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更新时间:2023-09-22 15:30: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霍姆斯小组的报告《明天的教师》中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的理念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不再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在课堂中“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平等的首席”。

学生的有效学习必然是在自主基础上的主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充分的感受到:学校既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教师发展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一、 在充分预设与精彩生成情形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周密详尽的预设。 课前预设是教师教学思想酝酿、求索、构思的重要过程,是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确定重点、难点、疑点、优选教学法的全面准备阶段,是教师实现课改目标和走向教学成功的起点。它是教与学的蓝图与设计,防止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实在多元交往活动中形成过程的,无疑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点。充分的预设无疑是为了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则离不开充分的预设。不少教师却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试想,在这种“放羊式”的课堂里,若教师没有很高的专业发展程度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那么,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会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会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会有之;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会有之。

怎样令预设更加充分呢?

1、根基:深入的文本解读和简明的教学目标

充分的预设要深深地扎根文本。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和生成的质量。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以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和生成。解读文本时要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语言现象等学习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高的生长点,寻找“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语文实践的载体。“出”就是对文本的适当超越,联系相关的学习资料、生活实际等课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充分的教学预设也需要有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

新课改,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放在了内容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成了新课改的惟一目标,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朽的研究。往往是先预设教程再确定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只是从教学参考斗上简单

地一抄了事。这样,在教学的预话和生成中是很容易走偏的。《透视课堂》一书特别强调有意义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明确指出:“ 为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并在发展和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让教学目标看得见。”

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这是由新课程所决定的,更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定位准确的。课程标准只是制定了学段的教学目标,把学段教学目标作为每课的教学目标是笼统的、模糊的,是不好把握的。因此,还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每课课文的特点和体现在思考练习中的导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的,适当考虑甚至不考虑次要的,从而确定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第一,要认真研究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具体分析研究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以便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如何表述?—个好教学目标的表述要考虑“层级”,目培养目标一总课程目标一年级(段)目标一单元目标一教材(课时)目标的正确定位,要体现“三维”的整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

如《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找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2)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9个词语的意思;(3)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一分一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如果我们把第 (1)个目标表述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第(3)个目标表述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

2、主干:提炼简练而坚挺的教学主线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主线应生长于教学目标,并且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主线必须坚挺。

现行的文选型教材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有着许多能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生发点。这么多的信息与生发点是不是都要一个不漏地进行教学预设,以期在课堂教学中都“毫无保留”地让学生“狼吞虎咽”呢?这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这种预设往往导致在课堂中的生成将是东打一记,西敲一锤,教学活动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向心性,学生无所适从,晕头转向,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繁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挤掉了学生的读、学生的思、学生的议、学生的练,失落了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主线必须简练。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诸方面巧妙地串连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一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课前预设时的理想教

学主线,重点突出,删繁就简,从而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议,有更大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然而,正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运行轨迹就具有不确定性。在预设教学主线时应提供能顺学而导的可能,唱好“三步曲”。第一步是“提炼”,教师须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第二步是”串联”,如何将若干个最本质的教学信息串联起来,应有一条银线。这根银线是什么?可以是文章的内在肌理,也可以是教者的教学创意,更可以是师生课堂互动的理想预设。第三是“重组”,越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信息,就越具有灵动可变性。每一条预设的教学主线打上的始终应是一个“活结”,在课堂生成时,能视学生的思维及时地进行分解,重组主线。例窦桂梅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和《再见了亲人》主题教学:

A、 引入——理解亲人的含义。窦桂梅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亲”字,

从“亲”字形开始引导讨论——血缘关系,讨论血缘亲人的爱;接下来引导讨论不是亲人也叫亲人的人——非典英雄等,体会给予了我们爱的人也可以叫亲人;转而快越了国界,出示了“战争期间受难的人们”,认识到他们也需要爱,跨国界也有亲人,为引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B、 深入——学《再见了亲人》。课件出示抗美援朝期间的情景——《英

雄儿女》,介绍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壮烈;介绍战争结束后志愿军战士帮助朝鲜人们重建家园,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八年中建立的深厚感情。接下来学习课文。学生自主读书,讨论对三个故事的理解,在理解了语言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体会“亲人”之情——爱。

C、 延伸——学《我的老师》。学完了《再见了,亲人》,为学生介绍了

魏巍的另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体会教师的爱,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老师的爱的认识,从而加深体验。

D、 结束时候,窦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

的书籍;《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小说。旨在把爱的体验引向整个世界。

3、分支:构建简洁而灵动的教学板块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往往可设计成若干教学板块。这里的“教学板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对某个问题情境进行学习研究、感悟体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比较集中而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3—4个为宜,要简洁。这些板块在预设时要有相当的灵动性,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时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先体验哪儿就先学哪儿,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所以在预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若干板块在课堂中有序生成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它们无序生成的可能,要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

这个教学板块和我们平时说的教学环节有相似之处也不尽相同,它是紧密指

向教学目标的各项活动的集合,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几个程序。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 1. 对古文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读好古文的方法。

2. 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内容,感悟双方观点以及各自的理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置疑的精神;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无止境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

一、 通过释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形式多样读的反复实践,对文言文产生

兴趣并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朗读方法。

二、 在借助注释自学的基础上,直奔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弄清两小儿争论

的观点和理由,迁移生活中口头语言的辩论方法,读好文章相关内容并熟读成诵。适时感悟两小儿精神。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孔子精神品质。

四、 白话文复述故事,文言文背诵课文,并进行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拓展。

又如,有位老师将《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分成三块进行教学: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她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并学生商量,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自个儿“美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老师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都先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之妙,既集中力量突破了朗读难点,又使学生在陈述理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练习过程愉快而又紧张,因此,汇报表演时高潮迭起。最后,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读,师生双方都很投入,在朗读中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

第二块:尽情地“说”。教师通过一则想像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这则报道是这样的:

本报讯 昨日一大雁飞经魏国,魏国著名射手更羸(人类)竟不用箭就将我们的同胞活活“射”死。据目击者讲,当时,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大雁就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由此看来,更羸是具有魔法之人,杀雁凶手必更羸无疑。

据悉,死者的母亲已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大雁报》记者 小雁

学生看了之后异常兴奋。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则报道失实,更羸并没有魔法,那只大雁也不是被射下来的,而是被弦声吓下来的。老师顺势表示疑问:“那你

怎么解释当时目击者所看到的景象呢?也就是说,大雁听到嘣一声响后,为什么会从空中直掉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得很起劲,有的说得条理清楚,有的说得逻辑混乱。为了指导他们规范地“说”,教师出示了句式引导:“大雁之所以从空中直掉下来,是因为____。大雁的伤口之所以裂开来,是因为_____)。大雁之所以扑着翅膀忙往上飞,是因为______。大雁之所以听到嘣的一声响后心里害怕,是因为_____。”

接着,学生以律师的身份为更羸进行辩护。先小组讨论,再分组辩护。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雁的死不能完全归罪于更羸,大雁的死跟以前射伤大雁的猎人有关,跟它的同伴有关,跟魏国大王有关,跟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纷纷回到课文当中寻找依据,整场辩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在充分扩散的时候得到适当的聚合,教师又问学生:“你觉得到底是谁害死了大雁﹖”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中第二次辩论高潮。

第三板块: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在辩论阶段完全被激活了,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以“记者小雁”的身份来写一则追踪报道。教师并没有提什么特殊要求,学生在原先辩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这则追踪报道写得很有趣和精彩。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起码具有以下优势: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各种交际情境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在这种“块状教学”里,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

生成性教学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所谓“生成”,就是“形成”“达成”。在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中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着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种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美预设。

生成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表现之一,那么应该如何令生成精彩呢?

(1) 诗意的面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主观的传授知识,而是尽快的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探究问题,使得他们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潜能得到了开放,天性得到了尊重,发展就犹如鲜花怒放。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当他讲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竟吹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8yd.html

Top