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

更新时间:2024-02-15 17:4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精彩摘录:

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

1、······脸上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睛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的看着你。······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聊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P2

2、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P3

3、······那些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相互不认识, 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P4

4、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P5

5、······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P5

感悟:爱,源于接纳、沟通和理解。

二、《连结的“份”》 安德烈

······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给我一个“麦克风”,我就把想法大声说出来罢了。到后期,我才忽然觉察到,这件事有一个重大的意义: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认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 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P7

感悟:爱需要交流。安德烈在于母亲的通信中懂得了母爱的份量。

三、《十八岁那一年》 龙应台

1、······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的。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你没发现,经过纳粹历史的德国就比一向和平的瑞士人深沉一点吗?。 —P13

2、那个“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你懂吗,安德烈?。—P13-14

3、······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的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P14

4、你们这一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是什么?终极的关怀是什么?你,和那个甘肃来的疲惫不堪的少女之间,有没有一种关连?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

因为热带鱼只为自己而活? 。—P14

感悟: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趋向和终极关怀。母亲的十八岁虽然和儿子的十八岁不可同日而语,在关注自身成长的同时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这点上确是相通的。

四、《为谁加油?》 龙应台

1、······一个被常年过度灌食某种饲料 的人,见到饲料都想吐。我们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它一经操弄就会变形。······有一个相反的东西却使我很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归属:耻感。—P18

2、十八岁的安德烈,请你告诉我,你,为德国队加油吗?“德国”对你意味着什么?德国的历史,它的土地、风景、教堂、学校,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你以马丁·路德、以歌德、以尼采、以贝多芬为荣吗?希特勒的耻辱是不是你的耻辱?你,还有你十八岁的朋友们,已经能自由地拥抱“德国”这个概念吗?或者,因为历史给了你们“过度肿胀的”罪恶和耻感,押着你们远离“德国”这个概念,反而又造成另外一种不安和尴尬?。—P18

3、喔,孩子,答应我,踢完球满头大汗时,不要直接吹风。—P18

感悟: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爱世界,使人博大、宽广、浩气。爱祖国,使人纯洁、自然、温暖。 没有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是无本之木。自由拥抱祖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导入情入理,感人至深。

五、《逃避国家》安德烈

精彩摘录:

1、从哪里说起呢,妈妈?你知道爸爸是挺“爱国”的——你曾经不以为然;而他的爱国,我想和爷爷有关。爷爷,他的父亲,随着德国部队在苏联战场打过仗,而爸爸的叔叔,在从列宁格勒撤退的冰天雪地里失踪。所以我其实受到爸爸某个程度的影响,可以说是“以德国为荣的”,但是因为纳粹的历史,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种“荣”的情感是“错误”的,是不可以流露出来的。--p20-21

2、······所以从小,一方面在心里关注自己的国家,为德国骄傲,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得很冷漠、很不屑;像拔河一样,有一种紧张,要小心翼翼才能不说错话。觉得德国是个不错的国家这种感觉是没有人敢显露,大家都要藏起来的。在别的国家经常看到国旗,德国很少;我们也没有唱过国歌。我记得,妈妈,当你发现我们小学的开学典礼在教堂里举行,你大吃一惊,说,不说政教分离吗?怎么开学典礼在教堂举行?---p21

3、在这种与“国家”保持距离的文化和教育中长大,我看见它的优点: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很少爱国宣传的影响---政客要操纵我们太不容易了;当你对“国家”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的时候,你比较能够冷静地去分析它的问题所在。----p21

感悟:1、二战的失败打击了德国人的自信。2、纳粹的历史让德国人感到耻辱。3、德国的二战时期的历史是他的后代们感到尴尬感?a href="http:///fanwendaquan/jianghuafay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讲话采踔劣械阄匏蚀印K翘颖芄乙材艹镣吹姆此祭罚桓龃诱秸姓酒鹄吹拿褡迨俏按蟮摹?、安德烈不是只顾享乐的热带鱼,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的关注。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题目10-18

《亲爱的安德烈》题目10-18

选择题

(B)1.安德烈的第二个“麻烦”是?

A.母亲B.女孩子C.英文老师

(A)2.安德烈面对他的第一个难题,需要___;面对他的第二个难题,需要___。

A.智慧,勇气B.勇气,智慧C.智慧,智慧

(B)3.安德烈在多少岁那一年和龙应台谈“爱情”?

A.十岁B.十三岁C.十八岁

(A)4.安德烈在他所在的德国学校所见的打架基本都发生在___的班里。

A.主干中学B.实业中学C.完全中学

(A)5.龙应台综合给安德烈的电视新闻有多少条?

A.11B.12C.13

(B)6.如果站在一条直线上,要选边站——站在中间“偏左”还是“偏右”的位置,龙应台万不得已会选?

A.中间B.左C.右

(C)7.安德烈十几岁的时候对哪种音乐狂热?

A.民歌B.爵士乐C.嘻哈音乐

(A)8.龙应台讲“秘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举例了哪几种树?

A.椴树、菩提树B.椴树、榕树C.菩提树、榕树

(B)9.安德烈认为的“家”是哪?

A.在台湾的家B.克伦堡小镇C.克伦堡中学

(C)10.龙应台相信的两种道德是?

A.智慧的和勇气的B.主动的和被动的C.消极的和积极的

(C)11.龙应台和菲利普去的地方是?

A.克伦堡小镇B.德国C.香格里拉

(B)12.龙应台举了谁的例子说明自己和“多数人”格格不入时,是坚持还是妥协这个问题?

A.歌德B.苏格拉底C.舒伯特

(B)13.龙应台在去的小镇遇到的人是?

A.旅客B.牧人C.渔人

判断题

1.安德烈对英文老师“反叛权威”,用消极的“罢课”去抵制他。(√)

2.龙应台在生活的层面进行积极的道德。但是有些事情选择消极。(×)

3.安德烈无法忍受这种典型的私立学校精英思维,势力、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以为自己“出身”好,国家就是他的。(√)

4.“南美洲的乌拉圭斯总统巴斯克斯宣誓就职”的新闻使龙应台想到“左派”和“右派”。(√)

5.龙应台认为安德烈对“安妮”的阶级意识和精英思维反感归到“右派”。(×)

6.安德烈现在喜欢旋律优美的音乐,崇拜爵士乐。(√)

7.安德烈和他三个最好的朋友都是混血儿。(√)

8.安德烈认为他的学校越来越沉沦,越低级了,变成一个暴徒、无产阶级、白痴横行的地方了。(×)

9.回应“安妮”时,安德烈写的话是“让木屋里有和平,让豪宅里起战争”。(√)

10.龙应台希望安德烈的理想主义比浪漫情怀要深刻些。(√)

11.对安德烈而言,一支歌曲好不好有三个要素:气氛、歌词、音乐,必须三个要素都存在。(×)

12.龙应台认为,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急遽地走下去,我们要逐渐抛弃“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老观念。(√)

篇三: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上周末带着孩子来岛内朋友家玩,顺便到外图书店逛,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吸引了我的眼球。买回来后不到两天就抽空看完了。 这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在三年之间的书信集。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根本就不象是一个18岁的孩子写的信,很多地方非常深刻,涉及到对人生、社会等多方面的讨论,一个从小被父母包围、娇宠,没有经过历炼的孩子是肯定写不出这样的内容的。甚至我都有些汗颜。

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们总是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闲适自在的生活。他们为了生活而生活。他们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厅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时光,从而体会生活的乐趣。相比之下,我们活得更辛苦,我们体会不到生活的滋味,渐渐地,我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真而变得麻木。因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放下身上的包袱,还自己一份纯真,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其实有了孩子后,有一些压力,就是未来的教育压力。我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教育,怎么以身作则,如何表率……这些年,我愈来愈觉得知识的短浅,不是专业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多少?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更不要提其他国家的历史。很多社会现象,也没有作过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年,也刻意的去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还是太少太少,也很不系统。需要大大的补课。最起码,我能够在孩子应该读这些书时,我能够给以一定的指导,并和他讨论。

努力,加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92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