受小说家的控制,他有自己的生命,当你刚开始好像是你创造他出来的同时呢,他事实上就已经开始独立出来了,你必须顺着他的个性去写,他已经脱离了你的掌控,他有他的生命,于是小说家反而退居到只不过是把这个生命呈现出了的一个媒介而已。 创作室连作家本身恐怕都不能参透的奥妙,

所以如果我们要问这个小说家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不是全部问错了?

问题5:就算作者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见,他也如实地表达了,可是不要忘记,一个作品的生命是由读者所赋予的,读者不去读不去诠释,作品就是死的,只有读者的阅读,才是你赋予作品生命的力量。

你读者怎么读既然不那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去管作者在想什么呢? 罗兰?巴特的名言作者已死。

1.9台大公开课《红楼梦导读1·下》

不要以为真就是好,假就是不好。假跟真可以一样好,真也会跟假一样不好。一样重要,彼此之间没有根本差异。

透过真假的辩证关系,让读者看到,真跟假其实人生经验中是互为补充而不是对抗的两个方面。一线之间会产生莫大的翻转。

夏志清教授除了少数有眼力的人

不够格的读者放纵自己的地方

这种稀奇古怪的主观反映,就如同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部分是由于一种本能的,对于感觉而非对于理智的偏爱。感觉太容易了,我们就被它牵着走,而

理智要刻苦的压抑自己,要训练自己思想逻辑的严密,所以一般人都不做。于是诉诸感觉的结果就是任由那些表面的错误来主宰我们。

一个道理:当我们作者被感觉所主宰而不用理智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所讲出来的那些话语它事实上只有意见的资格,而根本谈不上是知识。只有那诉诸理智、艰苦的、客观严谨的、我们所得到的的那个看法才会是知识。

人类应该怎么样来提升自己的智性而使得我们的努力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经济。这个其实是来自于源远流长的希腊文。西方人对此分别的非常清楚。他说,事实上人类讲出来的话,在你在做判断,在做描述的时候,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分别,一个叫做意见(doxa),一个叫做知识(episteme),doxa意味着是一个 common belief,或者是一个popular opinion,doxa就是一般性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们普遍就这么以为,这就是一个人云亦云的doxa,但是episteme不一样,它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做到所谓的knowledge,或者是science,而这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检验、实验、印证推敲。

我们一般人在读书、想事情、做判断的时候,只是在doxa的层次,我们不愿意要求自己不知为不知,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很多东西不知道就很急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只是一个自我情绪要去宣泄,有快感;可是快感还是感觉 诉诸理性。

红楼梦校注

当我们被感觉所主宰而不用理智去思考的时候,我们所讲出来的那些话语它事实上只有意见的资格,而根本谈不上是知识。只有那诉诸理智、艰苦的、客观严谨的、我们所得到的的那个看法才会是知识。

人类应该怎么样来提升自己的智性而使得我们的努力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经济呢?西方哲学家认为,人类讲出来的话,在一个人在做判断,做描述的时候,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分别,一个叫做意见(doxa),一个叫做知识(episteme),doxa意味着是一个 common belief,或者是一个popular opinion,doxa,也就是一般性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们普遍就这么以为,doxa有人云亦云的意思,但是episteme不一样,它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做到所谓的knowledge,或者是science,而这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检验、实验、印证推敲。 我们一般人在读书、想事情、做判断的时候,只是在doxa的层次,我们不愿意要求自己不知为不知,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很多东西不知道就很急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只是一个自我情绪要去宣泄,有快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9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